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SH3010石油化工设备和管道隔热技术规范样本.doc

上传人:人****来 文档编号:4977444 上传时间:2024-10-21 格式:DOC 页数:40 大小:50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SH3010石油化工设备和管道隔热技术规范样本.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SH3010石油化工设备和管道隔热技术规范样本.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石油化工设备和管道隔热技术规范(SH 3010-) 目次 1. 总则 2. 术语、符号 2.1. 术语 2.2. 符号 3. 基础要求 4. 隔热结构设计 4.1. 隔热材料选择 4.2. 隔热层厚度 4.3. 隔热层厚度计算 4.4. 隔热结构 5. 隔热结构施工 5.1. 施工准备 5.2. 隔热层施工 5.3. 防潮层施工 5.4. 保护层施工 5.5. 安全保护 6. 检验和验收 6.1. 质量检验 6.2. 交工技术文件 附录A 关系表 1总则 1.0.1 本规范适适用于石油化工设备(塔、换热器、容器、机泵等)和管道隔热工程设计和施工。 本规范不适适用于设备和管道内隔热衬里设计和有特殊要求管道、长输管道及临时设施隔热工程设计和施工。 1.0.2 隔热工程应依据工艺、节能、防结露和经济性等要求进行设计和施工。 1.0.3 隔热工程设计和施工,除实施本规范外,尚应符合现行相关标准、规范要求。 2术语、符号 2.1术语 2.1.1 隔热 thermal insulation 为降低设备和管道内介质热量或冷量损失,或为预防人体烫伤、稳定操作等,在其外壁或内壁设置隔热层,以降低热传导方法。 2.1.2 保温hot insulation 为降低设备和管道内介质热量损失而采取隔热方法。 2.1.3 保冷 cold insulation 为降低设备和管道内介质冷量损失而采取隔热方法。 2.1.4 防烫伤隔热 personal protection insulation 为预防热管道烫伤人体而采取局部隔热方法。 2.1.5 裸管 bare pipe 无外隔热层管道。 2.1.6 经济保温厚度 economic insulation thickness 保温后管道年热损失费用和保温工程投资年份摊费用之和为最小值时保温层计算厚度。 2.1.7 表面温度保温厚度 insulation thickness for surface temperature 依据要求保温层外表温度,计算确定保温层厚度。 2.1.8 隔热材料 insulation material 为保温、保冷、防烫伤或稳定操作等目标而采取含有良好隔热性能及其它物理性能材料。 2.1.9 隔热结构 insulation structure 通常由隔热层、防潮层和防护层组成结构。 2.1.10 隔热层 insulation lagging(insulation) 为降低热传导,在管道或设备外壁或内壁设置隔热体。 2.1.11 保温层 hot insulation lagging(hot insulation) 为保温目标设置隔热层。 2.1.12 保冷层 cold insulation lagging(cold insulation) 为保冷目标设置隔热层。 2.1.13 防潮层 moisture resistant lagging 为预防水或潮气进入隔热层,在其外部设置一层防潮结构。 2.1.14 保护层 jacketing 为预防隔热层或防潮层受外界损伤在其外部设置一层保护结构。 2.1.15 支承圈 surport ring 固定在直立金属管道或设备外壁上,用以支承其上部隔热结构金属圈。 2.1.16 金属网 metallic wire mesh 包裹隔热层用金属丝纺织网。 