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历史七年级上册期末试卷一、选择题1北京人遗址中发现有灰烬、烧石和烧骨等,这反映出北京人已经学会A刀耕火种B磨制石器C人工取火D使用火2据考古资料,距今约六七千年,我国长江流域氏族村落的典型代表是A半坡氏族村落B河姆渡氏族村落C大汶口氏族村落D北京人遗址3传说“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这里的水指的是( )A长江B淮河C黄河D海河4有个成语叫“助纣为虐”,意思是帮助别人干坏事。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下列人物与“纣”属同一类的有桀 汤 周厉王 周武王ABCD5“构成中国的内聚性的又一重要因素是,存在着一种可追溯到数千年前、最古老的商朝的书面语。”句中“商朝的书面语”具体指()A甲骨文B大篆C小篆D隶
2、书6论语云“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该材料反映了( )A齐桓公称霸B楚庄王称霸C晋文公称霸D勾践称霸7观察下面战国形势图,从中可以提取到的信息是( )A这一时期最强大的诸侯国是秦B纸上谈兵的故事发生在今山西境内C齐国由大夫田氏取代D七雄并立,战事不断8孟子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据此可知,孟子主张( )A以德治国B实行“仁政C尊重民意D实行“礼治”9易中天在帝围的终结中说秦始皇称帝是“一场革命”,“新皇帝”为“新制度的第一人”。“新制度”最突出的特点是A诸侯争霸B王室衰微C奢侈暴虐D皇权至高无上10“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
3、,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以上材料所反映的中国历史上的哪一支农民起义军?A刘邦、项羽的农民军B张角的农民军C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军D黄巢的农民军11东汉末年,关中地区人口从240万减少到50万,扬州从320万增加到433万荆州(今湖北境内)从359万增加到620万。导致这一时期南北人口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江南地区开发B北方战乱频繁C科技文化繁荣D民族融合加强12“统一思想,归本儒家,让大家有共同的目标,致力于共同利益。”西汉时期“统一思想,归本儒家”的措施是A休养生息B实行郡县制C分封制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3汉文帝时贾谊建议“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大臣晁错提出“务民于农桑,薄赋
4、敛”。文帝采纳了他们的建议。这主要说明“文景之治”出现的重要原因之一是A减免徭役B以德化民C以农为本D严刑峻法14“治世能臣,乱世奸雄,武并汉秦一帝;对酒当歌,登高必赋,文开魏晋先河”。对联中描述的这位历史人物A生活在三国时期B完成了国家统一C赤壁之战取得胜利D官渡之战取得胜利15史记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可以从书中查阅的史实有大禹治水班超经营西域大泽乡起义官渡之战。ABCD16他被誉为伟大的外交家、探险家,是“丝绸之路的开拓者”。他将中原文明传播至西域,又从西域诸国引进了汗血马、葡萄、石榴、胡麻等物种到中原这里的“他”是( )A班超B董仲舒C卫青D张骞17魏晋南北朝时期,多
5、个政权并立,政局纷乱复杂。与下图中处相关的史实是A赤壁之战B匈奴开始内迁C淝水之战D孝文帝改革18我国老百姓的主食一般呈现出北麦南稻的格局,但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老百姓的餐桌上除了常见的稻米饭外,还有面食、粟米饭等北方食品,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南方人口逐渐增多B南方商品经济的发展C面食的营养价值高D北人南迁和民族融合的影响19“统治因面临严重的危机而不巩固:内有持续十六年之久的八王之乱和大规模的流民起义,外有内迁的少数民族上层掀起的反晋斗争,故统一局面并没维持多久。”此材料反映了西晋朝代的特征是( )A政权分裂,大权旁落B天朝上国,繁荣富强C纷争不断,短暂而亡D大一-统时代20下
6、图所示纪念币中的“祖率”,是为了纪念祖冲之( )A撰写九章算术B最早提出了圆周率的正确计算方法C最早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D发明算筹二、综合题21创新是国家强盛和民族进步的灵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思想创新) 材料一 学派代表人物儒家孟子、荀子道家庄子墨家墨子法家韩非子(技术创新)材料二(政策创新) 材料三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七年级中国历史(制度创新)材料四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哪一时期何种局面?儒家、道家创始人分别是谁?(2)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那时是应用何种农业耕作
7、方式?这种耕作方式对生产力的发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3)材料三反映哪一事件?材料二与材料三反映事件有何关系?最能反映该事件性质的内容是什么?(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措施是什么?(5)请你谈谈对创新的认识。22从西周到秦,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思想领域发生了一系列的重大变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图一主要体现了我国古代的什么政治制度?图二反映出当时社会出现了什么现象?材料二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摘自部编版七上历史教材(2)依据材料二指出,
