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2020高考语文-小说阅读题型及答题技巧(整理版).doc

上传人:快乐****生活 文档编号:4966173 上传时间:2024-10-21 格式:DOC 页数:31 大小:12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高考语文-小说阅读题型及答题技巧(整理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2020高考语文-小说阅读题型及答题技巧(整理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2020高考语文-小说阅读题型及答题技巧(整理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2020高考语文-小说阅读题型及答题技巧(整理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2020高考语文-小说阅读题型及答题技巧(整理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高考语文-小说阅读题型及答题技巧(整理版)一、看背景思人物。小说是最能表现人的艺术,分析人物形象独特、鲜明的个性,需要把人物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典型环境)下去理解,也要结合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素去分析人物。林森两次看病,而魏力的态度和表现前后却截然不同,前一次原来是“白大褂在市报和电视上见过林森,知道他是市里的主要领导”,后一次则是因为以步行代车终招来“撤职”或“停职审查”的流言所致,由此可看出魏力趋炎附势、见风使舵的个性特征。而正是魏力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又激怒了林森,使他产生了恨恨不平的心理,于是官权意识被重新唤醒。二、观描写重细节。描写是小说区别于其他文学样式的最大特

2、点。不管是白描还是工笔,都是使小说展现的场面、人物显得栩栩如生的基础。分析小说的描写,主要是通过人物的外貌、神情、语言、行动、心理描写尤其是细节的描写,来揭示人物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小说抓住魏力前后两次不同的表情、动作、语言等方面的细节进行描写,以前恭后倨的强烈对比,突现了人物的性格。三、读情节理构思。情节是小说故事推进的过程,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在小说中起着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等作用。小说中间写了“林森女儿找工作一事”,这似乎与主要情节“看病”关系不大,但却揭示了当今社会趋炎附势的普遍现象,这样构思就深化了主题,使魏力的前恭后倨变得更为自然,同时也为下文写林森心理的变化作了铺垫。四、获

3、主旨多思考。小说的主题不是象贴标签一样明显地张榜在作品的前头,而是蕴藏于作品的所有艺术形象中,它有待于读者去寻找、去挖掘、去发现、去获得。读者对小说作品主题的理解有一个由潜渐明的过程,还有一个由浅入深、由薄到厚的过程。2小说阅读具体方法和技巧:1.概念: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2.故事情节、环境描写、人物形象是小说的三要素。3.人物塑造方面:辨析人物描写的方法,除了外貌(肖像、神态、服饰)描写,动作细节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直接描写外,还要注意其它人或景的烘托。林黛玉进贾府中,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的外貌描写非常传神;项链开头

4、路瓦栽夫人的心理描写十分逼真;药中华老栓买药时,黑衣人的动作描写形象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认识和评价人物的性格、品质、典型性、社会意义、作者的感情倾向等。装在套子里的人的结尾,写到别里科夫死后才一个月,生活又变得沉闷,清楚地表明了别里科夫是个典型人物,只要专制制度还在,别里科夫式的人物便不可能死绝。阿Q正传那叫读者笑中有泪的精神胜利法,明显地表达了作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感情倾向。4.情节结构方面:辨析五个w,即谁(who)、什么事(what)、什么时候(when)、什么地方(where)、为什么(why)。懂得情节结构中的对比、悬念、倒叙、插叙、出人意料的结尾等等。如祝福,采用了倒叙的结构形式,

5、从祥林嫂临死前的肖像写起,再回顾祥林嫂初来鲁镇的情景.再次到鲁镇的经过等等,设置了悬念。项链出乎意料之外的又在情理之中的结尾,有力地突出了主题。理清线索(明线、暗线)。多数短篇小说都只有一条线索,但也有一部分短篇小说设置了两条线索。如鲁迅的药,为了表明群众的愚昧,设置了买药、吃药、谈药、药效这条明线;为了表现辛亥革命,又设置了革命者被杀、革命者的血被吃、革命者成为闲人的谈资这条暗线。再以两条线的交织表现了群众的愚昧、革命者的悲哀。5.环境描写方面:自然环境描写,交代故事发生背景,烘托人物心情。社会环境描写,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社会关系特征,人物活动的背景等。祝福阿Q正传开头的环境描写,把故事发

6、生的背景、时代、社会关系作了明确的交代。6.主题内容方面:小说一般是通过人物形象或故事揭示人生哲理、社会问题、价值观念等的。主题的表现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1)以小说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道德风貌、品格等揭示人性中的真善美和假丑恶。(2)用故事的形式针砭时弊。(3)通过寓言,寄寓人生哲理。(4)虚构生活经历,反映人物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7.语言:小说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欣赏的媒介,又是欣赏的对象,出题者有时会让我们欣赏遣词造句的奇妙,有时会让我们领悟语言的言外之意,含蓄之美,有时让我们初步感知作家的语言风格。3小说阅读规律点拨:小说阅读训练题型(1)人物形象塑造的考查误区:分析人物形象时,不从实

