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DB5101∕T 162-2023 公园社区人居环境营建指南(成都市).pdf

上传人:曲**** 文档编号:487243 上传时间:2023-10-17 格式:PDF 页数:17 大小:404.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DB5101∕T 162-2023 公园社区人居环境营建指南(成都市).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DB5101∕T 162-2023 公园社区人居环境营建指南(成都市).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DB5101∕T 162-2023 公园社区人居环境营建指南(成都市).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DB5101∕T 162-2023 公园社区人居环境营建指南(成都市).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DB5101∕T 162-2023 公园社区人居环境营建指南(成都市).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ICS 91.020 CCS P 53 5101 四川省成都市地方标准 DB 5101/T 1622023 公园社区人居环境营建指南 Guide to residential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of park community 2023-08-28 发布 2023-08-28 实施 成都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 5101/T 1622023 I 目次 前言.III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1 4 总则.1 5 城镇社区.1 6 乡村社区.5 附录 A(资料性)城镇社区绿化植物营建.8 附录 B(资料性)立体绿化技术指导.9

2、 附录 C(资料性)乡村社区绿化植物营建.10 参考文献.11 DB 5101/T 1622023 III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提出并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发展研究院、成都市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院、成都市标准化研究院、四川天府新区统筹城乡和农业农村局、成都市风景园林学会、四川天府新区质量技术协会。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陈明坤、张清彦、黄浩、朱梅安、于乾靠、冯黎、李何蕾蕊、王浩丞、李小雯、巫呈碧、李

3、黎妮、赵青、邓雯、吕德星、黄晓燕、任雁、文萌川、成亚娟。DB 5101/T 1622023 1 公园社区人居环境营建指南 1 范围 本文件提供了公园社区人居环境营建的术语和定义、总则以及城镇社区和乡村社区人居环境营建的指导。本文件适用于成都市行政区域内新建和已建的公园社区人居环境营建。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50009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GB 501802018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 GB/T 50445 村

4、庄整治技术标准 GB 50763 无障碍设计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公园社区人居环境 residential environment of park community 以人们生活居住、休憩游乐和社会交往为主,生态空间与社区形态有机融合,绿量充沛、设施完善、业态丰富、全龄友好、智慧管理的社区公共空间。4 总则 场景化营建。依托城市绿地等绿色空间,围绕全人群、全生命周期、全生活场景,实现公园社区环境的营建从空间建设向场景营造转变。人文化渗透。保护及活化利用文化资源,彰显熊猫文化、古蜀文化、休闲文化、林盘文化等天府文化,提升社区空间辨识度。智慧化运营。采用人工智能、大数据

5、等新技术,围绕生活服务、系统运营、安全保障等方面,搭建社区智慧服务与管理系统。差异化定位。结合社区居民的需求,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突出社区的主题化。5 城镇社区 已建社区 5.1.1 基本要点 DB 5101/T 1622023 2 5.1.1.1 采用微整治、微更新等方式,活化与利用存量空间,通过公园化、场景化整治提升已建社区人居环境。5.1.1.2 采用景观化等方式,提升现有绿化资源品质,绿化、美化和净化公共空间,凸显艺术创新和文化创意。5.1.2 空间形态 空间形态营建考虑以下要点:a)组织现有各类绿地,利用街旁空间、滨河空间等城市剩余空间,新增游园、小游园和微绿地,优化提升绿

6、化空间布局,完善社区的公园体系;b)通过绿道串联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及重要景观节点,完善社区绿道网络,如街道空间充足,路侧绿地较宽的可依托绿带营建独立型绿道;街道空间局促,路侧绿地较窄的,可结合人行道或非机动车道营建绿道;c)拆除公共区域的违章建筑及有碍公共空间开放的围墙,开放公园等绿色空间界面,绿地开放空间宜与道路景观一体化营建,塑造无界融合的开放社区。5.1.3 绿色生态 绿色生态营建考虑以下要点:a)调研和评估绿地现状,保护并合理利用以乔木为主的现有植物资源;b)增补绿地时考虑与周边其他生态资源的渗透、融合,由点及面的提高社区生态空间的系统性和连通性;c)采用滨水增绿、道路增绿等方式,增加绿