8、各国实行变法的根本原因和目的分别是什么? 材料三(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秦始皇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创立了什么制度?(4)材料三图中C处应该填写的内容是什么?从图中可以看出,当时秦始皇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采取了什么措施?该措施的实施对后世有何意义?23某历史兴趣小组准备以中国古代灿烂的科技文化为主题编辑一份历史小报,下面是他们设计的部分栏目和整理的图文材料。邀你一起参与并回答相关问题。(栏目一)伟大的工程与发明(1)图一是著名的水利工程,修建于2000多年前,它经受住了汶川地震的考验,至今一直造福于人民。写出此项工程的名称。图二是造纸工艺流程图,对造纸术做出重大改进的人物是谁?(栏目二)先进
9、的医学与数学(2)写出张仲景的代表作。祖冲之在数学方面的哪一成就领先世界近千年?(栏目三)辉煌的史学与艺术(3)写出图三的作者及该书的地位。图四是兰亭集序(摹本局部),这是谁的代表作?(4)结合上述探究活动,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中国的传统科技文化?24中华民族素有文化自信的气度和开放包容的心态,我们应该为此感到无比自豪,也应该为此感到无比自信。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殷墟宫殿区驰名中外,为世界文明古国中最著名的“古典城邦”之一。殷墟文物有的是华夏之最,有的是世界之冠,蕴藏着殷代先民们的创造、智慧和卓越的技能。考古专家评价,殷墟“发掘着一个典型的奴隶社会”。具有“都市、文字和青铜器三个要素”。
10、“是一个灿烂的中国文明”。摘编自世界遗产名录材料二见下图材料三见下图请回答(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殷代文字的名称和影响分别是什么?请写出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名称?(2)请写出材料二中A对应的地点。源于“身毒”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宗教是什么?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丝绸之路开通的意义。(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回答,图一中的发明家对文化发展最大的贡献是什么?图二中的著作在中国农学史上的有何地位?图三中的人物被誉为什么?(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感想。【参考答案】一、选择题D解析D【详解】依据题干信息“北京人遗址中发现有灰烬、烧石和烧骨等”可知,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火,所以北京遗址才能
11、有火的遗迹,故D正确;遗址没有种植、磨制石器的遗迹,故A、B错误;北京人会使用火,但是遗址没有人工取火的证据,故C错误。综上故选D。2B解析B【详解】根据所学可知,距今约六七千年,河姆渡氏族村落位于我国长江流域,他们能种植稻,是氏族村落的典型代表,B正确;半坡氏族村落、大汶口氏族村落、北京人遗址均处于黄河流域,排除ACD。故选B。3C解析C【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尧舜时期,黄河泛滥,大禹为了治水曾三过家门而不入,他所治的“水”是指黄河,故C正确;ABD错误。综上故选C。4A解析A【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纣王是历史上著名的暴君,和他一样,桀和周厉王都属于暴君,他们奢侈享乐,镇压人民,激起了
12、人民的强烈不满。因此,符合题意,A项正确;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都顺应了民意,得到了人民的支持,推翻了旧的腐朽的政权,建立了崭新的王朝,成为历史上著名的明君,被后人并称为“汤武”。因此,与“纣”不属于同一类,不符合题意,排除含有或的BCD项。故选A项。5A解析A【详解】根据材料“商朝的书面语”结合所学可知,甲骨文是中国商朝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也是我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因此材料中“商朝的书面语”指的是甲骨文,A项符合题意;BCD项文字出现在商朝之后,排除。故选择A。6A解析A【详解】根据所学和材料“桓公霸诸侯”可知,这体现了齐桓公称霸,故A符合题意,B
13、C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A。7D解析D【详解】根据“战国形势图”可以看出秦、楚、齐、燕、赵、魏、韩七国,也可以看到许多战役图例,故可以得出这一时期七雄并立,战事不断,D正确;从图中可以看出秦国是诸侯国之一,但无法得知秦国是这一时期最强大的诸侯国,排除A;图中可以看出赵国在今山西境内,但没有纸上谈兵的相关信息,排除B;图中可以看出齐国,但不能得出齐国被田氏取代的信息,排除C。故选D。8C解析C【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意思说明我们在用人过程中大范围的民主推荐或评议干部,可以避免少数人在用人上搞不正之风。据此可知,孟子主张尊重民意。选项C符合题意;孔子主张以德治
14、国,A排除;孟子主张实行“仁政”,但是与题干内容不符,B排除;荀子主张实行“礼治”,D排除。故选C。9D解析D【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创立的新制度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该制度最突出的特点是皇权至高无上,故D正确;诸侯争霸、王室衰微是春秋时期的特征,故AB错误;奢侈暴虐是秦朝暴政的表现之一,故C错误。10C解析C【详解】根据“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可知,材料反映的是陈胜、吴广起义,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发动大泽乡起义,斩木为兵,揭竿为旗,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C符合题意;刘邦项羽的农民军在陈胜吴广起义后起义,A排除;张角在东汉领