7、际出发,过分拔高人物的思想品质;没有立足原文,无中生有,概括出原文中没有的东西;以偏概全,不能全面分析评价人物。解题思路应分四步走:首先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然后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接着看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最后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2)重要情节(细节)作用的分析,解题时要注意其思考的方向:是对表现主题的作用。其作用一般来说是点题或突出主题。是对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作用。或是发展了人物性格,或是表现了人物性格。是对整个故事情节的构成上的作用。一般来说是

8、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3)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首先找到环境描写的语句在文章中的位置。处于不同的位置的环境描写其作用将会是不同的。然后再概括所描写的环境。分析环境描写作用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借环境描写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增添或烘托某种气氛;衬托或突出人物的性格、心理等;有时有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的作用;揭示主旨。(4)思想内容(主题)和写作技巧的鉴赏和评价。理解主题主要看重要情节和主要人物;而小说主要的写作技巧也表现在重要情节的安排和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把握主题时,不从作品的客观实际出发,不能避免认识上的偏见和情感、情绪上的偏激,没有认真阅读原文,拿自己已知的道理去硬套,评

9、价作品缺乏针对性,这是学生做这类题最大的误区。鉴赏评价小说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时的误区是,过分拔高小说所表现的主题和哲理;偏激地看待创作技法的成败,认为一发表的文章总是好的,不敢提出批评的意见;以自己头脑中固有的观念看待作品和作者,要求作品和作者符合自己先入为主的思想观念;以自己的兴趣爱好作为评价小说的标准,合自己口味的则说好,否则,就说不好。(5)重要词语、关键语句的理解与散文的阅读差不多,这里不再赘述二、高中现代文阅读2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母亲的救赎娄玉启 梁老师睁开眼时,日光映亮了窗户。稍稍料理,吃过早点后,他沏上一杯茶,点开QQ。 一年多了,头像依然是她穿着白大褂的工作照。QQ网

10、名:秋桂。 他替她写道:“今日,晴,楼下的桂花开了”写到这,他眼睛湿了。自从女儿跟了外婆,每当下班回来,便一个人守着一屋子空气。两年前,一位高龄产妇在她医院里因不可逆的病因不幸走了;之后,医院按照调解协议给予了适当赔偿,可是产妇的男人一直不依不饶。那天,男人喝了酒便到医院闹。作为副院长的她上前阻止,男人竟然将她从12楼掀了下去那桩事故轰动一时。人走了,他替她打理QQ。 正伤感时,手机响了,一看,是门卫室的。 “梁老师,有一位乡下来的老奶奶给你送了一篮子鸡蛋!” “乡下老奶奶?她人呢?” “她已经走了。” “好,等会儿我下去。” 电梯上的红字不停地眨着眼,从“12”开始往下掉,一直掉到“1”。在

11、这个过程中,他想不出那老奶奶是哪位亲戚。出了电梯,他散散漫漫走到门卫室。 果然,门卫老马的桌子边搁着一胶袋鸡蛋。 他拎起鸡蛋,问:“老马,她没说其他话?” 老马放下报纸,说:“怎么,她不是你家亲戚?” “我乡下亲戚多,不晓得她是哪一位?” 老马捧起报纸说:“那我就不晓得了,她只说是送给你的!” 一晃,又是一个月,他差不多将这事忘了。 一天傍晚,当他走进小区时,老马又叫住他:“梁老师,鸡蛋!” 他一定,折进门卫室。 又是一胶袋鸡蛋,不多不少,30个。 老马呷了一口茶,说:“你家亲戚真好!” “还是那老奶奶?” “是啊,怎么,你还不知道她?” “大概晓得,就不知道她是哪一个?” “管他呢,回去,吃

12、你的蛋!” 当他第五次收到鸡蛋时,已是寒假的第二天。那天早晨,他依然按照习惯,点开QQ,写到:“今天,雪停了,温暖的太阳又露出了笑脸” 这时,他再次接到门卫的电话。他迅速出门、锁门,刚好,电梯下来了。出了电梯,他赶到门卫室。同前四次一样,他又看到桌边的鸡蛋。 “她人呢?” 老马说:“刚走,她包着蓝头巾,手里提着一个竹篮。” 他顺着老马手指的方向,向斜对面的5路站点快步走去。站牌下三三两两立着十几个人,他径直向那位“蓝头巾”走去。 “老人家,您好!” 老人转回头。 “噢,梁老师!” “我怎么老是白吃您的蛋呢?您老是” 老人支支吾吾道:“哎呀,梁老师,你别说客气话。” 老人“啊啊”着,说:“我养了

