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初中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答案
一、初中文言文练习题
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颜渊论御马
颜渊侍坐鲁定公于台,东野毕御马于台下。定公曰:“善哉,东野毕之御也!”颜渊曰:“善则善矣,其马将佚①矣。”定公不悦,以告左右曰:“闻君子不谮人。君子亦谮人乎?”颜渊退,俄而厩人②以东野毕马佚闻矣。定公躐③席而起,曰:“趣④驾召颜渊。”
颜渊至,定公曰:“乡寡人曰:‘善哉,东野毕之御也!’吾子曰:‘善则善矣,然则马将佚矣。’不识吾子何以知之。”颜渊曰:“臣以政知之。昔者舜工于使人,造父工于使马。舜不穷其民,造父不极其马。是以舜无佚民,造父无佚马也。今东野毕之御,上车执辔,衔体正矣;周旋步骤,朝礼⑤毕矣;历险致远,马力殚矣。然犹策之不已,所以知其佚也。”
定公曰:“善,可少进乎?”颜渊曰:“兽穷则啮,鸟穷则啄,人穷则诈。自古及今,穷其下能不危者,未之有也。诗曰:‘执辔如组⑥ , 两骖如舞。’善御之谓也。”定公曰:“寡人之过矣。”
(选自《韩诗外传》,有删节)
【注释】①佚(yì):同“逸”,逃跑。②厩(jiù)人:马棚的差役。③躐(liè):超越。④趣:同“促”。⑤朝礼:指调服车马的法度。⑥组:编织。
(1)解释文中划线词的意思。
①乡寡人曰________
②昔者舜工于使人________
③然犹策之不已________
(2)下列划线词在句子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定公不悦,以告左右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B. 定公躐席而起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鱼我所欲也》)
C. 不识吾子何以知之 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送东阳马生序》)
D. 舜不穷其民 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
(3)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颜渊退,俄而厩人以东野毕马佚闻矣。
②自古及今,穷其下能不危者,未之有也。
(4)这篇文章说明了怎样的道理?
【答案】 (1)同“向”,从前(先前);擅长(善于);用鞭子打(驱赶)
(2)C
(3)①颜渊告退后,不一会儿,马棚的差役把东野毕驾驭的马跑了的事禀报了(鲁定公)。②从古到今,使自己的百姓走投无路而不发生危机的,从来都没有过。
(4)为政者要体恤民情,使百姓安居乐业(不能把老百姓逼得走投无路)。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乡”是通假字,“策”属于此类活用。
(2)A把;因为。B连词,表顺接;连词,表转折。C代词。D代词;用来加重语气的助词。
(3) 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 俄而:不久;以:把;佚:逃跑;闻:消息。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颜渊告退后,不一会儿,马棚的差役把东野毕驾驭的马跑了的事禀报了(鲁定公)。②穷:走投无路;危者:危机;之:助词,不译。故此句可以翻译为:从古到今,使自己的百姓走投无路而不发生危机的,从来都没有过。
(4)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这篇文章的题目是颜渊论御马,其实论的是国君治理国家和人民,两者有相同之处,颜渊给鲁定公为举舜使人,造父使马的事例就是为了说明了为政者要体恤民情,使百姓安居乐业(不能把老百姓逼得走投无路)。
故答案为:⑴同“向”,从前(先前);擅长(善于);用鞭子打(驱赶)
⑵ C
⑶ ①颜渊告退后,不一会儿,马棚的差役把东野毕驾驭的马跑了的事禀报了(鲁定公)。②从古到今,使自己的百姓走投无路而不发生危机的,从来都没有过。
⑷ 为政者要体恤民情,使百姓安居乐业(不能把老百姓逼得走投无路)。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实词意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要借助于平时的知识积累,因此平时要对文言词语归类记忆。如文言实词可从词类活用、古今通假、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多方面归类。解题时,如遇到课本中学过的,可运用联想法,结合语境分析比较做出选择。
⑵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的理解能力。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对来说较难,要求在平时学习时一定要认真积累,答题时,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后再根据句意解释词语含义。
⑶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⑷本题考查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不设统一答案。解答时,只要在整体感知文意的基础上,结合文章内容并联系实际,谈说明的道理,言之有理即可。
【参考译文】
颜渊陪同鲁定公坐在台上,东野毕在台下表演驾车技术,定公说:“东野毕的驾车技术真漂亮啊!”颜渊说:“好倒是好,不过他的马将要跑了。”定公听了不高兴,把这话告诉了手下人,并且说:“我听说君子不在背后说人坏话。君子也会说人坏话吗?”颜渊告退后,不一会儿,马棚的差役禀报鲁定公东野毕驾驭的马跑了。定公听了急忙上起身从旁边跨出坐席,对手下人说:“赶快驾车去请颜渊来。”
