1、甘肃省张掖市2018年中考语文真题试题考生注意: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所有试题均在答题卡上作答,否则无效。一、积累与运用(30分)1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完成(1)-(3)题。(8分)1. 中国书法发现了一切气韵结体的可能的姿态,而它的发现系从自然界摄取的艺术的灵感,特殊是从树木鸟兽方面-一棱梅花,一条附有几片残叶的葡萄藤,一只跳跃的斑豹,猛虎的巨瓜,麇鹿的捷足,骏马的劲力,熊罴的丛毛,白鹤的纤细,_,_,松枝的纠棱盘结,没有一种自然界的气韵形态未经中国画家收入笔底,形成一种特殊的风格者。中国文人能从一枝枯藤看出某种美的素质,因为一枝枯藤具有自在不经修饰的雅逸的风致,具有一种
2、含弹性的劲力。它的尖端蜷曲而上绕,还dinzhu着疏落的几片残叶,毫无人工的diozhu的痕迹,却是位置再适当没有,中国文人接触了这样的最物,他把这种神韵融会于自己的书法中。他又可以从一棵松树看出美的素质,它的躯干劲挺而枝杈转折下弯,显出一种bqbno的气派,于是他把这种气派融会于他的书法风格中。(选自林语堂人生的盛宴)(1)根据拼音将汉字写在下面的田字格中。dinzhu_ diozhu_ bqbno_(2)给文中加点字注音。纤细_蜷曲_劲挺_(3)根据上下文,在横线处填写恰当的语句。【答案】山峰的连绵起伏;流云的舒卷;点缀;雕琢;不屈不挠;xin;qun;jng【解析】(1)本题考查根据拼音
3、写汉字。“dinzhu”对应汉字为“点缀”,注意“缀”不要写错。“diozhu”对应汉字为“雕琢”,“bqbno”对应成语为“不屈不挠”,注意“挠”字的写法。(2)本题考查汉字注音。“纤”的读音为“xin”,不要读“qin”。“蜷”读音为“qun”,注意不要读半边。“劲”的读音为“jng”,读音为第四声。(3)本题考查语句仿写。这里要仿照“熊罴的丛毛,白鹤的纤细”句式特点来写,从形式(结构、修辞、句式、字数)和内容两大方面入手进行仿写即可。例如:“山峰的连绵起伏、流云的舒卷”。答案:(1)点缀 雕琢 不屈不挠(2)xin qun jng(3)示例:山峰的连绵起伏 流云的舒卷本题属于综合读写,该
4、语段讲述中国书法的特点,题目重点考查学生的语文基础,具体考查了学生根据拼音写汉字的能力、给汉字注音的能力、根据上下文进行语句仿写的能力。要解答好综合性学习试题,必须做到:1、善于运用积累,有效调用知识。2、仔细揣摩题意,提炼答题信息。3、发散多种思维,合理展开想象。要做到正确地读写词语,首先应注意从汉字的音、形、义三方面入手,读准字音,辨明字形,弄清字义。其次要适当拓宽阅读面,多积累词语,丰富自己的词汇量。并且在积累的过程中,要做到准确无误,这样在读写的过程中就可以避免读错写错了。2下面文段中划线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3分) 甘肃平凉的崆峒山,集奇险灵秀的自然景观和古朴精湛的人文景观于一身。峰
5、峦雄峙,危崖耸立,似鬼斧神工;林海浩瀚,烟笼雾锁,如缥缈仙境;高峡平湖,水天一色,有漓江神韵。凝重典雅的八台九宫十二院,四十二座建筑群,七十二处石府洞天,气宇轩昂,底蕴丰厚。A. 奇险灵秀B. 水天一色C. 凝重典雅D. 气宇轩昂【答案】D【解析】A“奇险领秀”指山势险峻,景色秀丽。运用正确;B“水天一色”形容水天相接的辽阔景象。运用正确;C“凝重典雅”形容端庄;庄重。运用正确;D“气宇轩昂”形容人精力充沛,风度不凡。这里形容建筑物,用错对象。故选:D。本题要结合积累的成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对于遇到的成语要做好积累,可以从词意、感情色彩和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成语运用的常见错误有以
