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2022年四川省自贡市中考语文真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Fis****915 文档编号:494966 上传时间:2023-10-20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133.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四川省自贡市中考语文真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2022年四川省自贡市中考语文真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2022年四川省自贡市中考语文真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2022年四川省自贡市中考语文真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2022年四川省自贡市中考语文真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四川省自贡市初2022届毕业生学业考试语文注意事项: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在规定位置粘贴考试用条形码。答卷时,必须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案标号填涂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一、语言知识与运用(20分)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 飞窜(cun) 虐(n)待 骂骂咧(li)咧B. 娉(pn)婷 侦缉(j) 冠(gun)冕堂皇C. 曲(q)解 胚(p)芽 唠唠叨(do)叨D. 纤(qin)绳 哄(h

2、ng)笑 如坐针毡(zn)【答案】A【解析】【详解】B.娉(pn)婷 png;C.曲(q)解q,胚(p)芽 pi;D.如坐针毡(zn) zhn;故选A。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旗帜 狡點 不言而喻 无原无故B. 熏陶 憋闷 消声匿迹 不求甚解C. 摩蹭 驾驭 轻描淡写 与日具增D. 惆怅 荣膺 妙手回春 望眼欲穿【答案】D【解析】【详解】A.狡點狡黠,无原无故无缘无故;B.消声匿迹销声匿迹;C.摩蹭磨蹭,与日具增与日俱增;故选D。3.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 我们只有细读、精读剧本,领悟其精髓,才能为表演打下良好的基础。B. 读诗使人灵秀,数学

3、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凡是所学,皆是性格。C. 多数人对吃已经提不起兴致,面对丰盛的美味,常有味同嚼蜡的感觉。D. 谷爱凌似乎对自己的成绩胸有成竹,她跳完后对着镜头竖起了大拇指。【答案】C【解析】【详解】A.只有:表示必要的条件关系(常跟“才”呼应);符合语境,使用正确;B.周密:周到而细密。符合语境,使用正确;C.味同嚼蜡:味道像嚼蜡烛一样。形容文章、语言等枯燥无味。此处用于形容丰盛的美味,望文生义,使用错误;D.胸有成竹:画竹子之前心中要先有竹子的形象。比喻在做事之前心中要有完整的谋划打算。符合语境,使用正确;故选C。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海燕是一篇散文诗,是无产

4、阶级文学的开山之作,是具有永久生命力的辉煌诗篇。B.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让大量信息通过手机、电脑、电子阅读器的屏幕进入人们的视线。C. 宋濂少年时的求学经历告诉我们,一个人是否学有所成,关键在于自己学习勤奋刻苦。D. 沱江发源于九顶山,经简阳、自贡等地,至泸州市汇入长江,全长约712公里左右。【答案】A【解析】【详解】B.成分残缺,删去“随着”或“让”;C.一面对两面,删去“是否”或在“学习”前加上“是否”;D.语义重复,删去“约”或“左右”;故选A。5. “青年文摘”微信公众号在“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拟举行一次有关“青春”话题的征集活动。请阅读以下材料,根据要求参与活动。青春是什么?两千多

5、年前,楚辞云:“青春受谢,白日昭只。春气奋发,万物遽只。”一百多年前,李大钊说,青春是“进前而勿顾后,背黑暗而向光明,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四十多年前,席慕蓉说,青春是“古老的不再回来的夏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青春是你,是我,是他。青春是草木葱茏中,奋发而上的枝丫;是风起云涌中,推起惊澜的后浪一、#留言征集# 你眼中的青春是怎样的?二、#视频征集# 录制一段不超过30秒的短视频,讲述你眼中的青春模样,投稿给我们。发送视频至“青年文摘”公众号后台会话页面(参与方式见图1、图2),带话题#我眼中的青春#。(1)仿照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另写一个句子,参加#留言征集#活动。(2)请根据上面

6、的“参与方式图”,用一段文字说明如何上传视频。要求:信息准确;语言简明、连贯;不超过120字。【答案】(1)示例:青春是群星璀璨中,一往无前的流星。 (2)首先,在公众号搜索到“青年文摘”公众号页面,找到其右上角“发消息”按钮,点击进入;其次,等后台会话页面出现后,先点击进入“切换对话窗口”;第三,在“对话框输入”一栏输入“我眼中的青春”;最后,在“添加你的视频”上传已录制好的视频。【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仿写。从内容上看,把“青春”比作某一物来表现青春的特点;从形式看,应使用“青春是中,的”的句式,与前面两句,构成排比。示例:青春是百舸争流中,迎难而上的舵手。【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图文

