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上海徐汇区教师进修学院附属实验中学七年级上册压轴题数学模拟试卷及答案.doc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4881412 上传时间:2024-10-17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1.17MB 下载积分:10 金币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徐汇区教师进修学院附属实验中学七年级上册压轴题数学模拟试卷及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上海徐汇区教师进修学院附属实验中学七年级上册压轴题数学模拟试卷及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上海徐汇区教师进修学院附属实验中学七年级上册压轴题数学模拟试卷及答案 一、压轴题 1.已知∠AOB和∠AOC是同一个平面内的两个角,OD是∠BOC的平分线. (1)若∠AOB=50°,∠AOC=70°,如图(1),图(2),求∠AOD的度数; (2)若∠AOB=度,∠AOC=度,其中且求∠AOD的度数(结果用含的代数式表示),请画出图形,直接写出答案. 2.(阅读理解) 若A,B,C为数轴上三点,若点C到A的距离是点C到B的距离的2倍,我们就称点C是(A,B)的优点. 例如,如图①,点A表示的数为﹣1,点B表示的数为2.表示1的点C到点A的距离是2,到点B的距离是1,那么点C是(A,B)的优点;又如,表示0的点D到点A的距离是1,到点B的距离是2,那么点D就不是(A,B)的优点,但点D是(B,A)的优点. (知识运用) 如图②,M、N为数轴上两点,点M所表示的数为﹣2,点N所表示的数为4. (1)数   所表示的点是(M,N)的优点; (2)如图③,A、B为数轴上两点,点A所表示的数为﹣20,点B所表示的数为40.现有一只电子蚂蚁P从点B出发,以4个单位每秒的速度向左运动,到达点A停止.当t为何值时,P、A和B中恰有一个点为其余两点的优点? 3.阅读下列材料,并解决有关问题: 我们知道,,现在我们可以用这一结论来化简含有绝对值的式子,例如化简式子时,可令和,分别求得,(称、分别为与的零点值).在有理数范围内,零点值和可将全体有理数不重复且不遗漏地分成如下三种情况:(1);(2)≤;(3)≥2.从而化简代数式可分为以下3种情况: (1)当时,原式; (2)当≤时,原式; (3)当≥2时,原式 综上所述:原式 通过以上阅读,请你类比解决以下问题: (1)填空:与的零点值分别为 ; (2)化简式子. 4.点A在数轴上对应的数为﹣3,点B对应的数为2. (1)如图1点C在数轴上对应的数为x,且x是方程2x+1=x﹣5的解,在数轴上是否存在点P使PA+PB=BC+AB?若存在,求出点P对应的数;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2)如图2,若P点是B点右侧一点,PA的中点为M,N为PB的三等分点且靠近于P点,当P在B的右侧运动时,有两个结论:①PM﹣BN的值不变;② BN的值不变,其中只有一个结论正确,请判断正确的结论,并求出其值 5.如图:在数轴上A点表示数a,B点示数b,C点表示数c,b是最小的正整数,且a、c满足|a+2|+(c-7)2=0. (1)a=______,b=______,c=______; (2)若将数轴折叠,使得A点与C点重合,则点B与数______表示的点重合; (3)点A、B、C开始在数轴上运动,若点A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左运动,同时,点B和点C分别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和4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运动,假设t秒钟过后,若点A与点B之间的距离表示为AB,点A与点C之间的距离表示为AC,点B与点C之间的距离表示为BC.则AB=______,AC=______,BC=______.(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 (4)直接写出点B为AC中点时的t的值. 6.如图,,点是线段上的一点,.动点从点出发,以 的速度向右运动,到达点后立即返回,以 的速度向左运动;动点从点出发,以 的速度向右运动. 设它们同时出发,运动时间为. 当点与点第二次重合时,两点停止运动. (1)求,; (2)当为何值时,; (3)当为何值时,与第一次相遇; (4)当为何值时,. 7.如图①,点C在线段AB上,图中共有三条线段AB、AC和BC,若其中有一条线段的长度是另外一条线段长度的2倍,则称点C是段AB的“2倍点”. (1)线段的中点__________这条线段的“2倍点”;(填“是”或“不是”) (2)若AB=15cm,点C是线段AB的“2倍点”.