2.1.17 自攻螺钉 self-tapping screw 用于固定隔热层外金属保护层含有自攻能力螺钉。 2.1.18 扎带 band 固定隔热层或金属保护层用金属带。 2.2符号 ——介质比热; ——管材比热; ——隔热层外直径; ——复合隔热外层外直径; ——设备或管道外直径; ——热能价格; ——介质质量流量; ——C-1和C两点间管道内介质质量流量; ——任意结点i和前一结点i-1两点间管道内介质质量流量; ——介质融解热; ——计息年数; ——年利率(复利); ——管道经过支吊架处热(冷)损失附加系数; ——管道实际长度; ——管道计算长度; ——计算分支结点C和前一结点C-1之间管段长度; ——任意分支结点i和前一结点i-1之间管段长度; ——隔热结构单位造价; ——以每平方米隔热层外表面表示热(冷)损失量; ——以每米长度隔热层外表面表示热(冷)损失量; ——隔热层热阻; ——隔热层表面热阻 ——按复得计算隔热工程投资偿还年份摊率; ——设备和管道外表面温度; ——环境温度; ——露点温度; ——介质在管内冻结温度; ——分别为分支结点C和前一结点C-1处温度; ——管道内介质终点温度; ——算术平均温度; ——隔热层外表面温度; ——复合隔热结构中内隔热层外表面温度; ——管道1点处或管道起点处介质温度; ——管道2点处介质温度; ——每米管长介质体积; ——每米管壁介质体积; ——风速; ——隔热层外表面向大气放热系数; ——隔热层厚度; ——内层隔热层厚度; ——外层隔热层厚度; ——隔热材料及其制品导热系数; ——复合隔热结构内层隔热材料及其制品导热系数; ——复合隔热结构外层隔热材料及其制品导热系数; ——介质密度; ——管材密度; ——年运行时间; ——防冻结管道许可液体停留时间; ——以每平方米隔热层外表面表示最大许可热(冷)损失量; ——以每米长度隔热层外表面表示最大许可热(冷)损失量; ——燃料到厂价; ——燃料收到基低位发烧量; ——锅炉热效率。 3基础要求 3.0.1 下列设备和管道,应进行隔热 1 工艺生产过程要求隔热设备和管道(含管件、阀门等); 2 为降低设备和管道热量或冷量损失; 3 为预防外壁结露; 4 为预防高温设备和管道散热对周围环境影响; 3.0.2 下列设备和管道,不应隔热 1 工艺过程要求必需裸露设备和管道; 2 要求散热设备和管道; 3 对于直接通向大气排凝、放空管道。 3.0.3 需要常常维护而以无法采取其它防烫方法不保温设备和管道,当表面温度超出60℃时,应在下范围内设置防烫伤隔热层: 1 高于地面或工作平台2.1m以内者; 2 离开操作平台0.75m以内者。 3.0.4 常压立式圆筒形钢制储罐(以下简称储罐)含有下列要求之一者,应进行隔热: 1 介质储存温度等于或大于50℃; 2 介质储存温度小于50℃,储罐隔热后有利于满足生产工艺要求,并有显著经济效益时; 3 储存于浮顶罐、内浮顶罐液体因降温在罐内壁产生凝结物而影响浮盘正常运行时; 4 储罐罐壁外侧设有加热盘管时。 3.0.5 储罐隔热设计应和储存液体加热方案统一考虑,并同时进行设计。 3.0.6 储罐隔热设计应按罐壁、罐顶分别进行,并符合下列要求: 1 罐壁隔热厚度应按液体储存温度计算; 2 罐顶隔热厚度应按液面以上气体空间平均温度计算; 3 液体储存温度等于或高于120℃时,应对储罐罐顶、罐壁全部隔热。液体储存温度低于95℃时,就仅对储罐罐壁隔热。 3.0.7 储罐罐壁隔热层高度,应高于储存液体设计最高液位50mm。 4隔热结构设计 4.1隔热材料选择 4.1.1 隔热材料及其制品性能,应符合下列要求: 1 隔热性能良好,有明确导热系数方程或导热系数图表。