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统编版部编版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知识点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1课 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内容提要】文明的起源实质上就是国家的起源。工具的使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标志,原始农业的出现奠定了文明的基础。随着剩余财富的出现,社会分工(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发展、阶层分化(尤其是贫富分化)加剧,文明走向产生。传说中的五帝时代与夏朝,或许正是中华文明的产生时期。商周时期,中华文明得到初步发展。【框架线索】【知识体系】一.文明和文明的起源1.文明(1)文明是人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新阶段。(2)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3)进入文明社会的最根本
2、标志是国家的出现。2.文明的起源(1)文明起源最根本的标志是社会开始出现贵贱、贫富的分化和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 出现了脱离劳动、专门从事管理职能的阶层。(2)剩余产品的积累是文明起源的物质基础,工具的使用是人类和其他动物最大的不同点,也是文明起源的历史前提。二.追溯文明起源的方法1.信史时代:以传世文献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考古研究。2.传说时代:以考古研究为主,辅之以必要的历史传说。三.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发展1.中华先民的出现旧石器时代的到来(1)工具的使用是人类和其他动物最大的不同点。(2)人类最早使用的工具是石器,一般分为旧石器和新石器两个时代。(3)我国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有数百处
3、典型文化遗址:距今170万年的元谋人、距今70-20万年的北京人物质生产水平:使用打制石器; 从事渔猎采集; 已经学会用火。社会发展程度:过着群居生活; 晚期发展到母系氏族社会。2.中华文明的奠基新石器前期的发展(1)新石器时代是指以打磨结合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从公元前1万年开始。(2)所谓新石器革命,就是农业革命。(3)新石器早期(距今1万年-7000年前)我国原始农业出现,早期先民走向定居。全国文化遗存:1万多处,分布广泛物质生产水平:石器打磨结合; 大量使用陶器; 原始农业出现,开始饲养家畜。社会发展程度:渔猎走向定居;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发展。(4)新石器中期(距今7000-50
4、00年)六大文明区系出现,南北两大农业体系形成。六大文明区系出现:以燕山南北长城地带为重心的北方以山东为中心的东方以关中、晋南、豫西为中心的中原以环太湖为中心的东南部以环洞庭湖与四川盆地为中心的西南部以鄱阳湖至珠江三角洲一线为中轴的南方(六大区各有自己的文化渊源、特征和发展道路)南北两大农业体系形成:如,黄河中上游的仰韶文化时期,粟是主要栽培作物;长江下游有河姆渡文化,居民种植水稻、养蚕缫丝。3.中华文明的起源新时期晚期的突破(距今5000年左右)(1)典型文化遗址:黄河流域龙山文化(取代了此前的大汶口文化和仰韶文化);辽河上游红山文化;长江下游良渚文化。(2)文化遗址分析:(以红山文化牛梁河
5、遗址为例)出土了精美的玉器生产力发展,剩余产品积累。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社会组织扩大,氏族组合成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联盟。贵族墓葬分布在祭祀遗迹附近,每墓中心有石椁, 随葬玉器等贵重物品社会分化加大,部落出现权贵阶层。(3)文化遗址的启示 中华文明即将产生4.中华文明的形成从三皇五帝到夏朝(1)区系文明的骤变:距今4500-4000年,北方文明区系的红山文化、东南文明区系的良渚文化逐渐衰弱,只剩下中原文明区系的龙山文化继续在比较高的程度发展。(2)古史传说的记载:三皇五帝和夏朝的传说(3)早期国家的推测:三皇神话色彩浓厚;五帝可能是中原地区部落联盟首领;夏代应该是中国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国家
6、);二里头文化可能是夏代文化遗址。5.中华文明的早期发展商与西周(1)商周信史地位的确立殷墟的发掘和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文献中关于商朝的部分历史记载。大量的青铜铭文,反映了西周贵族的各种活动。(2)商周时期的政治历程商的建立与内外服制度(约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年);西周的建立与覆灭(公元前1046-公元前771年);西周的分封制与宗法制。(3)商周时期的社会经济井田制度,石器锄耕;青铜器物,丰富灿烂;养蚕缫丝,丝织发达。四.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1.多元一体(1)新石器时代多元一体的格局初步奠定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从“满天星斗”走向“中原核心”;满天星斗新时期中期,六大文化区系并行不悖;
7、中原核心新石器晚期,只有中原区系龙山文化维持在较高水平。(2)战国时期多元一体的格局正式形成从商周至战国时期,华夷杂处、华夷交融。战国时期,以华夏族为主体的多元一体格局正式形成。(3)从秦代开始,多元一体的格局被大一统的政治所巩固2.源远流长(1)超百万年的文化根系(指旧石器文明遗存);(2)上万年的文明起步(新石器的文明遗存);(3)五千年的古国(中华文明的形成);(4)两千年的中华统一实体(秦代以来的大一统局面)。【本课小结】“12315+2”巧记本课要旨1个实质:文明起源问题实质上就是国家起源问题。2个前提:社会意义上人的出现;物质基础3个条件:剩余产品积累、社会分工(劳力和劳心)出现、贫富阶层分化1项方法:考古研究与传世文献相结合5个阶段:(1)旧石器时代中华先民的出现;(2)新石器早期物质基础的奠定;(3)新石器晚期中华文明的起源;(4)三皇五帝到夏代中华文明可能出现;(5)商与西周是中华文明的早期发展。+ 2个特点多元一体、源远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