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2021年辽宁省营口市中考语文试题(解析).Docx

上传人:Fis****915 文档编号:495851 上传时间:2023-10-20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58.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年辽宁省营口市中考语文试题(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2021年辽宁省营口市中考语文试题(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2021年辽宁省营口市中考语文试题(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2021年辽宁省营口市中考语文试题(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2021年辽宁省营口市中考语文试题(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21年辽宁省营口市中考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积累与运用(满分25分)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一条公路沿河而行,在路过村庄的时候,能看到的都只是片瓦只檐,只有偶尔顺着那条进村的小路往里延伸,你才会发现原来村庄的内涵如此丰富。小路可以一直延伸到山沟沟的最深处,而村里的家家户户,就在这条小路的两边挨挨挤挤、泾渭分明地做着邻居。 炊烟是农村最美的一张名片。薄雾轻笼的早晨,一根根或细长或粗短的烟囱里,冒着淡淡蓝蓝的细腻烟雾,这烟雾一缕一缕地汇聚起来,_在农家小院的房舍屋檐上, 在原野的庄稼树木上,更_在整个村子的上空,_成一片小云,小村仿若仙境。风吹过,这些仿佛蜃气又好像雾霭的

2、轻烟渐淡,最后消散无踪。这时候,村子终于脱去了如纱般的睡衣,彻彻底底清醒了过来。跳脱的鸡,蹒跚的鸭,稳重的牛,乱窜的猪狗,上学的稚子,劳作的大人,都在揭示着村庄的活力。而黄昏的炊烟,又有一种别样的艳丽。红彤彤的夕阳给小村镀了一层金边,这个时候,从错落有致的房顶袅袅升起丝丝缕缕,在晚霞的照射下,缭绕在炊烟里的小村落里,升腾着一种朴实,一种单纯,这烟就像这越发落寞的村落,古朴、恬静、温暖。在炊烟的呼唤下,人们或者行走,或者“突突”地开着蹦蹦车,从山间、田里、河畔顺着村道走回来,()。(1)下列词语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最恰当的一项是 CA笼罩弥漫萦绕凝结B凝结弥漫萦绕笼罩C弥漫萦绕笼罩凝结D萦绕笼罩凝

3、结弥漫(2)下列各项中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A“薄雾轻笼”“轻烟渐淡”是主谓短语,“细腻烟雾”是偏正短语。B“小路可以一直延伸到山沟沟的最深处。”中“山沟沟的最深处”是句子的宾语。C“只有偶尔顺着那条进村的小路往里延伸,你才会发现原来村庄的内涵如此丰富。”是一个条件关系的复句。D句子“跳脱的鸡,蹒跚的鸭,稳重的牛,乱窜的猪狗,上学的稚子,劳作的大人,都在揭示着村庄的活力。”其中“揭示”一词换作“彰显”更合适。(3)下列句子补写在文中括号里最恰当的一项是 AA炊烟的方向,就是家的方向B有炊烟的地方,才是人间C忽然想起了那个小村子里的炊烟D或许不会关注司空见惯的炊烟【考点】综合读写菁优网版权所有【

4、分析】(1)本题考查正确运用词语的能力。“笼罩”意思是像笼子似地罩在上面。“弥漫”指(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萦绕”指萦回。“凝结”指由气体变成液体或由液体变成固体。此题可先做有把握的,根据“成一片小云”的语句,第四空应填写“凝结”,可排除BD两项。根据“在整个村子的上空”的语句,第三空应填写“笼罩”,可排除A项。根据“在原野的庄稼树木上”的语句可知,树木应使用“萦绕”。故选:C。(2)本题考查语法和词语运用。ACD.正确;B.有误,“山沟沟的最深处”是补语。故选:B。(3)本题考查补写语句的能力。傍晚人们结束劳作回家,“在炊烟的呼唤下,人们或者行走,或者突突地开着蹦蹦车”是在回家,因

5、此,“炊烟的方向,就是家的方向”。故选:A。【解答】答案:(1)C(2)B(3)A【点评】综合读写题给出一段材料,考查学生的审题能力、组织能力以及发挥能力,而且材料不仅仅是课本中设置的专题,更多的是会灵活地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考查学生在一个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看学生是否可以发现问题,是否可以简洁、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见解。2(2分)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妥帖(ti) 渲染(xun) 亘古(gng) 神色张皇(hung)B诀别(ju) 漩涡(xun) 瘦削(xu) 怏怏不乐(yng)C暖和(h) 斡旋(w) 胸脯(p) 力不睱供(xi)D行头(xng) 残垣