当平均温度等于或低于350℃时,用于保温层隔热材料及其制品导热系数不得大于;当平均温度低于27℃时,用于保冷层隔热材料及其制品导热系数不得大于; 2 硬质保温材料及其制品密度不应大于300kg/m3、半硬质和软质保温材料及其制品密度不应大于200kg/m3、保冷材料及其制品密度不应大于200kg/m3; 3 硬质保温制品抗压强度不应小于0.4MPa、硬质保冷制品抗压强度不应小于0.15Mpa; 4 隔热材料及其制品pH值不应小于8; 5 用于奥氏体不锈钢设备和管道上隔热材料及其制品中氯离子含量,应符合《工业设备及管道绝热工程施工验收规范》GBJ 126—89中相关要求; 6 隔热材料及其制品应含有安全使用温度和耐燃烧性能(不燃性、难燃性、可燃性)数据。必需时,尚应提供防潮性能(吸水性、吸湿性、防水性)、线膨胀率或收缩率、抗压强度、腐蚀或抗腐蚀性、化学稳定性、热稳定性、渣球含量、纤维直径等测试汇报; 7 阻燃型保冷材料及其制品氧指数不应小于30。 4.1.2 隔热材料及其制品,应按下列要求选择: 1 设备和管道保温结构应用非燃烧材料组成,保冷结构可由阻燃材料组成。设备和管道隔热层除必需采取填充式结构外,宜选择隔热制品; 2 保温材料及其制品许可使用温度应高于设备和管道设计温度; 3 保冷材料及其制品许可使用温度应低于设备和管道设计温度; 4 有多个可供选择隔热材料时,应首先选择导热系数小、密度小、强度相对高、无腐蚀性、损耗少、价格低、运输距离短、施工条件好材料或制品。当不能同时满足时,应选择单位综合经济效益高材料或制品; 5 设备和管道表面温度高于或等于450℃时,宜采取复合隔热结构或选择耐高温隔热材料; 6 保冷应选择闭孔型材料及其制品,不宜选择纤维材料或其制品; 7 选择纤维材料制成毡席类制品时可用玻璃布缝制; 8 不宜选择石棉材料及其制品。 4.1.3 所选择材料及其制品各项技术性能,应由指定检测机构按国家相关标准要求测定合格。 4.1.4 隔热材料及其制品关键性能应符合表4.1.4要求。 表4.1.4 隔热材料及其制品关键性能 材料名称 使用密度/(kg/m3) 推荐使用 温度/℃ 常温导热系数λ0/ (W/(m·℃)) 导热系数参考计算方程/(W/(m·℃)) 抗压强度/MPa 超细玻璃棉制品 板 48 ≤300 ≤0.043 λ=λ0+0.00011tm — 64~120 ≤0.042 管 ≥45 ≤0.043 岩棉及矿渣棉 板 80 ≤250 ≤0.044 λ=λ0+0.00018tm — 100~120 ≤0.046 150~160 ≤0.048 管 ≤200 ≤0.044 微孔硅酸钙 170 ≤550 ≤0.055 λ=λ0+0.000116tm 0.4 220 ≤0.062 0.5 240 ≤0.064 0.5 硅酸铝纤维制品 120~200 ≤900 ≤0.056 λ=λ0+0.0002tm — 复合硅酸 铝镁制品 板 45~80 ≤600 ≤0.036 λ=λ0+0.000112tm — 管(硬质) ≤300 ≤0.041 0.4 聚氨酯泡沫 塑料制品 30~60 -65~80 ≤0.027 λ=λ0+0.00009tm — 聚苯乙烯泡沫 塑料制品 ≥30 -65~70 ≤0.0349 λ=λ0+0.00014tm — 泡沫玻璃 150 -196~400 ≤0.06 λ=λ0+0.00022tm 0.5 180 ≤0.064 0.7 4.1.5 保温材料含水率不得大于7.5%(质量比)、防水率不得小于95%,软质保温材料回弹率不得小于90%。保冷材料含水率不得大于1%。 4.1.6 防潮层材料应含有抗蒸汽渗透、防水、防潮、无毒、耐腐蚀性能,且化学性能稳定,不得对隔热层和保护层产生腐蚀或溶解作用,吸水率不应大于1%。 4.1.7 防潮层应选择夏季不软化、不流淌、不起泡,低温时不脆裂、不脱落材料。用于涂抹型防潮层材料,其软化温度不应低于65℃,粘结强度不应小于0.15MPa,挥发物不得大于30%。 4.1.8 保护层应选择强度高,在使用条件下不软化、不脆裂且抗老化材料。其使用寿命不得小于设计使用年限。 4.1.9 保护层材料应含有防火、防潮、不燃、抗大气腐蚀性能,且化学性能稳定,不腐蚀隔热层或防潮层。 4.1.10 保冷用粘结剂在使用温度范围内应保持有一定粘结性能,在常温时粘结强度应大于0.15MPa。泡沫玻璃用粘结剂,在-196℃时粘结强度应大于0.05MPa。 