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历史七年级上册期末试卷一、选择题1北京周口店遗址博物馆新馆集展览、科普教育等功能于一体。该馆重点介绍的原始人群是A元谋人B北京人C半坡居民D河姆渡居民2生产工具的进步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由打制石器向磨制石器的变化,也意味着人类社会生活的大转变,下列关于人类社会生活变化发展顺序正确的是( )A定居生活群体生活集体生活B群体生活定居生活集体生活C集体生活定居生活群体生活D群体生活集体生活定居生活3史记中记载“尧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而老,令舜摄行天子之政,荐之于天。”礼记中也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举能,讲信修睦”。这些内容都体现了A炎黄结盟B世袭制C禅让制D分封制4西周时期的诸侯王
2、具有较大的独立性,但需要向周王进献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那时得 到诸侯王这个职位的途径可以是禅让制世袭继承考试获得周王分封ABCD5研究商代原始文献,需要解读的汉字是( )A甲骨文B篆书C金文D隶书6农业是我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立国之本,农业生产技术的革新历来受到重视。下列哪一幅图反映了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ABCD7水经注对某一项水利工程有这样的描述,“旱则藉以为溉,雨则不遏其流”。这项水利工程是A郑国渠B都江堰C灵渠D隋大运河8下图所示是纪念邮票孔子周游列国。他宣传的内容可能是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仁者爱人,以德治国C以法治国,全面加强君权D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9秦始皇巩固统一措施
3、中,奠定了境内各民族共同经济和文化生活基础的是( )A设置基层社会组织B开拓经营边疆地区C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D强调以法治国10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这次起义爆发并得到各地农民纷纷响应的原因是( )秦朝的徭役繁重 秦朝的赋税很重 秦朝实行郡县制 秦朝的刑法残酷ABCD11下表显示了东汉后期10个皇帝的即位年龄及寿命,这一现象反映的局面是A经济繁荣B政治清明C社会动荡D文化繁荣12下图为西安市和平门附近的董仲舒墓。相传汉武帝出于对董仲舒的尊敬,每次游乐时经过董仲舒墓,都要下马经过。民间就称此为下马陵。董仲舒能够得到汉武帝这么高的礼遇是
4、由于A率军打击匈奴B推动实现大一统C颁布“推恩令”D编成了论语13汉书食货志记载,西汉刚建立时,“民失作业,面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针对这种状况,汉初统治者实行了A郡县制B休养生息C加重赋税D勤俭治国14李白诗曰“魏吴争斗决雌雄,赤壁楼船一扫空。烈火初张照云海,周朗曾此破曹公。”此诗评价的战役A消灭了秦军的主力B使我国北方陷入分裂和混乱状态C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D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15为了抢救中医药文化遗产,中央电视台将隆重推出一部中华瑰宝中医药的大型纪录片。历史上为我国中医治疗学奠定基础、被后世尊称为“医圣”的是A张仲景B华佗C扁鹊D李时珍16揭示历史的因果联
5、系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下列因果搭配错误的是A铁器、牛耕的使用-引发了巨大的社会变革B汉朝设西域都护-成为今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统辖的开始C蔡伦改进造纸术-促进了人类文化的传播D北魏孝文帝改革-加快了民族交融的步伐17“因为旧贵族的特权和旧的部落习俗密切相连,改革鲜卑的习俗,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为此,孝文帝决定( )A实施汉化政策B派兵北击匈奴C建立刺史制度D颁布“推恩令”18从东汉末年到西晋统一前的这一时期,全国人口减少了3390多万,平均每年减少27万 余人,人口数量发生如此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人口南迁,土地荒芜B北方自然条件恶劣C政局动荡,战乱不断D江南地区得到开发19下面的示意图整体
6、反映出( )A统一趋势不断加强B三国鼎立局面形成C东汉末年军阀割据D魏晋时期政权并立20“历法天文计算精。圆周小数点分明。千年国外方求出,月后环山宇宙名”这首诗称赞的历史人物是()A祖冲之B贾思勰C王羲之D张仲景二、综合题21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空前活跃,各种学说蓬勃兴起。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论语 材料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老子故以法治国,举措而已矣。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韩非子材料三 “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中国古代历
7、史上文化繁荣的鼎盛时代。诸子学说的不少命题成为后代学说的萌芽形态,后来的学者大都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工作。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纲请回答(1)阅读材料一概括孔子的思想,并结合所学回答孔子创立了哪一学派? (2)阅读材料二分别概括老子和韩非子的主要主张。(3)据材料三回答“百家争鸣”的影响。(4)学习历史有一个基本的结论就是“思想文化是一定现实的反映”。结合所学回答“百家争鸣”的局面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22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张老师以“大秦伟业”为主题设计了下面的学习任务单,请你完成学习任务。任务一 (收集资料体会新朝气
