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为重点的专业群项目建设方案
(一)项目概述
1、项目名称
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为重点的机电技术专业群项目建设方案
2、项目组建设机构
组长:张江城
成 员:黄中玉、熊南峰、王旺生、游敏、徐刚、于宁波、黄莉、汤维华、陈江华、雷波、邹云翔、张淑会、佘昌全、张翼
3、服务的产业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服务面广,涉及到机械加工、电力生产与运输、汽车驾驶、机电产品的维修与维护、销售、计算机应用等等多个方面。
4、专业群专业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汽车应用与维修技术专业、计算机及应用专业
*为本项目重点建设专业
(二)项目建设的背景
本专业是为机电行业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办学优势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培养的人才有着很大的需求市场;二是现在有较坚实的办学基础。
《宜昌“十一五”发展规划》提出在未来五年,全力支持宜昌电力产业,支持三峡总公司完成三峡电站右岸12台装机,适时上马建设6台地下机组和葛洲坝电厂80万千瓦扩机增容。支持清江公司开展清江抽水蓄能电站的前期工作。继续有序开发市小水电,新增装机25万千瓦。适度发展煤电,支持宜都和枝江分别装机120万千瓦热电联营项目建设。围绕输变电工程建设,大力发展输变电产业。到2010年,市域内装机容量达到3000万千瓦,建成全国重要的电网支点,世界最大的水电基地,实现销售收入300亿元以上。
以船舶制造、工程机械、电工设备为重点,通过自主创新、引进技术、合作开发等形式,提高重大技术国产化水平,振兴装备制造业。到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130亿元,成为全省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电工设备、机床生产工业以永鼎红旗、长江线缆、经纬纺机、中冶重工、永安车桥为重点,积极推广应用柔性化生产技术,数控激光加工技术,数字化、智能化工业控制技术,重点发展高压超高压交联电缆、输变电设备、特种电缆、纺织机械、轻型车桥等产品。支持长机科技加快发展,建成全国数控插齿机生产基地。
机械行业的产值将达到546亿,平均年递增率为12%;而根据宜昌机械工业企业统计表明,从业人数中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人才缺口很大,从而制约了机电行业发展;按照中央两办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文件精神,到“十一五”末,高级技工水平以上的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要达到25%以上,其中技师、高级技师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5%以上,人才短缺的焦点聚集到了高级技能型人才上,市场需求给本专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三)专业建设基础
建院以来,为机电行业培养了机、电方面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近5000人。2002年9月开办了“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一直坚持服务市场经济,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为目标,探索和实践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并形成了专业的办学特色,。
1、体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本专业根据三峡经济区域的实际,2004年就开始尝试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组织学生到湖北开关设备厂进行低压配电设备安装与调试、电机拆装实训进行实践课程教学,除此之外,还组织学生到宜昌森德电工设备制造有限公司、长航红光港口机械厂等企业进行实习。
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初步确立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分别与金丝烟草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宜昌森德电工设备制造有限公司等企业进行广泛的办学模式的探讨,实现了学校与企业的零距离、学生与员工的零距离。到2004级又实现顶岗实习和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通过多年努力,工学结合办学模式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实现了学生、企业、学校三方共赢局面,毕业生历年就业率名列前茅, 2005、2006、2007年一次就业率分别为91.2%、91.75%和92.28%;据2006年用人单位的抽样调查显示,毕业生工作称职率达95%,社会对毕业生认可度高,吸引更多学生报考我校,2006年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报考率达152%,报到率达96%。