13、几十只鸡,是给那边菜市场的贩子送蛋,只是顺便送点给你” 他应和着,顺势将两张大钞塞进老人口袋里。老人却像身上着了火,往后一缩。 “梁老师,这钱我不能收啊!” “我收这钱,我有罪啊!” 老人将钱往回塞,他挡着,说:“您老这么大年纪,我怎么能白吃呢?” 老人还是将钱塞进他口袋。 他说:“真没办法,那您告诉我,您是不是小丹婆家那边的?” 老人一怔,泪水滚落下来,顺势低下了头,抬手揩了揩,飘出一句:“我是赵牛的妈妈” 赵牛? 那个将爱人置于死地的酒鬼! 可是,不管有多大的仇恨,这个人早在去年六月化成灰了。 老人的泪管不住,接着说:“我知道王医生是好人呐!他的狗命抵不了她的命啊!” 这时,几个人围了上来

14、。 “梁老师,我是罪人啊!在村里都矮半截,抬不起头啊!” 停了停,又说:“媳妇是肾脏不好,怎么能怪医生呢?都怪我从小没教育好!” 5路车缓缓停住了。一行人鱼贯而上,老人最后踏上车。等车门关上时,他才回过神来。 “赵奶奶,鸡蛋的钱” 可是,车子动了,一会儿汇入车流。他木木地往回走,下意识地掏出手机,划出“老婆”的手机。 “嘟嘟嘟对不起,您拨打的电话已停机!” 他的眼睛湿了,他是多么希望听到那边的声音啊!此时,温暖的阳光照在他身上,也照在复苏的心上(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8年第2期)(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梁老师打理QQ开头,并在文中多次出现,

15、体现了梁老师情感变化的过程,使得文章整体结构完整、紧凑,同时表达了梁老师对妻子一往情深。B.小说写梁老师听到有人送鸡蛋的事情后,散散漫漫的走出电梯,表现了梁老师的漫不经心,同时与下文迅速出门形成对比,表现了梁老师再次听到有人送鸡蛋的迷惑心理。C.文章对赵牛形象的塑造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写出了他酗酒医闹、胡搅蛮缠、最终受到法律制裁的形象。D.结尾写梁老师下意识的拨打了妻子的电话一方面表现了梁老师对妻子的怀念,另一方面也暗示了梁老师内心的释然及对赵奶奶的感激之情。(2) 作者为什么最后才交代老奶奶的身份? (3)结合全文内容,试探究文章标题中“救赎”的丰富意蕴。 【答案】 (1)

16、C(2)使文章的情节更曲折多姿,增强艺术效果;更有利于制造悬念,吸引读者的兴趣;让梁老师的心理积怨化解的过程更自然;更有利于表现梁老师对妻子的深情。(3)母亲为赵牛赎罪;梁老师为妻子的逝去在自我救赎;对新型医患关系的救赎。 【解析】【分析】(1)C项,“文章对赵牛形象的塑造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分析错误,小说对赵牛的形象塑造没有正面描写。故选C。 (2)文章最后交待老奶奶的身份有以下重要的作用:从读者阅读的角度分析,这样安排更有利于制造悬念,吸引读者的兴趣。从情节发展的角度分析,这样安排使文章的情节更曲折多姿,增强艺术效果。从人物形象塑造的角度分析,这样安排让梁老师的心理积怨化

17、解的过程更自然;更有利于表现梁老师对妻子的深情。 (3)文章标题中“救赎”有着丰富的内涵:文中赵牛的母亲,一位老奶奶坚持给梁老师送鸡蛋,有意为赵牛赎罪;梁老师保留着妻子的QQ,还坚持不断更新,我为妻子的逝去在自我救赎;文章的主题是反映医患关系的,这个故事也是对新型医患关系的救赎。 故答案为:C; 使文章的情节更曲折多姿,增强艺术效果;更有利于制造悬念,吸引读者的兴趣;让梁老师的心理积怨化解的过程更自然;更有利于表现梁老师对妻子的深情。 母亲为赵牛赎罪;梁老师为妻子的逝去在自我救赎;对新型医患关系的救赎。【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粗知大意,理清