8、象)(1)下面是秦统一六国前各国使用的货币、文字、度量衡情况,请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为巩固统一,针对社会生活中的这些现象采取了怎样的措施?并分析其影响。 任务二 (情境再现分析秦强之因)(2)你从下面的情境中提取到哪些历史信息?(回答2点)1975年12月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大量竹简,内文为墨书秦隶,写于战国晚期及秦始皇时期。墓主人喜生前任县令史,曾经三次从军,用竹简记录了秦军攻打邢丘时发生有部队的两起案件,士兵甲斩首了敌人一个首级,士兵乙企图杀死士兵甲,据首级为己有,却被第三个士兵发现,图谋不轨的士兵乙当场被捉拿归案。另外几枚竹简上说两个士兵为挣抢一个首级也动了手。任务三(思维导图
9、感悟制度创新)(3)在处填写内容。根据下面示意图,简述秦朝如何确立中央集权制度。23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史料包括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的各种实物(文物),搜集史料的主要途径有书籍、网络、博物馆等。材料一“中原文化殷创始,观此胜于读古书.一片甲骨惊世界,”郭沫若(1)联系材料一结合所学,“殷”指哪一朝代?“一片甲骨惊世界”是指哪一种文字?材料二(晋)时海内大乱,独江东(江南)差(稍微)安,中国士民避乱者多南(向南)渡江。资治通鉴(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概括指出当时该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有哪些?(写出一点即可)材料三该著作继承了以往历史著作的传
10、统,把几千年间零碎散乱的历史资料,加以整理、审核、排比;该著作创造了纪传体的形式,成为一部不朽的史学著作。摘编自朱绍侯等中国古代史(3)材料三“该著作”是指哪一历史巨著?据材料指出它创造了哪一体例?材料四(4)图中说唱俑表情生动活泼,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民间生活气息,此文物极有可能出现在哪一治世局面时期?(5)结合以上材料你认为搜集史料的主要途径有哪些?24历朝的封建统治者都作出了不少努力,但是一个朝代都花开花落,你唱罢我登场,但始终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材料有一次,孝文帝跟大臣们一起议论朝政。他说“你们看是移风易俗好,还是因循守旧好?”咸阳王拓跋禧说“当然是移风易俗好孝文帝说“那么我要宣
11、布改革,大家可不能违背。”接着,孝文帝就宣布几条法令改说汉语,三十岁以上的人改口比较困难,可以暂缓,三十岁以下、现在朝廷做官的,一律要改说汉语,违反这一条就降职或者撤职;规定官民改穿汉人的服装;鼓励鲜卑人跟汉族的士族通婚,改用汉人的姓。北魏皇室本来姓拓跋,从那时候开始改姓为元。魏孝文帝名元宏,就是用了汉人的姓。请回答(1)请根据材料概括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除此之外孝文帝改革的措施还有什么?(2)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孝文帝此次改革的目的是什么?此次改革带来了哪些影响?(3)阅读材料分析历代王朝的历史发展主流是什么?【参考答案】一、选择题B解析B【详解】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北京人是发
12、现于北京市西南房山区周口店镇龙骨山北部,B项正确;元谋人发现地点在云南元谋县上那蚌村西北小山岗上,排除A项;半坡聚落位于陕西西安半坡村,排除C项;河姆渡居民生活在长江下游,排除D项。故选B项。2D解析D【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原始人最初过着群体生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他们开始过共同劳动的集体生活,原始农业出现后,原始人开始过定居生活,D符合题意;综合上述分析可知ABC项不符,排除。故选择D。3C解析C【详解】据材料“尧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而老,令舜摄行天子之政,荐之于天。”可知是禅让制,根据所学可知,原始社会时期,采取民主的办法推举部落联盟首领,史称禅让,这是我国古代的一项民主制度,C符合题意;
13、ABD项材料没有涉及,排除。故选择C。4C解析C【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分封的主要对象是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职位世袭罔替,因此符合题意,C项正确;禅让制是原始社会的选贤任能制度,错误,A项排除;科举考试是在隋朝时期出现的,错误,BD项排除。故选C。5A解析A【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骨文发现于中国河南省安阳市殷墟,是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1世纪)的文化产物,距今约3600多年的历史,故A符合题意;篆书出现在秦朝,迟于商代,故B不符合题意;金文出现在商朝,迟于商代,故C不符合题意;隶书起源于秦朝,迟于商代,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6B解析B【详解】依据所学可知,春秋时期,社会经济