2、课程改革和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近年来随着机械制造业人才需求的变化,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及专业群不断加大课程改革力度,专业教师与黑旋风机械有限公司、永鼎红旗责任有限公司、森德电工设备制造有限公司等工程技术人员合作在课程内容上进行了优化,对企业岗位能力要求进行分析,把传统的《工程力学》、《工程材料》、《公差配合》、《机械原理》《机械零件》等几门课程整合为《机械基础》一门课程,把《模拟电子》和《数字电路》整合为《电子技术基础》,彻底改变了过去几门课自成体系,知识重复交叉,理论繁杂的局面。课程改革同时,注重教材建设,不断将企业生产实际中应用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反映到教材中来,主编、参编多本教材。如:《PLC可编程控制器》、《机电设备维修》、《C语言高级程序设计》、《电工基础及实训》等等。
3、建立了一支较高水平的专业师资队伍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现有专兼职教师15名,其中,副高级以上职称8人,另从企业聘请了兼职教师14人,师资结构较为合理。专职教师中有5人具有三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综合素质高,责任心强,在本专业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高的教学水平。
4、建立了较高水平的实训基地
校内开设有金工实训车间、教育部批准的国家级基地“数控加工实训中心”和正在申报的国家级“电工电子”实训基地。现有的实训设备可以满足教学计划规定的实训要求,同时可以进行职业培训,达到年600人次以上,毕业生获得职业技能证书率达95%。数控实训基地已经面向本市企业开展生产技术服务,对外承接加工业务多次,为学生提供了参与产品加工的实践机会,已具教学、培训、科研和生产服务的功能,同时也为三峡大学提供学生实习培训任务。
5、学生校外实训管理体系逐步形成
为了保证“学员制+学徒制”[即“1+0.5+1+0.5”]的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顺利实施,在2005年和2006年召开了企业专家参与的教学模式改革讨论大会,共同拟订人才培养计划,制订实习方案;结合企业生产实际制定实习考核标准与考核方法,安排教师定期下企业检查、指导,落实实习情况,协调实习环节出现的问题;聘请企业技术人员,担任实习指导教师,校企共同实施学生实习的管理与指导,通过实习工作流程与制度的制定,规范校外实习的过程管理。在现有建立的校外实习基地合作协议的基础上,继续拓展合作的深度与广度。
6、科研成果丰硕,为地方经济服务的能力增强
自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开办以来,广泛开展了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取得较大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2007和森德电工设备有限公司合作项目《纲丝绳胶带传输自动生产线》已经完成结题,产品已经被广泛使用,使用效果良好。2008年完成了香港金宝乐器从韩国引进但一直停用的绕弦机设备的改造工作,取得明显经济效益,为企业节省资金数十万元。我们还与三峡长江航道管理局密切合作进行了职工培训,与三峡大学科技学校进行教学合作,与宜都职教中心进行教学研究等等,已初步将服务地方服务市场的思想落实到实处。
(四)指导思想与建设目标
1、指导思想
以教育部[2006]16号文件精神为指导,通过校企合作,全面推行“学员制+学徒制”的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按职业岗位要求,合作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优质核心课程体系。建设一支专兼结合“双师型”专业教师团队;构建具有“教学、培训、科研、生产”四位一体功能的实习实训基地,提升专业的技术服务能力。
2、项目建设具体目标
服务机械制造加工业、机电设备制造业等生产加工行业,满足其高技能人才需求,依托宜昌及周边地区机械制造加工行业、机电设备制造业,成为在机电设备安装、调试、运行维护、管理方面具有特色的引领宜昌及三峡区域机电类高职教育发展的专业。
⑴深化“学员制+学徒制” 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制造业岗位能力要求,与森德电工、长航红光港口机械厂、黑旋风机械有限公司企业紧密联系,深化“学员制+学徒制” 的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带动专业改革与建设,并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要求100%的学员学徒学习时间达到半年以上,顶岗实习半年以上,毕业生具有“适岗、应用、变岗、创新”的良好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获得中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的毕业生比例达90%以上,一次就业率不低于90%,对口就业率80%以上,用人单位工作称职率评价高于90%。