18、基本思路,概括主旨,把握艺术特色;其次对选项中的句子进行观察,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仔细辨析,最后做出判断。错误的设置,有的是手法错误,有的是表达效果的错误,有的是人物形象的分析错误,一定要静下心来,判断时要仔细认真。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结尾情节作用和结构安排的能力。本题考查小说的结尾,可从文中重要情节的角度分析思考,小说情节的作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一,情节和人物形象之间的关系。就是情节本身对人物性格塑造上的具体作用。二,情节与情节之间的关系。一般情节在开头,引出下文,为后文做铺垫或者埋下伏笔;在中间,承上启下;情在结尾处,上照应前文。三,情节与小说环境之间的关系,突出了人物活动的环境。四

19、,情节与小说主题之间的关系,一般来说是点题、突出主题或者揭示主旨。解答本题可从情节、人物、主题、读者感受这四个方面着手分析。可以根据情节本身更曲折多姿;效果上吸引读者的兴趣;表现人物性格等角度考虑。 此题考查探究标题含义的能力。答题时,应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及主旨的基础上,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分析作答。答题时,可联系标题常用的双关、象征、隐喻等修辞手法,从小说的文章主旨、思想情感、作者的观点立场等角度分析作答即可。本文标题为“救赎” ,思考其含义需要考虑是谁救赎,救赎了谁,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救赎的对象即可。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望星空聂鑫森 只要是老天不下雨不落雪,每晚八点,满头华发的耿星

20、河,就必须到楼顶的露台去眺望星空。 他家住在这栋20层楼的顶层,只有顶层才有一个宽大的露台,只有宽大的露台才好安置一台体量不小的远程望远镜,只有远程望远镜才能让他看清那些动和不动的星。 耿星河供职的单位在大西北,代号为“望星空”。60岁本该退休,他和领导软磨硬缠桩,又干了五年。朔地雪冷风寒,过早地染白了他的头发,刻皱了他的脸。 领导和同事祝贺他:“你和嫂子牛郎织女了几十年,也该去朝夕相守了。” 他忽然老泪纵横,说:“牛郎织女都老了,聚与别都习惯了。哎,离开望星空我就再也回不来了。” “望星空”是不为外人所知的卫星测控中心,从卫星升空直到他完成使命,全方位时它进行跟踪、侧量、控制,以及运行中的故

21、障诊断与维修。他们自称牧星人,浩渺的天宇是牧场,大小星系是河流、溪涧,卫星是天马神骥。 儿子耿小星是本地一家私营企业的董事长,在父亲告老还乡之前,特意为父母在同一社区置办了这套顶层的房子,置办了一架远程望远镜放在露台。“爹,你回到老家,想念老同事了,可以夜夜眺望星空。” 耿星河说:“知父莫如子,好!” 耿星河出生在一个秋夜,正星斗满天,当语文老师的父亲浮想联翩,从古诗“耿耿星河欲曙天”中拈出三个字组成儿子的姓名。姓名似乎成了一个先兆,耿星河读小学、中学时,对天文星象兴趣盎然,是业余天文小组的铁杆成员。耿星河大学读的是宇航动力专业,毕业后因成绩优异分配到卫星测控中心。 几十年飞快地过去了,他和妻

22、子芦管一直是两地分居,如银河两岸凝目相望的牛郎织女,只有探亲时才能团聚。领导多次征求他的意见,要把远在老家的妻子调来,他都婉谢了。他知道妻子离不开那所聋哑学校,离不开一拨接一拨的聋哑孩子。作为一名模范教师,她的口语和手语出类拔萃,为不少残疾的孩子找到了光明,到了“望星空”来她会无用武之地。 耿星河揖别“望星空”时,不禁想起宋词里的两个句子“去也终须去,往也如何往”,心头涌出淡淡的悲凉。他交接了全部资料、图纸、手稿,征得领导同意,只带走了他在内部出版的一本书卫星机动轨道的测算与修正,那里面密布着令外人感到乏味的数据,而在他眼力却如至交好友。他在一种复杂的心情中回到故乡,回到妻子和儿子身边。 每晚

23、十时,芦管会准时来到露台,和耿星河并排坐在一把长靠椅上。 “星河,歇歇吧,我想听你讲牧星人的故事。” “谢谢你。这顶层住房多好,山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 “唐代沈佺期夜宿七盘岭中的句子。好记性!” “夫人在古诗词造诣上远胜于我。白天无星可看,承你指点,我专读古人写有关日、月星、风、云的诗。” “聊解思念之情。” “是啊!” “我现在对宇航方面的知识特别感兴趣,因为我的先生是个牧星人。” 耿星河双眼蓦地发亮,说:“谢谢。我来讲一件难忘的事,十多年前的秋风黄瑟时,我国一颗遥感卫星突发故障,在太空中急速翻滚,星上的能源完全消失,只有阳光照射到太阳能帆板时,才有几秒钟信号反债。” “这可怎么办呀?”

