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16年广西百色市中考物理试卷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36分)
1.下列四种能源中属于二次能源的是( )
A.电能 B.风能 C.水能 D.太阳能
2.生活中经常用“高”、“低”来形容声音,如“女高音”、“男低音”,这两个词中的“高”、“低”描述的是声音的( )
A.响度 B.音色 C.音调 D.振幅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花香四溢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B.固体很难被压缩是因为固体分子间只有斥力
C.0℃的冰块内能为零
D.用热水袋取暖是通过做功方式改变内能
4.如图所示的现象或情景中,成实像的是( )
A.
山的倒影 B.
演员对着镜子画脸谱
C.
用放大镜鉴赏邮票 D.
用照相机照相
5.下列做法中符合安全用电原则的是( )
A.家庭电路中可用钢丝来替换保险丝
B.用电器的金属外壳不用接地线
C.发现有人触电后,要立即切断电源
D.在高压输电线下钓鱼
6.如图所示的实验,可以用来研究发电机工作原理的是( )
A. B. C. D.
7.下列关于信息技术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用手机通话时,手机直接传输声音信号
B.WiFi无线上网是利用电磁波来传输信息的
C.光纤通信是依靠激光在光导纤维内沿直线传播来传递信息的
D.电磁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8.如图所示,验电器甲带正电,乙不带电,现用带有绝缘手柄的金属棒把甲和乙连接起来,发现甲金属箔张角变小,乙金属箔张开,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验电器金属箔张开是因为它们带同种电荷
B.金属棒中瞬间电流的方向从乙流向甲
C.正电荷从甲移到乙,所以两个验电器都带正电荷
D.电子从乙移到甲,所以甲带负电,乙带正电
9.小明用调好的天平称物体的质量时,在天平的右盘加了几个砝码后,指针还昌稍微偏左.再放入质量最小的砝码,指针又稍微偏右,接下来操作正确的是( )
A.将横梁上的平衡螺母向左调
B.将处在零刻度位置的游码向右移
C.取出最小的砝码,将横梁上的平衡螺母向右调
D.取出最小的砝码,将处在零刻度位置的游码向右移
10.用如图所示的几种简单机械提起相同重物G,机械自重不可忽略,不考虑摩擦,则最小的力是( )
A.
F1B.
F2C.
F3D.
F4
11.如图记录了甲、乙两车同时在同一平直公路上行驶时,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
A.甲、乙两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B.在每段相同的时间内.甲车的平均速度都比乙车的大
C.在20〜30s的时间内,甲车的平均速度比乙车的大
D.在0〜40s的时间内,甲、乙两车的平均速度大小相等
12.甲、乙两个完全相同的杯子盛有不同密度的盐水,将同一个鸡蛋先后放入其中,当鸡蛋静止时,两个杯子中液面恰好相平,鸡蛋在两杯中所处的位置如图所示,则( )
A.甲杯盐水的密度较大
B.鸡蛋在两杯中排开液体的质量相等
C.甲杯底部所受的液体压力较大
D.鸡蛋在乙杯中受到的浮力较大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6分)
13.夏天,沥青路面随着气温的升高而变得越来越软,由此可知沥青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医院抢救中暑病人时,会在病人额头上大面积地擦酒精降温,依据是酒精蒸发会 (选填“吸热”或“放热”).
14.把一杯水放入冰箱的冷冻室中,当水结成冰后密度 ,体积 (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15.如图所示是一种视力矫正的模型,其中透镜A是 (选填“凸”或“凹”)透镜,该模型是矫正 视眼.(选填“近”或“远”)
16.如图所示的司南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古文“论衡”中记载“司南之杓”(用途),投之于地,其柢(握柄)指南.司南静止时能指南北,说明地球周围存在 ,司南的握柄应为该磁体的 极.(选填“N”或“S”)
17.运动员用力拉开弓,弓被拉弯,说明力能改变物体的 ,松手后,拉弯的弓能将箭射出,说明力还能改变物体的 .
18.小明在江边湿地上漫步,他发现,双脚陷入松软的泥土时,用力拔起一只脚,另一只脚反而会陷得更深,原因是小明对泥土的压力 压强 .(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19.小明用如图所示的滑轮组将重为600N的物体匀速提升了一段距离,此过程中滑轮组机械效率为80%,不考虑绳重及摩擦,则绳端的拉力是 N,动滑轮的重力是 N.
