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测试卷及答案【完美版】满分:12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一、语言的积累与运用。(35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A憔悴(jio) 仿膳(shn) 分歧(q) 唏嘘(x)B匿笑(n) 菡萏(dn) 攲斜(q) 熬过(o)C霎时(sh) 沐浴(m) 嗅觉(xi) 徘徊(hu)D并蒂(d) 莲蓬(png) 祷告(do) 粼粼(ln)2、下列各组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A摧枯拉朽 记忆尤新 惨绝人寰 延续B苍海桑田 风华正茂 色彩斑斓 镌刻C天翻地覆 恢宏壮丽 殚精竭虑 缅怀D从容不迫 眼花瞭乱 震耳欲聋 由衷3、下列加点词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A春天像小姑娘,
2、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B面对公安机关的审问,这个犯罪分子刚毅不屈,拒不承认自己人室抢劫的罪行。C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D那种清冷是柔和的,没有北风那样咄咄逼人。4、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名人事迹的介绍,我懂得了只有奋斗才能成功。(在“成功”后加上“的道理”)B由于祖父对我的言传身教,使我从小就养成了勤俭节约的习惯。(删去“使”)C电视剧姥爷的抗战营造了一位想通过个人奋斗来复仇最后走上抗日道路的工程师形象。(把“营造”改为“塑造”)D谁能否认钱学森没有对中国的科学事业做出过巨大贡献呢?(把“巨大”改为“特殊”)5、对下列句子中修辞手法判断不恰当的一项是( )A微黄的阳
3、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拟人)B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排比)C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设问)D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比喻)6、按顺序排列下面的语句,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一夜枕上听雨,辗转不能成寐,清晨推窗望去,雨却停了。院子中,一丛绿树被染得浓阴如墨。初到江南,就碰上了梅雨季节。朦胧的墨绿中,清晰地闪着点点火红的花朵,给这雨后空朗的清晨增添了不少的生气。浓云尚未散开,低低压着房檐。空中还飘着若有若无的雨丝,天地间弥漫着一层层湿漉漉、静悄悄青黛色雾霭。A BC D7、古诗文默写。水何
4、澹澹,_。(曹操观沧海)我寄愁心与明月,_。(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_,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朱自清春)夜发清溪向三峡,_。(李白峨眉山月歌)正是江南好风景,_。(杜甫江南逢李龟年)_,应傍战场开。(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不知何处吹芦管,_。(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_,不亦君子乎?(论语)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直抒胸臆,道出特定时间天涯游子之悲的词句是:_,_。论语十二章中论述学习和思考之间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_,_。二、文言文阅读。(15分)甲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康肃问曰:“汝亦知
5、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卖油翁欧阳修)乙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梵天寺木塔沈括)注释:(1)钱氏:指五代时
6、吴越国君钱氏。 (2)据:统治,割据。(3)级:层 。(4)患:嫌,担心。(5)布:铺排。(6)贻(y):赠给。(7)讫(q):完毕。(8)弥束: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约束。弥:紧密。(9)六幕:指上、下、左、右、前、后六个方位面。(10)胠箧:打开的箱子。胠箧,音qqi。胠:从旁边打开,打开。(11)履:走,踩踏。(12)伏:通假字,通“服”,佩服。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1)尝射于家圃(_) (2)惟手熟尔(_)(3)匠师如其言(_) (4)人皆伏其精练(_)2翻译下列句子(1)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_(2)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_3甲文所说的道理用_这个成语来概括。4