颜渊来到后,定公说:“我刚才说:‘东野毕的驾车技术真漂亮啊!’您却说:‘好是好,但他的马将来逃跑了。’不知道你根据什么知道这件事的?”颜渊回答说:“我根据从政的道理推知这一点的。从前舜帝擅长于用人,造父擅长于用马。舜帝不使民力用完,造父也不让马把力气用光。因此舜帝时没有逃亡的百姓,造父也没有逃跑的马匹。现在东野毕驾车,上车拿起缰绳,马的勒口和身体都很端正了;转圈驰骋,调教得合乎规范了;经历险阻,跑了很远的路了,但仍然不停地鞭打它们。根据这些我就知道马逃跑的原因了。”
定公说:“你说得对!还可以再稍微进一步谈谈吗?”颜渊说:“野兽到走投无路时就要咬人,禽鸟到无可奈何的地步就要啄人,人到山穷水尽的地步就会去诈骗。从古到今,使自己的百姓走投无路而不发生危机的,从来都没有过。《诗经》里说:‘抖动着的丝缰如纵横编织,车辕两旁的马儿如舞驰骋。’就是说的要善于驾驭马(不要使它们过分劳累)啊。”定公听了说:“这也是我的过错啊。”
2.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复西行约三里许,有泉泻出于两山之间,分流而下,曰让泉,潺潺清澈,可鉴毛发。傍岸有亭曰“渐入佳境”,今已废,惟四大字勒崖石间。沿溪而过薛老桥,入醉翁亭。
(节选自宋濂《游琅琊山记》)
(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②③④⑤望之而蔚然深秀者 蔚然:________
②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临:________
③饮少辄醉 辄:________
④复西行约三里许 许:________
⑤可鉴毛发 鉴: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沿溪而过薛老桥,入醉翁亭。
(3)(甲)(乙)两文都描写了泉水,都从________、________两个方面描摹,而(乙)文还写到了泉水________的特点。
(4)依据(甲)(乙)两文,说说琅琊山闻名天下的原因。
【答案】 (1)茂盛的样子;靠近;就;左右,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照,照见。
(2)①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②沿着溪流经过薛老桥,就进入了醉翁亭。
(3)声音;形态;清澈
(4)因为琅琊山风景秀丽,又有名家题名(命名)。
【解析】【分析】(1)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许”:左右。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蔚然”等词的意思需要理解好上下文的内容。
(2)此题中的“得”“寓”等词语的翻译,“沿溪而过薛老桥,入醉翁亭”几乎与现代汉语一致,比较容易翻译。
(3)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两文都描写了泉水,都从声音和形态写到了泉水的特点:清澈。读懂文句是作答的前提。
(4)说说琅琊山闻名天下的原因。文言文要点的概括。要想捕捉材料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前几句都是对琅琊山秀丽风景的描写。“渐入佳境”是名家题名。这些都是琅琊山闻名天下的原因。
故答案为:⑴茂盛的样子;靠近;就;左右,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照,照见。
⑵ ①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②沿着溪流经过薛老桥,就进入了醉翁亭。
⑶声音;形态;清澈
⑷ 因为琅琊山风景秀丽,又有名家题名(命名)。
【点评】⑴要确定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不仅要靠平时的积累,还要在积累的基础上掌握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还要注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现象。
⑵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时,既要注意顾及全篇,又要字斟句酌,还注意落实一些重点词语。特别要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翻译的句式要和原文一致。
⑶理解文言文的内容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概括出选段的主要内容,再根据题干的要求用原文的语句进行回答。
⑷要依据文章内容进行分析归纳
【附参考译文】
甲文参考译文:环绕滁州的都是山。那西南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那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看到流水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那是酿泉。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乙文参考译文:又向西走了三里左右,有泉水从两座山之间流泻出来,分成了几条水道,叫作让泉。(让泉)流水潺潺,非常清澈,能够照见人的头发。靠着岸边有一个亭子叫“渐入佳境”,现在已经废弃了,只剩下四个大大的字在崖石上刻着。淳熙年间郡守张商卿等人在上面题记的姓名还存在着。沿着溪流经过薛老桥,就进入了醉翁亭。
3.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赵人养猫
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中山人予之猫,善捕鼠与鸡。月余,鼠尽而其鸡亦尽。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无鸡。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毁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去夫猫也?”
