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福建省福州市福建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期末试卷(含答案)1读拼音写词语,看谁写得既正确又工整。xing mojin dxing tngzh yn( )( )( )(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神机妙算情不自禁B半信半疑出谋画策C兴致勃勃养尊处忧D眼急手快手忙脚乱3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三十年来,社会沧桑巨变,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他百感交集。B看着小明的大花脸,同学们都忍俊不禁。C整顿旅游市场是为了避免游客在参差不齐的旅游信息中上当受骗。D尽管这游戏已经过时,可有些年轻人却依然乐此不疲。4下面哪个句子在手法上与例句有着同样的妙处?_虽然姑爹小船上盖的
2、只是破旧的篷,远比不上绍兴的乌篷船精致,但姑爹的小渔船仍然是那么亲切,那么难忘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A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B然而,每逢这样的良辰美景,我想到的却仍是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月亮。C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要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D我带走的,是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一颗眷恋祖国的赤子心啊!5以下句子没有语病的是()A我们阅读课外书籍,可以增长知识和写作水平。B她跑进教室,兴高采烈地宣布了明天去秋游的好消息。C妈妈买了水果、桃子、苹果、香蕉,还有巧克力。D草原的作者是老舍写的。6下列句子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3、大桥就要通车了,”他环视了一下会场说:“请大家咬紧牙关,作最后的冲刺。”B星期六去?还是星期天去呢?我实在拿不定主意。C我在原野上摇曳,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风中呼吸,使清风芬芳馥郁。D上海迪士尼乐园的设计方案,融入了海洋、森林、高山、沙漠等六大元素。7下列句子排序恰当的一项是()一只松鼠跑进我们家来,很快就跟我们相熟了。它整天满屋乱跑,在橱柜和架子上跳来跳去,动作灵活得惊人,从来没有碰掉过一样东西。我们家的房子紧挨着森林。它特别爱吃甜食,经常跳到我们肩膀上要糖吃。有一回,餐柜里的方糖不见了,妈妈把我们几个孩子叫去问,我们都说不知道。爸爸说我们不诚实,一星期不许吃糖。爸爸的书房里,挂着一副
4、从森林里捡来的大鹿角。松鼠常常跳到上面去蹲着,就像蹲在树枝上似的。ABCD8口语交际。请你作为小小解说员,为游客介绍自己的家乡。解说时试着围绕一个主题讲。_9在古诗中回味明理美丽的景色:“人闲挂花落,_”是幽静的山间春夜;“ _,子规声里雨如烟”是初夏时节的江南乡村。多彩的童年:“稚子金盆脱晓冰,_”,玩冰的孩童是那么天真顽皮;“_,短笛无腔信口吹”,放牛的孩童是那么悠闲自在;“_,_”,种瓜的孩童是那么勤劳可爱。“_,不可同世面立”告诉我们说话做事不能相互矛盾。“多行_,_”告诉我们不能做坏事。看到别人遭遇不幸而心生同情是一种美德正如孟子中所说“_,_”10根据积累填空。(1)_,不破楼兰终
5、不还。(从军行)(2)羌笛何须怨杨柳,_。(凉州词)(3)_,不可同世而立。(自相矛盾)(4)乡村四月闲人少,_。(乡村四月)(5)儿应声答曰:“_。”(杨氏之子)(6)_,小人长戚戚。君子喻于义,_。(论语(7)人闲桂花落,_。_,时鸣春涧中。(鸟鸣涧)(8)却看妻子愁何在,_。(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阅读短文,完成练习。【背景资料】九成宫醴泉铭是欧阳询晚年所写书法,浑厚沉劲,意态饱满。写撇、捺常用圆笔,显得圆融流畅。写弯钩用转法,曲圆较长,适成全字有力的支撑。这些表现了溶隶于楷的特点,正如郭尚先所评:“醴泉铭高华浑朴,体方笔圆,此汉之分隶、魏晋之楷合并酝酿而成者。”因此千余年来,此碑成为人们临