4.1.11 硬质保温材料粘结剂、密封剂,应固化时间短、密封性能好,在设计年限内不开裂,且和主材性能相同。 4.2 隔热层厚度 4.2.1 设备和管道公称直径大于1m时,应按平面计算隔热层厚度;公称直径小于或等于1m时,应按圆筒计算隔热层厚度。 4.2.2 保温层厚度计算,应符合下列标准: 1 工艺无特殊要求时,应以经济厚度法计算保温层厚度。当经济厚度偏小,且散热损失量超出最大许可散热损失时,应用最大许可热损失量厚度公式进行校核; 2 防烫伤部位保温层,应按表面温度法计算厚度,保温层外表面温度不宜超出60℃; 3 延迟冻结、凝固、结晶时间或控制物料温降保温层,应按热平衡法计算厚度。 4.2.3 保冷层厚度计算,应符合下列标准: 1 为降低冷量损失保冷层,应采取经济厚度法计算厚度; 2 为预防外表面结露保冷层,应采取表面温度法计算厚度; 3 工艺上许可一定量冷损失保冷层,应用热平衡法计算厚度。校核外表面温度,应高于露点温度1~3℃。 4.2.4 隔热层厚度不应小于20mm,且宜按10mm递增。 4.3 隔热层厚度计算 4.3.1 用经济厚度法计算保温或保冷层厚度时,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1 平面保温或保冷层 (4.3.1-1) (4.3.1-2) 2 圆筒保温或保冷层 (4.3.1-3) (4.3.1-4) (4.3.1-5) 以上式中 δ——隔热层厚度,m; fn——热能价格,元/(106kJ); λ——隔热材料制品导热系数,W/(m·℃); τ——年运行时间,h; α——隔热层外表面向大气放热系数,W/(m2·℃); Do——隔热层外直径,m; Di——设备或管道外直径,m; t——设备和管道外表面温度,℃; ——环境温度,℃; Pi——隔热结构单位造价,元/m3; S——按复利计算隔热工程投资偿还年分摊率,%; ——计息年数,年; ——年利率(复利),%。 注:计算出值后,Do可用猜算法求得 δ值也可从附录A中查取(下同,略)。 4.3.2 用表面温度法计算保温或保冷层厚度时,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1 平面保温或保冷层 (4.3.2-1) 2 圆筒保温或保冷层 (4.3.2-2) (4.3.2-3) 式中 δ——隔热层厚度,m; λ——隔热材料制品导热系数,W/(m·℃); α——隔热层外表面向大气放热系数,W/(m2·℃); Do——隔热层外直径,m; Di——设备或管道外直径,m; t——设备和管道外表面温度,℃; ts——隔热层外表面温度,℃; ta——环境温度,℃; 4.3.3 表面热(冷)损失量,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1 平面保温或保冷层 (4.3.3-1) 式中 Q——以每平方米隔热层外表面表示散热损失量,W/m2; t——设备和管道外表面温度,℃; ta——环境温度,℃; Ri——隔热层热阻,m2·℃/W; Rs——隔热层表面热阻,m2·℃/W; δ——隔热层厚度,m; λ——隔热材料制品导热系数,W/(m·℃); α——隔热层外表面向大气放热系数,W/(m2·℃); 2 圆筒保温或保冷层 (4.3.3-2) 式中 q——以每米长度隔热层外表面表示散热损失量,W/m; ——设备和管道外表面温度,℃; ta——环境温度,℃; Ri——隔热层热阻,m·℃/W; Rs——隔热层表面热阻,m·℃/W; λ——隔热材料制品导热系数,W/(m·℃); α——隔热层外表面向大气放热系数,W/(m2·℃); Do——隔热层外直径,m; Di——设备或管道外直径,m。 4.3.4 最大许可冷损失量,应按下式计算: 当 ta- td≤4.5时,[Q]=( ta- td)α (4.3.4-1) 当 ta- td>4.5时,[Q]=4.5α (4.3.4-2) 式中 ta——环境温度,℃; td——露点温度,℃; [Q]——以每平方米隔热层外表面表示最大许可冷损失量,W/m2; α——隔热层外表面向大气放热系数,W/(m2·℃),可取8.141。 