20.如图甲所示的电路中,小灯泡两端电压与通过的电流关系如图乙所示,闭合开关,小灯泡发光,变阻器滑片从如图所示位置往右滑一段距离的过程中,小灯泡的电阻将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这过程中变阻器连入电路阻值的变化量大小为△R1,小灯泡阻值的变化量大小为△R2,则这两个量的大小关系是:△R1 △R2(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三、作图、实验与探究题
21.如图所示,一束光线AO从空气斜射入水中,请画出法线和折射光线的大致方向
22.请用笔画线表示导线,将如图中的电灯、开关和插座(插座准备接大功率用电器)接入家庭电路中.
23.小明做“探究水的沸腾”实验时采用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1)水沸腾时,杯口附近出现大量“白气”,“白气”是水蒸气遇冷 (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
(2)根据实验数据,小是出了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图象,如图乙所示,由此可知,实验时水的沸点是 ℃,此时的大气压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标准大气压.
(3)若烧杯内水的质量为0.2kg,则实验中0~3min内烧杯内的水吸收的热量是 J.若酒精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有30%被烧杯中的水吸收,则至少要消耗 kg酒精.[已知水的比热容为4.2×103J/(kg•℃),酒精的热值为3.7×107J/kg].
24.在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实验中,在水平木板上先后铺上粗糙程度不同的毛巾和棉花;让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滑下,如图1所示,观察和比较小车在毛巾表面,棉花表面和木板表面滑行的距离.
(1)实验中每次均让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滑下的目的是:使小车每次在水平面上开始滑行时速度大小 (选填“相等”或“不相等”);
(2)实验中是通过改变 来改变小车所受阻力大小的.
(3)实验中发现:小车在毛巾表面上滑行的距离最短,在木板上滑行的距离最远,说明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速度减小得越 (选填“快”或“慢”).
(4)推理:本实验中,如果小车在水平面上滑行时受到的阻力为零,它将做 .
(5)在此基础上,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概括出牛顿第一定律,请问:牛顿第一定律 (选填“能”或“不能”)直接由实验得出.
(6)本实验中小车在水平面上三次滑行过程中消耗的机械能大小 (选填“相等”或“不相等”.)
(7)通过上面的探究后,小明再想考如下的问题,如图2所示,摆球从A点由静止释放摆到右侧最高点C时,如果摆球所受的力忽然全部消失,则摆球将 (选填“往回摆”“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
25.在“伏安法测电阻”实验中,某小组的实验电路如图1甲所示.
(1)本实验是根据 算出电阻Rx的阻值.
(2)由两节新干电池串联组成的电源两端电压大约是 V.
(3)闭合开关前,应将变阻器滑片放在其最端 (选填“左”或“右”),闭合开关后,发现两个电表中只有一个电表有示数,初步检查确认,接线完好和两个电表无故障,则发生故障的元件应是 (选填“电源”、“电阻Rx”或“变阻器”).
(4)排除故障后,经过多次测量得到的实验数据如表所示
数据序号
1
2
3
4
5
电压U/V
0.75
1.0
1.5
2.0
2.5
电流I/A
0.09
0.14
0.22
0.28
0.32
①为减小实验误差,小明依据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做法进行了如下运算
Rx=≈7.38Ω,由此得电阻Rx=7.38Ω.这样的算法是 (选填“合理”或“不合理”)的.
②小芳把表中的数据在坐标系中描点、连线,得到各图乙所示的U﹣I图象.由图可得电阻Rx= Ω.
(5)由于没有电压表,小红设计了如图2甲所示的电路图,其中电阻R0=20Ω,电流表A1、A2为两个完全相同的电流表,连接好电路后,闭合开关,发现两个电流表指针均煸转了相同的角度,如图2乙所示,则通过电阻Rx′的电流是 A.Rx′= Ω.
四、综合应用题
26.在水平地面上,用50N的水平拉力拉着重为100N的小车匀速前进10m,所用时间为20s,求这一过程中:
(1)小车的速度;
(2)拉力所做的功;
(3)拉力做功的功率.
27.小明用阿基米德原理测某物体密度的操作过程如图所示,他用细绳将物体悬挂在弹簧测力计的挂钩上,然后把物体浸没在盛满水的溢水标中,此时弹簧测力计示数为F=0.3N,接着再分别用弹簧测力计测出小桶与排开水的总重为G1=0.5N和空小桶的重为G2=0.2N.