7、转换。根据“图1:公众号页面”中“点击进入会话页”及箭头所指,可知,第一步应是找到(或搜索到)“青年文摘”公众号页面,找到其右上角“发消息”按钮,点击进入;根据“图2:后台会话页面”中的“切换对话窗口”,可知,第二步应是等后台会话页面出现后,先点击进入“切换对话窗口”;根据“图2:后台会话页面”中的“对话框输入”,可知,第三步应是在“对话框输入”一栏输入“我眼中的青春”;根据“图2:后台会话页面”中的“添加你的视频”,可知,第四步应是在“添加你的视频”上传已录制好的视频。二、现代文阅读(37分)(一)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缅怀”环节一开始

8、,80个圣洁姑娘款款走上地屏,脚下拖带出一枝枝柳条,同时在屏幕上画出古画般的垂柳图,微风吹过,柳絮纷飞,飞到屏幕四周,此时,365个男女老少出现了,他们手里捧着发光的柳条,从四周向中间缓缓行走,一直到地屏的正中央。同时,105束光冲天而起,形成“光的丰碑”,也让中国人不由想起给逝去亲人扫墓的情景。黄辉补充道:“设定365个人,意在365个日日月月年年的思念,日日月月年年的更迭,强调中国人生生不息的生命观。”在时长3分02秒的“缅怀”环节中,主创人员更认为,不能只停留在对逝者的思念就结束了,于是在音乐的最高潮处出现了反转,“光的丰碑”变成了绿色,一万多平方米地屏从正中央到四周,蔓延成一大片绿色。

9、冬去春来,春回大地,中国人的生死观得以呈现,逝者安息,生者要好好活下去。而这也是中国人对“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概念的诠释,也是对“更团结”的奥林匹克格言的升华。(摘编自路艳霞中国式诗意表达“缅怀”环节北京晚报2022年2月21日)材料二:当地时间20日,美国国家广播公司NBC在一篇题为奥运会闭幕式上的柳枝象征着什么?的报道中,揭秘了闭幕式以“折柳”作为“缅怀”主题的深刻寓意及主创团队的独具匠心。文章认为,“折柳”作为“缅怀”的主题颇具中国特色。在汉语中,“柳”字与“留”字同音,意思是请即将告别的人留下。因此它象征着离别的悲伤。在中国古代,当两个朋友分开时,离别的一方总会收到一根柳枝作为礼物。运

10、动员们经历了成功、失望和历史性的回忆,现在到了离别的时刻。因此,将“柳枝”融入闭幕式中再合适不过了。英国体育网站Insidethegames在报道中,特别强调了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对团结与和平的呼吁,该文阐释了折柳的惜别寓意,还引申到了对后疫情时代的希望。文章称,“柳枝寄情”是闭幕式缅怀时刻的重点,代表着两个好朋友的离别和面对疫情所做的努力。正值春回大地之时,寓意一切向前发展,积极面对后疫情时代。(摘编自外媒:“折柳”“留”人冬奥会闭幕式的中国式“细怀”,中国日报网2022年2月21日)材料三:2015年2月,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在里约热内卢宣布,里约奥运村将首次设立默哀区,让运动员为逝去的亲人和

11、朋友默哀。同时,奥运闭幕式还会专门设立“追思时刻”,以此表明国际奥委会将会永远记得那些在奥运会上去世的人们。国际奥委会宣布这一决定后一年,便是2016年的里约奥运会。在2016年8月下旬举办的里约奥运会闭幕式上,奥运历史上第一个“追思时刻”出现了。这个环节被放在文艺表演开始之初,由男声朗诵巴西传统的葡萄牙语诗歌思念,体育场内的投影则随着朗读声的韵律演绎着代表“思念”的葡萄牙语文字。从2016年里约奥运会开始,闭幕式的“追思时刻”环节就被固定了下来。2018年的平昌冬奥会选择用类似葬礼的形式展示,2021年举办的东京奥运会则展现了日本的“物哀文化”。“追思时刻”环节从里约首创,到平昌的发散,再到

