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中医养生保健学20152.pptx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4872757 上传时间:2024-10-16 格式:PPTX 页数:30 大小:1.0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养生保健学20152.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中医养生保健学20152.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中医养生保健学20152.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中医养生保健学20152.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中医养生保健学20152.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内容提要内容提要:第一节绪论 第二节中医养生保健学发展简史 第三节中医养生保健学的基本理论 第四节中医养生保健学的基本原则中医养生保健学中医养生保健学 中医养生保健学中医养生保健学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中国人民非常重视养生益寿,并在生活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创立了既有系统理论、多种流派、多种方法,又有民族特色的中医养生保健学,为中国人民的保健事业和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杰出的贡献.第一节第一节:绪论:绪论 一、概念一、概念 养生保健养生保健:根据生命发展的规律,采取能够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手段,所进行的保健活动。

2、最早见于庄子内篇,认为养生保健是通过养精神、调饮食、练形体、慎房事、适寒温等各种方法去实现的,是一种综合性的强身益寿活动。中医养生保健学中医养生保健学:是指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探索和研究人类生命生长发育、寿夭衰老的成因、机制、规律;阐明如何颐养身心、增强体质、防治疾病,以达到更好的生存状态、延年益寿的理论和方法的实用性学科。自古以来,人们把养生保健的理论和方法 叫做“养生之道”=“养生保健学”。第一节第一节:绪论:绪论二、目的和意义二、目的和意义目的目的:长寿(社会医学个人)。继承祖国医药学遗产,发展独具特色的预防保健科学,以便更好地为人类保健事业服务。学习的方法学习的方法:整体观念、理论联系

3、实践。学习的要求学习的要求:要学以致用,身体力行,指导自己的和他人的养生保健实践活动。意义意义:适应当前疾病谱和医学模式的改变 符合医卫服务重心前移的要求 为社会和谐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保障第一节第一节:绪论:绪论三、基本特征三、基本特征 中医养生保健学是从实践经验中总结出来的科学,它涉及到现代科学中预防医学、心理医学、行为科学、医学保健、天文气象学、地理医学、社会医学等多学科领域。特征:1)独特的理论体系独特的理论体系:人与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协调 2)和谐适度的宗旨和谐适度的宗旨:遵循自然及生命过程的变化规律 3)综合、辨证的调摄综合、辨证的调摄:综合调养,因人而异 4)适应范围广泛适应范围广

4、泛:不同的人群,个人的一生 第一节第一节:绪论:绪论 形神共养,协调阴阳、形神共养,协调阴阳、顺应自然、饮食调养、顺应自然、饮食调养、谨慎起居、和调脏腑、谨慎起居、和调脏腑、通畅经络、节欲保精、通畅经络、节欲保精、益气调息、动静适宜益气调息、动静适宜 第一节第一节:绪论:绪论四、基本方法四、基本方法 1)各自的目标:)各自的目标:中医养生保健学的基本思想基本思想:强身防病,强调正气作用,防微杜渐治未病。当代医学模式已由生物医学模式医学模式演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主要任务是控制和降低慢性病的发病率。其特征是从治疗扩大到预防,从生理扩大到心理,从个体扩大到群体,从医院扩大到社会。2)相

5、同点:)相同点:中医养生保健学的思维方式与现代科学发展的思维方法是一致的,中医养生保健学将在今后人类防病保健事业中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健康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养生保健日益显得重要起来。第一节第一节:绪论:绪论五、中医养生保健学与现代医学关系五、中医养生保健学与现代医学关系 中医养生保健学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历代养生家、医家和广大劳动人民通过长期的防病保健的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了摄生保健的内容,逐步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系统的养生方法,对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了卓越贡献,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一)、上古时期(萌芽)(一)、上古时期(萌芽

6、)-源流:源流:养生保健原始思想的养生保健原始思想的萌芽萌芽 1)人类先祖已经注意到改善居住和衣着条件 2)火种的发现(饮食卫生)“炮生为熟,令人无腹疾”;“灸、熨”3)劳动促进上古时期人类社会进步 人与自然的关系 生命规律 支配、改造自然界 增长了智慧,强壮了身体,延长了寿命 第二节第二节:中医养生保健学发展简史:中医养生保健学发展简史(二)、先秦时期:(二)、先秦时期:中医养生保健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奠定了中医养生保健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基础 由于金属工具的运用及生产技术的提高,人们对生活的需求也在提高,提出了有关养生保健思想观点。1)先秦养生保健思想)先秦养生保健思想 (1)周易:“变

