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资料内容仅供您学习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或者删除。
目 录
一、 目的、 适用范围 1
二、 制图精度 1
三、 自检、 互检、 抽检及审核要求及内容 1
四、 制图操作细则 1
1、 微机制图主要依据及人员要求 1
2、 制图常见软件及制图比例 1
3、 原始图件扫描 2
4、 扫描图的矢量化 2
5.制图质量要求: 3
6.数据转换 4
7、 图库使用 4
8、 图签大小 4
9、 图框及坐标网标注 5
10、 图例大小 5
11、 图名部分 5
12、 常见( 部份) 线、 点的尺寸 5
13、 物探等值线图的绘制注意事项 5
14、 物探平面剖面图的绘制注意事项 6
五、 安全措施 6
1、 注意备份、 保管 6
2、 设立安全保护措施 6
3、 应严格约束上网操作, 避免病毒侵入。 6
4、 对于软盘、 光盘等数据拷贝也应检查。避免病毒侵入。 6
六、 制图及室内工作管理措施 6
1.实行工作日志制 6
2.实行自检、 互检、 抽检、 阶段性检、 审核制 7
3.约束、 激励与要求 7
一、 目的、 适用范围
目的: 明确制图技术操作规程、 工作内容和基本要求。大家统一一致,使提交出去的图件规范标准。适用范围: 在没有别的要求下均按此细则执行。执行时间: 从制定日开始。并由组长对制图技术工作的实施进行检查、 监督和管理。
二、 制图精度
1、 图件中的不合格、 不合规等差错率应在1%以内。
2、 软件中丈量栅格图像的边长及对角线长度; 与原始底图或计算出理论值进行对比, 边长误差≤0.2 毫米,对角线误差≤0.3 毫米为合格;
三、 自检、 互检、 抽检及审核要求及内容
1、 要求
自检率应达100%, 互检率100%, 抽检率应达10--20%。在自检、 互检及项目组长抽检的基础上, 再视情况交地调所及总工办或项目负责人审核后才能视为初步合格后才能交出或出版复制。
2、 检查及审核主要内容
( 1) 图库是否是使用要适合( 或是否按要求) 的图库, 图库的标注说明清楚否。
( 2) 检查图件中命名的标准化程度、 分层的正确性、 数据的完整性、 水系方向、 图元与属性的对应性、 属性代码的准确性, 图层建立是否较细致、 清楚明白, 有否含混现象? 图件中绘出的具体的不同内容是否一一对应地归属于所建的图层中各个具体图层( 属性一致性检查) , 有没有混乱或混杂现象。
( 3) 整体图面结构安排( 图名、 图例、 图签、 图框的大小、 摆放位置等) 是否得当, 图面色彩强弱、 对比是否符合有关规范或一般习惯( 如基性岩、 异常等都有大致的颜色, 按规范的色标着色, 面色必须柔和, 切忌大红大绿) , 给人感觉是否合理、 美观、 大方。
( 4) 检查图中内容是否齐全、 精细、 准确, 有无错、 漏画现象, 有明显不足或错误的, 应给予纠正。
四、 制图操作细则
1、 微机制图主要依据及人员要求
( 1) 制图主要依据: 实际材料图等图件、 原始记录、 原始记录表册及地质报告等, 物探主要图件: 异常图、 等值图、 平面剖面图、 地-物综合平面图、 地-物综合剖面图、 测深点曲线图、 拟断面图、 点位数据图、 工作设计图等。
( 2) 人员要求: 要求微机制图人员须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 并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实际操作技能, 特别是Mapgis软件操作使用一定要熟练。
2、 制图常见软件及制图比例
一般使用数据库软件Mapgis进行。有时须用CAD、 sufer、 Grapher制图。
按实际比例绘制, 如1: 1千, 计算机距离量制为100毫米, 实际代表示100米, 1: 5千计算机距离量制为100毫米, 实际代表示500米。这样后述的制图中上点线长短、 粗细、 距离规定才合适。
3、 原始图件扫描
( 1) 图件预处理: 在全面收集资料的基础上, 对资料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 综合整理及筛选等, 同时对原始图件修平去皱, 除去图件上污点, 修饰不清楚的线条。