6、下几种: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到、用错对象、语境不符等。本题考查对成语的运用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需要我们正确理解成语的意思,辨清成语的感情色彩,还要结合语境分析其运用是否恰当。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随着中国对洋垃圾实施进口禁令,使西方国家陷入集体焦虑。B. 风靡一时的电影解忧杂货店改编自日本作家东野圭吾的同名小说。C. 中国慕课数量已经稳居世界第一,在线学习的人数也是全世界最多的国家。D. 基层干部既要想干敢干,又要能干会干,切忌不可蛮干。【答案】B【解析】A有误,成分残缺,去掉“使”;B正确;C有误,搭配不当,应去掉“国家”;D有误,语句重复,应去掉“切忌”或“不可”;故选
7、:B。本题考查病句辨析及修改,学生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病句原因。可以从内容角度分析词义的不同理解病因,可从语法角度分析病因。更要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及辨识病句的方法,还需要提高修改病句的语感能力。此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的能力。解答此题,要逐项审读,从句意,用词,修辞,标点,结构,词语搭配等多方面去考虑,确定最后选项。4名著阅读(4分)“君主与公卿尽可造就教授与机要参赞,尽可赏赐他们头衔与勋章;但他们不可能造就伟大的人物,不能造成超临庸俗社会的心灵而当像我和歌德这样两个人在一起时,这般君侯贵胄应当感到我们的伟大。昨天,我们在归路上遇见全体的皇族。我们远远里就已看见。歌德挣脱了我的手臂,站在大
8、路一旁。我徒然对他说尽我所有的话,不能使他再走一步。于是我按了一按帽子,扣上外表的纽子,背着手,望最密的人丛中撞去。亲王与近臣密密层层,太子鲁道尔夫对我脱帽,皇后先对我打招呼-那些大人先生是认得我的。为了好玩起见,我看着这队人马在歌德面前经过。他站在路边上,深深地弯着腰,帽子拿在手里。事后我大大地教训了他一顿,毫不同他客气”(1)_国(国籍)作家_(人名)痛感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的欧洲是一个骚动不安、弥漫着腐败风气的社会,是一个需要伟人的社会。他为此写作了名人传。(2)这段话描写的是贝多芬与歌德一起散步遇到皇亲国戚时的情景,由此来看贝多芬对待皇亲国戚的态度是怎样的?【答案】法;罗曼罗兰2.
9、【解析】(1)本段文字出自名人传,说这段话的人是德国的音乐家贝多芬。根据选段内容,明确这是贝多芬贝多芬在书信中写到与歌德一起散步遇到皇亲国戚时的情景,这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痛感 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的欧洲是一个骚动不安、弥漫着腐败风气的社会,是一个需要伟人的社会。他为此写作了名人传。(2)这段话是贝多芬叛逆性格的集中体现,特别是其中“背着手”和“撞”两个动作描写,表现了对皇亲国戚的满不在乎答案:(1)法 罗曼罗兰(2)贝多芬对权贵满不在乎(不谄媚、不奉承)。(意对即可)本题考查名人传中贝多芬的人物形象分析。对贝多芬一类“名人大家”有关知识的积累不仅是阅读理解的需要,更可以作为写作素材运用。5.