求:(1)物体浸没水中所受的浮力.
(2)物体的重力.
(3)物体的密度.
28.如图所示,电源电压恒为6V,灯泡L标有“6V 3W”的字样,R1为定值电阻,R2为标有“20Ω 1A”字样的变阻器,电流表的量程为0~3A,电压表的量程为0~3V.
(1)求灯泡L正常工作时的电流和电阻.
(2)当S1、S2、S3均闭合时,电流表的示数为1.7A,求R1的阻值.
(3)当闭合S1,断开S2、S3时,在保证电路中各元件安全工作的情况下,求变阻器R2连入电路的阻值为多大时电路总功率最小?此最小值为多少?
2016年广西百色市中考物理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36分)
1.下列四种能源中属于二次能源的是( )
A.电能 B.风能 C.水能 D.太阳能
【分析】从自然界直接获取没有经过加工转换的能源是一次能源;由一次能源经过加工转换得到的能源是二次能源.
【解答】解:
A、电能是由一次能源经过加工而获得的能源,是二次能源,故A正确;
B、风能是从自然界直接获取不需要加工的能源,是一次能源,故B错误;
C、水能是从自然界直接获取不需要加工的能源,是一次能源,故C错误;
D、太阳能是从自然界直接获取的能源,是一次能源,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一次与二次能源的辨别,是一道基础题,知道一次与二次能源的概念即可正确解题.
2.生活中经常用“高”、“低”来形容声音,如“女高音”、“男低音”,这两个词中的“高”、“低”描述的是声音的( )
A.响度 B.音色 C.音调 D.振幅
【分析】(1)音调指声音的高低,声音尖而刺耳的音调越高,声音宽厚的音调越低.
(2)响度指声音的大小,声音越大,响度越大;声音越小,响度越小.
(3)音色是声音的品质与特色,由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决定.
【解答】解:“女高音”、“男低音”,这里的“高”和“低”是指声音的音调的高低,是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
故选C.
【点评】掌握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掌握三个特征的影响因素.能分辨音调、响度和音色.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花香四溢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B.固体很难被压缩是因为固体分子间只有斥力
C.0℃的冰块内能为零
D.用热水袋取暖是通过做功方式改变内能
【分析】要解答本题需掌握:
(1)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2)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3)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内能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温度、状态有关.
(4)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有两种:做功和热传递.
【解答】解:A、花香四溢是因为花香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扩散到空气中被人们吸到了.故A正确.
B、固体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存在斥力,但分子之间引力和斥力同时存在.故B不正确.
C、因为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所以0℃的冰块具有内能,内能不为零.故C不正确.
D、用热水袋能取暖,身体的温度低,热水袋的温度高,存在温度差,内能由温度高的水传向传向温度低的身体,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改变物体的内能.故D不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扩散现象、分子间作用力、内能的概念以及热传递改变内能,考查内容较多,但都属于基础知识考查范围.
4.如图所示的现象或情景中,成实像的是( )
A.
山的倒影 B.
演员对着镜子画脸谱
C.
用放大镜鉴赏邮票 D.
用照相机照相
【分析】(1)成实像的情况有:小孔成像和凸透镜成像中当物距大于1倍焦距时,都是成的实像;
(2)成虚像的情况有:平面镜成像、折射成像和凸透镜成像中当物距小于1倍焦距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解答】解:A、山的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平面镜成的是正立、等大的虚像,不符合题意.
B、演员对着镜子画脸谱,属于平面镜成像,平面镜成的是正立、等大的虚像,不符合题意.
C、放大镜是利用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制成的,不符合题意;
D、照相机是利用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制成的,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实像和虚像的区分情况,实像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能在光屏上呈现,虚像不能在光屏上呈现.
5.下列做法中符合安全用电原则的是( )
A.家庭电路中可用钢丝来替换保险丝
B.用电器的金属外壳不用接地线
C.发现有人触电后,要立即切断电源
D.在高压输电线下钓鱼
【分析】(1)保险丝用电阻率大、熔点低的材料制成,不能用铜丝等代替;
(2)对于金属外壳的家用电器,金属外壳一定接地,防止外壳漏电,发生触电事故;
(3)发现有人触电时,首先切断电源,再实行救援措施;
(4)安全用电的原则:不接触低压带电体,不靠近高压带电体.