⑵完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紧紧围绕机电产品和生产流水线的装配调试、维护维修及运行管理能力和机电产品的装配、维修及各类机床的操作等岗位,构建以《PLC应用技术》、《机电设备维修》为核心课程的课程体系。开发优质核心课程及配套特色教材与课件。重点建设《PLC可编程控制器》、《机电设备维修》、《机械制造基础》、《电工基础》、《电机及电气控制》5门优质核心课程、院级精品课程,出版特色教材《PLC可编程控制器》、《机电设备维修》、《机械制图》3本,自编校本教材《机电设备检测》1本。
⑶建好省级专业教学团队
通过校企合作,聘请在宜昌机电类企业行业经验丰富、技术能力强的企业能工巧匠14人为兼职教师,使企业兼职教师数与专职教师数的比例达到1:1。重点培养2名专业带头人,引进或培养骨干教师7名,按“双师型”要求培养专业教师80%,从而形成一支具有创新意识,教学能力、实践能力、科技服务能力较强的专业教学团队。
⑷建成区域内机电类高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方向,与宜昌机电行业专家共商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方案。在财政部支持的基础上,引入体现先进制造技术的加工设备,新建和扩建数控加工实训、电工电子实训基地、金工实训,将其建设成具有 “教学、培训、科研、生产”四位一体功能的校内实习实训基地。校内生产性实训达到80%,可同时容纳200人实训,每年培训人数1000人以上。
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按照“校企联合、互利互惠”的原则,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和教学质量过程监控机制。在现有12个校外实习基地的基础上再建8个,使校外实训基地达到20个。
(五)项目建设内容
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⑴建设内容
顶岗实习。我系与森德电工设备股份有限公司、国营三八八厂等多家企业合作开展“2+1”的工学结合人才模式,实现学校与企业、学生与员工的零距离接轨目标。
表4.4-1校外顶岗实习主要实习基地及功能
企 业 名 称
学生实习内容
宜昌森德电工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数控机床的操作,普通机床的维修、操作,
中船重工国营三八八厂
焊接,数控普通机床的操作与维护,
上海日月光封装测试股份有限公司
焊接,设计,工装,绘图
上海华荣集团
电气维修,设计,绘图,机床操作,运行管理
广东天活松林
电气维修,绘图,运行管理,机床的操作
宜昌长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数控机床的操作与维护,产品设计,绘图
“学员制+学徒制”分段制。我系与温洲中讯公司、天河电机等校外多家企业合作开展“学员制+学徒制”分段制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根据企业对岗位和能力的要求,采取“学校—企业—学校—企业”的交替学习方式,把部分专业核心课程放入企业,引入企业标准进行教学,校企联合建立学员考核标准,让企业参与对学员的考核,实现课程内容与生产实际的一致性,课程考核与岗位技能考核的一致性。
表4.4-2 “学员制+学徒制”分段制工学交替示意表
模式
1
0.5
1
0.5
学员/学徒
(学习地点)
学员
(校内)
学徒
(企业)
学员
(校内)
学徒
(企业)
表4.4-3 “学员制+学徒制”分段制工学交替主要实习基地及功能
企业名称
学生实习主要内容
温洲中讯公司
企业文化,小型工装,素质培养,产品工艺
宁波百士洁公司
机床操作,运行管理,企业文化及管理,电气维护,产品工艺
温洲天河电机制造厂
流水线管理,部产品艺,企业文化及运行管理,素质培养
浙江光杉公司
数控设备操作及维护,运行管理,企业文化,电气维护,产品工艺
宁波三鹿冰箱制造厂
自动生产线的维护,产品工艺,企业文化及运行管理,素质培养
⑵建设措施
①完善以“学员制+学徒制”为载体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力度。
定期召开专业建设负责人会议,并邀请企业专业参会,对人才培养模式提出意见。
定期派教师与学生及企业进行联系,了解学生现状,了解企业需求。派专任教师进行管理,巡回指导,并与企业指导师傅及时沟通信息,及时收集学生和企业的有关意见。
②加强“学员制+学徒制” 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研究,在“+”上下功夫,不断丰富“学员制+学徒制” 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制定学生校外实习实施方案,制定校外实习学生考核实施细则,制定校外实习指导教师考核实施细则。与企业制定学生实习计划协议书。
以省级立项课题《机电一体化专业分段式教学模式的理论研究与实践》为重点,认真做好模式改革的调查与研究,丰富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⑶经费预算与进度安排