10、 如图是一张火车票,请用简洁的语言向李明介绍与乘车有关的信息。【答案】此图作答,首先是明了车票上所反映的信息,如起始站,发车时间,座位号,从车票的下方也可以看出买票者为李明,这些都可视为重要信息。答案:李明,你乘坐的兰州到陇南的K9876次列车,将于2018年6月16日15:30由兰州站开出,座位是4车厢59号,硬座,限乘当日当次车。【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弄清题目要求,再是要结合要求审懂图意,三是用通顺的语句表达出图意。此题可首先理清车票上的信息,然后选取一个角度用通顺的语言表述出来。 6古诗文默写(8分)(1)春蚕到死丝方尽,_。(李商隐无题)(2)落红不是无情物,
11、_。(龚自珍己亥杂诗)(3)_,_。小园香径独徘徊。(晏殊浣溪沙)(4)_,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5)夕阳西下,_。(马致远天净沙秋思)(6)菊花,也叫“黄花”,常见于古诗文中。陶渊明吟咏“_,悠然见南山”,周敦颐则感慨“菊之爱,_”。【答案】蜡炬成灰泪始干;化作春泥更护花;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山回路转不见君;断肠人在天涯;采菊东篱下;陶后鲜有闻【解析】答案:(1)蜡炬成灰泪始干(注意“蜡炬”的书写)(2)化作春泥更护花(3)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注意“奈”的书写)(4)山回路转不见君(5)断肠人在天涯(注意“涯”的书写)(6)采菊东篱下 陶后鲜有闻
12、该题考查的是古诗词和古文的背诵与默写。要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时,要循序渐进积累所学的应背诵并默写的内容,不要太急于求成。首先不要混淆了所背的内容;其次是在默写时要注意不要出现错误(错别字、漏字、添字)。做该题时首先要认真读懂题目,不要张冠李戴;其次在平时的学习中,要理解诗句的意思;最后是注意错别字,对于这些应背诵内容,只要平时注意积累,完成该题应不是难事。二、现代文阅读(31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1题。(15分)细读的妙处肖复兴读书从来有粗细快慢之分。读书细的功夫,是阅读的基本功之一。读书要细,这个“细”,说着容易,做起来很难。什么叫细?头发丝这样叫细?还是跟风一样看不见叫细?多读几
13、遍就叫细吗?这么说,还是说不清读书要细的基本东西。不如举例说明。已故的老作家汪曾祺先生的短篇小说鉴赏家,或许能够从阅读的细这方面给予我们一些启发。小说讲述乡间一个名叫叶三的卖水果的水果贩子,跟城里一个叫季陶民的大画家交往的故事。这个大画家家里一年四季的时令水果,都是叶三给送,所以他和画家彼此非常熟悉。有一次叶三给画家送水果,看见画家正画着一幅画,画的是紫藤,开满一纸紫色的花。画家对叶三说:“我刚画完紫藤,你过来看看怎么样。”叶三看了这幅画,说:“画得好。”画家问:“怎么个好法呢?”这就要说明什么叫细了。我们特别爱说的词是:紫藤开得真是漂亮,开得真是好看,开得真是栩栩如生,开得真是五彩缤纷,开得
14、真是如此灿烂,但是,这不叫好,更不叫细,这叫形容词,或者叫做陈词滥调。我们在最初阅读的时候,恰恰容易注意这些漂亮词语的堆砌,认为用的词儿越多,形容得才能够越生动。恰恰错了。我们还不如这叶三呢。叶三说:“您画的这幅紫藤里有风。”画家一愣,说:“你怎么看得出来我这紫藤里有风呢?”叶三跟画家说:“您画的紫藤花是乱的。”这就叫细。紫藤一树花是乱的,风在穿花而过。读书的时候,要格外注意这样的细微之处,这是作者日常生活的积累。作者在平常的日子里注意观察、捕捉到这样的细微之处,才有可能写得这样细。细,不是只靠灵感或者才华就可以写作出来的,而是日常生活在写作中自然的转换。而对于我们读者来说,在文本阅读中读得仔
15、细,会帮助我们在生活中观察得仔细;同样,在生活中观察得仔细,也会帮助我们在阅读中读得仔细。又有一次,画家画了一幅画,是传统的题材,耗子上灯台。画完了以后,赶上叶三又送水果来,画家说:“你看看我这幅耗子上灯台怎么样。”叶三看完以后,说:“您画的这只耗子是小耗子。”画家说:“奇怪了,你何以分出来?说说原因。”叶三就说:“您看您这耗子上灯台,它的尾巴绕在灯台上好几圈,说明它顽皮,老耗子哪儿有这个劲头,能够爬到灯台上就不错了,早没有劲头绕了。”什么叫细?这就叫细。你看见耗子,我也看见耗子,你看见灯台,我也看见灯台了,但是,人家看见了耗子的尾巴在灯台上绕了好几圈,我没有看见,这就有了粗细之分。又有一次,
16、画家画了一整幅泼墨的墨荷,这是画家最拿手的。他在墨荷旁又画了几个莲蓬。叶三又送水果过来,画家问他画得怎么样。画家也跟小孩一样,等着表扬呢,因为叶三是他的知音呀,但是这次叶三没表扬,他对画家说:“您呀,这次画错了。”画家说:“我画了一辈子墨荷都是这么画的,还没有人说我错。你说我错,我错在哪儿?”叶三说:“我们农村有一句谚语:红花莲子白花藕,您画的这个是白荷,白莲花,还结着莲子,这就不对了,应该是开红花才对呀。”画家心下佩服,他想,叶三一年四季在田间地头与农作物打交道,人家的农业生活知识比自己来得真切!画家当即在画上抹了一笔胭脂红,白莲花变成红莲花。细,还在于生活的积累。没有生活知识的积累,只凭漂
