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千湿交替下混凝土内部相对湿度变化规律.pdf

上传人:k****o 文档编号:49902 上传时间:2021-06-07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1.3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千湿交替下混凝土内部相对湿度变化规律.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千湿交替下混凝土内部相对湿度变化规律.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 1 6卷第 3期 2 O 1 3年 6月 建筑材料学报 J OURNAL OF BUI f DI NG MATERI ALS Vo 1 1 6 , No 3 J u n , 2 0 1 3 文章编号 : 1 0 0 7 9 6 2 9 ( 2 0 1 3 ) 0 3 0 3 7 5 0 7 千湿交替下混凝土内部相对湿度变化规律 高 原 , 张 君 。 , 韩 宇栋 ( 1 清华 大学 土 木工程 系 ,北京 1 0 0 0 8 4 ; 2 清华大 学 土木 工程安 全 与耐久 教育 部重 点实验 室 ,北京 1 0 0 0 8 4 ) 摘 要 : 分 别采 用清水 和硫 酸 盐溶 液作 为湿 润溶 液 , 对 C 3 o和 C 8 o这 2个强度 等级 混凝 土进 行 了干 湿交替试验 , 测量 了干湿交替下混凝土不同深度处的相对湿度随时间的发展规律 结果表明: 在覆 膜 养护 阶段 , 混凝 土 内部 相 对湿度 的发展 遵循 两阶段 发展 模 式 , 即 首先 经历 一段 湿度 饱 和期 ( 湿度 为 1 0 0 ) , 然后进 入 湿度 下降期 ; 混凝 土 内部相 对 湿度 沿高度 呈现 明显 的梯 度 ; 当混凝 土进 入 干湿 交替过程后 , 只有距混凝土表层一定深度范围 内的相对湿度发 生变化, 大 于此深度处的混凝 土相 对湿度基本保持不变, 此深度即为干 湿交替影响深度 ; 不 同强度等级混凝土在相 同千湿交替条件 下影响深度不同, 混凝土水灰比越小, 强度等级越 高, 影响深度越 小; 湿润过程采用硫酸盐溶液时, 混凝土的干湿交替影响深度要 比采用清水时大 关键 词 :混凝 土 ;干 湿循 环 ;内部 相对 湿度 中图分 类号 : Tu5 2 8 0 1 文献标 志码 : A d o i : 1 0 3 9 6 9 i s s n 1 0 0 7 9 6 2 9 2 O 1 3 0 3 0 0 1 Ex p e r i me nt a l S t u d y o n t he I n t e r n a l Re l a t i v e Hu m i d i t y i n Co n c r e t e u nd e r Dr y - W e t Cy c l e s GAO Yu a n , ZHANG J u n 。 HAN Y u do n g ( 1 De p a r t me n t o f Ci v i l En g i n e e r i n g,Ts i n g h u a Un i v e r s i t y ,B e ij i n g 1 0 0 0 8 4 ,Ch i n a ;2 Ke y L a b o r a t o r y o f S t r u c t u r a l S a f t y a n d Du r a b i l i t y o f Ch i n a E d u c a t i o n Mi n i s t r y ,Ts i n g h u a Un i v e r s i t y,B e i j i n g 1 0 0 0 8 4,Ch i n a ) Ab s t r a c t :Us i ng c l e a n wa t e r a n d s ul f a t e s o l ut i on a s t he we t t i n g me d i u m , t he i n t e r n a l r e l a t i ve hu m i d i t y i n c o nc r e t e u