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县金海实验小学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期末试卷(含答案)
1.根据拼音写词语。
pénɡ pài ɡē da chén fǔ pínɡ zǎo
2.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是哪一项?( )
A.汇(huì)集 废(fèi)话 B.铁索(shuǒ)勉强(qiáng)
C.衣襟(jīng) 疙瘩(dá) D.瘦削(xiāo)叫嚷(lǎng)
3.下面词语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瞬间 马蹄 呻吟 干躁
B.日寇 旗帜 缝隙 斗篷
C.枯蔼 衣裳 糟糕 检阅
4.下列句子与例句运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
A.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B.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C.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D.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5.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在辩论大赛中,对方比我们技高一筹,最终我们果然赢得了比赛的胜利。
B.我在原野上摇曳,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风中呼吸,使清风芬芳馥郁。
C.对于我这个“小书虫”来说,每天能读上一小时的课外书,就心满意足了。
D.队伍中的每一位战士都威风凛凛,迈着坚定的步伐,展现了中国军人的风采。
6.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我的书包里有课本,笔,砚等文具。
B.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感受到人生使命是那样庄重迫切。
C.很多东西溢满了我的心:草木、鸟兽、云彩等……成为心中的永恒。
D.“快回来!”妈妈大声喊,“天快下雨啦——”
7.按要求写句子。
(1)狼牙山上响起了他们壮烈豪迈的口号声。(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师对我说:“你下课后把作业收一下,送到我的办公室。”(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用加点词语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非常清楚地知道,桑娜一定要这样做。(改为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
(5)七月的天山是个美丽的季节。(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
8.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诗人喜欢以“花”入诗,充满诗情画意。孟浩然爱对酒赏花,“__________,还来就菊花”;朱熹赏花惜花,“等闲识得东风面,__________”;辛弃疾闻花香知丰年,“__________,听取蛙声一片”。
(2)、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__________。”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__________。”锺子期死,伯牙藏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由于这个传说,人们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作“__________”。
(3)、我们从古以来,就有__________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__________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__________。(鲁迅《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9.根据语境完成填空。
(1)我们用____________来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用_____________来形容京剧说唱字音准确、强调圆润。(填写四字词语)
(2)春天,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季节,更引得无数文人墨客在这春意盎然的时节留下珍贵的诗篇。如,朱熹笔下的“等闲识得东风面,___________________ ”让我们领略到春天的多姿多彩,杜牧笔下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水村山郭酒旗风”让我们感受到江南春景的有声有色。
(3)陆游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意思相近,说的是虽然自己地位低微,但是不敢忘记处于患难中的国家。
(4)根据提示把句子补充完整,写出人物入迷的样子。
她静静地读着那本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明月儿时有
①“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是宋代文豪苏轼的佳句,它曾引起多少人的遐(A.xiá B.jiǎ)想啊!
