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2021年北京市高考生物试卷(含解析版).pdf

上传人:Fis****915 文档编号:485555 上传时间:2023-10-17 格式:PDF 页数:23 大小:1.7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年北京市高考生物试卷(含解析版).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2021年北京市高考生物试卷(含解析版).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2021年北京市高考生物试卷(含解析版).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2021年北京市高考生物试卷(含解析版).pdf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2021年北京市高考生物试卷(含解析版).pdf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212021 年北京市高考真题生物试卷年北京市高考真题生物试卷 1.ATP 是细胞的能量“通货”,关于 ATP 的叙述错误的是()A.含有 C、H、O、N、P B.必须在有氧条件下合成 C.胞内合成需要酶的催化 D.可直接为细胞提供能量【答案】B【解析】【分析】A 代表腺苷,P 代表磷酸基团,ATP 中有 1 个腺苷,3 个磷酸基团,2 个高能磷酸键,结构简式为 A-PPP。【详解】A、ATP 中含有腺嘌呤、核糖与磷酸基团,故元素组成为 C、H、O、N、P,A 正确;B、在无氧条件下,无氧呼吸过程中也能合成 ATP,B 错误;C、ATP 合成过程中需要 ATP 合成酶的催化,C 正确;D、

2、ATP 是生物体的直接能源物质,可直接为细胞提供能量,D 正确。故选 B。2.下图是马铃薯细胞局部的电镜照片,14 均为细胞核的结构,对其描述错误的是()A.1 是转录和翻译的场所 B.2 是核与质之间物质运输的通道 C.3 是核与质的界膜 D.4 是与核糖体形成有关的场所【答案】A【解析】【分析】据图分析,14 均为细胞核的结构,则 1 是染色质,2 是核孔,3 是核膜,4 是核仁,据此分析作答。【详解】A、1 是染色质,细胞核是 DNA 复制和转录的主要场所,翻译的场所是核糖体,A 错误;B、2 是核孔,核孔是核与质之间物质运输的通道,具有选择透过性,B 正确;C、3 是核膜,是核与质的界

3、膜,为细胞核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C 正确;D、4 是核仁,真核细胞中核仁与核糖体的形成有关,D 正确。故选 A。3.将某种植物置于高温环境(HT)下生长一定时间后,测定 HT 植株和生长在正常温度(CT)下的植株在不同温度下的光合速率,结果如图。由图不能得出的结论是()A.两组植株的 CO2吸收速率最大值接近 B.35时两组植株的真正(总)光合速率相等 C.50时 HT 植株能积累有机物而 CT 植株不能 D.HT 植株表现出对高温环境的适应性【答案】B【解析】【分析】1、净光合速率是植物绿色组织在光照条件下测得的值单位时间内一定量叶面积 CO2的吸收量或 O2的释放量。净光合速率可用单

4、位时间内 O2的释放量、有机物的积累量、CO2的吸收量来表示。2、真正(总)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详解】A、由图可知,CT 植株和 HT 植株的 CO2吸收速率最大值基本一致,都接近于 3nmolcm-2s-1,A 正确;B、CO2吸收速率代表净光合速率,而总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由图可知 35时两组植株的净光合速率相等,但呼吸速率未知,故 35时两组植株的真正(总)光合速率无法比较,B 错误;C、由图可知,50时 HT 植株的净光合速率大于零,说明能积累有机物,而 CT 植株的净光合速率不大于零,说明不能积累有机物,C 正确;D、由图可知,在较高的温度下 HT 植株的净

5、光合速率仍大于零,能积累有机物进行生长发育,体现了 HT植株对高温环境较适应,D 正确。故选 B。4.酵母菌的 DNA 中碱基 A 约占 32%,关于酵母菌核酸的叙述错误的是()A.DNA 复制后 A 约占 32%B.DNA 中 C 约占 18%C.DNA 中(A+G)/(T+C)=1 D.RNA 中 U 约占 32%【答案】D【解析】【分析】酵母菌为真核生物,细胞中含有 DNA 和 RNA 两种核酸;其中 DNA 分子为双链结构,A=T,G=C,RNA 分子为单链结构。据此分析作答。【详解】A、DNA 分子为半保留复制,复制时遵循 A-T、G-C 的配对原则,则 DNA 复制后的 A 约占3