14、有很大的发展,人们已经用铁制农具耕种土地,提高了生产效率,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至迟在春秋末年,人们使用牛来耕地。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这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所以B项符合题意;而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故选B。7B解析B【详解】依据题干信息“旱则藉以为溉,雨则不遏其流”可知,旱时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这项水利工程是都江堰。战国时期,四川成都平原常遭水患,为了改变这种局面,秦国蜀郡守李冰修筑了集防洪、灌溉于一体的工程-都江堰。都江堰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农田,使成都平原变成“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因而获得
15、了“天府之国”的美称,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造福于人民,所以B项符合题意;而ACD三项均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故选B。8B解析B【详解】根据题干“纪念邮票孔子周游列国”结合所学知识,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他提出“仁者爱人”既要有爱心和同情心“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在政治上,孔子推崇西周的制度,主张以德治国,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他反对苛政,认为统治者只有实行德政,使人民心悦诚服,社会才能稳定,故他宣传的内容可能是仁者爱人,以德治国,B正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武帝时期董仲舒的建议,排除A;“以法治国,全面加强君权”是法家的思想主张,排除C
16、;“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战国时期孟子的思想主张,排除D。故选B。9C解析C【详解】根据题干信息“秦始皇巩固统一措施中,奠定了境内各民族共同经济和文化生活基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适应国家统一的需要,秦始皇大力推行一系列公共统一的措施,在经济上,统一货币,用圆形方孔钱,统一度量衡;文化上统一文字,C符合题意,故选C;涉及AD涉及政治制度,不符合“经济和文化生活”,排除;选项B涉及军事方面,排除。10B解析B【详解】据所学可知,秦始皇统治时期,征收沉重的赋税,大规模的征调民力服徭役和兵役,施行严苛的法律,对农民进行残酷的压迫和剥削,是秦末农民起义的重要原因。故正确,故B符合题意;D不符合
17、题意;秦朝实行郡县制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和地方稳定,故错误,故AC不符合题意;故选B。11C解析C【详解】从表格可知,东汉皇帝大多年幼早逝,皇帝年幼,不能主政,结合所学可知,皇帝不能主政,东汉的大权就有外戚掌握,皇帝长大后,为了亲自行使君权就要依靠宦官,除掉外戚,这又出现宦官专权的现象,如此反复循环,出现了东汉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的现象,造成社会动荡,故C符合题意;经济繁荣与史实不符,故A不符合题意;政治清明与材料无关,故B不符合题意;文化繁荣,在材料中未涉及,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12B解析B【详解】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思想控制, 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立为
18、正统思想,这是董仲舒能够得到汉武帝这么高的礼遇主要原因,B项正确;率军打击匈奴的是卫青、霍去病等,排除A项;颁布“推恩令”是采纳主父偃的建议,排除C项;论语是孔子的弟子等编写,排除D项。故选B项。13B解析B【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年,经济萧条,一片荒凉景象,面对这样的社会状况,西汉统治者实行了与民休养生息的政策,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B符合题意;郡县制是秦朝在地方上实行的制度,A排除;加重赋税、勤俭治国不符合史实,CD排除。故本题选B。14D解析D【详解】根据材料“魏吴争斗决雌雄,赤壁楼船一扫空。烈火初张照云海,周朗曾此破曹公”及所学可知,材料中评价的是曹操与孙刘联军之间进行的赤壁
19、之战。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D项正确;淝水之战之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与题意无关,排除A、B项;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排除C项。故选D项。15A解析A【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末年医学家张仲景撰写的一部医学著作伤寒杂病论,重点论述了人体感受风寒之邪而引起的一系列的病理变化以及如何辨别治疗的方法。该书总结了前人的医学之大成,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系统的阐述了多种外感疾病以及杂病的辨别和治疗,理法方药俱全,在中医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为后世医学家奉为经典,为我国中医治疗学奠定了基础,张仲景本人也被人称为“医圣”。B项被尊为外科圣手
