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10. 父母多爱我 教学设计
《父母多爱我》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父母多爱我》是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的内容。切合本单元“家是最温暖的地方”这个主题,从最重要的亲子关系入手,先帮助学生建立对这个“小家庭”概念的认识。体会父母的关心和爱,同时也培养学生对父母的理解和尊重。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认识到父母的关爱,同时也培养学生对父母的理解和认同。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课本学习,增进学生和父母之间的沟通。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帮助学生通过换位思考等方式理解自己的父母,更加关心和关爱父母。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发现父母对我们的爱,并理解父母对我们的付出。
2.教学难点:在理解父母的基础上增强学生对父母的感恩和尊敬,形成更好的亲子关系。
课前准备:
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相关材料。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情境导入:爸爸妈妈爱我吗?
教师小结:爸爸妈妈平时或许很少会把“爱”这个字眼挂在嘴边,也很少说“爱”我们。但其实他们在背后默默地关心着我们,为我们付出了许多许多。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就要来走进每天陪伴我们的父母。一起进入第十课的学习:父母多爱我(引发学生思考和学习兴趣)
一、 父母默默地爱
活动一:填写“爱心树”(课本第66页)
1、哪些事是我们平时不曾注意的呢?
2、分享你填了“爱心树”以后的感受。
活动二:爱在不言中。
1、阅读故事《妈妈喜欢吃鱼头》
2、欣赏歌曲《鲁冰花》、《我有一个好爸爸》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发现父母的关爱,培养学生对父母的感恩之情。)
二、多一些理解
活动三:课堂互动
1、结合课本,父母还有哪些事是我不能理解的呢?
2、通过本课的学习,是不是对这些事有了新的看法了呢?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换位思考,更加理解父母)
课堂小结:父母是我们最重要的亲人,他们给了我们生命,也给我了我们最多的关爱。尽管他们表达爱我们的方式不尽相同,有的父母的爱是显而易见的,有的父母的爱则是默默无言的。不管哪种方式,父母对我们的爱都是伟大的。我们也要更加理解我们的父母,更加爱我们的父母。
板书设计
第三节 父母多爱我
一、父母默默地爱
二、多一些理解
课堂练习
1.小米的爸爸为了让他减体重,每天和他一起步行到学校。小米觉得很累,并且感到很不开心。以下对于小米爸爸做法的说法正确的是(C)
A.小米的爸爸是为了不让小米睡懒觉。
B.小米的爸爸不关心小米的累。
C.小米的爸爸很关心小米的健康,所以才和他步行去学校。
D.小米的爸爸没有其他交通工具带小米上学。
教学反思:
本框是道德与法治三年级第四单元第一课的内容,本课学习的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父母对我们的关爱,并在这个过程中更加理解父母。本节课注重培养更和谐的亲子关系,同时也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发挥积极的作用。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12. 家庭的记忆 教案
12. 家庭的记忆 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家庭的发展变化,知道家庭的重要日子和事件,增强对家庭的认识。
2.情感与态度:感受家庭的传统和价值,体会自己的成长与家庭发展变化的关系。
3.行为与习惯:增进对长辈的了解,养成关心家庭,关爱家人的习惯,逐步树立家庭责任感。
4.过程与方法:通过标出特殊的日子和编写“家庭大事年表”,追溯家庭的历史,勾起对家庭的记忆。
教学重点:
懂得人人都有自己的家,人的生活离不开家,培养对家的亲近感和归属感。
教学难点:
通过了解家庭的过去和长辈们小时候的生活,进一步加深对家庭的认识和了解,体会家人之间的关爱,懂得人的生活离不开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家,犹如一潭清水,平淡而温馨在高兴时,家与你共享快乐,是一方乐土;在伤心时,家给予你安慰,是一个倾听者;在受挫时,家给予你鼓励,是一个避风港湾,无论你身处何种境遇,家中总是充满关爱与幸福,令人魂牵梦绕家记录着我们的成长,也收藏着我们的喜怒哀乐。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读取家庭的记忆。
二、家庭称呼
教材第78页“家庭关系示意图”。
师:同学们,这是一幅不完整的“家庭关系示意图”,你能结合生活经验把它补充完整吗?
生1:空白一:表哥、表弟、表姐、表妹。
生2:空白二:叔叔、婶婶。
生3:空白三:姥姥、姥爷(外婆、外公)。
生4:空白四:表哥、表弟、表姐、表妹
生5:空白五:姨妈、姨夫。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正确!那么,你们知道爸爸和妈妈是什么关系吗?图中还有哪些人是这种关系呢?
生1:爸爸和妈妈是夫妻关系。
生2: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也是夫妻关系。
师:你们知道妈妈和姥姥是什么关系吗?图中还有哪些人是这种关系呢?
生1:母女关系。
生2:奶奶和姑姑、姥姥和姨妈、妹妹和妈妈也是母女关系。
师:你们还能从图中找到哪些关系呢?哪些人又是这种关系呢?
