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19世纪外国人在中国的办报活动.pptx

上传人:丰**** 文档编号:4980110 上传时间:2024-10-21 格式:PPTX 页数:41 大小:1.7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19世纪外国人在中国的办报活动.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19世纪外国人在中国的办报活动.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二章第二章 19世纪外国人在中国的办报活动世纪外国人在中国的办报活动在中国,近代化的报刊,是外国人首先创办起来在中国,近代化的报刊,是外国人首先创办起来的。的。19世纪的中国,在清王的统治下,邸报、世纪的中国,在清王的统治下,邸报、京报京报等古代报纸仍然是新闻传播的主要工具,等古代报纸仍然是新闻传播的主要工具,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报刊,在产业革命的推动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报刊,在产业革命的推动下,已迅速实现近代化和大众化,即在报刊工作下,已迅速实现近代化和大众化,即在报刊工作中适用近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经营管理方法,报刊中适用近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经营管理方法,报刊面向社会大众,报业成为社会上独立的行业。也面向社会大众,报业成为社会上独立的行业。也就是在这个时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拓商品市就是在这个时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拓商品市场和进行殖民扩张的势头正旺,一批又一批的商场和进行殖民扩张的势头正旺,一批又一批的商人、政客、传教士、冒险家来到了中国,他们带人、政客、传教士、冒险家来到了中国,他们带来了鸦片和商品,也带来了西式的学校、报馆等。来了鸦片和商品,也带来了西式的学校、报馆等。外国人在中国的办报活动,以鸦片战争为界线,外国人在中国的办报活动,以鸦片战争为界线,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1.第一阶段是第一阶段是1815年至年至1840年,外国人来华办了年,外国人来华办了6家中文报刊、家中文报刊、17家外文报刊。这一时期由于清政家外文报刊。这一时期由于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外报主要是在广州、香港、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外报主要是在广州、香港、澳门等沿海地带。澳门等沿海地带。2.第二阶段是第二阶段是1840年至年至19世纪末,随着殖民主义势世纪末,随着殖民主义势力的大举入侵,外报在中国有了进一步发展,出力的大举入侵,外报在中国有了进一步发展,出版地点也逐渐由沿海向内地扩充。版地点也逐渐由沿海向内地扩充。19世纪末叶,已经形成了以英美报刊为主干,以上世纪末叶,已经形成了以英美报刊为主干,以上海、香港为主要基地的在华外报网络,出现了一海、香港为主要基地的在华外报网络,出现了一大批由外国传教士和商人主办的影响深远的中外大批由外国传教士和商人主办的影响深远的中外文报刊。文报刊。第一节第一节 外国人在华办报活动的开端外国人在华办报活动的开端一、外国传教士创办的首批中文近代报刊一、外国传教士创办的首批中文近代报刊1.第一家中文近代报刊的第一家中文近代报刊的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察世俗察世俗是外国人创办的第一家中文近代报刊,它创刊是外国人创办的第一家中文近代报刊,它创刊于于1815年年8月月5日,创办人是英国传教士马礼逊、米怜。日,创办人是英国传教士马礼逊、米怜。他们两人都是伦敦布道会的教徒,这个组织热衷于对中国他们两人都是伦敦布道会的教徒,这个组织热衷于对中国传教,马、米二人便是这个组织派来的。当时康熙、雍正传教,马、米二人便是这个组织派来的。当时康熙、雍正禁止外国传教士在中国进行传教活动,因此,马、米二人禁止外国传教士在中国进行传教活动,因此,马、米二人决定把马六甲作为传教和出版基地。决定把马六甲作为传教和出版基地。