7、易观”.祖先生活及生产斗争实践的产物,是对自然界发生、发展、变化规律的总结。(2)道家养生思想:代表人物:老、庄 子。“清静无为”、“顺应自然”、“贵柔”、“返朴归真”、“形神兼养”。(3)管子的养生保健思想:存精以养生,起居有时、节制饮食、适应四时,精神 调养。(4)儒家养生保健思想:精神调摄、身体护养、饮食卫生。(5)先秦杂家养生保健思想:吕氏春秋。毕数之务,在乎去害、趋利避害,顺 应自然、动形以达郁。(6)先秦杂家的养生思想,融合了道、儒、墨、法诸家之长,参以己见,故有其独 特之处。第二节第二节:中医养生保健学发展简史:中医养生保健学发展简史2 2)先秦时期的养生保健实践)先秦时期的养生

8、保健实践:(1)提倡讲究个人卫生:出现洗脸、洗手、洗脚等习惯。(2)注意饮食调养:创造了“食治学”、注意五味调和。(3)导引健身:呼吸、动形和自我按摩融为一体的传统健身术。(4)敬老养老:礼记:“孝子之养老也,乐其心,不违其志;乐其耳目,安其寝处,以其伙食忠养之”。(5)优生优育与胎教:同性不结亲、成年而婚配;有身孕,目不 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6)环境卫生:“陶窦”(下水沟)、“井匽”(厕所)。(7)药物养生:山海经中收集了延年益寿的药物。太岁:肉灵芝:“视肉、聚肉、肉芝”,描述它“食之尽,寻复更生”。“久食,轻身不老,延年神仙”。是介于原生物与真菌之间的粘细菌,生活于土壤中,生

9、命力极强。第二节第二节:中医养生保健学发展简史:中医养生保健学发展简史 3)内经内经奠定了养生保健学理论基础:奠定了养生保健学理论基础:内经则是集先秦诸子理论及医药学实践之大成,为中医养生保健学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1)对生命起源的认识:“天地合气,命之曰人”:认为自然界的阴阳精气是生命 之源。(2)天人相应,顺应自然:“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虚邪贼风,避之有时”。(3)对生命规律的阐述: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规律有精妙的观察和科学的 概括。(4)对衰老的认识:情志、起居、饮食,纵欲、过劳等一方面调节失当,是导致 早衰的重要原因。初步建立了抗老防衰及老年病防治的理论基础 (5)明确提出养

10、生保健原则和方法:原则:调和阴阳,濡养脏腑、疏通气血、形神兼养、顺应自然;“治未病”。方法:调情志、慎起居、适寒温、和五味、节房事、导引按跷、针灸。第二节第二节:中医养生保健学发展简史:中医养生保健学发展简史4)先秦对中医养生保健学理论建立指导意义)先秦对中医养生保健学理论建立指导意义 先秦时期是我国从原始时代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转折时期。在这一时期里:(1)生产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认识自然,认识生命。(2)长期的医疗实践-积累经验。(3)先秦诸子的“百家争鸣”-建立理论体系.(4)内经-系统总结和结晶,为建立理论体系。集先秦诸子之说,参以大量医疗实践,形成了中医理论体系,为中医养生保健学奠定了

11、坚实的理论基础,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第二节第二节:中医养生保健学发展简史:中医养生保健学发展简史(三)汉唐时期:(三)汉唐时期:丝绸之路、焚书坑儒解除、三教归一充实和发展了中医养生保健学的内容。1)养生保健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养生保健理论和实践的发展:(1)张仲景张仲景的养生保健思想:的养生保健思想:养慎:注意四时变化,外避虚邪贼风。调和五味:“饮食滋味以养于身,若得宜则益体,害则成疾,以此致危”。提倡导引:养生保健思想体现了防治结合、预防为主的原则。(2)华佗华佗的养生保健思想:的养生保健思想:“五禽戏(虎、鹰、熊、狼、鸟)”:促进了导引健身的发展。(3)王充王充的先天禀赋说:的先天禀赋说:

12、禀气的厚薄决定寿命长短 提倡少生少育 优生与长寿联系起来探讨,是很有见地的,大大丰富了养生学的内容。第二节第二节:中医养生保健学发展简史:中医养生保健学发展简史 (4)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思想:思想:提倡以药物进行养生保健。(5)方士之术利弊:)方士之术利弊:社会上方士盛行,炼丹术、服石法、神仙术以至房中术等。促进了方士对炼丹、服石、导引等养生保健方法的探索。魏伯阳:总结前人经验,阐述了炼丹理论和气功的理论和方法。2)道家学说与道教养生保健术:)道家学说与道教养生保健术:道家:老子,将阴阳、儒、墨、法等各家思想批判地吸收进来,养生之术很多,多是将古代所流行的养生之术,皆吸取进来,加以发挥。代表

13、人物:葛洪、陶弘景:养性延命原,为现存最早的一部养生学专著。道教:所行养生之术,如外丹、内丹、服气、胎息、吐纳、服饵、辟谷、存思、导引、行蹻、动功等等3)佛家养生思想的传入)佛家养生思想的传入:“彻悟成佛”、易筋经、戒律等充实了养生学中“养神”、“固精、“节欲”。代表作:孙思邈 千金要方。第二节第二节:中医养生保健学发展简史:中医养生保健学发展简史4)道、儒、佛、医思想的汇通:)道、儒、佛、医思想的汇通:(1)汉唐时期,道、儒、佛思想盛行,三家之说影响着当时整个社会。(2)孙思邈精通道,佛之学,广集医、道、儒、佛诸家养生之说。千金要方在我国养生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继承和发展“治未病”

14、思想 奠定了我国食养学的基础 强调房中补益 重视妇幼保健 融道、佛、儒、医于一体,收集、整理、推广养生功法。第二节第二节:中医养生保健学发展简史:中医养生保健学发展简史(3)陈直寿亲养老新书 自身有病自身知,身病还将心自医。心境静时身亦静,心生还是病生时。(四)宋元时期:(四)宋元时期:理论渐趋完备,其方法更加丰富。1)养生保健方法的日臻完备:)养生保健方法的日臻完备:圣济总录、太平圣惠方、“针灸铜人”等丰富发展了养生保健理论和方法。2)老年医学的充实和发展)老年医学的充实和发展:在唐代孙思邈重视老年保健的基础上,宋元医家、养生家寻求新的老年保健方法,全面认识老年人的生理病理特点,丰富老年人的

15、治疗保健原则和方法,促进了老年医学的发展。对老年保健的理论和方法的认识更趋完善:强调精神摄养 主张饮食调养 提倡顺时奉养 重视起居护养 注意药物扶持第二节第二节:中医养生保健学发展简史:中医养生保健学发展简史3)食养方法的丰富)食养方法的丰富:(1)四时五味养脏:春减酸增甘养脾气,夏减苦增辛养肺气,秋减辛增酸养肝气,冬 减咸增苦养心气。(2)食养食疗:元代忽思慧饮膳正要-我国第一部营养学专著。4)“金元四民金元四民”对养生保健学的主要贡献对养生保健学的主要贡献:(1)刘完素主张养生保健重在养气:调气、守气、交气 (2)张子和提倡祛邪扶正:养生当用食补,治病当用药攻 (3)李东垣注重调理脾胃:调

16、节饮食、调摄情志、防病治病来调理脾胃 (4)朱丹溪强调阴气保养: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总之,在这一个时期,涌现养生学家及养生保健专著,促进了养生保健学的发展。充实了养生保健理论、原则和方法,对老年病学的防治和摄生保健有了突出的发展,形成了比较完备的体系。第二节第二节:中医养生保健学发展简史:中医养生保健学发展简史(五)明清时期:(五)明清时期:有理论,有实践的较为科学的、完整的专门学说。1)养生保健重)养生保健重“命门命门”和治形保精和治形保精:“命门亏损,阴阳病变无所不至”、“善养生者,必保其精”;阳强则寿,阳衰则夭。2)综合调养发展了养生保健方法:)综合调养发展了养生保健方法:(1)调养五脏

17、法:养心说、养肝说、养脾说、养肺说、养肾说 (2)药饵、饮食保健法:“量体选药”平和、中和、温和;食疗 (3)综合调理法:饮食、起居、劳作3)防病养生保健强调动静结合:)防病养生保健强调动静结合:(1)动静结合的养生方法:静养精神,动养形体 (2)养静为摄生首务 (3)动静结合:散步以养神、绕室行千步,始就枕4)提倡导引武术健身)提倡导引武术健身:(1)历代养生家都十分重视运动养生,导引、气功、按摩共同成为动形养生的三大支柱 (2)武术流派发展、武术健身普及5)重视颐养老年人)重视颐养老年人:(1)注重老年人的养生保健研究 (2)在这一时期,中医养生保健学发展成为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的较为正统的