②“明月几时有”呢?几乎人人都会答:每月十五(农历)月儿圆。可是,这个答案既对,又不对。今天,站在地球上观察,做出这样的回答是对的。可如果从天文学的角度进行考察,或上溯亿万年,或下推亿万年,这个答案就是错误的。这是为什么呢?这还得从“明月几时有”说起。
③“月有阴晴圆缺”,道理何在?这是由于月亮是绕着地球旋转的,它本身不发光,而是靠反射太阳的光来发亮。当月亮转到太阳与地球中间的时候,对着地球的一面太阳光照不到,因而我们看不见它。当它沿着轨道继续转(A.zhuǎn B.zhuàn)动,我们就可以依次看到蛾眉月,半弦(A.xián B.xuán)月、弯弓月了。当它正好转到和太阳相对一面的时候,一轮玉盘似的皓月,就会高悬夜空了。可见“明月几时有”取决于月亮绕地球旋转的速度。
④科学研究的新成果表明:四亿年前,月亮绕地球旋转的速度是今天的三倍。这就是说,当时月亮绕地球一周只需九天,也就是说,那时一个月不是三十天,二十九天,而是九天。“明月”不是“十五有”,而是初五有。有关资料还告诉我们:七千万年前,月亮绕地球一周所用的时间是逐渐变长的。可以预料,再过几千万年以至上亿年,每个月将会变成四十天、五十天,明月也会变成“二十有”或“二十五有”了。
⑤这似乎是奇谈怪论。其实这并不奇怪,这是物质世界永恒运动的道理。物质世界的万事万物无时无刻不在运动,运动速度本身也在“运动”着。所以说,“明月几时有”这个答案历来不是固定的,任何想把这个答案固定住的观点都是错误的。
10、请为文中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打“√”。
(1)(A.xián B.xuán) (2)(A.zhuǎn B.zhuàn) (3)(A.xián B.xuán)
1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奇谈怪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文中第④段画线句子运用______和______的说明方法。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____。
13、通读全文,为什么说“明月儿时有”的答案历来都不是固定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文中第④段从三个不同时期说明了月亮绕地球旋转的情况,这三个时期的顺序可否颠倒?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锁
谁都有不小心的时候,老张出门倒水,随手一带,门“砰”地一下锁住了。
他拎着脸盆,站在门边发愣。热心的邻居拥来,想尽了办法,结果还是——“没门儿”。
我家大姑站在人群里眨眼,忽然她笑起来,挤到老张跟前神秘地说着什么,眼神一个劲地往南院飞。老张愁眉渐渐舒展,却又显得很为难,大姑摆摆手叫上几个小伙子连请带拽地拉来了南院的李小川。
小川前几年因偷盗,在劳教所呆了一年多。现在他成天不言不语,闷着头在厂里干活,谁也没再听说过干那号事。平时人们很难想起他来,似乎院里根本就没这个人。
他茫然不知所措地被人们推到门前。大姑脸上浮着尴尬的笑容,拉着他连说带比画;老张笨拙地拿根烟一个劲儿地往他嘴里塞。他们极力怂恿小川打开这把锁。
小川脸上有些发红,鼻头上沁出细密的汗珠。他低着头,手抄在口袋里,紧抿着嘴唇,一只脚在地上来回蹭着……邻居们期待的好奇的目光落在他身上,周围一下子变得异常安静。
他终于像是下了决心,慢慢抬起头,脸上现出一种古怪的表情来,似乎想笑一笑,却又笑不出来。他用手背拭了一下鼻子上的汗水,向邻居要了一根旧锯条。
他缓缓举起手,仿佛提着根千斤重的东西。人们注意地望着他的一举一动,后面的人起劲地往里挤,往上踮脚……他忽然闭上眼睛,锯条顺着门缝往里插,手猛地一抖。谁都没弄清是怎么回事,老张的门打开了。
一片说不清是什么意思的“啧啧”声从人们口里发出来。小川拨开人群低着头往南院走去。我看见大姑又开始眨眼,目光富有深意地向人们扫了一圈,随后她急步跟上小川,满面堆笑而又似乎漫不经心地问小川会不会开保险箱。
小川站住了,一双眼忽然变得冰冷、冰冷的,那寒彻人心的目光迟钝地盯住大姑僵住的笑脸,又缓缓扫过人群,嘴角痛苦地抽搐着发出一声低沉的冷笑。
“当”的一声,钢锯条在他的指间折成两截,他用尽全力把它扔到远远的阴沟边,像是扔出了一件沉重而又污秽不堪的东西。这一瞬间,我发现他的手指闪着一星红色的光点。
我的心骤然紧缩了,我几乎是跑着回到家里。我似乎觉得,我的心也在滴血。
大姑和老张家都换上双保险锁。
15、以上是一篇微型小说,请用简要话概括小说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通过这篇小说,作者要提醒人们的是( )
A.请给改邪归正的失足青年起码的信任。
B.不要希求人们会真正相信失足青年。
C.请理解改邪归正的失足青年的上进愿望。
D.不要苛求失过足的青年言行完美无缺。
17、小说两次写到大姑“眨眼”,两次眨眼,各有用意。请联系上下文说明大姑眨眼的用意。
第一次眨眼的用意:_______________
第二次眨眼的用意:_______________
18、锁撬开后,“一片说不清是什么意思的‘啧啧’声从人们口里发出来。”根据小说的内容,“说不清的意思”实际上可以分析出几种来,请你谈谈两种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文中括号处省略了描写小川此刻的心理活动的话,请在下面横线上补写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小说以“锁”为题有何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习作。
在小溪里,鱼常常感觉自己很大,到了大海里,它才知道其实自己很小;人不是火柴,不能一擦就冒火;只要你长着耳朵,就会听到不中听或中听的话,不必为此烦恼;成功并不在于别人走你也走,而是在于别人停下来,你仍然在走……成长,永远是那么精彩!