24、 “如果不抓住每次几秒钟的卫星加电时间,注入控制指令,价值十几亿的卫星将成为毫无用处的太空垃圾。” “哦!” “经过持续的仿真分析,我们终于掌握了规律,准确预测出卫星最大的供电时间段,于是,我们指令望远号测量船在南半球上捕获卫星,注入遥控指令,让卫星恢复正常运行。你猜,这次太空费了多长时间?” “猜不着啊!” “69个日夜!” 芦管像小孩一样鼓起掌来,大声说:“太奇妙了!” 耿星河无端地叹了口气。 “星河,是不是你觉得你像那颗能量消失的遥感卫星,整天闲着,慌慌的?” “是呀,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你还不能称老,还可以做很多有意思的事。”芦管的嘴角忽然露出笑意,说:“你知道吗?

25、这里的一座青少年宇航科普馆即将建成,有展览、讲座、仿真操作等项目,正招聘义务辅导老师。我报了名,有聋哑学生来参观,我可以给他们讲解。你想去吗?” “想,培养未来的牧星人,好事。” “我已经替你报了名。” “真的吗?” “真的。” 耿星河禁不住仰天大笑,说:“我太开心了!多谢夫人给我补充电源,你也是了不起的牧星人啊!” 夜渐深,满天星光灿烂。(摘选自百花园2018年第10期)(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篇简洁明了,既交代了小说的主人公耿星河,又用“必须到楼顶的露台去眺望星空”巧妙点题,充满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B.小说在人物对话中多次引用诸如

26、“山月临窗近,天河人户低”等诗句,既点明了人物的知识分子身份,也使得小说充满了浓郁的文学色彩。C.儿子耿小星特意置办了一套顶层的房子并在露台上安置了一架远程望远镜,小说中的这一情节安排,表现了儿子的孝心,推动了情节发展。D.少说中耿星河向妻子讲述的用69个日夜营救一颗遥感卫星的故事,在增强文章的趣味性的同时,还突出了我国航天科技领先世界的主题。(2)耿星河的个性具有哪些特征?请结合小说作概括分析。 (3)小说以“夜渐深,满天星光灿烂”结尾有何妙处?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 (1)D(2)执着工作,乐于奉献。耿星河在艰苦的大西北为“望星空”工作了一辈子,本该退休的他主动要求又工作了五年。尊重妻子

27、。耿星河和妻子分居两地,知道妻子关爱聋哑孩子,离不开聋哑学校,放弃了把妻子调到身边来的机会。老当益壮,甘当人梯。耿星河非常乐意到青少年宇航科普馆担任义务辅导老师,培养未来的牧星人。(3)从人物形象塑造来看,结尾描写了优美、宁静的环境,烘托出耿星河决定去青少年宇航科普馆担任义务辅导老师后的愉悦心情。从情节发展看,开头耿星河“眺望星空”引起回忆,中间穿插耿星河“望星空”的工作和其回来后“眺望星空”的具体描写,结尾使得小说结构圆合自如。从表达技巧来看,“满天星光灿烂”与“眺望星空”前后呼应,既照应了题目;从主题上看,“望星空”既是对过去航天人工作的肯定,也是对未来的期待,升华了主题,给人想象空间。

28、【解析】【分析】(1)D项,“还突出了我国航天科技领先世界的主题”错误,小说主题分析失当。小说中“耿星河向妻子讲述的用69个日夜营救一颗遥感卫星的故事”这一情节,以及本文的全部内容都是在歌颂我国航天人的奉献精神,而非凸显我国航天科技领先世界这一主题。故选D。 (2)结合“耿星河供职的单位在大西北,代号为望星空。60岁本该退休,他和领导软磨硬缠桩,又干了五年。朔地雪冷风寒,过早地染白了他的头发,刻皱了他的脸”分析可知,耿星河执着工作,乐于奉献。结合“他和妻子芦管一直是两地分居,如银河两岸凝目相望的牛郎织女,只有探亲时才能团聚。领导多次征求他的意见,要把远在老家的妻子调来,他都婉谢了。他知道妻子离

29、不开那所聋哑学校,离不开一拨接一拨的聋哑孩子”分析可知,耿星河尊重妻子。结合“这里的一座青少年宇航科普馆即将建成,有展览、讲座、仿真操作等项目,正招聘义务辅导老师。我报了名,有聋哑学生来参观,我可以给他们讲解耿星河禁不住仰天大笑,说:我太开心了!多谢夫人给我补充电源,你也是了不起的牧星人啊”分析可知,耿星河老当益壮,甘当人梯。 (3)结合“耿星河禁不住仰天大笑,说:我太开心了!多谢夫人给我补充电源,你也是了不起的牧星人啊”分析可知,结尾描写了优美、宁静的环境,烘托出耿星河担任义务辅导老师后的愉悦心情。结合“只要是老天不下雨不落雪,每晚八点,满头华发的耿星河,就必须到楼顶的露台去眺望星空”“他家