nd e r dr y we t c y c l e s wa s me a s ur e d The t e s t r e s ul t s s ho w t ha t a t t he b e g i nn i ng o f c o n c r e t e p l a c e m e n t ,t he v a r i a t i on l a w o f t he i nt e r n a l r e l a t i v e humi d i t y i n c o nc r e t e wi t h a ge c a n be d e s c r i b e d b y a wa t e r va p o r s a t ur a t e d s t a g e wi t h 1 00 r e l a t i v e hu m i di t y f ol l o we d by a s t a ge t ha t r e l a t i v e hu mi di t y g r a d ua l l y de c r e a s e s a nd s i g ni f i c a nt hu mi di t y g r a d i e n t a l o ng t he he i g ht c a n be f o un dU n de r dr y we t c yc l e s,t he c ha n ge s o f t h e r e l a t i v e h u mi d i t y o c c u r j u s t wi t h i n a c e r t a i n d e p t h f r o m t h e c o n c r e t e s u r f a c e Th i s d e p t h i s c o mmo n l y kno wn a s t he i nf l u e nc i ng d e p t h Und e r t h e s a me d r y we t c y c l e s,d i f f e r e nt i nf l u e nc i n g de p t hs we r e o b s e r v e d f o r c o n c r e t e s w i t h d i f f e r e n t s t r e n g t h Th e l o w e r t h e wa t e r t o c e me n t r a t i o a n d o r t h e h i g h e r t h e c on c r e t e s t r e ng t h,t he s h o r t e r t he i n f l ue nc i ng d e pt h The i n f l ue nc i ng de pt h i s l a r g e r whe n s u l f a t e s ol u t i o n i s u s e d a s t h e we t t i ng me d i u m t ha n t ha t whe n t he c l e a n wa t e r i s u s e d Ke y wo r d s:c onc r e t e ;we t dr y c yc l e;i nt e r n a l r e l a t i v e hu m i d i t y 混凝 土结 构在环 境作 用下 的性 能衰退 已经成 为 目前 结构 设计 和 维 护 的焦 点 水 既 是 水 泥水 化 的必 需物 质 , 同时也 和多 数混凝 土性 能 的衰退 过程 有关 水分既可以作为外部侵蚀介质在混凝土内传输 的载 收稿 日期 : 2 0 1 1 - l 1 2 9 ;修订 I=1 期 : 2 0 1 2 0 2 1 0 基金项 目: 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 目( 5 1 1 7 8 2 4 8 )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9 7 3 计划 ) 项 目( 2 0 0 9 C B 6 2 3 2 0 0 ) 第一作者 : 高原( 1 9 8 6 一) , 男 , 贵州遵义人 , 清华大学博 士生 E ma i l : Y g a o 0 4 ma i l s t s i n g h u a e d u c n 通信作者 : 张君( 1 9 6 2 ) , 男 , 内蒙古通辽人 。 