上面的这段话,能否勾起你的某些童年回忆?请从中选择一件事写下来,分享自己独特的成长经历。要求:题目自拟,不少于400字,语句通顺,描写具体,表达真情实感。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参考答案】
1.澎湃 疙瘩 陈腐 萍藻
【详解】本题考查看拼音写词语。
要认真拼读给出的字音,明确要写的词语,写完后再次检查拼写是否有误。书写时注意字的笔画和笔顺,做到工整、规范、正确。本题“澎湃”“瘩”“腐”“藻”笔画较复杂,易写错,需注意。
2.A
解析:A
【详解】本题考查了选择正确的读音。
要注意平翘舌的发音及声调的不同,这样才能选择正确的读音;字音是和词义联系起来的,也可结合词义来辨析。
A.全部正确;
B.有误,“索”的意思是大绳子或大链子,读音为“suǒ”。“强”读“qiáng”时,意思是力量大;读“qiǎng”时,意思是勉强。因此,“勉强”的“强”应读“qiǎng”。
C.有误,“襟”的意思是上衣或袍子的胸前部分,读音为“jīn”。“疙瘩”的“瘩”应读轻声“da”。
D.有误,“削”读“xiāo”时,指用刀斜着去掉物体的表层或一截;读“xuē”时,义同“削”。专用于复合词。因此,“瘦削”的“削”应读“xuē”。“嚷”读“rǎng”时,意思是喊叫,吵闹;读“rāng”时,义同“嚷”,只用于“嚷嚷”。因此,“叫嚷”的“嚷”应读“rǎng”。
3.B
解析:B
【详解】本题考查字形,学生注意平时要多积累。
A项,“干躁”应为“干燥”。
C项,“枯蔼”应为“枯竭”。故选B。
4.A
解析:A
【详解】本题考查修辞方法的解析和运用,首先要了解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设问、反问等,然后通读整句,了解句意,抓住关键信息,辨析所用的修辞方法。
“一字千金”是很明显的夸张手法。
A.而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这句是对自己人生导师的话的肯定,也是夸张手法。
B.句子中的修辞手法是类比和对偶;
C.句子中的修辞手法是对仗;
D.句子中的修辞手法是借喻。
5.A
解析:A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了修改病句。
B、C、D正确。
A.有误,不合逻辑,“果然”改为“竟然”。
6.D
解析:D
【详解】本题考查了学生对于标点符号的辨析与应用。
完成此类题目认真分析所给句子在内容、结构、用词等方面的特点,根据对标点知识的学习进行选择。学生在平时的阅读与写作中要注意标点的应用。
A 有误。句中“课本”“笔”“砚”是并列关系的词语,之间应用顿号隔开。
B 有误。句中“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一本书,应把双引号改为书名号。
C 有误。句中“等”和“……”不能同时使用,可去掉“等”或“……”。
D 正确。
故选:D。
7. 狼牙山上响起了口号声。 老师对我说,让我下课后把作业收一下,送到他的办公室。 秋天既是一个丰收的季节,又是一个凉爽的季节。 我非常清楚地知道,桑娜不能不要这样做。 七月的天山是个美丽的地方。
【详解】(1)本题考查缩句。
缩句时,要把所有修饰语去掉,要注意缩句后语句要通顺。缩写句子的步骤:① 要认真读懂原句,明白句子的意思。②找出句子的主要部分“谁是什么”或“怎么样(主、谓、宾),对这部分予以保留,删掉次要部分(定、状、补)③检查是否缩成最简单的句子,是否保持了原句的主要意思。
本句缩为:狼牙山上响起了口号声。
(2)本题考查直述句改为转述句。
直接引用改为间接引用(转述句)的方法:①改变标点:去掉表示直接说话的冒号和引用, 改用逗号。②改变人称代词:如把“我”改为“他”。“你”改为提示语中的受话者。③看句子的内容,有些句子中个别或少量的文字需要改动。
本句改为:老师对我说,让我下课后把作业收一下,送到他的办公室。
(3)本题考查关联词造句。
“既……又……”是表示并列关系的关联词。
示例:妈妈做的菜既好看又好吃。
(4)本题考查改写句子。