12、东京的隐喻,这三个先例都为即将开始的2022年北京冬奥会闭幕式提供了直观的样本。(摘编自回顾近三届奥运会闭幕式,展望北京冬奥会闭幕式“追思时刻”,腾讯网2022年2月18日)6. 下列关于2022年北京冬奥会“缅怀”环节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缅怀环节始于“折柳送别”情境的生动表演,表达了对参赛运动员的惜别之意。B. “光的丰碑”能让人想起给亲人扫墓的情景,这正是“缅怀”环节设置的初衷。C. 它用蔓延开来的绿色,表现冬去春来、春回大地,并以此表现中国人的生死观。D. 它以“折柳”表达“缅怀”主题的创意,寓意深刻,受到了外媒的关注和认可。7.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13、A. 2015年2月,里约奥运村专门设立了默哀区为逝去的亲朋默哀。这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设计“缅怀环节”的原因。B. 奥运会历史上首次出现“追思时刻”是2016年里约奥运会。此后,“追思时刻”作为闭幕式的规定动作延续至今。C. 里约、平昌、东京奥运会闭幕式上的“追思时刻”,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用“折柳”演绎“追思时刻”提供了样本。D. 奥运会闭幕式上的“追思时刻”呈现出来的形式多种多样,体现了奥运会举办城市各自不同的文化特色,都值得尊重。8. 与前三届相比,2022年北京冬奥会闭幕式“缅怀”环节有哪些新意?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概括。【答案】6. A 7. A 8. 前三届奥运会闭幕式“缅怀”

14、环节只是单纯地表达了对逝者的思念之情;2022年北京冬奥会闭幕式“缅怀”环节不仅表达了对逝者的思念,还诠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升华了“更团结”的奥林匹克精神。【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的理解。A.根据材料一“冬去春来,春回大地,中国人的生死观得以呈现,逝者安息,生者要好好活下去。而这也是中国人对“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概念的诠释,也是对“更团结”的奥林匹克格言的升华”可知:缅怀环节始于“折柳送别”情境的生动表演,表达了中国人的生死观;故选A。【7题详解】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的理解。A.根据材料三第段中“2015年2月,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在里约热内卢宣布,里约奥运村将首次设立默哀区,

15、让运动员为逝去的亲人和朋友默哀。同时,奥运闭幕式还会专门设立追思时刻,以此表明国际奥委会将会永远记得那些在奥运会上去世的人们”,可知2022年北京冬奥会设计“缅怀环节”的原因是“奥运闭幕式还会专门设立追思时刻”,与2015年2月里约奥运村专门设立了默哀区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因此本项说法错误;故选A。【8题详解】本题考查材料内容概括。根据材料三第段中“在2016年8月下旬举办的里约奥运会闭幕式上,奥运历史上第一个“追思时刻”出现了。这个环节被放在文艺表演开始之初,由男声朗诵巴西传统的葡萄牙语诗歌思念,体育场内的投影则随着朗读声的韵律演绎着代表思念的葡萄牙语文字”“2018年的平昌冬奥会选择用类似

16、葬礼的形式展示,2021年举办的东京奥运会则展现了日本的物哀文化”,可知前三届奥运会闭幕式“缅怀”环节都只是表达了对逝者的思念之情;根据材料一第段中“在时长3分02秒的缅怀环节中,主创人员更认为,不能只停留在对逝者的思念就结束了,于是在音乐的最高潮处出现了反转,光的丰碑变成了绿色,一万多平方米地屏从正中央到四周,蔓延成一大片绿色。冬去春来,春回大地,中国人的生死观得以呈现,逝者安息,生者要好好活下去。而这也是中国人对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概念的诠释,也是对更团结的奥林匹克格言的升华”,可见2022年北京冬奥会闭幕式“缅怀”环节不仅表达了对逝者的思念,还表达对生者要好好活下去,诠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

17、”的概念,升华了“更团结”的奥林匹克精神。(二)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信息和情感不可混淆徐默凡人类的语言具有两大功能,可以用一个词语来概括表情达意:“表情”就是表达情感,“达意”就是传递信息。但在语言使用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会重视信息交流,而忽略了情感沟通,这和语言中情感表达的特殊性是有很大关系的。情感表达最直接的手段就是情感形容词和心理动词,前者如高兴、悲伤、哀愁,后者如羡慕、嫉妒、怨恨。这些表达虽直接明确,但其实主要用于事后对感情的外在描述,并不经常用于感情的直接抒发很少见到有人把这些词语挂在嘴边来表达自己的即时感情。中国人受传统文化习惯影响,表达