6、习楷书的范本。11、资料中“酝酿”的意思是()A造酒发酵的过程B喻指事情逐渐达到成熟的过程C蜜蜂酿蜜12、上图是欧阳询()的代表作。A篆书B隶书C楷书D草书13、下面不属于欧阳询书法特点的是()A意态饱满B行云流水C笔力刚劲D圆融流畅14、读资料中两处画线句,说说欧阳询为什么会成为书法大家?_文言文阅读。自相矛盾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15、加点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誉之曰(称赞)B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你)C于物无不陷也(穿透)D或
7、曰(或者)16、请用“”标出句子的停顿处并写出它的意思。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断4处)这句话的意思是:_17、楚人自认为他的矛_,他的盾_,“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_。(前两空用原文语句)18、如果你是这位楚国人,该如何推销自己的“矛”和“盾”呢?_19、“自相矛盾”已演变成一个成语,现在常用来比喻什么?现实生活中,你见过类似这样的人吗?请举例说明。_阅读短文,完成练习。父亲虽然我是家里唯一的女孩,但是父亲好像从来没有显出特别的喜欢来。在地里干活,偶尔捉只小兔或鸟儿,回来也是送给两个哥哥。小学和初中在父亲的不经意间过去了,上学和放学就像他的出工和收工一样,只是顺其自然的事。
8、他不关心我的学习一如我不关心他的收成。可是,我考上了县一中。这就意味着父亲的大半收成都得被我一个人吃掉。母亲望着不太年轻的父亲逐渐弓起的背,幽幽地说:“要不,别让妮子上学了?”父亲脸上刀刻似的皱纹突然地一跳:“哪能?再难也得让她上学。”就为这一句话,我第一次被感动了。在一个骄阳似火的夏日,父亲一头挑着我的行李,一头挑着一筐桃子,送我去上学。跟在父亲身后,望着颤悠悠的扁担和父亲那被扁担磨出老茧的双肩,我又一次被感动了,在心里默默发誓:不学出个样子来,无颜面对父亲。到学校门口,我一个人进去,父亲则去卖那筐桃子。等我安排好住宿后,去城里找他,父亲已经走了。我想,他肯定是饿着肚子走的,翻山越岭,还得走
9、20里啊!3年高中,我很少回家。父亲总是隔三差五地给我送干粮和桃子。当然都是些歪七扭八卖不出去的小桃。冬天天短,父亲每次来都得起个大早,见到我,往往是胡须上结了一层白霜。掏出母亲烙的白面饼,硬邦邦的全是冰碴儿。中午我们父女俩把饼泡在开水里,就着父亲带来的威菜,吃得有滋有味。夏日,父亲捎带着卖桃,20里的山路把父亲的脸晒成了酱紫色。赶到学校已近中午,我把早已凉好的白开水递过去,父亲一气儿就喝了一大缸子。父亲向来是当天来当天走。3年里,他走了他几十年走不完的路程。我对父亲的情,也在这3年里变得深厚了。3年后,我由县城考到省城。也和3年前一样,父亲挑着扁担送我去上学,所不同的是这天不是骄阳似火,而是
10、阴雨连绵。火车上,父亲递给我的桃子又红又大,我倒有些不习惯,怪父亲过于奢侈。“你都成大学生了,吃个好桃子,配!”并且不停地催促我快吃。我双手捧着桃子,一口一口咽下去的却是父亲的心啊!安排好住宿已经很晚了。我要送父亲到学校招待所去住,他说什么也要自己去。他说他怕我回来找不到自己的宿舍。我知道,那样父亲会一夜都不安心的,所以也只好随他去了。下过雨后,气温骤然下降了许多。一天的颠簸,实在是太累了,躺在床上不一会儿就进入了梦乡。突然,辅导员老师把我叫醒。她说,我父亲为了省15元的住宿费,竟然睡在外面的水泥乒兵球台上。此刻。即使是铁石心肠的人也会感动。我扑过去抚摸着他那青筋凸起的双臂,哭着求他:“为了我
11、,父亲,请您爱惜自己。”同宿舍的姐妹齐刷刷地站在我的身后,哽咽着说:“就住在我们宿舍,我们可以两个人睡一张床。”“可你们是女生宿舍呀? ”辅导员老师还很年轻,和其他人一样眼里已经噙满了泪水。“那又有什么,他是父亲。”大家异口同声地说。是啊!他是父亲。他是勤劳又质朴的农民!20、结合语境推测一下第3段中加点词“幽幽”含义:_。21、作者多次对父亲的外貌进行了细节描写:“弓起的背”“刀刻的脸”“磨出老茧的双肩”“青筋凸起的双臂”,想要表现什么?_22、第段中的“奢侈”指的是“_”。这与第段中的“_”形成了对比,这个细节变化,表达了父亲此刻_的心情。2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第段、第段中最感动你的两
12、个场景。_24、结合全文内容,细读文中画线的句子“我双手捧着桃子,一口一口咽下去的却是父亲的心啊!”,想一想:这句话让你体会到了文中的父亲怎样的心?_25习作。生活中,我们曾走进许多地方:走进大自然,我们流连青山绿水;走进书籍,我们体验文字的温度和魅力;走进被人遗忘的角落,我们探究曾经的秘密;走进人的心灵,我们感受心与心交融的喜悦请联系生活实际,以“走进 ”为题写一篇习作。要求:将题目补充完整,叙事清楚,内容具体,写出真情实感,字数450字左右。题目: 【参考答案】1 相貌 监督 胸膛 遮掩【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对词语的拼写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读一读拼音,知道要写什么词语,然后写出正确的词语,写