(选自明·刘基《郁离子》)
(1)解释文中加下划线字。
是非若所知也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不病于无鸡乎?
(3)在养猫问题上赵人与其子主张不同,请用自己的话说说他们各自的主张及原因。
儿子:________
赵人:________
(4)以下从本文获得的启示,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看问题要有长远眼光
B. 看问题要权衡利弊
C. 看问题要善于变换角度
D. 看问题要抓主要矛盾
【答案】 (1)你
(2)(有鼠)不比没有鸡害处更大吗?
(3)儿子:主张把猫扔了。因为尽管猫灭了鼠,但也吃掉了鸡。;赵人:主张继续养猫。因为尽管猫把鸡吃了,但鸡没了不过不吃鸡罢了,而继续有鼠的话,可能离挨饿受冻的日子不远了。(除掉猫后,老鼠带来的祸患远超无鸡可吃的影响)
(4)C
【解析】【分析】(1)此题注意古今异义词,若:古义:你。今义:如果,像。
(2)本题注意关键词:病:有害,害处。乎:句末语气词,吗。
(3)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其子的主张“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诸?’”是因噎废食,因为猫吃鸡,就要把猫扔掉。而其父则主张“吾之患在鼠,不在乎无鸡。”反对赶走猫,看问题从根本上看,我们家的祸害在于有老鼠,不在于有没有鸡。有了老鼠,它们偷吃我家的粮食,咬坏我们的衣服,穿通我们的墙壁,毁坏我们的家具器皿,这样我们将要挨饿受冻了。
(4)此题通过赵国父子的对话描写,对是否赶走猫的问题,父子两人的观点不同,儿子只看表面,父亲看到了问题的实质、根本。告诉我们看问题要从根本上看,要长远,要能权衡利弊。要抓主要矛盾;不能只看表面,只注重眼前。“看问题要善于变换角度”不合文意,故选C。
故答案为:⑴你;
⑵(有鼠)不比没有鸡害处更大吗?
⑶儿子:主张把猫扔了。因为尽管猫灭了鼠,但也吃掉了鸡;赵人:主张继续养猫。因为尽管猫把鸡吃了,但鸡没了不过不吃鸡罢了,而继续有鼠的话,可能离挨饿受冻的日子不远了。(除掉猫后,老鼠带来的祸患远超无鸡可吃的影响);
⑷ C。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⑵文言文翻译首先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的重点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
⑶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
⑷本题考查阅读感悟启示的表达,答题时应注意抓住文段中心,理解文段含义,结合中心作答,结合自己或社会实际情况, 引发感悟,注意遣词造句讲究三美:运用古诗文、名言警句;恰当运用比喻等修辞;成语。偷梁换柱把作者的在该文章中的观点、体验换成自己的话再重新演绎一遍。
【参考译文】
一有个赵国人家里发生了鼠患,到中山去找猫。中山人给了他猫。这猫既善于捉老鼠,也善于捉鸡。过了一个多月,老鼠少了,鸡也没有了。他的儿子很担心,对他父亲说:“为什么不把猫赶走呢?”他父亲说:“这就是你不知道的了。我怕的是老鼠,不是没有鸡。有了老鼠,就会吃我的粮食,毁我的衣服,穿我的墙壁,啃我的用具,我就会饥寒交迫,害处不是比没有鸡更大吗?没有鸡,只不过不吃鸡罢了,离开饥寒交迫还很远,为什么要把那猫赶走呢?