表4.4-4 经费预算与建设进度计划表
单位:万元
序号
建设项目
项目主要内容
经费预算
分年度资金投入
市
财
政
学校自筹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1
顶岗实习
联系企业,学生管理
20
5
8
7
--
20
2
工学交替
学生管理,实习材料
15
3
4
8
--
15
小 计
35
8
12
15
0
35
2、师资队伍建设
⑴建设内容
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培养:培养2名专业带头人,培养6名骨干教师。
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使本团队的双师型教师达到80%。
兼职教师的聘请:聘请企业行业技术能手、能工巧匠作为本专业的兼职教师。
教学团队的建设:教学团队的建设再上一个新台阶。按省级教学团队的标准继续建设好教学团队,使本团队能在本专业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教科研等各方面作出表帅作用。最终使本专业教学团队跨入省级教学团队的行列。
⑵建设措施
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培养:从现有教师中选拔1名、在企业中聘用专家1名进行重点培养,使其在行业企业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使其成为本专业的带头人。专业带头人负责指导骨干教师和“双师型”教师的业务和实践,承担一定数量的科研和产品开发任务,负责引导本专业的建设与发展。骨干教师能指导双师型教师的教科研任务,在教学工作起到龙头作用,独立开展课程建设。对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按考核标准进行定期考核与评价。
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通过各类培训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学历层次,特别是提高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采取项目合作、下厂锻炼、产品开发、国内外进修培训等各种方法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从重点高校引进本科以上学历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或机械电子专业毕业的学生2人,从行业引进有五年以上工作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或能工巧匠2人充实本专业教学团队。使本团队中双师型教师数量达到80%。通过培训和锻炼使双师型教师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以提高实践、科研能力。
兼职教师的聘请:校企共同搭建师资共享平台,实现人员的共享、共管、共建。每年按专兼职1:1的比例聘请兼职教师(不少于14人)。聘请兼职教师每年兼职教师承担核心课程教学任务60学时以上或指导学生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聘请高技术专业人员开设机电类、信息类先进技术讲座2场/年以上。逐步建立兼职教师师资资源库,科学管理,合理调派,将聘用机制纳入产学合作内容。
优秀教学团队的建设:在强化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基础上,重点挑选理论水平高、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合作意识强的兼职教师作为本团队的有力补充。不断的改进、完善教师考核制度和考核评价评准,根据本团队成员的具体情况不断的调整、优化教学团队结构。使本专业教学团队成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
表4.4-5 计划培养的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基本情况一览表
序号
姓名
性别
年龄
学历
职称
专 业
备 注
1
黄中玉
女
46
本科
副教授
机械制造工艺及设备自动化
专业带头人
2
王旺生
男
50
硕士
高工
港口运输机械专业
专业带头人
3
徐刚
男
37
本科
副高
电气自动化专业
骨干教师
4
熊南峰
女
40
硕士
副教授
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
骨干教师
5
陈江华
男
39
本科
讲师
工程机械专业
骨干教师
6
张淑会
男
43
本科
副高
机械制造专业
骨干教师
7
佘昌全
男
42
本科
副高
机械制造专业
骨干教师
8
于宁波
男
30
本科
助工
机电一体化专业
骨干教师
9
汤维华
男
42
硕士
副高
电气自动化专业
骨干教师
⑶经费预算与进度安排
表4.4-6经费预算与建设进度计划表
单位:万元
序号
建设项目
项目主要内容
经费
预算
分年度资金投入
市财政
学校自筹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1
专业带头人培养
培养2人
14
6
4
4
0
14
2
骨干教师
培养
培养7人
22
8
7