20、;C项被称为神医;D项是明朝著名的医药学家。故选A。16B解析B【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器、牛耕的使用,社会出现巨大的变革;汉朝设西域都护使西域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统辖;蔡伦改进造纸术,促进了人类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北魏孝文帝改革,加快了北方民族交融的步伐。由此可知,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17A解析A【详解】根据题干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北魏孝文帝为了巩固统治,加强对中原地区的控制,实行一系列汉化措施,有说汉话、穿汉服、改汉姓、与汉联姻、学习汉族礼法等,增强了北魏的实力,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故A符合题意;派兵北击匈奴是秦始皇和汉武帝的措施,故B
21、不符合题意;汉武帝时期建立刺史制度,负责监察,故C不符合题意;颁布“推恩令”是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18C解析C【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东汉末年到西晋统一前的人口减少主要原因是政局动荡,战争导致人口急剧减少,C项正确;人口南迁也是战乱导致的,A项排除;B与材料无关,排除;江南地区得到开发是北民南迁的结果,D项排除。故选C。19A解析A【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它主要控制北方地区;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它主要控制西南地区,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后定都建业,主要控制东南地区;
22、226年,司马炎(晋武帝)建立西晋,都城洛阳,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因此材料示意图反映出统一趋势不断加强,A项正确;示意图反映的是东汉末年,政权分立,军阀混战到魏蜀吴三分天下到西晋统一全国的史实过程,可以看出示意图反映的是统一趋势不断加强,而不是强调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B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这时期统一趋势的不断加强,没有涉及军阀割据的信息,无法得出相关的结论,C项错误;示意图反映的是东汉末年,政权分立,军阀混战到魏蜀吴三分天下到西晋统一全国的史实过程,可以看出示意图反映的是统一趋势不断加强,而不是魏晋时期政权并立,D项错误。20A解析A【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历法天文计算精,圆周
23、小数点分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祖冲之运用用刘徽的方法,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即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祖冲之还制定出当时最先进的历法大明历,并上书朝廷,请求实行新历法,故A符合题意;贾思勰是著名的农学家,B排除;王羲之是著名的书法家,C排除;张仲景是东汉名医,D排除。故选择A。二、综合题21(1)仁、以德治国;儒家(2)老子顺应自然;世间万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韩非子以法治国(3)成为我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解析(1)仁、以德治国;儒家(2)老子顺应自然;世间万物都
24、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韩非子以法治国(3)成为我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4)战国时期,旧的政治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政治制度逐步确立。(意思相同即可)【详解】(1)依据材料一“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的信息,依据所学可知,孔子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主张“仁”的思想,以德治国。(2)依据材料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故以法治国,举措而已矣。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
25、,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的信息,依据所学可知,老子是春秋时期的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主张顺应自然,世间万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韩非子是战国时期的法家学派的创始人,主张以法治国。(3)依据材料三“诸子学说的不少命题成为后代学说的萌芽形态,后来的学者大都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工作”的信息,依据所学可知, “百家争鸣”成为我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4)依据所学可知,“百家争鸣”的局面反映了战国时期,旧的政治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政治制度逐步确立的过程,在当时是思想的大解放
26、运动。22(1)措施废除六国的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标准货币,在全国流通;统文字为小篆;规定以秦制为基础,统一度量衡制度,所有度量衡用器由国家统一监制。影响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适解析(1)措施废除六国的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标准货币,在全国流通;统文字为小篆;规定以秦制为基础,统一度量衡制度,所有度量衡用器由国家统一监制。影响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适应了国家统一的需要。(2)战国晚期及秦始皇时期大量使用竹简做书写材料;这一时期流行隶书;秦使用郡县制;秦军士兵非常重视在战场立功杀敌;秦国(朝)法律严明等。(回答2点)(3)皇帝;在中央,国家的最高统治