7、“有卖油翁释担而立”“释”意为_,“释”的这个意义还保留在一些成语中,如_(写出一个含“释”这个意义的成语)5卖油翁与梵天寺木塔刻画人物的方法有什么共同之处?三、现代文阅读。(30分)1、最后的老师他在小河那边,看着最后一名学生走过,才缓缓地回到山上。学校就在山上,山下坐落着十多个村庄,有的在山的东边,有的在山的西边。山上的学校成为这山区保留的最后一所学校,他也是这里最后一名老师。他走路的时候,腿有些一瘸一拐的,头发开始花白,眼睛开始老花。他回到学校,这里很安静,那棵核桃树上的老钟在秋风中微微摆动,几间破旧的教室窗口已经破落,钉在上边的透明塑料布被风吹得哗哗作响。她是他的学生,看见他回来了,指
8、了指放在桌子上的晚饭:“老师,您吃饭。”晚饭极其简单,碗里是刚刚熬好的玉米粥,两个窝窝头放在盘子里,还有一个盘子盛着腌制的萝卜干。他拿起窝窝头,把萝卜干夹进窝窝头里,然后用力挤压,把萝卜干挤到中间,他就开始啃着。他吃得很香,窝窝头的碎屑掉桌子上,也拾起来塞回嘴里。她蹲在屋外边,那边是靠山的一口泉眼,她在青石板上搓着衣服。月儿出来了,她有节奏的搓洗动作在月色中很优美。他走过来,蹲在她身边,用山药纸卷烟,片刻,一支自制的香烟卷好了,再掏出打火机点着。她放下手里的衣服,转过脸看他说:“老师,我明天就要回城了。这里还有什么需要的,我下一次来的时候给您捎来。”他凝视着天幕,深邃的夜空星光灿烂,山里的风开
9、始有些凉意:“就是把城里的那些要扔掉的衣服再捎些来,你看看,这些孩子的衣服都破得不能再穿了。马上就要入冬,我想让他们过一个温暖的冬天。”她看了他一眼:“我说的是您,以后怎么办?这里的教学点就要撤掉了。”他抬起头看着这所学校,学校在半山上,已经显得非常孤独,想了想说:“要撤就撤吧,最多我每个月少几百块钱,我还是留在这里,那些娃想在这里上学,我还会教他们。”她似乎想说什么,稍停了停后,说:“上级的意思是,让这些学生都去中心小学上学去。”他看着她。她也是从这里走出去的,也是他亲自送出去的学生,现在位居教育局的局长。她此次来,目的是想说服老师。她在这里待了几天,但不知道怎样开口,这里的学生已经把老师当
10、自己的亲人。自己当年何尝不是这样?老师的腿就是为了背自己过河,摔倒弄伤的。她记得清清楚楚,那场暴风雨中,老师撑在水里,不让自己下来,咬着牙挣扎着蹚水。小河里流淌着老师的血液,从那以后,老师的腿就瘸了。这是大山里最后的教学点,他也是全县最后一位代课老师。作为教育局长,她上任的第一天起,就是整合教育资源,把山里的孩子们送到城镇里上学。为了这个她认为最得民心的计划,她撤掉几十个教学点,这个也是最后要撤销的教学点。可是阻力来自老师这是她的恩师。她决定亲自前来劝说,甚至已经给老师考虑好了,让他在教育局当传达室的值班保安。她来到这里,看到了二十年没有改变的教学点,还是老样子。教室比以前更破了,老师也苍老了
11、许多,但老师还是那么激情澎湃地领着这里的娃们朗读课文。她来的时候,发现自己欠缺什么,她决定住下来,她很想改变这里的状况。她觉得自己的决定是正确的,在这里,她见到了送孩子们上学的老乡。老乡看见她回来了,篮子里装满山货,大家围在一起,问长问短。她是乡亲们的骄傲,大家聚在一起,回忆起她在学校时的往事。老师坐在一边,听着大家对她的称赞。她听着低着头不知道说什么好。是的,她是从这里走出来的学生,但是她给这里带来了什么呢?她很难开口说自己是来撤销这个教学点的。大家都说,如果没有这个教学点,去镇里的小学拼校,路途这么远,娃们都还小,要不在路上大人担惊受怕,要不在校里寄宿小孩受苦啊。可这是县委的决定,也是自己
12、拍着胸脯打保票的,更是为了山里孩子更好的未来啊。她非常为难,看着恩师艰苦的生活,看到这座破败的学校,她流泪了。她第一次烧火做饭,第一次蹲下来搓洗衣服,这都是她能够为老师做的。可是,除了这个,她还能做什么?她离开这里的时候,老师送她经过那条小河。她缓缓地过河了,他依旧和平常一样,默默地目送她离开。(选自2017年中国微型小说精选,有删改)1小说中的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2简要分析文中划线句的作用。3这篇小说意蕴丰富,主题深刻,请谈谈你的理解。4小说结尾并未交待山区的最后这个教学点是否被撤销,你认为结果会怎样?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理由。2、十一岁的阳光艾傈木诺逼着自己撕开一丝眼缝,
13、感觉还有些迷糊,少年毕竟是贪睡的,可转念一想,还得早些去学校,依拉的事是大事,万万不能耽搁。我揉揉眼,从床上爬起来。太阳把瑞丽江照得如金子般闪亮,晨风在江面飞过,一会儿钻进树丛里,一会儿钻进水汽中,一会儿钻进村寨里。我来到依拉家的竹楼下,大声叫:“依拉”。依拉下楼来时,眉皱皱的,我把手里的钱朝着她一扬,说:“依拉,一定没事的。”她抿着嘴羞涩地笑了,露出可爱的小虎牙。我们在路上遇到了班主任岩坎老师。依拉一直低着头,我竭力地抬起头来,说:“老师,依拉的爸爸去缅甸背玉石毛料,伤了脚,家里也没有钱让她读书,她快读不成书了”岩坎老师说:“不怕不怕,我们一起想办法。”我说:“能不能把我的学费分一半出来给依