6、2%,A 正确;B、酵母菌的 DNA 中碱基 A 约占 32%,则 A=T=32%,G=C=(1-232%)/2=18%,B 正确;C、DNA 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T、G=C,则(A+G)/(T+C)=1,C 正确;D、由于 RNA 为单链结构,且 RNA 是以 DNA 的一条单链为模板进行转录而来,故 RNA 中 U 不一定占32%,D 错误。故选 D。5.如图为二倍体水稻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某一时期的显微图像,关于此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A.含有 12 条染色体 B.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 C.含有同源染色体 D.含有姐妹染色单体【答案】A【解析】【分析】1、减数分裂是指细胞连续分裂两次,

7、而染色体在整个过程只复制一次的细胞分裂方式。2、四分体指的是在动物细胞减数第一次分裂(减 I)的前期,两条已经自我复制的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的四条染色单体的结合体。【详解】A、图中显示是四分体时期,即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联会,每个四分体有 2 条染色体,图中有 12个 4 分体,共 24 条染色体,A 错误;B、四分期时期即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B 正确;C、一个四分体即一对同源染色体,C 正确;D、每个四分体有两条染色单体,四个姐妹染色单体,D 正确。故选 A。6.下图为某遗传病的家系图,已知致病基因位于 X 染色体。对该家系分析正确的是()A.此病为隐性遗传病 B.III-1 和 III-4

8、 可能携带该致病基因 C.II-3 再生儿子必为患者 D.II-7 不会向后代传递该致病基因【答案】D【解析】【分析】据图分析,II-1 正常,II-2 患病,且有患病的女儿 III-3,且已知该病的致病基因位于 X 染色体上,故该病应为显性遗传病(若为隐性遗传病,则 II-1 正常,后代女儿不可能患病),设相关基因为 A、a,据此分析作答。【详解】A、结合分析可知,该病为伴 X 显性遗传病,A 错误;B、该病为伴 X 显性遗传病,III-1 和 III-4 正常,故 III-1 和 III-4 基因型为 XaXa,不携带该病的致病基因,B 错误;C、II-3 患病,但有正常女儿 III-4(

9、XaXa),故 II-3 基因型为 XAXa,II-3 与 II-4(XaY)再生儿子为患者XAY 的概率为 1/2,C 错误;D、该病为伴 X 显性遗传病,II-7 正常,基因型为 XaY,不携带致病基因,故 II-7 不会向后代传递该致病基因,D 正确。故选 D。7.研究者拟通过有性杂交的方法将簇毛麦(2n=14)的优良性状导入普通小麦(2n=42)中。用簇毛麦花粉给数以千计的小麦小花授粉,10 天后只发现两个杂种幼胚,将其离体培养,产生愈伤组织,进而获得含28 条染色体的大量杂种植株。以下表述错误的是()A.簇毛麦与小麦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B.培养过程中幼胚细胞经过脱分化和再分化 C.杂种

10、植株减数分裂时染色体能正常联会 D.杂种植株的染色体加倍后能产生可育植株【答案】C【解析】【分析】1、生殖隔离是指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使亲缘关系接近的类群之间在自然条件下不交配,即使能交配也不能产生后代或不能产生可育后代的现象。2、植物组织培养:原理: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过程:离体的植物组织、器官或细胞(外植体)经过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又经过再分化形成胚状体,最终形成植株(新植体)。【详解】A、簇毛麦与小麦的后代在减数分裂时染色体联会紊乱,不可育,故二者之间存在生殖隔离,A正确;B、幼胚细胞经过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愈伤组织经过再分化形成胚状体或丛芽,从而得到完整植株,B正确;C、杂种植株细胞内由