【解答】解:
A、保险丝用电阻率大、熔点低的材料制成,用铜丝等代替无法达到保护电路的作用,此选项不符合安全用电原则;
B、金属外壳的用电器要接地,防止金属外壳漏电,发生触电事故,此做法不符合安全用电原则;
C、发现有人触电时,首先要切断电源,再采取救人措施,此选项符合安全用电原则;
D、高压线的电压很高,人不要靠近,不能在在高压输电线下钓鱼,容易触电,此做法不符合安全用电原则.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安全用电常识.只要同学们牢记安全用电常识,并正确规范操作,就不会有危险发生.
6.如图所示的实验,可以用来研究发电机工作原理的是( )
A. B. C. D.
【分析】发电机原理是电磁感应现象,即闭合电路中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即发电机的原理图中没电源,有电源的实验装置图不是发电机的原理图.
【解答】解:A、该装置是奥斯特实验,验证了电流周围存在磁场,故A不符合题意;
B、该装置中有电源,因此探究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即电动机原理,故B不符合题意;
C、该装置是通电导体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是电磁感应原理,即发电机的工作原理,故C符合题意;
D、该装置探究通电螺线管的磁性强弱与线圈匝数的关系,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本题涉及的内容有电流的磁效应、电动机的原理和发电机的原理.注意电磁感应和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运动的装置的不同,前者外部没有电源,后者外部有电源.
7.下列关于信息技术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用手机通话时,手机直接传输声音信号
B.WiFi无线上网是利用电磁波来传输信息的
C.光纤通信是依靠激光在光导纤维内沿直线传播来传递信息的
D.电磁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分析】①移动通信是利用电磁波传输信号的;
②光纤通信是利用激光从光纤的一端射入,在内壁上多次反射后在另一端放射出来,然后在接收端,检测器收到光信号后把它变换成电信号,经解调后恢复原信息;
③电磁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等于光速.
【解答】解:A、手机通话是用微波信号与电话网络联系的,并非直接传输声信号.此选项错误;
B、移动通信是利用电磁波传递信息的,包括Wifi无线上网.此选项正确;
C、光纤通信是利用激光从光纤的一端射入,在内壁上多次反射后在另一端放射出来,然后在接收端,检测器收到光信号后把它变换成电信号,经解调后恢复原信息.此选项错误;
D、电磁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是3×108m/s.此选项错误.
故选B.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我们对电磁波传播速度、应用及光纤通信的了解,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了解现代通信技术是解答的关键.
8.如图所示,验电器甲带正电,乙不带电,现用带有绝缘手柄的金属棒把甲和乙连接起来,发现甲金属箔张角变小,乙金属箔张开,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验电器金属箔张开是因为它们带同种电荷
B.金属棒中瞬间电流的方向从乙流向甲
C.正电荷从甲移到乙,所以两个验电器都带正电荷
D.电子从乙移到甲,所以甲带负电,乙带正电
【分析】(1)物理学中规定: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的方向,且与电子移动的方向相反;
(2)验电器使用时电子会发生定向移动,让金属杆上的金属箔带上同种电荷,然后同种电荷会相互排斥从而验证物体是否带电的.
【解答】解:
A、据验电器的原理可知,金属箔张开是因为同种电荷相排斥,故A正确;
B、甲带正电荷是由于缺少电子,而乙不带电,此时乙中的电子会经过金属棒从乙移到甲,由于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的方向,且与电子移动的方向相反.因此金属棒中瞬间电流的方向从甲流向乙,故B错误;
C、金属导体里面作定向移动的为带负电的自由电子,故C错误;
D、甲带正电荷是由于缺少电子,而乙不带电,此时乙中的电子会经过金属棒从乙移到甲,甲使乙带上电,甲带的电减少,仍带正电,金属箔张角变小,而乙由于电子的转移,失去电子,带正电,金属箔张开,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的目的是考查对验电器使用原理、电流方向的掌握情况,在金属导体中,能够自由移动的电荷是负电荷(自由电子),所以在金属导体中,电流的方向始终与自由电荷的运动方向相反.