18、情感更加隐晦,直抒胸臆的手段比较少见,往往把情感混杂在概念信息中来“曲径通幽”。比如在概念意义之外加入褒义或者贬义的情感色彩,同样是“协同合作”的意思,好人就是“团结”,坏人则是“勾结”。称呼别人时,尊敬的用法是“一位”和“您”,不尊敬则是“一个”和“你”。还有些词语字面上不是情感词,却纯粹用于情绪表达。比如詈骂语“垃圾”“人渣”,骂人者和被骂者都不会认为人会变成“垃圾”或者“渣滓”,只是表达极端的蔑视情绪而已。而祝福语、祝贺语等礼貌表达则情感功能大于概念功能,“天天快乐”“永远幸福”在事实层面都是不太可能成立的,只是表达了一些美好的情感。信息传递和情感表达的纠缠,就容易产生一个语言使用的误区

19、:混淆信息和情感,把情绪当作信息来进行交流,甚至用情感宣泄来代替理性思考。在公共社交网络上,很多骂战就是因为这种混淆而引发的。比如这样一则评论:“现在还有人有这种脱离时代的想法,是没脑子还是脑子里进了水?”前半句是一个信息描述,后半句的“没脑子还是脑子里进了水”却超出了信息推断的限度,带上了侮辱性的情感表达。由此带来的后续回应就不会是理性的讨论,可能也是谩骂式的,如“你才是脱离时代的脑残”,如此,交流双方就会陷入一场毫无价值的情绪对抗中。除了上述明显的混滑,还有一些隐蔽的情况。有些语言用法混合了信息传递和情绪表达,即使信息传递没有问题,因为情感表达不当也容易引发争论。突出的如语气语调,在书面交

20、流中表现为标点符号。最常见的就是叹号,一个陈述性的事实加上了叹号,就附加了强烈的情绪。再如表现反问语气的问号,反问句在语义上等于否定性的陈述句,但反问不仅是命题上的否定,还带上了质疑、批驳、讽刺等情感。因此,叹号和反问句都不可滥用,否则情感就会凌驾于事实之上,语气就会变得咄咄逼人,甚至触目惊心。比如:“情况就是这样了!特向大家报告!如有建议,请务必今晚反馈!”明明是请求建议,用了太多叹号,居然带上胁迫的口吻,令人相当不快。网络交流中,经常见到滥用感叹号和反问句的情形,这也是造成情绪对抗的重要原因。让信息的归信息,情感的归情感,人际交流会更有效。(有删改)9. 下列对文章观点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

21、一项是( )A. 语言表达需要区分“表情”和“达意”两种不同功能。B. 使用语言,既要重视信息交流,更要重视情感的沟通。C. 信息传递和情感表达二者不能混淆,也不能相互替代。D. 信息传递应该处理好情感因素,避免不当的情绪表达。10. 下列对文章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从语言的功能角度入手,逐层深入展开论证,结尾自然得出结论,结构严谨。B. 文章第三段论证中国人运用语言表达情感的特点,从三个方面,具体进行了论证。C. 第四段举一则网络评论的例子,论证了侮辱性的表达不会带来理性讨论这一观点。D. 文章中“除了”“还有一些”等等词语的使用,表述严谨,增添了论证的严密性。11. 下

22、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汉语中只有少部分词语是直接用于抒发感情的,其余大部分词语都是暗含感情。B. 汉语词语对情感的表达是多样的,有的包含褒贬,有的情感功能大于概念功能。C. 有效的人际交流需处理好信息传递与情感表达的关系,而这需要恰当选择语言。D. 标点符号在语言表达中具有特殊的情感功能,用好了增色,用不好会适得其反。【答案】9. B 10. C 11. A【解析】【9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B.理解不正确。根据第段“但在语言使用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会重视信息交流,而忽略了情感沟通,这和语言中情感表达的特殊性是有很大关系的”和第段“让信息的归信息,情感的归

23、情感,人际交流会更有效”可知,文章并没有提要更重视信息交流还是更重视情感的沟通;故选B。【10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论证的分析。C.分析不正确。根据第段分论点“信息传递和情感表达纠缠,就容易产生一个语言使用的误区:混淆信息和情感,把情绪当作信息来进行交流,甚至用情感宣泄来代替理性思考”可知,举网络评论的例子,论证了“信息传递和情感表达的纠缠容易产生语言使用的误区”这一观点;故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A.理解不正确。根据第段“情感表达最直接的手段就是情感形容词和心理动词,前者如高兴、悲伤、哀愁,后者如羡慕、嫉妒、怨恨。这些表达虽直接明确,但其实主要用于事后对感情的外在描述,