11、于没有同源染色体,故减数分裂时染色体无法正常联会,C 错误;D、杂种植株的染色体加倍后能获得可育植株,D 正确。故选 C。8.为研究毒品海洛因的危害,将受孕 7 天的大鼠按下表随机分组进行实验,结果如下。连续 9 天给予海洛因 处理 检测项目 对照组 低剂量组 中剂量组 高剂量组 活胚胎数/胚胎总数(%)100 76 65 55 脑畸形胚胎数/活胚胎数(%)0 33 55 79 脑中促凋亡蛋白 Bax 含量(ugL-l)67 75 100 125 以下分析不合理的是()A.低剂量海洛因即可严重影响胚胎的正常发育 B.海洛因促进 Bax 含量提高会导致脑细胞凋亡 C.对照组胚胎的发育过程中不会出

12、现细胞凋亡 D.结果提示孕妇吸毒有造成子女智力障碍的风险【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表格可知,本实验的自变量为海洛因的剂量,对照组为无海洛因的处理,因变量为大鼠的生理状况,主要包括活胚胎数/胚胎总数(%)、脑畸形胚胎数/活胚胎数(%)和脑中促凋亡蛋白 Bax 含量(ugL-l)等指标,据此分析作答。【详解】A、据表分析,低剂量组的脑畸形胚胎数/活胚胎数(%)为 33%,与对照相比(0)明显升高,故低剂量海洛因即可严重影响胚胎的正常发育,A 正确;B、BaX 为脑中促凋亡蛋白,分析表格数据可知,与对照相比,海洛因处理组的 Bax 含量升高,故海洛因促进 Bax 含量提高会导致脑细胞凋亡,B 正

13、确;C、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性死亡,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且据表可知,对照组的 Bax 含量为 6.7,故对照组胚胎的发育过程中也会出现细胞凋亡,C 错误;D、据表格数据可知,海洛因处理组的活胚胎数降低,脑畸形胚胎数和脑细胞凋亡率均升高,故推测孕妇吸毒有造成子女智力障碍的风险,D 正确。故选 C。9.在有或无机械助力两种情形下,从事家务劳动和日常运动时人体平均能量消耗如图。对图中结果叙述错误的是()A.走路上学比手洗衣服在单位时间内耗能更多 B.葡萄糖是图中各种活动的重要能量来源 C.爬楼梯时消耗的能量不是全部用于肌肉收缩 D.借助机械减少人体能量消耗就能缓解温室效应【答案】D【解析

14、】【分析】葡萄糖是细胞生命活动所需要的主要能源物质;ATP 是驱动细胞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其水解释放的能量可满足细胞各项生命活动对能量的需求。【详解】A、由图可知,走路上学比手洗衣服在单位时间内耗能更多,A 正确;B、葡萄糖是细胞生命活动所需要的主要能源物质,常被形容为“生命的燃料”,B 正确;C、爬楼梯时消耗的能量不是全部用于肌肉收缩,部分会转化为热能,C 正确;D、有机械助力时人确实比无机械助力消耗的能量少,但机械助力会消耗更多的能量,不利于缓解温室效应,D 错误。故选 D。10.植物顶芽产生生长素向下运输,使侧芽附近生长素浓度较高,抑制侧芽的生长,形成顶端优势。用细胞分裂素处理侧芽,

15、侧芽生长形成侧枝。关于植物激素作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顶端优势体现了生长素既可促进也可抑制生长 B.去顶芽或抑制顶芽的生长素运输可促进侧芽生长 C.细胞分裂素能促进植物的顶端优势 D.侧芽生长受不同植物激素共同调节【答案】C【解析】【分析】1、顶端优势:植物顶芽优先生长,侧芽受抑制的现象,因为顶芽产生生长素向下运输,大量积累在侧芽,使侧芽生长受抑制。2、去掉顶芽,会解除顶芽产生生长素继续运输到侧芽,使侧芽部位生长素不会积累过多而出现抑制现象,进而解除顶端优势。【详解】A、顶芽生长素浓度低,促进生长,侧芽生长素浓度高,抑制生长,顶端优势体现了生长素的两重性,A 正确;B、去顶芽或抑制顶芽的生