9.小明用调好的天平称物体的质量时,在天平的右盘加了几个砝码后,指针还昌稍微偏左.再放入质量最小的砝码,指针又稍微偏右,接下来操作正确的是( )
A.将横梁上的平衡螺母向左调
B.将处在零刻度位置的游码向右移
C.取出最小的砝码,将横梁上的平衡螺母向右调
D.取出最小的砝码,将处在零刻度位置的游码向右移
【分析】天平的平衡螺母只能在调节天平横梁平衡时移动,在称量物体质量的过程中不能再移动平衡螺母.
当天平的左盘放物体,右盘放砝码时,右盘中再放砝码会下沉,取出砝码会上翘时,需要移动游码.向右移动游码相当于向右盘中增加砝码.
【解答】解:(1)称量物体质量的过程中,不能再移动平衡螺母.故AC错误.
(2)向右移动游码相当于向右盘中增加砝码.不取出最小的砝码,将处在零刻度位置的游码向右调,指针会更偏右.故B错误.
(3)取出最小的砝码,此时天平的横梁右端上翘,左端沉,将处在零刻度位置的游码向右调,相当于往右盘增加更小的砝码,能使天平的横梁平衡.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了天平的基本使用方法,尤其是在测量的最后阶段,如何进行操作的问题.这里应该注意的是,称量过程中,不可以移动平衡螺母,要靠增减砝码和移动游码来实现横梁的平衡,更不能借用其他天平的砝码.
10.用如图所示的几种简单机械提起相同重物G,机械自重不可忽略,不考虑摩擦,则最小的力是( )
A.
F1B.
F2C.
F3D.
F4
【分析】①使用杠杆时,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倍,动力就是阻力的几分之一;
②定滑轮不能省力,拉力等于重力;
③动滑轮可以省一半力;
④使用滑轮组时,承担物重的绳子有几段,拉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
【解答】解:设机械自重为G′
A、此图中,动力臂是阻力臂的2倍,根据杠杆平衡条件F1L=G×L+G′×L;则F1=;
B、此图中,动力臂是阻力臂的2倍,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可得,F2×L+×L=G×L+×,
则F2=,
C、此图是定滑轮,由定滑轮及其工作特点可知,不省力,即F3=G;
D、此图是动滑轮,由动滑轮及其工作特点可知,省一半的力,因为机械自重不可忽略,所以F4=(G+G′);
由以上计算可得,可知,比较F2与F1或F4即可,
将F2=与F1=比较,可得,最小的力是F2<F1,
故选B.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杠杆平衡条件的应用,滑轮组绳子拉力的计算,定滑轮及其工作特点和动滑轮及其工作特点等知识点,综合性强,难易程度适中,是一道很典型的题目.
11.如图记录了甲、乙两车同时在同一平直公路上行驶时,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
A.甲、乙两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B.在每段相同的时间内.甲车的平均速度都比乙车的大
C.在20〜30s的时间内,甲车的平均速度比乙车的大
D.在0〜40s的时间内,甲、乙两车的平均速度大小相等
【分析】(1)物体在相等时间内的路程相等,则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不变;物体在相等时间内路程不相等,物体做变速运动,速度不断变化,分析图示其情景答题.
(2)(3)(4)比较甲乙两车在相等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判断两车的平均速度大小.
【解答】解:A、由图示可知,甲车在每个10s内的路程分别是:300m、300m、300m、300m,由此可知,在相等时间内,甲车的路程相等,故甲车的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
观乙车在每个10s内的路程分别是:200m、250m、300m、450m,由此可知,在相等时间内,乙车的路程越来越大,故甲车的运动是加速直线运动.故A错误;
B、由图示可知,在30~40s内,甲车的路程小于乙车的路程,所以由平均速度公式v=可知,甲车的平均速度都比乙车的小.故B错误;
C、由图示可知,在20〜30s的时间内,甲车和乙车通过的路程相等,都是300m,所以由平均速度公式v=可知,甲车的平均速度等于乙车的平均速度.故C错误;
D、由图示可知,在0~40s内,甲车和乙车通过的路程均为1200m,所以由平均速度公式v=可知,其平均速度相等.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判断车的速度变化、速度大小的比较等知识,掌握基础知识、由图示求出车的路程与对应的时间、应用速度公式即可正确解题.
