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四年级下册语文试题阅读训练带答案解析一、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理解1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一位朋友向我讲述了在南美洲一片森林边缘发生的故事。 那一天,由于游客的不慎,使临河的一片草丛起火了,顺着风势游走的火舌活像一挂红色的项链,开始围向一个小小的丘陵。这时,明眼的巴西向导向我们叫道:“一群蚂蚁被火包围了!”我们顺着他指点的方向看去,可不是,被大火缩小着的包围圈里已经变成了黑压压的一片。“这群可怜的蚂蚁肯定要葬身于火海里了。”我心里惋惜地想着,可万万没有想到,这区区的弱者并没有束手待毙,而是迅速聚拢,抱成一团,然后向河岸的方向滚去。蚁团在火舌舔动的草丛间越来越迅速地滚动着,不断发出外层蚂蚁
2、被烘焦后身体爆裂的声响,但是蚂蚁团却不见缩小。显然,外层被灼焦的蚁国英雄们至死也不松动丝毫,肝胆俱裂也不离开自己的岗位。一会儿,蚁团冲进了河流,随着向对岸滚动,河面上升腾起一小层薄薄的烟雾。 我听着这则蚁国发生的真实的故事,像听着一曲最悲壮的生命之歌。小小的蚂蚁,其重不足百毫克,然而,在人类往往也要遭到重大伤亡的火灾面前,竟然能如此沉着、坚定、团结一致,不惜牺牲自己,以求得种族的生存,其斗争的韧性,其脱险方式的机智,又是如此感人,怎能不发人深思,油然而生出敬慕的情感来?(1)给下列划线的词语注音。 不慎_ 舔_动(2)结合文意解释词语。 束手待毙:_敬慕:_(3)用简明连贯的语言概括这则故事的
3、主要内容。 (4)第一段中说外层蚂蚁被烧焦后“蚁团却不见缩小”,请说说这是为什么? (5)读了上述文段,你觉得蚂蚁有哪几方面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解析: (1)shn;tin(2)捆住手等死。比喻遇到危难时不积极想办法解决,却坐等败亡。;尊敬,仰慕。(3)被大火包围的蚂蚁,扭成一团,机警地逃离火海。(4)因为死了的蚂蚁仍抱住蚁团,为保护其他蚂蚁坚持在自己的岗位上,表现了蚂蚁的献身精神。(5)值得我们学习的蚂蚁精神:沉着、坚定、团结一致,为集体利益不惜牺牲自我,斗争的韧性,机警的脱险方式。 【解析】【分析】(1)题考查学生辨析字音的能力,正确读准字音,注意区别形近字、多音字的读音,还要注意声调、
4、韵母的区别,平时要多读,多练。(2)词语理解的考查。认真阅读短文,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词义。束手待毙:捆住手等死。比喻遇到危难时不积极想办法解决,却坐等败亡。敬慕:尊敬,仰慕。(3)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可以掌握一定的技巧,可把整篇文章拆分成几个部分,明确写了哪几方面内容,然后总综和即可。(4)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死了的蚂蚁仍抱住蚁团,为保护其他蚂蚁坚持在自己的岗位上,表现了蚂蚁的献身精神。(5)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给人的启示和道理。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值得我们学习的蚂蚁精神。 故答案为:(1
5、)shn、tin(2)捆住手等死。比喻遇到危难时不积极想办法解决,却坐等败亡。、尊敬,仰慕。(3)被大火包围的蚂蚁,扭成一团,机警地逃离火海。(4)因为死了的蚂蚁仍抱住蚁团,为保护其他蚂蚁坚持在自己的岗位上,表现了蚂蚁的献身精神。(5)值得我们学习的蚂蚁精神:沉着、坚定、团结一致,为集体利益不惜牺牲自我,斗争的韧性,机警的脱险方式。【点评】(1)准确识记字音,要掌握常用多音多义字的正确读音,注意纠正方言中跟普通话读音不一致的字音,关键在于把词语的形音义结合起来,音随形或义变。不同的读音表义不同,用法不同,词性往往也不同,可以根据意思来记住不同的音节。(2)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可