( 2) 扫描方式: 根据原始底图的图面内容决定使用何种方式进行扫描, 对于薄膜图采用灰度扫描, 纸图使用电分扫描( 根据图与内容的复杂程度及色差情况, 能够分别采用黑白二值、 灰度、 彩色三种扫描方式) , 形成TIF 格式文件。扫描图应尽可能使用新图; )图像分辨率黑白二值、 灰度扫描必须为300DPI 以上, 彩色扫描必须在150 DPI以上; 重复尝试扫描的效果, 以得到最佳清晰度的栅格图像; 将最佳清晰度的栅格图像存盘。不合格的图像需重新扫描, 直至合格。
( 3) 视情况将扫描图的摆正、 拼接、 及扫描图格式转换等处理。
4、 扫描图的矢量化
( 1) 预先分层( 按点、 线、 面分别分为各具体图层, 如线文件中的”地形线””断层”等) , 最好预先将要绘制的图件中的各内容的属性归类书面列好, 以备查并在绘图国按此一层一屋地操作, 并建好图层( 各图层名称应简明扼要, 但一定要清楚不含混) 。
( 2) 用Mapgis软件自动生成标准图框
( 3) 对准备清绘的扫描图镶嵌配准
(4) 矢量化
A.矢量化的顺序为:水库、 池塘-双线河流、 面状渠、 运河、 海岸线-单线河、 线状沟渠-第四系-断层-脉岩-新地层-侵入岩体-老地层, 根据不同属性放在不同的层中。相同图素放在同一层中, 如果该图素为某类公用图素, 则按矢量化顺序只矢量化一次, 并用不同颜色加以区别。
B.到图边的线加点并延长至图框外, 校正后使用标准框自动剪断。
C.矢量化方向: 水系数字化的方向一定要从上游到下游, 铁路和双线公路沿数字化方向的中线向前录入, 复杂线型如不整合线沿主线向前录入。
D.工作参数的设置: 用于校正的实际控制点文件采为点文件, 采集时窗口参数中的显示比例一般取200-300, 以保证有足够的精度; 矢量化点、 线时窗口参数中的显示比例一般取50 左右。系统工作参数中结点/裁剪搜索半径设为0.0001。图形数字化时所用到的线型、 花纹、 色标、 符号、 图例等均按国标、 部标执行。根据图面内容增加必要的符号、 线型及花纹。
E.线编辑时, 两接头处应用结点平差形成结点, 多接头处( 三接头以上) 处应根据压盖关系连续走没有压盖的线, 而将压盖的线用靠近线方法靠上压盖其的线, 以备在后期用自动剪断线的方法形成相应结点。
F.注释的录入: 能够依据栅格文件上的注释位置直接录入, 也可在完成点线矢量化后, 在矢量图形文件上录入, 点属性中包含注释内容的能够经过属性转换形成注释。
G. 图外整饰的录入: 依据有关标准进行图外整饰。图外整饰部分可单独建一个图层, 也可分层, 不联属性。
H.对图内、 图外有明显错误的, 矢量化时应给予纠正, 并作好有关记录。
5.制图质量要求:
( 1) 为确保所建空间数据库的质量, 必须遵循的原则:
图元数据完整, 没有遗漏和多余(重叠图元、 微小图元等)的数据; 图元录入方向正确, 该连的线必须相连, 该断的线必须断开, 没有自相交线元; 所有的多边形必须封闭; 图层间应具有严格的拓扑一致性; 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必须一一对应; 在进行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关联前, 建立点、 线、 多边形的拓扑关系; 没有超出相关比例尺图件编绘标准的图形误差, 特别是空间误差。
( 2) 点要素编辑: 点要素的编辑主要是检查点要素的图层、 参数、 空间位置是否正确, 经过USER ID 号点要素和其对应属性数据进行联结, 检查点要素的图元个数是否正确, 同时检查属性数据库。并针对不同的问题利用编辑系统中点拷贝、 删除、 移动、 修改等功能进行修改。利用点属性的编辑修改功能修改其属性中的关键字段USER ID号。然后将修改好的点要素的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重新联结, 直到准确无误。
( 3) 线要素编辑: 是图形编辑的重点, 线要素图形数据的空间位置的精确度、 线与线联结的好坏、 线与线形成的多边形能否封闭以及图层、 参数、 圆滑等的正确性, 都直接影响拓扑关系的建立和地理制图系统的建立。
A.在矢量化结束后输出素图, 检查点、 线(特别是参与拓扑的线)有没有漏掉或多余。利用编辑系统中线编辑的输入、 删除、 编辑属性等功能进行编辑修改。