7、化面积。有条件的道路宜连续种植高大乔木,形成林荫路,林荫路占社区道路比例不宜低于 85%;d)社区路面、停车场、既有绿地改造时宜采用可渗透化、生态化和雨水花园等方式进行,宜推广水资源循环利用、垃圾分类、绿色材料等,增强社区安全韧性,营建绿色低碳社区;e)植物选择以乡土植物为主,增加花卉彩叶等植物,丰富植物的季相变化,优化社区视觉层次和景观色彩,营建多彩化、艺术化、精细化的社区绿化,花卉彩叶植物覆盖率不宜低于 30%,城镇社区绿化植物营建参见附录 A;f)有条件的公共空间可结合窗台、阳台、围墙、屋顶等进行立体绿化,多维度增绿。立体绿化技术应用参见附录 B。5.1.4 景观风貌 5.1.4.1 住

8、宅小区 a)入口营建考虑以下要点:1)完善小区标识系统,入口处增设总平面图、房屋引导牌、道路引导指示牌等标识;2)小区铭牌宜结合小区(院落)整体风格设计,置于入口显眼位置,突出整洁明亮的外在形象,具有一定辨识度;3)采用多种形式营建人文化、艺术化入口,可融合西蜀园林等景观要素,宜与小区入口管理用房结合设计;4)入口处植物采用通透式种植方式。b)围墙营建考虑以下要点:DB 5101/T 1622023 3 1)对存在安全隐患和影响外观的围墙,在现状结构基础上运用工程技术和生态技术进行加固和美化;2)有条件的可进行拆除或通透化处理,改造为通透式围墙;确需保留实体围墙的,可采用立体绿化的方式,绿化美

9、化墙体,立体绿化技术指导参见附录 B;3)宜采用西蜀园林景观围墙、绿篱围墙、花艺围墙等多种形式的围墙。c)道路营建考虑以下要点:1)设置无障碍设施,无障碍设施设计符合 GB 50763 相关要求;2)整治修复路面破损、质量较差的道路,改造为表面平整、密实、防滑、透水的道路;3)采用植物造景、设置景观小品等方式,突出小区主要道路的生态特色,绿化植物不宜遮挡路灯。d)小区绿地营建考虑以下要点:1)结合住宅建筑布局,对已有绿地进行调整与再利用,并利用空隙、边角地带补充绿地;绿化与建筑之间宜通过对景、渗透与延伸等手法进行协调;2)宅旁绿化与小区建筑间隔紧密时,可采用台式花池、盆植、围篱等方式增加绿化面

10、积;3)考虑冬季日照、采光和通透的需求,对现有植物定期进行修剪梳枝等养护,近窗植物选择枝条稀疏、透光性强的乔灌木,宜选用具有驱蚊虫作用的植物。e)停车场营建考虑以下要点:1)避免与居民日常活动空间交叉干扰,不占用人行道路、消防通道设置停车位,有条件的宜实行人车分流改造;2)地面停车场宜设置生态停车位,选用透气、透水性铺装材料铺设地面,且间隔栽植乔木等绿化植物,增加绿地面积;3)非机动车停车棚不影响居民住宅通风采光。5.1.4.2 社区公共空间 社区公共空间营建考虑以下要点:a)重要景观节点宜突出景观化、品质化、艺术化;b)结合社区主题和文化内涵,采用设置城市家具、景观小品、多维彩绘、雕塑等方式

11、营建艺术化、抽象化的天府文化符号,构建社区微地标,增强社区辨识度,提升美学表达;c)结合社区环境、街道景观等,运用造型、色彩、材料等要素,融入文化元素,整治提升既有建筑风貌,绿化美化各类设施。5.1.5 业态场景 业态场景营建考虑以下要点:a)结合现有空间存量资源,完善社区服务、卫生、养老、教育等公共服务设施,营建社区服务场景;b)结合公共空间完善文化设施、组织社区文化主题活动、植入学习交流空间等,加强邻里交流,培育邻里文化;c)结合城市绿地、绿道、空闲用地、边角地带等空间,基于公平性和可达性,补充活动场地及休闲游憩、运动康体、儿童游乐等设施,完善休闲、运动、游乐等多种功能;d)完善基础便民商

12、业业态,依托城市绿地、广场、绿道等公共开敞空间,植入创意集市、夜间生活服务等多元消费业态,提升社区活力。新建社区 DB 5101/T 1622023 4 5.2.1 基本要点 5.2.1.1 宜与绿色空间渗透融合,体现绿量充沛、绿色友好、安全韧性和低碳节能的特点。5.2.1.2 宜引导社区生态、景观、休闲、游憩、商业等多元功能融合,突出设施完善、业态丰富、全龄友好、智慧管理的特点。5.2.1.3 宜塑造品质化、艺术化的景观风貌,营建舒适宜人的社区人居环境。5.2.2 空间形态 空间形态营建考虑以下要点:a)建设社区公园、游园、微绿地和公共附属绿地等以公园绿地为主的公共开敞空间,补充完善公园体系