6、结合语境理解词义。(3)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4)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5)只要观点正确,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2阅读芳草地。一个母亲的心 见到江生时,他蜷躺在靠窗的病床上,床边坐着他瘦弱的母亲,母亲正认真地向他描述窗外的情景:“今天天气多好啊!看,阳光都照到你床上了。窗外,油菜花开了,金灿灿的一片。草坪上咦!那不是小玉吗,她跟你得的是一种病,这不,现在自己能在院子里散步了” 病房的窗外其实是一堵光秃秃的墙,什么都没有。江生的脑肿瘤压迫了视神经,入院时他已经失明,几乎没有治愈的可能性。可这位坚强的母亲不愿放弃,哪怕只有万分之一的希望。她在大路边摆摊卖鸡蛋饼,
7、为了给儿子治病,她已卖掉了居住的房子,还卖过血 街邻亲友都不忍心与她照面。她无论见到谁,都会上前拉住他的手(要求 恳求)道:“给我儿子打个电话吧。”她对儿子说:“瞧,那么多人关心你呢!” 她日复一日地陪着病床上的儿子,默默地坐在床边看着儿子接听自己(精心 用心)安排的来电。 谁都难以相信,她能接连几天通宵不眠,四处奔走,打听儿子同学、朋友的住址。“给我儿子打个电话吧。”她说。 医生们尽了最大的努力,江生还是在一个静悄悄的黎明走了。 大路边,人们又看到了那个卖鸡蛋饼的手推车和那个更瘦、更憔悴的身影。儿子那部手机伏在母亲胸口贴身的布袋里。 每个清晨和黄昏,她胸口那部手机都有人发来问候的信息:“妈妈
8、,我们爱你。”(1)联系上下文,选出括号里恰当的词语。 (2)母亲从没放弃身患绝症的儿子,为了儿子她( )。(多选) A.卖掉了房子、卖血B.陪儿子看油菜花,在草坪上玩耍C.时常打电话给朋友D.日复一日地陪伴,跟儿子聊天(3)画“_”的部分是_描写。从这段文字中我体会到了(_)(填序号)。 A窗外景色很美丽B那位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C儿子的病会好起来(4)选文塑造了母亲瘦弱却坚强的形象,请仿照例子在方框处作批注。 (5)结合选文,说说为什么大家都给这位母亲发信息。 解析: (1)恳求;精心(2)A,D(3)语言;B(4)这位母亲为了给儿子治病,卖掉了房子,还卖过血,她真是一位坚强、无私的母亲。(
9、5)因为大家都被这位母亲的爱和执着所感动,希望她能坚强地生活。 【解析】【分析】(1)选词填空中的备选词语大多数都是同义词或近义词,通过分析、比较,会发现它们之间会有细微差别。因此,选择时我们必须结合语言环境,体会词语的区别,认真选择恰当的词语。恳求指恳切的要求。要求:提出具体愿望或条件,希望做到或实现。精心,指的是专心;周密细心。用心,指集中注意力;使用心力;专心。精心和用心的共同点都是专心,不同点(区别)是:精心的侧重点是周密细心,而用心是重在使用心力、集中注意力的意思。(2)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3)人物描写方法概括为:外貌描写、语言描写
10、、心理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解答时要结合句子抓住关键词语分析作答。(4)评价人物性格要应做到通观全文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5)结合上下文,紧扣文章主题中心进行理解概括。意思表述合理即可。故答案为:(1)恳求;精心;(2)A D;(3)语言、B ;(4)这位母亲为了给儿子治病,卖掉了房子,还卖过血,她真是一位坚强、无私的母亲。(5)因为大家都被这位母亲的爱和执着所感动,希望她能坚强地生活。【点评】(1)说话和写作时要正确使用词语,注意词语的搭配和组合;正确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注意词语使用过程中的感情色彩的变化。(2)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
11、容的理解的能力。(3)掌握常用的描写方法。要求平时阅读时会分辨,写作时会应用。(4)本题考查评价分析人物性格的能力。(5)解答此题要结合语境理解句意,有利于对文章中心主题的把握。3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有些人 有些人,他们的姓氏我已遗忘,他们的脸却常常浮现像晴空,在整个雨季中我们不见它,却清晰地记得它。 那一年,我读小学二年级,有一个女老师我连她的脸都记不起来了,但好像觉得她是很美的(有哪一个小学生心目中的老师不美呢?),也恍惚记得她身上那片不太鲜丽的蓝。她教过我们些什么,我完全没有印象,但永远记得某个下午的作文课,一位同学举手问她“挖”字该怎么写,她想了一下,说:“这个字我不会写,你们谁会?