16、长素运输都可以是侧芽的生长素浓度降低,可促进侧芽生长,B 正确;C、由题可知,用细胞分裂素处理侧芽,侧芽生长形成侧枝,说明细胞分裂素能减弱植物的顶端优势,C错误;D、由题可知,侧芽生长可受到生长素、细胞分裂素的调节,故其生长受不同植物激素共同调节,D 正确。故选 C。11.野生草本植物多具有根系发达、生长较快、抗逆性强的特点,除用于生态治理外,其中一些可替代木材栽培食用菌,收获后剩余的菌渣可作肥料或饲料。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种植此类草本植物可以减少水土流失 B.菌渣作为农作物的肥料可实现能量的循环利用 C.用作培养基的草本植物给食用菌提供碳源和氮源 D.菌渣作饲料实现了物质在植物、真菌和动

17、物间的转移【答案】B【解析】【分析】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物质可以循环利用,但能量是单向流动的,不能循环利用。【详解】A、此类草本植物根系发达可以固定更多的土壤,故种植此类草本植物可以减少水土流失,A 正确;B、能量可多级利用,但不能循环利用,B 错误;C、草本植物含有蛋白质和纤维素,可给食用菌提供碳源和氮源,C 正确;D、草本植物可栽培食用菌,而菌渣可作肥料或饲料,故实现了物质在植物、真菌和动物间的转移,D 正确。故选 B。12.人体皮肤表面存在着多种微生物,某同学拟从中分离出葡萄球菌。下述操作不正确的是()A.对配制的培养基进行高压蒸汽灭菌 B.使用无菌棉拭子从皮肤表面取样

18、C.用取样后的棉拭子在固体培养基上涂布 D.观察菌落的形态和颜色等进行初步判断【答案】C【解析】【分析】实验室常用的消毒和灭菌方法的比较:1、消毒:煮沸消毒法(一般物品)、巴氏消毒法(一些不耐高温的液体,如牛奶)、化学药剂消毒法(如用酒精擦拭双手,用氯气消毒水源等)、紫外线消毒法(接种室、操作台);2、灭菌:灼烧灭菌(接种工具)、干热灭菌(玻璃器皿、金属用具)、高压蒸汽灭菌(培养基及容器)。【详解】A、为避免杂菌污染干扰,需对配制的培养基进行高压蒸汽灭菌,A 正确;B、葡萄球菌需从人体皮肤的微生物中分离,为避免杂菌污染,故需要使用无菌棉拭子从皮肤表面取样,B正确;C、棉拭子上的微生物需要用平板

19、划线法在培养基上进行接种,C 错误;D、根据微生物在固体平板培养基表面形成的菌落的形状、大小、隆起程度和颜色等特征进行鉴别,D 正确。故选 C。13.关于物质提取、分离或鉴定的高中生物学相关实验,叙述错误的是()A.研磨肝脏以破碎细胞用于获取含过氧化氢酶的粗提液 B.利用不同物质在酒精溶液中溶解性的差异粗提 DNA C.依据吸收光谱的差异对光合色素进行纸层析分离 D.利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颜色变化的反应来鉴定蛋白质【答案】C【解析】【分析】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提取色素时需要加入无水乙醇(溶解色素)、石英砂(使研磨更充分)和碳酸钙(防止色素被破坏);分离色素时采用纸层析法,原理是色素在层析

20、液中的溶解度不同,随着层析液扩散的速度不同,最后的结果是观察到四条色素带,从上到下依次是胡萝卜素(橙黄色)、叶黄素(黄色)、叶绿素 a(蓝绿色)、叶绿素 b(黄绿色)。【详解】A、肝脏细胞中存在过氧化氢酶,故需要破碎细胞制成肝脏研磨液来获得过氧化氢酶的粗提液,A 正确;B、不同物质在酒精溶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故可粗提取 DNA,B 正确;C、依据光合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对光合色素进行纸层析分离,C 错误;D、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会发生紫色反应,可以利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颜色变化的反应来鉴定蛋白质,D正确。故选 C。14.社会上流传着一些与生物有关的说法,有些有一定的科学依据,有些违反生物学原