6、(yun) 煨琐(wi) 混为一谈(hn)【考点】易误读常见字;常见易错字菁优网版权所有【分析】本题考查基础字词的字音和字形。解答此类题型时,一方面要注意在平时的学习中打好字词基础,另一方面在答题时要认真审题,仔细辨析。【解答】A.有误,“亘古”的“亘”应读作“gn”。B.正确。C.有误,“暖和”的“和”应读作“huo”,“力不睱供”的“睱”应为“暇”。D.有误,“煨琐”的“煨”应为“猥”,“混为一谈”的“混”应读作“hn”。故选:B。【点评】字音和字形是基础部分常考的知识点之一,平时要做好字词积累,答题时认真辨析。3(2分)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下。孟子名

7、轲,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B北冥有鱼选自庄子逍遥游。庄子蕴含着深刻的道家思想。C欧阳修,字永叔,晚年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北宋政治家、文学家。D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北宋词人。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他的作品。【考点】文学常识菁优网版权所有【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于文学、文体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文体常识要注意各种文体的特点。【解答】ABC.正确;D.有误,辛弃疾是南宋词人故选:D。【点评】解答此类问题,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于重点作家、朝代、国籍等必须熟记。4(2分)名著阅读

8、。 我穿过院子爬到它的屋顶上,从开着的窗子里观察他。我看到桌上的酒精灯闪着蓝色的火焰,他躬着黑乎乎的身影在一个破本子上记东西,镜片像清冷的冰块,放射着寒光。也不知道这人变的什么戏法,我好奇得不得了,常常趴在屋顶上一连几个小时都不愿离去。 选段中的“他”是谁?你认为他身上的什么精神最值得你学习?【考点】名著人物菁优网版权所有【分析】童年描写了阿廖沙在外祖父家的生活,从一个儿童的视角,向读者生动地展现了19世纪中叶俄国社会底层人物的生活,让读者了解当时的社会风貌,感受当时俄国社会的腐败、中下层人民生活的痛苦不堪。【解答】本题考查名著的情节。根据文本内容,可知该选段来自高尔基的童年。文中屋子里专注读

9、书的人是好事情,他是阿廖沙童年时期认识的第一个知识分子朋友,是一位房客,性格沉默寡言,知识渊博,超脱世俗。因为人们叫他吃饭、喝茶,他总喜欢说“好事情”,这成了他的口头禅,所以大家就叫他这个名字了。他是一个性格孤僻、但内心友善的人。对于阿廖沙的接近,他十分乐意,没有拒绝。“好事情”身上有着一种专注的品质,很喜欢看书。但周围人们总觉得“好事情”老大不小了,也该结婚了。可他一直单身,因此都觉得他有问题。答案:他是好事情,他专注的精神,值得我学习。他很喜欢看书,有着对知识的渴望,房间里有各种各样的书,还有各种各样的器具,喜欢一心一意做自己的事情。【点评】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

10、识,如作者、背景、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5(3分)简要概括下面消息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0个字) 今天,教育部召开全国中小学“五项管理”落实推进视频会,深入解读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加强中小学生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等“五项管理”文件精神,交流地方典型经验,加大推进落实力度,确保“五项管理”全面落地见效。 会议指出,要充分认识实施“五项管理”的重要意义,“五项管理”是小切口、大改革,以小见方向、以小见责任、以小见情怀,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和具体行动,从不同方面

11、体现着、贯穿着正确的育人方向,做好“五项管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是教育系统的重大责任,也是解决广大家长“急难愁盼”的有力举措,要把“五项管理”作为党史学习教育中为民办实事的重要内容。(选自2021.5.21中国教育报)【考点】提取新闻信息菁优网版权所有【分析】提取新闻信息,最常见的题型是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如果要求学生概括出新闻材料的主要内容,字数往往限制在30字以内。如果要求学生用一句话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即一句话新闻,字数往往限制在25字以内。【解答】本题考查的是新闻概括。概括新闻主要内容,一定要抓住导语。本则新闻的导语是:今天,教育部召开全国中小学“五项管理”落实推进视频会,深入解读教

