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语文】上海市新世纪小学小学五年级下册期末试卷(含答案)(1)
1.看拼音,写词语。
fàn shǎ hóu lóng duàn liàn cí xiáng dù jì
mà zha chéng rèn nán kān bá cǎo dū du
2.下列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玉磬(qìnɡ) 踉跄(liánɡ) 惩罚 土匪
B.弓弩(nǔ) 企图(qǐ) 半截 繁忙
C.咆哮(páo) 俘虏(fú) 都督 鬼计
D.篝火(ɡōu) 撩乱(liāo) 水瓢 酥软
3.下列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拔河比赛即将开始,我们班的参赛队员摩拳擦掌,等待一搏。
B.生命的精彩在于奋斗,作为新时代的少年要勇于探索,迎风远航,不可养尊处优,奔涌吧,后浪!
C.张爷爷平时生活简朴,他把节省下来的钱都捐给了贫困山区的孩子。
D.听说田忌赛马赢了齐威王,门客们都忍俊不禁地笑了起来。
4.请在下列句子的品析中,选出表述错误的一项。( )
A.“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刻画了景物的动态之美。
B.“体操运动员像猴子一样在林中穿行”用比喻夸赞了运动员的动作灵巧。
C.“十秒,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时间长短的感受和人的心理关系很大。
D.“鸡耷拉着翅膀,狗吐出舌头”通过鸡和狗的对比,刻画了天气的热。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这只蜡烛是一个重要非常的东西,从现在开始,我们得为它的安全负责。
B.有一回,齐王派大夫晏子去访问楚国。
C.广东的人口占全国的8%,是中国人口最多的省份。
D.即使发动机没有研制成功,但研究员一点儿也不气馁。
6.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王之涣的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应该成为每一个有事业心的人的座右铭。
B.上海的越剧、泸剧、安徽的黄梅戏,在这次会演中,都带来了新剧目。
C.木报自去年开始的《集报花,中大奖》活动即将圆满结束。
D.我实在搞不懂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7.下列句子排列错乱,正确的顺序应该是( )
①而人类又靠吃动植物生长。
②植物靠阳光、水分和大气阿红的氧、二氧化碳生长。
③对地球来说,太阳十分重要。
④由此可见,地球上的生命是不能缺少太阳的。
⑤动物靠吃植物生长。
A.①③②⑤④ B.④②①⑤③ C.③②⑤①④ D.②①③⑤④
8.南京路小学五(1)班的同学们调查了一些街头招牌,发现了这样一些广告牌:
胡丝乱想 饭醉团伙 众所粥知 衣衣不舍
____ ____ ____ ____
(1)请将广告牌中词语的正确写法写在图下的横线上。
(2)同学们将调查结果发布后,收到了不同的评论,你怎么想?试着写一写。
小明妈妈:这些广告商,为了夺人眼球,乱改词语,无端地造出一个词,不喜欢!
小刚爸爸:不要太严肃!我觉得挺好的,这不叫错别字,这是巧妙利用谐音,富有广告创意!
