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2014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ⅱ)(原卷版).pdf

上传人:Fis****915 文档编号:485601 上传时间:2023-10-17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581.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ⅱ)(原卷版).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4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ⅱ)(原卷版).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4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ⅱ)(原卷版).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4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ⅱ)(原卷版).pdf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4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ⅱ)(原卷版).pdf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 1 页(共 8 页)2014 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一、选择题(共一、选择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小题,每小题 3 分,满分分,满分 36 分)分)1(3 分)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A河南 B河北 C陕西 D山东 2(3 分)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 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 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 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3(3 分)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

2、,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这表明交子()A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 B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 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 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4(3 分)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A皇权渐趋衰落 B君主集权加强 C内阁取代六部 D首辅权力失控 5(3 分)1892 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 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 C中国需

3、改变对外形象 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 6(3 分)1926 年,有报纸评论说:“自从蒋介石抬出三民主义,大出风头以后,许多人都觉得主义是值钱的,于是乎孙传芳标榜三爱(爱国、爱民、爱敌),东三省有人主张三权(民权、国权、人权)听说四川有些军人到处请教人替他们想个主义玩玩。”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A政治宣传促使各界思想趋同 B标榜主义成为军阀自保的主要手段 C民主思想已经成为社会潮流 第 2 页(共 8 页)D各地军阀对三民主义理解存在差异 7(3 分)1937 年 11 月,中国代表顾维钧在一次国际会议上说:“目前远东和平的恢复与维护,要求其他与会各国采取道义上的、物资上的、财政和经济上的具体

4、行动。”否则,远东的暴力和动乱“就会达到不经受另一次世界大战的考验和磨难,就不可能制止和控制的程度”。他的主要目的在于()A争取各国对华同情和帮助 B警示世界大战爆发的可能性 C批评列强对日的绥靖政策 D敦促列强维护原有世界格局 8(3 分)1953 年 10 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在农村向全部农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的政策,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粮食的统购统销()A加快了我国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B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农村的政权建设 C将农民经济生活纳入国家计划体制 D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劳动力资源 9(3 分)罗马共和国早期,当罗马遭受外族进攻时,平民曾多次将自己组织的

5、队伍撤离罗马,拒绝作战。迫使贵族在政治上做出让步,十二铜表法的制定就是这种斗争的成果之一。可见当时()A贵族逐步丧失制定法律的主导地位 B平民采取有效方式争取自身权益 C贵族让步在法制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D平面与贵族的政治诉求日趋一致 10(3 分)有人描述 19 世纪初英国的情景时说,妇女和女孩们曾从黎明到深夜整天不断地使用的嘤嘤作响的纺车,如今已被弃置屋隅。那些打着拍子砰然作响的手织机也多半闲置闻。这说明()A生产领域出现革命性变化 B工业革命推动妇女解放 C重工业成为国民经济主导 D家庭手工业已不复存在 11(3 分)20 世纪 30 年代,美国每周有成千上万的人去电影院,轻歌曼舞的幻想型

6、影片备受欢迎,当红童星秀兰邓波儿通常在电影中扮演孤儿去感化富人。这一现象()第 3 页(共 8 页)A表明了新政已使全国重现繁荣的景象 B体现了民众身陷危机淡定应对的精神 C反映了民众逃避现实来求慰藉的心态 D说明了现代主义艺术得到社会的认可 12(3 分)如图为波兰开放边境线时的情景,它反映的是()A冷战结束 B华约解体 C北约东扩 D欧盟扩大 二、解答题(共二、解答题(共 2 小题,满分小题,满分 37 分)分)13(25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清朝建都北京后,原居住于白山墨水间的各民族人口大量内迁,东北地区出现“沃野千里,有土无人”的状况。清廷东北地区视为“龙兴之地”,在此

7、设盛京。吉林、黑龙江将军,实施军事化管辖,设置关口,长期禁止关内人口迁居。往来须持有官方颁发的路票。“移民之居住有禁,田地之垦辟有禁,森林矿产之采伐有禁,人参东珠之掘掳有禁”,从乾隆年间开始,山东、河北等地“闯关东”者日盛,“每查办一次,辄增出新来流民”。他们“不但不肯回籍,抑且呼朋引类,日积日多”。清廷对东北地区时开时禁。摘编自葛剑雄主编中国移民史等 材料二 1689 年的中俄尼布楚条约,划定了清朝与我国的东段边界,但直到 19 世纪初,黑龙江以北数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民不足 1 万人,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清政府被迫与俄国签订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清政府随即开放了哈尔滨以北的呼兰河平原和吉林

8、西北平原。新来移民与当地满、蒙古等族通婚、建庙、演戏、立会、设学堂、建布铺。仅十余年,呼兰地区已是“三城相望,粮产富饶,商贾因之糜(群)集,流民居户不下十有余万”。1904 年清政府全面开放东北各边荒地;1907 年,设奉天、吉林、黑第 4 页(共 8 页)龙江三省。1908 年仅奉天一省人口已达 1100 万人,1911 年,清政府制定了东三省移民实边章程。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东北地区移民过程的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移民东北的历史作用。14(12 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世界近代史教材目录对比(节选)目录