21、理。以下说法中有科学依据的是()A.长时间炖煮会破坏食物中的一些维生素 B.转基因抗虫棉能杀死害虫就一定对人有毒 C.消毒液能杀菌,可用来清除人体内新冠病毒 D.如果孩子的血型和父母都不一样,肯定不是亲生的【答案】A【解析】【分析】血型分为四种,即 A,B,AB,O。血型是指红细胞上所含的抗原不同而言,红细胞上只含 A 抗原的称 A 型,含有 B 抗原的称 B 型,既有 A 抗原又有 B 抗原的称为 AB 型,既没有 A 抗原也没有 B 抗原的称为 O 型。ABO 血型受 ABO 三种基因控制,A 基因控制 A 抗原产生,B 基因控制 B 抗原产生,O 基因控制不产生 A 和 B 两种抗原,而

22、基因都是成对存在,控制 ABO 血型的基因可有六种不同组合,即AA,AO,BB,BO,AB,OO,而每个人只有其中一对。【详解】A、维生素会受到高温破坏,加热、光照、长时间储存等都会造成维生素的流失和分解,A 正确;B、转基因抗虫棉对非靶标生物无毒性,B 错误;C、消毒液只能杀死表面的病毒细菌,但无法清除体内的病毒,C 错误;D、如果孩子的血型和父母都不一样,也可能是亲生的,如 A 型血和 B 型血的父母也可以生出 O 型血的孩子,D 错误。故选 A。15.随着改革实践不断推进,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对我国所有地区、各个领域的长期要求,生态保护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以下所列不属于生态保护措施的是()A.

23、长江流域十年禁渔计划 B.出台地方性控制吸烟法规 C.试点建立国家公园体制 D.三江源生态保护建设工程【答案】B【解析】【分析】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1)就地保护:主要形式是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2)迁地保护:将濒危生物迁出原地,移入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和濒危动物繁育中心,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是对就地保护的补充。(3)建立濒危物种种质库,保护珍贵的遗传资源。(4)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提高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详解】A、十年禁渔计划有利于长江鱼类的繁衍,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属于生态保护措施,A 不符合题意;B、出台地方性控制吸烟法规更多是出于对个体健康的考虑,不

24、直接属于生态保护措施,B 符合题意;C、试点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是承担自然生态保护历史责任的具体体现,也是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需要,属于生态保护措施,C 不符合题意;D、三江源地区是指长江源区、澜沧江源区、黄河源区的总称,三江源生态保护建设工程的建立使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属于生态保护措施,D 不符合题意。故选 B。16.新冠病毒(SARS-CoV-2)引起的疫情仍在一些国家和地区肆虐,接种疫苗是控制全球疫情的最有效手段。新冠病毒疫苗有多种,其中我国科学家已研发出的腺病毒载体重组新冠病毒疫苗(重组疫苗)是一种基因工程疫苗,其基本制备步骤是:将新冠病毒的 S 基因连接到位于载体上的腺病毒基因组

25、DNA 中,重组载体经扩增后转入特定动物细胞,进而获得重组腺病毒并制成疫苗。(1)新冠病毒是 RNA 病毒,一般先通过_得到 cDNA,经_获取 S 基因,酶切后再连接到载体。(2)重组疫苗中的 S 基因应编码_。A.病毒与细胞识别的蛋白 B.与病毒核酸结合的蛋白 C.催化病毒核酸复制的酶 D.帮助病毒组装的蛋白(3)为保证安全性,制备重组疫苗时删除了腺病毒的某些基因,使其在人体中无法增殖,但重组疫苗仍然可以诱发人体产生针对新冠病毒的特异性免疫应答。该疫苗发挥作用的过程是:接种疫苗_诱发特异性免疫反应。(4)重组疫苗只需注射一针即可完成接种。数周后,接种者体内仍然能检测到重组腺病毒 DNA,但

26、其DNA 不会整合到人的基因组中。请由此推测只需注射一针即可起到免疫保护作用的原因_。【答案】(1).逆转录/反转录 .PCR 扩增 (2)A (3).(重组腺病毒)进入细胞 .表达抗原 (4)重组腺病毒 DNA 在人体细胞中持续表达抗原,反复刺激机体免疫系统。【解析】【分析】重组腺病毒疫苗必须具备的条件:能够将新冠病毒抗原基因(目的基因)带入到受体细胞;在受体细胞中表达出抗原蛋白;不会导致疾病发生。【小问 1 详解】新冠病毒是 RNA 病毒,其遗传物质是 RNA,若要得到与其对应的 cDNA,则要进行逆转录。用 cDNA 扩增出目的基因S 基因,需要利用 PCR 扩增技术。【小问 2 详解】