12、育部出台的关于加强中小学生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等“五项管理”文件精神,交流地方典型经验,加大推进落实力度,确保“五项管理”全面落地见效。主要对象是:教育部;所做的事件是:召开全国中小学“五项管理”落实推进视频会。据此可概括为:教育部召开中小学“五项管理”落实推进视频会。答案:教育部召开中小学“五项管理”落实推进视频会【点评】语言表达力求简洁;新闻要点力求齐全;尽量使用原材料语句。6(10分)古诗文填空。(1)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王湾次北固山下)(2)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3)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李清照渔家傲)(4)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

13、漠漠向昏黑。(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5)岳阳楼记中描写花草繁盛、充满生机的句子是“岸芷汀兰,郁郁青青。”(6)晏殊浣溪沙中借花开花落、燕去燕来等景物描写来表达生活哲理的句子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7)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体现真挚的友情可以冲破空间阻隔、消除孤独苦闷的句子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考点】直接型默写菁优网版权所有【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解答】答案:(1)客路青山外(2)谁家新燕啄春泥(注意“啄”的书写)(3)

14、天接云涛连晓雾(4)秋天漠漠向昏黑(5)岸芷汀兰,郁郁青青(注意“汀”的书写)(6)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7)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点评】为了保证在默写名句时不出错,关键还是平时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准确书写。下面几种方法可供借鉴:1保持良好的心态,培养识记兴趣。2多种方式相结合,提高识记效果。3提倡使用名句,巩固识记成果。4留心特别词句,规避识记误区。二、古诗文阅读(满分20分)7(16分)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完成问题。【甲】河中石兽(节选)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

15、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乙】石钟山记(节选)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枹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

16、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选自古文观止)【注释】彭蠡(l):即今鄱阳湖。郦元:即郦道元。李渤:唐代人。曾作辨石钟山记。函胡:厚重模糊。枹(f):鼓槌。(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咬,这里是前冲刷的意思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颠倒,错乱故莫能知 没有,不余是以记之 因此(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3)乙文作者是如何评价郦元、李渤的观点的?请用原文语句回答为何这样评价。(4)甲、乙

17、两文共同阐释了一个什么道理?【考点】文言文阅读综合菁优网版权所有【分析】译文:【甲】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显得很荒唐;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荒唐了吗?”结果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

18、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乙】水经说:“鄱阳湖的湖口有石钟山。”郦道元认为在下面靠近深潭,微风振动波浪,水和石互相碰撞,发出的声音好像大钟一般。这个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如果现在把钟磬放在水中,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何况是石头呢!到了唐代的李渤才去探寻它的所在地,在深潭边找到两块山石,敲打它们,听它们的声音,南边的声音重浊而模糊,北边的声音清脆而响亮,鼓槌停止了敲击,声音还在传播,余音慢慢地消失。他自己认为找到了这个石钟山命名的原因。但是这个说法,我更加怀疑。能发出铿锵声音的山石,到处都是,可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为什么呢? 凡

19、事不亲眼看到亲耳听到,却根据主观猜测去推断它的有或没有,可以吗?郦道元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大概和我一样,但是描述它不详细;士大夫终究不愿用小船在夜里在悬崖绝壁的下面停泊,所以不能知道;但渔人和船工,虽然知道却又不能用文字表达、记载。这就是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石钟山得名由来的原因。而浅陋的人竟然用斧头敲打石头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自以为得到了这个事情的真相。我因此记下以上的经过,叹惜郦道元简略,嘲笑李渤的浅陋。【解答】(1)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

20、析推断,揣摩其意思。句意为: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啮:咬,这里是前冲刷的意思;句意为: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荒唐了吗?颠:颠倒,错乱;句意为:所以不能知道。莫:没有,不;句意为:我因此记下以上的经过。是以:因此。(2)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句中重点词:但,只。其一,事物的表象。臆断,主观地判断。句意为: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句中重点

21、词:铿然,敲击金石所发出的响亮的声音。皆,全,都。是,这样。句意为:敲击后能发出响亮的声音的石头,到处都是这样。(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文章第一段先质疑郦道元、李渤两人对石钟山名字缘由的推断,第2段通过自己的实地考察,得到“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的看法,只是郦道元“言之不详”,才让人产生怀疑。而李渤“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然而“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所以众怀疑。据此可知,作者评价郦元、李渤的观点的句子是“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之所以这样评价两人的原因是“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和“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作者“叹郦元之简”是