9、 A 第一章 17 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第一节革命的社会经济前提 第二节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 革命形势的成熟 第三节革命的开始 第一和第二次内战 共和国的建立 第四节共和国时期的阶级斗争 第五节克伦威尔的独裁统治 第六节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和 1688年 政变 第二章 (略)摘编自世界历史近代部分,1972 年版 目录 B 第一章 16 世纪资本主义曙光下的西方 同一时期东方中国和日本 第一节世界地区隔绝状态的突破商业革命 第二节 文艺复兴 第三节 宗教改革 第四节 欧洲诸国专制制度的形成尼德兰革命 第五节 16 世纪的中国与日本 第二章 17 世纪至工业革命前的东西方世界 第一节 17 世纪

10、英国革命16891742 年的英国 第二节 (略)摘编自世界史近代史编,1972 年版,2011 年版 第 5 页(共 8 页)比较两份目录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中一处不同,并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所指出的不同之处明确清楚;原因可以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观点明确,合理充分)请考生在第请考生在第 45、46、47、48 四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四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作答时用做的第一题计分作答时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 15(15 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秦汉时期山林属国家所有,不

11、允许私家占有山林湖泊。东晋以后,世室大族在南方擅占山泽。晋城帝颁布了“占山护泽,强盗律论”的禁令,但难以执行。豪强之家违法占山封水,政府无力制裁。平民百姓却无此特权,“富强者兼岭而占,贫弱者薪苏(柴薪)无托”。南朝宋孝武帝实行改制,允许私家合法拥有山泽产权:按官阶等级设限,第一、二品可占山三顷,依品级递减,九品及百姓占山一顷;“若先已占山,不得更占;先占阙(缺)少,依限占足”。私人合法取得山林产权后,山林开放成为常态,产权国有与私有并存。摘编自赵冈中国历史上生态环境之变迁(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朝山泽管理制度改革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南朝山泽管理制度改革的作用。

12、第 6 页(共 8 页)16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 1940 年 3 月,中共中央发出党内指示,强调敌后政权在性质上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权。指示规定,在政权的人员分配上,“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三分之一”。并指出,共产党在政权中的领导作用,是要靠党员的质量来保证的,而不必有更多的人数,不是要盛气凌人地要人家服从,而是要以党的正确政策和自己的模范工作,使别人愿意接受我们的建议。各抗日根据地比较认真地贯彻了三三制原则,陕甘宁边区,1941 年根据三三制原则进行了改选。党外人士担任乡以上干部者有 3592 人,占总数三分之二。根据地内的开明绅士由

13、此得以进入政权机构。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史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日根据地政权实行三三制的原因,并指出三三制政权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实行三三制的主要意义。17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入侵缅甸,驻缅甸英军节节败退,1942 年 2月,由精锐力量组成的中国远征军入缅,与日军作战,在仁安羌作战中,中国远征军与敌浴血奋战,解救出被困英军,轰动英伦三岛,英军在战局不利第 7 页(共 8 页)的情况下,放弃缅甸,向印度撤退,中国远征军掩护英军,并分别撤至印度和国内,中国大后方重要的对外陆路通道分别被切断,滇西一度被日军占领。1943

14、 年 10 月,中国远征军与盟军配合,反攻缅北和滇西,在密支那战役中,中国军人组成敢死队,绕到敌军背后,与正面部队同时发动进攻,使敌人背腹受敌,崩溃逃跑,日军指挥官绝望自杀。中国远征军兵力总计达 40 余万人,伤亡接机 20 万人,以巨大的牺牲换取了最后的胜利。摘编自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中国抗日战争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远征军入缅前太平洋战场和中国战场的战略态势。(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的军事意义和政治意义。18(15 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 甲午战败后光绪帝痛感危亡在即,锐意变法,他曾对庆亲王奕劻说:“太后若仍不给我事权,我远退让此位,不

15、甘做亡国之君。”1895 年 6 月,光绪帝读康有为的上书深受启发,遂于 1895 年至 1897 年间屡颁改革性质的法令,1898 年 6 月 11 日,慈禧太后面告光绪帝:“前日御史杨深秀、学士徐致靖言国是未定,良是。今宜专讲西学,明白宣示。”于是,光绪颁布了变法诏书。15 日,慈禧太后迫使光绪帝下诏将他的老师翁同龢开缺回籍,并令授任新职的高官大员,须向慈禧太后谢恩。16 日,光绪帝在一度“战栗变色”第 8 页(共 8 页)后,仍如期召见康有为,商讨变法事宜。9 月 4 日,光绪帝下令将阻止变法的礼部尚书怀塔布等 6 人革职,后又把阻挠变法的李鸿章逐出总理衙门。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光绪帝为变法所采取的主要措施。(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戊戌变法中光绪帝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专区 > 高考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