4.3.5 最大许可热损失量,可按表4.3.5查得。 表4.3.5 最大许可热损失量 设备管道外表面 温度t/℃ 隔热层表面最大许可 热损失量(Q)/(W/m2) 设备管道外表面 温度t/℃ 隔热层表面最大许可 热损失量(Q)/(W/m2) 常年运行 季节运行 常年运行 季节运行 50 58 116 500 262 — 100 93 163 550 279 — 150 116 203 600 296 — 200 140 244 650 314 — 250 163 279 700 330 — 300 186 308 750 345 — 350 209 — 800 360 — 400 227 — 850 375 — 450 244 — 4.3.6 保温层外表面温度,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1 平面保温层 (4.3.6-1) 式中 ts——隔热层外表面温度,℃; Q——以每平方米隔热层外表面表示散热损失量,W/m2; Rs——隔热层表面热阻,平面,m2·℃/W; ta——环境温度,℃; α——隔热层外表面向大气放热系数,W/(m2·℃); 2 圆筒保温层 (4.3.6-2) 式中 ts——隔热层外表面温度,℃; q——以每米长度隔热层外表面表示散热损失量,W/m; Rs——隔热层表面热阻,圆筒,m·℃/W; ta——环境温度,℃; α——隔热层外表面向大气放热系数,W/(m2·℃); Do——隔热层外直径,m。 4.3.7 保冷层外表面温度,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1 平面保冷层 ( 4.3.7-1) 2 圆筒保冷层 (4.3.7-2) 式中 ts——隔热层外表面温度,℃; ta——环境温度,℃; Q——以每平方米隔热层外表面表示散热损失量,W/m2; α——隔热层外表面向大气放热系数,W/(m2·℃); q——以每米长度隔热层外表面表示散热损失量,W/m; Do——隔热层外直径,m。 4.3.8 在许可温降或指定温降条件下输送流体管道保温层厚度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1 无分支管道 a 当≥2时: (4.3.8-1) (4.3.8-2) b 当<2时: (4.3.8-3) (4.3.8-4) (4.3.8-5) 2 分支管道 a 按下式计算分支点处温度: (4.3.8-6) 式中 ——管道1点处或管道起点处介质温度,℃; ——管道2点处介质温度,℃; ——环境温度,℃; ——隔热层外直径,m; ——设备或管道外直径,m; λ——隔热材料制品导热系数,℃); ——介质质量流量,kg/h; ——C-1和C两点间管道内介质量流量,kg/h; ——任意结点和前一结点-1两点间管道内介质质量流量,kg/h; ——介质比热,J·kg-1·℃-1; α——隔热层外表面向大气放热系数,W/(℃); ——隔热层厚度,m; ——管道经过支吊架处热(或冷)损失附加系数,可取1.05~1.15; ——管道实际长度,m; ——管道计算长度,m; ——计算分支结点和前一结点-1之间管段长度,m; ——任意分支结点和`前一结点-1之间管段长度,m; ——分支结点C处温度,℃; ——分支结点C前一结点C-1处温度,℃; ——管道内介质终点温度,℃。 b 当逐段按无分支管道计算保温层厚度时,各分支点温度计算出后,再按公式4.3.8-1及4.3.8-3计算各分支管道隔热层厚度。 