4.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人鸟声俱绝________
②余强饮三大白而别________
③是金陵人,客此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②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交代了看雪的时间和天气状况。
B. “独往湖心亭看雪”中一个“独”字,充分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
C. “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使用了渲染烘托的写景手法,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就写出了作者所推崇的人格品质—一人与自然在精神上的统一与和谐。
D. 全文笔调淡雅流畅,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看似自然无奇,却又耐人寻味,西湖因游湖人的存在而彰显了它的魅力,写景与写人相映成趣。
【答案】 (1)全,都;酒杯;客居
(2)①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天和云和山和水,上上下下全都白茫茫一片。②不要说相公您痴,(原来)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
(3)C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白”这里是酒杯的意思,“客”这里做动词用,客居。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雾凇沆砀:冰花一片弥漫;一白,全白。故此句可以翻译为: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天和云和山和水,上上下下全都白茫茫一片。 ②莫:不要。相公:原意是对宰相的尊称,后转为对年轻人的敬称及对士人的尊称。更:还。痴似:痴于,痴过。故此句可以翻译为:不要说相公您痴,(原来)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
(3)ABD分析理解正确。C“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使用的不是渲染烘托的写景手法,而是白描的手法。
故答案为:⑴全,都;酒杯;客居
⑵ ①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天和云和山和水,上上下下全都白茫茫一片。②不要说相公您痴,(原来)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
⑶ C
【点评】⑴此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⑵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还要注意分析和扣准得分点,即重要的实词、虚词和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⑶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答这样的题,首先要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然后在此基础上理解关键句的意思,分析文章写作手法,最后再辨析每个选项并作出选择。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 ,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①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
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① , 茶毕,即掉小舟入湖。②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 , 才一举头,已不觉自甜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②梦中初遇洛神③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晚同子公渡净寺④ , 觅阿宾⑤旧住僧房。取道由六桥、岳坟、石径塘而归。草草领略,未及遍赏。次早得陶石篑帖子。至十九日,石篑兄弟同学佛人王静虚至,湖山好友,一时凑集矣。
(袁宏道《西湖》)
【注】①昭庆:指西湖北岸的昭庆寺。②东阿王:三国魏曹植。③洛神:洛水女神。曹植《洛神赋》中对洛神之美有极其惊艳的描写。④净寺:即西湖南岸的净慈寺。⑤阿宾:袁中道小名,是作者弟。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
①雾凇沆砀________
②是日更定________
③余拏一小舟________
④草章领略,未及遍赏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②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
(3)同样游历美丽的西湖,【甲】【乙】两段文字字里行间传达出来的作者的心绪却迥然不同。【甲】文中,我们感受到的是张岱在大雪天夜赏湖山时淡淡的________;【乙】文中,明代大文人袁宏道的________之情跃然纸上。(横线处所填分别不超过5个字。)
(4)【甲】【乙】两文都善于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但采用的写法又有所区别。试以文中①②两个画线句为例,比较写景手法的不同。
【答案】 (1)白汽弥漫的样子;这;撑(船);普遍,全面