24、并不经常用于感情的直接抒发很少见到有人把这些词语挂在嘴边来表达自己的即时感情”可知,“汉语中只有少部分词语是直接用于抒发感情的,其余大部分词语都是暗含感情”说法错误;故选A。(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写字的老人邓建华广场地面的砖很周正,拼在一起,像一幅巨大的字帖。华灯初上时,有个驼背老人,手提装有清水的旧油漆桶,肩扛一米长的毛笔来了。驼背老人不管别人怎么看他,只要天睛,他准时来。摆好水桶,硕大的笔头蘸上清水,就提笔开始写字,工工整整将字写在方格的地面砖上。欧体,飘逸、洒脱。书满江红,或登鹤雀楼。大热天,他常常穿一条西装裤,一件背心,一口气写上百字

25、,也不见他歇,甚至不喝一口水。清水写的字,让有些呆滞的广场充满韵味。有人散步,匆匆走过广场,陡然发现地面上遒劲有力的字,便收住脚步,围着字细看一番,“啧啧啧”赞叹不已。有几个半大不小的孩子,止不住加速度的轮滑,碾压过老人的“作品”,也不见他抬头喝止。他还是那样从从容容地写,腰不痛手不酸的样子,着实叫人惊叹。等到广场舞大妈们开始张罗着,将音响设备推过来,驼背老人才开始收拾自己的笔“墨”。他将六七斤重的笔在桶里反反复复淘洗,将笔锋上每一根不服帖的白毛扯拉得顺顺溜溜,再将有些脏的剩水,提到不远处的金桂树下,小心浇灌。我一直觉得这棵树与别的树不同。如果说那排树是一个班的学生,这棵树就带点它们中的“学霸

26、”那种骄傲样子,是喝多了那些“墨”水吗?有段时间天气不错,驼背老人天天来,我也就天天去到广场溜一圈。有人问:“您收不收徒弟啊?这么好的本事。”老人偶尔搭腔,说:“哪天没饭吃了可能会!”听说了有这么个老人,书法家协会的人也寻了过来。来的人看着老人写了十几分钟字,面带羞愧,小心翼翼地说:“如果请您加入我们书法协会,您老愿意不?”老人头也不抬,瓮声瓮气地说:“哪天没事干了,可能会的!”驼背老人这点儿怪脾气,彻底调动了我的好奇心。我想要读懂他。他是谁?天天这么练,他要干什么?许多人围着他转,他还是一声不响,提笔写字,不关心所有的疑问和好奇。这天,天有点闷热,他每每写到第三行字,第一行就已干了,所以总只

27、能见到两行字,伴着他缓缓前行。倘若此刻有一个航拍器拍下这场景,老人就像一只慢慢蠕动的蜗牛,爬行在日复一日的轨迹上。我忍不住说:“要能写在纸上,多帅!”老人说:“有天到了那步田地,可能会的!”我不理解“那步田地”是哪步,就说:“毕竟啊,写在地上的清水字,一瞬就不见了!”老人将笔蘸满清水,写完“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几个字,才接过我的话说:“是吗?那刻在石头上的字,也只一瞬就不见了。”我看着那几个字,转眼就风干了,不知怎么回答他。老人见我没再说什么,就笑道:“我没有在写字啊,你没有看见我只是在扫地吗?”他照例在他该收场时,洗笔、拨锋、泼水、扛笔、提桶而去。我很纳闷。扫地?后来在一个小区的传达室,我碰

28、见他,只是,他没提笔,而是提一杆不太利索的竹扫帚,在认真地打扫外来车辆粘带进来的纸屑,那一丝不苟的神态,很熟悉。我迎上去,说:“您好啊,您在这里扫地?”老人头都没有抬,有一句话却有力地蹦出来:“扫地?你没见我在写字吗?”12.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围绕“写字”展开叙写,写了老人写字、有人问“字”、老人“释字”等情节。B. 第段中“韵味”一词,表现了老人飘逸洒脱的字给呆滞的广场所增添的文化味道。C. 第段写散步的人的啧啧赞叹,从正面刻画了写字老人在广场上练字的认真、从容。D. 这篇小说从生活小事入手,语言朴实,耐人寻味,能引发读者对于“人生”的

29、思考。13. 第段写到老人的“这点儿怪脾气”。老人的“怪脾气”表现在哪些地方?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14. 请按要求赏析文中划横线的句子。(1)老人头也不抬,瓮声瓮气地说:“哪天没事干了,可能会的!”(从人物描写角度)(2)倘若此刻有一个航拍器拍下这场景,老人就像一只慢慢蠕动的蜗牛,爬行在日复日的轨迹上。(从修辞角度)15. 毕淑敏认为,在精神上,人应该有三间小屋,其中一间用来“安放我们自身”,即要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小明读完小说后认为,写字的老人就有这样一间精神小屋。你同意他的看法吗?说说你的理由。【答案】12. C 13. 有人想向老人拜师学艺,他不收;书法家协会的人请老人入会,他直接拒绝;他