7
2
20
3
双师素质
教师
双师型教师达80%
15
11
2
2
2
13
4
引进教师
引进4人
4
0
2
2
0
4
5
校企师资
共享
兼职教师14人/年,特聘专家1人/年
49
17
16
16
1
48
小 计
104
42
31
31
5
99
3、课程建设
⑴建设内容
围绕机电产品和生产流水线的装配调试、维护维修及运行管理能力,依托行业、企业等各方专家组建的专业建设委员会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PLC应用技术》、《机电设备维修》、《机械基础》、《电气控制》、《机电设备检测》为核心课程的人才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开发和建设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建设一批基于任务驱动、项目教学的特色教材。加强学生学习的考核制度的建设,强化教学的过程管理。使教、学的评价公正化。
⑵建设措施
①完善基于工作过程的机电一体化专业的课程体系
根据机电行业对人才的岗位需求,以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为目标,由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讨论确定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吸纳企业技术专家参与课程建设,根据岗位职业技能要求,引入行业前沿的新知识、新工艺和新成果;将岗位标准、职业技能鉴定标准有机结合,开发和建立课程标准,形成具有鲜明职业教育特点的课程体系。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初步构想见表4.4-7。
表4.4-7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构想
岗位能力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相应证书
公共基础
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体育、大学英语及考级、计算机应用基础
体能合格、计算机等级证书、英语三级证书
专业基础教育
机械制图及计算机制图---电工基础—电子技术基础
绘图员
机电产品和生产流水线的装配调试、维护维修及运行管理能力(核心能力)
装配钳工、维修电工
机电设备操作和简单零件的编程加工能力(次要能力)
机加工实习——机械制造基础——数控机床操作编程——数控加工实习——CAD/CAM技术——生产及设备管理
数控操作工、数控工艺员
其它能力
社交礼仪、应用写作、演讲与口才
②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工学结合核心课程与配套教材
建设期间,在完善《PLC应用技术》任务驱动教学的基础上,再按基于工作过程的思路开发四门专业核心课程《机电设备维修》、《电工基础》、《机械基础》、《电气控制技术》,共建成5门院级精品课。建设并出版《PLC应用技术》、《机械制图》、《机电设备维修》三本精品教材,自编校本教材《机电设备检测》一本,整合《公差与配合技术》、《传感器检测技术》等几门课程为《机电设备检测》课程,制作《机电设备检测》、《机械制图》、《电工基础》、《PLC应用技术》四种满足教学与学生学习需要的教学课件。尝试开设《习作与创新》课程,创设工作情景,让学生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最大限度的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课程建设与教材建设计划见4.4-8。
表4.4-8 课程建设与教材建设计划
内容
序号
课程名称
负责人
完成时间
工作目标
核心课程、精品课建设
1
PLC应用技术
黄中玉/王旺生
2008年
院级精品课
2
机电设备维修
于宁波/陈江华
2010年
院级精品课
3
电工基础
张江城/黄卫红
2008年
院级精品课
4
电气控制技术
徐刚/汤维华
2009年
院级精品课
5
机械基础
张翼/张淑会
2008年
省级精品课
拓展课程
1
习作与创新
黄中玉/王旺生
2010年
校内运行
教材建设
1
PLC应用技术
黄中玉/王旺生
2008年
公开出版
2
机电设备维修
于宁波/陈江华
2009年
公开出版
3
机械制图
熊南峰/佘昌全
2010年
公开出版
4
机电设备检测
于宁波/黄莉
2010年
校本教材
课件建设
1
PLC应用技术
黄中玉
2008年
校本教材
2
机电设备检测
于宁波/黄莉
2010年
校本教材
3
机械制图
熊南峰/佘昌全
2010年
校本教材
4
电工基础
张江城/黄卫红
2009年
校本教材
以《PLC应用技术》为例。为了更好的满足当前高职院校的教学需要,体现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理念,经过认真商讨提炼和反复实践修改,共同开发完成了《PLC应用技术》这门课程及其配套的教材。
我们对课程的体系结构做了精心的设计。第一部分是PLC的基础入门知识,在继电器接触器控制的基础上用演示和比较的方法引入进来。其它部分按照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理念,精心选取和创设了18个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情景。学习情景与相关知识的融合联系如下表4.4-9:
表4.4-9:《PLC应用技术》课程学习情景设计
情景序号
情景名称
相关知识
知识拓展
教学方法
学习情景1
三相电机的起停控制
输入输出继电器XY、基本逻辑指令(一)
常闭触点的输入信号处理、置位SET/复位RST指令
演示比较
学习情景2
三相电机的运行控制
基本逻辑指令(二)
主控指令MC/MCR
演示比较
学习情景3
三相电机延时启动控制
辅助继电器M、定时器T
积算定时器
任务驱动
学习情景4
洗手间的冲水清洗控制
脉冲输出指令PLS/PLF
边沿检测指令LDP/LDF
任务驱动
学习情景5
进库物品的统计监控
计数器C
32位加/减双向计数器
任务驱动
学习情景6
竞赛抢答器
设计
梯形图程序设计规则与梯形图优化
项目导向
学习情景7
自动送料小车的运行控制
-PLC状态元件、单一流向的步进顺控设计法
步进顺控程序的其它编制方式
任务驱动
学习情景8
按钮人行横道交通灯控制
并行分支的步进顺控设计法
流程跳转的程序编制
项目导向
学习情景9
物料分拣机构的自动控制
选择分支的步进顺控设计法
单流程多流程状态
转移图
任务驱动
学习情景10
设备维护提醒装置
功能指令的操作数及表达形式、传送指令、比较指令
区间复位指令ZRST
任务驱动
学习情景11
电子四则运算器的设计
四则运算指令
加1减1指令、逻辑运算指令
任务驱动
学习情景12
霓虹灯的闪烁控制
-移位指令
译码编码指令
项目导向
学习情景13
变地址数据显示的控制
变址寄存器、BCD码变换、七段译码SEGD、位传送SMOV
项目导向
学习情景14
寻找数组最大值并求和运算
跳转指令、子程序指令、循环指令FOR、NEXT
项目导向
学习情景15
电热水炉温度控制
模拟量输入
输出模块
项目导向
学习情景16
PLC与计算机通讯
通讯模块
项目导向
学习情景17
触摸屏控制的碱液配制系统
PLC与触摸屏
项目导向
学习情景18
钢琴琴弦绕丝机的电气控制
PLC与变频器
项目导向
③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根据各门课程的特点,将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理念贯穿于教学过程中。以典型产品、生产过程为载体设计教学活动,创设一系列的学习情景,将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理念贯穿到教学过程的始终。充分利用各种先进的教学设备和工具,如多媒体,网络、投影仪等等进行教学,开发、引进进行虚拟实验的软件并使用到课堂教学中。
采用现场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项目驱动教学法、自主学习教学法等方法或单一使用或适当组合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努力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④加强教学质量监控,改革考核评价方法
加强教学质量监控。采取学校、系部、教研室三级教学检查体制,采取教学与学生互测互评制度,确保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改革考核标准:注重实践能力考核,引入企业考核机制,强化实操实训。在《学生成绩评定核办法》中加大实训操作成绩的比重,并将学生的课程纪律与学习态度作为考核标准之一。
对于综合实训或习作创新课程,综合运用生产操作、现场答辩、课题研究、技术攻关、撰写论文、作品创作等多种手段进行评价。
⑶经费预算与进度安排
表4.4-10 经费预算与建设进度计划表
单位:万元
序号
建设项目
项目主要内容
经费预算
分年度资金投入
市财政
学校自筹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1
培养目标定位工作过程研讨
市场调研、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建设研讨
8
1
4
3
0
8
2
课程体系与标准制定
课程体系构建与课程标准研究与制定
17
7
5
5
5
12
3
课程建设
优质专业核心、精品课程5门、《习作与创新》课程
22
10
6
6
10
12
4
教材建设
特色教材4部和教学课件4种
15
5
5
5
3
12
5
资源库建设
核心课程库,培训资源包等的建设
26
11
9
6
8
18
小 计
88
34
29
25
26
62
4、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⑴建设内容
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按照“校企联合、互利互惠”的原则,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和教学质量过程监控机制。增加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数量,鳞选出好的企业在教学、科研、产品开发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
校内实训实验场所的建设:引入体现先进制造技术的加工设备,新建和扩建数控加工实训、高级电工实训基地、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实训基地等,将其建设成具有 “教学、培训、科研、生产”四位一体功能的校内实习实训基地。