B.修改数字化错误的线, 包括参数、 图层、 接头、 方向等。
C.进行线的拓扑查错, 确认所有线在没联结的地方均形成了结点。
( 4) 误差校正
A. 每幅图中采集控制点按指南要求, 选取适当点数, 一般应在13 个以上。除四个角点以外, 其余控制点应均匀分布在图内各方厘网的交汇点上。
B. 利用投影变换中的生成标准图框功能, 生成该图幅的理论图框。
C. 利用整图变换功能, 将待校正的点线文件左下角移至理论零点。
D.利用系统的误差校正功能, 采集控制点文件中的所有点作为误差校正的控制点, 其实际值就是经过整图变换控制点文件中, 误差校正就是各点的(x, y)坐标值, 理论图框中与控制点文件对应点的(x, y)坐标值作为理论值。将各点的实际(x, y)坐标值, 校正到所对应点的理论(x, y)坐标值上。各张薄膜图录入的图层分别利用各自的控制点文件进行校正。若能搜集到其它控制点的理论值, 如三角点可参与一同校正。
E.将采集的控制点理论值与实际值存入文件, 将校正后的各点线文件换名存, 以免覆盖校正前的各点、 线文件。
( 5) 检查多边形的封闭性
利用线转弧段功能, 将上述要形成多边形的线转成弧段, 对其进行拓扑查错, 检查多边形的封闭性等。若出现多边形未封闭等错误应回到线文件中进行重新编辑、 修改, 直至拓扑查错无误, 再进行拓扑重建。
( 6) 当发现所制的地质平面图、 剖面图的内容、 图例等与地质报告有冲突时, 请与有关人员讨论, 以准确一方为准。
( 4) 数据质量监控
数据质量检查: 数据质量检查主要是对空间数据库的入库数据进行质量检查, 检查分MAPGIS 和ARC/INFO 图层数据, 要分别对MAPGIS 和ARC/INFO 格式的所有图层进行逐项检查, 检查的重点是图层套合精度、 拓扑一致性( 重点是公共界线的重合性, 如断层与地层、 地层与侵入体等) 、 TIC 点精度、 命名的标准化程度、 分层的正确性、 数据的完整性、 水系方向、 图元与属性的对应性、 属性代码的准确性等。
图面质量检查: 图面检查是指对用MAPGIS 喷出的全要素彩色喷墨地质图进行质量检查, 检查要求按地质图出版有关要求执行。
A.数字化使用的地质-物探图与全要素彩色喷墨地质图之间对比进行检查。
B.检查全要素彩色喷墨地质物探图中各类地质、 物探要素与数字化使用的地质图之间一致性, 即一一对应、 准确、 齐全与正确程度: 检查数字化地质图中各地质体间新老关系处理是否得当, 有无错漏地质体; 地质界线压盖合理及处理正确与否, 地质界线有无错、 漏画现象; 检查数字化地质图的地质代号、 相关注记准确、 正确、 规范与否; 地质体、 线划、 图式、 图例、 各种花纹、 代号、 符号及着色等是否符合地质图编图、 制图相关标准和技术要求; 数字化地质图是否有其它遗漏现象。
C.图外整饰部分应没有明显的不足或错误。
D.对原正式出版地质图或编制的地物图中存在的地物问题, 如有明显不足或错误的, 应给予纠正。
6.数据转换
( 1) 在MAPGIS 向PC ARCINFO 数据转换过程中, 为避免图元丢失或拓扑不一致性问题, 可先将MAPGIS 以秒为单位的数据转换成PC ARCINFO 以秒为单位的数据, 然后在PCARCINFO 中利用TRANSFO 将秒单位改成度单位。
( 2) PC ARCINFO 中使用CLEAN 命令时应注意两个容限参数的选取。
注意: 第一参数为Dangle Length(悬挂长度), 一段悬挂线段, 其左右两边是同一个多边形。用CLEAN 命令使任何短于该长度的悬挂线段都删去。建议0.0000001; 第二参数为Fuzzy Tolerance(坐标距离容限), 弧段坐标之间的最小距离。用CLEAN 时, 间距小于坐标距离容差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坐标点就合并成一个(包括VERTEX、 NOTE 及弧段之间)。建议用0.0000001。
( 3) MAPGIS 向ARCINFO 转换后, 对可能出现的错误要进行全面检查。
7、 图库使用
( 1) 一般原则, 社会市场项目, 用403slib,国家项目用scslib,
