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班音乐郊游打击乐教案大班音乐郊游打击乐教案1一、活动目标1。感受A段音乐的欢快B段音乐的优美,体验共同演奏的乐趣,2。探索歌曲的表演动作,以及演奏时乐器的配置方案。3。讨论打击乐器的演奏方案,根据乐曲的变化设计配器方案,学习用不同的乐器来表达音乐的不同情绪,能够用铃鼓、碰铃、圆舞板、双响筒等乐器演奏歌曲。二、活动准备1。幼儿已会唱歌曲郊游。2。铃鼓、碰铃、圆舞板、双响筒等乐器。三、活动过程1。复习歌曲,进一步感知歌曲结构的情绪。(1)这首歌有几段?哪几段是一样的?第一、第三段音乐听起来怎么样?(2)第二段音乐怎么样?2。创编动作。(1)在引导幼儿观察操作卡片画面进行讲述后,鼓励幼儿探索用什么
2、动作表示手拉手、很高兴去郊游的情景。(2)鼓励幼儿探索怎样表演第二段音乐中表现的优美景色。(3)老师根据幼儿想象的动作组合成歌表演,并进行集体练习。3。讨论配器方案,为歌曲伴奏。(1)请幼儿思考用什么乐器演奏音乐优美部分?B段的比较抒情,可以延长的,适合用什么乐器?(2)请幼儿思考用什么乐器演奏音乐大家欢快地去郊游的部分?提示幼儿A段脚步的适合用双响筒(3)请幼儿看老师指挥做现用乐器的模仿动作,用乐器看指挥演奏。(4)请幼儿和小伙伴交换乐器看指挥演奏。大班音乐郊游打击乐教案2一.活动目标1.感受A段音乐的欢快B段音乐的优美,体验共同演奏的乐趣,2.探索歌曲的表演动作,以及演奏时乐器的配置方案。
3、3.讨论打击乐器的演奏方案,根据乐曲的变化设计配器方案,学习用不同的乐器来表达音乐的不同情绪,能够用铃鼓、碰铃、圆舞板、双响筒等乐器演奏歌曲。二.活动准备1.幼儿已会唱歌曲郊游。2.铃鼓、碰铃、圆舞板、双响筒等乐器。三.活动过程1.复习歌曲,进一步感知歌曲结构的情绪。(1)这首歌有几段?哪几段是一样的?;.教.案来自:大.考.吧幼.师网;第一、第三段音乐听起来怎么样?(2)第二段音乐怎么样?2.创编动作。(1)在引导幼儿观察操作卡片画面进行讲述后,鼓励幼儿探索用什么动作表示手拉手、很高兴去郊游的情景。(2)鼓励幼儿探索怎样表演第二段音乐中表现的.优美景色。(3)老师根据幼儿想象的动作组合成歌表
4、演,并进行集体练习。3.讨论配器方案,为歌曲伴奏。(1)请幼儿思考用什么乐器演奏音乐优美部分?B段的比较抒情,可以延长的,适合用什么乐器?(2)请幼儿思考用什么乐器演奏音乐大家欢快地去郊游的部分?提示幼儿A段脚步的适合用双响筒(3)请幼儿看老师指挥做现用乐器的模仿动作,用乐器看指挥演奏。(4)请幼儿和小伙伴交换乐器看指挥演奏。四.活动反思:本次音乐活动是一个歌唱活动。郊游这首曲子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它是ABA结构,第一段和第三段是一样的,活泼欢快,中间第二段比较柔和,唱了郊游的风景。活动开始我以谈话导入,引导幼儿说说郊游地的风景,根据幼儿的回答我用简笔画的形式画了下来,从而引出第二段歌词。接着我