清华大学教授 , 博士生导师 , 博士 E - ma i l : j u n z t s i n g h u a e d u c n 学兔兔 w w w .x u e t u t u .c o m 3 7 6 建筑材料学报 第 1 6卷 体 , 比如硫酸盐侵蚀 、 氯离子传输和碳化等, 同时它 自身也是混凝土一些劣 化反应发生所需 的必备条 件 , 比如碱一 骨料反应和硫酸盐侵蚀等 干湿循环是 导 致混凝 土结 构 性 能 衰 退 最 为 严 酷 的 环 境 条 件 之 一 ll 】 中国 的 混 凝 土结构 耐久性设 计 与施工 指 南 、 日本 的 混凝 土标 准示方 书 以及 欧洲 的混凝 土 结构 耐久性研究项 目均将干湿交替区域作为混凝土结构 耐久性设计的控制部位 混凝土是一种渗透性很差 的多孔 介质 , 自然 环 境 中的 干湿 交 替仅 对 其 表 面有 限深度 范 围有影 响口 对 于 混 凝 土在 干 湿 交 替 下耐 久性 的研 究 主要关 注 的是 在该 影 响深度范 围 内混凝 土性 能的衰 退 相 对湿 度是混 凝土 内部水 分含 量 的一 个重 要表 征 在 已有关 于 混凝 土 内部湿 度 分 布及 其 随 时 间 变 化规律的研究 中, An d r a d e等 测量了暴 露于室外 的成 熟 混凝 土 的温 湿 度 特 征 P a r r o t t等 开 展 了 暴 露 于 自然 环境 和海水 环境 中 的混 凝土湿 度测 量试 验 近年 来 张君等 试 验 测量 了从 浇 注开始 至 2 8 d 龄期 的早龄期 混 凝 土 内部 温 湿 度 对 成熟 混 凝 土 在 干湿交替 下 的 内部 相对 湿度 分布及 其随 时间 变化规 部相 对湿度 的分 布及 其 变 化规 律 , 有 助 于混 凝 土结 构劣化的防治和耐久性提高 本文试验测定 了混凝 土在 养护 期 间 和后 续 干湿 交 替 过程 中 的 内 部 湿 度 ( 相对 湿度 , 下 同) , 得到 了分别 以清水 和硫酸钠 溶 液 为湿 润溶液 的干湿 交替过 程 中混 凝土湿 度分 布及 其 随时间 的变 化规律 , 并 比较 了普 通 、 高 强混凝 土在 相 同环 境条件 下 的湿度分 布和干 湿交替 对混凝 土湿 度 影响深度的差别, 以及硫酸盐介质对混凝土干湿交 替过程中湿度分布和影响深度 的影响 1 试验方法 原 材料 : P O 5 2 5普 通 硅 酸 盐 水 泥 ; 粒 径 为 5 2 5 mm 的石 灰石 ; 细 度模 数 为 2 6的河砂 ; 细度 为 2 O 0 0 0 r n k g的硅灰; 聚羧酸高性 能减水剂 ; 自 来水 依抗压 强度设 计 了 2个强度 等级 的混凝 土 ( C 3 0和 C 8 0 ) , 其配合 比和 2 8 d抗 压 强度 如 表 1所 示 试验时通过调节减水剂用量将混凝土的坍落度 控 制在 l 2 O 1 5 0 mm 采用 电容 式温 湿度传 感器 , 其 相对湿 度测量 范 围 0 1 0 0 , 误 差 2 , 温度 测 定 范围一1 0 6 0, 误差0 5 传感器的数字信号 律 的研究 相对 较 少 了解 干湿 循 环 过 程 中混 凝 土 内 通过巡 检仪定 时采集 并 由计算机 存储 表 1 混凝土配合 比 Ta b l e 1 M i x p r o po r t i o n s o f c o n c r e t e 试验 中混凝 土 内部水 汽 和热量传 递设计 为一维 传输 采 用 2 0 0 mm2 0 0 mm8 0 O mm 模 具 , 为确 保水 分沿 试件 高 度 方 向 的一 维 传输 , 在 模 具 内表 面 铺上 塑料 膜 , 浇 注完 成后 只 留浇 筑面 与空气 接触 同 时 , 试模 底 部 置 于聚 苯 板上 , 四周 用 聚苯 板 围护 , 以 保证热 量 近似一 维传 输 为 使试件 方便 湿润 , 在 顶部 预 留 1 个 尺寸 为 2 0 mm 1 8 0 mm 7 8 0 mm 的空 槽 , 故试件有效 尺 寸 为 1 8 0 mm2 0 0 mm8 0 0 mm 每种配比混凝土分别制作 2个试件, 其中 1个采用 清水 为湿 润 溶 液 , 