27、重组疫苗作为抗原需要被人体免疫系统识别,而重组疫苗中的 S 基因是从新冠病毒中提取的,所以重组疫苗中的 S 基因应编码病毒与细胞都能识别的蛋白,A 正确,BCD 错误。故选 A。【小问 3 详解】重组疫苗对人体来说属于外来异物,即抗原,故人体接种疫苗后,重组腺病毒进入人体细胞,其在人体细胞内表达出抗原,引发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因此该疫苗发挥作用的过程是:接种疫苗(重组腺病毒)进入细胞表达抗原诱发特异性免疫反应。【小问 4 详解】接种疫苗后,由于长时间内接种者体内仍能检测到重组腺病毒 DNA,而 DNA 会不断表达出 S 蛋白,S 蛋白作为抗原刺激机体,故机体会反复针对抗原产生

28、特异性免疫应答。【点睛】本题以新冠肺炎为问题情境,考查重组腺病毒疫苗和免疫的相关知识,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7.北大西洋沿岸某水域生活着多种海藻和以藻类为食的一种水虱,以及水虱的天敌隆头鱼。柏桉藻在上世纪末被引入,目前已在该水域广泛分布,数量巨大,表现出明显的优势。为探究柏桉藻成功入侵的原因,研究者进行了系列实验。(1)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划分,柏桉藻属于_。(2)用三组水箱模拟该水域的环境。水箱中均放入柏桉藻和甲、乙、丙 3 种本地藻各 05 克,用纱网分区(见图 1);三组水箱中分别放入 0、4、8 只水虱/箱。10 天后对海藻称重,结果如图 2,同时记录水虱的分布。图

29、 2 结果说明水虱对本地藻有更强的取食作用,作出判断的依据是:与没有水虱相比,在有水虱的水箱中,_。水虱分布情况记录结果显示,在有水虱的两组中,大部分水虱附着在柏桉藻上,说明水虱对所栖息的海藻种类具有_。(3)为研究不同海藻对隆头鱼捕食水虱的影响,在盛有等量海水的水箱中分别放入相应的实验材料,一段时间后检测,结果如图 3(甲、乙、丙为上述本地藻)。该实验的对照组放入的有_。(4)研究发现,柏桉藻含有一种引起动物不适的化学物质,若隆头鱼吞食水虱时误吞柏桉藻,会将两者吐出。请综合上述研究结果,阐明柏桉藻成功入侵的原因_。【答案】(1)生产者 (2).柏桉藻重量增加值明显提高,而本地藻的变化则相反

30、.选择性/偏好性 (3)隆头鱼和水虱 (4)因柏桉藻含有令动物不适的化学物质,能为水虱提供庇护场所,有利于水虱种群扩大。水虱偏好取食本地藻,有助于柏桉藻获得竞争优势,因此柏桉藻能够成功入侵。【解析】【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又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营养结构就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和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消费者主要指动物,分解者指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和动物。【小问 1 详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柏桉藻属于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故其为生产者。【小问 2 详解】由图 2 可知,

31、与没有水虱相比,有水虱的本地藻甲、乙重量增加值比柏桉藻重量增加值要低,甚至本地藻丙重量增加值为负值,说明本地藻丙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减少了,故与没有水虱相比,在有水虱的水箱中,柏桉藻重量增加值明显提高,而本地藻的变化则相反。在有水虱的两组中,大部分水虱附着在柏桉藻上,说明水虱更喜爱柏桉藻,体现了水虱对所栖息的海藻种类具有偏好性。【小问 3 详解】本实验研究不同海藻对隆头鱼捕食水虱的影响,实验的自变量为海藻的种类,因变量为水虱的生存率,故实验的对照组应不放海藻,直接放入隆头鱼和水虱,观察统计水虱的生存率。【小问 4 详解】物种成功入侵的原因可大致归为食物、空间资源充足,天敌少,物种之间竞争弱。由于

