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合肥市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期末试题(含答案)
1.看拼音,写词语。
(1)与其dù ji( )别人的才能,不如抓紧时间增强自己的才干。
(2)一位cí xiáng( )的老爷爷在公园duàn liàn( )身体。
(3)拔河比赛就要开始了,比赛双方mó quán cā zhǎng( ),跃跃欲试。
(4)傍晚的荷兰牧场给人以静态美:谁都不叫喊yāo he( ),牛脖子上的líng dāng( )也没有响声,挤奶的人更是默默无语。
2.下面加点字的读音相同的一项是( )
A.单薄 薄荷 B.监督 监生 C.燕山 燕京 D.淡泊 水泊
3.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______
A.山衔落日浸寒漪(让人感到寒意的水中波纹) 短笛无腔信口吹(随口)
B.稚子金盆脱晓冰(幼小的孩子) 青春作伴好还乡(指春天)
C.却看妻子愁何在(妻子和孩子) 报得三春晖(三个春天的阳光)
D.五千仞岳上摩天(碰到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金统治地区原宋朝百姓)
4.下列句子没有使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两人把“枪”和“鞭”放在门墩儿上,各自虎势儿一站,公鸡鹐架似的对起阵来。
B.他爱自己的脸正如同他爱自己的身体,都那么结实硬棒。
C.刷过去的墙面,真好比平平整整打开一面雪白的屏障。
D.扑通一声,孩子像颗炮弹一样扎进了海里。
5.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三门记》是元代著名书法家赵孟頫的楷书代表作。 B.我差不多要哭出来了。
C.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D.他们的热情,使我热泪盈眶。
6.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雨声里,山中的每一块岩石、每一片树叶都变成了奇妙无比的琴键。
B.“我才不信呢!”妈妈说:“快告诉我真实的情况。”
C.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
D.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7.下列关于《鲁滨逊漂流记》中主要情节,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流落荒岛,上船取物 ②发现叛乱,救出船长 ③畜养山羊,种植粮食
④搭建帐篷,安排住所 ⑤救下“星期五”,结伴生活
A.① ② ③ ④ ⑤ B.① ③ ④ ⑤ ②
C.① ④ ② ⑤ ③ D.① ④ ③ ⑤ ②
8.课文回访站。
读诗句,说说你眼前浮现出了怎样的情景?表现了什么乐趣?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我能依据课文描述猜出下面的人物。
(1)只见师傅的手臂悠然摆来,悠然摆去,如同伴着鼓点,和着琴音,每一摆刷,那长长的带浆的毛刷便在墙面啪地清脆一响,极是好听。( )
(2)他也是个摔跤的惯手,塌着腰,合了档,鼓着眼珠子,不露一点儿破绽。( )
(3)他把左手紧紧地揪住顶花皮,偷出右手来,提起铁锤般大小拳头,尽平生之力,只顾打。打得五七十拳,那大虫眼里、口里、鼻子里、耳朵里都进出鲜血来。( )
(4)头不很大,圆眼,肉鼻子,两条眉很短很粗,头上永远剃得发亮;腮上没有多余的肉,脖子可是几乎与头一边儿粗……( )
10.按课文内容填空。
(1)昼出耘田夜绩麻,___________。——《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2)牧童归去横牛背,___________。——《村晚》
(3)____________,五千仞岳上摩天。——《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4)人闲桂花落,____________。——《鸟鸣涧》
(5)___________,小人喻于利。——《论语》
(6)《自相矛盾》这个故事中“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____________。”(用原文中的话回答)这个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
(7)《手指》一文,丰子恺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展现了五个鲜明的手指形象,你对______指(任选一手指)印象最深,它让你想到生活中___________的人。
(8)本学期,我们认识了作家笔下形形色色的人物,他们个性鲜明,有罗贯中笔下神机妙算的___________,有《儒林外史》中的“吝啬鬼”_________,有刘义庆笔下_______的杨氏之子,我最喜欢读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______》(作者:_____)中的《_________》(故事名),因为__________。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语段一】:雾凇形状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过冷雾滴碰到冷的地面物体后迅速冻结成粒状的小冰块,叫粒状雾凇(或硬凇),它的结构较紧密;另一种是由雾滴蒸发时产生的水汽凝华而形成的晶状雾凇(或软凇),结构较松散,稍有震动就会脱落。
【语段二】:树林能遮阴、降温,也能蒸发大量水分。树林通过改变太阳辐射和大气流通,直接影响空气的温度、风速、降雨量等自然因素。有林区比无林区夏天温度低3~7℃,冬季要高0.5~2℃,雨量可增加15%~20%,暴雨通过林带风速能降低20%~25%。一棵树仅一个夏天,平均要向空中蒸腾2000公升水,故在森林的上空和附近,湿度要比没有森林的地区高15%~20%。森林自己形成一个小循环,使蒸腾的水蒸气补充大气温度,凝结成雨云而降水。
11、根据下面的图我们可以知道说明文主要有八种说明方法,至少写出四种,分别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读语段,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语段一运用了两种说明方法:分类别和作诠释。
B.语段二主要运用的是作比较、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C.语段一主要介绍了雾凇的形状及分类,让读者对雾凇的认识更加明晰。
D.有树林的地方夏天温度要比无林区低,冬季温度要比无林区高一些,这说明有树林的地方相对来说冬暖夏凉。
13、根据语段内容判断对错,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晶状雾凇就像冰晶,结构比较紧密,硬度大,所以也叫硬凇。( )
(2)树林能遮阴、降温,也能蒸发大量水分。( )
(3)一片小树林就是一个完整的循环系统,使蒸腾的水蒸气补充大气温度,凝结成雨云而降水。( )
(4)一棵树仅一个夏天,平均要向空中蒸腾2000公升水,可见植树造林对于改善环境有着巨大的作用。( )
14、阅读语段二,说说树林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
文言文阅读。
余尝谓, 。心不在此, ,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心既到矣, ?