12.甲、乙两个完全相同的杯子盛有不同密度的盐水,将同一个鸡蛋先后放入其中,当鸡蛋静止时,两个杯子中液面恰好相平,鸡蛋在两杯中所处的位置如图所示,则( )
A.甲杯盐水的密度较大
B.鸡蛋在两杯中排开液体的质量相等
C.甲杯底部所受的液体压力较大
D.鸡蛋在乙杯中受到的浮力较大
【分析】(1)根据物体的浮沉条件,分别比较鸡蛋与两种盐水的密度关系,得出两种液体的密度关系;据此对A选项做出判断;
(2)根据物体的浮沉条件,判断两者所受浮力关系;根据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判断排开液体的质量关系;据此对BD选项做出判断;
(3)根据p=ρgh判断两杯底部所受压强关系,然后利用p=判断两杯底部所受压力关系.据此对D选项做出判断.
【解答】解:
A、由可知,同一只鸡蛋在甲、乙两杯中分别处于悬浮和漂浮状态,根据浮沉条件可得:ρ甲=ρ蛋,ρ乙>ρ蛋;所以,乙杯中盐水的密度大于甲杯中盐水的密度;故A错误;
BD、物体漂浮或悬浮时,受到的浮力和自身的重力相等,所以,同一只鸡蛋在两杯中受到的浮力相等,都等于鸡蛋的重力;因为浮力相同,F浮=G排=m排g,所以,鸡蛋在两杯中排开液体的质量相等,故B正确,D错误.
C、两杯中液面相平,乙杯中盐水的密度大于甲杯中盐水的密度,根据p=ρgh可知,乙杯底所受的液体压强较大;两个杯子完全相同,则底面积相等,根据F=pS可知,乙杯底部所受的液体压力较大.故C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物体浮沉条件和液体压强公式的应用,一定要掌握物体浮沉情况与密度的关系,同时要搞清不同状态下(漂浮、悬浮)物体所受重力与浮力的大小关系.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6分)
13.夏天,沥青路面随着气温的升高而变得越来越软,由此可知沥青是 非晶体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医院抢救中暑病人时,会在病人额头上大面积地擦酒精降温,依据是酒精蒸发会 吸热 (选填“吸热”或“放热”).
【分析】晶体和非晶体的主要区别是: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不变,具有一定的熔点,而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点;
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的汽化现象,蒸发是吸热过程,具有致冷作用.
【解答】解:夏天,沥青路面随着气温的升高而变得越来越软,说明沥青没有固定的熔点,是非晶体;
抢救中暑病人时,首先是在人体的皮肤上大面积地擦酒精,主要是利用酒精蒸发吸热,可以降低病人的体温.
故答案为:非晶体;吸热.
【点评】知道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要记住常见的晶体和非晶体;
知道蒸发吸热,会正确应用蒸发吸热解释有关物理现象.
14.把一杯水放入冰箱的冷冻室中,当水结成冰后密度 变小 ,体积 变大 (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分析】一定质量的水结冰,状态改变、体积改变,密度的变化用公式ρ=分析.
【解答】解:
水结冰状态改变,物质多少不变,所以质量不变;
水结冰体积增大,由公式ρ=知,密度变小.
故答案为:变小;变大.
【点评】水结冰体积增大,日常生活中冬天水管涨破就是这一道理.
15.如图所示是一种视力矫正的模型,其中透镜A是 凹 (选填“凸”或“凹”)透镜,该模型是矫正 近 视眼.(选填“近”或“远”)
【分析】(1)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叫凸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叫凹透镜.
(2)掌握近视眼的成因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近视眼是由于人眼晶状体变凸,焦距变短,会聚能力增强.
【解答】解:由图可知,其中透镜A中间薄,边缘厚,属于凹透镜;
近视眼是由于人眼的晶状体变凸,会聚能力增强,像呈在视网膜的前方,故应佩戴发散透镜,即凹透镜,使光线发散推迟会聚,使像正好成在视网膜上,故该模型是矫正近视眼.
故答案为:凹;近.
【点评】该题考查了近视眼的成因及矫正,故能从光的会聚和发散的角度分析其成因和矫正是解决该知识点的关键.
16.如图所示的司南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古文“论衡”中记载“司南之杓”(用途),投之于地,其柢(握柄)指南.司南静止时能指南北,说明地球周围存在 磁场 ,司南的握柄应为该磁体的 S 极.(选填“N”或“S”)
【分析】指南针是根据地磁场的作用工作的,地磁的南极在地理的北极附近,而地磁的北极在地理的南极附近,再根据磁极间的作用规律,可判断指南针的指向.