求AC的长; (3)如图②,已知AB=20cm.动点P从点A出发,以2cm/s的速度沿AB向点B匀速移动.点Q从点B出发,以1cm/s的速度沿BA向点A匀速移动.点P、Q同时出发,当其中一点到达终点时,运动停止,设移动的时间为t(s),当t=_____________s时,点Q恰好是线段AP的“2倍点”.(请直接写出各案) 8.如图,P是定长线段AB上一点,C、D两点分别从P、B出发以1cm/s、2cm/s的速度沿直线AB向左运动(C在线段AP上,D在线段BP上) (1)若C、D运动到任一时刻时,总有PD=2AC,请说明P点在线段AB上的位置: (2)在(1)的条件下,Q是直线AB上一点,且AQ﹣BQ=PQ,求的值. (3)在(1)的条件下,若C、D运动5秒后,恰好有,此时C点停止运动,D点继续运动(D点在线段PB上),M、N分别是CD、PD的中点,下列结论:①PM﹣PN的值不变;②的值不变,可以说明,只有一个结论是正确的,请你找出正确的结论并求值. 9.如图,已知线段AB=12cm,点C为AB上的一个动点,点D、E分别是AC和BC的中点. (1)若AC=4cm,求DE的长; (2)试利用“字母代替数”的方法,说明不论AC取何值(不超过12cm),DE的长不变; (3)知识迁移:如图②,已知∠AOB=α,过点O画射线OC,使∠AOB:∠BOC=3:1若OD、OE分别平分∠AOC和∠BOC,试探究∠DOE与∠AOB的数量关系. 10.如图,己知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为8,B是数轴上一点,且AB=22.动点P从点A出发,以每秒4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t>0)秒. (1)写出数轴上点B表示的数____,点P表示的数____(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 (2)若动点Q从点B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若点P、Q同时出发,问点P运动多少秒时追上点Q?(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 (3)若动点Q从点B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匀速运动,若点P、Q同时出发,问 秒时P、Q之间的距离恰好等于2(直接写出答案) (4)思考在点P的运动过程中,若M为AP的中点,N为PB的中点.线段MN的长度是否发生变化?若变化,请说明理由;若不变,请你画出图形,并求出线段MN的长. 11.小刚运用本学期的知识,设计了一个数学探究活动.如图1,数轴上的点,所表示的数分别为0,12.将一枚棋子放置在点处,让这枚棋子沿数轴在线段上往复运动(即棋子从点出发沿数轴向右运动,当运动到点处,随即沿数轴向左运动,当运动到点处,随即沿数轴向右运动,如此反复⋯).并且规定棋子按照如下的步骤运动:第1步,从点开始运动个单位长度至点处;第2步,从点继续运动单位长度至点处;第3步,从点继续运动个单位长度至点处…例如:当时,点、、的位置如图2所示. 解决如下问题: (1)如果,那么线段______; (2)如果,且点表示的数为3,那么______; (3)如果,且线段,那么请你求出的值. 12.已知,如图,A、B、C分别为数轴上的三点,A点对应的数为60,B点在A点的左侧,并且与A点的距离为30,C点在B点左侧,C点到A点距离是B点到A点距离的4倍. (1)求出数轴上B点对应的数及AC的距离. (2)点P从A点出发,以3单位/秒的速度向终点C运动,运动时间为t秒. ①当P点在AB之间运动时,则BP=   .(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 ②P点自A点向C点运动过程中,何时P,A,B三点中其中一个点是另外两个点的中点?求出相应的时间t. ③当P点运动到B点时,另一点Q以5单位/秒的速度从A点出发,也向C点运动,点Q到达C点后立即原速返回到A点,那么Q点在往返过程中与P点相遇几次?直.接.写.出.相遇时P点在数轴上对应的数 13.如图,已知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为6,B是数轴上在A左侧的一点,且A,B两点间的距离为10.动点P从点A出发,以每秒5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动点Q从点B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1)设运动时间为t(t>0)秒,数轴上点B表示的数是   ,点P表示的数是   (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2)若点P、Q同时出发,求:①当点P运动多少秒时,点P与点Q相遇?