18、、科学的、完整的专门学说。第二节第二节:中医养生保健学发展简史:中医养生保健学发展简史(六)近代与现代:(六)近代与现代:养生保健得到更加迅速的发展。1)预防养生保健取得显著成就)预防养生保健取得显著成就:多种危害人民健康传染病,也得较好的控制和防治 2)建立养生保健的科研机构)建立养生保健的科研机构:各地科研和康复机构相继成立 3)理论研究不断取得进展)理论研究不断取得进展: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衰老学说和延年益寿的方法 4)开展社会性养生保健教育)开展社会性养生保健教育:广泛宣传保健知识,提高全社会的健康水平 5)培养传统养生专业人才)培养传统养生专业人才:中医养生康复专业,多层次、多渠道、多形

19、式的措 施和方法培养人才,建立起中医养生康复体系 6)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活动)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活动:防病保健学术交流会及全国养生学术研讨会 中国传统的养生保健学,有系统的理论,又有独特的方法和宝贵的临床经验,如养神、动形、食养、药饵、气功、针灸、推拿按摩等。随着中医药学宝库中的宝藏进一步挖掘,它将为我国及全人类的保健事业进一步作出贡献。第二节第二节:中医养生保健学发展简史:中医养生保健学发展简史(一)生命(一)生命 1)概念)概念:生命是具有生长、发育活力,并按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过程。包括:“生、长、壮、老、已”,是人类生命的自然规律。探索生命的规律,对于中医养 生保健学来说,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

20、。2)起源起源:(1)人以天地之气生,源于天地日月,其中主要源于太阳的火和地球的水。(2)运动形式: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升降出入运动,是人体气化功能的基本形式 (3)生命的维持和死亡:精是人体生命的产生 气是生命活动的根本和动力:元气(肾)、宗气(脾)、营气(水 谷精微化生)、卫气(水谷之气)生命的维持还依赖于神的健康第三节第三节:中医养生保健学的基本理论:中医养生保健学的基本理论(二)天年(二)天年 1)天年)天年:就是天赋的年寿,即自然寿命。“寿、百二十岁也”寿命寿命:指从出生经过发育、成长、成熟、老化以至死亡 前机体生存的时间。常以年 龄来衡量寿命。年龄计算:时间年龄,

21、又称历法年龄 生物学年龄:分为生理年龄和解剖年龄。表示随着时间的推移,其脏器的 结构和功能发生演变和衰老情况 社会心理年龄:由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所造成的人的主观感受的老化程度。平均寿命平均寿命:常用来反映一个国家或一个社会的医学发展水平2)影响人类尽终其天年的因素)影响人类尽终其天年的因素:衰老、疾病。3)健康人的身心特征:)健康人的身心特征:生理:眼睛有神、面色红润、形体壮实、腰腿灵便、声音宏亮、须发润泽、食欲正常、双耳聪敏、牙齿坚固、脉象缓匀、二便正常、呼吸微徐。心理:精神愉快、记忆良好第三节第三节:中医养生保健学的基本理论:中医养生保健学的基本理论(三)衰老(三)衰老 1 1)衰老)衰老

22、:人类正常生命活动的自然规律,人类的机体在生长发育完成之后,便逐渐进入衰老(或称衰退)的过程.它分为生理性衰老和病理性衰老(早衰).2 2)衰老的原因)衰老的原因:肾阳亏虚:衰老的关键在于肾气的盛衰 脾胃虚衰:脾胃虚损,五脏之间升降失常,就会产生病变,影响健康长寿 心脏虚衰:心藏神,主血脉 肝脏衰惫:肝藏血,主疏泄,关系到人体气机调畅,具贮存和调节血量作用 肺脏衰弱:肺气衰,出现不耐劳作,呼吸及血液循环功能逐渐减退 精气衰竭:精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源泉和动力 阴阳失调:阴阳的盛衰是决定寿命长短的关键,保持阴阳运动平衡状态是 延年益寿的根本 第三节第三节:中医养生保健学的基本理论:中医养生保