30、住在这栋20层楼的顶层,只有顶层才有一个宽大的露台,只有宽大的露台才好安置一台体量不小的远程望远镜,只有远程望远镜才能让他看清那些动和不动的星”“特意为父母在同一社区置办了这套顶层的房子,置办了一架远程望远镜放在露台。爹,你回到老家,想念老同事了,可以夜夜眺望星空”“到了望星空来她会无用武之地”“经过持续的仿真分析,我们终于掌握了规律,准确预测出卫星最大的供电时间段,于是,我们指令望远号测量船在南半球上捕获卫星,注入遥控指令,让卫星恢复正常运行。你猜,这次太空费了多长时间?”“耿星河禁不住仰天大笑”分析可知,开头耿星河“眺望星空”引起回忆,中间穿插耿星河“望星空”的工作和其回来后“眺望星空”的

31、具体描写,结尾使得小说结构圆合自如。小说的主人公耿星河,又用“必须到楼顶的露台去眺望星空”巧妙点题。结合“60岁本该退休,他和领导软磨硬缠桩,又干了五年。朔地雪冷风寒,过早地染白了他的头发,刻皱了他的脸”“望星空是不为外人所知的卫星测控中心,从卫星升空直到他完成使命,全方位时它进行跟踪、侧量、控制,以及运行中的故障诊断与维修。他们自称牧星人,浩渺的天宇是牧场,大小星系是河流、溪涧,卫星是天马神骥”“几十年飞快地过去了,他和妻子芦管一直是两地分居,如银河两岸凝目相望的牛郎织女,只有探亲时才能团聚”“只带走了他在内部出版的一本书卫星机动轨道的测算与修正,那里面密布着令外人感到乏味的数据,而在他眼力

32、却如至交好友”等分析,“望星空”是对过去航天人工作的肯定;结合“耿星河禁不住仰天大笑,说:我太开心了!多谢夫人给我补充电源,你也是了不起的牧星人啊”分析可知,是对未来的期待,升华了主题,给人想象空间。 故答案为:D; 执着工作,乐于奉献。耿星河在艰苦的大西北为“望星空”工作了一辈子,本该退休的他主动要求又工作了五年。尊重妻子。耿星河和妻子分居两地,知道妻子关爱聋哑孩子,离不开聋哑学校,放弃了把妻子调到身边来的机会。老当益壮,甘当人梯。耿星河非常乐意到青少年宇航科普馆担任义务辅导老师,培养未来的牧星人。 从人物形象塑造来看,结尾描写了优美、宁静的环境,烘托出耿星河决定去青少年宇航科普馆担任义务辅

33、导老师后的愉悦心情。从情节发展看,开头耿星河“眺望星空”引起回忆,中间穿插耿星河“望星空”的工作和其回来后“眺望星空”的具体描写,结尾使得小说结构圆合自如。从表达技巧来看,“满天星光灿烂”与“眺望星空”前后呼应,既照应了题目;从主题上看,“望星空”既是对过去航天人工作的肯定,也是对未来的期待,升华了主题,给人想象空间。【点评】(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2)此题考查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

34、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 (3)本题考查学生把握重要情节作用的能力。小说的结尾,可从文中重要情节的角度分析思考,小说情节的作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一.情节和人物形象之间的关系。就是情节本身对人物性格塑造上的具体作用。二.情节与情节之间的关系。一般情节在开头,引出下文,为后文做铺垫或者埋下伏笔;在中间,承上启下;情在结尾处,上照应前文。三.情节与小说环境之间的关系,突出了人物活动的环境。四.情节与小说主题之间的关系,一般来说是点题、突出

35、主题或者揭示主旨。解答本题可从情节、人物、主题这三个方面着手分析。学生探究解答时要先亮出自己的观点,然后述说理由,理由分析要基于原文内容。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睡之美毛志成 巧得近于出奇。就在几天前,我几乎同时接到了远处寄来的两份讣告,两者生前的命运大异:一个前半生虽然活得坎坎坷坷、命运多舛,但此后却着实走红了一把;一个前半生飞黄腾达多年,但死前却落得身败名裂、贫病交加。鉴于两者都是我的朋友,故而补寄的简短挽词都是一样的。这两句话是从古小说庄子鼓盆成大道中抄来的: “夫子之来,时矣;夫子之去,适矣。” 所谓“适”,我不想解释得多么深奥,只想解释成“最终都永久地睡去了”。无论是什么样的人