(2)①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②刚一抬头,已经不由得眼花缭乱,如痴如醉了。
(3)孤寂和愁绪;愉悦沉醉
(4)【甲】文画线句用白描的手法,如同一轴写意山水,极其洗练简洁地表现出了雪后西湖的神韵。【乙】文画线句则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仲春二月西湖的山色、花光、温风、波纹表现得非常生动形象,可见可感。
【解析】【分析】(1)①句意:(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沆砀:白汽弥漫的样子;
②句意:这一天凌晨后。是:这;
③句意:我划着一叶扁舟。拏:撑(船);
④句意:很匆忙地领略了这些景致,没有仔细观赏。遍:普遍,全面。
(2)①重点词:俱:都;绝:消失。句意: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②重点词:才:刚;已:已经。句意:刚一抬头,已经不由得眼花缭乱,如痴如醉了。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①题干要求用原文回答。找出能体现作者感情的句子。②比较两文作者的感情。前者孤独寂寞,后者欢欣愉快。
(4)可以从语言的平实和生动上考虑。甲文语言直白,叙事简单。乙文多运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要注意结合句子分析。
故答案为:⑴白汽弥漫的样子;这;撑(船);普遍,全面;
⑵①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②刚一抬头,已经不由得眼花缭乱,如痴如醉了;
⑶孤寂和愁绪;愉悦沉醉;
⑷【甲】文画线句用白描的手法,如同一轴写意山水,极其洗练简洁地表现出了雪后西湖的神韵。【乙】文画线句则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仲春二月西湖的山色、花光、温风、波纹表现得非常生动形象,可见可感。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实、虚词)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本题要借助于平时的知识积累,因此平时要对文言词语归类记忆。如文言实词可从词类活用、古字通假、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方面归类,考纲中规定的常见文言虚词,如“之”“以”“而”等可分别归纳记忆。解答此类题目时,如遇到课本中学过的,可运用联想法,结合语境,分析比较,做出选择;
⑵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⑶本题考查写景的方法。景物描写的方法有:①运用多种感官来描写。②动静结合③虚实结合。④运用多种修辞方法等;
⑷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语言的赏析。可以从语言的平实和生动上考虑。
【附参考译文】
【乙】从或林门往西走,就望见保叔塔高耸在层峦山崖之中,这时我的心已经飞到西湖上面。午间进入昭庆寺,用茶过后,立即划着小船进入湖中。山峦色彩如女子的眉毛(的色彩),春花的光彩如同少女的面颊,温暖的春风如同(醉人的)醇酒,湖水的波纹如同(平滑的)丝织品,我刚一抬头,已经不由得眼花缭乱,如痴如醉了。这时我想用一个词语来描写(这光景),竟然想不出来,大约像东阿王曾植最初见到洛神时一样。我游西湖就从这一次开始,时间是万历二十五年二月十四日。
晚上同子公一起坐船来到净慈寺,找到弟弟阿宾曾经住的僧房。游览了六桥、岳坟、石径塘等景点后走回来。很匆忙地领略了这些景致,没有来得及全面观赏。第二天早上,收到了陶石篑的请帖。到了十九日,石篑兄弟借同佛学居士王静虚来到了这里,一同游山玩水的好友,一时间都聚集到一起了。
6.古诗阅读
【甲】九日齐山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乙】定风波·重阳
宋·苏轼
与客携壶上翠微,江涵秋影雁初飞,尘世难逢开口笑,年少,菊花须插满头归。
酩酊但酬佳节了,云峤,登临不用怨斜晖。古往今来谁不老,多少,牛山何必更沾衣。
(1)甲诗与乙词中都提到“江涵秋影雁初飞”这一句,此句运用了________的手法为我们描摹出江南秋色的特点,其中 “________”(字)写出了江水仿佛把秋景包容在自己的怀抱里的动态感。
(2)杜诗中写着“古往今来只如此”,到了苏轼笔下却是“古往今来谁不老”,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答案】 (1)白描;涵
(2)杜诗中的“只如此”表达了是对自己的境遇无奈苦涩之情;而苏词中“谁不老”表现了在人世面前应持一份恬淡达观的处世态度。
【解析】【分析】 (1)“江涵秋影雁初飞”,江水倒映秋影大雁刚刚南飞,描写的景物是“岸上的倒影”“大雁”,但并没有对倒影和大雁进行细致的描写,只是用两个动词把这些景物组合在一起,因此采用的是白描的手法,“涵”是包含,包容的意思,这个词写出了江水仿佛把秋景包容在自己的怀抱里的动态感。
(2)结合全诗内容及主旨分析,《九日齐山登高》为安抚友人张祜的失意情绪而作,诗以看破一切的旷达乃至颓废,来排遣人生多忧、生死无常的悲哀,表现了封建知识分子的人生观的落后、消极一面。《 定风波·重阳 》上片,以景入情,描叙登高赏菊,饮酒言欢的情景。下片,由即花生情进入到写以酒助兴。全词,以景入情,即景生情。苏轼虽然感叹世事多艰,但是不消沉,不伤感,充分显示了苏轼对世事、人生短暂的恬淡达观的胸襟。据此可知杜诗中的“只如此”表达了是对自己的境遇无奈苦涩之情;而苏词中“谁不老”表现了在人世面前应持一份恬淡达观的处世态度。
故答案为:⑴白描;涵
⑵ 杜诗中的“只如此”表达了是对自己的境遇无奈苦涩之情;而苏词中“谁不老”表现了在人世面前应持一份恬淡达观的处世态度。