察世俗察世俗便创刊于便创刊于马六甲马六甲 刊物特点:刊物特点:内容:以内容:以“阐发基督教义为根本要务阐发基督教义为根本要务”引用引用四书四书、五经五经中的文字和孔孟程朱的言中的文字和孔孟程朱的言 论来阐释基督教义。论来阐释基督教义。形式:也采用线装书形式:也采用线装书(书本书本)的样式,每期封面上都印有的样式,每期封面上都印有“子曰: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子曰: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的字句。在文章的写作上,的字句。在文章的写作上,大量采用章回体,如连载稿后面常用:大量采用章回体,如连载稿后面常用:“欲知后事如何,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且看下回分解。”察世俗察世俗每月出一期,木板雕印,主要在南洋一带华人聚每月出一期,木板雕印,主要在南洋一带华人聚居地免费赠阅,也有少量传入中国境内居地免费赠阅,也有少量传入中国境内 1821年因米怜病重年因米怜病重停刊,共出了停刊,共出了7卷卷(一年一卷一年一卷)。察世俗察世俗停刊不久,伦敦布停刊不久,伦敦布道会又继续在南洋地区出版了两种中文报刊,一为道会又继续在南洋地区出版了两种中文报刊,一为特选撮特选撮要每月统记传要每月统记传,一为,一为天下新闻天下新闻。前者是。前者是察世俗察世俗的的续刊,创办人是麦都思,续刊,创办人是麦都思,天下新闻天下新闻的主编是纪德。的主编是纪德。2.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创办的第一家中文报刊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创办的第一家中文报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东西洋考东西洋考是是1833年年8月月1日在广州创刊的,创办人是日在广州创刊的,创办人是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这份刊物与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这份刊物与察世俗察世俗在形式上有在形式上有很多相同之处,都使用雕版印刷和中国线装书款式、采用很多相同之处,都使用雕版印刷和中国线装书款式、采用同样的封面设计,内容结构也都是由宗教、伦理道德和科同样的封面设计,内容结构也都是由宗教、伦理道德和科学文化知识三部分组成,但是,学文化知识三部分组成,但是,东西洋考东西洋考里面,宗教里面,宗教的内容已退居其次,科学文化知识成了刊物的主要内容。的内容已退居其次,科学文化知识成了刊物的主要内容。郭士立在一份创刊意见书曾谈到:刊物的宣传目标,是宣郭士立在一份创刊意见书曾谈到:刊物的宣传目标,是宣传西方文明、西方文化优越以征服中国人的骄傲自大思想,传西方文明、西方文化优越以征服中国人的骄傲自大思想,传播西方友谊以消除公众敌视外国人的心理。传播西方友谊以消除公众敌视外国人的心理。特点:特点:东西洋考东西洋考在业务上也有所改进,开始设在业务上也有所改进,开始设新闻专栏,每期都刊有新闻、国际新闻居新闻专栏,每期都刊有新闻、国际新闻居多,也有广东新闻。它的历史意义在于它是多,也有广东新闻。它的历史意义在于它是中国领土上第一个中文近代报刊。中国领土上第一个中文近代报刊。按照清庭禁例,这种刊物是不允许出版的,但按照清庭禁例,这种刊物是不允许出版的,但东西洋考东西洋考在广州公开出版了两年之久未遭干预。大概是当时清政府腐在广州公开出版了两年之久未遭干预。大概是当时清政府腐败无能、官场贿赂成风,许多政策法令成了一纸空文。败无能、官场贿赂成风,许多政策法令成了一纸空文。3.其他报刊其他报刊继继东西洋考东西洋考之后,在广州出现的中文报之后,在广州出现的中文报刊是刊是各国消息各国消息,创办人是伦敦布道会,创办人是伦敦布道会的麦都思。创刊时间是的麦都思。创刊时间是1838年年10月。在月。在18371838年间,澳门还出现过一种中年间,澳门还出现过一种中英文合刊的刊物,叫英文合刊的刊物,叫依泾杂说依泾杂说。这六。这六种刊物种刊物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特选撮特选撮要每月统记传要每月统记传、天下新闻天下新闻、东西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洋考每月统记传、各国消息各国消息、依依泾杂说泾杂说成为成为第一批中文近代报刊第一批中文近代报刊 二、外国人在华创办的首批外文近代报刊二、外国人在华创办的首批外文近代报刊 鸦片战争前中国境内出版的报刊中,外文报刊的发展远远鸦片战争前中国境内出版的报刊中,外文报刊的发展远远超中文报刊。中文报刊才超中文报刊。