15、把课文补充完整。
16、解释画线词语。
(1)余尝谓:____________(2)却只漫浪诵读:___________________
17、翻译文中划线句子(最后一整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
18、作者所说的“三到”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________最重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张雪经常嘴在读书,心却飞到别出去了。请你用这篇短文的道理来劝劝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女儿很早就有个心愿,要亲眼看一看(yī yi yì)大海。
爸爸对女儿说:“你好好学习,期末考试考个好成绩,暑假时我带你去看一看真正的大海。”女儿听说爸爸要带她去看大海,脸上当然流露出激动的神情。
“不过,我领你去看海是有条件的,就是你必须得考多少多少个优秀才行。”
其实女儿学习不错,考好成绩是经常的事。从上小学一年级开始,只要她考好,爸爸都给予(jǐ gěi)一定的物质奖励,买个书包或买件新衣服啦。‖
这次女儿考得仍然不错。
爸爸和女儿开始准备行囊去看海。爸爸对女儿说:“你看海可不能白看,带个笔记本记点什么,回来后写看大海的观后感。”没待爸爸说完,女儿就笑了。
她说:“我早就知道你会来这套,这是大人们的一贯做法。我们学校组织大家看电影或每次春游、秋游,不都是让我们完成这个那个作业,然后还要写什么观后感或游记吗?不管有没有感觉都得写。”
爸爸说:“不管怎么样,这次去看海,你必须把观后感写好,要不我们不去,我手里可是有主动权的。”
女儿脸上一片无奈。‖
他们准备好了外出旅游的东西。小到药片大到雨伞,吃的用的样样带齐。深夜,他们走向火车站。爸爸忽然想起来要买包烟,就和女儿一起去了一家小店。爸爸的烟瘾很大。这家小店卖烟时,却强行搭给他们两盒火柴。
¨我只买烟¨爸爸说¨不要火柴¨
“要烟就得要火柴。”
“我有打火机,不要火柴!”爸爸生气地说¨
卖烟的也来了气:“这里的烟和火柴一起卖!”
爸爸往四周瞅瞅,夜深了,周围的商店都已关门,他别无选择。
这时女儿说话了:“爸爸,买了吧买了吧,主动权在人家手上呢,你有啥办法?”
爸爸从女儿的眼睛中似乎看到了更深一层的含义。
20、在短文¨处加上标点符号。
21、给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22、根据文章划分的段落分别给每段加一个小标题。
第一段:___
第二段:___
第三段:___
23、联系上下文,说说句子中的“主动权”各指的是什么。
①爸爸说:“不管怎么样,这次去看海,你必须把观后感写好,要不我们不去,我手里可是有主动权的。”
___
②这时女儿说话了:“爸爸,买了吧买了吧,主动权在人家手上呢,你有啥办法?”