【点评】⑴此题考查分析诗歌表现手法的及炼字的能力。鉴赏诗歌,首先要掌握一定的鉴赏知识、专业术语,如表达技巧:象征、烘托、寓情于事、托物言志、以静显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等等,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句做具体的分析,这样才能准确地鉴赏。赏析古诗炼字时不能把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答题步骤: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⑵本题考查理解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整首诗的大意从中找出理解诗歌思想感情的关键句子,然后结合关键句子再仔细揣摩每个词语、每个句子所蕴含的的感情,最后再理解整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用准确、恰当的词语表述出来。
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无家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致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1)下列加下划线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及其稍长/及郡下 B. 太夫人以荻画地/不以物喜
C. 或因而抄录/或王命急宣 D. 教以书字/即书诗四句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及 其 稍 长 而 无 家 书 读 就 闾 里 士 人 家 借 而 读 之 或 因 而 抄 录
(3)你怎样看待欧阳修母亲画荻教子这种做法?
【答案】 (1)B
(2)及其稍长/而无家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
(3)欧阳修的母亲善于教育,严格要求,在家境贫困的情况下,教孩子识字,使孩子不致因贫穷而放弃学习,使儿子体会到即使条件再差,只要不畏艰难,刻苦学习,还是可以学好知识的。
【解析】【分析】(1)A. 都解释为“等到”。B. 用/因为。C. 都解释为“有时”。
D. 都解释为“写”。故选B。
(2)这里可以参考句子的意思来断句。这句话的意思是:到他年龄大些了,可是家里已没有书可读,他便到街坊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因此其正确的断句是: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街坊)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
(3)通读全文,明确文意,可从母亲的角度说,也可从欧阳修成长的角度说。结合文段说出看法:欧阳修母亲在家境贫困的情况下,画荻教子,使孩子不致因贫穷而放弃学习。使儿子体会到即使条件再差,只要不畏艰难刻苦学习还是可以学好知识的。欧阳修的成才,除了自身的发奋努力之外,与其母亲注意对他的启蒙教育有很大的关系。可见,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子女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
故答案为:⑴B;
⑵及其稍长/而无家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
⑶欧阳修的母亲善于教育,严格要求,在家境贫困的情况下,教孩子识字,使孩子不致因贫穷而放弃学习,使儿子体会到即使条件再差,只要不畏艰难,刻苦学习,还是可以学好知识的。
【点评】⑴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文言词语的用法和含义是中考的常考题,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常见,有些词所包含的意义不只一个,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表示不同的意思;
⑵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⑶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
【参考译文】
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8.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甲)①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②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 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 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③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 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二十日从小径南行二十五里,皆土冈乱垄。久之,得一溪。渡溪,南行冈脊中,下瞰 则石淙在望矣。余入自大梁,平衍广漠,古称“陆海”,地以得泉为难,泉以得石尤难。 近嵩始睹蜿蜒众峰,于是北流有景、须诸溪,南流有颍水,然皆盘伏土碛中。独登封东南三十里为石淙,乃嵩山东谷之流,将下入于颍。一路陂陀屈曲,水皆行地中,到此忽逢怒石。石立崇冈山峡间,有当关扼险之势。水沁入胁下,从此水石融和,绮变万端。 绕水之两崖,则为鹄立,为雁行;踞中央者,则为饮兕雌犀牛,为卧虎。低则屿高则台愈高则石之去水也愈远 , 乃又空其中而为窟,为洞。揆估计崖之隔,以寻八尺为寻尺计,竟水之过,以数丈计,水行其中,石峙于上,为态为色,为肤为骨,备极妍丽。不意黄茅白苇中,顿令人一洗尘目也!