4.3.9 液体管道防冻结保温层厚度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1 通常液体管道 (4.3.9-1) (4.3.9-2) 2 对钢制水管道可简化以下: (4.3.9-3) (4.3.9-4) 式中 ——隔热层外直径,m; ——设备或管道外直径,m; ——隔热材料制品导热系数,W/(m ·℃); ——管道经过支吊架处热(或冷)损失附加系数,可取1.05~1.15; ——设备和管道外表面温度,℃; ——防冻结管道许可液体停留时间,h; ——介质在管内冻结温度,℃; ——环境温度,℃; ——每米管长介质体积,; ——每米管长管壁体积,; ——介质密度,; ——管材密度,; ——介质比热,J/(kg·℃); ——管材比热,J/(kg·℃); ——介质融解热,J/kg; ——隔热层外表面向大气放热系数, ℃); ——隔热层厚度,m; 4.3.10 双层异材保温或保冷层厚度,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1 平面双层异材保温或保冷层厚度 a 内层厚度 (4.3.10-1) b 外层厚度 (4.3.10-2) 2 圆筒双层异材保温或保冷层厚度计算 a 内层厚度 (4.3.10-3) (4.3.10-4) b 双层异材保温或保冷层总厚度 (4.3.10-5) (4.3.10-6) 式中 ——内层隔热层厚度,m; ——外层隔热层厚度,m; ——复合隔热结构内层隔热材料及其制品导热系数,℃); ——复合隔热结构外层隔热材料及其制品导热系数℃); ——设备和管道外表面温度,℃; ——复合隔热结构中隔热层外表面温度,℃; ——环境温度,℃; ——以每平方米隔热层外表面表示最大许可散热损失量,;; ——隔热层外表面向大气放热系数,℃); ——隔热层厚度,m; ——隔热层外直径,m; ——设备或管道外直径,m; ——复合隔热外层外直径,m。 4.3.11双层异材保温或保冷热(或冷)损失量,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1 平面双层异材保温或保冷热(或冷)损失量 (4.3.11-1) 2 圆筒双层异材保温或保冷热(或冷)损失量 (4.3.11-2) 式中 ——内层隔热层厚度,m; ——外层隔热层厚度,m; ——复合隔热结构内层隔热材料及其制品导热系数,℃); ——复合隔热结构外层隔热材料及其制品导热系数,℃); ——设备和管道外表面温度,℃; ——环境温度,℃; ——以每平方米隔热层外表面表示散热损失量,; ——隔热层外表面向大气放热系数,W/(m2·℃); ——隔热层外直径,m; ——设备或管道外直径,m; ——复合隔热外层外直径,m。 4.3.12双层异材内隔热层外表面温度,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1 平面双层异材保温 (4.3.12-1) 2 圆筒双层异材保温 (4.3.12-2) 式中——内层隔热层厚度,m; ——外层隔热层厚度,m; ——复合隔热结构内层隔热材料及其制品导热系数,℃); ——复合隔热结构外层隔热材料及其制品导热系数,℃); ——设备和管道外表面温度,℃; ——隔热层外表面温度℃; ——复合隔热结构中内隔热层外表面温度,℃; ——隔热层外直径,m; ——设备或管道外直径,m; ——复合隔热外层外直径,m。 计算出双层异材隔热层界面处温度后,应校核其外层隔热材料对温度承受能力。当超出外层隔热材料安全使用温度确实良0.9倍时,必需重新调整内外层厚度比。 4.3.13 隔热计算关键数据选择,应符合下列标准: 1 保温计算 a 设备和管道表面温度t; 1)无衬里金属设备和管道表面温度,取介质正常操作温度; 2)有衬里金属设备和管道,应经传热计算确定其外表面温度。 b 环境温度: 1)室外设备和管道,在经济保温厚度计算和散热损失计算中环境温度:常年运行者,取历年年均温度平均值;季节性运行者,取历年运行期间日平均温度平均值; 2)室内设备和管道,在经济保温厚度计算及散热损失计算中环境温度均取20℃; 3)在有工艺要求多种保温计算中环境温度,应按最不利条件取值; 4)在防烫伤保温计算中环境温度,取历年最热月日平均温度平均值。 