23、健学的基本理论 3 3)早衰的原因)早衰的原因:社会因素:很多精神疾病和躯体疾病,都与激烈的竞争,过度紧张的社会生活 有直接关系 自然环境:有害的环境因素长期作用于人体,或者超过一定限度,就要危害健 康,促进早衰。遗传因素:天禀赋强则身体壮盛,精力充沛,不易变老。七情太过:长期的精神刺激或剧烈的精神创伤,超过人体生理活动所能调节的 范围,就会引起体内阴阳气血失调,脏腑经络的功能紊乱,从而导致疾病的 发生,促进衰老的来临。劳逸失度:劳伤过度,房劳过度,过于安逸均可招致早衰。第三节第三节:中医养生保健学的基本理论:中医养生保健学的基本理论(四)天人相应(四)天人相应 1)生气通天)生气通天:人与自

24、然具有相通,气候变化都会对人体产生影响。(1)四时变化与人体的关系)四时变化与人体的关系:四时与情志:顺春夏秋冬之气,调肝心脾肺肾之神志 四时与气血:春夏疏泄多汗,秋冬少汗多溺 四时与脏腑经络:肝旺于春,心旺于夏,脾旺于长夏,肺旺于秋,肾旺于冬 四时与发病:春季多温病,秋季多疟疾 (2)昼夜晨昏与人体的关系)昼夜晨昏与人体的关系:“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3)日月星辰和人体的关系)日月星辰和人体的关系:人体的生物节律不仅受太阳的影响,而且还受月亮盈亏的影响

25、 女性经期、体温、激素、性器官状态、免疫功能和心理状态等都以一月为周期。“月生无泻,月满无补,月郭空无治”:月亮初生的时候人体的气血很微弱,不能轻易去损耗它;当月满之际人体的气血也达到了最旺盛的状态.第三节第三节:中医养生保健学的基本理论:中医养生保健学的基本理论 (4)地理环境与人体的关系)地理环境与人体的关系:地理环境的不同和地区气候的差异,也影响着人体的生理活动。南方多湿热,人体腠理多疏松;北方多燥寒,人体腠理多致密。东方者,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皆为痈疡 西方者,其民华食而脂肥,其病生于内 北方者,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脏寒生满病 南方者,其民嗜酸而食,其病挛痹 中央者,其民食杂而不劳,其病

26、多痿厥寒热2)顺应自然和主观能动作用:)顺应自然和主观能动作用:(1)顺应自然:遵循自然界正常的变化规律;慎防异常自然变化的影响 (2)顺应四时气候变化规律,是养生保健的重要环节 (3)主观能动:掌握自然变化的规律 强调适应自然 强调天人相应 3)人与社会的统一观)人与社会的统一观:(1)社会环境一方面供给物质生活资料,满足生理需要;另一方面又形成和制约人的心理活动,影响生理和心理上的动态平衡。(2)社会因素可通过情绪中介或机体功能失调引起疾病。第三节第三节:中医养生保健学的基本理论:中医养生保健学的基本理论(五)形神合一(五)形神合一 1)概念)概念:形神合一主要在于说明心理与生理的对立统一

27、、精神与物质的对立统一、本质与现象的对立统一等。形:指形体,即肌肉、血脉、筋骨、脏腑等组织器官是物质基础。神:指情志、意识、思维的心理活动,以及生命活动的全部外在表现,是功能作用。关系: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神本于形而生,依附于形而存,形为神之基,神为形之主。2)形神合一观念)形神合一观念:神为生命之主:生命的统帅。形为生命之基:“精气神”人生“三宝”。生命存在的基本特征:形与神的对立统一,便形成了人体生命这一有机统一的整体。3)形神共养)形神共养:守神全形:“神”起着主导作用,“神明则形安”;中医养生观是以“调神”为第一要义。保形全神:形体是生命的基础,有了形体,才有生命,

28、有了生命才能产生精神活动和具有生理 功能。“形伤则神气为之消”不可偏废,要同时进行:“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第三节第三节:中医养生保健学的基本理论:中医养生保健学的基本理论(六)动静互涵(六)动静互涵1)概念)概念:动和静,是物质运动的两个方面或两种不同表现形式。人体生命运动始终保持着动静和谐的状态,维持着动静对立统一的整体性,从而保证了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功能。动而生阳,静而生阴,阴阳平衡也2)生命体的动静统一观)生命体的动静统一观:生命体的发展变化,始终处在一个动静相对平衡的自身更新状态中。生理:阴成形主静,是人体的营养物质的根源;阳化气主动,是人体的运动原动力。动静协调-“吐故纳新”病

