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课堂观测登记表
观测者姓名
观测者学校
授课教师
授课班级
六年级
授课题目
圆锥的体积
授课科目
数学
负责观测对象
全体学生
观测主题
圆锥的体积
观测维度
观测视角
观测点
观测记录
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
课程性质
教学目的
教学目的:是否明确而恰当?
目的具体明确、恰当,重难点突出。
达成教学目的
目的依据什么?
紧扣课标、教材
适合该班学生
教学重难点
核心知识:教师是如何呈现给不同学生的?
用沙演示:圆锥的体积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小学效果好,学生理解圆锥体积是圆柱的1/3
教学内容
教材整合解决
依据学生接受能力,对教材作取舍,增长尝试题,精简作业,表现合理。
整合后的教学内容更加结合学生实际,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实行
预设教学方法
创设教学情景导入,运用了提问、小组合作、演示归纳、实践运用等方法。
体现教师以教给学生学法为主旨,培养学生思考、计算、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评价
学习目的的检测方法、评价信息的运用
运用填空、判断、计算等课堂练习进行检测学习目的的贯彻效果,根据评价中获取的信息,教师补充相关知识。如:体积单位的换算,比重概念等
除个别学困生以外,大部分学生都会灵活运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都明确圆锥与圆柱的体积关系,知识掌握牢固。
教学资源
教学具、多媒体的使用
用到实物教学具并与视频协作使用。
注重思维培养,渗透学法,效果好。
内在联系:是否注意建立知识横向或纵向联系,与生活联系?
建立知识横向或纵向联系,与现实实际生活密切联系。
教学结合实际,接近生活,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教学
教师教学
知识结构
学科特点:是否体现了学科特点与本质?
体现了学科特点与本质。
突出以公式的推导、理解、运用为重点。
详略得当:是否做到了易懂的少讲或不讲、易混的细讲并辨析?
教师语言简洁,示范动作准确到位,能把课堂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多练习多做演示,自己归纳结论。
突出以学生的学习为主,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空间,教师尽量是少讲。
教学资源:是否合理使用教材和校内外教学资源?
教师要积极开发教学资源,涉及校内和校外的教学资源。
教师用好教材资源,使用好教学具和幻灯片。
教学环节
有哪些教学环节
导入、公式的推导、运用
教学环节符合教学规律
方法技能
是否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培养?
运用发现法创新法,让学习 在老师的指导下去发现学习技能的方法,和创新学习的方法,发展思维能力。
学生嗯运用教师教给的学法,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学习
课前准备
教学具或课件
教学具准备充足
使用纯熟、直观形象
倾听
学生倾听教师讲授人数
所有学生斗倾听师生发言
认真聆听、积极发言、记笔记
互动
是否运用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讨论如何由圆柱体积公式获得圆锥体积计算公式。
小组工作分工明确、具体、指令清楚,效果好。
自主
学习方式
自主观测、实验、发现问题、讨论、归纳、获得结论
创设自主、合作学习,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达成
学生是否清楚学习目的,预设目的达成证据
学生明确教学目的,预设目的达成的证据:学生小组活动中能推导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并解决问题。
预设预生成基本能一致,生成超越预设,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课堂文化
思考
开课是否以问题为导向?
问题:圆锥与圆柱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借助已有的圆柱体积计算公式,能否找到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
教学思绪:问题——假设——实验——结论——论证——运用。体现数学学科特点。
民主
课堂气氛是否和谐,教师角色扮演是否是参与者?
师生关系融洽,学生敢于回答教师的提问。
学生思考灵敏、活跃,小组讨论较成功。
创新
导入的情景创设,获得知识的途径、方式
导入中,设计计算圆锥形粮堆的重量。以此作为问题进入课堂,演示推导出公式之后在回到之前问题,突出解决实际问题。
运用教具、课件为资源,运用演示实验获得问题结论,运用结论解决圆锥的体积计算。整个教学过程都体现以学生额自主参与学习研究为导向,鼓励学生思考,寻找解决方法。
关爱
学习目的层次体现、学困生辅导、作为安排等情况
教学目的兼顾学困生和学优生,课堂提问、作业设计贯彻到不同层次学生。
贯彻课程标准:让不同的学生都能学到不同的知识,都能得到进步和发展。
课堂文化
特质
教师优势
教师语言、表情、动作协调,亲和力强,为学生喜欢。
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融洽,气氛民主,教师理念新方法适当,效果好。
课堂设计特色
课堂目的明确,教学结构严密而合理,教学手段新,教学具媒体互相使用,学生学习自主、乐于合作,。
本节课教学效果好,是一节成功的教学示范课。
学生评价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教师哪些地方做得好,尚有哪些局限性?
学生评价:知道圆柱体积是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1/3。学习轻松,喜欢上姚老师的数学课。学生评价真实准确。
教学改善建议
本课教师组织教学非常注重引导、鼓励、学法指导,但在联系生活实际公式的灵活运用方面表现不够突出。可设计自主编题,计算圆锥体实物的体积,将体积转换成容积或重量,以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也许效果更好一点。此外,本课教师教学中对学生良好的表现没有及时给予评价,以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