②当点P运动多少秒时,点P与点Q间的距离为8个单位长度? 14.问题:将边长为的正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等分,连接各边对应的等分点,则该三角形中边长为1的正三角形和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分别有多少个? 探究:要研究上面的问题,我们不妨先从最简单的情形入手,进而找到一般性规律. 探究一:将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二等分,连接各边中点,则该三角形中边长为1的正三角形和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分别有多少个? 如图①,连接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三条边的中点,从上往下看: 边长为1的正三角形,第一层有1个,第二层有3个,共有个; 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一共有1个. 探究二:将边长为3的正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三等分,连接各边对应的等分点,则该三角形中边长为1的正三角形和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分别有多少个? 如图②,连接边长为3的正三角形三条边的对应三等分点,从上往下看:边长为1的正三角形,第一层有1个,第二层有3个,第三层有5个,共有个;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共有个. 探究三:将边长为4的正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四等分(图③),连接各边对应的等分点,则该三角形中边长为1的正三角形和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分别有多少个? (仿照上述方法,写出探究过程) 结论:将边长为的正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等分,连接各边对应的等分点,则该三角形中边长为1的正三角形和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分别有多少个? (仿照上述方法,写出探究过程) 应用:将一个边长为25的正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25等分,连接各边对应的等分点,则该三角形中边长为1的正三角形有______个和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有______个. 15.借助一副三角板,可以得到一些平面图形 (1)如图1,∠AOC=   度.由射线OA,OB,OC组成的所有小于平角的和是多少度? (2)如图2,∠1的度数比∠2度数的3倍还多30°,求∠2的度数; (3)利用图3,反向延长射线OA到M,OE平分∠BOM,OF平分∠COM,请按题意补全图(3),并求出∠EOF的度数. 16.已知,、、、是内的射线. (1)如图1,当,若平分,平分,求的大小; (2)如图2,若平分,平分,,,求. 17.已知长方形纸片ABCD,点E在边AB上,点F、G在边CD上,连接EF、EG.将∠BEG对折,点B落在直线EG上的点B′处,得折痕EM;将∠AEF对折,点A落在直线EF上的点A′处,得折痕EN. (1)如图1,若点F与点G重合,求∠MEN的度数; (2)如图2,若点G在点F的右侧,且∠FEG=30°,求∠MEN的度数; (3)若∠MEN=α,请直接用含α的式子表示∠FEG的大小. 18.阅读理解:如图①,若线段AB在数轴上,A、B两点表示的数分别为和(),则线段AB的长(点A到点B的距离)可表示为AB=. 请用上面材料中的知识解答下面的问题:如图②,一个点从数轴的原点开始,先向左移动2cm到达P点,再向右移动7cm到达Q点,用1个单位长度表示1cm. (1)请你在图②的数轴上表示出P,Q两点的位置; (2)若将图②中的点P向左移动cm,点Q向右移动cm,则移动后点P、点Q表示的数分别为多少?并求此时线段PQ的长.(用含的代数式表示); (3)若P、Q两点分别从第⑴问标出的位置开始,分别以每秒2个单位和1个单位的速度同时向数轴的正方向运动,设运动时间为(秒),当为多少时PQ=2cm? 19.