30、在地上写字,不愿在纸上写。 14. (1)运用语言和动作描写,表现了老人对加入书法协会的不屑之情。(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老人写字时动作的缓慢执着,表现了老人写字的从容潇洒。 15. 同意。写字的老人本职工作是看守小区的门卫,还负责打扫卫生。他有写字的特长,凭着长期的练习,写得一手好字,既不加入书法协会,又不收徒弟,甚至不在纸上写字,可见他并不为名,更不为利,写字纯粹是个人精神爱好。老人把在地上写字比作扫地,把扫地比作在地上写字,可见他的精神是纯洁高尚的,是超脱世俗的,有自己对生活和艺术的独立思考。【解析】【12题详解】本题考查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赏析。C.第段写散步的人的啧

31、啧赞叹,是侧面描写,烘托了写字老人在广场上练字的认真、从容;本项中“正面刻画”的说法错误;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概括。第段中,“我”认为“驼背老人这点儿怪脾气”,要根据上下文来写分析概括。根据第段“有人问:您收不收徒弟啊?这么好的本事。老人偶尔搭腔,说:哪天没饭吃了可能会”,可知老人写字技艺高超,但拒绝收徒弟;根据第段“书法家协会的人也寻了过来。来的人看着老人写了十几分钟字,面带羞愧,小心翼翼地说:如果请您加入我们书法协会,您老愿意不?老人头也不抬,瓮声瓮气地说:哪天没事干了,可能会的”,可知书法协会的人对老人的字非常欣赏,想邀请他加入书法协会,但老人不屑一顾;根据第段“我忍

32、不住说:要能写在纸上,多帅!老人说:有天到了那步田地,可能会的”,可见老人不愿把字写在纸上。【14题详解】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1)第段中,“老人头也不抬,瓮声瓮气地说:哪天没事干了,可能会的”,是老人回答书法协会的人邀请他入会的话。“头也不抬”是动作描写,“瓮声瓮气地说”是语言描写,“哪天没事干了,可能会的”说明老人认为加入书协是无用的事。这个句子,写出了老人对书法协会的不屑一顾态度,表现了老人对虚名的厌恶之情。(2)第段中,“倘若此刻有一个航拍器拍下这场景,老人就像一只慢慢蠕动的蜗牛,爬行在日复日的轨迹上”,是对老人在闷热天气写字情景的刻画。因为“天有点闷热,他每每写到第三行字,第一行就已

33、干了,所以总只能见到两行字,伴着他缓缓前行”,老人写字就像蜗牛拖着水迹在地上爬行,是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人缓慢、耐心、执着、心无旁骛的写字动作和心态。【15题详解】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毕淑敏认为,在精神上,人应该有三间小屋,其中一间用来“安放我们自身”,即要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小明读完小说后认为,写字的老人就有这样一间精神小屋。小明的看法是正确的。答题时,先表明同意小明看法的态度,然后接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根据第段“有人散步,匆匆走过广场,陡然发现地面上遒劲有力的字,便收住脚步,围着字细看一番,“啧啧啧”赞叹不已。有几个半大不小的孩子,止不住加速度的轮滑,碾压过老人的“作品”,

34、也不见他抬头喝止。他还是那样从从容容地写,腰不痛手不酸的样子,着实叫人惊叹”,可见老人写字只是为了个人精神的享受,完全不受外物的干扰;结合第段“有人问:您收不收徒弟啊?这么好的本事。老人偶尔搭腔,说:哪天没饭吃了可能会”,第段中“如果请您加入我们书法协会,您老愿意不?老人头也不抬,瓮声瓮气地说:哪天没事干了,可能会的”,可知老人写字完全不是为了金钱和名声,即不图名利,只为精神;结合第段“老人将笔蘸满清水,写完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几个字,才接过我的话说:是吗?那刻在石头上的字,也只一瞬就不见了”,第段“老人见我没再说什么,就笑道:我没有在写字啊,你没有看见我只是在扫地吗”,第段“老人头都没有抬,有