17、亮的词语是写不好文章的。叶三告诉了画家,缺乏生活知识,即使画得再细致入微,却可能是错误的,是南辕北辙的。知识是文章写作时的底气和依托。“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文字表面的细的背后,是知识的积累。这种知识,靠书本的学习,也靠生活的实践。细读,锻炼我们的眼睛,让我们的眼睛能够看到文字背后的细微之处;也锻炼我们的心,让我们的心在日常生活之中能够细腻而温柔。 (选自中国纪检监察报2017年10月28日,有删改)3. 7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叶三与大画家交往的三个片段。8从本文看,“细读的妙处”是什么?9本文第段连用四个问句有什么作用?10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语,分别表现了画家怎样的
18、心理?画家一愣,说:“你怎么看得出来我这紫藤里有风呢?”画家说:“奇怪了,你何以分出来?说说原因。”画家当即在画上抹了一笔胭脂红,白莲花变成红莲花。11细读下面两则材料,结合本文第或段的内容,谈谈你的认识。【材料一】骆宾王作咏鹅:“鹅,鹤,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材料二】某学生作文片段:又到了中秋节,一轮皓月又大又圆,照得大地如同白昼一样,满天的繁星也调皮地眨着眼睛。【答案】(1)本题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概括的基本格式是谁的什么事或谁怎么样。概括要全面,用语需简洁。根据第四段和第五段的内容可概括为:叶三看出画家画的紫藤里有风。根据第七段的内容可概括为:叶三看出画家画的上灯台
19、的耗子是小耗子。根据第九段的内容可概括为:叶三指出画家将红荷错画成了白荷。(2)本题考查筛选信息。根据第十一段中的“细读,锻炼我们的眼睛,让我们的眼睛能够看到文字背后的细微之处;也锻炼我们的心,让我们的心在日常生活之中能够细腻而温柔。”可提炼出答案。(3)本题考查分析语段作用。作答时,需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从内容上来看,第二段连用四个问句,引起读者的思考,激发了阅读兴趣。从结构上来看,这四个问句引出了下文对“读书细的功夫”的具体表述。(4)本题考查揣摩人物心理,作答时,需正确理解词语的本义,然后结合具体语境分析其表现的人物心理即可。结合语境可知,一愣表现了画家的诧异,他一个卖水果的还
20、能懂画吗?结合第二句话的语境可知,这里的奇怪表现画家的怀疑,他是怎么分辨出来的呢?结合第三句语境可知,这里的当即是马上的意思。表现了画家对叶三的佩服之意。(5)本题考查材料探究。细读这两则材料可知,材料一中诗歌作者仔细观察生活,从生活当中关注到“曲项”“白毛”“绿水”“红掌”“清波”等富有特点,又真实可信的地方,从而写出这一首诗。而材料二的作者显然没有仔细观察生活,因为如果月亮很明的话,就不会看到那么多的星星了。答案:(1)叶三看出画家画的紫藤里有风;叶三看出画家画的上灯台的耗子是小耗子;叶三指出画家将红荷错画成了白荷。(2)细读,锻炼我们的眼睛,让我们的眼睛能够看到文字背后的细微之处;也锻炼
21、我们的心,让我们的心在日常生活中能够细腻而温柔。(意对即可)(3)连用四个问句,引发读者思考,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同时也表明“读书要细,这个细,说着容易,做起来很难”,顺理成章地引出下文的故事。(4)“一愣”,说明画家很诧异,他一个水果贩子懂画吗?画家说“奇怪”表明画家将信将疑(惊奇),他怎么分出来的?画家“当即”修改画作,表明画家对叶三的佩服。(5)示例:材料一咏鹅的作者观察仔细,从生活实践中捕捉到“曲项”“白毛”“绿水”“红掌”“清波”等,转换成了好诗。材料二的描写,看似生动,实与生活不符,月明星稀是常识,皓月和繁星不能同时出现。【解析】本文围绕读书细的功夫组织材料,写了叶三与大画家交往的三
22、个片段:叶三看出画家画的紫藤里有风;叶三看出画家画的上灯台的耗子是小耗子;叶三指出画家将红荷错画成了白荷。具体解释了什么叫做细的功夫。全文告诉我们:细读,锻炼我们的眼睛,让我们的眼睛能够看到文字背后的细微之处;也锻炼我们的心,让我们的心在日常生活之中能够细腻而温柔。信息的筛选、分析、提取这类题,做题时,应首先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有了明确的目的,就有了筛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是正确理解所找信息的内涵,从而进行恰当取舍,避免有所偏颇或答非所问。样,满天的繁星也调皮地眨着眼睛。(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16分)古代的私塾教育前不久,美国总统特朗普访华,他用平板电脑向习近平夫妇展示了他的