12、” 我兴奋地站起来,跑到黑板前写下了那个字。 那天,放学的时候,当同学们齐声向她说“再见”的时候,她向全班同学说:“我真高兴,今天多学会了一个字,我要谢谢这位同学。” 我立刻快乐得有如肋下生翅一般我生平似乎再没有出现那么自豪的时刻。 那以后,我遇见无数学者,他们威严而高贵,似乎无所不知。但他们教给我的,远不及那个女老师多。她的谦逊,她对人不吝惜的称赞,使我忽然间长大了。 她不会写“挖”字,那又何妨?她已挖掘出一个小女孩心中宝贵的自信。 有一次,我到一家米店去。 “你明天能把米送到我们的营地吗?” “能。”那个胖女人说。 “我已经把钱给你了,可是如果你们不送,”我不放心地说,“我们又有什么证据呢
13、?” “啊!”她惊叫了一声,眼睛睁得圆圆的,仿佛听见一件骇人听闻的罪案,“做这种事,我们是不敢的。” 她说“不敢”两字的时候,那种敬畏的神情使我肃然,她所敬畏的是什么呢?是尊贵古老的卖米行业?还是“举头三尺有神明”? 她的脸,十年后的今天,如果再遇到,我未必能辨认,但我每次遇见那些为所欲为的人,就会想起她为什么其他的人竟无所畏惧呢!(1)“有些人”指的是谁?他们为什么让“我”难忘?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关于短文,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对女老师印象深刻是因为她连“挖”字都不会写B.“我”很快乐和自豪是因为同学不会写的字“我”会写C.“我”刚开始对米店的胖女人不信任,担心她
14、收了钱不会送米D.米店的胖女人不敢把米送到陌生人的营地里(3)对画线部分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女老师很不起眼,没有其他学者威严高贵B.女老师教给“我”的知识比其他学者教给“我”的知识多C.其他学者威严高贵、无所不知,让“我”感到很崇拜D.女老师以谦逊和赞美激发了“我”的自信,“我”很感激(4)画线部分是对人物的什么描写?体现了人物什么样的品质? 解析: (1)女老师,用她的谦逊和对“我”的赞美激发了“我”的自信心。米店的胖女人,对诚信和良知充满敬畏。(2)C(3)D(4)这个句子是对米店的胖女人语言和神态的描写,写出了当“我”担心胖女人会收了钱不送米的时候她的惊讶和不可思议。这样写体现
15、了她诚实守信、敬畏良知的品质。 【解析】【分析】(1)这是考查指代性词语指代的内容。感知文本内容,从文章中提炼和概括信息,结合语言环境,联系上下文,找出称代性词语指代的内容。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短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2)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3)理解句子含义题,一是要抓住关键词语,二是要联系课文内容来理解。(4)人物描写方法概括为: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解答时要结合句子抓住关键词语分析作答。评价人物性格要应做到通观全文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故答案为:(1)女老师,用她
16、的谦逊和对“我”的赞美激发了“我”的自信心。米店的胖女人,对诚信和良知充满敬畏。 (2)C;(3)D;(4)这个句子是对米店的胖女人语言和神态的描写,写出了当“我”担心胖女人会收了钱不送米的时候她的惊讶和不可思议。这样写体现了她诚实守信、敬畏良知的品质。【点评】(1)此题考查对指代性词语指代的内容的把握。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2)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理解的能力。(3)此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理解的能力。(4)掌握常用的描写方法。要求平时阅读时会分辨,写作时会应用。本题考查评价分析人物性格的能力。4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高的是麦子,矮的是豆荚(节选) 麦子熟的
17、时候,豆荚也长大了。麦子是黄黄的,豆荚是青青的。黄黄的麦子和青青的豆荚,在五月的和风中,娴静地微笑。于是,空旷的田野里洋溢着熟了的麦子和熟了的豆荚那无与伦比的清香。 那时候,麦子和豆荚诱惑着我们,我们变得忙碌起来。湿湿的、长长的田埂上,通常会出现我们握着镰刀、挎着竹篮的身影,那些细细的、小小的身影像一只只青草蜢,不停地蹦跳着、蹦跳着。 五月的风暖暖的,赤足走在油光光的泥土里,软软的,冷不丁泥土会从我们的脚趾缝里冒出来。真是舒服。折一根韧韧的柳条,削一节直直的竹管,柳条做鞭子,竹管做笛子。竹笛吹一声,鞭子挥一挥。啪鸭子蹒跚地迈着步子前进了;羊儿撒着欢儿向前走了 随后,我们跟在鸭子、羊儿后面也开步