22、肯定郦道元的观点,而又叹其太简略。“笑李渤之陋”是否定李渤的观点,并讥笑其浅陋。(4)本题考查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解答本题,首先应借助注释疏通语段(二)的大意.然后根据题干要求具体分析两者的相同之处。仔细分析,不难发现它们都是通过一件事来说明一个道理,即达用了由事及理的写法。学生结合语段内容具体分析即可。语段【甲】文通过老河兵讲寻找石兽的故事,充分考虑了“石兽”“沙石”“水流”等多个因素来推测石兽在上游,说明了思考问题不能凭主观臆断的道理。语段【乙】作者先质疑郦道元、李渤两人对石钟山名字缘由的推断,然后自己实地考察,得出不能主观臆断的道理。可结合“可据理臆断款”和“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

23、,可乎”概括出答案。答案:(1)咬,这里是前冲刷的意思;颠倒,错乱;没有,不;因此。(2)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敲击后能发出响亮的声音的石头,到处都是这样。(3)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4)做事不能凭借自己的主观臆断。【点评】“之”的用法:旁人皆为之感怆(之:代词)吾欲之南海,何如?(之:往,到去)与民同游观之乐(之:的)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之:补充音节)孔子云:“何陋之有?”(之:宾语前置

24、的标志)马之千里者(之:定语后置的标志)8(4分)阅读下面唐诗,完成问题。秋浦途中杜牧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蒲。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无?【注释】秋浦,即今安徽贵池,唐时为池州州治所在。会昌二年(842)杜牧受李德裕排挤,由吏部员外郎外放黄州刺史,四年(844)又由黄州(今湖北新洲)刺史移任池州刺史,此诗即为此次行役而作。杜陵,在长安西南,杜牧的老家樊川即在那里。(1)赏析“萧萧”“淅淅”两词的表达效果。(2)诗的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复杂的情感?【考点】诗歌阅读综合菁优网版权所有【分析】这首七绝以韵取胜,妙在如淡墨一点,而四围皆到。诗人把自己的感情密含在风景的描写中,并不明白说出,

25、却能给人以深至的回味。【解答】(1)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萧萧”和“淅淅”使用了拟声手法,“萧萧”摹秋雨声,“淅淅”摹溪风声。结合“穷秋雨”和“一岸蒲”来看,路途遥远,凄风苦雨,杳无人迹,营造了凄凉的氛围,写出了路途的艰辛,也烘托了一路的孤独和悲凉。(3)本题考查情感的理解。“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无”这首小诗的后两句是说,我来问一下刚刚来到寒沙的鸿雁们,你们来时经过我的老家杜陵一带了吗?从一二句已看出环境的凄凉和寂寞,第三句“为问寒沙新到雁”,因无人可问,所以问新雁,问及禽鸟,表现了旅途的孤独与寂寞;第四句“来时还下杜陵无”,寄情归雁,反衬出诗人有家归不得的流离之苦,把作者对故乡、对亲

26、人的怀念,把他宦途的感触、羁旅的愁思,婉转深致地表现了出来。答案:(1)“潇潇”和“淅淅”使用了拟声手法,“潇潇”摹秋雨声,“淅淅”摹溪风声,凄风若雨,表现了作者旅途的艰辛,衬托了作者的孤寂悲凉之情。(2)诗的后两句表达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因无人可问,所以问新雁,表现了旅途的孤独,孤独使思乡之情倍增。至于“来时还下杜陵无”,则直接表现了对故乡的牵挂。译文:山路上萧萧秋雨下个不停,淅沥溪风吹着溪边的蒲苇。问刚来到寒沙安家的鸿雁,来时经过我的老家杜陵吗?【点评】本题考查了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想象的能力和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古诗词,一般从作者的人生背景、从当时的社会环境、