23、外孙女阿拉贝拉演唱中文歌曲、背三字经和中国古诗的视频。看到这个金发碧眼的小姑娘用美式中文有板有眼地背诵“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不由得感慨中华文化影响深远。在中国古代,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是学龄儿童的重要启蒙读物,他们在私塾通过吟诵这些经典文本掌握了最基本的读写能力,为之后通过科举考试、晋升仕途奠定了基础。私塾是我国古代社会一种开设于家庭、宗族或乡村内部的民间幼儿教育机构。与私塾相对应的“官学”是上层社会的教育组织,而私塾则相应承担了下层社会的教育功能。私塾教育所崇尚的德育之治、小众化授课模式,都在我国教育发展史上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在私塾里,学龄儿童们学习识字、写字、习经史、学六艺。
24、据宋会要崇儒记载,宋代小学的要求是:“小学生八岁能诵一大经,日书字二百”;“十岁加一大经、字一百”;“十二岁以上,又加一大经、字二百”。当然,古代检查学生的学业,也靠考试。如宋代,老师会逐日测试学生的学习,这叫“日考”;另外还有“月考”“季考”等。名目繁多,花样翻新,看来就算穿越回古代,也别想乐得清闲。到了明代,理学家沈鲤记载:“朔望日考试,分等第,行赏罚。”每月的初一、十五都要考试,还要排名次挨鞭子,想想也真是怕怕的。现代的中小学经常分“特优班”“重点班”“普通班”,其实这种区分古已有之。如宋徽宗政和四年十二月,颁小学条制,实行“三舍升补法”,班级分为“外舍”“内舍”“上舍”三种。新生皆分在
25、外舍,成绩好的升入内舍;内舍生考得好的,升入上舍。看来从古至今,学校都是一个竞争激烈的地方。古代私塾盛行体罚。东汉王充在论衡自纪篇中称:“书馆小僮百人以上皆以过失袒谪,或以书丑得鞭。”到明代,学生逃学,连家长都要跟着受罚。明代泰泉乡礼乡校中规定:“无故而逃学一次,罚诵书二百遍;二次,加扑挞,罚纸十张;三次,挞罚如前,仍罚其父兄。”古人还会直接请家长或长者坐进教室参与班级管理,类似于现在的家长委员会。明代官员叶春及在惠安办学时即如此,其石洞集惠安政书中这样记载:“轮笃实老成者二人,平旦生左右塾,以序出入。”古代私塾还很注重德育,对学生日常行为的考查较为严格。如明代有的小学设立“扬善簿”“改过簿”
26、“记过格”,好事坏事均记录在案,作为学生升学录取时的参考。这种“功过簿”并非由老师填写,如明代儒学家刘宗周,其家塾修业课程中,要求学生早上起来第一事就是填“记过格”,上列数百种日常行为,有“微过”“隐过”“显过”“大过”“丛过”“成过”等六项评语,让学生自己评价昨日表现,敦促学生“三省吾身”。看来在古代私垫当一名合格的小学生也没那么简单。要背经史子集,还要懂得仁义礼智信。“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确是亘古不变的道理。 (选自青年文摘,有删改)4. 12文章-段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私塾教育?13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各找一例,并分析其作用。14下面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片段,
27、也描述了私塾教育,它印证了本文哪一段的内容?请简要分析。“人都到那里去了!” 人们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蹬几眼,大声道:“读书!”15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_A在古代,诵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启蒙读物,可以培养孩子最基本的读写能力,为日后发展奠定基础。B私塾有民办的,也有官办的。私塾教育崇尚德育之治、大众化授课模式,为我国教育发展做出了独特的贡献。C宋代的班级分为“外舍”“内舍”“上舍”三种,相当于现代的“普通班”“重点班”“特优班”。D古代私塾不仅注重读书、写字、习经史、学六艺,还很注重德育,对学生
28、日常行为的考查比较严格。【答案】B【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掌握,细读第三段到第六段可知,第三段介绍了私塾教育的学习内容和考试制度。第四段介绍了私塾教育的分班制度。第五段介绍了私塾教育的体罚制度和家长参与班级管理。第六段介绍了私塾教育注重德育。(2)本题考查说明方法。作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对各种说明方法特征有着清晰的了解,然后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即可。比如第段举宋代“三舍升补法”的例子,具体说明古代私塾教育也分“特优班”“重点班”“普通班”,这是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比如第段引用论衡自纪篇泰泉乡礼乡校中的话,这是引用,也叫引资料的说明方法。(3)本题考查比较阅读的能力。根据题目中给出的