( 2) 使用物探工作设计或该项目提供的地质基础图件中使用的图库。特别注意, 这样小组全年工作中, 可能根据不同项目使用不同的图库, 可能在同一时期段内小组就有多个图库在使用, 建议在作图之初就把图库名附随在图件的文件夹名后。
8、 图签大小
(1)规格; 88×50毫米, 8行中写图名行为8毫米, 其余为7毫米, 图签内字体-宋体,大小3.5毫米.字体间隔:拟编两个字,间隔为9,三个字间隔为2, 四个字间隔为1,图签线框的线粗米0.1毫米。日期表示形式: .5
(2)图签填制内容开形式常见两种, 不能混用, 分为国家大调查因是以地调院名誉交, 其它是以403队名誉交, 其中有三栏填写内容不同, 注意区别。
( 3) 顺序号、 图号: 由成果报告编写人编号, 顺序原测是——实际材料图-综合性平面图—一般性平面图—剖面图; 同性质类的图可编成一个顺序号, 如顺序号3, 图号为3-2;
9、 图框及坐标网标注
(1)内图框宽为10毫米, 线粗0.1;外图框宽1.5毫米,线粗1毫米。
( 2) 内图框中的坐标标注均以公里单位标注, 如横33598, 纵3152, 字体大小均为3.5毫米,但33598的绘图录入采用:#+31#=52;#+335#=98。当比例尺较大时, 如1: 5千, 1: 2千, 其坐标标注公里数后取小数, 如33467.5形式。
10、 图例大小
图例框规格: 矩形框, 120×80毫米, 宋体, 大小3.5毫米。图例文字长的可编成两排。
图例框的左方或上方应写”图 例”, 其大小为5毫米, 黑体。
11、 图名部分
图名字体大小间隔稀密根据图幅大小, 名称长短酌情而设定。图名字体大小一般为15毫米, 黑体字; 图名下方中间写”比例尺 1: 10000”黑体, 8毫米。再下方应有线段比例尺, 其长度一般5厘米, 刻度线长2毫米, 并根据比例标分别标明0, 100, 200, 300, 400, 500米字样, 宋体, 3毫米。标尺线及刻度线粗0.1毫米。
12、 常见( 部份) 线、 点的尺寸
( 1) 地形等高线
线型号1, 光滑曲线, X=10, Y=10, 颜色169( 403队习惯) 或254号, 首曲线宽0.1,计曲线宽0.2,等高线标值点颜色一般高一号色,为170或255号,标值为宋体3毫米.----水系线0.2毫米.
(2)小路:线型2,宽0.2,X=5;Y=1
(3)平面产状:符号高4,宽5,倾角:宋本大小2.5.
(4)名房:用子图标注,黑色小方块,规格1.2×1.8毫米
(5)探槽;线粗0.1,槽宽1.3毫米.
(6)一般地质界线、 异常等值线粗0.1,断层0.3毫米,图上一般注释字体大小为3.5毫米.地名用5毫米.不整合界线、 矿权范围要选对应的线型表示。
( 7) 剖面图:
地表地形线0.3毫米,其它线一般0.1,地形线下方的岩性花纹或充色区块,一般垂直于地表15毫米,一般字体用3.5毫米,高程标注用3毫米,一般从左端地表上引箭头标注剖面方向.且在剖在左端标注: ”起点坐标:X=******Y=***** Z=****m” 在剖面的右端标注: ”终点坐标:X=******Y=***** Z=****m”
物探异常曲线对应摆在剖面图上方,曲线上下波动(振幅)控制在10厘米内,同时要求曲线表示的明显异常振幅要达1-2厘米,使人一眼望去便知这是一个异常.
13、 物探等值线图的绘制注意事项
( 1) 先设置或检查5号图要求图库( 一般大调查、 矿调项目用地调局库, 社会项目用403队库, 其它视情况选库) 。
( 2) 计算、 规划比例尺( 图大小) , 最好让制成的图方格坐标线间距为100( 打出图为10厘米) , 以便点线粗细、 大小参数设置。
( 3) 计算、 估算正、 负数值的平均值、 数值大小主要密集分布区( 范围) 、 正负异常的下限值、 试设等值线条数, 一般平均值、 零值点附近间隔值小点, 正负极端大些。正线为浅红线( 3号? ) 负线为蓝( 5号? ) 零线为黑色。
( 4) 标注点间隔60-80, 字体2.5-3( 一般为3毫米) 。
( 5) 充色: 一般0-平均值-正正异常下限为黄色; 正异常为红色, 负异常为蓝色, 其它为浅色, 但大红、 深蓝色在图面上不能太多或尽量避开不用。
( 6) 将设置参数进行保存, 等值线、 色区、 标注等参数常常需要返复试设置, 以达较好效果。
( 7) 人工修改: 很小的区块( 点线面) 删除( 填好配色) , 修改部分等值线, 标注点要删除一些, 部分极值点要适当移动, 以达图面表示清晰、 美观、 表示内容完整为好。( 34567点难于做好, 需逐步总结、 体会提高)