c表面放热系数: 1)在经济厚度计算及散热损失计算中,可取=11.6W/(m2·℃); 2)在保温结构外表面温度计算中,可按下式取值: 并排敷设 单根敷设 其中风速在经济保温厚度计算中,取历年年平均风速平均值;在热平衡计算中,取历年一月份平均风速平均值。 2 保冷计算 a设备和管道外表面温度t 取介质最低操作温度。 b 环境温度 采取经济厚度法计算时,常年运行者,取历年年平均温度平均值;季节性运行者,取运行期间日平均温度平均值。在防结露厚度计算和最大许可冷损失厚度计算时,环境温度应取夏季空气调整室外计算干球温度。在表面温度和热量损失计算中,环境温度取厚度计算时对应值。 c 露点温度 露点温度应依据夏季空气调整室外计算干球温度和最热月平均相对温度数值查相关、、对照表而得。 d 保冷层外表面温度 保冷层外表面温度取年累计最热月相对温度平均值下露点温度加1~3℃。 注:因为保冷结构防潮层和保护层很薄,不易计算热阻,即以保冷层外表温度作为保冷结构表面温度。 e 表面放热系数 可取℃)。 3 导热系数 对于软质材料应取使用密度下导热系数。 4 隔热结构单位造价 单位造价包含主材费、包装费、运输费、损耗、安装费(包含辅助材料)及保护层结构费等。 5 计息年限n 石油化工企业取5~7年。 6 年利率i 通常按工程费用实际贷款利率取值。 7 热或冷价 a热价和冷价应依据不一样地域、不一样企业具体情况确定,可按实际购价或生产成本取值。当没有数据时,热价可按下式估算 (4.3.13) 式中 ——燃料到厂价,元/t; ——燃料收到基低位发烧量,kJ/kg; ——工况系数; ——烟值系数:利用锅炉出新蒸汽设备及管道,取1; 辅助蒸汽管道,取0.75; 疏水管道、连续排污及扩容,取0.5; ——锅炉热效率。 b 当没有数据时,冷价可取热价6倍。 8 年运行时间 常年运行按8000小时,间歇运行按设计或按实际要求天数计。 4.4 隔热结构 4.4.1 保温结构可由保温层和保护层组成。对于埋地管道和设备,还应增设防潮层。对于地沟内管道和设备保温结构,宜增设防潮层。 保冷结构应由保冷层、防潮层和保护层组成。 4.4.2 法兰、阀门、人孔等需拆卸检修部位,宜采取可拆卸隔热结构;设备筒体、管段等无需检修部位,宜采取固定隔热结构。 4.4.3 公称直径等于或大于350mm管道采取硬质隔热材料时,隔热结构可由多瓣组成。 4.4.4 管道隔热材料,宜选择硬质或半硬质管壳。 4.4.5 当需要蒸汽吹扫保冷设备和管道保冷材料不能承受吹扫介质温度时,应在其内侧增设厚度大于20mm隔热层,以确保其界面温度低于保冷材料所能承受最高温度。 4.4.6 对于硬质隔热材料,在施工中应预留合适伸缩缝。伸缩缝间应填塞和硬质材料厚度相同、耐温性能和导热系数相近软质隔热材料。 4.4.7 隔热结构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必需牢靠地固定在本体上; 2 应有严密防水方法,如设备和储罐开口处、设备或储罐和管道连接处、立管和水平管三通处等,均应进行局部处理,预防雨水渗透; 3 应含有一定机械强度和刚度,不会因自重或偶然外力作用而破坏。 4.4.8 立式设备、储罐和管道应设保温支持圈,最下一层保温支持圈位置及保温支持圈间距应符合设计要求。 4.4.9 立式设备采取预制块或毡席保温材料进行卧式安装时,除应符合第4.4.8条要求外,还应焊接保温钉。 4.4.10 卧式保温设备两端封头、立式设备封头及支腿式立式设备底封头均应焊接π形及L形保温钉。 4.4.11 需热处理设备,其保温支承构件应在制造厂焊好,假如设备未带保温支承构件,可在现场设置螺栓连接角钢支承圈。 4.4.12 保冷层不应使用钢制钩钉结构。 4.4.13 对有振动设备和管道,钩钉应合适加密。 4.4.14 设备和管道防潮层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 设备和管道保冷层外表面、埋地或地沟内敷设管道保温层外表面,应设防潮层; 2 在环境改变和振动情况下,防潮层应能保持其结构完整性和密封性。 