⑵建设措施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利用企业的综合生产制造资源及人力技术资源,以企业为主组织实训,建立有效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专业教师不定时到公司生产见习,参与工程技改项目,并把实际项目演变为学生课程设计题目,提高师生的工程能力。在现有12个校外实习基地的基础上再建8个,使校外实训基地达到20个。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通过校企合作建设的方式共建企业化实训基地,实行企业化运作,创建良好的生产实训环境。加强机加实训中心、数控实训车间等已有的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制度与管理模式的建设,以培养和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已有实验实训条件基础上,重点扩建PLC实训室、扩建高级电工实训室、扩建模拟电子数字电路综合实验室、扩建电机拆与维修实训单元,新建电子装配实训室、新建机电一体化技术综合实训室、新建电力电子与变流技术实训室、新建机电设备维修实训室、新建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实训基地等,以达到校内生产性实训达到80%,可同时容纳500人实训,每年培训人数600人以上的目标。
机电一体化技术重点专业实训车间建设设备配置见表4.4-13。
⑶经费预算与进度安排
表4.4-11 经费预算与建设进度计划表
单位:万元
序号
建设项目
项目主要内容
经费
预算
分年度资金投入
市财政
行业支持和院自筹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1
扩建校内实验室与实训室
扩建与完善实验室4个,扩建完善校内基地2个
100
70
10
20
100
0
2
新建校内实验室与实训基地
新建实验室7个新增校内基地1个
510
230
250
0
370
240
3
校外实训基地
新建校外实训基地8个
6
2
2
2
0
6
小 计
616
302
252
102
370
246
5、社会服务
⑴建设内容
强化为区域经济技术服务的功能,搭建集职业技能培训及鉴定、科研及技术推广及咨询、生产等服务平台。
⑵建设措施
充分利用实训基地的设备,将院内实训基地建成宜昌市机电类职业技能培训及资格鉴定中心。在原有的数控操作、车工、电工、钳工、汽修等工种中级职业技能培训及资格鉴定服务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规模,年培训增至600人次以上,同时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及资格鉴定。每年为企业培训员工300人次以上。
承接企业机电类科研课题,广泛开展技术推广和咨询、生产制造管理等服务。每年至少为1至2个中小型企业提供技术服务。
定期承办面向农村劳动力的中短期基本职业技能培训班,提高农民工的职业素质、为宜昌农民工就业做出积极贡献。
⑶经费预算与进度安排
表4.4-12社会服务项目经费预算及建设进度计划表
单位:万元
序号
建设项目
经费预算
分年度资金投入
市财政
行业支持和院自筹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1
社会服务项目
57
22
23
12
11
46
合计
57
22
23
12
11
46
(六)预期效益
将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成为全国高水平的示范性专业,并保证其合理的建设,高效运行,充分发挥其教学、培训、科研及区域性、专业性职业教育示范功能。
1、成为宜昌机电类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
机电类专业群就业主要面向湖北的独资、中外合资、高科技等企事业单位,并向国内沿海经济区辐射。专业特点是突出应用能力,且覆盖面广。就业领域涉及机、电、计算机、信息、自动化等行业,适应行业中生产、服务、管理、设计等岗位的需要。通过顶岗实习、半工半读、订单培养等产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实践,与多家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的用人关系,历年就业率超过90%,毕业生90%以上获得中级职业技能证书,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
2、成为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推广示范基地
高水平示范性专业建成之后,将改变以往专业建设成果深藏闺中,等待挖掘的状况。以2门重点课程建设及教学网站课程建设为基础,通过开展国内外交流研讨、举办师资培训班、推行远程教育等方式将本专业的教学理念、课程体系、教学模式以及实训室建设方案等输送出去,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帮助国内高职院校建设同类专业,共同促进机电类专业建设水平的提高。
3、成为立足宜昌,面向湖北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培训基地