13、;b)建设滨河绿化、道路两侧绿化等线形空间,营建绿道,有效串联公共服务设施和特色公共空间,完善绿道体系;c)宜采用街道一体化设计等方式,推动公共服务设施附属空间开放化,提高城市绿地与其他公共空间的渗透融合。5.2.3 绿色生态 绿色生态营建考虑以下要点:a)保护原生水系、古树名木及原有植被群落等,尊重蓝绿生态格局,开展河岸生态化改造等生态修复,改善社区生态环境;b)采用点、线、面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绿带、绿廊等线性空间将绿色空间串联成网,保障社区绿地与区域绿色生态空间的连通,构建公园社区生态网络体系;c)选用新优树种,营建林荫景观道;宜增加行道树列数,构建开放融合的街区绿化空间,林荫路占社区道路

14、比例不宜低于 90%;d)结合社区空间环境构建海绵设施、应急避难设施、雨水循环设施、垃圾分类设施等,提升社区安全应急避险、雨洪管理、低碳可持续发展等能力,营建绿色安全的韧性社区;e)绿化彩化公共空间,植物配置宜选择花卉、花树、彩叶、芳香植物,呈现三季有花的社区花韵,营造宜居宜赏宜游的绿化空间,城镇社区绿化植物营建参见附录 A;f)注重立面塑造与屋顶造型设计,结合下沉空间、露台、空中庭院、屋顶及外立面等布置多种形式的立体绿化,提升社区绿色空间界面占比。立体绿化技术指导参见附录 B。5.2.4 景观风貌 5.2.4.1 住宅小区 住宅小区营建考虑以下要点:a)遵循统筹规划,营建安全、卫生、方便、舒

15、适、美丽、和谐以及多样化的小区生活环境;b)小区道路规划设计符合 GB 501802018 中 6.0.4 的相关要求;c)小区绿地规划建设符合 GB 501802018 中 4.0.7 及 7.0.4 的相关要求;d)小区停车场规划建设符合 GB 501802018 中 5.0.6 的相关要求;e)宜推广绿色建筑。DB 5101/T 1622023 5 5.2.4.2 社区公共空间 社区公共空间营建考虑以下要点:a)重要景观节点宜突出景观化、品质化、艺术化;b)结合美学理念营建社区风貌,依托社区广场、公园、街区等场所,设置文化艺术型、科创体验型、生活型等社区美学空间;运用特色社区家具,塑造具

16、有独特美学价值的社区新意象,彰显社区文化特色,增强社区辨识度。5.2.5 业态场景 业态场景营建考虑以下要点:a)宜结合公共绿地、综合运动场等公共活动空间,根据全龄人群需求设置社区综合体,构建社区公共服务中心,提供“一站式”综合社区服务;b)结合社区综合体和开放空间配置特色文化设施,设置社区阅读美空间、共享书吧等新型社区文化空间,营建特色人文场景;c)结合社区公园、绿地广场等社区开敞空间,布局绿色消费体验场所,引进具有引领性的社区首店和本土风格品牌,推动消费场所与公园绿地等开敞空间融合,促进生态价值转化;d)结合公共空间及开放绿地设置便利店、配送驿站等便民商业业态,植入无人超市、智慧商店等数字

17、消费业态,构建友好多维的社区商业体系,满足多元消费需求;e)结合公共空间构建智慧管理服务及智慧便民服务;宜设置智慧科普、智慧跑道等互动设施,增加环境监测、客流分析等智慧园林设施,营建社区智慧场景。6 乡村社区 基本要点 6.1.1 保护原乡生态,严格保护耕地,保留乡村原有景观肌理,展现原乡生态景观和田园特色。6.1.2 协调原乡风貌,保留乡村传统格局、风貌和乡土环境,科学合理进行村容村貌的整治和提升。6.1.3 延续原乡文化,挖掘并梳理乡村文化资源,保留具有乡愁记忆的历史遗存,包括古道、古渡口、古井、古桥、古树和具有历史价值的老宅、庙宇、戏台等,传承乡村文化。空间形态 空间形态营建考虑以下要点