4.4.15 储罐防潮层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 防潮层高度不宜小于100mm; 2 液体储存温度大于120℃时,防潮层用浸石油沥青硬质保温制品或其它符合耐温要求防水材料填充; 3 液体储存温度小于95℃时,防潮层可不用防水材料填充。 4.4.16 防潮层可分为以下多个类型: 1 内层为石油沥青玛蹄脂,中层为有碱粗格平纹玻璃布,外层为石油沥青玛蹄脂; 2 橡胶沥青防水冷胶玻璃布防潮层等; 3 新型冷胶料卷材防潮层、冷涂料防潮层等。 注:使用聚苯乙烯泡沫塑料做保冷层时,应预防和防潮层起化学反应。 4.4.17 保护层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 隔热结构外层,应设置保护层。保护层结构应严密牢靠,在环境改变和振动情况下,不渗水、不裂纹、不散缝、不坠落; 2 宜选择金属材料作为保护层。在腐蚀性环境下宜采取耐腐蚀材料作保护层; 3 当采取镀锌钢板或铝合金板作为保护层时,不需涂防腐涂料; 4 当采取一般碳素薄钢板作为保护层时,其内外表面均应涂防腐涂料; 5 当采取非金属材料作为保护层时,应用不燃烧材料抹平或用防腐涂料进行涂装。 4.4.18 金属保护层厚度,应符合表4.4.18要求: 表4.4.18 常见金属保护层厚度 保护层 保护层材料 类型 厚度 管道 设备和平壁 可拆卸结构 备注 D o≤100 D o>100 镀锌薄钢板 0.3~0.35 0.35~0.5 0.5~0.7 0.5~0.6 需增加刚度保护层可采取瓦楞板形式 铝合金薄板 0.4~0.5 0.5~0.6 0.8~1.0 0.6~0.8 4.4.19 金属保护层接缝,可依据具体情况选择搭接、插接或咬接形式,并符合下列要求: 1 硬质隔热制品金属保护层施工时,不应损坏里面制品及防潮层; 2 垂直安装保护层应有防坠落方法。在水平管道上搭接或插接保护层环缝,不宜使用自攻螺钉或抽芯铆钉固定; 3 保冷结构金属保护层接缝宜用咬合或钢带捆扎结构,不得使用钢制螺钉或铆钉连接; 4 金属保护层应有整体防(雨)水功效。对水易渗透进隔热层部位,应用玛蹄脂或胶泥严缝。 4.4.20 用金属做保护层时,保温层表面应平整、干燥。 4.4.21 在已安装金属护壳上,严禁踩踏或堆放物品。 4.4.22 当采取一般薄钢板做保护层时,在全部施工完成后,外表面应按设计要求再涂一遍面漆。 4.4.23 露天设备不宜采取抹面保护层。当必需采取时,应在保护层外表面上采取防水方法。 4.4.24 用抹面做保护层时,保温层外必需抹平、压光,厚度应均匀。 4.4.25 裙座式立式设备底封头,应有抹面做保护层。 5隔热结构施工 5.1 施工准备 5.1.1 施工前,应作好以下准备工作: 1 备齐施工所需设计文件,并进行会审; 2 依据设计文件及相关标准要求,编写施工方案(或方法); 3 对施工人员进行技术和安全培训; 4 隔热材料及其制品应按以下要求进行到货检验: a 有效合格证及批量试验汇报单,性能应符合本规范第4.1.1条要求; b 品种、规格应符合设计要求; c 表面应平整、光滑,尺寸误差应符合产品标准; d 同规格每10箱应抽查2箱,如不合格再抽检2箱,又有40%不合格则该批材料不合格。 5 隔热材料及其制品对保管期限、保管环境和温度有特殊要求时,应按材质分类存放。在保管中应依据材料品种不一样,分别采取防潮、防水、防冻、防挤压变形(成型制品)等方法,其堆放高度不宜超出2m。露天堆放时,应选择地势较高处,且下设大于200mm垫层,上盖防雨蓬布。 5.1.2 隔热结构施工前,应含有以下条件: 1 施工方案(方法)已经编制、审批完成,并已向施工班组进行技术交底; 2 隔热材料及其制品已按施工总进度前后入库6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品牌综合 > 行业标准/行业规范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