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2.2《地球的结构》教案
2.2《地球的结构》教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明白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地壳在不断运动着;知道组成地壳的岩石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科学探究目标:能够通过收集各种不同地自然现象推测地球的内部构造。
科学态度目标:保持对探究地球内部构造的好奇心和研究热情;
乐于参与地球结构模型的制作活动,能够与他人合作克服困难积极完成制作任务。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自己的家乡,明确认识家乡的典型特征。
教学重点:
理解地球从表面到底薪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地壳在不断运动着。
教学难点:
根据自然现象推测地球内部构造,体会科学研究中建立地球模型的意义。
课前准备:
PPT课件、地球仪一个、地球构造模型、煮鸡蛋-一个、盲盒6个分别装沙子、石子、水、土等物体。
课时安排: .
1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地球表面的特点,并通过观察一些特殊的地貌特征推测了地球表面的特征与地球的内部构造有关,那么地球的内部是什么样子的呢?本节课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吧。
二、授新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地球表面有高山,有峡谷,有平原,那么地球的内部结构是怎么样的呢?你们知道吗?
学生猜测,指名回答。
请大家仔细阅读教材并观看多媒体地球内部结构图,读后用一端最简介的话概括住你了解到的地球内部的信息,把它记录下来。
学生阅读,概括信息。
师生交流信息: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出示PPT课件:我们看到这个地球内部的构造示意图,你觉得像什么?
学生:鸡蛋。
我们把一一个煮熟的鸡蛋切开观察一下,对照你所观察到的,说说地壳、地幔、地核与蛋壳、蛋白、蛋白之间有何相似之处。
引出地壳、地幔、地核概念知识。
(1)地壳:是地球全体圈层的最外层,由岩石组成。厚度各处不一样,大陆地壳平均厚度为35千米,大洋地壳平均厚度为7千米。
(2)地幔:地幔是地球的地壳以下、地核以上的中间部分。其厚度约2850km,占地球总体积的82.3%,占地球总质量的67.8%,是地球的主体邵分。从整个地幔叫以通过地震波横波的事实看,它主要由固态物质组成。根据地震波的次级不连续面,以650km深处为界,可将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两个次级圈层。
(3)地核:地核是地球的核心部分,位于地球的最内部。半径约有3470 km,主要由铁、镍元素组成,高密度,温度非常高,有4000~6800'C。地核的质量占整个地球质量的31. 5%,体积占整个地球体积的16. 2%。
三、小小科学家探究活动
我们刚才所学到的知识是由科学家们得出的。
那么,科学家是通过什么方法指导地球的内部结构呢?我们先来
看一组有关地表现象的图片。
(出示PPT课件)火山、地震、地热、海啸等图片,学生认真观察。
从这些图片当中你能推测出地球构造的哪些信息?现在我们来当一次科学家,看看你们能不能通过以下自然现象推测出地球内部的信息。
学生回答预设:
火山爆发——推测出地球背部有炽热的岩浆。
地震——地球内部蕴藏着巨大的能量。
地热——地球内部的温度很高。
海啸——地球的内部是活动的。
同学们说得很好,科学家们从这些表象中推测出地球内部的许多信息,其实,他们还运用了实验的方法来探索地球内部的秘密。
四、盲盒游戏
咱们现在也玩一个比较流行的游戏——开盲盒。
老师准备了一些不透明的盒子,里面装有不同的物体,在不打开盒子的前提下,你们可以用什么方法知道盒子里装的是什么?
教师分发小盒子,学生分组讨论,动手操作。
小组汇报交流成果。
刚才的游戏我们进行的很成功,大部分小组都猜到了盒子里装的是什么物品,并进行了验证,你们都用到了一个科学思维: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你们都是-一个合格的小科学家。
五、拓展
同学们现在对地球的内部构造有了一定的认识,现在大家有没有兴趣自己动手做-一个地球内部构造的模型呢?
分发彩泥,学生动手制作。.