18、:a)宜结合人文遗址、特色林盘、河湖湿地、特色农业园区等资源,营建乡村郊野公园;并利用村庄边角地、废弃地、荒地等闲置用地营建乡村小游园、微绿地,优化提升绿化空间布局;b)结合社区在地文化及自然特色,利用村道、乡道、机耕道、河堤道等营建绿道体系,串联林盘院落、郊野公园、旅游景区等特色空间;c)结合社区生态资源,构建与自然环境相融合、聚散相宜的川西林盘聚落形态。绿色生态 6.3.1 农田 农田营建考虑以下要点:a)避免违规占用耕地进行绿化造林,在农田周边适度保持生态空间,保持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DB 5101/T 1622023 6 b)延续农田肌理,优化农业种植结构,塑造优

19、美大地景观,构建实用性和观赏性的农田景观;c)农田景观小品宜选择秸秆、稻草、茅草、山石、木材等乡土材料进行构造;观景台、稻草人、水车、木栈道、茅草屋等景观小品设计宜同时满足农业生产和游客观赏需要,并具有与农田景观相符合的艺术造型、科普展示设施等。6.3.2 林木 林木营建考虑以下要点:a)林盘边界的植物宜选择竹类或高大乔木,林盘内部可用小乔木或观赏性植物点缀,营建林盘特色景观;b)宅间、庭园宜选择竹林、果树、农作物、爬藤植物等进行绿化;c)重点保护林盘内原生态的林木资源,尤其是胸径15 cm 的原生林木及3 丛的竹林,适当补植本地乡土树种,采用“竹+木”的形式,搭配灌木草本景观,丰富植被景观层

20、次;d)保护、利用和修复景观价值较高的原生竹林或楠木、柏木、黄葛树、枫杨、银杏等乔木,并对林盘内古树名木、珍贵树种进行挂牌保护。6.3.3 河道和灌渠 河道和灌渠营建考虑以下要点:a)遵循水系自然流向,维持岸线自然形态完好,减少或避免破坏自然原生态驳岸;b)河道整治符合 GB/T 50445 的相关要求,保持水质清洁和水流通畅;c)河岸两侧宜露出农田景观,适宜地段可种植香蒲、芦苇等水生植物以供观赏;d)河道适宜地段选择具有自净能力、根系发达和观赏性的乡土树种,提升水资源的自我调节和循环功能;e)灌渠整治提升参照成都市都江堰灌区保护条例。景观风貌 景观风貌营建考虑以下要点:a)结合自然肌理,采用

21、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的形式,布局乡村聚居点;对已建集中居住区进行组团生态化、景观化改造;b)村庄入口等重要景观节点结合乡村特色,采用石景、雕塑、艺术装置、微景观等形式设立具有当地文化特色的构筑物,展示地方文化;c)避免采用城市行列式绿化方式进行绿化,采用组团式、自然式种植,保留现有植物群落、竹林群落,增加果蔬、花木等植物,绿化彩化公共空间,乡村社区绿化植物营建参见附录 C;d)开展环境卫生及秩序整治,引导物料设备、农具、秸秆等有序堆放,提升公共空间环境;e)居民建筑宜选择当地乡土建筑风格,形式、色彩、立面等与乡村总体风貌及周边环境协调;f)院落空间的院门、院墙、铺装等融入川西文化元素

22、,简化繁琐装饰;g)院坝、路径、出入口硬化面积不宜过大,适宜种植的区域宜进行全面覆盖绿化。业态场景 业态场景营建考虑以下要点:a)结合村活动中心,建设社区综合体,提供一体化服务;b)结合公共空间布局,补充完善集散、休闲、运动、节庆活动等配套服务设施;DB 5101/T 1622023 7 c)灵活利用社区文化资源,配置社区文化设施,塑造乡村博物馆、乡愁文化馆等社区文化地标,植入多样文化功能或文化活动,提升社区文化识别度;d)利用存量建设用地,结合农田、林地、湿地、河流等特色生态资源和农业产业景观,挖掘古村古镇、乡土文化等文化特色,发展农业科普、田园观光、康养度假、自然教育、生态体验及郊野游乐等