13、完后读一读,看看是否正确。注意掌握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书写时要注意“貌、督、胸、遮”容易写错。书写时要注意这些字的笔画、结构。要做到规范、正确和美观。2A解析:A本题主要考查对汉字书写的辨析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读一读,知道要写的是什么,注意掌握生字的结构和字形。B项,出谋画策应改为:出谋划策。C项,养尊处忧应改为:养尊处优。D项,眼急手快应改为:眼疾手快。3C解析:C本题考查词语的使用是否恰当。C项词语使用不恰当,“参差不齐”的意思是形容水平不一或很不整齐。在本题中形容旅游信息不恰当。4B解析:BB选项的对比手法与例句一致5B解析:B【详解】本题考查病句辨析,学生注意平时要多练习。A项错在搭配
14、不当,“增长写作水平”搭配不当,应在“写作水平”前加上“提高”。C项错在重复赘余,“水果”包含了“桃子、苹果、香蕉”,应把“水果”删去。D项错在表意不明 ,包含了两个意思,一个是草原的作者,是老舍写的。一个是草原的作者是老舍。应将“写的”删去。故选B。6D解析: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标点符号运用的辨析。A本句的提示语在中间,所以“他环视了一下会场说”后面的冒号要改成逗号,正确句子为:“大桥就要通车了,”他环视了一下会场说,“请大家咬紧牙关,作最后的冲刺。”B“星期六去?还是星期天去呢?”是一句话,中间的停顿用逗号,第一个问号变成逗号,正确句子为:星期六去,还是星期天去呢?我实在拿不定主意。C
15、“我在原野上摇曳,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和“我在清风中呼吸,使清风芬芳馥郁”属于并列关系的分句,中间的逗号改为分号,正确句子为:我在原野上摇曳,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风中呼吸,使清风芬芳馥郁。D本句标点符号运用正确。7B解析:B【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句子排序的掌握情况。完成此题时,学生要抓住句子之间的内在联系,“我们家的房子紧挨着森林。”与“一只松鼠跑进我们家来,很快就跟我们相熟了。”存在逻辑上的因果关系。“它整天满屋乱跑,在橱柜和架子上跳来跳去”与“松鼠常常跳到上面去蹲着,就像蹲在树枝上似的。”联系紧密。据此便很容易得出答案。8大家好,欢迎来到历史悠久的镇江,我是你们今天的导游小钟,今
16、天,我就带领大家领略这美丽的城市。镇江山川秀丽,有“天下第一江山”之称,被誉为“城市山林”。市区风景名胜数“三山”和“南郊”为最著名。三山之首,要数金山,金山以绮丽著名,山上江天大禅寺依山而造,殿堂楼台层层相接,远望只见寺庙不见山,素有“金山寺裹山”的说法,家喻户晓的“白娘子水漫金山寺”神话故事即缘于此。金山有芙蓉楼、塔影湖、百花洲、镜天园等景点,与金山寺相得益彰,真是“楼台两岸水相连,江北江南镜里天”的诗情画意。听了我的介绍,你对镇江是不是有了很大的了解,祝你们玩得愉快。【详解】本题考查口语交际。交际指导:一、交际内容:请你作为小小解说员,为游客介绍自己的家乡。解说时试着围绕一个主题讲。二、
17、本次口语交际中应该注意什么:1、可以列一个提纲,按照一定顺序讲述。2、要根据听众的反应,对讲解的内容做调整。三、交际方法:1、读题定主题。仔细读题,想一想,对于家乡的景点,你最熟悉、最感兴趣的是哪一个?确定好讲解的主题。2、思考做准备。(1)先确定好要讲解什么,再搜集相关的文字和图片资料。(2)根据了解到的信息,列一个提纲。3、把你最熟悉的景点介绍给游客听,讲解的时候条理要清楚,语气、语速要适当,可以用手势、动作、表情帮助讲解。9 夜静春山空 绿遍山原白满川 彩丝穿取当银铮 牧童归去横牛背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 不义 必自毙 恻隐之心 仁之端也【详解】这道题