【解答】解:
地球是一个大磁体,指南针指南北的原因是由于受到了地磁场的作用;指南针静止时,指向南的一端是磁体的南(S)极;指向北的一端是磁体的北(N)极,司南的握柄指南,所以司南的握柄是S极.
故答案为:磁场;S.
【点评】本题考查了指南针指南北的原因,比较简单.
17.运动员用力拉开弓,弓被拉弯,说明力能改变物体的 形状 ,松手后,拉弯的弓能将箭射出,说明力还能改变物体的 运动状态 .
【分析】力的作用效果有两个:一是改变物体的形状,二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解答】解:
在力的作用下弓的形状发生改变,由此可知: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手后箭被射出时,由静止变为运动,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故答案为:形状;运动状态.
【点评】本题考查了力的作用效果,是力学基础知识的考查,是中考的热点.
18.小明在江边湿地上漫步,他发现,双脚陷入松软的泥土时,用力拔起一只脚,另一只脚反而会陷得更深,原因是小明对泥土的压力 不变 压强 增大 .(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分析】从陷得更深可以体现出压强增大,然后从增大压强的办法入手,来分析原因.
【解答】解:人站在泥土中,对泥土的压力等于人受到的重力,所以压力不变;由两只脚着地变为一只脚着地,减小了受力面积,从而增大了脚对泥土的压强,使人陷得更深.
故答案为:不变;增大.
【点评】从压力的作用效果来认识压强的增大,从而找到题目的突破口.
19.小明用如图所示的滑轮组将重为600N的物体匀速提升了一段距离,此过程中滑轮组机械效率为80%,不考虑绳重及摩擦,则绳端的拉力是 250 N,动滑轮的重力是 150 N.
【分析】(1)由图知承担物重的绳子股数n=3,滑轮组的机械效率η====据此求拉力;
(2)不考虑绳重及摩擦,F=(G+G轮),据此求动滑轮重力.
【解答】解:
(1)由图知,n=3,拉力端移动距离s=3h,
滑轮组的机械效率η====,
则拉力:
F===250N;
(2)不考虑绳重及摩擦,F=(G+G轮),
则动滑轮重力:
G轮=3F﹣G=3×250N﹣600N=150N.
故答案为:250;150.
【点评】本题确定n的大小(承担物重的绳子股数)是突破口,利用好两个公式:一是滑轮组的机械效率η=,二是不考虑绳重及摩擦,F=(G+G轮).
20.如图甲所示的电路中,小灯泡两端电压与通过的电流关系如图乙所示,闭合开关,小灯泡发光,变阻器滑片从如图所示位置往右滑一段距离的过程中,小灯泡的电阻将 变大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这过程中变阻器连入电路阻值的变化量大小为△R1,小灯泡阻值的变化量大小为△R2,则这两个量的大小关系是:△R1 大于 △R2(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分析】(1)在U﹣I图象中图线的斜率表示灯泡的电阻,据此判断灯泡电阻的变化,根据滑片的移动可知接入电路中电阻的变化,根据欧姆定律可知电路中电流的变化,然后判断灯泡电阻的变化;
(2)设图示位置时电路中的电流为以及往右滑一段距离后电路中的电流,根据电阻的串联和欧姆定律表示出电路中的总电阻,联立等式和电路中电流的变化得出答案.
【解答】解:(1)在U﹣I图象中图线的斜率表示灯泡的电阻,
由图象可知,通过灯泡的电流增大时,灯泡的电阻变大,
变阻器滑片从如图所示位置往右滑一段距离的过程中,接入电路中的电阻变小,电路中的总电阻变小,
由I=可知,电路中的电流变大,即通过灯泡的电流变大,则小灯泡的电阻将变大;
(2)设图示位置时电路中的电流为I1,往右滑一段距离后电路中的电流为I2,
因串联电路中总电阻等于各分电阻之和,
所以,由I=可知,电路中的总电阻:
=R滑+RL﹣﹣﹣﹣﹣①
=(R滑﹣△R1)+(RL+△R2)﹣﹣﹣﹣②
由②﹣①可得:
△R2﹣△R1=﹣,
因变阻器滑片从如图所示位置往右滑一段距离的过程中,电路中的电流变大,即I2>I1,
所以,△R2﹣△R1=﹣=(I1﹣I2)<0,
则△R2<△R1.
故答案为:变大;大于.