___
24、文章的最后,“爸爸从女儿的眼睛中似乎看到了更深一层的含义”,是什么呢?请你模仿爸爸的口气,写一段想法。
___
25.习作。
题目:瞧,我们班的
你们班一定是一个非常有特色的班级,班里的老师和同学们各具风采。让你印象最深刻的是谁呢?请先把题目补充完整,再通过一、两件具体的事突出人物的特点。注意运用学习到的描写人物的方法,语句通顺,书写工整,不少于400字。
【参考答案】
1. 妒忌 慈祥 锻炼 摩拳擦掌 吆喝 铃铛
【详解】本题考查对词语的拼写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读一读拼音,知道要写什么词语,然后写出正确的词语,写完后读一读,看看是否正确,注意掌握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书写时要注意易错字,写完后及时检查所写词语是否符合语境。做到书写规范、正确和美观。
“忌”是上下结构,上面“己”字部穿头;“慈”“锻”“摩”“擦”笔画比较复杂,“拳”注意上面有两横,“吆”右边不要少写一点,“铃”右边是“令”,注意不要写错。
2.C
解析:C
【详解】本题考查的多音字,使用情况不同,读音也不同,读音有区别用法的作用,平时要多读多练。
A“薄”为多音字,在“单薄”中读音为bó;在“薄荷”中读音为bò。
B“监”为多音字,在“监督”中读音为jiān;在“监生”中读音为jiàn。
C“燕”为多音字,在“燕山”、“燕京”中读音为yān;还可读作yàn,燕子。
D“泊”为多音字,在“淡泊”中读音为bó;在“水泊”中读音为pō。
3.C
解析:C
三春晖(春天的阳光)
4.B
解析:B
此题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的掌握和运用。
比喻句: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本体、喻体有相似点,但不是同一类事物。
B项“他爱自己的脸正如同他爱自己的身体,都那么结实硬棒。”这句话中虽然有喻词“正如”,但没有本体、喻体。不构成比喻句。
5.A
解析:A
【详解】本题考查对病句的辨析。
A选项,表述不准确。赵孟頫楷书代表作有《三门记》《胆巴碑》《赤壁赋》《道德经》等。《三元记》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B选项,正确。
C选项,正确。
D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A。
6.B
解析: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标点符号的使用。
B:提示语在中间,那么说后面不用冒号,应该将冒号改为逗号。修改为:“我才不信呢!”妈妈说,“快告诉我真实的情况。”
7.D
解析: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记忆和积累。
《鲁滨逊漂流记》是英国作家笛福写的长篇小说,鲁滨逊是书中的主人公,本课是该书的缩写。鲁滨逊因乘船遭遇暴风失事,漂流到荒岛,一个人在荒无人烟的小岛上战胜了种种困难,生活了二十多年。
课文按鲁滨逊历险的时间顺序记叙,写了鲁滨逊“遇险上岛”“建房定居”“养牧种植”“救‘星期五’”“回到英国”。这些故事情节,处处紧扣“险”,塑造了一位不畏艰险、机智坚强、聪明能干的主人公。
故答案选D。
8.清晨,儿童将铜(金)盆里冻的冰凿下来,用带来的丝线穿起当钲敲。表现了童真童趣。
【解析】略
9. 刷子李 小胖墩儿 武松 骆驼祥子
10. 村庄儿女各当家 短笛无腔信口吹 三万里河东入海 夜静春山空 君子喻于义 不可同世而立 说话做事要前后相应,不能自相矛盾 示例:大拇 吃苦耐劳、默默奉献 诸葛亮 严监生 机敏善对 水浒传 施耐庵 武松打虎 武松勇武机敏,赤手空拳打死了猛虎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名言、文言文的识记、对课文内容理解及对四大名著等相关常识的掌握,要求我们注重识记与积累。
(1)根据给出的内容可知,本题应填写“村庄儿女各当家”。诗句出自宋代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原诗是: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2)根据给出的内容可知,本题应填写“短笛无腔信口吹”。诗句出自宋代雷震的《村晚》,原诗是: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3)根据给出的内容可知,本题应填写“三万里河东入海”。诗句出自宋代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原诗是: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4)根据给出的内容可知,本题应填写“夜静春山空”。诗句出自唐代王维的《鸟鸣涧》,原诗是: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5)根据给出的内容可知,本题应填写“君子喻于义”。整句话出自《论语·里仁》,意思是:君子懂得的是道义,小人懂得的是利益。
(6)根据给出等内容可知,本题中的句子出自《自相矛盾》,原句是: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意思是:什么都不能刺穿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自相矛盾》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说话做事要前后相应,不能自相矛盾。
(7)《手指》一文,丰子恺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写出了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接着就以风趣幽默的语言具体描写五根手指的不同的姿态和性格。最后阐明了一个道理,“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食指,它让我想到生活中愿作复杂的事、勇敢、机敏的人。