18、考查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掌握能力,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要注意认真听讲,做好笔记,课后及时复习,熟练掌握古诗,注意书写的准确性。鸟鸣涧佚名(唐代)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乡村四月翁卷(宋代)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稚子弄冰杨万里(宋代)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铮。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村晚雷震(宋代)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四时田园杂兴范成大(宋代)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面立”出自古文自相矛盾,意
19、思是什么都不能刺穿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原文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多行不义必自毙”意思是坏事干多了,必定自取灭亡。出自左传隐公元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意思是见到遭受灾祸或不幸的人产生同情之心,同情心就是施行仁的开始。孟子是由伟大的思想家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和公孙丑等创作的作品,最早见于赵岐孟子题辞,是作者的代表作品。作品主要记录了思想家孟子的治国思想和政治策略。10 黄沙百战穿金甲 春风不度玉门关 夫不可
20、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 才了蚕桑又插田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君子坦荡荡 小人喻于利 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 漫卷诗书喜欲狂【详解】(1)此题考查对诗句的识记能力。本句出自唐代王昌龄从军行。原诗: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 “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
21、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2)此题考查对诗句的识记能力。本句出自唐代王之涣凉州词。原诗: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诗人初到凉州,面对黄河、边城的辽阔景象,又耳听着折杨柳曲,有感而发,写成了这首表现戍守边疆的士兵思念家乡情怀的诗作。(3)本题考查了课文的背诵。根据课文内容做题,这要求我们对课文内容非常熟悉,更要做到熟背、会默写。出自先秦韩非的自相矛盾
22、,原文: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4)此题考查对诗句的识记能力。本句出自宋代翁卷乡村四月。原诗: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这首诗以清新明快的笔调,出神入化地描写了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旖旎风光,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前两句写自然景象。“绿”,写树木葱郁,“白”,写水光映天。诗人从视觉角度着眼,描绘出明丽动人的山水色彩。第二句不仅以烟喻雨,写出了江南梅雨特有的景致,而且以催耕的鸟声,平添了无限的生
23、机。后两句写农家的繁忙。“乡村四月闲人少”一句,绘尽农家四月人繁忙的景象;而第四句以“蚕桑”照应首句的“绿遍山原”,以“插田”照应首句的“白满川”,一个“才”和一个“又”两个虚字极富表现力,不言“忙”而“忙”意自见。(5)本题考查了课文的背诵。根据课文内容做题,这要求我们对课文内容非常熟悉,更要做到熟背、会默写。出自南北朝刘义庆的杨氏之子,原文: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6)本题考查了名言警句的积累。名言警句,是指一些名人说的,写的,历史纪录的,经过实践所得出的结论或建议,以及警