18、走。不知是谁,想个好办法,把竹篮子挂在小山羊角上,山羊走呀走的,竹篮子也晃呀晃的。我们看了真喜欢。我们把鸭子赶到刚翻掘过的地里去,那里的蚯蚓、螺蛳、赤膊田鸡最多;把羊儿牵到河边去,那里的青草地真大,草儿真嫩” 我们也不闲着,家里的兔子等着我们鲜嫩的青草呢!我们小心翼翼地从麦田的沟沿上、豆地里扯到一小捧一小捧青草,放进竹篮里。想到日后剪兔毛的情景,我们禁不住地要咧开嘴巴笑。 忙完了,肚子也开始咕咕地叫了。别愁,我们有我们的办法。皮皮摘来了嫩豆荚,小梅从自己家的院子里掰了几只竹笋,啊,还不老;青青的家离这最近,他拿来了铁锅和米,来,我们做野米吃!我和春芳帮不了忙,就去垄沟里捉泥鳅,捉上泥鳅,洗净了
19、,丢进饭锅里,野米没有烧好,我们已被锅里溢出的香味熏得口水欲滴 吃饱了,我们也乏了,于是便往地上一躺,闭上眼睛,伸开四肢,让五月的阳光在我们圆滚滚的肚子上画出漂亮的图案。当我们一觉醒来睁开眼,映入眼帘的是一片麦子一片豆荚,高的是麦子,矮的是豆荚(1)与第段“麦子和豆荚诱惑着我们”中的“诱惑”意思相近的一项是( )。 A.诱骗B.迷惑C.吸引D.疑惑(2)下列对第段中画“_”的部分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孩子营养不良,身体瘦小如青草蜢B.孩子调皮好动,如青草蜢不停地蹦跳C.孩子身着绿衣,在田埂上如青草蜢D.孩子快乐忙碌,如青草蜢活泼自由(3)第段中“我们”折柳条的目的是( )。 A.赶鸭
20、羊B.编草帽C.捆青草D.烧午饭(4)第段写道:“吃饱了让五月的阳光在我们圆滚滚的肚子上画出漂亮的图案。” 下列诗句中与句中儿童的行为相似的一项是( )。A.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B.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C.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D.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5)作者在结尾写道:“当我们一觉醒来睁开眼,映入眼帘的是一片麦子一片豆荚,高的 是麦子,矮的是豆荚”这个句子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是( )。A.丰富内容,增加了文章的篇幅B.赞美麦子、豆荚长势好,暗示丰收在即的喜悦C.呼应开头,突出乡村生活美好D.暗示“我们”睡在田埂上,说明乡村生活艰苦(6)麦子熟了和
21、豆荚长大时,“我们”都做了哪些有趣的事?请简单概括。 (7)第段写道:“黄黄的麦子和青青的豆荚,在五月的和风中,娴静地微笑。”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联系短文,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解析: (1)C(2)D(3)A(4)B(5)C(6)“我们”在田野里收麦子,采豆荚,赶鸭放羊,在麦田的沟沿上、豆地里扯草,在野地里做饭,在阳光下睡觉。(7)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示例:我体会到了作者对悠闲幸福的田园生活的怀念和喜爱之情。 【解析】【分析】(1)(4)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5)解答此类题,一般要结合着具体语境,从内容、结构等
22、角度分析,在结合选项判断。 (6)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短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7)把握思想感情,解答本题应根据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感知与理解,结合着具体语句分析作答。 故答案为:(1)C(2)D(3)A(4)B(5)C (6)“我们”在田野里收麦子,采豆荚,赶鸭放羊,在麦田的沟沿上、豆地里扯草,在野地里做饭,在阳光下睡觉。 (7)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示例:我体会到了作者对悠闲幸福的田园生活的怀念和喜爱之情。 【点评】(1)(4)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5)本题考查文段在文中的作用。 (6)此题考查在理解短文的基础上筛选