已知数轴上有A、B、C三个点对应的数分别是a、b、c,且满足|a+24|+|b+10|+(c-10)2=0;动点P从A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向终点C移动,设移动时间为t秒. (1)求a、b、c的值; (2)若点P到A点距离是到B点距离的2倍,求点P的对应的数; (3)当点P运动到B点时,点Q从A点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的速度向C点运动,Q点到达C点后.再立即以同样的速度返回,运动到终点A,在点Q开始运动后第几秒时,P、Q两点之间的距离为8?请说明理由. 20.如图,数轴上有A, B两点,分别表示的数为,,且.点P从A点出发以每秒1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匀速运动,当它到达B点后立即以相同的速度返回往A点运动,并持续在A,B两点间往返运动.在点P出发的同时,点Q从B点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向左匀速运动,当点Q达到A点时,点P,Q停止运动. (1)填空:  ,  ; (2)求运动了多长时间后,点P,Q第一次相遇,以及相遇点所表示的数; (3)求当点P,Q停止运动时,点P所在的位置表示的数; (4)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点P和点Q一共相遇了几次.(直接写出答案)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压轴题 1.(1)图1中∠AOD=60°;图2中∠AOD=10°; (2)图1中∠AOD=;图2中∠AOD=. 【解析】 【分析】 (1)图1中∠BOC=∠AOC﹣∠AOB=20°,则∠BOD=10°,根据∠AOD=∠AOB+∠BOD即得解;图2中∠BOC=∠AOC+∠AOB=120°,则∠BOD=60°,根据∠AOD=∠BOD﹣∠AOB即可得解; (2)图1中∠BOC=∠AOC﹣∠AOB=n﹣m,则∠BOD=,故∠AOD=∠AOB+∠BOD=;图2中∠BOC=∠AOC+∠AOB=m+n,则∠BOD=,故∠AOD=∠BOD﹣∠AOB=. 【详解】 解:(1)图1中∠BOC=∠AOC﹣∠AOB=70°﹣50°=20°, ∵OD是∠BOC的平分线, ∴∠BOD=∠BOC=10°, ∴∠AOD=∠AOB+∠BOD=50°+10°=60°; 图2中∠BOC=∠AOC+∠AOB=120°, ∵OD是∠BOC的平分线, ∴∠BOD=∠BOC=60°, ∴∠AOD=∠BOD﹣∠AOB=60°﹣50°=10°; (2)根据题意可知∠AOB=度,∠AOC=度,其中且, 如图1中, ∠BOC=∠AOC﹣∠AOB=n﹣m, ∵OD是∠BOC的平分线, ∴∠BOD=∠BOC=, ∴∠AOD=∠AOB+∠BOD=; 如图2中, ∠BOC=∠AOC+∠AOB=m+n, ∵OD是∠BOC的平分线, ∴∠BOD=∠BOC=, ∴∠AOD=∠BOD﹣∠AOB=.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角平分线,解此题的关键在于根据题意进行分类讨论,所有情况都要考虑,切勿遗漏. 2.(1)2或10;(2)当t为5秒、10秒或7.5秒时,P、A和B中恰有一个点为其余两点的优点. 【解析】 【分析】 (1)设所求数为x,根据优点的定义分优点在M、N之间和优点在点N右边,列出方程解方程即可;(2)根据优点的定义可知分三种情况:①P为(A,B)的优点;②P为(B,A)的优点;③B为(A,P)的优点.设点P表示的数为x,根据优点的定义列出方程,进而得出t的值. 【详解】 解:(1)设所求数为x, 当优点在M、N之间时,由题意得x﹣(﹣2)=2(4﹣x),解得x=2; 当优点在点N右边时,由题意得x﹣(﹣2)=2(x﹣4),解得:x=10; 故答案为:2或10; (2)设点P表示的数为x,则PA=x+20,PB=40﹣x,AB=40﹣(﹣20)=60, 分三种情况: ①P为(A,B)的优点. 由题意,得PA=2PB,即x﹣(﹣20)=2(40﹣x), 解得x=20, ∴t=(40﹣20)÷4=5(秒); ②P为(B,A)的优点. 由题意,得PB=2PA,即40﹣x=2(x+20), 解得x=0, ∴t=(40﹣0)÷4=10(秒); ③B为(A,P)的优点. 由题意,得AB=2PA,即60=2(x+20) 解得x=10, 此时,点P为AB的中点,即A也为(B,P)的优点, ∴t=30÷4=7.5(秒); 综上可知,当t为5秒、10秒或7.5秒时,P、A和B中恰有一个点为其余两点的优点. 【点睛】 本题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及数轴,解题关键是要读懂题目的意思,理解优点的定义,找出合适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再求解. 3.(1) 和 ;(2) 【解析】 【分析】 (1)令x+2=0和x-4=0,求出x的值即可得出|x+2|和|x-4|的零点值, (2)零点值x=3和x=-4可将全体实数分成不重复且不遗漏的如下3种情况:x<-4、-4≤x<3和x≥3.