15、导黄巾起义,B排除;黄巢起义发生在唐朝,D排除。故选择C。11B解析B【详解】依据题干信息“关中地区人口从240万减少到50万,扬州从320万增加到433万,荆州(今湖北境内)从359万增加到620万”可知北方人口减少,南方人口增加,主要原因是东汉末年北方战乱频繁,人口南迁。故B符合题意;东汉时期,南方地区尚未开发,故A不符合题意;科技文化繁荣与题干无关,故C不符合题意;民族融合加强在材料中未涉及,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12D解析D【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汉武帝还在长安兴办太
16、学,以儒家的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作为教材,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儒士也进入各级政权机构,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故D正确;汉初,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故A错误;秦朝实行郡县制,故B错误;周实行分封制,故C错误。综上答案D。13C解析C【详解】依据题干信息“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务民于农桑”可知,贾谊和晁错都建议汉文帝重视发展农业。汉文帝采纳了他们的建议,提倡以农为本。故C正确;减免徭役在材料中未涉及,故A错误;以德化民在材料中未涉及,故B错误;严刑峻法与史实不符,故D错误;故选C。14D解析D【解析】【详解】材料“治世能臣,乱世奸雄,
17、武并汉秦一帝;对酒当歌,登高必赋,文开魏晋先河”描述的是曹操,200年,曹操在官渡之战以少胜多大败袁绍,取得胜利,D符合题意;曹操生活在东汉时期,A不符合题意;曹操没有完成国家统一,B不符合题意;曹操在赤壁之战中战败,C不符合题意。所以ABC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15B解析B【详解】依据所学可知,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可以从书中查阅,符合题意;班超经营西域是东汉时期的事件,不能从书中查阅,不符合题意;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不能从书中查阅不符合题意;排除ACD,
18、故选B。16D解析D【详解】依据题干关键信息“丝绸之路的开拓者”可知,这里的“他”是张骞。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张骞在汉武帝支持下两次出使西域,历尽艰险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张骞通西域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往来,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为丝绸之路的形成奠定基础。之后,他将中原文明传播至西域,又从西域诸国引进了汗血马、葡萄、石榴、胡麻等物种到中原,所以D项符合题意;A项是东汉时期经营西域,排除;B项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排除;C项与北击匈奴有关,排除。故选D。17C解析C【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淝水之战是一次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发生在十六国时期,其交战的一方是东
19、晋,另一方是前秦,383年在淝水之战中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淝水之战后,前秦统治瓦解,北方重陷混战状态,东晋在南方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条件,故C项正确;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故排除A项;魏晋以来,北方的匈奴、羯等少数民族开始内迁到黄河流域,排除B项;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魏政权的汉化,故排除D项。故选C。18D解析D【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由于战乱,劳动人民为了躲避战乱,大量南迁,不仅为南方增加了大量的劳动力,还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北方的生活方式,民族间的关系逐渐融合起来,如把小麦的种植方法也带去了南方,因此出现南方老百姓的餐桌上除了常见的稻米饭外,还有
20、面食、粟米饭等北方食品,所以D项符合题意;南方人口逐渐增多不是主要原因,所以A项不符合题意;题干中未涉及商品经济的发展的信息,所以B项不符合题意;面食的营养价值高也不是其主要原因,所以C项不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为D。19C解析C【详解】根据题干“内有持续十六年之久的八王之乱和大规模的流民起义,外有内迁的少数民族上层掀起的反晋斗争,故统一局面并没维持多久。”结合所学知识,西晋虽然结束了三国鼎立局面,实现了统一。但是统治腐化,在内忧外患的打击下,迅速灭亡,所以“纷争不断,短暂而亡”符合西晋的时代特征,C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政权分裂、大权旁落、繁荣富强的内容,排除AB;题干“统治因面临严重的危机而不巩
21、固故统一局面并没维持多久。”可知反映了西晋实现统一后短命而亡,并不是强调大一统时代,排除D。故选C。20C解析C【详解】祖冲之在刘徽开创的探索圆周率的精确方法的基础上,首次将圆周率精算到小数第七位,即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他提出的祖率对数学的研究有重大贡献。直到16世纪,阿拉伯数学家阿尔卡西才打破了这一纪录,因此C正确;九章算术是中国古代张苍、耿寿昌所撰写的一部数学专著;算筹的发明就是在以上这些记数方法的历史发展中逐渐产生的。它最早出现在何时,现在已经不可查考了,但至迟到春秋战国;因此排除ABD三项,选择C项。二、综合题21(1)百家争鸣;孔子、老子(2)牛耕;促进生产