27、从诗词所表达的意境、诗词的注释等几方面鉴赏。三、现代文阅读(满分45分)9(5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食品有两种保存期限,一种是严格的保质期,过期就不能食用;另一种是最佳食用期,饼干、面粉、咖啡等食品过了最佳食用期,口感或许不如新鲜食品,但基本没有食品安全风险,直接扔掉很浪费。 2015年,已有国家颁布法令,禁止超市丢弃未过期的未卖出食物,400平方米以上的大型连锁超市应和慈善机构或饲养场签订协议,大批量解决食物浪费问题。超市一旦被发现丢弃可捐赠的食物,就须缴纳约4000美元的罚款。 材料二: 近年,环保主义开始在中国盛行,从各地募集来的食物在食物银行被打包派送给有需要的人群。

28、国内首家食物银行“绿洲公益”的创始人李冰告诉记者,目前接受的捐赠大多来自食品生产商,他们因为生产过剩或仓库积压,主动将食品捐出,其中一部分是临近保质期或卖相有瑕疵的食物。 对于普通消费者如何减少家庭环节的食物浪费,合理的建议是:带着清单去购物,尽量购买散装的水果蔬菜,尽量不要在饥饿的时候去超市你会控制不住自己;定期检查冰箱和橱柜中的食材,把“边角料”变成餐桌上的美味。 材料三:每年浪费量发达国家全球每年约1/3的食物被浪费,总量约13亿吨超过40%的食物浪费发生在零售及消费环节国外发达国家粮食浪费量:高于发展中国家欧美发达国家人均食物浪费量:95115千克/年中国中国大多数食物浪费发生在餐饮环

29、节,而非家庭消费环节(三则材料均选自2020.8.20南方周末)(1)阅读上述三则材料,选出对原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BA饼干、面粉、咖啡等食品过了最佳食用期,口感或许不如新鲜食品,但没有食品安全风险,直接扔掉很浪费。B2015年,已有国家颁布法令,超市一旦被发现丢弃可捐赠的食物,就须缴纳罚款。C从避免浪费的角度看,可以捐赠临近保质期或卖相有瑕疵的食物给需要的人。D发达国家超过40%的食物浪费发生在零售及消费环节;而中国大多数食物浪费发生在餐饮环节,而非家庭消费环节。(2)结合材料二、三,联系实际说说你作为普通消费者应该如何减少食物浪费。【考点】图表分析菁优网版权所有【分析】三则材料介绍了国

30、内和国外在节约粮食方面的不同做法,以及这么做的迫切性,对比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粮食浪费方面的不同以及中国在粮食浪费方面的不同之处。【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ACD.正确。B.有误,丢弃可捐赠食物被罚款的超市需要有一定规模,并不是所有的超市。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联系实际思考问题的能力。减少浪费的方法在文章中介绍了一些,我们也可以从另外的角度思考问题。比如:定期检查冰箱和橱柜中的食材;带着清单去购物;尽量购买散装的水果蔬菜;把“边角料”变成餐桌上的美味;能在家里吃的尽量少去外面。答案:(1)B。(2)定期检查冰箱和橱柜中的食材;带着清单去购物;尽量购买散装的水

31、果蔬菜;把“边角料”变成餐桌上的美味;能在家里吃的尽量少去外面。【点评】做这类题目要学会把材料整合,从中提取主要信息,切忌单纯的从材料中找词语或句子进行印证。10(15分)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问题。坐姿里,有灵魂的样子刘世芬有一次,作家周晓枫到河北作协开讲座。开讲前,主持人先做介绍,周坐在台下第一排座椅上,我就坐在她身后,此时的我,作为听众,懒洋洋地靠在椅背上,极为放松,可我前面的周晓枫,却没将身体向后倚靠,她自始至终将身体离开椅背两个拳头的距离,正襟危坐,从后面看,她的双臂应该是整齐地叠放于胸前,绝对是那种芭蕾舞演员的身姿,朴素安然,雕像般一动不动。这种坐姿,显现的是一种自律。这种自律唤醒我记

32、忆深处的一个“孩子”。那个“孩子”,当时是西安某大型集团总裁助理,27岁,清瘦、文弱,眼神悠悠淡淡,声音细细微微,神情羞羞涩涩,一举一动,生怕惊动了什么。扎在叔叔阿姨辈的人堆里,特别是在那群德高望重的行业老前辈面前,“乳臭未干”这个词,像是为他定制。在周一例会上,我所带的实习团队一律坐到后排,观摩并等待集团为我们举行的欢迎仪式。那“孩子”与那群久经沙场的老前辈一起围坐,研讨上周工作,总结一周得失,言谈举止间,仍是静悄悄的青涩模样。如果不是仪式后他坐到后排时那个腰板笔直的姿势,我至多仅记住这样一个安静谦恭的背影。例会结束,欢迎会开始,我们的实习团队围坐到会议桌前,那“孩子”与集团领导则退居会议桌