29、材料中的“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可知这段文字印证了第五段中私塾的体罚制度。(4)本题考查筛选信息。ACD正确。B有误,根据第二段中的“私塾教育所崇尚的德育之治、小众化授课模式,都在我国教育发展史上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可知本项表述有误。故选:B答案:(1)从学习内容及考试、分班、体罚及家长参与班级管理、注重德育等方面进行介绍。(2)本文主要运用举例子和引资料(引用)的说明方法。示例:第段举宋代“三舍升补法”的例子,具体说明古代私塾教育也分“特优班”“重点班”“普通班”。第段引用论衡自纪篇泰泉乡礼乡校中的话,有力地说明了古代私塾盛行体罚。(3)它印证了本文第段的内容
30、。第段讲古代私塾盛行体罚,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片段说到戒尺和罚跪,说明也有体罚。(4)B这是一篇说明文。题目就是本文的说明对象。前两段引出说明对象。第二段到第六段依次从学习内容及考试、分班、体罚及家长参与班级管理、注重德育等方面进行介绍。最后一段总结全文。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举例子:通过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作比较:把*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或事理。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打比方:就是运用比喻把事物的特征说清楚
31、。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形象。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或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列图表:用列图表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简明更直观。引用说明:引用说明有以下几种形式-A、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 B、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 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三、古诗文阅
32、读(21分)(一)阅读桃花源记,完成16-19题。(10分)桃花源记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
33、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16本文有“意同字不同”和“字同意不同”的现象。请依照示例,任选一种现象,从文中举例并解释。示例:意同字不同:“缘溪行”的“缘”和“便扶向路”的“扶”,都有“沿、顺着”的意思。字同意不同:“忘路之远近”“闻之,欣然规往”中的“之”,前者是助词“的”;后者是代词,代“发现桃花源一事”。17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18出自
34、本文的成语较多,请选择两个写在田字格中。19从本文看,作者追求怎样的社会理想?【答案】(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一义多词和一词多意的辨析能力。要求学生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理解词语的含义,并且能辨析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意同字不同,如:“具答之”的“具”和“咸来问讯”中的“咸”意思相同,均为“全、都”。(答“悉”“皆”亦可)“便要还家”中的“要”,同“邀”,邀请;“各复延至其家”中的“延”,邀请。字同意不同,比如:“寻向所志”中的“寻”意思是“寻找”;“寻病终”的“寻”是“随即、不久”。“处处志之”“寻向所志”中的“志”,前者是动词“做标记”,后者是名词“标记”。(2)本题主要考查点是对句子翻
35、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句中重点词语有:“妻子”,妻子儿女;“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句意为:(他们的祖先)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人隔绝的地方。(3)本题考查积累成语,结合文章的内容可知,成语为世外桃源、落英缤纷、豁然开朗、鸡犬相闻、黄发垂髫、怡然自乐、无人问津。(4)本题是对文章主旨的考查。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时