23、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7)本题考查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5课外阅读。 纳米机器人是在纳米尺寸上制造的微型机器人。所谓纳米,又称毫微米,是一种长度计量单位。我们知道,1毫米等于千分之一米,1微米等于百万分之一米,而1纳米则等于十亿分之一米。如此微小的单位,人类用肉眼是看不见的,甚至用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都不能看见它!拿一个小小的纳米机器人与人相比,就像拿一个人与地球相比一样,差别实在太大了。 纳米技术指的是在01纳米到几百纳米的尺度范围内对原子、分子进行观察、操纵和加工的技术。有了纳米技术,人类制造任何一件物品的最原始材料只有一种原子!通过排列原子制造出机器人、电视、房子、高层建筑
24、当你早晨一觉醒来时,由纳米传感器和纳米变色材料组成的纱窗会根据你的需要自动送人新鲜的空气,自动调节室内的亮度;你不小心把纳米陶瓷材料制成的杯子掉在地上,杯子却像有弹性一样蹦了起来;又重又厚的电视机已经不存在了,它们是直接印到墙壁上的由神奇的纳米发光材料制造的电视;你使用的计算机已经精确到原子水平,因为样机的电路、存储器等都是用纳米尺度的元件制造的。当然,机器人也是纳米级的;你所居住的地球周围的太空神乖数的纳米卫星包围着,因为一次卫星发射可似将数百万领徽小的卫星送人太空当这天到来时,你就会发现,在某一方面,最小的的确是最好的。(1)围绕以下内容,提取信息,制作读书卡片。 纳米:_纳米技术:_纳米
25、机器人:_(2)本文主要采用了_等说明方法。 (3)在文中找出说明纳米是“极小的”又是“神奇的”内容。 (4)纳米技术的应用价值在想象中被表现得淋漓尽致,但有人说这毕竟是想象,不是现实,那这种想象能否变成现实?在科学探索中想象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解析: (1)又称毫微米,它只是一种长度计量单位。;指的是在01纳米到几百纳米的长度范围内对原子、分子进行观察、操纵和加工的技术。;在纳米尺寸上制造的微型机器人。(2)下定义,列数据、作比较(3)由纳米传感器和纳米变色材料数百万领徽小的卫星送人太空(4)想象是科学探索中不可少的一种方式,但想象能否变成现实关键在于科学理论是否成立。纳米技术在应用上的神奇
26、展望是由纳米性能特点所决定的,科学的探索既要求有大胆的想象,同时又要求有严密的理论探讨,只要为想象找到理论依据,那么想象就可能变为现实。 【解析】【分析】(1)、(3)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短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2)这是对说明文说明方法的考查。学生应了解常见的说明方法,举例子;分类别;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下定义;列图表;作答时要结合语境,抓住标志性词语,判断说明方法。(4)考查就某一观点谈看法,回答时能结合问题的主旨或生活实际谈看法,言之有理,没有语病。故答案为:(1)1、又称毫微米,它只是一种长度计量单位。2、指的是在01纳米到几百纳米的长度范围内
27、对原子、分子进行观察、操纵和加工的技术。3、在纳米尺寸上制造的微型机器人。(2)下定义,列数据、作比较 ;(3)由纳米传感器和纳米变色材料数百万领徽小的卫星送人太空 ;(4)想象是科学探索中不可少的一种方式,但想象能否变成现实关键在于科学理论是否成立。纳米技术在应用上的神奇展望是由纳米性能特点所决定的,科学的探索既要求有大胆的想象,同时又要求有严密的理论探讨,只要为想象找到理论依据,那么想象就可能变为现实。【点评】(1)、(3)此题考查在理解短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2)考查学生对说明方法的掌握。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4)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题目的要求和个人的认识,表述合理,文
28、通句顺即可。6课外阅读。 炊烟(节选) 在我看来,走进乡村最触动人心的莫过于那随处可见的炊烟。我钟爱炊烟,一如我钟爱这朴实的乡村生活。 我是一个习惯于早起的人,可是乡村的炊烟比我更早的醒来,温柔地升起在这宁静而祥和的村庄上。 乡村的生活是极有规律的,就如这炊烟,一天便能三次见它升起。早晨,天色往往最见清淡,这时的炊烟在我看来是最彻底的。在清淡的天空下,伴着清凉的晨风,你会看见炊烟婀娜的身姿,看见它缓缓地升起然后渐渐地淡去。我想,这样的炊烟是最让人惬意的。 一到中午,阳光逐渐变得霸道。这个时候你若想看见炊烟非得仔细才行。乡村里的炊烟不比城里那么张扬,它总是丝丝缕缕,却让人打心眼里喜欢。这时的炊烟