33、后面只留三两个中层领导致欢迎词。前一分钟,他们还在汇报上周各自分管的工作,谁都明白,这一次的例会大有不同,因为后面坐着我们这些外人,他们虽非首次“登台”,可是有“观众”在场,毕竟有别于平时的“例行公事”,每人都极为“重视”,一板一眼,生怕在外人面前出错,此刻坐到后面,可以稍事放松,允许紧绷的状态分神懈怠。然而,我还是从会议桌对面一眼看到了他:就在一片静悄悄的松懈中,那“孩子”依然像国旗班士兵一样身姿挺直。能够让我牢记并心有所感,是因为这个姿势的唯一和抢眼。起初,我还以为他有过军旅经历,他的坐姿真的很“军人”,曾见过部队官兵们持帽端坐,那神情令人不由自主地心生庄严与敬畏,此刻的他,双腿笔直并拢,

34、笔记本平摊其上,目光平视,而腰板和脊柱,就那么直直地挺立,自始至终,纹丝不动。这个坐姿,将我狠狠地“蜇”了一下。在我心中,如此一坐,“泄露”了自励与自持、功力与涵养,为一个初涉职场男孩的一生提供了一套绅士密码,这个姿势所涉极多:砥砺、坚韧、卧薪尝胆,还有表象背后不为人知的心灵熬炼和那些看得见、看不见的成长。这样的坐姿,看起来似乎缺少那么一点倜傥、洒脱,十足的青涩、懵懂,可是谁又敢说,青涩曾缺席自己的成长?只有青涩才不为世俗所囿滞,才能秉持梦想的鲜纯与清俊,他就是以这个姿势迎向未来,挺拔的身姿中,蕴含着令人心动的青春的蓄势待发。十年后,我遇到几位西安作家,向他们打听那“孩子”。那大型集团在全国已

35、如雷贯耳,而那“孩子”已成功甩掉“助理”二字,升任总经理。不知他现在是否显得成熟了,但是,有一点我可以肯定:他的坐姿肯定一如既往。是的,他和周晓枫的坐姿透露出的是自律。残忍的自律!我有时想,有这个必要吗?但同时我又明白,自律,让他们有一种“时刻准备”的姿势。自律以一种水滴石穿的韧性,成就其人生的辉煌。而且,这样的坐姿,给人的感受,正与身陷绵软沙发时那种昏昏沉沉的感觉相反那样正襟危坐的人,其心灵是清澈灵透的,其灵魂则是可以飞翔的。(选自2020.9青年文摘)(1)选文主要讲述了哪两件事?请简要概括。(2)标题中“灵魂的样子”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坐姿里有灵魂的样子?(3)赏析第段中“蜇”字的表达效

36、果。这个坐姿,将我狠狠地“蜇”了一下。(4)选文主要写“坐姿”,两段为何要用大量笔墨写那个“孩子”的青涩?(5)下面对选文的鉴赏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A文中第段描写那个“孩子”时,连用三个叠词“悠悠淡淡”“细细微微”“羞羞涩涩”细腻地表现出那“孩子”在行业老前辈面前“乳臭未干”的样子。B文中第段写集团领导们坐在后面时分神懈怠,与第段中那“孩子”依然像国旗班士兵一样身姿挺直形成鲜明对比,从而突出了那“孩子”灵魂的样子。C文中第段“他就是以这个姿势迎向未来,挺拔的身姿中,蕴含着令人心动的青春的蓄势待发。”与第段“但同时我又明白,自律,让他们有一种时刻准备的姿势。”两句互相照应。D全文紧紧围绕坐姿来