5、用动作引导幼儿说出了第一、第三段的歌词。歌词理解后,让幼儿通过听教师清唱初步熟悉歌曲旋律,然后再用钢琴伴奏,一句句学习歌唱。等唱了两到三遍后请幼儿编动作,边表演边唱,这样比较能帮助幼儿记住歌词。虽然大多数幼儿能大概将歌曲唱出来,但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孩子们觉得兴趣缺缺;而且后面边表演边唱,孩子们会分散注意力,反而唱的更少更轻,应该在幼儿熟悉歌曲的基础上再加动作比较好。大班音乐郊游打击乐教案3一.活动目标感受A段音乐的欢快B段音乐的优美,体验共同演奏的乐趣,2.探索歌曲的表演动作,以及演奏时乐器的配置方案。3.讨论打击乐器的演奏方案,根据乐曲的变化设计配器方案,学习用不同的乐器来表达音乐的不同情绪,
6、能够用铃鼓、碰铃、圆舞板、双响筒等乐器演奏歌曲。4.通过图片理解歌词内容,并能根据歌词内容展开大胆的想象。5.引导幼儿根据已有的经验,理解歌词,用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二.活动准备1.幼儿已会唱歌曲郊游。2.铃鼓、碰铃、圆舞板、双响筒等乐器。三.活动过程1.复习歌曲,进一步感知歌曲结构的情绪。(1)这首歌有几段?哪几段是一样的?第一、第三段音乐听起来怎么样?(2)第二段音乐怎么样?2.创编动作。(1)在引导幼儿观察操作卡片画面进行讲述后,鼓励幼儿探索用什么动作表示手拉手、很高兴去郊游的情景。(2)鼓励幼儿探索怎样表演第二段音乐中表现的优美景色。(3)老师根据幼儿想象的动作组合成歌表演,并进行集体
7、练习。3.讨论配器方案,为歌曲伴奏。(1)请幼儿思考用什么乐器演奏音乐优美部分?B段的比较抒情,可以延长的,适合用什么乐器?(2)请幼儿思考用什么乐器演奏音乐大家欢快地去郊游的部分?提示幼儿A段脚步的适合用双响筒(3)请幼儿看老师指挥做现用乐器的模仿动作,用乐器看指挥演奏。(4)请幼儿和小伙伴交换乐器看指挥演奏。教学反思郊游这首歌曲的前两句与最后两句要求用轻快、跳跃的声音来唱,而中间则适合用优美、抒情的声音来处理。教师可以通过示范讲解引导幼儿认真倾听,并辨别区分不同的声音。在活动中我一开始对于两种不同的歌唱方式进行讲解,但很快我发现孩子们并不能很好的理解接受,于是我立刻想到了一种方法:为了让幼
8、儿理解并准确地把握,我设计这样一幅图:用一组小兔子的耳朵形状表示“轻快、跳跃”,用一组柔和的波浪线表示“优美、抒情”,按节奏的形式出现。根据这幅画,幼儿可以很快地分清出哪几句需要唱得活泼欢快,哪几句需要唱得优美抒情。这样的教学方式比起教师单调的讲解记忆要有趣得多,并且印象更深刻。活动中我借助了比较形象的图,帮助幼儿理解、记忆歌词,让幼儿看着图片演唱,根据图孩子们正确的对两种歌唱的方式进行演唱,从而突破了活动的难点。教师的范唱起到一个示范的作用,最后让幼儿分组接唱,在每一次唱完后教师引导幼儿进行评价,让他们明白如何接唱才算唱得好,从而突破活动重点。在这个音乐活动中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之处,比如我没有在活动前考虑到活动方式的改变,而是在活动中及时调整,对教材的分析应更加透彻;还有就是在活动中的教师的语言应该更加精炼。我还注意到孩子的情绪变化,在活动中我为了让他们更熟练的唱歌,就请他们再唱一遍,而我的语言组织也不够精练,所以孩子们就感觉不是很有趣,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多想办法,让自己的每个教学环节都进行得更自然更有趣,让孩子不知不觉轻松的游戏中完成,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