中文报刊才6种,外文报刊则达种,外文报刊则达17种左右,种左右,且一般且一般(主要指英文报刊主要指英文报刊)规模都较大,出版时间也较长。规模都较大,出版时间也较长。最先出版的是葡萄牙文最先出版的是葡萄牙文蜜蜂华报蜜蜂华报,1822年在澳门创刊,年在澳门创刊,1826年停刊,这是年停刊,这是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张外文报纸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张外文报纸。此外,。此外,鸦片战争前还出现过几种葡文报刊,但都影响不大,影响鸦片战争前还出现过几种葡文报刊,但都影响不大,影响大的是英文报刊。大的是英文报刊。先后在广州出版的有先后在广州出版的有5家:英国人办的有家:英国人办的有广州纪录报广州纪录报(1827-1834,创办人英国鸦片商马地臣,创办人英国鸦片商马地臣)、广东广东(州州)杂志杂志(1831年年)广州周报广州周报(1835-1844)等,美国人办的有等,美国人办的有中国差报与广东钞报中国差报与广东钞报(1831-1832,创办人是美商伍德,创办人是美商伍德)、中国丛报中国丛报(1832-1851)。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倡议、。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倡议、美商创办的,主编美商创办的,主编(美传教士美传教士)裨治文裨治文特点:特点:这些英文报刊与同时期外国人办的中文报刊比起这些英文报刊与同时期外国人办的中文报刊比起来,迥然不同。中文报刊宣传的是科学、博爱、来,迥然不同。中文报刊宣传的是科学、博爱、友谊,而英文报刊则是商讨如何对付中国,谩骂友谊,而英文报刊则是商讨如何对付中国,谩骂中国官吏如何昏庸腐败、中国人如何愚昧野蛮。中国官吏如何昏庸腐败、中国人如何愚昧野蛮。在新闻业务上,英文报刊比同时期的中文报刊要在新闻业务上,英文报刊比同时期的中文报刊要先进得多。中文报刊保留了许多旧式报刊的痕迹,先进得多。中文报刊保留了许多旧式报刊的痕迹,外文报刊则更具有近代报刊传播新闻信息的特点,外文报刊则更具有近代报刊传播新闻信息的特点,以提供情报、传递信息为基本任务,中文报刊则以提供情报、传递信息为基本任务,中文报刊则是以宣传西方文化为宗旨,对于传播新闻信息缺是以宣传西方文化为宗旨,对于传播新闻信息缺乏兴趣。乏兴趣。阅读文章:阅读文章:陈力丹:陈力丹:郭士立与马克思、恩格斯郭士立与马克思、恩格斯 1999.1国际新闻界国际新闻界第二节第二节 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在华办报活动的扩张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在华办报活动的扩张鸦片战争后,外报在中国有了较大的发展。鸦片战争后,外报在中国有了较大的发展。19世纪外国人来华创办的中外文报刊,有世纪外国人来华创办的中外文报刊,有300多家,鸦片战争前创办的只有多家,鸦片战争前创办的只有20家左右,家左右,其余其余200多家都是鸦片战争后创办的。办报多家都是鸦片战争后创办的。办报地点也由鸦片战争前的某些南洋地区、广地点也由鸦片战争前的某些南洋地区、广州和澳门,延伸到中国内地、直至清朝首州和澳门,延伸到中国内地、直至清朝首都北京。在这一发展过程中,香港占有特都北京。在这一发展过程中,香港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鸦片战争后的最初一个阶别重要的地位。鸦片战争后的最初一个阶段,香港成为外国人在中国办报的一个重段,香港成为外国人在中国办报的一个重要基地。要基地。一、香港报业的兴起一、香港报业的兴起 在香港,首先发展起来的是英文报纸,而且除个别外,都在香港,首先发展起来的是英文报纸,而且除个别外,都为商业性报纸。比较著名的有:为商业性报纸。比较著名的有:香港纪录报香港纪录报(原名为原名为广州纪录报广州纪录报)、德臣报德臣报(1845年年)、孖刺报孖刺报(1857年年)等。等。香港的第一份中文报刊是香港的第一份中文报刊是遐迩贯珍遐迩贯珍月刊,创刊于月刊,创刊于1853年,停刊于年,停刊于1856年。这一份教会刊物出版时间虽不算长,年。这一份教会刊物出版时间虽不算长,但它是第一家用铅活字印刷的中文报刊,从这开始,基本但它是第一家用铅活字印刷的中文报刊,从这开始,基本结束了中文近代报刊雕版印刷的时代。结束了中文近代报刊雕版印刷的时代。这一时期,中文商业报刊也迅速兴起,较著名的有:这一时期,中文商业报刊也迅速兴起,较著名的有:我国第一份中文商业报纸:我国第一份中文商业报纸:香港船头货价纸香港船头货价纸后改名后改名香港中外新报香港中外新报,1857年创刊、黄胜、伍延芳主编,年创刊、黄胜、伍延芳主编,属属孖刺报孖刺报,我国第一份中文商业报纸我国第一份中文商业报纸。