23、乡村休闲旅游项目;e)宜鼓励村民开放围墙、美化庭院,增加开放空间和社交空间,植入庭院新业态,培育庭院经济。DB 5101/T 1622023 8 附录A (资料性)城镇社区绿化植物营建 A.1 基本原则 A.1.1 以乡土植物为主形成绿色基底,适度引进新优品种,注重增加绿叶植物、花卉彩叶植物,及市花市树的应用。乡土树种与外来树种比例建议为8:2,乡土适生植物应用面积占绿地面积比例大于80%。A.1.2 选用耗水少、成本低、少维护、易管理、抗逆性强的树种,不宜大规模使用超大规格乔木。A.1.3 注重乔、灌、草相结合,构建复层近自然植物群落,挖掘使用特色植物、特有植物。A.1.4 突显花、果、色叶

24、植物特色,传承花木诗词文化和西蜀园林文化,展现特色化植物景观。A.1.5 对社区景观风貌有突出作用的空间,如公园广场、主要出入口、特色街巷、重要景观节点等地点的绿化营建重视植物季相变化,形成层次丰富、开合有度、五彩缤纷的景观效果。A.1.6 严格保护古树名木以及现有大树。A.2 植物选择 城镇社区绿化植物选择见表A.1。表A.1 城镇社区绿化植物选择 类型 栽植指导 植物推荐 传统特色植物 提升市花芙蓉的使用规模、保持市树银杏的使用数量,着力增加传统花卉彩叶植物的使用量和集中程度。木槿、流苏树、海棠花、杜鹃、牡丹、蜡梅、山茶、菊花、石榴、紫薇等。新优特色植物 引进新优品种,利用不同新优品种的观

25、赏特性和生长特点,采用多种配置方式,形成丰富多彩的植物景观,营建多样化的植物景观层次。羽扇豆、醉蝶花、蓝羊茅、狼尾草、狐尾天门冬等。康养植物 合理搭配冷暖色调植物、配置具有降噪、强身、益寿功能和具有驱蚊杀菌、净化空气等作用的植物。栀子、山茶、米兰、茉莉、桂花、蜡梅、常青藤、香樟等。抗逆植物 合理选用耐高温、耐有害气体、抗旱、抗寒等抗性较强的植物,减小城市热岛效应、空气污染等现象对景观植物生长造成的影响。金叶女贞、垂柳、乌桕、花石榴等。耐阴植物 在阳光很少的区域、阴湿的环境中利用耐阴植物进行荫地绿化,发挥良好的水土保持、美化和提高绿化率等作用。紫金牛、紫萼、蕨类植物、玉簪、矾根、绣球等。湿生植物

26、 在湿地向陆地的过渡区域,土壤比较潮湿的环境,周期性被雨水淹没的区域,种植一些根系发达、净化能力强的湿生植物。垂柳、木芙蓉、蒲苇、鸢尾、芦苇、香蒲、美人蕉等。DB 5101/T 1622023 9 附录B (资料性)立体绿化技术指导 B.1 坚持安全性、生态性、美观性、地域性、经济性、实用性等原则,鼓励通过形式多样的公共空间立体绿化增绿塑景。B.2 社区立体绿化的技术指导见表 B.1。表B.1 立体绿化技术指导 分类 技术指导 植物选择 屋顶绿化 屋顶绿化符合 GB 50009 的荷载要求,结合社区条件可设置花园式、地被式、组合式屋顶绿化。花园式屋顶荷载较大,植物造景并综合配套园路,座椅水池等

27、园林小品进行绿化;地被式屋顶通常为不上人屋面,荷载较小,利用草坪、地被、小灌木和攀援植物进行屋顶覆盖绿化;组合式屋顶荷载适中,综合利用前两种形式进行屋顶绿化。一般选择适应性强、喜光、耐干旱、耐瘠薄的植物,多用地被植物、灌木、藤本和小乔木。成都特色植物推荐:油麻藤、常春藤、络石、薜荔、木槿、凌霄、紫藤、地锦(爬山虎)、光叶子花(三角梅)、木香、金银花、木通、蔷薇、红叶石楠、六道木、火棘等。墙体绿化 根据墙面朝向选择不同习性植物,通过地面种植绿化、种植槽绿化及模块式绿化的方式进行,保证植物带宽 50 cm100 cm,土层厚50 cm。阳台、窗台绿化 根据阳台造型及社区环境,设置植物种植容器,以植