首先要把双重否定词加在句子合适的位置上,其次要熟记双重否定词,选择合适的否定词,把一定、肯定、会等词替换或者删掉,加上双重否定词。
本句改为:我非常清楚地知道,桑娜不能不要这样做。
(5)本题考查修改病句。
首先认真读原句,弄清句子要表达的意思。然后找出有毛病的地方,根据病因修改。其中要注意修改病句不能改变原句的意思。检查修改后的句子,看句子是否完整、通顺、合理。
本句搭配不当,改为:七月的天山是个美丽的地方。或者:天山的七月是个美丽的季节。
8. 待到重阳日 万紫千红总是春 稻花香里说丰年 巍巍乎若太山 汤汤乎若流水 知音 埋头苦干 为民请命 中国的脊梁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诗词歌赋的背诵默写,要对学过的诗歌内容及时巩固复习,不要写错别字,不要写混课文内容即可。
(1)、本题考查的诗歌是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全诗内容是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本题考查的诗歌是朱熹的《春日》,全诗内容是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本题考查的诗歌是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全诗内容是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2)、本题考查的文言文是《伯牙绝弦》,原文内容是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遇或乐曲高妙;在句中一般充当宾语。所以人们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作“知音”
(3)、本题考查的课文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鲁迅先生在民国时期所著的一篇驳论文,这篇驳论文作于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际,反驳了当时社会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以及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的言论,鼓舞了民族自信心和抗日斗志。原文内容是“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9. 高山流水 字正腔圆 万紫千红总是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 位卑未敢忘忧国 一头扎进了书中的故事中,天黑了都不知道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点有对四字词语、古诗句、名人名言的识记与补写句子能力。解答时要根据积累作答。
(1)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
字正腔圆:形容京剧说唱字音准确、强调圆润。
(2)“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出自宋代朱熹的《春日》,原文是: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出自唐代杜牧的《江南春》,原文是: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3)“位卑未敢忘忧国”出自宋代陆游的《病起书怀》,原文是: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4)根据提示,把句子“她静静地读着那本书, ”补充完整,注意要写出人物入迷的样子。