另 1个 采 用 1 O ( 质 量 分 数 , 下 同) 硫酸钠溶液 试验过程如下 : 首先准备放置传感 器 的塑 料管 , 该塑 料 管 外 径 2 0 mm, 在 距 管 底 2 mm 处 沿外 环线 方 向切割 出 2段宽 为 3 mm 的不 连通 环 状 带 , 塑料管 底部 封上 塑料 薄片 ; 准 备直径 为 1 5 mm 的不锈 钢棒 , 预先放 置 于塑料 管 中 , 保 持塑 料管 内壁 与 钢棒 的紧 密接 触 , 钢 棒 长度 超 出塑料 管 上 端 至少 5 c m, 以方便取出 , 其 目的是为保证振捣过程中水泥 浆 体不从 底端 的小孔 渗入 传感 器探头 部分 长3 c m, 在 3 c m 处套 上 2个 O 形橡胶 密封 圈 将搅 拌好 的混 凝 土倒 入模具 内并用 振 捣 棒充 分 振 捣 , 然后 缓 慢 插 入 内置有 钢棒 的塑料 管 按 照上述 步骤 , 每个试 件 中 插入 5 根 塑料 管 , 它们 在混 凝 土 中 的深度 分 别 为 1 , 3 , 5 , 1 0 , 1 5 c m, 如 图 1所 示 浇注 完 成一 段 时 间后 , 缓缓 拔 出钢棒 , 用 海绵 吸 出残 留在 塑 料 管底 端 的 浆 体后 , 将传感器放入塑料管中, 使传感器探头顶端尽 量靠近塑料管底部 由于传感器外壁与塑料管之间 存在间隙, 为了保证所采集湿度 的准确性 , 将 2 mm 厚的 O型圈套在传感器感应部位的上端 3 c m处 , 使塑料管底部形成 3 c m长度的密闭空间, 同时在塑 料管 的 上 端 用 高 分 子 液 体 密 封 胶 填 充 传 感 器 和 P VC管之间的间隙, 以保证传感器探头准确地测量 出指定 位置 的温湿 度 试 件浇 注完成 后 , 进 行 2 8 d覆 膜 养 护 养 护 完 成 后 , 揭 去试 件上表 面 的塑 料膜 , 在试 件顶端 预 留 的 学兔兔 w w w .x u e t u t u .c o m 学兔兔 w w w .x u e t u t u .c o m 学兔兔 w w w .x u e t u t u .c o m 学兔兔 w w w .x u e t u t u .c o m 3 8 O 建筑材料学报 第 1 6卷 外表面越近 , 湿度下降幅度越大; 随着干湿交替次数 的增加 , 干燥 结 束后 影 响 深 度 范 围 内混凝 土 的相 对 湿度均大于前一次干燥 结束时 的水平 , 即干湿交替 过程 中 , 湿润 期 间进 入 混 凝 土 内部 的 水分 要 大 于 干 燥期 间混凝 土 的失 水 量 而 且 此现 象 在 以清水 为 湿 润溶 液 的试 件 中表 现 更 为 明显 导 致 这 一 现象 的原 因一 是干燥 过程 中, 水 分 向外 扩散 , 硫酸 盐在 混凝 土 内部 的浓度 增大 , 从而 使得相 同含 水量条 件下 , 使 用 硫酸 纳溶 液 作 为 湿 润 溶 液 的混 凝 土 内 部 湿 度 较 低 ( 试 验 中使 用 的硫酸钠 溶液 在 2 5时 的相对 湿度 为 9 5 , 饱 和硫 酸钠溶液 则 为 8 3 9 6 左 右 ) ; 二 是 干燥 过 程中 Na s O 会 吸 附一 部 分 水 分 形 成 Na S O 1 0 H O, 也使得混凝土内部液态水含量减少 , 内部相 对 湿度 下降 ( 2 ) 对 C 8 0混 凝土 , 其 断 面相 对 湿度 分 布 变化规 律 刚好 和 C 3 0混凝 土 相反 以清 水作 为 干 湿交替过程湿润溶液时, 在距混凝土表面一定深度 范围内, 每 次湿润 结束后 其相对 湿度 都达到 将近 1 0 0 , 而每次干燥结束后, 此范围内的相对湿度都 出现下 降, 且距表面距离越近 , 降幅越大 ; 以硫酸钠 溶液 为湿 润溶 液 时 , C 8 0混 凝 土 断 面 相 对湿 度 分 布 变化规律与其在清水湿润下变化相似 , 只是随着干 湿交替次数的增加 , 每次干燥结束后 表层混凝土的 相对湿度降幅变小 这可能是 C 8 0混凝土 自身密实 性好 , 硫酸盐溶液很难进人混凝土内部 , 仅仅在混凝 土表 面很 小 的范 围存 在 随着干 湿循环 的进 行 , 混 凝 土 表层硫 酸盐 侵 入 量增 多 , 加 之 高 强混 凝 土 内部 孔 径较 小 , 干燥过 程 中硫 酸盐 结 晶堵 塞 了混 凝 土 内部 孔 