28、物材料为主体营建,一般分为挂式、吊式、搁式。桥梁绿化 桥梁的绿化服从其交通功能,满足安全车距和安全视距需求;绿化设计充分考虑桥梁承重能力。桥梁绿化包括护栏沿口、桥柱桥墩、立柱、中间隔离带等绿化,桥柱、桥墩、立柱宜选用攀缘植物或缠绕类植物,桥沿绿化宜采用种植槽、种植箱进行绿化,设置集中排水系统。围墙栅栏绿化 围墙绿化设计充分考虑围墙承受力、稳定性、朝向光照及围墙装饰程度等因素,选择耐干旱、抗风不易倒伏的植物,可采用模块式、牵引式等种植技术。栅栏绿化宜栽植攀援植物。立体花坛 通常为建筑材料与植物材料组合的形式,可分为建筑造景式和植物造景式。植物造景式运用大量花卉或常绿、半常绿矮生植物组合配置。护坡

29、绿化 根据护坡的坡度、材料、高差及朝向,使用攀缘、悬垂类植物、深根性乔灌木等植物,采取近自然的搭配方式进行打造。驳岸绿化 选择根系发达的植物,并根据驳岸类型、水深、淹水时间等条件,选择不同耐淹能力的植物种类。DB 5101/T 1622023 10 附录C (资料性)乡村社区绿化植物营建 C.1 基本原则 C.1.1 绿化植物的选择充分尊重当地群众的意愿,保护当地生物物种多样性。C.1.2 所选植物与栽植模式维持传统农田景观、林盘形态,避免设置大规模花海。C.1.3 注重常绿树种与落叶树种搭配,速生树种与慢生树种搭配,常绿落叶树种比例宜为6:4,速生慢生树种比例宜为3:7。C.1.4 对区域范

30、围内的古树名木和准古树名木等原生地大树,制定并落实保护管理措施。C.1.5 种植方式不采用全部苗木化种植,选择行道树种、庭院树种和公园绿地观赏树种、附属绿地使用树种等,庭院宜种植蔬菜水果。C.1.6 宜选择栽种乡土植物,体现乡味乡韵,适当选用经济林木和作物,不选用入侵种,不宜使用标准化的园林植物及热带树种,乡土树种与外来树种的数量比建议为9:1,本地木本植物指数不低于0.9。C.1.7 宜采用组团式、自然式种植,不宜采用城市化行列式种植。C.2 植物选择 乡村社区绿化植物选择见表D.1。表C.1 乡村社区绿化植物选择 类型 植物选择 乔木 桃、李、梨、枇杷、柑橘、石榴、无花果、核桃、樱桃、香樟

31、、银杏、女贞、垂柳、黄葛树、黑壳楠、栾树、罗汉松、水杉、朴树、皂荚、乌桕、无患子、木芙蓉、垂丝海棠、花石榴、紫薇、桂花、贴梗海棠等。灌木 月季花、杜鹃、蜡梅、山茶、栀子、棕竹、红花檵木、小叶女贞、金丝桃、粉叶小檗(三棵针)、南天竹、石楠等。竹类 慈竹、毛竹、麻竹、苦竹、硬头黄竹、吊丝单竹、绵竹、人面竹等。地被 扁竹根、矮牵牛、天竺葵、雏菊、向日葵、美人蕉、一串红、马蹄金、吉祥草、沿阶草、麦冬、早熟禾、佛甲草、白车轴草等。墙面植物 地锦(爬山虎)、常春藤、络石、野蔷薇等。棚架植物 紫藤、光叶子花(三角梅)、油麻藤、葡萄、猕猴桃、丝瓜、南瓜等。屋顶绿化植物 桂花、垂丝海棠、石榴、樱花、紫薇、茶梅、

32、月季花、杜鹃、美人蕉等。水生植物 芦竹、再力花、荷花、千屈菜、睡莲、芦苇、水葱等。DB 5101/T 1622023 11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科学绿化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2119号)Z.2021年.2 四川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成都市都江堰灌区保护条例(四川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Z.2019年.3 成都市林业和园林管理局.成都常用耐阴植物应用指南M.成都:成都市林业和园林管理局出版,2012年.4 成都市林业和园林管理局.成都立体绿化植物应用指南M.成都:成都市林业和园林管理局出版,2012年.5 成都市林业和园林管理局.成都湿地植物应用指南M.成都:成都市林业和园林管理局出版,2012年.6 成都市林业和园林管理局.成都四季彩色景观木本植物应用指南M.成都:成都市林业和园林管理局出版,2012年.7 成都市林业和园林管理局,成都市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院,成都市园林科研所.成都市城镇绿化树种及常用植物应用规划(2010-2020年)M.成都:成都市林业和园林管理局出版,2010年.8 成都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成都市川西林盘保护利用建设技术导则Z.2018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