36、,活着的时候其态万千,一经死去,其睡态往往都是一样的,实现了真正的平等。 世上许多的美感之一就包括睡态之美。 婴儿出生之后,哭哭闹闹毕竟是暂时的,而大多时候是甜睡。欣赏婴儿的甜睡,是父母的幸福感之一。你看那婴儿的入睡时,只是睡而已,他什么其它的意识都没有。也不会挑剔他是睡在阔气父母所提供的贵重之床上还是睡在贫贱父母只能提供的土炕上。这时,十之八九的父母都会做出愚蠢式的企盼:“孩子,快快长大,快快长大”婴儿倘若在内心深处已有意识,只是不会表达,他将做怎样的回答?其实,他已经回答了,这就是啼哭。 是的,他不愿长大。 孩子长大了,父母向孩子无论提供的是什么,是功成名就还是卑微一世,总之都会剥夺他的一

37、种最为宝贵的权利甜甜的睡眠,无忧的睡态。不必讳言,世界上真正享有甜甜睡眠和无忧睡态的人太少太少了!少得不足万分之一,甚而亿分之一!例如:有人是基于劳累不堪而昏昏沉沉睡去的;有人是基于酒肉过量而迷迷糊糊睡去的;有人是被忧国忧民煎熬得睡去的;有人是在名利场上作戏太狂而累得睡去的;有人是因为追求真理、积累知识而在书桌旁睡去的;有人是由于始终是白痴、愚昧而在迷路中睡去的;有人是英雄,他是在战场上睡去的;有人是凶犯,他是在刑场上睡去的。 此外,有的人是因为智慧太多而忙里偷闲睡去的;有的人是由于糊涂过甚而随时随地睡去的:有的人是在救人现场因牺牲而睡去的;有的人是在害人现场因盲逃而落井时睡去的;有的人是明知

38、患了绝症而悠然睡去的,有的人是虽然来临绝境但目忧郁过度而睡去的;有的人是因为有意舍生而睡去的;有的人是因为种种意外而睡去的 上述的睡去,虽然性质各异,有的可歌可泣而有的可鄙可咒,但最终的睡去本身却是平等的,甚而是可爱的因为当他们刚出生做婴儿时都曾有过同样的睡态。很美。 自从有了人类文明史以来,特别是有了文字、有了文学以来,人们为婴儿睡态之美而写出的赞美之文已经很多。凡有良知、善意的人,也都神往过或缅怀过那样的童真之美。但果真有那样睡态之美的少年、青年、中年、老年,万者无一,包括那样的神往、缅怀,大约也十者九虚。倘若有人(包括上帝)问:“假如真能使你们还原为当初的婴儿式睡态,而且永远定格不变,你

39、们同意么?请发誓!”我相信,假如他们说的确实是毫无伪意的真言,定会闻之走散,不再强调。因为已经“长大成人”者和“尚未成人”的儿童相比,前者毕竟“懂事”了。他们懂了什么?首先懂得了即使是婴儿,出生的背景也很不相同,此后的贫富、贵贱、尊卑之分也注定成为社会法则之一。 谁愿意永远童真呢?于是从婴儿渐渐成为少年、青年、中年、老年之后,人的睡态也必然千种万种。有了各种“觉悟”“理性”“知识”“学问”的人,人生轨迹大都是对婴儿睡态的远离和叛离。直到成了脱齿落发的老叟或老妪,彻底丢弃了许多的所谓财产或遗产,这才有可能用无知、无牙的嘴憨笑一番,憨睡一番,像个婴儿。但要他们在睡态上彻底像个婴儿,也近于不可能。因

40、为他们无论是被客观世界干扰,还是被主观世界中任何残存物的刺激,稍一醒来就会愣神、发呆。 但是,我多么希望人类的睡态都能还原为婴儿式的睡态,不论他是青年、中年、老年。莫非活到一定年龄的人,一定要等到死后才能复归于童趣么?回答这个问题,现令人类的智能仍不够,只能求救于上帝或更为“新新”的人类去回答吧。(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引述庄子鼓盆成大道中的话,间接阐释了作者对人生的看法,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是一种偶然,而离开也不过是一种永久地睡去。B.父母期盼孩子快快长大,违背了孩子的意愿,剥夺了孩子甜甜睡眠的权利,并不懂得婴儿式睡眠的价值,所以是一种愚