29、应该是最随意的。 而到了黄昏,炊烟的升起总会让人有很多的感慨。如果你出门在外,或是外出劳作了一整天,看见乡间四起的炊烟,心中涌起的应该是一种温暖的感觉,亦或是一种归心似箭的急切。傍晚的炊烟,总是被人们赋予了很多很多。(1)“归心似箭”的意思是_。这个词语中含有_的修辞手法,像这样的词语还有_。 (2)从文中找出一个拟人句,并仿写一句。 示例:傍晚的阳光很温柔。(3)短文是按照_顺序来描写炊烟的:清晨的炊烟是_的,中午的炊烟是_的,黄昏的炊烟总会让人_。 (4)短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解析: (1)想回家的心情像射出的箭一样急。形容回家心切;比喻;泪如雨下(2)一到中午,阳光逐渐变得霸道。
30、(3)时间;惬意;随意;有很多的感慨(4)短文表达了作者钟爱炊烟,钟爱这朴实的乡村生活的感情。 【解析】【分析】(1)词语理解的考查。要结合语境,正确理解词义。 (2)此题意在明白拟人这一修辞手法以及其作用。所谓“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使“物”具有人的情感与行为,从而达到化抽象为具体的目的。 (3)第一空主要考查写作顺序。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抓住关键词语,由“清晨、中午、黄昏”可知,作者是按时间顺序写的。第二、三、四空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短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4)把握思想感情,解答本题应根据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感知与理解,结合着具体语句分析作答。 故答案
31、为:(1)想回家的心情像射出的箭一样急。形容回家心切 ;比喻 ;泪如雨下 (2)一到中午,阳光逐渐变得霸道。 (3)时间;惬意;随意;有很多的感慨 (4)短文表达了作者钟爱炊烟,钟爱这朴实的乡村生活的感情。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句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结合语境、课后注释理解词义。 (2)考查学生对拟人修辞手法的掌握。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3)第一空此题主要考查对写作顺序的把握能力。第二、三、四空考查在理解短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4)本题考查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7课外阅读。 春 潮(节选) 北方的二月,春天在进攻,冬天在撤退。山的背阴处虽然还寒气凛凛,可是寒冷的威力已
32、衰竭。朝阳处雪已融化,雪水顺着斜谷流过来,冲开了山涧溪水的冰面。那巨大的冻结在岩层上的瀑布也开始活动了,流水声一天天越来越大地响起来,最后成为一股汹涌的奔流,冲到山下,流进大江。那冰封的大江在太阳的照射下,在山中雪水的冲击下,逐渐变酥了,更软了,颜色也变暗了。 终于有一天,在黎明的寂静中,突然传来了山崩地裂的声响开江了! 风从窗缝里挤了进来,激动地向我耳语着:快去看啊,大江复活了!它扯着我的衣襟向江岸奔去。我和人们一起站在江岸上,我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只见整个大江的坚冰崩溃了。被禁锢了一冬的大江奔腾着,汹涌着,以它那不可抗拒的力量推开了坚冰,呼叫着,撞击着。一块块巨大的冰排,被江水推动着,山一
33、样地竖了起来,又摔倒下去,发出咔嚓咔嚓的声响,溅起一片片雪白的浪花。滚滚的春潮把坚冰击溃了,淹没了,迫使它驯服地和残冬一起向远方流去。(1)句中的“_、_、_”这几个动词表现了春风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这里运用了_的修辞方法。 (2)句依次从_、_、_这三个方面描写了春潮。 (3)下面哪个词语有力地表现了春潮的力量?( ) A.奔腾汹涌B.不可抗拒(4)读本文和三月桃花水时,你的感受有什么不同? 解析: (1)挤;扯;奔;拟人(2)形状;声音;颜色(3)B(4)本文语调急促,表现出雄健的阳刚之气;三月桃花水语调舒缓,表现出秀丽阴柔之美。 【解析】【分析】(1)动词是表示人或事物动作的词,带着问题细
34、读划线句子找出动词即可。把“风”当作人来写,赋予风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作用是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是拟人。 (2)考查对句子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细读语句再用恰当的词语概括出来即可。 (3)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4)谈自己的感受时需注意两点:一要联系文章的主旨,二要结合个人的理解识,言之有理,没有语病。 故答案为:(1)挤、扯、奔、拟人 (2)形状、声音、颜色 (3)B (4)本文语调急促,表现出雄健的阳刚之气;三月桃花水语调舒缓,表现出秀丽阴柔之美。 【点评】(1)主要考查对动词的掌握的能力。考查学生对拟人修