24、世的比较有名的言语,名言警句易于留传。“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摘自论语述而篇。意思是君子心胸开阔,神定气安。小人则是斤斤计较,患得患失。“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意思是君子懂得的是道义,小人懂得的是利益。(7)此题考查对诗句的识记能力。本句出自唐代王维鸟鸣涧。原诗: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此诗描绘山间春夜中幽静而美丽的景色,侧重于表现夜间春山的宁静幽美。全诗旨在写静,却以动景处理,这种反衬的手法极见诗人的禅心与禅趣。(8)此题考查对诗句的识记能力。本句出自唐代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原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
25、,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本诗主要叙写了诗人听到官军收复失地的消息后,十分的喜悦,收拾行装立即还乡的事。抒发诗人无法抑制的胜利喜悦与还乡快意,表现了诗人真挚的爱国情怀,表达了诗人博大的爱国胸怀和高尚的精神境界。B解析:11、B12、C13、B14、博采众长,自成一家。【解析】11、本题考查了学生对词语的理解与辨析。需要平时生活中多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体会,并且多积累,多总结。酝酿:本指造酒时的发酵过程,用来比喻使事物达到成熟的各种准备活动。结合语境可知,应选B。12、此题考查书法字体的掌握。观察题干所给的九成宫醴泉铭选帖,可见该作品充分体现了欧阳询的书法结构严谨、圆润中
26、见秀劲的特点,是楷体。13、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对书法常识的了解。从“浑厚沉劲,意态饱满”“写撇、捺常用圆笔,显得圆融流畅”“适成全字有力的支撑”“体方笔圆”可知欧阳询书法特点:意态饱满、体方笔圆、笔力刚劲、圆融流畅。行云流水是行书的特点。14、本题考查句子的理解。由“溶隶于楷”“此汉之分隶、魏晋之楷合并酝酿而成者。”可知,欧阳修的书法融入了汉之分隶、魏晋之楷然后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故欧阳询成为书法大家是博采众长,自成一家。D解析:15、D16、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意思:什么都不能刺穿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17、 于物无不陷也 物
27、莫能陷也 因为他自己把“矛”和“盾”的功力都夸大到绝对化程度,使自己不能自圆其说,处于尴尬局面,无法回答。18、卖矛的时候,可将自己的矛和一个质量不如自己的矛加以比较,卖盾的时候,用同样的方法加以比较,这样既可以证明自己的矛的锋利,也能证明自己的盾坚固。19、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刚刚还在劝别人要守信,自己却不完成承诺别人的事。【分析】译文:楚国有个卖矛又卖盾的人,他首先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无论什么矛都无法穿破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无论用什么盾都不能不被它穿破!”有人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样?”,那个人被问的哑口无言。什么矛都刺不穿的盾
28、和什么东西都能刺穿的矛,不能同时出现。15、该题考查的是对词语含义的正确理解。要学会掌握理解其中的重要的字,就容易理解整个词语的意思了,还要注意平时的积累。或曰:有人问他。或:有人。16、本题考查学生对朗读节奏和句子的理解。“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的意思是什么矛都刺不穿的盾和什么东西都能刺穿的矛,不能同时出现。故正确的句子停顿为: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17、本题考查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结合“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可知,因为他把自己的矛和盾都夸大到了一个绝对的程度,前后矛盾,使自己不能自圆其说。18、本题