示例:她静静地读着那本书,如饥似渴,连妈妈进来都没发觉。
A
解析:10、(1)A√ (2)B√ (3)A√
11、荒唐不近情理的言论。
12、 列数字 作比较 使说明对象具体化,突出被说明对象的特点
13、因为物质世界的万事万物无时无刻不在运动,运动速度本身也在“运动”着。
14、不可以颠倒,因为第④段是按时间先后顺序说明月亮绕地球旋转的情况的。
【分析】
10、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字音的能力。
正确读准字音,注意区别形近字、多音字的读音,还要注意声调、韵母的区别,平时要多读,多练。
遐想xiá xiǎng,转动zhuàn dòng,半弦月bàn xián yuè。
11、本题考查词语解释。
要学会掌握理解其中的重要的字,就容易理解整个词语的意思了,还要注意平时的积累。
奇谈怪论:意思是荒唐不近情理的言论。
12、本题考查说明方法。
列数字是说明文常见的一种说明方法,从数量上说明了事物特征或事理的方法,使语句更准确,更科学,更具体,更具说服力。数字要准确无误,估计数字要有可靠根据。注意事项列举时间年代不属于列数字。
作比较是说明文中将两种类别相同或不同的事物、现象等加以比较来说明事物特征的说明方法 ,作用是突出强调事物的某种特征。
“四亿年前,月亮绕地球旋转的速度是今天的三倍。这就是说,当时月亮绕地球一周只需九天,也就是说,那时一个月不是三十天,二十九天,而是九天。”运用了列数字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使说明对象具体化,突出被说明对象的特点。
13、本题考查提取关键信息。
仔细阅读文章最后一自然段,从“物质世界的万事万物无时无刻不在运动,运动速度本身也在“运动”着。所以说,“明月几时有”这个答案历来不是固定的,任何想把这个答案固定住的观点都是错误的。”可知答案。
1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文中第④段从三个不同时期说明了月亮绕地球旋转的情况,这三个时期的顺序不能颠倒。因为:从古说到今,说到未来,按时间先后的顺序叙述,不能颠倒;月亮绕地球一周所用的时间是逐渐变长的,这种客观事实、自然规律不能改变;文章是由事实到推测的。
A
解析:15、由于老张出门倒水无意间锁上房门,随后在大姑的搓动下找来了曾因盗窃入狱的李小川开锁,开锁后,大姑和老张同换双保险锁的故事。
16、A
17、 表示大姑想到了帮老张开门的方法。 是用眼神向大家示意小川的手法熟练,暗指小川不光彩的过去
18、(1)惊讶确实了不起一会功夫就开锁了。(2)不愧是曾经做过盗窃犯入过狱的人,包含了一种蔑视心态。
19、唉,当着众人的面,我是开还是不开呢?要是开了,别人会怎么想我?要是不开,又显得自己缺乏热心,况且这么多人都在求我帮忙。算了,豁出去了……
20、“锁”是全文的线索,不但是现实的锁,更是内心的锁,锁有双关意义。
【分析】
15、本题考查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
概括主要内容格式:谁做什么,本题中,按照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来写。小说主要写了老张出门倒水无意间锁上房门,他想尽了办法,还是“没门儿”,随后大姑找来了曾因盗窃入狱的李小川开锁,李小川打开了老张家那被反锁的门锁后,反而不被信任,于是大姑和老张一同换了双保险锁的故事。
16、本题考查文章主旨的概括。
小说主要讲述的是有偷窃前科的李小川打开了老张家那被反锁的门锁,却打开不了“大姑”们心锁的故事。小说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缺少最起码的信任,不是犯一次错误就永远是坏人。表明了请给改邪归正的失足青年起码的信任。选A。
B错误。小说没有提醒我们不要希求人们会真正相信失足青年。
C错误。小说并没有写失足青年的上进愿望。
D错误。小说并没有体现不要苛求失过足的青年言行完美无缺。