【点评】本题考查了串联电路的特点和欧姆定律的应用,知道在U﹣I图象中图线的斜率表示灯泡的电阻以及会比较两电阻变化量大小的方法是关键.
三、作图、实验与探究题
21.如图所示,一束光线AO从空气斜射入水中,请画出法线和折射光线的大致方向
【分析】要解决此题,需要掌握光的折射规律: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里或其它透明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解答】解:首先过入射点垂直于水面画出法线,然后根据折射规律画出折射光线.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所以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如图所示:
【点评】此题考查了对折射光线的画法,关键是记熟光的折射定律,搞清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
22.请用笔画线表示导线,将如图中的电灯、开关和插座(插座准备接大功率用电器)接入家庭电路中.
【分析】(1)三孔插座的接法:上面接地线,左边接零线,右边接火线.
(2)家庭电路中,火线首先过保险丝进入开关,然后再进入灯泡顶端的金属点,零线直接和灯泡的螺旋套相连,在更换灯泡时,断开开关,切断火线,操作更安全.
【解答】解:(1)三孔插座的上面的孔接地线,左孔接入零线,右孔接火线;
(2)电灯的接法:火线先过开关再入灯泡,然后接入顶端的金属点,零线直接接入螺旋套.如图所示:
【点评】(1)掌握家庭电路中灯泡、开关、保险丝、两孔插座、三孔插座的接法.
(2)三孔插座的接法记忆窍门:上孔接地线理解成﹣﹣“上帝”,左孔接零线理解成﹣﹣一切从零开始.
23.小明做“探究水的沸腾”实验时采用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1)水沸腾时,杯口附近出现大量“白气”,“白气”是水蒸气遇冷 液化 (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
(2)根据实验数据,小是出了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图象,如图乙所示,由此可知,实验时水的沸点是 98 ℃,此时的大气压 小于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标准大气压.
(3)若烧杯内水的质量为0.2kg,则实验中0~3min内烧杯内的水吸收的热量是 5.04×103 J.若酒精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有30%被烧杯中的水吸收,则至少要消耗 0.45×10﹣3 kg酒精.[已知水的比热容为4.2×103J/(kg•℃),酒精的热值为3.7×107J/kg].
【分析】(1)“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
(2)液体沸腾时,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这个不变的温度是液体的沸点.1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沸点跟气压有关,气压越高,沸点越高.
(3)知道水的质量、水的比热容、水的初温和末温,利用吸热公式Q吸=cm△t求水吸收的热量;
先利用η=求得放出的热量,再利用Q放=mq求酒精的质量.
【解答】解:(1)沸腾时水中冒出大量的水蒸气,水蒸气最冷后会液化成小水滴,形成“白气”;
(2)由图象知,水在沸腾时,保持98℃不变,所以此时水的沸点是98℃.
1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沸点跟气压有关,气压越低,沸点越低.所以此时气压小于1标准大气压.
(3)水吸收的热量Q吸=cm△t=cm(t﹣t0)=4.2×103J/(kg•℃)×0.2kg×(96℃﹣90℃)=5.04×103J;
由η=可得,酒精放出的热量Q放===1.68×104J:
由Q放=mq可得,酒精质量m酒精==≈0.45×10﹣3kg.
故答案为:(1)液化;(2)98;小于;(3)5.04×103;0.45×10﹣3.
【点评】本题考查“观察水沸腾的实验”,学会观察现象、记录数据,还考查了学生对吸热公式Q吸=cm△t、燃料完全燃烧放热公式Q放=mq和效率公式的掌握和运用,属于基础题目.
24.在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实验中,在水平木板上先后铺上粗糙程度不同的毛巾和棉花;让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滑下,如图1所示,观察和比较小车在毛巾表面,棉花表面和木板表面滑行的距离.
(1)实验中每次均让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滑下的目的是:使小车每次在水平面上开始滑行时速度大小 相等 (选填“相等”或“不相等”);
(2)实验中是通过改变 水平面的粗糙程度 来改变小车所受阻力大小的.
(3)实验中发现:小车在毛巾表面上滑行的距离最短,在木板上滑行的距离最远,说明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速度减小得越 慢 (选填“快”或“慢”).
(4)推理:本实验中,如果小车在水平面上滑行时受到的阻力为零,它将做 匀速直线运动 .
(5)在此基础上,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概括出牛顿第一定律,请问:牛顿第一定律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直接由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