36、期,战乱频繁,人民流离失所,他对这一黑暗的社会现实极为不满,对受苦受难的劳动人民深切同情,因此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民风淳朴的美好境界,表达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黑暗社会的否定、批判。 以此来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然而在当时黑暗的社会中这样的理想的地方无处可寻是不存在的,含蓄表达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答案:(1)示例:意同字不同:“具答之”的“具”和“咸来问讯”中的“咸”意思相同,均为“全、都”。(答“悉”“皆”亦可)“便要还家”中的“要”,同“邀”,邀请;“各复延至其家”中的“延”,邀请。字同意不同:“寻向所志”中的“寻”意思是“寻找”;“寻病终”的“寻”是“随即、不久”。“处处志之”“寻向所
37、志”中的“志”,前者是动词“做标记”,后者是名词“标记”。(2)(他们的祖先)率领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世人隔绝的地方。(3)世外桃源 落英缤纷 豁然开朗 鸡犬相闻 黄发垂髫 怡然自乐 无人问津(4)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安宁和乐,自由平等,丰衣足食。(意对即可)【解析】参考译文: 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靠捕鱼为生。(一次渔人)沿着小溪划船,往前行,忘记了路程多远。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溪水两岸几百步以内,中间没有别的树木,花和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渔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异。(渔人)又向前划去,想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在那里)便看到一座山,山边有个小洞,隐隐约
38、约好像有光亮。渔人就舍弃船上岸,从小洞口进入。起初洞口很狭窄,仅能容一个人通过。渔人又向前走了几十步,一下子变得开阔敞亮了。只见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美好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互相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村里面,来来往往的行人,耕种劳作的人,男男女女的衣着装束完全像桃花源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桃花源的人)一见渔人,竟然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儿来的。(渔人)细致详尽地回答了他们,人们就把渔人请到自己家里,摆酒杀鸡做饭款待他。村里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客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率领妻子儿女和同
39、乡人来到这个与外界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了,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这个渔人一一的给(桃花源中的人)详细地诉说他知道的事情,(他们)听了都很惊叹惋惜。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渔人到他们家里,都拿出酒菜饭食来款待他。渔人居住了几天,告辞离开。这里面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界的人说啊!”(渔人)出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沿着先前的路回去,(一路上)处处标上记号。渔人到了武陵郡,便去拜见太守,把这些情况作了禀报。太守立即派人随同他前往,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结果迷了路,再也找不到通向桃花源的路了。南阳有个刘子骥,是位清
40、高的隐士,听到这个消息,兴致勃勃地打算前往桃花源。没有实现,不久就病死了。以后就不再有探访的人了。文言实词“志”的用法: 作标记便扶向路,处处志之(桃花源记)心意,志向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游褒禅山记)记事或人物的文章、著作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项脊轩志)记载,记述亭以雨名,记喜也(喜雨亭记)标记,标志 寻向所志(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20-22题。(6分)欧阳晔治鄂州,民有争舟相殴至死者,狱久不决。晔自临其狱,出囚坐庭中,出其桎梏而饮食。讫,悉劳而还之狱,独留一人于庭,留者色动惶顾。公曰杀人者汝也!囚不知所以,曰:“吾观食者皆以右手持匕,而汝独以左;今死者伤在右肋,此汝杀之明验也!