分该三种情况找出的值即可. 【详解】 解:(1)和, (2)由得由得, ①当时,原式, ②当≤时,原式, ③当≥时,原式, 综上所述:原式,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了绝对值化简方法,解决本题的关键是要熟练掌握绝对值化简方法. 4.(1)存在满足条件的点P,对应的数为﹣和;(2)正确的结论是:PM﹣BN的值不变,且值为2.5. 【解析】 【分析】 (1)先利用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确定出AB的长,然后求得方程的解,得到C表示的点,由此求得BC+AB=8设点P在数轴上对应的数是a,分①当点P在点a的左侧时(a<﹣3)、②当点P在线段AB上时(﹣3≤a≤2)和③当点P在点B的右侧时(a>2)三种情况求点P所表示的数即可;(2)设P点所表示的数为n,就有PA=n+3,PB=n﹣2,根据已知条件表示出PM、BN的长,再分别代入①PM﹣BN和②PM+BN求出其值即可解答. 【详解】 (1)∵点A在数轴上对应的数为﹣3,点B对应的数为2, ∴AB=5. 解方程2x+1=x﹣5得x=﹣4. 所以BC=2﹣(﹣4)=6. 所以. 设存在点P满足条件,且点P在数轴上对应的数为a, ①当点P在点a的左侧时,a<﹣3, PA=﹣3﹣a,PB=2﹣a,所以AP+PB=﹣2a﹣1=8, 解得a=﹣,﹣<﹣3满足条件; ②当点P在线段AB上时,﹣3≤a≤2,PA=a﹣(﹣3)=a+3,PB=2﹣a, 所以PA+PB=a+3+2﹣a=5≠8,不满足条件; ③当点P在点B的右侧时,a>2,PA=a﹣(﹣3)=a+3,PB=a﹣2., 所以PA+PB=a+3+a﹣2=2a+1=8,解得:a=,>2, 所以,存在满足条件的点P,对应的数为﹣和. (2)设P点所表示的数为n, ∴PA=n+3,PB=n﹣2. ∵PA的中点为M, ∴PM=PA=. N为PB的三等分点且靠近于P点, ∴BN=PB=×(n﹣2). ∴PM﹣BN=﹣××(n﹣2), =(不变). ②PM+BN=+××(n﹣2)=n﹣(随P点的变化而变化). ∴正确的结论是:PM﹣BN的值不变,且值为2.5. 【点睛】 本题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数轴的运用,数轴上任意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的运用,去绝对值的运用,解答时了灵活运用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求解是关键. 5.(1)-2;1;7;(2)4;(3)3+3t;9+5t;6+2t;(4)3. 【解析】 【分析】 (1)利用|a+2|+(c﹣7)2=0,得a+2=0,c﹣7=0,解得a,c的值,由b是最小的正整数,可得b=1; (2)先求出对称点,即可得出结果; (3)分别写出点A、B、C表示的数为,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出AB、AC、BC即可; (4)由点B为AC中点,得到AB=BC,列方程,求解即可. 【详解】 (1)∵|a+2|+(c﹣7)2=0,∴a+2=0,c﹣7=0,解得:a=﹣2,c=7. ∵b是最小的正整数,∴b=1. 故答案为﹣2,1,7. (2)(7+2)÷2=4.5,对称点为7﹣4.5=2.5,2.5+(2.5﹣1)=4. 故答案为4. (3)点A表示的数为:-2-t,点B表示的数为:1+2t,点C表示的数为:7+4t,则AB=t+2t+3=3t+3,AC=t+4t+9=5t+9,BC=2t+6. 故答案为3t+3,5t+9,2t+6. (4)∵点B为AC中点,∴AB=BC,∴3t+3=2t+6,解得:t=3. 【点睛】 本题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数轴及两点间的距离,解题的关键是利用数轴的特点能求出两点间的距离. 6.(1)AC=4cm, BC=8cm;(2)当时,;(3)当时,与第一次相遇;(4) 【解析】 【分析】 (1)由于AB=12cm,点C是线段AB上的一点,BC=2AC,则AC+BC=3AC=AB=12cm,依此即可求解; (2)分别表示出AP、PQ,然后根据等量关系AP=PQ列出方程求解即可; (3)当与第一次相遇时由得到关于t的方程,求解即可; (4)分相遇前、相遇后以及到达B点返回后相距1cm四种情况列出方程求解即可. 【详解】 (1)AC=4cm, BC=8cm. (2) 当时,, 即,解得. 所以当时,. (3) 当与第一次相遇时,,即,解得. 所以当时,与第一次相遇. (4) , , , 【点睛】 此题考查一元一次方程的实际运用,掌握行程问题中的基本数量关系以及分类讨论思想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7.(1)是;(2)5cm或7.5cm或10cm;(3)10或. 