(8)明清小说众多,从这些作品中我们认识了不同的人物。罗贯中《三国演义》中让我们认识了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吴敬梓《儒林外史》带领我们认识了“吝啬鬼”严监生。
南朝刘义庆的《杨氏之子》中,让我们见识了一个机敏善对的孩子形象。
四大名著中,我最喜欢阅读吴承恩的《西游记》,其中,最喜欢的故事情节是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因为他本领高强,嫉恶如仇,总能在师傅危难时,帮助其解难。
A
解析:11、打比方、下定义、作比较、作诠释、列数字、分类别、举例子、画图表。
12、A
13、 × √ √ √
14、树林能遮阴、降温,也能蒸发大量水分。树林通过改变太阳辐射和大气流通,直接影响空气的温度、风速、降雨量等自然因素。
【分析】
11、本题考查说明方法的识记。
题目提供的图片已经列出说明文常用的八种方法:打比方、下定义、作比较、作诠释、列数字、分类别、举例子、画图表。同学们根据图表内容填空即可。
12、本题考查说明方法的识记和判断。
分类别:说明事物的特征,往往从单方面不易说清楚,可以根据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属性的异同,把事物分成若干类,然后依照类别逐一加以说明。
下定义:用简明的语言对某一概念的本质特征作规定性的说明。
作诠释:指文章中对事物的性质和特征进行解释的一种说明方法,作用是具体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便于读者理解。
列数字:从数量上说明了事物特征或事理的方法,使语句更准确,更科学,更具体,更具说服力。数字要准确无误,估计数字要有可靠根据。注意事项列举时间年代不属于列数字。
作比较:将两种类别相同或不同的事物、现象加以比较来说明事物特征。
A.从语段一的“雾凇形状主要有两种”可以知道语段运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语段一在说明雾凇形状运用了“过冷雾滴”“蒸发时产生的水汽凝华”这些科学严谨的词语来说明雾凇形状,运用了下定义的说明方法。选项A说法错误。
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下定义要求完整,即定义的对象与所下定义的外延要相等,并且要从一个方面完整地揭示概念的全部内涵;而作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往往侧重于事物某一方面的特征,或者解说它的构造、成因、功用等非本质的因素。
B.从语段二的“有林区比无林区夏天温度低3~7℃”、“2000公升水”、“湿度要比没有森林的地区高15%~20%”等内容可知语段二主要运用了列数字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选项B说法正确。
C.语段一介绍雾凇形状的分类以及雾凇的形成和结构特点,让读者更加了解雾凇这一自然现象。选项C说法正确。
D.从语段二的“有林区比无林区夏天温度低3~7℃,冬季要高0.5~2℃”可以知道有林区与无林区相比,夏天的温度稍低,冬天温度稍高。选项D说法正确。
1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1)从语段一的“一种是过冷雾滴碰到冷的地面物体后迅速冻结成粒状的小冰块,叫粒状雾凇(或硬凇),它的结构较紧密”和“另一种是由雾滴蒸发时产生的水汽凝华而形成的晶状雾凇(或软凇),结构较松散,稍有震动就会脱落。”可知硬凇是粒状雾凇,不是晶状雾凇。题目说法错误。
(2)从语段二的“树林能遮阴、降温,也能蒸发大量水分。”可知题目说法正确。
(3)从语段二的“森林自己形成一个小循环,使蒸腾的水蒸气补充大气温度,凝结成雨云而降水。”可知题目说法正确。
(4)从语段二的“一棵树仅一个夏天,平均要向空中蒸腾2000公升水,故在森林的上空和附近,湿度要比没有森林的地区高15%~20%。”可知题目说法正确。
1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
同学们可以找语段二具有概括性的语句来概括树林的作用。
示例:树林能遮阴、降温,也能蒸发大量水分。树林通过改变太阳辐射和大气流通,直接影响空气的温度、风速、降雨量等自然因素。
15、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则眼不看仔细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眼口岂不到乎
16、 说。 随随便便,漫不经心。
17、心既然已经到了,眼和口难道会不到吗?
18、 心到 眼到 口到 心到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19、读书要用心,要做到认真,三心二意只会耽误自己,与不读有何差别?
【分析】
译文: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不专心致志,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就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 。心既然已经到了,眼和口难道会不到吗?
15、本题考查文言文默写。
选段出自宋代朱熹的《读书要三到》原文: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16、本题考查解释词语。
“余尝谓”意思是我曾经说过,“谓”意思是说。“却只漫浪诵读”意思是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漫浪”意思是随随便便,漫不经心。
17、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
既:既然。矣:相当于“了”。岂:难道。乎:吗,语气词。“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意思是心既然已经到了,眼和口难道会不到吗?