22、力发展(3)商鞅变法;因果关系;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4)建立县制(5)创新是国家强盛和民族进步的灵魂【详解】(1)依据课本所学可知解析(1)百家争鸣;孔子、老子(2)牛耕;促进生产力发展(3)商鞅变法;因果关系;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4)建立县制(5)创新是国家强盛和民族进步的灵魂【详解】(1)依据课本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是随着当时社会的急剧变法,众多学派对春秋战国时政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相互辩论,形成的一种学术繁荣局面,这种繁荣局面就是百家争鸣;春秋晚期的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仁”的学说;老子是春秋晚期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
23、相互转化。(2)从材料二图片的场景,可知判断是牛耕;结合课本所学可知,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战国启示,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促进生产力发展。(3)依据材料三“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可知是商鞅变法;由第二问已知是材料二是牛耕技术。结合课本所学,铁器牛耕的普遍使用,使得生产力提高,各国积极进行变革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民,在兼并战争中取胜。秦国为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进行了商鞅变法。由此可知材料
24、二、三是因果关系;最能体现商鞅变法性质的是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这样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被废除,地主阶级的封建土地所有制被废除,地主阶级的封建土地所有制逐步建立,促使秦国项封建社会转变。(4)根据材料三的关键信息“全国设31县、官吏有由中央直接任免”,可判断是建立县制。结合课本所学,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商鞅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在政治上,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5)依据前面的材料,牛耕、铁制农具等新技术的出现了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商鞅变法采取的一系列新的措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闱绕创新言之有理即可,如创新是人类社会克
25、服困难走向光明的重要途径;创新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创新是兴利除弊振兴国家的重要手段;创新是强国兴邦之路;创新是国家强盛和民族进步的灵魂等。22(1)分封制;诸侯争霸。(2)铁制工具和牛耕的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3)中央集权制。(4)皇帝;郡县制;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解析(1)分封制;诸侯争霸。(2)铁制工具和牛耕的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3)中央集权制。(4)皇帝;郡县制;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详解】(1)根据材料一图一中的周及各个封国燕、鲁、晋、宋等,可知体
26、现的是分封制。结合课本所学,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周王施行分封制,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由图二中的列国纷争可知体现的是诸侯争霸形势。诸侯争霸一方面使得诸侯国数量减少,客观上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2)依据材料二“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可知,各国实行变法的根本原因铁制工具和牛耕的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由材料二“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可知变法的目的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3)依据材料三秦朝建立中央集权,结
27、合课本所学可知,秦实现大一统后,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朝创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4)依据材料三C下设太尉、丞相、太尉,可知“C”是皇帝。结合课本所学,秦统一后,建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理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机构,由太尉、丞相、御史大夫统领;地方上,推行郡县制,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秦朝实行郡县制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23(1)都江堰;蔡伦(2)伤寒杂病论;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或把圆周率精确到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3)司马迁、中国古代第一