我的想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按要求填空。
半个学期过去了,我们积累了不少古诗。宋代诗人范成大为我们描绘了农村夏日孩子们学习劳动的有趣场面:“________,________。”南宋诗人杨万里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儿童以冰为钲、自得其乐的盎然意趣:“________,________。”王昌龄让我们感受到了戍边将士深切的爱国之情:“________,________。”而杜甫则让我们看到了他得知叛乱已平定后的喜极而泣:“________,________。”
10.根据所学内容填空。
(1)在阅读古典名著时,遇到不懂的词句,我们可以用多种方法来理解,如运用联系上下文猜测的方法知道了“但有过往客商可于已、午、未三个时辰,结伙成队过冈。请勿自误。”一句中“请勿自误”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陆游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以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绘了祖国山河的壮丽,反衬出祖国山河陷于敌手的悲哀。
(3)想象画面,品读古诗,更容易感悟古诗蕴含的乐趣,读到范成大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仿佛看到了小孩子模仿大人种瓜的画面;读到杨万里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的脑海中浮现出小孩取冰的天真可爱。
11.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材料一】
《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的冠军得主是复旦附中16岁高一学生武亦姝,人们对她纷纷表示赞赏,但也有人对此提出质疑:在升学考试残酷的现实面前,是否有必要花大量宝贵时间去背诵古诗词。
【材料二】
大学者王国维认为在诗词创作过程中,可以将诗词创作的境界分为“造境”与“写境”两种不同的形态。“造境”即虚拟之境,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写境”即写实之境,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材料三】
春节过后第一周,由中央电视台推出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这一文化类综艺节目彻底火了。人民日报、人民网、新华社等各大媒体都在发布有关该节目台前幕后的消息,观众关注度极高。某知名网站对此做了各项统计,以上是“中国诗词大会关注人群的年龄分布”调查数据图。
11、读了【材料一】,你认为在升学考试残酷的现实面前,是否有必要花大量宝贵时间去背诵古诗词?说说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
12、你看过《中国诗词大会》吗?请再写出一位冠军得主的名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根据【材料二】的内容判断正误,在正确说法后面括号里画“√”。
①“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属于“造境”。( )
②“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属于“写境”。( )
14、用一句话概括【材料三】显示的中国诗词大会关注人群的年龄分布。
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言文阅读。
古人谈读书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15、解释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漫浪:_________________
②三到之中,心到最急。急:_________________
16、读书中的“三到”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为什么说“三到之中,心到最急”?(用原文句子回答)
_________________
18、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最后一句话表达的是只要专心读书,眼与手就会积极配合好的。
B.最后一句话用反问句式强调“心到”的重要性。
C.最后一句话的意思是:心已经到了,眼口难道会不到吗?
19、你喜欢读书吗?说说你有什么好的读书方法。
________________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老师的教诲
小学五年的学习生活给我留下了许许多多美好的回忆。我忘不了那美丽的校园,忘不了那情投意合的同学,更忘不了郑老师对我的教诲。
记得有一段时间,由于我连续几次考出好的成绩,受到老师和同学的称赞,有些飘飘然了,产生了骄傲的情绪。于是,我上课不专心了,作业也马虎了。
有一次上活动课时,我们正玩着“拐脚捉人”的游戏。郑老师忽然把我叫到她跟前 领我到操场边坐下 怎么 最近是不是有些自满啦 郑老师亲切地问我。我惭愧地低下了头,脸上滚烫滚烫的,心里想:这下完了,肯定要被郑老师批评一顿了。谁知道郑老师不但没有批评我,反而亲切地给我讲起了“龟兔赛跑”的故事。她还教导我说:“智慧是宝石,如果用谦虚镶边,就会更加灿烂夺目。中国有句古话,‘满招损,谦受益’,要记住这句话。不要忘记兔子是怎么输给乌龟的呀!”
听了老师语重心长的话语,我说:“老师,您的教诲,我终生难忘。”此后,“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道理永远铭刻在我心中。
20、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或反义词。
“教诲”的近义词是____,“骄傲”的反义词是____。在短文中找出一对反义词:____—____。
21、用“﹏﹏”在短文中画出一个排比句。