35、一句话却有力地蹦出来:扫地?你没见我在写字吗”,可知老人对人生和生活理解得透彻,认为艺术即劳动,劳动即艺术,这种对生活的见解是他独立思考的结果,是一般人难以达到的精神境界。三、古代诗文阅读(2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36、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讳、允之任也。(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乙】诸葛孔明千载人,其用兵行师,皆本于仁义节制,自三代以降,未之有也。盖其操心制行,一出于诚,生于乱世,躬耕陇亩,使无徐庶之一言,玄德之三顾,则苟全性命,不求闻达必矣。其始见玄德,论曹操不可与争锋,孙氏可与为援而不可图,唯荆、益可以取,言如蓍龟,终身不易。二十余年之间,君信之,士大夫仰之,夷夏服之,敌人畏之。上有以取信于主,故玄德临终,至云“嗣子不才,君可自取”;后主虽庸懦无立,而举国听之而不疑。下有以见信于人,后主左右奸辟侧佞充塞

37、于中而无一人有心害疾者魏尽据中州,乘操、丕积威之后,猛士如林,不敢西向发一矢以临蜀,而公六出征之,使魏畏蜀如虎。司马懿案行其营垒处所,叹为天下奇才。(节选自洪迈容斋随笔诸葛公)【注】节制:节度法制。蓍龟:指卜筮。夷夏:指少数民族和中原人。16.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先帝不以臣卑鄙 卑鄙:言语恶劣。B. 遂许先帝以驱驰 驱驰:奔走效劳。C. 孙氏可与为援而不可图 图:图谋,谋取。D. 乘操、丕积威之后 乘:趁着,凭借。1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后主左右奸辟侧佞/充塞于中而无一人/有心害疾者B. 后主左右奸辟/侧佞充塞/于中而无一

38、人有心害疾者C. 后主左右奸辟侧佞/充塞于中/而无一人有心害疾者D. 后主左右奸辟/侧佞充塞于中/而无一人有心害疾者18.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诸葛亮不求闻达。他原本一介布衣,在南阳种地,假使没有徐庶推荐,刘备三顾,他不会扬名于诸侯。B. 诸葛亮恪尽职守。他不忘先帝遗命,在南方已定、兵甲充足以后,随即请求北伐平定中原、兴复汉室。C. 诸葛亮立身仁义。他用兵行军、指挥打仗,都以仁义为本,遵守节度法制,是三代以来未曾有过的。D. 诸葛亮受人信服。刘备信任他,临终将后主托付给他;下面的人看见刘备信任他,也对他非常信服。19.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39、1)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2)(魏)不敢西向发一矢以临蜀,而公六出征之。【答案】16. A 17. C 18. D 19. (1)三次到草庐中来拜访我,向我询问天下大事。(2)(魏国)却不敢派一兵一卒发一支箭到蜀国,而诸葛亮却率领大军六出岐山、讨伐魏国。【解析】【16题详解】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A.句意:先帝不因为我社会地位卑微、见识短浅。卑鄙:古今异义词,古义是指社会地位卑微,见识短浅。 故选A。【17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要根据句意和句子结构进行断句。句意:后主左右奸佞之

40、臣充塞宫中,却没有一个人有嫉恨暗害诸葛亮之心。“后主左右奸辟侧佞”是主语;“充塞于中”是谓语;“而无一人有心害疾者”意思转折,表示结果。据此可断为:后主左右奸辟侧佞/充塞于中/而无一人有心害疾者。故选C。【18题详解】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D.根据“下有以见信于人,后主左右奸辟侧佞,充塞于中,而无一人有心害疾者”,可知诸葛亮是凭才德威望令下面的人信服的。刘备去世后,诸葛亮辅佐后主刘禅多年,仍然得到下面的人的信服。因此本项中“下面的人看见刘备信任他,也对他非常信服”说法错误;故选D。【19题详解】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1)重点词:顾,拜访、探望;咨,询问;以,拿、把

41、。本句为倒装句,翻译时调整语序为“三于草庐之中顾臣,以当世之事咨臣”。(2)重点词:发,发射;矢,箭;临,到;而,然而;征,讨伐。【点睛】参考译文:甲 我原本一个平民,在南阳亲自耕田。只想在乱世里苟全性命,不求在诸侯间扬名显身。先帝不因为我社会地位卑微、见识短浅,而委屈自己,三次到草庐中来拜访我,向我询问天下大事,由此使我感动奋发,而同意为先帝奔走效力。后来遭遇失败,我在军事失利之际接受任命。形势危急之时奉命出使,从这以来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道我做事谨慎,所以临终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接受遗命以来,我日夜忧虑叹息。惟恐托付的事不能完成,有损于先帝的英明。因此五月渡泸南征,深入不毛之地。现在南方已