29、考查了学生的表达能力。结合自己的想法完成,言之成理即可,但要避免“自相矛盾”。示例:卖矛的时候,可将自己的矛和一个质量不如自己的矛加以比较,卖盾的时候,用同样的方法加以比较,这样既可以证明自己的矛的锋利,也能证明自己的盾坚固。19、本题考查了对寓言故事包含的道理的理解。这则寓言讲的是一个楚国人同时夸耀自己的矛和盾,因为互相抵触而不能自圆其说而被世人笑话的故事。这则寓言告诉了我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后用“自相矛盾”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写一个生活中自相矛盾的例子即可。20、轻轻的、恍若听不见一样细微的声音。多用来表达主人公内心酸涩难言的情感。21、表现父亲辛勤劳动,
30、历经艰辛。22、 父亲给我的桃子又红又大 都是些歪七扭八卖不出去的小桃 高兴、自豪23、一是父亲挑着行李和桃子送我去县城上学的场景;二是父亲走了很远的山路到学校给我送干粮和桃子的场景。24、支持女儿读书,疼爱女儿的心。【解析】20、本题考查分析词语的含义。要学会掌握理解其中的重要的字,再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就容易理解整个词语的意思了,还要注意平时的积累。幽幽: (书)深远。形容声音、光线等微弱。结合句子“幽幽地说:“要不,别让妮子上学了?”可知文中“幽幽”指的是轻轻的、恍若听不见一样细微的声音。多用来表达主人公内心酸涩难言的情感。2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结合文章内“母亲望着不太年轻的父亲
31、逐渐弓起的背,幽幽地说:“要不,别让妮子上学了?”父亲脸上刀刻似的皱纹突然地一跳:“哪能?再难也得让她上学。”就为这一句话,我第一次被感动了。”可知虽然父亲很辛劳,但他无怨无悔地供养我上学,表现出父亲是一个辛勤劳动的人,更是一个疼爱孩子的好父亲。2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结合文章内容“火车上,父亲递给我的桃子又红又大,我倒有些不习惯,怪父亲过于奢侈。”可知“奢侈”指的是父亲给我的桃子又红又大。结合文章内容“3年高中,我很少回家。父亲总是隔三差五地给我送干粮和桃子。当然都是些歪七扭八卖不出去的小桃。”可知可知父亲以前给我送的桃子,两者形成对比,这个细节变化,表达了父亲此刻为女儿由县城考到省城感
32、到高兴,内心自豪。23、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结合文章内容“在一个骄阳似火的夏日,父亲一头挑着我的行李,一头挑着一筐桃子,送我去上学。”可知讲述了父亲挑着行李和桃子送我去县城上学的场景。结合文章内容“中午我们父女俩把饼泡在开水里,就着父亲带来的威菜,吃得有滋有味。夏日,父亲捎带着卖桃,20里的山路把父亲的脸晒成了酱紫色。赶到学校已近中午,我把早已凉好的白开水递过去,父亲一气儿就喝了一大缸子。父亲向来是当天来当天走。3年里,他走了他几十年走不完的路程。我对父亲的情,也在这3年里变得深厚了。”可知讲述了父亲走了很远的山路到学校给我送干粮和桃子的场景。2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结合文章内容“父亲脸
33、上刀刻似的皱纹突然地一跳:“哪能?再难也得让她上学。”就为这一句话,我第一次被感动了。”作者之所以说“我双手捧着桃子,一口一口咽下去的却是父亲的心啊!”是因为,父亲每天非常的辛苦,但是父亲非常支持我读书,从中可以看出父亲对女儿的疼爱。25范文:走进大自然走进大自然,在这里让我忘记了烦恼,在这里让我感到很愉悦。走进大自然,在这里,我可以听到小鸟们尽情地放声歌唱,路过的每一位人都是小鸟的听众。小鸟就像大自然的发声器,诉说着大自然的语言。在这里,蜜蜂和蝴蝶都自由自在地飞来飞去。树上的毛毛虫一会儿吃这里的树叶,一会儿吃那里的树叶,一会儿在呼呼大睡睡大觉,好像一个小孩子一样,玩来玩去。在这里,小蜘蛛也变
34、的可爱了,大自然就是小动物们快乐的家。走进大自然,每一位动物都是一位小可爱,喂,小鸟,你们什么时候打起来了?你们不是在说笑吗?怎么打起来了?啊,原来你们是在嘻闹啊!在这里,小花想开就开,小瓜想长就长,小鸟想飞就飞,十分自由,在这自由的王国里,大家都会感到很快乐。瞧,毛毛虫啊,你为什么不停在吃东西?侧耳倾听,毛毛虫仿佛在说:“我要成为非常美丽的蝴蝶,要吃多多!”好了好了,我知道,你明明就是贪吃嘛。走进大自然,在这里没有任何烦恼,看着享受自由玩耍的动植物们,真希望我们人类也可以这样!此题是一篇半命题作文。“走进 ”有一定的开放性也有一定的限制性。我们应该首先把题目补充完整,选择好要写的素材。学生在审题时应正确理解“走进”,往往要写出真情实感,即来自内心的感受。同时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这就是需要补出个性。如可以写“走进名著”,谈一谈你对名著的理解和感受,也可以谈谈自己对名著的独特见解。可以写“走进自然“走进青春”等。注意字数要求,写作时避免错别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