22、给短文第3自然段中没有标点符号的地方加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23、与第1自然中“更忘不了郑老师对我的教诲”相照的句子是哪一句?请用“——”在短文中画出。
24、从短文中找出一句名言警句写在横线上,并写出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___
25、习作。
你挑战过夜晚独行吗?你尝试制作过一道工序复杂的菜吗?你登上过那座大人们都畏惧的高山吗……传说,越是艰险,越能挖到宝藏。挑战自我,也许困难重重,但坚韧不拔的勇者,一定能找寻到属于自己的独特宝藏。
写一个你自己的挑战故事吧,让我们跟随你的文字感受挑战的艰难和精彩。题目自拟。
1.犯傻 喉咙 锻炼 慈祥 妒忌
蚂蚱 承认 难堪 拔草 都督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对词语的拼写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读一读拼音,知道要写什么词语,然后写出正确的词语,写完后读一读,看看是否正确。注意掌握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
书写时要注意“傻、喉、锻、堪、拔、督”容易写错。书写时要注意这些字的笔画、结构。要做到规范、正确和美观。
2.B
【解析】B
【详解】本题考查易错字音、字形。
A选项错误, 踉跄(liánɡ)——liàng :形容走路不稳。
C选项错误,鬼计——诡计:狡诈的计谋。
D选项错误,撩乱(liāo)——liáo:同“缭乱”,意思是纷乱、杂乱等。
3.D
【解析】D
本题考查词语的运用。
可以在理解词语含义的基础上,结合句意及语境分析加点词语使用是否正确。
A.摩拳擦掌:形容战斗或劳动之前,人们精神振奋,跃跃欲试的样子。该词语使用正确。
B.养尊处优:指生活在有人伺候、条件优裕的环境中。该词语使用正确。
C.简朴:朴素简单。该词语使用正确。
D.忍俊不禁:指忍不住要发笑。该词语使用不正确,意思与句子中“笑了起来”有重复,可将其改为“情不自禁”。
4.D
【解析】D
考查句子的理解。D项错误,“鸡耷拉着翅膀,狗吐出舌头”不是对比,是对鸡和狗的描写。
5.B
【解析】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能力。需要认真读原句,弄清句子要表达的意思。找出有毛病的地方。病句常见病因:用词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词序混乱;重复啰唆;前后矛盾;不符事理;归类不当;指代不明等。
A项,量词使用错误。“只”应改为“支”。
B项正确。
C项,这个句子的主语是“广东的人口”,而后面的表语是“省份”,前后所表示的对象不一致。将主语改为“广东省”,即:人口占全国的8%的广东,是中国人口最多的省份。
D项,关联词使用不当,前后是条件关系,非转折,应用改为:即使发动机没有研制成功,研究员也一点儿都不气馁。
6.A
【解析】A
【详解】考查标点符号。
B. 应改为:上海的越剧、泸剧,安徽的黄梅戏,在这次会演中,都带来了新剧目。
C. 应改为:木报自去年开始的“集报花,中大奖”活动即将圆满结束。
D. 应改为:我实在搞不懂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7.C
【解析】C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排列句子的能力。排列句子:把排列错乱的句子整理成一段通顺连贯的话,能训练对句子的理解能力、有条理表达能力和构段能力。解答此类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仔细地读,根据其意知道这段内容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一般的顺序有:时间先后顺序;空间转换顺序;事情发展顺序;总分顺序:先总后分或先分后总等。仔细地寻找句子中相关的词语来确定顺序。
8. 胡思乱想 犯罪团伙 众所周知 依依不舍 修改词语确实十分有趣,能够吸引人眼球,但是要适度使用词语,一些寓意不好的词语建议不要使用。
【详解】(1)本题考查了学生辨析错别字的能力,根据平时所学生字及平时的积累,对每个词中的字进行分析完成即可。
“胡丝乱想”改为“胡思乱想”;“饭醉团伙”改为“犯罪团伙”;“众所粥知”改为“众所周知”;“衣衣不舍”改为“依依不舍”。
(2)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要求叙述自己的观点及理由,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
如果你觉得可以这样做,可以从广告、招牌的特点方面进行说明;
如果你不赞成,可以从滥用成语,不规范用字的危害进行说明。
9.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稚子金盆脱晓冰 彩丝穿取当银钲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详解】考查古诗识记和理解能力。
《四时田园杂兴》作者是宋代范成大
全文: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这首诗描写农村夏日生活中的一个场景。 首句“昼出耘田夜绩麻”是说:白天下田去除草,晚上搓麻线。“耘田”即除草。初夏,水稻田里秧苗需要除草了。这是男人们干的活。“绩麻”是指妇女们在白天干完别的活后,晚上就搓麻线,再织成布。这句直接写劳动场面。次句“村庄儿女各当家”,“儿女”即男女,全诗用老农的口气,“儿女”也就是指年轻人。“当家”指男女都不得闲,各司其事,各管一行。第三句“童孙未解供耕织”,“童孙”指那些孩子们,他们不会耕也不会织,却也不闲着。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于是“也傍桑阴学种瓜”,也就在茂盛成阴的桑树底下学种瓜。这是农村中常见的现象,却颇有特色。结句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情趣。 诗人用清新的笔调,对农村初夏时的紧张劳动气氛,作了较为细腻的描写,读来意趣横生。
《稚子弄冰》作者是宋代杨万里