隙 , 使得 水分 向外 扩散受 阻 , 而湿润过 程 中硫 酸钠 结 晶溶解 于硫 酸盐溶 液 中 , 孔隙 通道被 打通 , 水分 传 输不受影响 此外 , 湿润阶段混凝土相对湿度略低 于 1 0 0 , 这是 由于孔 隙水 中溶 入 了硫酸钠 造成 的 ( 3 ) 对 比 C 3 0和 C 8 0混凝 土在 以清 水 为湿 润 溶液 进 行干 湿交替 过程 中断 面相对 湿度 分布 的变化 规律 可 以看 出 , 相同 干湿 交替 制 度 ( 干 燥 和 湿 润 时间 不 变 ) 下 , C 3 0 混凝土的相对湿度降幅要小于 C 8 0混凝土 , 且 随着干 湿交 替周 期 的增 加 , 其 断 面相 对 湿度 不 断 上升 这 主要 是 因为在 于 燥 和 湿 润过 程 中混凝 土 的 水分传输能力不 同, 湿润过程中水分传输速度要 明 显 大 于干燥 过程 中 的水 分 传输 速 度 , 当一个 干湿 交 替 周期 内干燥 时 间 和湿 润 时 间到 达某 一 比值 时 ( 通 常称 为平衡 时间 比) , 该 周期 的失水 量和 吸水 量恰 好 相等 在相同的环境湿度变化情况下, 混凝土水灰 比 越 大 , 平 衡 时间 比越长 也 即不 同强度等 级混凝 土 失 去相同湿润时间内的吸水量所需的时间, 随着水灰 比的增加 而增 加 当干 湿交 替 1个 周 期 内干 燥 时 问 与湿润 时 间的 比值小 于 平衡 时 间 比时 , 混凝 土 吸水 量大 于失水量 , 其 内部 湿度 会 增 加 ; 两 者 差值 越 大 , 混凝土 内部湿 度 增 幅越 大 本 试验 中干 湿交 替 过程 的干燥时间与湿润时问的比值 为 2 , 根据文献 1 o 中计算的不同水灰 比混凝土的平衡时间比可知这一 比值小 于其 平衡 时 间 比, 所 以会 出现 不 同 强度 等 级 混凝 土断 面相 对湿 度分布 随时 间的变化规 律 不尽 相 同的情 况 ( 4 ) 对 比 C 3 0和 C 8 0混 凝 土 在 以硫 酸钠 溶液 为湿润溶 液进 行干湿 交替过 程 中断面相 对湿 度 分布 的变化 规律 可 以看 出 , 相 同干湿 交 替 制度 下 , 2 种强度等级混凝土 的相对湿度降幅基本相 当, 且随 着 干湿交替 周期 的增 加 , C 8 0混 凝 土 断 面湿 度 水 平 不断增加 对于该 现象的解释仍然可以用硫酸盐溶 液使得混凝土内部含水量相同时其相对湿度降低和 硫 酸盐结 晶堵 塞混 凝 土孔 隙通 道 , 阻止 水 分 向外 扩 散 的观点来 解释 由图 6 , 7 还 可 看 出 , 无 论 是 以清 水 还是 硫 酸 钠 作 为干湿 交替 过程 的湿 润溶 液 , 干 湿 交替 下 只有 距 混凝 土表层 一定 深 度 范 围 内 的相 对湿 度 发 生变 化 , 也 即干湿交 替下 干燥 和湿润过 程 的作 用范 围是 有 限 的 , 这个深 度范 围称为混 凝土影 响深 度 在 本试 验干 湿 交替制 度下 , 以清水 作 为 干 湿交 替 过程 中湿 润介 质 时 , C 3 0和 C 8 0混 凝 土 的 影 响 深 度 分 别 为 6 0 , 4 0 c m; 以硫 酸钠 溶液为 湿润介 质 时 , C 3 0和 C 8 0混 凝 土的影 响深度 分别 为 8 5 , 5 0 c m C 3 0混 凝 土 的 影 响深度 大于 C 8 0混凝 土 , 这 与低 强 度混 凝 土 具有 相 对较大 的水 分扩 散 能 力有 关 ; 相 同强度 等级 混凝 土 , 使 用硫 酸钠 作 为湿 润 溶 液 时 的影 响深 度 要 大 于 使用 清水 作为湿 润 溶 液 时 原 因是 硫 酸盐 对 混凝 土 侵 蚀 而 生 成 膨 胀 性 产 物 钙 钒 石 ( 3 C a O A1 O 。 3 C a S O 3 1 H O) 和石膏( C a S O 2 H。 