41、蠢的做法。C.尽管有许多文章赞美婴儿睡态之美,但只有极少数怀有良知、善意的人懂得婴儿式睡眠的价值,能够拥有那种睡态之美的更是少之又少。D.本文赞美睡之美,实际上探讨了人们成长以后如何找回童真、童趣后的人生思考,语言轻松晓畅,透露出作者对人生的达观认识。(2)作者花费较多笔墨罗列了不同的睡态,这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段简要分析。 (3)“睡之美”是一种怎样的美?为什么长大后,人们无法还原到当初婴儿式的睡态?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 【答案】 (1)B(2)运用大量排比,刻画出远离童年后人们大相径庭的睡态,写出了丰富而不同的人生轨迹;不同睡态间形成对比,揭示出或可歌可泣或可鄙可咒的不同人生价值;表

42、达了作者对人们长大后失去了童真的感慨,同时证明睡去本身的平等。(3)第一问:“睡之美”是一种童真(无忧)之美、平等之美。 第二问:客观上,人们不能无视社会法则而生存,认识到人间有贫富、贵贱、尊卑之分等;主观上,人们头脑中接受了种种觉悟、理性、知识、学问,并以之规划人生轨迹,远离了无忧的童真。【解析】【分析】(1)B项“剥夺了孩子甜甜睡眠的权利”不合文意;“愚蠢的做法”也只是本文视角下的极端说法。故选B。 (2)本题题干“罗列了不同的睡态,这在文中有何作用”,考生可以整体上指明作用,这里主要是对表现主题的作用,我多么希望人类的睡态都能还原为婴儿式的睡态,不论他是青年、中年、老年。莫非活到一定年龄

43、的人,一定要等到死后才能复归于童趣么;也可以结合表达技巧如本文运用了排比、对比手法,具体分析表达效果即可。比如,“有人是.”运用排比,写不同的睡姿,展示不同人生轨迹;“有的人是因为智慧太多而忙里偷闲睡去的;有的人是由于糊涂过甚而随时随地睡去的.”运用对比,写不同的人生价值。 (3)考生需要梳理文章思路,划记重点语句。第一空从“一经死去,其睡态往往都是一样的,实现了真正的平等”和“谁愿意永远童真呢?”可以知道“睡之美”是一种童真(无忧)之美、平等之美。第二问从“他们无论是被客观世界干扰,还是被主观世界中任何残存物的刺激”中可以知道本题的原因应从主观上和客观上两个方面回答。结合这句的本段和上段很容

44、易找到原因。 故答案为:B 运用大量排比,刻画出远离童年后人们大相径庭的睡态,写出了丰富而不同的人生轨迹;不同睡态间形成对比,揭示出或可歌可泣或可鄙可咒的不同人生价值;表达了作者对人们长大后失去了童真的感慨,同时证明睡去本身的平等。 第一问:“睡之美”是一种童真(无忧)之美、平等之美。 第二问:客观上,人们不能无视社会法则而生存,认识到人间有贫富、贵贱、尊卑之分等;主观上,人们头脑中接受了种种觉悟、理性、知识、学问,并以之规划人生轨迹,远离了无忧的童真。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

45、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该题考查重要语句的鉴赏能力。完成这类题目,需要多角度考虑:1、分析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回答时,先概括手法,再指出运用手法的作用;2、对人物形象的作用;3、对主题有何作用;4、结构上的作用,与题目、前文的关系。 该题考查散文文本的理解、概括能力。完成这类题目,需要考生课下多阅读经典散文,培养语感,提高理解能力。在阅读时,要整体把握文本,理解文本中心思想;逐段理解,把握段意;关注关键词,理解表层义、比喻义、象征意等。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戏剧和小说一样,在当代人的探索和实验中,出现过淡化情节、

46、不要故事的倾向,但在外国文学史和戏剧史上似乎很难找到没有故事和情节的伟大小说或经典戏剧。英国小说家佛斯特曾强调“小说是说故事”。王国维曾断言:“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高尔基说:“对戏剧的基本要求是:戏剧应该是现实的、有情节的、充满着行动的。”小说、戏剧同为叙述艺术,都是讲故事的艺术。戏剧是由演员扮演人物在舞台上面对观众表演故事。小说和戏剧的不同在于,小说是讲故事,戏剧是演故事。而戏剧对于剧作家而言,还是讲故事,只是和小说家讲述的方式不同而已。因此,当代剧作家沈虹光坚持:“戏剧需要讲故事。”中外戏剧史上的经典戏剧所讲述的故事人们耳熟能详,俄狄浦斯王哈姆莱特罗密欧与朱丽叶窦娥冤赵氏孤儿梁山伯与祝英台暗恋桃花源无不情节精彩,故事感人。 雷雨的经典首先就体现在它戏剧故事的经典性上,虽然仅有精彩的故事情节并不足以使一出戏剧成为一部经典,但精彩的故事情节却是一部伟大的戏剧不可缺少的要素,是其成功的基础和具有顽强舞台生命力的前提。 早在两千多年前,亚里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专区 > 高考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