香港近代出版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香港近代出版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中外新闻七日报中外新闻七日报后改名后改名香港华字日报香港华字日报,1872创办、属创办、属德臣报德臣报,陈,陈蔼亭主编。蔼亭主编。香港报业首先迅速发展的原因香港报业首先迅速发展的原因:鸦片战争后,香港处于英国的控制下,在这里鸦片战争后,香港处于英国的控制下,在这里办报比在中国其他地方方便得多办报比在中国其他地方方便得多 繁荣的商业是推动香港外报发展的主要条件。繁荣的商业是推动香港外报发展的主要条件。香港政府一开始,就对商业贸易采取放任政策,香港政府一开始,就对商业贸易采取放任政策,准许世界各地的商船和人员自由来往,使香港成准许世界各地的商船和人员自由来往,使香港成为自由港,商业十分繁荣。为自由港,商业十分繁荣。广州地区的报纸在相当程度上是靠香港来满足广州地区的报纸在相当程度上是靠香港来满足的。广州在鸦片战争前是唯一的通商口岸,五口的。广州在鸦片战争前是唯一的通商口岸,五口通商后,广州仍是一个重要的贸易中心,对报纸通商后,广州仍是一个重要的贸易中心,对报纸自然有一定的需求量。香港报业的繁荣与这也有自然有一定的需求量。香港报业的繁荣与这也有一定的关系。一定的关系。二、上海报业的兴起二、上海报业的兴起 鸦片战争后,上海和香港一起,成为外报在华的出版基地,鸦片战争后,上海和香港一起,成为外报在华的出版基地,不过,外报在上海的发展,比在香港要迟得多,上海是在不过,外报在上海的发展,比在香港要迟得多,上海是在鸦片战争后开始出现近代报刊,在鸦片战争后开始出现近代报刊,在60年代以后,才成为外年代以后,才成为外报的出版中心的报的出版中心的 1.外文商业报纸在上海的发展外文商业报纸在上海的发展 上海的第一家外文报刊是英国商人奚安门在上海的第一家外文报刊是英国商人奚安门在1850年创办的年创办的英文周刊英文周刊北华捷报北华捷报。11年后,上海才出现第二家英文年后,上海才出现第二家英文报纸,报纸,上海每日时报上海每日时报,1861年由英商威脱银行创办的。年由英商威脱银行创办的。1864年,年,字林西报字林西报创办,是上海出版时间最长、影响创办,是上海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外报。它的前身,是最大的外报。它的前身,是北华捷报北华捷报的附张的附张每日航每日航行和商业新闻行和商业新闻。自此。自此(60年代年代)以后,英文报刊一下发展以后,英文报刊一下发展起来,到起来,到1894年,累计年,累计30种左右,大都是商业报刊,跃种左右,大都是商业报刊,跃居全国首位。其它一些外文报刊,如法、德、葡、日等国居全国首位。其它一些外文报刊,如法、德、葡、日等国也都是在也都是在60年代或年代或70年代后才开始在上海创办报刊。年代后才开始在上海创办报刊。字林西报大楼字林西报大楼北华捷报创刊号北北华华捷捷报报创创刊刊号号北华捷报创刊号2.中文商业报刊在上海的发展中文商业报刊在上海的发展上海最早的中文报纸上海最早的中文报纸上海新报上海新报 最早的中文报纸,是最早的中文报纸,是1861年年11月由字林洋行出资月由字林洋行出资创办的创办的上海新报上海新报。上海新报上海新报是一份商业是一份商业报纸,因此大部分版面都刊登各类商业信息。也报纸,因此大部分版面都刊登各类商业信息。也有部分的政治新闻和社会新闻,如刊载一些有关有部分的政治新闻和社会新闻,如刊载一些有关太平天国的新闻报道。主编是伍德、傅兰雅、林太平天国的新闻报道。主编是伍德、傅兰雅、林乐知等英美传教士。乐知等英美传教士。新报新报创刊后的十年中,创刊后的十年中,一直是上海唯一的一家中文报纸,直到一直是上海唯一的一家中文报纸,直到1872年年4月月申报申报创刊后,创刊后,新报新报才面临一个强有力才面临一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的竞争对手。申报申报的创办的创办 申报申报的创办人是英国商人安纳斯脱的创办人是英国商人安纳斯脱美查。安纳美查。安纳斯脱斯脱美查和他的哥哥菲尔特利克美查和他的哥哥菲尔特利克美查原本到中国美查原本到中国来是做茶叶和布匹生意,为什么于来是做茶叶和布匹生意,为什么于1872年转而办年转而办报呢?是因为他认为办报有利可图。报呢?是因为他认为办报有利可图。申报申报在在论本馆论本馆 报本意报本意中宣称,该报是为谋利而开办中宣称,该报是为谋利而开办的行业。前面我们谈到的一些宗教报刊显然不以的行业。前面我们谈到的一些宗教报刊显然不以谋利为宗旨,其它一些商业报刊虽有谋利的目的,谋利为宗旨,其它一些商业报刊虽有谋利的目的,但这种谋利主要通过推动报纸主人所从事的商业但这种谋利主要通过推动报纸主人所从事的商业的盈利来实现,不计报纸本身是否赚钱,有钱当的盈利来实现,不计报纸本身是否赚钱,有钱当然更好,经济上有主办银行的支持。