六、总结延伸
对于地球内部的结构,现在仍然还有许多谜团,许多的信息也是科学家们一种推测。
我们下课之后也可以根据一些有用的信息来进行地球内部结构的推测,同学们有什么发现,下节课我们可与一起交流
一、五年级上册第1单元选择题
1.一束( )通过三棱镜照到白屏上,会分散成七种颜色的光。
A.白光 B.绿光 C.红光
解析:A
2.小刚同学将手伸人一个长方体玻璃鱼缸的水中,旁边的小红同学可能看到的现象是( )。
A.手在水面处“折断”了 B.水中有两只手 C.以上现象都有可能看到
解析:C
3.彩虹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光沿直线传播 B.光的色散 C.光的反射
解析:B
4.选择题。
(1)下列能证明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是( )。
A.光从太阳到地球大约需要8分钟
B.白天能看到书上的字
C.夜晚城市上空有很多光柱
(2)在排一列纵队时,如果后一位同学只能看到前一位同学的后脑勺,就表示队伍排直了,这是因为( )。
A.光速极快
B.光的反射
C.光沿直线传播
(3)在做验证光的传播路线的实验时,三张卡纸上打洞的位置是( )。
A.不同的
B.相同的
C.任意的
(4)下列关于光的传播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光像射线一样向四面八方射出
B.光是直直的向前照射的
C.光是沿着曲线传播的
(5)在做验证光的传播路线的实验时,应该做( )实验。
A.1次
B.2次
C.多次
(6)下列空管中,当我们用激光笔照射( )的一端时,会有光从另一端射出。
A.
B.
C.
(7)光在水中是以( )的形式传播的。
A.直线
B.曲线
C.折线
【答案】 (1)C
(2)C
(3)B
(4)C
(5)C
(6)A
(7)A
【解析】【解答】(1)选项A只能证明光的传播速度快。B选项只能证明光线有自己特殊照明功能。C选项可以证明光线沿直线传播。
(2)因为光线总是沿直线传播,只要看到前方的后脑勺,就表示队伍排直了。
(3)在做验证光的传播路线的实验时,三张卡纸上打洞的位置是相同的。
(4)光线总是沿直线传播的。
(5)多次测量实验才能得出普遍规律。
(6)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总是沿直线传播的,所以A选项才能看到光线,
(7)光在水中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
【分析】本题考查有关光线的知识,光线在同种均匀介质是沿直线传播的,是常考的知识点。
5.物体影子的方向与( )有关。
A. 同一光源从不同的方位照射 B. 同一光源同一方位的不同距离照射
【答案】 A
【解析】【解答】物体影子的方向与同一光源从不同的方位照射有关。
【分析】本题考查影子方向与光源照射方向的关系。
6.当我们从光线较弱的环境下走到强光下时,眼睛的瞳孔会( )。
A. 放大 B. 缩小 C. 不变
【答案】 B
【解析】【解答】人在弱光下,瞳孔会变大,在强光下,瞳孔会缩小,当人从弱光走到强光环境中时,瞳孔会从大变小。
【分析】本题考查不同环境下,瞳孔的变化。
7.平面镜里的像都与物体( )。
A. 相同 B. 左右相反 C. 上下相反
【答案】 B
【解析】【解答】平面镜中像的大小与实物的大小相同,但左右相反,上下相同。
【分析】本题考查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8.树林中地面上形成一个个圆形的“光斑”是( )。
A. 树叶的影子 B. 太阳的像 C. 树叶间的空隙的像
【答案】 B
【解析】【解答】太阳光沿直线传播,透过树叶之间的小孔,在地面上形成太阳的像。
【分析】本题考查小孔成像原理。
9.阳光下旗杆影子长5米,一会儿旗杆影子变长了,这种现象发生在( )。
A. 上午 B. 中午 C. 下午
【答案】 C
【解析】【解答】一天中阳光下的影子不断变化,清晨长,逐渐变短,中午最短,然后变长,到太阳偏西快落山时最长。下午影子变长。
【分析】本题考查阳光下影子变化规律。
10.一天中,阳光下物体的影子( )最短。
A. 早晨 B. 正午 C. 傍晚
【答案】 B
【解析】【解答】一天中阳光下的影子不断变化,清晨长,逐渐变短,中午最短,然后变长,到太阳偏西快落山时最长。下午影子变长。
【分析】本题考查阳光下影子变化规律。
11.同一时间,阳光下不同物体的影子( )。
A. 形状相同 B. 方向相同 C. 长短相同
【答案】 B
【解析】【解答】同一时间,阳光照射的方向相同,物体的影子方向也相同。
【分析】本题考查阳光下影子变化规律。
12.阳光下一根10厘米的铅笔直立在地上,其影子长5厘米,同时测得旗杆影子长为2米。旗杆实际高度约为( )米。
A. 2米 B. 2 .5米 C. 4米
【答案】 C
【解析】【解答】同一时间,物体长度和影子长短成比例关系。铅笔长10厘米,影子长5厘米,所以物体高度是影子的2倍。旗杆影子长2米,那长旗杆高度应该为4米。
【分析】本题考查阳光下影子变化规律。
13.下列物体与潜望镜利用的原理相同的是( )。
A.放大镜 B.医生用的额镜 C.近视眼镜
解析:B
14.夜晚,我们在灯光下看书、写字,主要是利用了( )。
A.光的直线传播 B.光的折射 C.光的反射
解析:C
15.以下方法不能证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是( )。
解析:C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