全文: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全诗突出一个“稚”字。稚气和乐趣能使儿童忘却严冬的寒冷,保持他一如既往的活力和快乐。孩童与老人在心理特征上有诸多的相通之处,唯其如此,孩童的“脱冰作戏”的场景在老人的眼里才有依依情趣。
《从军行》作者是唐代王昌龄
全文: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译文:青海湖上乌云密布,遮得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诗人在开篇描绘了一幅壮阔苍凉的边塞风景,概括了西北边陲的状貌。这两句话的意思是:青海湖上的天空,长云遮蔽,湖北面绵延着的雪山隐约可见,翻过雪山,就是河西走廊荒漠中的孤城,再往西,就可以看到玉门关。在唐代,西边有吐蕃,北边有突厥,当时的青海是唐军和吐蕃多次交战的地方,而玉门关外就是突厥的势力范围,所以这两座城池是唐重要的边防城。看着青海和玉门关,就使 战士想到曾经在这两个地方发生过的战斗场面,不由心潮澎湃。可见这两句写景中包含丰富的感情,有戍守边疆将士们对边防的关注,有他们对自己能担负保家卫国责任的自豪,也有边疆环境恶劣,将领戍边生活艰苦的孤寂心情,种种感情都融进了这苍凉 辽阔、迷茫昏暗的景象中。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 “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者是唐代杜甫
全文: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剑外忽传收蓟北”,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诗人多年飘泊“剑外”,备尝艰苦,想回故乡而不可能,就是由于“蓟北”未收,安史之乱未平。如今“忽传收蓟北”,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令诗人心中涛翻浪涌。“初闻涕泪满衣裳”,“初闻”紧承“忽传”,“忽传”表现捷报来得太突然,“涕泪满衣裳”则以形传神,表现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真实表现。“蓟北”已收,战乱将息,乾坤疮痍、黎民疾苦,都将得到疗救,诗人颠沛流离、感时恨别的苦日子,总算熬过来了。然而痛定思痛,诗人回想八年来熬过的重重苦难,又不禁悲从中来,无法压抑。可是,这一场浩劫,终于像恶梦一般过去了,诗人可以返回故乡了,人们将开始新的生活,于是又转悲为喜,喜不自胜。这“初闻”捷报之时的心理变化、复杂感情,如果用散文的写法,必需很多笔墨,而诗人只用“涕泪满衣裳”五个字作形象的描绘,就足以概括这一切。
10. 请不要错过时间 三万里河东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稚子金盆脱晓冰 彩丝穿取当银钲
11.11、我认为必要。因为背诵古诗词能传承并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对一个人的文化素养的提升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还能拓展思维,激发灵感,促进学习。
12、第一季冠军殷怡航。
13、 √ √
14、19岁以下人群对《中国诗词大会》关注度最高,关注人群数量随着年龄增长而递减,50岁以上人群关注度最低。
【解析】
11、本题考查对内观点的看法的表达。
要针对材料一,某些人质疑在升学考试残酷的现实面前,是否有必要花大量宝贵时间去背诵古诗词来表明自己的看法。如:我认为有必要,因为背诵古诗词能传承并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对一个人的文化素养的提升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还能拓展思维,激发灵感,促进学习。
12、本题考查对文化常识的一些积累。
此题要求学生平时多看《中国诗词大会》,从中得知每期的冠军得主,从而积累下来。
《中国诗词大会》第一季冠军殷怡航,第二季冠军武亦姝,第三季冠军雷海为,第四季冠军陈更。
13、本题考查材料二内容的理解。
材料二中写道:大学者王国维认为在诗词创作过程中,可以将诗词创作的境界分为“造境”与“写境”两种不同的形态。“造境”即虚拟之境,“写境”即写实之境。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选自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意思是:仿佛一夜之间春风吹来,树上有如梨花争相开放。该句是作者早晨起来看到奇丽雪景后的想象:挂在枝头的积雪,在诗人的眼中变成了一夜盛开的梨花,和美丽的春天一起到来。所以这句诗歌属于虚拟之境——造境。故①句叙述正确。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选自王唯的《使之塞上》,意思是: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无尽黄河上落日浑圆。该句是诗人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途中对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的描绘,属于写实之境,即“写境”。故②句叙述正确。
14、考查了对材料三内容的掌握情况。
材料三是某知名网站对中国诗词大会关注人群年龄分布情况的统计,阅读统计表内容可知,19岁以下人群对《中国诗词大会》关注度最高,占40%以上,50岁以上人群关注度最低,不足10%,关注人群数量随着年龄增长而递减。
A
【解析】15、 随意 重要,要紧
16、心到、眼到、口到
17、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18、A
19、喜欢。边读边想,更深入地理解文章。
【分析】
译文:
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不专心致志,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就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心既然已经到了,眼和口难道会不到吗?