而然更好,经济上有主办银行的支持。而申报申报则是单独核算,自负盈亏,是我国近代商业报纸则是单独核算,自负盈亏,是我国近代商业报纸的发展的一个新动向。的发展的一个新动向。既然以盈利为目的,销售既然以盈利为目的,销售量就成了报纸的生命线。量就成了报纸的生命线。特点:特点:A.首先,重视言论;其次,使文艺成为报纸必备的一栏首先,重视言论;其次,使文艺成为报纸必备的一栏;对社会新闻;对社会新闻的革新的革新,注重反映社会实际生活,注重反映社会实际生活;在军事新闻报道方面;在军事新闻报道方面,如,如1874年日本侵略台湾战争中,派人战地采访,写出了相当细微而生动的年日本侵略台湾战争中,派人战地采访,写出了相当细微而生动的军事通讯,为军事新闻的写作,推进了可贵的一步军事通讯,为军事新闻的写作,推进了可贵的一步。B.申报申报专门聘请了中国人担任编辑,像蒋芷湘、钱昕专门聘请了中国人担任编辑,像蒋芷湘、钱昕(欣欣)伯、何伯、何桂笙等,都曾任桂笙等,都曾任申报申报主笔,而他们都是知名文人,熟悉中国的主笔,而他们都是知名文人,熟悉中国的风土人情和读者心理。风土人情和读者心理。C.申报申报与与上海新报上海新报展开了激烈竞争。除在内容上进行了一系列展开了激烈竞争。除在内容上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外,主要采用经济手段专攻对方,它非常注重经营管理改革外,主要采用经济手段专攻对方,它非常注重经营管理 D.申报申报馆除出馆除出申报申报外,还经营其他出版事业,外,还经营其他出版事业,1872年年11月月11日发刊文艺性月刊日发刊文艺性月刊瀛寰琐记瀛寰琐记,这是我国最早的文艺期刊,这是我国最早的文艺期刊。1876年年3月,创办通俗性报纸月,创办通俗性报纸民报民报,1884年年5月创办我国第一月创办我国第一个石印的时事画报个石印的时事画报点石斋画报点石斋画报,出版了,出版了13年。它创设了申年。它创设了申昌书局,以翻印旧书和出版新著,出版了很多珍贵的中国书籍。这昌书局,以翻印旧书和出版新著,出版了很多珍贵的中国书籍。这些文化出版事业的创办,都是在申报不断盈利的条件下兴办的。这些文化出版事业的创办,都是在申报不断盈利的条件下兴办的。这些专业的兴办又在经济上支持了些专业的兴办又在经济上支持了申报申报,使申报馆的事业日益发,使申报馆的事业日益发达。达。美查成为近代中国很少有人与之抗衡的报业资本家。美查成为近代中国很少有人与之抗衡的报业资本家。参考书目:参考书目:陈平原:陈平原:美查的志趣与美查的志趣与点石斋画报点石斋画报的宗旨的宗旨,载于,载于2000.6.3文汇读书周报文汇读书周报在图像与文字之间在图像与文字之间,载于,载于 2000年年读读书书“申、新、沪申、新、沪”三报鼎立三报鼎立 申报申报之后,上海的外商于八、九年代又出版了影响广之后,上海的外商于八、九年代又出版了影响广泛的泛的字林沪报字林沪报和和新闻报新闻报,使上海的中文外报,一,使上海的中文外报,一下子进入了它的鼎盛时期。下子进入了它的鼎盛时期。字林沪报字林沪报是是1882年年4月创办的,出版这家报纸的是月创办的,出版这家报纸的是十前出版十前出版上海新报上海新报的字林洋行。这次它吸取教训,仿的字林洋行。这次它吸取教训,仿效效申报申报,聘中国人为主笔,主笔是戴谱笙、蔡尔康等。,聘中国人为主笔,主笔是戴谱笙、蔡尔康等。同时同时字林沪报字林沪报开始重视言论和文艺,每期都有,并于开始重视言论和文艺,每期都有,并于1897年年11月出版我国第一个副刊月出版我国第一个副刊消闲报消闲报,随,随字林字林沪报沪报附送,不另收钱。附送,不另收钱。1900年卖给日本人,改名为年卖给日本人,改名为同同文沪报文沪报又出版了数年。又出版了数年。新闻报新闻报于于1893年年2月创刊,创办人为英商丹福士,月创刊,创办人为英商丹福士,1899年转让给美国商人福开森,一般认为年转让给美国商人福开森,一般认为新闻报新闻报成为成为一张具有广泛影响的报纸,正是始于福开森接办以后,这一张具有广泛影响的报纸,正是始于福开森接办以后,这样样新闻报新闻报、字林沪报字林沪报和和申报申报这三家大报在上这三家大报在上海形成海形成“三报鼎立三报鼎立”的格局。的格局。3.宗教报刊在上海的发展宗教报刊在上海的发展 鸦片战争后,随着上海逐渐取代广州而发展成为鸦片战争后,随着上海逐渐取代广州而发展成为中国沿海的中心城市,上海也成了西方传教士在中国沿海的中心城市,上海也成了西方传教士在华活动和创办报刊的主要基地。华活动和创办报刊的主要基地。上海第一家传教士报刊上海第一家传教士报刊六合丛谈六合丛谈 六合丛谈六合丛谈创刊于创刊于1857年年1月月26日,它不仅是上日,它不仅是上海的第一家传教士报刊,同时也是上海的第一家海的第一家传教士报刊,同时也是上海的第一家中文报刊。中文报刊。六合丛谈六合丛谈主编是英国伦敦布道会主编是英国伦敦布道会传教士亚历山大传教士亚历山大伟烈亚力,麦都思负责印刷出版。