【解析】 【分析】 (1)根据“2倍点”的定义即可求解; (2)分点C在中点的左边,点C在中点,点C在中点的右边三种情况,进行讨论求解即可; (3)根据题意画出图形,P应在Q的右边,分别表示出AQ、QP、PB,求出t的范围.然后根据(2)分三种情况讨论即可. 【详解】 (1)∵整个线段的长是较短线段长度的2倍,∴线段的中点是这条线段的“2倍点”. 故答案为是; (2)∵AB=15cm,点C是线段AB的2倍点,∴AC=155cm或AC=157.5cm或AC=1510cm. (3)∵点Q是线段AP的“2倍点”,∴点Q在线段AP上.如图所示: 由题意得:AP=2t,BQ=t,∴AQ=20-t,QP=2t-(20-t)=3t-20,PB=20-2t. ∵PB=20-2t≥0,∴t≤10. ∵QP=3t-20≥0,∴t≥,∴≤t≤10. 分三种情况讨论: ①当AQ=AP时,20-t=×2t,解得:t=12>10,舍去; ②当AQ=AP时,20-t=×2t,解得:t=10; ③当AQ=AP时,20-t=×2t,解得:t; 答:t为10或时,点 Q是线段AP的“2倍点”. 【点睛】 本题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线段的和差等知识点,题目需根据“2倍点”的定义分类讨论,理解“2倍点”的定义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8.(1)点P在线段AB上的处;(2);(3)②的值不变. 【解析】 【分析】 (1)根据C、D的运动速度知BD=2PC,再由已知条件PD=2AC求得PB=2AP,所以点P在线段AB上的处; (2)由题设画出图示,根据AQ-BQ=PQ求得AQ=PQ+BQ;然后求得AP=BQ,从而求得PQ与AB的关系; (3)当点C停止运动时,有CD=AB,从而求得CM与AB的数量关系;然后求得以AB表示的PM与PN的值,所以MN=PN−PM=AB. 【详解】 解:(1)由题意:BD=2PC ∵PD=2AC, ∴BD+PD=2(PC+AC),即PB=2AP. ∴点P在线段AB上的处; (2)如图: ∵AQ-BQ=PQ, ∴AQ=PQ+BQ, ∵AQ=AP+PQ, ∴AP=BQ, ∴PQ=AB, ∴ (3)②的值不变. 理由:如图, 当点C停止运动时,有CD=AB, ∴CM=AB, ∴PM=CM-CP=AB-5, ∵PD=AB-10, ∴PN=AB-10)=AB-5, ∴MN=PN-PM=AB, 当点C停止运动,D点继续运动时,MN的值不变, 所以. 【点睛】 本题考查了比较线段的长短.利用中点性质转化线段之间的倍分关系是解题的关键,在不同的情况下灵活选用它的不同表示方法,有利于解题的简洁性.同时,灵活运用线段的和、差、倍、分转化线段之间的数量关系也是十分关键的一点. 9.(1)DE=6;(2) DE=,理由见解析;(3)∠DOE=∠AOB,理由见解析 【解析】 试题分析:(1)由AC=4cm,AB=12cm,即可推出BC=8cm,然后根据点D、E分别是AC和BC的中点,即可推出AD=DC=2cm,BE=EC=4cm,即可推出DE的长度, (2)设AC=acm,然后通过点D、E分别是AC和BC的中点,即可推出DE=(AC+BC)=AB=cm,即可推出结论, (3)分两种情况,OC在∠AOB内部和外部结果都是∠DOE=∠AOB 试题解析: (1))∵AB=12cm, ∴AC=4cm, ∴BC=8cm, ∵点D、E分别是AC和BC的中点, ∴CD=2cm,CE=4cm, ∴DE=6cm; (2) 设AC=acm, ∵点D、E分别是AC和BC的中点, ∴DE=CD+CE=(AC+BC)=AB=6cm, ∴不论AC取何值(不超过12cm),DE的长不变; (3)①当OC在∠AOB内部时,如图所示: ∵OM平分∠AOC,ON平分∠BOC, ∴∠NOC= ∠BOC,∠COM=∠COA. ∵∠CON+∠COM=∠MON, ∴∠MON=(∠BOC+∠AOC)=α; ②当OC在∠AOB外部时,如图所示: ∵OM平分∠AOC,ON平分∠BOC, ∴∠MOC=(∠AOB+∠BOC),∠CON=∠BOC. ∵∠MON+∠CON=∠MOC, ∴∠MON=∠MOC-∠CON=(AOB+∠BOC)-∠BOC=∠AOB=α. 【点睛】本题主要考察角平分线和线段的中点的性质,关键在于认真的进行计算,熟练运用相关的性质定理. 10.(1)-14,8-4t(2)点P运动11秒时追上点Q(3)或4(4)线段MN的长度不发生变化,都等于11 【解析】 【分析】 (1)根据AB长度即可求得BO长度,根据t即可求得AP长度,即可解题; (2)点P运动x秒时,在点C处追上点Q,则AC=5x,BC=3x,根据AC-BC=AB,列出方程求解即可; (3)分①点P、Q相遇之前,②点P、Q相遇之后,根据P、Q之间的距离恰好等于2列出方程求解即可; (4)分①当点P在点A、B两点之间运动时,②当点P运动到点B的左侧时,利用中点的定义和线段的和差求出MN的长即可. 