15、本题考查文言字词的解释。
这种题型考查的都是重要的字词,需要识记。作答时,可以结合整句话的意思来理解加点字词的含义。
①“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意思是:心和眼既然不专心致志,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漫浪”的意思是:随意。
②“三到之中,心到最急”意思是: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急”的意思是:重要,要紧。
1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阅读及信息提取。
根据文中“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可知,读书中的“三到”指心到、眼到、口到。
1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从文中“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的意思:心既然已经到了,眼和口难道会不到吗?即可知,这句话即说明了“三到之中,心到最急”的原因。
18、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理解。
文章最后一句话“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的意思是:心既然已经到了,眼和口难道会不到吗?这句话用反问句式强调“心到”的重要性。A选项“最后一句话表达的是只要专心读书,眼与手就会积极配合好的”说法错误。
19、本题为开放性试题。作答时,要先回答自己是否喜欢读书及自己好的读书方法。
我喜欢读书。边读书,边批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书中的内容。
20、 教导 谦虚 专心 马虎
21、我忘不了那美丽的校园,忘不了那情投意合的同学,更忘不了郑老师对我的教诲。
22、, :“ , ?”
23、我说:“老师,您的教诲,我终生难忘。”
24、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一个人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就进步了,进步到一定程度时,如果依然虚心还可继续保持先进,但如果骄傲起来,就很有可能开始落后。
【解析】
20、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为近义词及反义词。同学们在做此类题目时,要注意积累近义词及反义词相关方面的知识。
教诲,汉语词语,意思为教导训戒。近义词有:教育、训诫、教导等。
骄傲:自视高人一等,看不起别人。反义词有:谦逊、虚心、谦虚等。
专心,意思指用心专一,一心一意。亦指专一之心。语出《韩非子·忠孝》。
马虎,汉语词语,意思是指漫不经心;不介意;疏忽;轻率。
21、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为排比句。同学们在做此类题目时,要注意积累排比句相关方面的知识。
排比句,是修辞手法之一,指使用排比修辞方法,把三个或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并排在一起组成的句子。有时候两个句子或以上的并列句子也可以称为排比句。
一般使用排比句来说理,可收到条理分明的效果;用排比来抒情,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气势更为强烈;用排比来叙事写景,能使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之效。
本题中,答案句子用三个“忘不了”的句子并排在一起组成一个长句,很明显,此句为排比句。
22、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为标点符号。同学们在做此类题目时,要注意积累标点符号相关方面的知识。
一、问号的基本用法:有疑有问用问号,设问反问也需要。遇它读出语调来,看书见它要思考。问号也用于句子的末尾,表示疑问语气,也包括设问和反问等类型。例句:你怎么又迟到了?