O) , 从而引起 其体积膨胀, 同时干燥过程中混凝土表面水分丧失 使得孔隙内硫酸钠溶液浓度增大 , 硫酸钠结 晶盐析 出 C 3 0混 凝土 因 其 水灰 比大 , 密实 性 差 , 抗 硫 酸 盐 侵蚀 能力 弱 , 硫 酸盐 易侵入 其 内部 , 干燥 过程 中生 成 的硫 酸盐 结 晶产 生盐结 晶压 和硫 酸盐侵蚀 反应 引起 的体 积膨 胀导致 其 表 层 混凝 土 损 伤 , 溶 液侵 入 深 度 加深 C 8 0混凝 土 因其 水 灰 比小 , 密 实 性 好 , 硫 酸 盐 侵入 其 内部 的量 较 少 , 前 期 膨 胀性 产 物 的生 成 量 较 小 , 对混凝土起到了密实作用 , 使得干燥过程中水分 向外 扩散难 度加 大 , 导 致 其 内部 水 分 含量 随着 干湿 交替次数的增加而增加 , 相对湿度变化范围增大 3 结论 ( 1 ) 在 2 8 d养 护期 间 , 混 凝 土 内部 相 对 湿 度 随 学兔兔 w w w .x u e t u t u .c o m 第 3 期 高原 , 等: 干湿交替下混凝土内部相对湿度变化规律 3 8 1 龄期 的发 展可 分为 湿度饱 和期 和湿 度下 降期 两个 阶 段 混凝 土 内部相 对湿度 沿高 度呈梯 度 分布 ( 2 ) 在干湿 交替 作用 下 , 只有距 混凝 土表 层一 定 深 度范 围 内的相 对 湿 度发 生 变 化 , 而 大 于此 深 度 处 的混凝 土相对 湿 度 基本 保 持 不 变 此 深 度 即 为混 凝 土 在干湿 交替 作 用 下 的影 响深 度 不 同强度 等级 混 凝 土在相 同干湿 交 替条 件 下 的影 响深 度 不 同 , 水 灰 比越小 , 强度等级越高 , 影响深度越小 ( 3 ) 干湿交 替下 , 硫 酸盐对 混凝 土 内部相 对湿 度 的影响较 为 明显 采 用 硫 酸 盐溶 液 作 为 干 湿 交替 中 的湿润溶 液 , 混凝 土 的影 响 深度 要 大 于 采 用 清水 作 为 湿润溶 液 的相 同干湿 交替 情况 参 考文 献 : 1 2 3 H0BBSD W , M ATTHEW S J D, M ARS H B KM i n i mu m r e q u i r e m e n t s o f d u r a b l e c o n c r e t e : Ca r b o n a t i o n a n d c h l o r i d e i n d u c e d c o r r o s i o n , f r e e z e t h a w a t t a c k a n d c h e mi c a l a t t a c k M Cr o wt ho r n e : Br i t i s h Ce me nt As s o c i a t i o n, 1 9 9 8: 1 - 3 M CCARTER W J, W ATS0N D W , CHRI S P T M Su r f a c e z o n e c o n c r e t e : Dr y i n g, a b s o r pt i o n,a n d mo i s t u r e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J AS C E J o u r n a l o f Ma t e r i a l s i n C i v i l E n g i n e e r i n g , 2 0 0 1 , 1 3 ( 1 ): 4 9 - 57 ANDRADE C, S ARRI A J。 ALONS O CRe l a t i v e h u mi d i t y i n t h e i n t e r i o r o f c o n c r e t e e x p o s e d t o na t u r a l a n d a r t i f i c i a l we a t h e r i n g J C e me n t a n d C o n c r e t e Re s e a r c h 。 1 9 9 9 , 2 9 ( 8 ) : 】 2 4 9 1 2 5 9 4 5 6 7 8 9 1 O P ARROTT L J I n f l u e nc e o f c e me n t t y p e a n d c u r ing o n t h e d r y i n g a n d a i r p e r me a b i l i t y o f c o v e r c o n c r e t e J Ma g a z i n e o f Co n c r e t e Re s e a r c h, 1 9 9 5 , 4 7( 1 7 1) : 1 0 3 - 1 1 1 Ni l S S ON L OLo n g t e r m mo