【详解】 (1)∵点A表示的数为8,B在A点左边,AB=22, ∴点B表示的数是8-22=-14, ∵动点P从点A出发,以每秒4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t>0)秒, ∴点P表示的数是8-4t. 故答案为-14,8-4t;    (2)设点P运动x秒时,在点C处追上点Q, 则AC=5x,BC=3x, ∵AC-BC=AB, ∴4x-2x=22, 解得:x=11, ∴点P运动11秒时追上点Q; (3) ①点P、Q相遇之前,4t+2+2t =22,t=, ②点P、Q相遇之后,4t+2t -2=22,t=4, 故答案为或4 (4)线段MN的长度不发生变化,都等于11;理由如下: ①当点P在点A、B两点之间运动时: MN=MP+NP=AP+BP=(AP+BP)=AB=×22=11 ②当点P运动到点B的左侧时: MN=MP﹣NP=AP﹣BP=(AP﹣BP)=AB=11 ∴线段MN的长度不发生变化,其值为11. 【点睛】 本题考查了数轴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用到的知识点是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关键是根据题意画出图形,注意分两种情况进行讨论. 11.(1)4;(2)或;(3)或或2 【解析】 【分析】 (1)根据题目得出棋子一共运动了t+2t+3t=6t个单位长度,当t=4时,6t=24,为MN长度的整的偶数倍,即棋子回到起点M处,点与M点重合,从而得出的长度. (2)根据棋子的运动规律可得,到点时,棋子运动运动的总的单位长度为6t,,因为t<4,由(1)知道,棋子运动的总长度为3或12+9=21,从而得出t 的值. (3)若则棋子运动的总长度,可知棋子或从M点未运动到N点或从N点返回运动到的左边或从N点返回运动到的右边三种情况可使 【详解】 解:(1)∵t+2t+3t=6t, ∴当t=4时,6t=24, ∵, ∴点与M点重合, ∴ (2)由已知条件得出:6t=3或6t=21, 解得:或 (3)情况一:3t+4t=2, 解得: 情况二:点在点右边时:3t+4t+2=2(12-3t) 解得: 情况三:点在点左边时:3t+4t-2=2(12-3t) 解得:t=2. 综上所述:t的值为,2或或. 【点睛】 本题是一道探索动点的运动规律的题目,考查了学生数形结合的能力,探索规律的能力,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要注意分多种情况讨论. 12.(1)30,120(2)①30﹣3t②5或20③﹣15或﹣48 【解析】 【分析】 (1)根据A点对应的数为60,B点在A点的左侧,AB=30求出B点对应的数;根据AC=4AB求出AC的距离; (2)①当P点在AB之间运动时,根据路程=速度×时间求出AP=3t,根据BP=AB﹣AP求解; ②分P点是A、B两个点的中点;B点是A、P两个点的中点两种情况讨论即可; ③根据P、Q两点的运动速度与方向可知Q点在往返过程中与P点相遇2次.设Q点在往返过程中经过x秒与P点相遇.第一次相遇是点Q从A点出发,向C点运动的途中.根据AQ﹣BP=AB列出方程;第二次相遇是点Q到达C点后返回到A点的途中.根据CQ+BP=BC列出方程,进而求出P点在数轴上对应的数. 【详解】 (1)∵A点对应的数为60,B点在A点的左侧,并且与A点的距离为30, ∴B点对应的数为60﹣30=30; ∵C点到A点距离是B点到A点距离的4倍, ∴AC=4AB=4×30=120; (2)①当P点在AB之间运动时, ∵AP=3t, ∴BP=AB﹣AP=30﹣3t. 故答案为30﹣3t; ②当P点是A、B两个点的中点时,AP=AB=15, ∴3t=15,解得t=5; 当B点是A、P两个点的中点时,AP=2AB=60, ∴3t=60,解得t=20. 故所求时间t的值为5或20; ③相遇2次.设Q点在往返过程中经过x秒与P点相遇. 第一次相遇是点Q从A点出发,向C点运动的途中. ∵AQ﹣BP=AB, ∴5x﹣3x=30, 解得x=15, 此时P点在数轴上对应的数是:60﹣5×15=﹣15; 第二次相遇是点Q到达C点后返回到A点的途中. ∵CQ+BP=BC, ∴5(x﹣24)+3x=90, 解得x=, 此时P点在数轴上对应的数是:30﹣3×=﹣48. 综上,相遇时P点在数轴上对应的数为﹣15或﹣48. 【点睛】 本题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行程问题相等关系的应用,线段中点的定义,进行分类讨论是解题的关键. 13.(1)﹣4,6﹣5t;(2)①当点P运动5秒时,点P与点Q相遇;②当点P运动1或9秒时,点P与点Q间的距离为8个单位长度. 【解析】 【分析】 (1)根据题意可先标出点A,然后根据B在A的左侧和它们之间的距离确定点B,由点P从点A出发向左以每秒5个单位长度匀速运动,表示出点P即可; (2)①由于点P和Q都是向左运动,故当P追上Q时相遇,根据P比Q多走了10个单位长度列出等式,根据等式求出t的值即可得出答案; ②要分两种情况计算:第一种是点P追上点Q之前,第二种是点P追上点Q之后. 