( 8) 图框、 图例、 坐标网、 坐标值要返复使用, 图签——国家项目用地调院的其它用403队的。这些要单独分好图层, 以便以后多张图重复套用。
14、 物探平面剖面图的绘制注意事项
( 1) 计算、 分析数据特大小特征, 数据的分布特征, 异常下限值是多小值。
( 2) 分析观察数据表各数据对应的平面点位分布, 在各测线上是否是标准的直线, 若不是, 则需将实测坐标值点改算为设计理论坐标值。
( 3) 根据数据分析结和将要绘制出的平剖图的比例尺、 各测线间成图后的相隔间距, 将数据乘以系数值后再图软件生成平剖曲线。注意原则, 一是平剖曲线只能少部分较大的正、 负值可穿越测线; 个别点实行手工展断表示; 二是表示的明显异常要在平剖曲线上一眼能看出。
五、 安全措施
1、 注意备份、 保管
工作的各个阶段要注意成果数据( 提醒, 野外采集的原始数据更重要! ! 一定要随时备份并妥善保管好! ) 图件的备份。对于已绘制好的成品图件及成果数据表要及时汇交给成果编写人, 同时要自我备份保存直到得知项目成果已交接完毕后一段时间才能删除。若不小心将其损坏或删除, 造成需重做, 且当事人在短时间内加班均无法弥补的, 视情况向地调所汇报。
2、 设立安全保护措施
微机使用应设立安全保护措施, 如设置开机口令等, 以避免无关人员上机操作。造成数据破坏、 丢失等。
3、 应严格约束上网操作, 避免病毒侵入。
4、 对于软盘、 光盘等数据拷贝也应检查。避免病毒侵入。
六、 制图及室内工作管理措施
1.实行工作日志制
每个作业人员将每天的工作内容全面、 完整的记录下来, 并由作业组长签名认可。组长建立小组内各成员工作完成进度情况表,并汇总形成阶段性( 如季度性、 半年性、 ) 统计表, 作为考核评比依据( 建议室外也坚持采用这项基础性登记记录式的工作日志制管理) 。
2.实行自检、 互检、 抽检、 阶段性检、 审核制
建立完整的自互检表, 每个作业人员作一幅图( 或成果表格) 都要进行100%的自检, 并将自检结果和修改处理结果如实、 完整的记录下来, 由作业组长签名认可。在自检的基础上, 由项目负责人安排其它作业人员进行60%以上的互检, 并将互检结果和修改处理结果如实、 完整的记录下来, 由作业组长签名认可。
阶段性检查: 对每个阶段性成果要进行严格检查把关, 如图件扫描矢量化后的图元检查; 属性录入后的图元、 属性一致性检查等。
实行抽检、 审核制: 每幅图( 或成果表格) 完成后, 由项目负责抽取10%进行检查, 并确保检查内容全部符合质量要求。审核: 一般图件和重要的成果表格应由项目负责审核, 重要图件由地调所及总工办组织初审。
3.约束、 激励与要求
( 1) 室内资料整理中的微机制图、 成果表格的清理改算, 在技术人员中,它占用的时间、 精力在全年中所占的比例相当的大,大家要高度重视, 并按本细则相关条款操作执行。小组人员要齐心协力, 相互学习、 交流, 大家共同地不断提高, 逐步达到能快速提供出精准、 规范、 标准、 美观大方的地物图件及成果表格给用户。在执行工作中, 原则上按此细则规范操作, 但同时, 可根据出现的新情况新新问题, 再修改并逐步完善该操作管理细则, 使之更具可操作性。
( 2) 生产任务紧迫时段, 原则上小组人员要主动自觉加班:
室内的数据整理及绘图, 常常具有季节性、 阶段性、 突击性, 当其处于赶时间并要定时提交报告成果时段, 参与室内主要在职上岗人员, 在无特殊理由时, 大家都要自觉加班加点, 全力完成生产任务。
( 3) 室内的表格清理改算及微机制图, 直接关系到我们提供物探成果报告的效能。因此, 对于从工作日志中记录反应出的参与人员, 其制图技术全面、 高效、 精准的优秀人员, 还应充分啃定( 小组内年底按所当前管理制度, 返点费中的10%下到组上, 小组参照工作日志记录拉开差距) , 同时应向地调所汇报反应, 请求所里给予表扬表彰等激励。对于无所用心、 混天度日、 效能不高的人员小组应尽量团结帮助改进。对于因技术不熟练等原因, 虽工作太度较好, 尽心尽力了, 但依然工作效能较低的人员, 大家应多给予宽容、 鼓励、 帮助使之逐渐提高。
整编: 赵明亮
5月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