伟烈亚力,麦都思负责印刷出版。六合丛谈六合丛谈的主要内容包括:宗教宣传、自然的主要内容包括:宗教宣传、自然科学知识、新近的商业行情信息、中外时事新闻科学知识、新近的商业行情信息、中外时事新闻报道。出版一年多即告停刊。报道。出版一年多即告停刊。外国传教士办报活动的变化与外国传教士办报活动的变化与万国公报万国公报 19世纪世纪60年代和年代和70年代,基督教传教士在上海年代,基督教传教士在上海的办报活动也进入了一个扩展阶段。这期间在的办报活动也进入了一个扩展阶段。这期间在上海先后创办上海先后创办 的报刊有:的报刊有:1862年创办的年创办的中外中外杂志杂志,1868年创办的年创办的中国教会新报中国教会新报、1871年创办的年创办的教务杂志教务杂志(英文英文)、1871年创年创办的办的圣书新报圣书新报、1874创刊的创刊的福音新报福音新报、1876年创刊的年创刊的益智新录益智新录、格致汇编格致汇编等。等。这些传教士办的报刊,就其内容而言,可以分这些传教士办的报刊,就其内容而言,可以分为宗教性的和非宗教性的两大类。这其中,为宗教性的和非宗教性的两大类。这其中,中国教会新报中国教会新报颇具独特性,它于颇具独特性,它于1874年更年更名为名为万国公报万国公报,并经历了一个由宗教性报,并经历了一个由宗教性报刊发展为非宗教性报刊的过程。刊发展为非宗教性报刊的过程。1894年年10月和月和11月月万国公报万国公报刊登的孙中山上李鸿章书刊登的孙中山上李鸿章书 万国公报万国公报中国教会新报中国教会新报1868年年9月创刊于上海,创办人是美国月创刊于上海,创办人是美国传教士林乐知。在创办后的几年时间里,一直以宗教性内传教士林乐知。在创办后的几年时间里,一直以宗教性内容为主,虽然每期中都有一些介绍光电化的短文,但这些容为主,虽然每期中都有一些介绍光电化的短文,但这些非宗教性的内容比重不大。非宗教性的内容比重不大。1874年更名为年更名为万国公报万国公报后,后,它的读者对象由教徒教友扩展为社会各界人士,内容也改它的读者对象由教徒教友扩展为社会各界人士,内容也改变为以介绍西学知识为主。同时,变为以介绍西学知识为主。同时,万国公报万国公报还以大量还以大量篇幅刊登篇幅刊登“京报全录京报全录”、“各国近事各国近事”等时事性内容。等时事性内容。万国公报万国公报力图通过这两方面的内容扩大他们对中国社力图通过这两方面的内容扩大他们对中国社会内部变革运动的影响和干预程度。会内部变革运动的影响和干预程度。万国公报万国公报于于1883年曾停刊。年曾停刊。1887年基督教在华的最大出版机构年基督教在华的最大出版机构同文会同文会成立,决定恢复成立,决定恢复万国公报万国公报,主编仍是林乐知。,主编仍是林乐知。万国万国公报公报复刊后至戊戌变法失败的十余年间,在中国产生了复刊后至戊戌变法失败的十余年间,在中国产生了广泛的社会政治影响。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都曾广泛的社会政治影响。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都曾受到它的影响,据说连光绪皇帝也订阅了受到它的影响,据说连光绪皇帝也订阅了万国公报万国公报.万国公报万国公报1876年的发行量是年的发行量是1800份,份,1897年年5000份,份,1903年年54396份,可见在当时影响之大。份,可见在当时影响之大。三、外报在京津地区的扩张三、外报在京津地区的扩张1.北京的北京的中西见闻录中西见闻录 北京作为京都,对外国人的限制特严,办报自然北京作为京都,对外国人的限制特严,办报自然不易。不易。1871年,在京的英美传教士成立了年,在京的英美传教士成立了“在华在华实用知识传播会实用知识传播会”,次年,次年8月,月,“传播会传播会”创办了创办了自己的机关刊物自己的机关刊物中西见闻录中西见闻录,月刊,这是北,月刊,这是北京第一个中文近代化报刊。负责编辑的是美国传京第一个中文近代化报刊。负责编辑的是美国传教士教士丁韪良丁韪良。刊物的主要内容:一是科学技术知。刊物的主要内容:一是科学技术知识的介绍、一是新闻报道,这和上海的识的介绍、一是新闻报道,这和上海的六合从六合从谈谈大体类似。大体类似。中西见闻录中西见闻录在北京只出了三在北京只出了三年,影响也不大,但它毕竟意味着最后一个禁区年,影响也不大,但它毕竟意味着最后一个禁区被突破了。被突破了。2.外报在天津的扩展外报在天津的扩展 在天津首先出现的是在天津首先出现的是北方邮报北方邮报(1880-1881年年),主要刊登海关贸,主要刊登海关贸易统计之类材料,非时事政治性,社会影响很小。易统计之类材料,非时事政治性,社会影响很小。1886年中文年中文时时报报和英文和英文中国时报中国时报(The Chinese Times)出版,标志着外报出版,标志着外报在天津在天津(包括中国的北部包括中国的北部)活动的真正开始。活动的真正开始。