i s t ur e t r a ns p o r t i n h i g h p e r f o r ma n c e c o n c r e t e J Ma t e r ia l s a n d S t r u c t u r e s , 2 0 0 2 , 3 5 ( 1 0 : 6 4 1 - 6 4 9 ZHANG J, HUANG Y, QI KTh e i nt e r i o r r e l a t i v e h u mi d i t y o f n o r ma l a n d h i g h s t r e n g t h c o n c r e t e a t e a r l y a g e J AS C E J o u r n a l o f Ma t e r i a l s i n Ci v il En g i ne e r i n g ,2 0 1 2,2 4(6): 6 1 5 - 6 2 2 ZHANG J u n, HOU Do n g - we i , HAN Yu d o n g Mi c r o me c h a n i c a l mo d e l ing o n a u t o g e n o u s a n d d r y i n g s h r i n k a g e s o f c o n c r e t e J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a n d B u i l d i n g Ma t e r i a l s , 2 0 1 2 ,2 9( 3) : 2 3 0 2 4 0 张君 , 侯 东伟 , 高原 混凝 土 自收缩 与干 燥收 缩 的统一 内 因 J 清华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 , 2 0 1 0 , 5 0 ( 9 ) : 1 3 2 1 1 3 2 4 ZHANG J u n, HOU Do n g we i , GAO Yn a nI nv e s t i g a t i o n o n t h e u n i f o r m d r i v i n g f or c e o f a u t o g e n o u s a n d d r y i n g s hr i n k a g e o f c o n c r e t e J J o u r n a l o f Ts i n g h u a Un i v e r s i t y : S c i a n d T e c h , 2 O 1 0, 5 0 ( 9 ): 1 3 21 1 3 2 4 ( i n Ch i n e s e ) ZHANG J, QI K, HUANG YCa l c u l a t i o n o f mo i s t ur e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i n e a r l y a g e c o n c r e t e J AS C E J o u r n a l o f E n g i n e e r i n g M e c h a n i c s , 2 0 0 9, 1 3 5 ( 8 ) : 8 7 1 8 8 0 李春秋 干湿交替下表层 混凝土 中水分与离子 传输过程研究 D 北京: 清华大学 , 2 0 0 9 LI Ch u n q i u S t u d y o n wa t e r a n d I o n i c t r a n s p or t pr o c e s s e s i n c o v e r c o n c r e t e u n d e r d r y i n g we t t i n g c y c l e s D B e ij i n g : Ts i n g hu a Un i v e r s i t y。 2 0 0 9 ( i n Ch i n e s e ) 学兔兔 w w w .x u e t u t u .c o m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环境建筑 > 基础工程/设备基础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