29、理:“六淫”所伤、“七情”所致病理变化,皆因人体升降出入的运动形式发生障碍,导致体内阴阳动静失去了相对平衡协调,出现了阴阳的偏盛偏衰的结果。3)动静结合的摄生保健)动静结合的摄生保健:静以养神:“神”具易动难静的特点,神气清静,可致健康长寿。动以养形:形体静而乏动则易导致精气郁滞、气血凝结,久即损寿。动静适宜:动为健,静为康,动以养形,静以养气,柔动生精,精中生气,气中生精。第三节第三节:中医养生保健学的基本理论:中医养生保健学的基本理论(七)协调平衡(七)协调平衡 1)概念)概念:(1)协调:是指调节人体自身的生理功能状态,及其与外在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2)平衡:一是指机体自身各部分间的正

30、常生理功能的动态平衡;二是指机体功能与自然界物质交换过程中的相对平衡。(3)协调平衡是中医养生保健学的重要理论之一。2)协调平衡与生命活动)协调平衡与生命活动:(1)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稳定和协调,才可维持机体正常生理状态,保证机体的生存。(2)新陈代谢通过机体阴阳协调完成。(3)阳阳平衡是人体健康的保证。3)协调平衡与保健功法)协调平衡与保健功法:(1)元素平衡保健法:古代:五行、组成生命的物质,通过相生、相克维持平衡。现代:体内某些元素过多,或某些元素不足,出现 元素平衡失 调,导致疾病和早衰。(2)交替运动平衡法:“体脑交替”、“动静交替”“上下交替”、“左右交替”“前后交替”第三节第三

31、节:中医养生保健学的基本理论:中医养生保健学的基本理论(八)正气为本(八)正气为本 1)概念)概念:指的是人体的正常功能活动以及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抗病能力和康复能力,有维护自身生理平衡与稳定的功能。它包括了营、卫、气、血、精、神、津、液和腑脏经络等功能活动。2)正气是生命之根)正气是生命之根:(1)疾病的发生和早衰在于机体正气虚衰。历代医家和养生学家均重视正气养护。一者少言语,养内气;二者戒色欲,养精气;三者薄滋味,养血气:四者咽津液,养脏气;五者莫嗔怒,养肝气;六者美饮食,养胃气;七者少思虑,养心气 (2)机体康复-正邪相搏,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3)保养正气重在脾肾)

32、保养正气重在脾肾:保养正气,就是保养精、气、神。从人体生理功能特点来看,保养“精气神”的根本,在于护养脾肾。(1)保精护肾:肾之精气主宰人体生命活动的全部过程;“人之有肾,如树木有根”(2)调养脾胃: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故脾胃强弱是决定人之寿夭的重要因素;“土气为万物之源,胃气为养生之主”。第三节第三节:中医养生保健学的基本理论:中医养生保健学的基本理论 为了便于掌握,中医养生保健学的理论,千百年来产生了诸多形式的养生保健方法,尽管经历了不断地丰富和完善,但是许多指导养生实践的基本原则变化不大,同时也正是由于遵循了下述基本原则,才使得诸多形式的养生保健方法 得以传承和发扬。1

33、)协调脏腑)协调脏腑:五脏间的协调是保证生理活动的顺利基础。(1)协调的含义:强化脏腑的协同作用,增强机体新陈代谢的活力;是纠偏,当脏腑间失和,及时调整,纠其偏差。(2)四时养生保健中强调春养肝、夏养心、长夏养脾、秋养肺、冬养肾。(3)运动养生保健中的“六字诀”、“八段锦”、“五禽戏”等功法,均以增强脏腑功能为目的。2)畅通经络)畅通经络: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只有经络通畅,气血才能川流不息地营运于全身。(1)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2)畅通经络法:是活动筋骨,以求气血通畅。如: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等。是开通任督二脉,营运大小周天。任督二脉的相互沟通,可使阴经、阳 经的气 血周流,互相交贯,任脉起于胞中,循行于胸、腹部正中线,总任一身之阴脉,可调节阴经气血。督脉起于胞中,下出会阴,沿脊柱上行,循行于背部正中,总督一身之阳脉,可调节阳经气血。胞中者,包含丹田下焦肝胆肾膀胱,为精气所聚之处。第四节第四节:中医养生保健学的基本原则:中医养生保健学的基本原则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百度文库年卡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