18、本题考查选择关键信息。
从文章中的“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可知,“三到”指的是心到,眼到,口到。其中“心到”最重要,原因是心既然已经到了,眼和口难道会不到吗?
19、本题考查语言表达。
结合不用心读书会带来的危害去作答。如这样子可能只会浪费时间、自毁前程等。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
20、“ ,”,“。” 。
21、yi jǐ
22、 爸爸的奖励 不能白看 主动权在别人手里
23、 带不带女儿去看大海,父亲做主。 因为没有其他卖烟的商店,所以烟和火柴一起卖由卖烟的做主。
24、哦,女儿分明是在发泄自己受制于人的不满。真是个鬼丫头。看来被人逼迫的滋味儿还真不好受啊。
【解析】
20、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使用。
“我只买烟”和“不要火柴”是爸爸说的话,都要用引号,说在中间,后面加逗号,说完了的句子后面要用引号。爸爸生气地说在后面,故用句号。
答案为:“ ,” ,“ 。” 。
21、本题考查对字音的辨析。
看一看(yi):查看,细看,检查。
给予(jǐ):(动)给(gěi)(用于抽象事物)。
22、本题考查了学生概括文章的能力。
通过阅读主要内容可知,解答此题可以用到段意合并法,把几个段落所表达的意思用一个小标题来概括即可。第一段:写爸爸答应女儿考了好成绩,就奖励带她去看大海。故可以拟小标题为:爸爸的奖励;第二段:写爸爸答应带女儿看大海,但要求女儿写观后感,并威胁说,主动权在自己手里。女儿只得同意。故可以拟小标题为:被迫写读后感;三段:爸爸买.烟时被强行搭售火柴,女儿劝父亲说,主动权在别人手里。可以拟小标题为:主动权在别人手里。
23、考查了学生对重点句子的理解能力。
这里的主动权分别是针对不同的事情来说的。
①处的主动权指的是带不带女儿去看大海,父亲做主。
②处的主动权指的是因为没有其他卖烟,的商店,所以烟和火柴一起卖由卖烟的做主。
24、本题考查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女儿用爸爸对自己说的话,又重新说给了父亲,可以体现出女儿机智的小脑袋,因此答案合理即可。即:看来我们的主动权都不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25.范文:
瞧,我们班的热心肠
我的同学小悦有着一张胖乎乎的圆脸蛋,一头乌黑的长头发,一双清澈的大眼睛看上去特别的真诚。正是因为这双眼睛,我们班的人都很愿意相信她,和她做朋友,因为她最大的特点就是助人为乐,所以我们都喜欢叫她“热心肠”。
记得有一次语文课结束,下一节是科学课,同学们大多数都排好队伍去了科学教室,只有我,小悦和另外两位同学还留在科学教室里,这时刚好有其中一位同学的科学工具袋不见了。
正当我和另一位同学想着要不要去帮助那位同学寻找时,小悦已经默默地走到丢失工具袋的同学桌子旁,快速地在抽屉里翻找起来,里里外外地找了一遍都没有找到。然后又到教室后面的柜子里找,终于在柜子里角落里找到了,她连忙把工具袋递给同学,同时用她那温柔的眼神看了那个同学一眼说:“你不用说谢谢了,我们赶紧去上课吧!”
每天中午,我在班里都可以看到小悦帮着值日的同学盛饭的身影,她会把调羹一个一个地发到每个同学的手中。每次问她,她总是笑呵呵地说:“这样我们就可以早点吃饭啦!”吃完饭后,她总是第一个跑去整理饭桶,餐盆和汤碗,不让垃圾掉到地上。
小悦就是这样,做了好事也从不要感谢,所以我们都愿意和她做朋友,从她身上,我们看到了心地善良,助人为乐的高贵品质,我们为有这样一位“热心肠”的同学而感到幸福。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认真审题可知,此次习作为半命题作文,可以先根据自己想写的内容把题目补充完整,再进行写作。写作时要注意:
①选择自己熟悉或印象深刻的人进行描写,这样有助于我们把人物写生动。
文章开头可以直接开门见山,交代要写的人物是谁,有什么特点。
②中间部分可以先描写人物的外貌,写外貌时要按照从整体到部分,从上到下的顺序来写。然后抓住人物特点(如:性格、爱好、品质等)进行描写,并且要运用人物描写,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表现人物特点,并典型事例的叙述突显人物的特点,可以是多事多特点,也可以是多事一特点,注意安排好事件的详略,并且把事件介绍得清楚、完整。
③文章结尾可以总结全文,点明中心或抒发情感。
此外,文章要运用学习到的描写人物的方法,语句通顺,书写工整,字数符合要求。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