本题中,问号前面句子表示一般疑问。
二、逗号,表示句子或语段内部的一般性停顿。例句:这个西瓜非常大,而且特别甜。
本题中,两个逗号前后都为句子内部的一般性停顿。
三、冒号的基本用法:①用于称呼语后边,表示提起下文。②用于“说、想、是、证明、宣布、指出、透露、例如、如下”等词语后边,提起下文。③用于总说性话语的后边,表示引起下文的分说。④用于需要解释的词语后边,表示引出解释或说明。⑤用于总括性话语的前边,以总结上文。
本题中,冒号用于提起下文,引出老师要说的话。
四、引号的基本用法:①表示行文中直接引用的话。②表示需要着重论述的对象。③表示具有特殊含义的词语。
本题中,引号表示引用老师所说的话。
23、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为照应。同学们在做此类题目时,要注意积累照应相关方面的知识。
“相照应”就是互相照应、首尾照应、前后照应的意思。为了使文章内容衔接紧凑,结构严谨,一篇文章中,前面写到的,中间或结尾要有交代;后面提到的,前面要有所铺垫,这种安排设计叫做“照应”。
本题中,““更忘不了郑老师对我的教诲””和“老师,您的教诲,我终生难忘”,表达的主题相同,都表达了“忘不了郑老师对我的教诲”。因此,此二句构成了照应句。
24、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为名言警句理解。同学们在做此类题目时,要注意积累名言警句理解相关方面的知识。
虚心使人进步:虚心接受各方面的意见、建议,就可以使人进步。
骄傲使人落后:骄傲自满,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建议,就会使人落后。
谦虚是好人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无论什么时候把自己看低一些,总是好事,一方面有利于自己的进步,另一方面有利于与人相处。
25、 记忆深刻的挑战
生活是一本书,丰富我们的知识,生活是一片草原,开阔我们的视野,生活是一把钥匙,打开我们智慧的大门。我的生活总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根本不懂得家长赚钱都不容易,而且总是被锁在学习的牢笼中。但是一次卖报童活动使我发生了改变。
周日下午,我们在教室里穿上马甲,戴上帽子。老师给我们每人发了十份报纸,朗声宣布:“同学们,我们今天一定要把报纸卖出去!”大家激情满满,大声回应:“好!”我心里既担心又胆怯,万一卖不出去怎么办?万一没有人理我怎么办?万一有人骂我怎么办?想到这里,老师说:“出发!”没办法只好硬着头皮上了。我来到街心广场寻找第一个“猎物”。这时,我看到一个和蔼可亲的老奶奶在树荫下乘凉,连忙跑过去喘着气对老奶奶说:“奶奶,您看一下这份报纸。很好的!”老奶奶半信半疑地接过报纸,说:“你肯定?”我肯定地点点头,说:“奶奶,您看一下。”奶奶那苍老的手拿着报纸看了一遍,说:“你这报纸对我来说没用,你找其他人吧。”我听了垂头丧气地离开了,第一位顾客便失败了。
后来我又去了很多店铺,还是一张都没有卖出去。我难过到了极点。难道是我介绍得不够具体?难道是我没有诚意?难道是我的态度不好吗?也许是我找错人了吧!也许是他们觉得我太啰嗦了吧!也许是他们觉得我称呼不对吧。我回忆着一次次失败,心里一片迷茫,这时我想起老师说的话:“有一百次拒绝,便会有101次的成功。”我的目光扫视着四周,在衣服破铺旁看到一个穿着时尚的阿姨。机会来了!
我急忙跑过去对那位阿姨说:“阿姨,您买一张报纸吧!”阿姨接过报纸有效街心广场的那名老奶奶一样细细的看着,直点头。他好像看了三分钟,但这三分钟对于我来说仿佛过了30个世纪。阿姨把报纸拿在手里,我心提到嗓子眼儿,心里默念着:买、买、买……阿姨把手伸到衣兜里,掏出钱问我:“小朋友,这个报纸多少钱?”“一元”阿姨拿出两元钱递给我,微笑着说:“一元是报纸钱,一元是支持你的钱。”我听了连忙说:“谢谢你阿姨!”然后郑重地接过纸币,捧在手里,啊!终于成功了!太高兴了!此时此刻,手里的纸币仿佛有了光泽,因为那是我辛勤劳动换来的。就这样我一下信心大增,之前的担心一扫而过,我自信地向别人推荐我的报纸。终于,我的报纸卖完了。
回到教室,看到同学们一个个都兴高采烈,手里晃着自己的劳动成果。他们的脸颊通红,写满了成就感。“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
通过这次活动,使我变得坚强。同时我也明白了赚钱的不容易,我们以后也要珍惜父母的劳动果实。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从审题立意上看,文章要从自己所经历的一次挑战出发,既然是挑战,那就一定和平常所经历的事情有所不同,挑战带有惊喜和一定的困难,写作时从自己最印象深刻的一次挑战出发;从文章结构上看,在叙述这次挑战的时候要注意详略得当,文章的重点应该放在这次挑战的惊喜和难度上,以及后文提到这次挑战自己所得到的有用的道理;在情感表达上,学生应该侧重于自己从这次挑战中所得到的经验教训,在文章的最后总结升华。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