(选自《徐霞客游记•游嵩山日记》)
(1)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 断三处)。
低则屿高则台愈高则石之去水也愈远
(2)下列关于(甲)(乙)两文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醉翁亭举行的宴会上,有山珍海味、美酒佳肴、歌舞音乐以及无穷的快乐。
B. 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本质上都是山水之乐。
C. (乙)文中石淙之所以被作者赞美是因为这里水石交融,景物变化万端。
D. (乙)文作者花了大量的笔墨,赞美了嵩山附近的“陆海”美景。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②不意黄茅白苇中,顿令人一洗尘目也!
(4)读(甲)(乙)两文,回答以下问题:
①(甲)(乙)两文都描写了山水美景,描写的顺序不同:(甲)文第①节运用________顺序进行描写,而(乙)文则是以 顺序为主。
②(甲)(乙)两文都描写了山水美景,但两位作者的写作意图也有所不同,请简述。
________
【答案】 (1)低则屿/高则台/愈高/则石之去水也愈远
(2)C
(3)①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事的人,就是太守。
②想不到茅草芦苇之中,竟令人顿时眼目一新。
(4)时间顺序;空间顺序;甲文作者把政治失意,仕途坎坷的内心抑郁和苦闷寄情于山水之间,消融于与民同乐之间,在描绘一幅幅变化多姿、秀丽妩媚的优美图画的同时,也表现了他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乙文详细地记录了游嵩山的过程以及所见所感,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对嵩山美丽景色的赞美和向往。
【解析】【分析】(1)这句话意思是:低矮的形成小岛,高大的形成平台,岩石越高大,则距离水面越远。根据句子意思划分节奏即可。
(2)A.表述错误。醉翁亭举行的宴会上,有山肴野蔌、酿泉为酒、非丝非竹、觥筹交错以及无穷的快乐。B.表述错误。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本质上都是“与民同乐”。C.表述正确。D.表述错误。作者详细描写了嵩山附近的美景,而不是“陆海”。故选C。
(3)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述:记述;以:用;意:想到。
(4)甲文第①段描写了醉翁亭朝暮之景,四时之景,是按照时间顺序写景的;乙文中的一些方位词语则是从空间角度描写一路所见嵩山附近的美景,属于空间顺序。根据写作背景可知,甲文作者欧阳修被贬滁州,政治失意,仕途不顺,寄情山水,与民同乐,表达了豁达的态度和与民同乐、随遇而安的情怀;乙文记录作者游嵩山的过程以及沿途所见所感,表达的是作者对嵩山美丽景色的赞美之情,没有政治的意味。
故答案为:⑴低则屿/高则台/愈高/则石之去水也愈远;
⑵ C;
⑶①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事的人,就是太守;②想不到茅草芦苇之中,竟令人顿时眼目一新;
⑷①时间顺序;空间顺序;
②甲文作者把政治失意,仕途坎坷的内心抑郁和苦闷寄情于山水之间,消融于与民同乐之间,在描绘一幅幅变化多姿、秀丽妩媚的优美图画的同时,也表现了他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乙文详细地记录了游嵩山的过程以及所见所感,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对嵩山美丽景色的赞美和向往。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
⑵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出选择;
⑶翻译文言句子是文言文的一个重要考点。翻译句子要把握的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