【详解】 解:(1)∵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为6, ∴OA=6, 则OB=AB﹣OA=4, 点B在原点左边, ∴数轴上点B所表示的数为﹣4; 点P运动t秒的长度为5t, ∵动点P从点A出发,以每秒5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 ∴P所表示的数为:6﹣5t, 故答案为﹣4,6﹣5t; (2)①点P运动t秒时追上点Q, 根据题意得5t=10+3t, 解得t=5, 答:当点P运动5秒时,点P与点Q相遇; ②设当点P运动a秒时,点P与点Q间的距离为8个单位长度, 当P不超过Q,则10+3a﹣5a=8,解得a=1; 当P超过Q,则10+3a+8=5a,解得a=9; 答:当点P运动1或9秒时,点P与点Q间的距离为8个单位长度. 【点睛】 在数轴上找出点的位置并标出,结合数轴求追赶和相遇问题是本题的考点,正确运用数形结合解决问题是解题的关键,注意不要漏解. 14.探究三:16,6;结论:n², ;应用:625,300. 【解析】 【分析】 探究三:模仿探究一、二即可解决问题; 结论:由探究一、二、三可得:将边长为的正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等分,连接各边对应的等分点,边长为1的正三角形共有个;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共有 个; 应用:根据结论即可解决问题. 【详解】 解:探究三: 如图3,连接边长为4的正三角形三条边的对应四等分点,从上往下看:边长为1的正三角形,第一层有1个,第二层有3个,第三层有5个,第四层有7个,共有个; 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有个. 结论: 连接边长为的正三角形三条边的对应等分点,从上往下看:边长为1的正三角形,第一层有1个,第二层有3个,第三层有5个,第四层有7个,……,第层有个,共有个; 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共有个. 应用: 边长为1的正三角形有=625(个), 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有 (个). 故答案为探究三:16,6;结论:n², ;应用:625,300. 【点睛】 本题考查规律型问题,解题的关键是理解题意,学会模仿例题解决问题. 15.(1)75°,150°;(2)15°;(3)15°. 【解析】 【分析】 (1)根据三角板的特殊性角的度数,求出∠AOC即可,把∠AOC、∠BOC、∠AOB相加即可求出射线OA,OB,OC组成的所有小于平角的和; (2)依题意设∠2=x,列等式,解方程求出即可; (3)依据题意求出∠BOM,∠COM,再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得出∠MOE,∠MOF,即可求出∠EOF. 【详解】 解:(1)∵∠BOC=30°,∠AOB=45°, ∴∠AOC=75°, ∴∠AOC+∠BOC+∠AOB=150°; 答:由射线OA,OB,OC组成的所有小于平角的和是150°; 故答案为:75; (2)设∠2=x,则∠1=3x+30°, ∵∠1+∠2=90°, ∴x+3x+30°=90°, ∴x=15°, ∴∠2=15°, 答:∠2的度数是15°; (3)如图所示,∵∠BOM=180°﹣45°=135°,∠COM=180°﹣15°=165°, ∵OE为∠BOM的平分线,OF为∠COM的平分线, ∴∠MOF=∠COM=82.5°,∠MOE=∠MOB=67.5°, ∴∠EOF=∠MOF﹣∠MOE=15°.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了三角板各角的度数、角平分线的性质及列方程解方程在几何中的应用,熟记概念是解题的关键. 16.(1)80°;(2)140° 【解析】 【分析】 (1)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得∠BOM=∠AOB,∠BON=∠BOD,再根据角的和差得∠AOD=∠AOB+∠BOD,∠MON=∠BOM+∠BON,结合三式求解;(2)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MOC=∠AOC,∠BON=∠BOD,再根据角的和差得∠AOD=∠AOC+∠BOD-∠BOC,∠MON=∠MOC+∠BON-∠BOC结合三式求解. 【详解】 解:(1)∵OM平分∠AOB,ON平分∠BOD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数学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