随着师资力量和实践教学条件的提高,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将充分发挥高水平示范性专业的作用,计划每年接纳社会培训、下岗再就业培训、农民工培训,每年基地可容纳600人次的各类培训,为本地区输送急需的机电一体化技术技能人才。
4、共享重点资源,带动专业群建设水平的提高
本专业产业背景好,有条件得到企业的支持,探索并实践产学研结合、工学结合等人才培养模式,为同类专业教学改革提供经验。
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为龙头,在师资、课程、教学条件等方面为我校机电工程系其它专业提供共享资源,将数控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等专业建成校级重点专业,并冲刺省级重点建设专业。
5、提供产品研究、转化和向社会提供技术服务
高水平示范性专业建成后,进一步明确了科研方向,科研队伍和科研条件进一步提高,将有利于提高专业服务市经济的水平。数控加工实训中心、电工电子实训基地、金工实训车间等机械设备与自动化实训基地的建成,将向社会提供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产品测试等服务,帮助企业技术提升和产品创新,促进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七)建设项目总预算及进度安排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项目进度安排见表4.4-13。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项目资金预算安排见表4.4-14。
表4.4-13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项目进度表
重点专业
名称
机电一体化技术
建设负责人
张江城
专业建设
总体目标
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高水平的优秀院级教学团队;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建设一个科学合理适合学生就业与发展的课程体系,建设五门专业优质核心精品课程,主编四门特色教材,按职业岗位培训与生产技术要求扩建、新建十一个生产性实训基地,将本专业建成服务机械制造加工业、机电设备制造业等生产加工行业,在机电设备安装调试、运行维护、管理方面具有特色的引领宜昌及三峡区域机电类高职教育发展的专业。
建设内容
2008年12月31日
预期目标、验收要点
2009年12月31日
预期目标、验收要点
2010年12月31日
预期目标、验收要点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顶岗实习
预期目标:
实习基地达到10个;外地实习基地达到3个;
验收要点:
学生访谈记录;
学生协议;
项目合作计划及记录;
预期目标:
有密切合作关系的8个;外地实习基地达到4个;
验收要点:
学生访谈记录;
学生协议书;
合作协议;
项目合作计划及记录;
预期目标:
有密切全作关系12个;
外地实习基地达6个。
验收要点:
学生实习记录;
合作协议;
项目合作计划及记录;
工学交替式
预期目标:
每学期有一百名学生在校生进入工厂企业实习。
验收要点:
学生考核记录;
学生实习记录;
指导教师记录;
预期目标:
在校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除毕业生外)均有一次下厂实习经历。
验收要点:
学生考核记录;
学生实习记录;
指导教师记录;
预期目标:
专业群中部分专业的在校生也按工学交替模式进行培养。
验收要点:
学生实习计划安排;
学生考核记录;
学生实习记录;
指导教师记录;
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
1、优质专业核心、精品课程5门
预期目标:
维护好《机械设计基础》精品课程;建设好《 PLC可编程控制器》院级精品课程
验收要点:
精品课程上网;
预期目标:
继续完善维护《机械设计基础》《 PLC应用技术》,建好《电工基础》院级精品课程。
验收要点:
三门精品课程可在网上查询学习;
有后续课程的建设方案与计划。
预期目标:
建好《电机及电气控制》、《机电设备维修》两门院级精品课程
验收要点:
有前面精品课程的维护记录;
新建的两门精品课程上网可查询。
2、特色教材4部
和教学课件4种
预期目标:
编写《PLC应用技术》、教材,并制作配套的教学课件。
验收要点:
部分教学课件使用的记录;
教材出版。
预期目标:
编写《机电设备维修》教材,完成《电工基础》课件的制作
验收要点:
教材出版;
课年可使用,校园内可查询。
预期目标:
编写《机械制图》教材,并制作相应的课件;
自编机电设备检测校本教材,制作配套课件
验收要点:
出版《机电设备维修》教材。
编写《机电设备检测》校本教材。
课件使用记录。
3、课程体系构建与课程标准研制
预期目标:
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适合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制订教学计划
验收要点:
完成行业调研,形成课程体系分析报告;
制订教学计划
预期目标:
研制2门专业核心课程标准,为制定专业教学标准奠定基础
验收要点:
制订《可编程控制器(PLC)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