时报时报和和中国时报中国时报都是由时报馆所出。都是由时报馆所出。时报时报1986年创刊后,广登京津地区新闻,显示出鲜明的地方色年创刊后,广登京津地区新闻,显示出鲜明的地方色彩。彩。时报时报的时事性较强,消闲性稿件比上海、香港的报纸略为的时事性较强,消闲性稿件比上海、香港的报纸略为少些。少些。1890年,英传教士李提摩太任主笔后,年,英传教士李提摩太任主笔后,时报时报发生重大变发生重大变化,成为一种政论性报纸,与化,成为一种政论性报纸,与1889年复刊的年复刊的万国公报万国公报南北呼应,南北呼应,大力宣传变法主张。大力宣传变法主张。中国时报中国时报的主编是英国人宓吉,该报与的主编是英国人宓吉,该报与时报时报具有相同的特点具有相同的特点也是主要刊登北方地区新闻,重视言论。也是主要刊登北方地区新闻,重视言论。时报时报和和中国时报中国时报都于都于1891年停刊,原因是销路不畅。年停刊,原因是销路不畅。1894年,天津印刷公司创办年,天津印刷公司创办了北方影响最大的英文报纸了北方影响最大的英文报纸京津泰晤士报京津泰晤士报主编是贝令汉,次年主编是贝令汉,次年为史密斯,该报继承为史密斯,该报继承中国时报中国时报的传统,着重报道京津地区和北的传统,着重报道京津地区和北方各通商口岸的新闻,经常评论时事。方各通商口岸的新闻,经常评论时事。1941年受到日本侵略势力的年受到日本侵略势力的压制,压制,1941年被迫停刊。年被迫停刊。外报在天津发展的原因:外报在天津发展的原因:外报在天津的扩展,使得北中国的大片地外报在天津的扩展,使得北中国的大片地区纳入外报宣传网络之内,这正是当时外区纳入外报宣传网络之内,这正是当时外国殖民主义势力深入中国的迫切要求。第国殖民主义势力深入中国的迫切要求。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各国都力图加强对二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各国都力图加强对北京上层人士的政治影响,报刊被认为是北京上层人士的政治影响,报刊被认为是有效手段。但在北京办报较困难,天津毗有效手段。但在北京办报较困难,天津毗邻北京,因而成为外报在华北的重要基地,邻北京,因而成为外报在华北的重要基地,这也是天津报纸政治色彩较强和重视政论这也是天津报纸政治色彩较强和重视政论的原因。的原因。四、外报在其他地区的出版四、外报在其他地区的出版 鸦片战争后,在沿海的福州、厦门、宁鸦片战争后,在沿海的福州、厦门、宁波、烟台和长江沿岸的汉口等通商口岸,波、烟台和长江沿岸的汉口等通商口岸,也出现了一大批中、英文报。也出现了一大批中、英文报。第三节第三节 外报的作用和影响外报的作用和影响(对于外国报刊的评价对于外国报刊的评价)一、外报和中国古代报纸的同时存在一、外报和中国古代报纸的同时存在 从从1815年到年到1911年,作为近代报刊的外报同邸报、年,作为近代报刊的外报同邸报、京报京报等中国古代报纸,并存了将近一个世纪。这在世界新闻等中国古代报纸,并存了将近一个世纪。这在世界新闻史上是不多见的史上是不多见的.作为新闻传播工具,外报和邸报,作为新闻传播工具,外报和邸报,京报京报等中国古代报纸的基本功能是相同的,因此前者经常转等中国古代报纸的基本功能是相同的,因此前者经常转载后者的内容。许多外报都有载后者的内容。许多外报都有“京报全录京报全录”、“京报摘录京报摘录”一类专栏,但两者又有明显的不同。邸报、京报还不是一类专栏,但两者又有明显的不同。邸报、京报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大众传播。按梅尔文严格意义上的大众传播。按梅尔文得弗勒、埃弗雷特得弗勒、埃弗雷特丹丹尼斯尼斯大众传播通论大众传播通论中界定:中界定:“大众传播是一个过程,大众传播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职业传播者利用机械媒介广泛、迅速、连在这个过程中,职业传播者利用机械媒介广泛、迅速、连续不断的发出讯息,目的是使人数众多、成分复杂的受众续不断的发出讯息,目的是使人数众多、成分复杂的受众分享传播者要表达的含义,并试图以各种方式影响他们。分享传播者要表达的含义,并试图以各种方式影响他们。”(1)在办报思想上,外报一般都有明确的、)在办报思想上,外报一般都有明确的、具体的宗旨,并公诸于世,而邸报、具体的宗旨,并公诸于世,而邸报、京京报报等中国古代报纸都没有规定具体的办等中国古代报纸都没有规定具体的办报目标与方针。邸报发布可以抄传的官文报目标与方针。