37、写,突出了坐姿里灵魂的样子;第段则插叙了十年后那“孩子”的状况,深化了文章主旨。【考点】散文阅读综合菁优网版权所有【分析】本文围绕坐姿,写了作家周晓枫坐姿端正和那“孩子”坐姿端正一如既往两件事,表达了“自律以一种水滴石穿的韧性,成就其人生的辉煌”的主旨。【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此题可按“什么人什么事”的模式概括作答。第段讲述的事件可概括为:作家周晓枫坐姿端正。第至段讲述的事件可概括为:那“孩子”坐姿端正一如既往。(2)本题考查对标题含义的理解。理解标题含义要与理解全文内容相结合。第一问,由“他就是以这个姿势迎向未来,挺拔的身姿中,蕴含着令人心动的青春的蓄势待发”“是的,他和

38、周晓枫的坐姿透露出的是自律。残忍的自律”等语句可知,“灵魂的样子”指的是自律。第二问,可根据“但同时我又明白,自律,让他们有一种时刻准备的姿势。自律以一种水滴石穿的韧性,成就其人生的辉煌”“那样正襟危坐的人,其心灵是清澈灵透的,其灵魂则是可以飞翔的”等语句概括作答。(3)本题考查词语的表达效果。此题要在理解词语含义的基础上,分析其具有的生动、形象等表达效果和人物情感。“蜇”本义是蜂、蝎子等用毒刺刺人或动物。结合文章内容可知,这里指那“孩子”的坐姿给“我”震撼的感觉,具有生动形象的表达效果。(4)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分析能力。“清瘦、文弱,眼神悠悠淡淡,声音细细微微,神情羞羞涩涩,一举一动,生怕

39、惊动了什么”“言谈举止间,仍是静悄悄的青涩模样”与后文“那孩子依然像国旗班士兵一样身姿挺直”形成对比,是欲扬先抑的写法。先抑后扬,突出了那“孩子”的坐姿给“我”的震撼之大,也使文章跌宕生姿,避免了平淡。结合后文写“孩子”事业成就的内容,突出了自律对人生重要影响这一主题。(5)本题考查对文章的鉴赏分析能力。ABC.正确;D.有误,第段不是插叙。故选:D。答案:(1)作家周晓枫坐姿端正。那“孩子”坐姿端正一如既往。(2)自律 自律以一种水滴石穿的韧性,成就其人生的辉煌。(3)蜇,本义是刺痛、刺伤。这里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他的坐姿给“我”的震撼之大。(4)欲扬先抑,为下文突出那“孩子”的坐姿和成就作铺垫

40、。(5)D【点评】赏析词语的表达效果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修辞角度;表现手法;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本身:如词语的感情色彩(贬词褒用、褒词贬用),词语的语体色彩(方言、口语、书面语),叠词的节奏韵律美,形容词的生动优美,动词的具体凝练传神(2)答题模式:效果词(形象生动、准确传神等)+结合词语的语境义+作者的思想感情。(3)联系句子所涉及人物的深层感情,有时还要考虑作者的感情。11(12分)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问题。“势利”的大脑岑嵘红楼梦中有一个经典的桥段:贾母让刘姥姥尝一尝茄鲞,刘姥姥细嚼了半天说:“虽有一点茄子香,只是还不像是茄子。告诉我是个什么法子弄的,我也弄着吃去。”这时凤姐笑道:“这也

41、不难,你把才下来的茄子的皮刨了,只要净肉,切成碎丁子,用鸡油炸了,再用鸡脯肉并香菌、新笋、蘑菇、五香豆腐干、各色干果子,俱切成丁子,用鸡汤煨干,将香油一收,外加糟油一拌,盛在瓷罐子里封严、要吃时,拿出来,用炒的鸡瓜一拌,就是。”假如你无意间吃到这道菜,它会好吃吗?从油炸到鸡汤煨制,再到封存,茄子可能早已经成了黏腻的糊,而这层糊再包裹上坚硬的干果,这样的口感,恐怕称不上美味。刘姥姥对这道菜评价也很一般:“虽有一点茄子香,只是还不像是茄子。”但是当刘姥姥听完凤姐的介绍再去吃这道菜,味道还会一样吗?加州理工大学希尔克普拉曼斯教授做过一个实验,他让20位志愿者品尝不同的葡萄酒并用扫描仪观察志愿者大脑的