42、经平定,兵甲已经充足,我应当勉励统率三军,北定中原,以便竭尽我拙劣的能力。扫除奸邪、兴复汉室、返还旧都。这是我用以报答先帝尽忠陛下的职责,至于处置日常之事,决定取舍损益,毫无保留地贡献忠言,那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的责任。二 诸葛孔明是千载伟人,他用兵行军,指挥作战,都以仁义之道为本,这是自夏商周三代以来未曾有过的。他的思虑行为,全都出于(对刘备和恢复汉室事业的)忠诚,他生在乱世,亲自耕田谋生,假如没有徐庶一句话的推荐,刘玄德三顾茅庐的热忱,那么他苟且保全性命,不求扬名显达就是一定的。诸葛亮在隆中第一次会见刘玄德,纵论天下大势时,就提出不可和曹操较量高低,对孙权也只能互相支援,不可图谋,只有荆州

43、、益州可以夺取。这些论断像占卜一样准确,终其一生的政治经历看,真是不容变更之论。在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国君信任他,士大夫仰慕他,汉族与少数民族的百姓都信服他,敌人畏惧他。对上,他以忠诚取得信任,所以刘备临死时甚至对他说:“如果我的儿子确实不具备做国君的才能,你可以自取帝位。”即使后主刘禅平庸懦怯,无所建树,也把整个国家交给诸葛亮而毫无怀疑。对下,他的才德威望为部属所信服,后主左右奸佞之臣充塞宫中,却没有一个人有嫉恨暗害诸葛亮之心。当魏国完全占领中州之地以后,还挟有曹操、曹丕父子生前的积威,军中勇猛的将士如林,却不敢派一兵一卒发一支箭到蜀国,而诸葛亮却率领大军六出岐山、讨伐魏国,致使魏国上下畏惧蜀

44、国如同畏虎。敌帅司马懿仔细考察诸葛亮军营壁垒后,叹服他是天下奇才。(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6分)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朝饥示子聿陆游水云深处小茅茨,雷动空肠惯忍饥。外物不移方是学,俗人犹爱未为诗。生逢昭代虽虚过,死见先亲幸有辞。八十到头终强项,欲将衣钵付吾儿。【注】子聿:陆游的儿子。茅茨:茅屋。昭代:政治清明的时代。强项:刚强,不肯低头。20.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写诗人的居住环境和食不果腹的窘况,“惯”字表明忍饥挨饿已成常态。B. 颔联告诫儿子,读书治学要禁得起外界事物的干扰,要专心致志、心无旁骛。C. 颈联感叹生逢昭代,岁月虚度,诗人

45、因此心生愧疾,感到死后也无颜见祖先。D. 这首诗是作者写给儿子子聿的诗,全诗谈治学,论诗歌,说希望,明白如话。21.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案】20. C 21. 告诫儿子要坚守自己的理想,不屈服、不放弃,不为外界的人或事而动摇,努力学习,做一个有真才实学的人及做一个有骨气有操守的人。【解析】【20题详解】考查诗歌的理解和赏析。C.颈联“生逢昭代虽虚过,死见先亲幸有辞”意思是:“我”虽然生在政治清明的时代,虚度了几十年,但死后见到先人还是有话可说的,“我”对得起他们。实际上就是诗人教育儿子要树立远大理想,努力学习,做一个有真才实学的人,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据此可知

46、选项“诗人因此心生愧疾,感到死后也无颜见祖先”说法有误;故选C。【21题详解】考查对诗人情感的把握。颔联“外物不移方是学,俗人犹爱未为诗”,其意为,求学之心不被外物动摇,学习时不受外物干扰,才能学有所获、学出大成。这是告诉儿子,“不为外界的人或事而动摇,努力学习,做一个有真才实学的人”;颈联“生逢昭代虽虚过,死见先亲幸有辞”指作者生逢政治清明的时代,却一生“虚过”,可庆幸的是,地下可以无愧面对双亲。说明诗人性格刚直,光明磊落,没有做有损人格愧对父母的事,教示儿子也要如此,要做一个有骨气有操守的人;“八十到头终强项,欲将衣钵付吾儿”,说明作者已经活到了八十多岁,还性格刚直,不屈从于他人,不改变自己的意志,不放弃自己的理想。但是,“我”老了,不能再报效祖国了。“我”是想把“我”的思想,“我”的学问传授给你啊!据此概括诗人的情感。(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22.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_,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论语子张)(2)人生自古谁无死,_。(文天祥过零丁洋)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专区 > 中考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