邸报发布可以抄传的官文书,不过是朝廷有关官员的一项工作;而书,不过是朝廷有关官员的一项工作;而刻印和发行刻印和发行京报京报,只是报房用以谋利,只是报房用以谋利的手段,至于它的宣传目的、社会作用,的手段,至于它的宣传目的、社会作用,报房主人是不考虑的报房主人是不考虑的(2)在内容和版式上,外报逐渐形成以新闻、评论、文艺)在内容和版式上,外报逐渐形成以新闻、评论、文艺作品作品(副刊副刊)、广告为基本内容的格局,而邸报、广告为基本内容的格局,而邸报、京报京报都是以官文书为基本内容都是以官文书为基本内容(3)在机构设置和专业分工上,外报的报馆是独立的机构,)在机构设置和专业分工上,外报的报馆是独立的机构,办报成为独立的社会机构,报馆内部也有明确的分工。中办报成为独立的社会机构,报馆内部也有明确的分工。中国的邸报,没有专设的办报机构,国的邸报,没有专设的办报机构,京报京报的报房,是从的报房,是从事出版与发行商业机构,没有专业的采编人员事出版与发行商业机构,没有专业的采编人员(采访、编采访、编辑辑)(4)在传递新闻和印刷技术上,当邸报、)在传递新闻和印刷技术上,当邸报、京报京报还是手还是手抄、木刻活字抄、木刻活字(或胶泥活字或胶泥活字)印刷的时候,外报已在利用近印刷的时候,外报已在利用近代科学技术排印代科学技术排印(5)在传播范围上,邸报主要在官府和官吏中传播,范围)在传播范围上,邸报主要在官府和官吏中传播,范围很小,京报也主要在北京发行,数量也不多。而外报面向很小,京报也主要在北京发行,数量也不多。而外报面向社会发行,有广泛的读者对象。上述各方面的情况说明,社会发行,有广泛的读者对象。上述各方面的情况说明,外报是与中国古代报纸有着不同特点的近代报刊。外报是与中国古代报纸有着不同特点的近代报刊。二、对于外国报刊的评价二、对于外国报刊的评价1.从政治倾向看,就整体来说,外报是外国殖民主从政治倾向看,就整体来说,外报是外国殖民主义者的舆论工具,为外国殖民主义者侵略中国服义者的舆论工具,为外国殖民主义者侵略中国服务,这一点,是应该肯定,毋庸置疑的。但是外务,这一点,是应该肯定,毋庸置疑的。但是外报品类复杂,表现各异,所起的作用不尽同,不报品类复杂,表现各异,所起的作用不尽同,不能一概而论。比如外报中,外文报刊比中文报刊能一概而论。比如外报中,外文报刊比中文报刊其侵略性要强得多、明显得多。外文报刊中的葡其侵略性要强得多、明显得多。外文报刊中的葡文报刊,又有别于英文报刊,它自成体系,别有文报刊,又有别于英文报刊,它自成体系,别有宗旨。当时葡萄牙国内政局动荡,葡文报刊主要宗旨。当时葡萄牙国内政局动荡,葡文报刊主要忙于本国问题,对中国的事务较少注意。中文报忙于本国问题,对中国的事务较少注意。中文报刊中,传教士所办的中文报刊其政治倾向又比商刊中,传教士所办的中文报刊其政治倾向又比商业报纸要强烈得多。业报纸要强烈得多。2.从文化方面看,外报所介绍的自然科学知识,所从文化方面看,外报所介绍的自然科学知识,所宣传的资产阶级文化思想,在客观上,对长期受宣传的资产阶级文化思想,在客观上,对长期受封建文化禁锢的中国读者,具有一定的启蒙作用。封建文化禁锢的中国读者,具有一定的启蒙作用。比如外报的西学宣传,对维新派思想的形成就有比如外报的西学宣传,对维新派思想的形成就有明显的影响。梁启超、康有为都是明显的影响。梁启超、康有为都是万国公报万国公报的热心读者。维新派第一个机关报就使用的热心读者。维新派第一个机关报就使用万国万国公报公报的名称,的名称,(后改名为后改名为中外纪闻中外纪闻)。其中,。其中,有不少文章是根据有不少文章是根据万国公报万国公报的材料写成或直的材料写成或直接从该报转载来的。梁启超在接从该报转载来的。梁启超在时务报时务报上发表上发表的纲领性文章的纲领性文章变法通议变法通议,其中的某些主张,其中的某些主张,也可以从也可以从万国公报万国公报中找出其思想根源。中找出其思想根源。3.从新闻业务方面来看,外报使中国人认识了近代从新闻业务方面来看,外报使中国人认识了近代报刊的功能,把西方的报纸观念、办报模式与方报刊的功能,把西方的报纸观念、办报模式与方法带到中国来了,为中国人提供了办报的方法和法带到中国来了,为中国人提供了办报的方法和经验,并使一批中国人受到新闻工作的职业训练。经验,并使一批中国人受到新闻工作的职业训练。比如王韬。另外,在印刷技术和设备上,为中国比如王韬。另外,在印刷技术和设备上,为中国人创办报刊准备了物质条件。最早的中文铅字和人创办报刊准备了物质条件。最早的中文铅字和印刷机都是从外国进口,首先在外报使用的。中印刷机都是从外国进口,首先在外报使用的。中国人自办报刊的初期,有租用印刷设备的,更多国人自办报刊的初期,有租用印刷设备的,更多的是仿照外报设立自己的印刷机构。外报逐渐衰的是仿照外报设立自己的印刷机构。外报逐渐衰落后,其设备也以各种方式陆续转移到中国人手落后,其设备也以各种方式陆续转移到中国人手里。总之,外报的实践,在多方面为中国人自办里。总之,外报的实践,在多方面为中国人自办报刊准备了条件。报刊准备了条件。阅读文章:阅读文章:谢骏:谢骏:香港初期报业研究香港初期报业研究 1992.6人人大复印大复印秦绍德:秦绍德:论上海近代报刊的诞生论上海近代报刊的诞生 1990.3人大复印人大复印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