42、活动。志愿者被告知有5种葡萄酒以及它们的价格,实际上这些价格信息可能是虚假的。但是,志愿者一旦得知葡萄酒品质很高,价格很贵,就会表现出明显的偏爱,哪怕这种酒其实是低价葡萄酒。同时普拉曼斯教授发现,一旦志愿者得知葡萄酒价格昂贵,大脑扫描仪就会发现其内侧前额皮质活动增强,也就是说不管这酒是不是真的昂贵,也不管志愿者原本是不是喜欢这种酒,此时大脑都会让志愿者产生明显的愉悦感。杜克大学做过一个类似的实验,研究者向志愿者介绍一种新药“维拉多尼”,并告知在临床试验中92%以上的人服用10分钟内疼痛会显著减轻,止痛效果持续8小时。志愿者手腕被施以一定强度的电击,并让他们记录下疼痛强度,这时再让他们服用“维拉

43、多尼”,15分钟后继续接受电击,并再次记下疼痛强度。这个实验最有趣的一点在于,当一组志愿者得知每片药品的价格是2.5美元时,几乎所有人都声称该药降低了疼痛。而另一组志愿者得知每片药品的价格是10美分时,声称有效果的只有“2.5美元组”的一半,而事实上,所谓的“维拉多尼”只不过是普通的维生素C胶囊。乌尔辛纳斯学院是宾夕法尼亚州乡下的一个小型自由艺术学院,从1999年起招收的学生越来越少。为了鼓励学生报考,校长并没有降低学费,反而将学费增加了近20%,但是新生人数却因此增加了35%。通过变身为一所“昂贵的艺术学院”,乌尔辛纳斯学院向未来的“顾客”表明,它也是一所精英学校。价格重塑了人们对这所学校的

44、认识。我们的大脑相当“势利”,仅凭知道一件物品是昂贵的,即使它只是价格标签上的数字,也可以使人有真正愉悦的体验。正因如此,我们的大脑会认为价格越贵的食物口味越好,价格越贵的药品和化妆品效果越好,收费越高的学校教育质量越好当刘姥姥听完凤姐的这番话后,摇头吐舌说:“我的佛祖!倒得多少只鸡配它,怪不得是这个味儿。”此时如果她再次品尝这道用银子堆出来的茄鲞,一定能品尝出神奇的美味,因为对金钱的认识“改变”了人们的味蕾。(选自2020.12.4今晚报)【注释】茄鲞(xing):一种菜肴。(1)标题“势利的大脑”有什么妙处?(2)请分析选文开头引用红楼梦中刘姥姥吃茄鲞情节的作用。(3)第段主要运用了哪两种

45、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4)选文第段的加点词是否可以删掉?为什么?志愿者被告知有5种葡萄酒以及它们的价格,实际上这些价格信息可能是虚假的。【考点】说明文阅读综合菁优网版权所有【分析】这篇说明文开头引用红楼梦中刘姥姥吃茄鲞的情节,点明说明对象大脑,交代“势利”特征的作用。然后介绍“势力”的大脑会因物品价格不同而产生不同反应。利用我们学到的筛选文章内容和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等知识,解答即可。【解答】(1)本题考查说明文标题的妙处。在内容上,该标题明确交代了说明对象大脑,并突出其“势利”的特征。表达上,“势利”一词将“大脑”拟人化,使标题更生动形象,别具一格,富有吸引力。同时突出本文要说明的大脑特点“凭

46、物品价格昂贵可以使人有真正愉悦体验”,与第段“我们的大脑会认为价格越贵的食物口味越好,价格越贵的药品和化妆品效果越好,收费越高的学校教育质量越好”形成照应。(2)本题考查说明文开头段的作用。开头引用红楼梦中刘姥姥吃茄鲞的情节,从她的话中可知,在她不知道茄鲞是如何做的时,并不觉得味道有多好,从而引出说明对象。又与第段的“味道还会一样吗”,第段的“如果她再次品尝这道用银子堆出来的茄鲞,一定能品尝出神奇的美味”对比照应,间接突出大脑“势力”这一特点。极具故事性,富有吸引力,激发阅读兴趣。(3)本题考查说明方法。本段列举“2.5美元”“10美分”等具体数字,将“得知每片药品的价格是2.5美元”和“得知每片药品的价格是10美分”的两组志愿者进行比较,通过列举数字,说明问题更确凿有力,真实可靠;作比较可以使结论更突出,由“声称有效果的只有2.5美元组的一半”可见,大脑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专区 > 中考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