生1:兄妹关系,是我和哥哥的关系。
生2:姐弟关系,是妈妈和舅舅的关系。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那么,你家当地对家庭成员的称呼与图中相同吗?
生1:兄妹关系,是我和哥哥的关系。
生2:姐弟关系,是妈妈和舅舅的关系。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那么,你家当地对家庭成员的称呼与图中相同吗?
生1:相同。
生2:不相同。姥姥姥爷在我们家称作外公外婆。
师:同学们,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往往会带动家庭规模的变化。目前,大多数的家庭是由爸爸、妈妈和孩子组成的,人们称之为“核心家庭”。以往那种和爷爷、奶奶等三代人生活在一起的大家庭已经变得越来越少了,“四代同堂”的家庭则是更为少见。
【设计意图:通过一幅不完整的“家庭关系示意图”,让学生了解自己家庭成员的关系和称呼。】
三、“家史”小调查
出示同学课前准备好的“家庭大事记录表”。
师:同学们,你们是如何知道这些事情的呢?
生:询问爷爷奶奶,听他们讲过去的故事。
师:那么,同学们能够感受到不断传承的家庭美德吗?
生:能!
师:请同学们说说,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你家发生了哪些大事件呢?
生1:在2009年,我出生了。
生2:在2000年,我家住进了新房子。
出示教材第80页“我和父母比童年”的内容。
师:通过比较父母和自己的童年,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1:我们和父母玩的玩具和游戏都不一样。
生2:父母小时候读的书,我从来都没有读过。
师:同学们发现了父母和自己童年的许多不同,同学们可以向父母学一个他们小时候常常玩的游戏,在课余时间和你的小伙伴们一起玩一玩!
【设计意图:通过“家史”小调查,让学生更加了解自己的家庭。】
四、传统节日中的“家”
师:“年夜饭”又称“团圆饭”,是农历除夕的晚餐。这一年人们准备辞旧迎新,一家团聚,共进晚餐。一年一度的“年夜饭”表现出中华民族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这种互敬互爱使一家人之间的关系更为亲密。同学们,你家的“年夜饭”通常有哪些人呢?说说当时的情形和你的心情。
生1: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特别开心。
生2:全家人都相聚在一起,感觉很幸福。
师:那么,你家的“年夜饭”常吃些什么呢?你知道它们的寓意吗?
生1:年夜饭会包饺子吃,因为“子”为“子时”,交与“铰”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预示新的一年里交上好运。
生2:吃饺子,饺子形如元宝,人们在春节吃饺子取“招财进宝”之意。
生3:吃鱼,因为“鱼”和“余”谐音,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着生活幸福,“年年有余”。
生4:吃年糕,年年高(糕),象征收成一年比一年高,境界一年比一年高。
师:一年一度的“年夜饭”表现出中华民族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这种互敬互爱使一家人之间的关系更为亲密。
师:那么,为什么很多中国人过春节一定要回老家呢?
生1:因为他们思念家乡。
生2:因为春节是一家人团圆的节日。
中国人历来重视家庭团圆。吃“年夜饭”的习俗由来已久,每当春节来临,中国人都要与全家人团聚在一起,吃上一顿热热闹闹的“年夜饭”。除了春节以外,在我们国家,还有很多传统节日与“家”有关,同学们知道吗?
生1:正月十五元宵节。
生2:八月十五中秋节。
生3:九月初九重阳节。
【设计意图:通过了解“年夜饭”和中国传统节日,让学生更深层次懂得家的含义。】
五、语言文字中的“家”
(出示一些有关于“家”的成语,如天伦之乐、和睦相处、其乐融融、举案齐眉等)
师:同学们,在中国,不仅很多传统节日与“家”有关,而且很多语言文字也与“家”有关,你还知道哪些祝福家庭的词语或者谚语呢?
生1:阖家欢乐,意思是全家人都开开心心,快快乐乐。
生2:子孝双亲乐,家和万事兴,意识是儿女孝顺,父母就会感到快乐,家庭成员关系和睦,事事就都顺心如意。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通过这些成语和谚语,你发现中国人最重视什么呢?
生:家庭的幸福。
出示教材第84页古诗《秋思》。
师: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并思考这首诗表达的是什么感情?
生:思念家乡和亲人。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那么,你还知道哪些诗句表达了思念家人的心情呢?
生: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师:通过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很多有关“家”的成语、谚语还有诗篇,同学们可以总结起来制作一份简报,然后分享给家中的亲人。
【设计意图:通过学习成语、谚语、诗篇,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和思念亲人的感情。】
六、课查小结
我们这节课了解了家庭中家人的称呼、家庭里不断变化的故事、传统节日中的“家”和语言文字中的“家”,希望同学们可以感受到家庭的传统和价值,体会到自己的成长与家庭发展变化的关系,从而增进对长辈的了解,养成关心家庭,关爱家人的习惯,逐步树立家庭责任感。
板书设计
家庭称呼
家庭的记忆 “家史”小调查
传统节日中的“家”
语言文字中的“家”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