35、辞手法的掌握。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2)此题考查在理解句子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3)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及词语的理解的能力。 (4)结合文本内容和个人的认识,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8课外阅读。 窗 我最喜欢从窗子里看外面的景物。 四岁时,我家住在哈尔滨的松花江畔。从窗口往外望去,一派江水,茫茫东去。早上雾很大,看不到对岸。中午却异常晴朗,一目了然,连太阳岛都看得清清楚楚。夜晚,坐在窗口看月亮在水里的倒影,倒也十分有趣。沙沙沙,一群鱼儿游过来,水中的玉盘破碎了,一会儿又合拢了。 五岁时,我从武汉坐客轮去重庆。从窗里眺望长江,江面平静得很,像面镜子。远处的龟山和蛇山的
36、轮廓十分清晰,我还看到了黄鹤楼。大小数百只渔船,停在江面上,密密麻麻的,跟煮饺子一样。 六岁时,我又同爸爸坐火车到北京去。我又选择了靠窗子的座位。窗外是辽阔的华北平原。火车疾驰,铁路两边的树木飞快地向后倒退。晚上,火车的轮子唱着欢乐的歌曲。这时欣赏窗外的景色,更是别具风味,远处的灯火就像一朵朵金花、一颗颗金星,点缀着大地,构成一幅神奇的图画。 多少年过去了,但是我仍然喜欢倚着窗子向外看。窗外的美景吸引着我,常常引起我的遐想。透过窗户,我看到了祖国前进的步伐。每年我都坐在窗口迎接春天。窗子已成了我的朋友,我们分不开了。(1)第2自然段是按照 _顺序写的。 (2)“祖国的美景吸引着我,常常引起我的
37、遐想。”作者想到了_。“我每年都坐在窗口迎接春天。”这句话的意思是_。 (3)本文表面上看是写_,实质是写透过窗,看到了_美景。 (4)本文和本课课文都是围绕“窗”来写的,本文表达了_。本课课文则表现了_。 解析: (1)时间(2)祖国前进的步伐;我坐在窗前感受祖国前进的步伐,繁荣富强的美景(3)外面的景物;祖国前进的步伐,繁荣富强的(4)作者对祖国发展的赞美之情;孩子们对大自然奥秘的向往与追求。 【解析】【分析】(1)此题主要考查写作顺序。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整体感知短文内容,抓住关键词语,由“四岁时、 五岁时、 六岁时、多少年过去了”可知,作者是按时间顺序写的。 (2)、(3)本题主要考查对
38、短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需要仔细阅读短文的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或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 (4)把握思想感情,解答本题应根据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感知与理解,结合着具体语句分析作答。 故答案为:(1)时间 (2)祖国前进的步伐 ;我坐在窗前感受祖国前进的步伐,繁荣富强的美景 (3)外面的景物;祖国前进的步伐,繁荣富强的 (4)作者对祖国发展的赞美之情 ;孩子们对大自然奥秘的向往与追求。 【点评】(1)此题主要考查对写作顺序的把握能力。 (2)、(3)这道题是按短文内容填空,一定要理解短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 (4)本题考查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9课外阅读。 程门立雪 杨
39、时是宋朝学者。他年轻时很爱学习,非常尊敬老师。有一次,他和一位同学在读书时为一个问题争论起来。为了尽快找到答案,他们冒着鹅毛大雪,一起去请教大学问家程颐。/ 他们走到程颐家门口,守门的童子说,先生正在睡午觉。杨时悄悄地对同学说:“咱们就在这儿等一会儿吧!”他俩一声不响地站在门口,静静地等着。雪花在天空中飘舞,不一会儿地上便积满了雪。凛冽的寒风,吹得他们直打哆嗦,可是他们没有拂一拂身上的积雪,也没有跺一跺冻僵了的脚。/ 过了很久,程颐醒来了。当他知道门外雪地里有两个学生在等着,就急忙出去把他们拉进屋里。程颐见他们全身是雪,心疼地说:“外边雪这么大,为什么不早进屋呢?”杨时望着程颐慈祥的面容,说:
40、“老师,您在休息,我们怎能惊动您呢?” 程颐被他们尊师好学的精神感动了,详细地解答了他们的问题。/(1)把文中划线的句子改成陈述句。 (2)文章分成三段,已用“/”标明,请写出每段的段意。 _(3)用一句话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4)这个故事对我们有什么教育意义? 解析: (1)老师,您在休息,我们不能惊动您。(2)杨时和同学冒着大雪去请教大学问家程颐。;程颐正在睡午觉,杨时和同学在门口冒雪等待多时。;程颐被他们的精神感动,详细解答了问题。(3)杨时和同学冒雪在大学问家程颐门口等待请教问题。(4)学习杨时谦虚求学,尊敬师长的品德。 【解析】【分析】(1)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的方法如下:第一步:问号
41、改为句号;第二步:删掉疑问词比如:“难道吗?”和“怎能呢?”等。第三步:否定改为肯定,肯定改为否定。 (2)概括段意,可先看看这段有几句话并了解每句话的意思,接着找出每句话中的重点词或中心词语,然后把这些词语连起来,组成一句通顺的话。 (3)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可以掌握一定的技巧,可把整篇文章拆分成几个部分,明确写了哪几方面内容,然后总综和即可。 (4)这道题是对课文主题的考查。分析课文告诉我们的道理,要联系整篇课文的主要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 故答案为:(1)老师,您在休息,我们不能惊动您。 (2)杨时和同学冒着大雪去请教大学问家程颐;程颐正在睡午觉,杨时和同学在
42、门口冒雪等待多时;程颐被他们的精神感动,详细解答了问题。 (3)杨时和同学冒雪在大学问家程颐门口等待请教问题。 (4)学习杨时谦虚求学,尊敬师长的品德。 【点评】(1)掌握反问句改陈述句方法,平时多练,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2)此题主要考查概括段意的能力。 (3)本题考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 (4)本题考查用概括文章给人的启示和道理。10课外阅读。 我爱小白鹅 我家的小白鹅可漂亮哩!红红的小嘴巴又扁又宽,微微向上翘起;高高的额上突起一个淡黄色的小包包;一双圆溜溜的小眼睛镶嵌在脑袋两侧,总爱东瞧瞧西望望;一身雪白的衣裳,在明媚的阳光照耀下,还闪闪发光哩;两只翅膀像两把大扇子,一扇起来,“呼呼
43、”作响;一双扁扁的小脚,支撑着肥胖的身子,没事的时候,摇摇摆摆踱着方步。 小白鹅生气的时候挺可爱,它摇起大翅膀,瞪起双眼,伸长脖子怪叫,连跑带飞狠狠地向你扑来,看那架势,非拧你几口不可。可是,只要你拍拍手、跺跺脚就能把它吓住了。 小白鹅戏水最有意思,它像小帆船似的浮在碧绿的河面上,一双橘红色的小脚掌轻轻地拨着水。顿时,一圈圈粼粼的波纹徐徐向外扩散。你瞧,它玩得多开心呀。有时它弯着脖颈对天歌唱;有时它把脖子伸入水中觅食,“嘟、嘟、嘟”水面上泛起一串串晶莹的小泡泡;有时它一边游一边甩头摆尾,向后背洒水,还不时地翻着跟头哩! 小白鹅吃饱了,玩够了,到中午就回家生下一个沉甸甸、热乎乎的大鹅蛋,足有三四
44、个鸡蛋那么重。奶奶收鹅蛋的时候,总是笑眯眯地说:“瞧,小白鹅多能干!”(1)第1自然段先总写小白鹅的漂亮,然后就一步一步从_、_、_、 _、_、_分别具体地说。(2)第2自然段中描写小白鹅生气时的动作的词有_。 (3)我爱小白鹅的原由是:_。 解析: (1)小嘴;额上;小眼睛;衣裳(羽毛);翅膀;小脚(2)摇起、瞪起、伸长、怪叫、扑(3)小白鹅非常漂亮;小白鹅生气的样子很可爱;小白鹅戏水最有意思;小白鹅下的蛋很大。 【解析】【分析】(1)、(2)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短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在第二自然段找到答案。 (3)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短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故答案为:(1)小嘴、额上、小眼睛、衣裳(羽毛)、翅膀、小脚 (2)摇起、瞪起、伸长、怪叫、扑 (3)小白鹅非常漂亮;小白鹅生气的样子很可爱;小白鹅戏水最有意思;小白鹅下的蛋很大。 【点评】(1)、(2)此题考查在理解短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3)此题考查在理解短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11课外阅读。 纳米卫星 科学家们把卫星按重量分为好多类,1000千克以上的为大型卫星,100千克一500千克的为小型卫星,10千克100千克的为微型卫星,10千克以下的为纳米卫星。纳米卫星体积很小,仅仅比麻雀略大一点。 首先,纳米卫星的研制成本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