28、部纪传体通史王羲之(4)解析(1)都江堰;蔡伦(2)伤寒杂病论;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或把圆周率精确到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3)司马迁、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王羲之(4)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或继承与发展、传承与创新等,)【详解】(1)依据图一“二王庙”“岷江”,结合课本所学可知,“二王庙”是为纪念李冰父子而建。结合课本所学,战国时期,各国注重兴修水利。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了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都江堰消除了岷江的水患,灌溉了大片农田,使成都平原变成了千里沃野;东汉时,宦官蔡伦总结前人经验,改进造纸工艺,用树皮、麻头、破布、旧
29、渔医网等植物纤维为原料,造纸纸的质量大大提高。此后纸的使用日益普遍,逐渐取代了竹简、布帛,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也便利了典籍的流传。(2)依据栏目二图片人物张仲景、张仲景。结合课本所学,张仲景是东汉末年的名医,他虚心向名医求教,四处奔走,广泛收集民间药方,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写成了伤寒杂病论一书,发展了中医学理论和治疗方法;祖冲之是南朝的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器制造方面都有重大成就。数学方面,祖冲之运用刘徽的方法,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即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3)依据栏目三图片史记,结合课本所学,司马迁是我国西
30、汉时期伟大的史学家,他立志继承父亲遗志,撰写史书,用了十多年的时间,写出了不朽的历史巨著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叙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约3000年的史事;将书法艺术提高到一个新阶段的是东晋的王羲之。他的行书、楷书摆脱了以往带有隶、篆的痕迹,当时的人就称他的书法为古今之冠,王羲之的代表作有兰亭序,达到了收放自如,浑然天成的境界。(4)依据前面的材料我国古代传统科技文化,有从古至今都起着重大贡献的,也有不适合时代发展。故对待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24(1)名称甲骨文影响中国已发现的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1点即可)名称司母戊鼎(2)地
31、点长安宗教佛教意义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解析(1)名称甲骨文影响中国已发现的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1点即可)名称司母戊鼎(2)地点长安宗教佛教意义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3)贡献改进造纸术(写发明不得分)地位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誉为书圣(4)感想如,要坚定文化自信;要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感到无比自豪;要认真学习;要以开放包容的心态面对外来文化等等。(言之有理即可)【详解】(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骨文是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甲骨文的发现是中国已
32、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影响;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司母戊鼎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2)根据材料二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通常是指欧亚北部的商路,与南方的茶马古道形成对比,西汉时张骞和东汉时班超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洛阳为起点,经甘肃、,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这条道路也被称为“陆路丝绸之路”。故A地点是长安;源于“身毒”的宗教为佛教,于公元前1世纪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是东西方经济
33、文化交流的桥梁。(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元兴元年,蔡伦改进了造纸术,是书写材料的一次革命,它便于携带,取材广泛不拘泥,推动了中国、阿拉伯、欧洲乃至整个世界的文化发展;齐民要术大约成书于北魏末年(公元533年-544年),是中国杰出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学著作,也是世界农学史上专著之一,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东晋书法家王羲之,被后人誉为书圣,作品兰亭集序为历代书法家所敬仰,被誉作天下第一行书。(4)开放性题目,前面材料都是介绍了我国的传统文化的精髓,故结合“文化自信”和学生身份,言之成理即可。如要坚定文化自信;要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感到无比自豪;要认真学习;要以开放包容的心态面对外来文化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