41、”囚涕泣服罪。 (出自冯梦龙智囊全集察智部)20解释加点词语欧阳晔治鄂州_狱久不决_21下列各组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_A独留一人于庭负者歌于途B出其桎梏而饮食出淤泥而不染C自临其狱其如土石何D皆以右手持匕不以物喜22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划两处。公曰杀人者汝也!【答案】治理,管理;案件;A【解析】(1)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实、虚词)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本题要词语在句子里的意思,词义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句意为:宋朝人欧阳晔治理鄂州政事时。治:治理,管理。句意为:案件悬了很久没有判决。狱:案件。(2)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一词多义的问题。要注意平时区别记忆。做此类题
42、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A都是介词,在;B表顺承/表转折;C指示代词,那/语气词,表反问语气;D介词,用/连词,因为;故选A。(3)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句意为:欧阳晔说:“杀人的是你!”停顿为:公曰/杀人者/汝也!答案:(1)治理,管理。 案件。(2)A(3)公曰/杀人者/汝也!参考译文: 宋朝人欧阳晔治理鄂州政事时
43、,百姓中有州民为争船互殴而死的人,案件悬了很久没有判决。欧阳晔亲自来到监狱,把囚犯带出来,让他们坐在庭院中,除去他们的手铐与脚镣,给他们吃的喝的。吃完后,善加慰问后再送回监狱,只留一个人在庭院中,这个人显得很惶恐不安。欧阳晔说:“杀人的是你!”这个人假装不知道什么原因,欧阳晔说:“我观察吃饭的时候人都使用右手拿筷子,只有你是用左手,被杀的人伤在右边肋骨,不是你还是谁?”这个囚犯没有话回答了,只能一边流泪一边认罪。食吾观食者皆以右手持匕。(吃)食之不能尽其材(通“饲”,喂养)(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23-24题。(5分)公子行孟宾于锦衣红夺彩霞明,侵晓春游向野庭。不识农夫辛苦力,骄骢踏烂麦青
44、青。23本诗描述的是:富家公子身穿“_”,骑着“骄骢”,天渐明时就到野外“_”,结果“_”。2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锦衣;春游;骄骢踏烂麦青青【解析】(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公子行,是唐代专写纨绔子弟浮华生活的诗题。这首是揭露贵家公子在春游中,纵马踏坏麦苗的恶劣行为。首二句描写贵公子穿上比彩霞还鲜亮的锦衣,骑着“骄骢”,一大早就兴致勃勃地骑马去野外春游。字里行间明显地透露出其人的豪华与权势。他们只顾在田野上纵马狂奔,兜风赏景,全然不顾地里的庄稼,把踩烂麦苗,结果“骄骢踏烂麦青青”。(2)本题考查诗歌情感分析。首句句内对比,红艳的锦衣色夺明丽的彩霞,开篇也回应标题,点出出
45、游的人群是贵族公子,这是一个朝霞满天的明媚的春天早上,这群公子纵马向郊野去游玩。诗歌并非批判他们的奢华与游乐,第三句直接发明议论,四句通过叙事揭示他们的让人气愤的行径。这群公子不懂得农民稼穑的辛苦,竟然让骄马随意践踏农夫辛苦种植苦心经营的麦苗。在彩霞春光的映衬下,后面的残破景象更显得伤心惨目。全诗在前后形成的鲜明对比中,表达了诗人对对贵公子春游损坏庄稼的不满,抨击了贵族子弟的恶行,鞭挞了贵族们为害农民的行为。答案:(1)锦衣;春游;骄骢踏烂麦青青(2)作者对贵公子春游损坏庄稼的不满,抨击了贵族子弟的恶行。(意对即可)译文:富贵人家的公子们穿着锦缎做的比彩霞还要鲜艳的衣服,一大清早就骑着马去野外
46、游春。他们尽兴玩耍,根本不管农民辛辛苦苦种出的庄稼,纵马奔驰,踏烂了无数的青青麦苗。本题考查古诗阅读。公子行是唐代诗人孟宾于创作的一首七绝。此诗前二句以火红的彩霞、明媚的春光描绘了一幅春景图画;后二句勾画的则是一片马蹄踏过麦田、青青的麦苗被踩烂的残破景象。在彩霞春光的映衬下,后面的残破景象更显得伤心惨目。全诗在前后形成的鲜明对比中,表达了诗人对富家子弟任意糟蹋庄稼的恶劣行径的气愤,鞭挞了贵族们为害农民的行为。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景、事、人、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四、综合性学习(8分)25班级开展“走近锐词”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1)以下是同学们搜集的有关“锐词”的材料。根据材料,说说什么是“锐词”。【材料一】锐词: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