14、拉缴学杂费,等以后有钱,再补上,好不好,老师?”我心里在想,现在依拉家里是拿不出钱的,我每个星期有生活费,可以慢慢省出来,不但可以替依拉缴上学费,还可以替她补上生活费。老师说:“艾傈,你们不用担心,我来想办法。”他的脸又转向依拉说:“没事的,学费我先给你垫着,好好读书就是了。你还这么小,不上学可不行。”我们两人不愿意老师这么做,因为老师也穷,我们是知道他家家境的。依拉不知道该怎么说,放声大哭起来。因为家里和学校隔得远,我们都是住在学校,星期天回家带上一周的粮食和菜,平时就自己做饭吃。一个人的饭菜两个人吃,我知道是不行的,得想想办法。该用什么办法给依拉找生活费,再把岩坎老师垫的钱还上?靠近公路边
15、有一个工地,一群大妈在那里砸石子。我对依拉说:“这个我们能做呀!要不了多久,我们就会把学杂费挣回来。”起初我们想,不就是砸个石子吗?多大的事!结果可不像我们想的那样:用力小了,砸不破;用力大了,一会儿就累了,还会把石子砸碎。另外,两只手得配合默契,要不石子会飞出老远;眼睛也得留神,一锤下去,有时砸不着石子,倒把自己的手砸得鲜血淋漓。时间一天天过去了。我们下午放学就去工地砸石子,每天干一个小时,再回去做饭、写作业。干了一星期,两个人得了六块钱,我们商量先给老师送去。第二天我们去送钱时,岩坎老师看到我们笑笑地说:“听说你们每天去砸石子,是不是很辛苦?”我们异口同声地说:“不辛苦、不辛苦”老师问:“
16、不好好读书,怎么想着去砸石子呢?”我鼓起勇气说:“老师,我们不能连累你给我们垫学费,我们想用自己的双手挣出来。”岩坎老师笑得更灿烂了:“好好好,你们这种自立精神值得表扬,只要不耽误学习就好,我相信你们一定会成为班上最优秀的学生。只是这钱,老师不能收,就算我给你们的奖励吧!”那一年,我们都是11岁。(本文略有删改)1联系全文,说说题目中“阳光”的含义。2文中画线句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写出一种,并说出它的作用。3请结合具体事例说说文中的“艾傈”是一个怎样的人。4文中两位小女孩的求学经历,给你什么样的启示?四、写作题(40分)亲爱的同学们,当你迈进学校大门的时候,你的中学生活就已经开始了!在这里,
17、你认识了新的同学,新的老师。开始了新的学习生活。两个月来的初中生活给你留下的是什么印象呢?请以初中学习生活为写作素材,选取具体的事例,补全题目作文。以我 的中学生活 为题 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参考答案:一 DCBDBC山岛竦峙 随君直到夜郎西 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 思君不见下渝州 落花时节又逢君 遥怜故园菊 一夜征人尽望乡 人不知而不愠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二 1曾经同“耳”,相当于“罢了”。遵照,按照都2于是老翁取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用一枚铜钱盖住葫芦的口。只要逐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就不会晃动了。3熟能生巧。4放下爱不释手,手不释卷等。5两篇文章
18、都通过人物语言、神态来正面刻画人物形象,都运用了对比手法来反衬人物形象。三 【答案】1(1)关爱学生,甘于奉献:每天放学送学生离校;为学生争取过冬的衣物;为保护学生以致腿瘸;怕学生们上学不便坚持不撤点到最后。(2)坚守岗位,热爱教育:即使生活艰难也愿留在山区继续教书;即使学校破败、自己年老力衰,仍激情澎湃地教孩子们读书。(3)淡泊名利,甘于寂寞:吃的是玉米粥、窝窝头、腌制的萝卜干。一辈子当一位乡村代课老师,不图名不图利,为了学生默默地坚守到最后。2环境描写,交待故事发生的背景,写出山村学校的破败与师生学习环境的艰辛。渲染出孤寂、无奈和悲凉的氛围,奠定情感基调,为下文教学点可能被撤销埋下伏笔,也
19、为学生“她”劝他离开作了铺垫。3(1)表达了对在艰苦环境中默默坚守和奉献的老师的赞美与歌颂。(2)提醒反思:决策部门决策时要充分考虑群众实际需求,不搞 “一刀切”。(3)提出了社会生活中诸多愿景与现实冲突时的矛盾现状,启人思考。4示例一:最后一所学校被撤销。山区的学校环境确实不利于学生学习和成长;“她”认为自己的做法是希望为曾经生活过的学校里的孩子和恩师谋福利:让孩子们享受到更好的教育,让恩师生活得更好;作为教育局长的“她”要落实县委的相关政策决定等。示例二:最后一所学校没有被撤销。“她”感受到恩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执着;“她”住在山区时,在与恩师、乡亲的交流中感知到她的做法并不符合当地群众的
20、实际需要;“她”为自己只是一厢情愿“整合教育资源”而不能为乡亲父老和恩师带去福利感到愧疚等。1老师对学生的关爱;同学、朋友之间的帮助(艾傈对依拉的情谊)。2修辞手法(写出其中一种即可):比喻、拟人、排比;作用:比喻,把阳光下的瑞丽江比作金子一样闪亮,使句子更加形象生动。拟人,把晨风当作人来写,用“钻”字写出了风儿的特点,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排比,风儿钻进树丛、水汽、村寨,条理清晰,增强表达效果。3会关心人、聪明、有情有义、大方、能吃苦的人。4示例:文中小女孩的生活、学习条件艰苦,但依旧坚持求学,让我很感动。而现在,我们生活、学习条件都非常优越,我更应该端正学习态度,不和同学比吃比穿,把心思放在学习上,为自己树立的目标而努力。(开放性题,主题积极向上,言之成理即可。)四 9 /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