17、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结合“我家大姑站在人群里眨眼,忽然她笑起来,挤到老张跟前神秘地说着什么,眼神一个劲地往南院飞。”和“大姑摆摆手叫上几个小伙子连请带拽地拉来了南院的李小川。 小川前几年因偷盗,在劳教所呆了一年多。”可以看出大姑第一次眨眼说明她想到了小川原来会撬锁,写出了“大姑”自己找到解决开门的办法而自鸣得意。
结合“我看见大姑又开始眨眼,目光富有深意地向人们扫了一圈,随后她急步跟上小川,满面堆笑而又似乎漫不经心地问小川会不会开保险箱。”可知,大姑第二次眨眼表现了她不信任小川,认为小川还会像以前一样。所以是用眼神向大家示意小川的手法熟练,暗指小川不光彩的过去。
18、本题考查句子的理解与分析。
“一片说不清是什么意思的‘啧啧’声从人们口里发出来。”说的是小川打开锁后,人们的发出了“啧啧”的声音,由“谁都没弄清是怎么回事,老张的门打开了”可知,小川一会功夫就将锁打开了,所以“啧啧”声,表示一种赞叹惊讶,表示确实了不起。由“川前几年因偷盗,在劳教所呆了一年多”可知,“啧啧”声还有一种蔑视心态,意思是不愧是曾经做过盗窃犯入过狱的人,一下子就打开了。所以“说不清的意思”有两种意思,一是惊讶确实了不起一会功夫就开锁了。二是不愧是曾经做过盗窃犯入过狱的人,包含了一种蔑视心态。
19、本题考查人物心理活动的分析。
由“小川脸上有些发红,鼻头上沁出细密的汗珠。他低着头,手抄在口袋里,紧抿着嘴唇,一只脚在地上来回蹭着”可知,此时小川处于两难之地,他不知道该不该开锁,如果不开锁,老张会很着急,如果开锁的话,人们会不会再次怀疑自己。将小川为难的心理活动写出来即可。
20、本题考查理解标题的含义。
我们要明确理解标题的含义,主要从表面意思和深层含义两个角度考虑,表面含义就是标题在文章中直接的反映,深层含义主要从主旨的角度思考,挖掘它的比喻义和象征义。
本文中锁”是全文的线索,“锁”既有物质意义上的“锁”,还有心锁。既指老张家门上那把被不小心反锁了的“锁”;又指在李小川帮助老张家开锁的第二天,大姑家和老张家换上的“双保险锁”;还指李小川与“大姑”们之间一直存在着的那把未开的“心锁”。这个“心锁”不仅“锁”住了人们对小川的印象,也“锁”住了小川重新生活的勇气。
21.范文:
难忘童年
“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操场边的秋千上,只有那蝴蝶还停在上面……”每当我听到《童年》这首歌的旋律时,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发生在我身上的童年趣事。
记得那时我上幼儿园,一天,我回到家里,满脸兴奋地告诉妈妈说:“妈妈今天李老师表扬我啦!”“噢,老师怎么说的?”妈妈高兴地问。“李老师夸我真百(乖)”“噢,我的宝贝本来就很白呀”“不细(是)”,妈妈猜了好半天,我都说:“不细(是)”我都快急哭啦,我着急地纠正道:“老师说我真百(乖)”妈妈还是不解,什么百(乖)呀?突然妈妈恍然大悟说:“李老师是不是说俊颖真乖呀?”我高兴地点了点头。妈妈总算明白我的意思,忍不住在我脸上轻轻地吻了一下。
这件事虽然过去很久了,但现在爸爸妈妈还常拿这件事来逗我呢!每当我想起这些,心里总会涌起一股幸福的暖流。
童年是一首歌,是一首永远回荡在我心中最难忘的旋律。童年是一幅画,是一幅五颜六色的画。童年是一束花,是一生最美丽的花。它使我感到,平平常常的日子中,我的每一天都是那么的幸福快乐。
【详解】本题为自命题作文。
要求分享自己独特的成长经历。回顾童年时光,想想哪些事让你印象深刻,难以忘怀?选择你最想和大家分享的去写。注意记叙文六要素,想好开头、结尾,做到首尾呼应。注意把事例写具体、写生动。
写作构思:
开头:开门见山/修辞式开头点题。
正文:通过典型的事例来表现童年的快乐或忧愁,写作时要合理安排材料,重点部分要详细写,其他部分可略写,还要注意语句要通顺,用词要恰当。写作过程中注意运用学到的写作方法及修辞手法,用到积累的好词佳句。写完后还要多读多修改。
结尾:总结式或抒情式扣题,照应主旨。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