27、者称为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府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决断权由皇帝掌握;在地方,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郡下设县,郡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回答3点)【详解】(1)观察图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废除六国的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标准货币,在全国流通,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了各地经济交流;观察图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统一文字为小篆,使政令能够在全国顺利推行,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观察图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规定以秦制为基础,统一度量衡制度,所有度量衡用器由国家统一监制,便利
28、了经济的发展。(2)依据材料“1975年12月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大量竹简,内文为墨书秦隶,写于战国晚期及秦始皇时期”可提取到的信息是战国晚期及秦始皇时期大量使用竹简做书写材料;这一时期流行隶书;据材料“墓主人喜生前任县令史” 可提取到的信息是秦使用郡县制;据材料“士兵甲斩首了敌人一个首级,士兵乙企图杀死士兵甲,据首级为己有,却被第三个士兵发现,图谋不轨的士兵乙当场被捉拿归案” 可提取到的信息是秦军士兵非常重视在战场立功杀敌;秦国(朝)法律严明等。(3)观察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最高的统治者是皇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的
29、一切军政大权;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决断权由皇帝掌控;在地方,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郡下设县,郡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23(1)商朝;甲骨文(2)北方人口大量南迁/江南地区社会比较安定。(任意一点)(3)史记;纪传体(4)光武中兴(5)书籍、网络、博物馆等(言之有理即可)【详解】(1)依据课本所学可知,解析(1)商朝;甲骨文(2)北方人口大量南迁/江南地区社会比较安定。(任意一点)(3)史记;纪传体(4)光武中兴(5)书籍、网络、博物馆等(言之有理即可)【详解】(1)依据课本所学可知,受战乱、环境变法等因素的影响,商朝
30、多次迁都,到商王盘庚时迁到殷,此后保持了相对的稳定。因此商朝又称殷朝;“一片甲骨惊世界”指的是甲骨文。据所学,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2)依据材料二“(晋)时海内大乱,独江东(江南)差(稍微)安,中国士民避乱者多南(向南)渡江”,意思是,西晋是北方战乱,只有江南地区局势稍微安定,大量北方避乱者南迁。由此可知,北方人口大量南迁,江南地区社会比较安定是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3)依据材料三“该著作创造了纪传体的形式,成为一部不朽的史学著作。”可知反映的是史记。结合课本所学可知,司马迁是我国西汉时期伟大的史学家
31、,他立志继承父亲遗志,撰写史书,用了十多年的时间,写出了不朽的历史巨著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叙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约3000年的史事。(4)依据材料四“东汉说唱佣”,可知题干中“治世局面”是东汉时期的局面。结合课本所学,公元25年刘秀建立东汉,定都洛阳,刘秀就是光武帝。光武帝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回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5)依据所学知识,我们可以通过书籍、网络、照片、老人述说、博物馆等途径搜集史料。24(1)用汉语、穿汉服、与汉族通婚、改汉姓,迁都洛阳(2)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促进了民族交融,增
32、强了北魏的实力(3)民族融合【详解】(1)根据材料“改说汉语,三十岁以上的人改口比较困难,可以解析(1)用汉语、穿汉服、与汉族通婚、改汉姓,迁都洛阳(2)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3)民族融合【详解】(1)根据材料“改说汉语,三十岁以上的人改口比较困难,可以暂缓,三十岁以下、现在朝廷做官的,一律要改说汉语”、“规定官民改穿汉人的服装;鼓励鲜卑人跟汉族的士族通婚,改用汉人的姓。”并结合所学可知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为用汉语、穿汉服、与汉族通婚、改汉姓,迁都洛阳(2)根据所学可知孝文帝改革的目的是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根据所学可知孝文帝改革的影响为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以分析出历代王朝的历史发展主流是民族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