32、柏桉藻含有一种引起动物不适的化学物质,则隆头鱼对附着在柏桉藻上的水虱捕食少,导致水虱数量增多。又因为水虱更喜欢取食本地藻,导致本地藻的数量减少,从而为柏桉藻获得了竞争优势,最终柏桉藻入侵成功。【点睛】本题考查了生态系统的结构、群落种间关系的相关内容,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18.胰岛素是调节血糖的重要激素,研究者研制了一种“智能”胰岛素(IA)并对其展开了系列实验,以期用于糖尿病的治疗。(1)正常情况下,人体血糖浓度升高时,_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增多,经_运输到靶细胞,促进其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使血糖浓度降低。(2)GT 是葡萄糖进入细胞的载体蛋白,IA(见图

33、 1)中的 X 能够抑制 GT 的功能。为测试葡萄糖对 IA与 GT 结合的影响,将足量的带荧光标记的 IA 加入红细胞膜悬液中处理 30 分钟,使 IA 与膜上的胰岛素受体、GT 充分结合。之后,分别加入葡萄糖至不同的终浓度,10 分钟后检测膜上的荧光强度。图 2 结果显示:随着葡萄糖浓度的升高,_。研究表明葡萄糖浓度越高,IA 与 GT 结合量越低。据上述信息,推断 IA、葡萄糖、GT 三者的关系为_。(3)为评估 IA 调节血糖水平的效果,研究人员给糖尿病小鼠和正常小鼠均分别注射适量胰岛素和 IA,测量血糖浓度的变化,结果如图 3。该实验结果表明 IA 对血糖水平的调节比外源普通胰岛素更

34、具优势,体现在_。(4)细胞膜上 GT 含量呈动态变化,当胰岛素与靶细胞上的受体结合后,细胞膜上的 GT 增多。若 IA 作为治疗药物,糖尿病患者用药后进餐,血糖水平会先上升后下降。请从稳态与平衡的角度,完善 IA 调控血糖的机制图。(任选一个过程,在方框中以文字和箭头的形式作答。)_【答案】(1).胰岛 B/胰岛 .体液 (2).膜上的荧光强度降低 .葡萄糖与 IA 竞争结合 GT (3)IA 能响应血糖浓度变化发挥作用/IA 降血糖的效果更久且能避免低血糖的风险 (4)【解析】【分析】1、血糖的来源:食物中的糖类的消化吸收、肝糖原的分解、脂肪等非糖物质的转化;去向:血糖的氧化分解为 CO2

35、、H2O 和能量、合成肝糖原、肌糖原(肌糖原只能合成不能水解)、血糖转化为脂肪、某些氨基酸。2、血糖平衡调节:由胰岛 A 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提高血糖浓度,促进血糖来源;由胰岛 B 细胞分泌胰岛素降低血糖浓度,促进血糖去路,减少血糖来源,两者激素间是拮抗关系。【小问 1 详解】胰岛素是由胰岛 B/胰岛 分泌的,经体液运输到靶细胞,与靶细胞上的受体结合,促进其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使血糖浓度降低。【小问 2 详解】分析图 2,随着悬液中葡萄糖浓度越高,细胞膜上的荧光强度越低。由题干分析,带荧光的 IA 能与 GT 和胰岛素受体结合位于红细胞膜上,加入葡萄糖,膜上的荧光强度会下降,意味着 IA 从膜

36、上脱落下来,加入的葡萄糖浓度越高,膜上的 IA 越少,由于葡萄糖可以与 GT 结合而不能与胰岛素受体结合,故推断IA、葡萄糖、GT 三者的关系为葡萄糖与 IA 竞争结合 GT。【小问 3 详解】分析图 3,对比两幅图可知,胰岛素会将血糖降至 60mgdL-1(低血糖),而 IA 能将血糖降至 100mgdL-1左右;IA 能将血糖维持在正常水平约 10 个小时,而胰岛素只能维持 2 小时左右,故该实验结果表明 IA 对血糖水平的调节比外源普通胰岛素更具优势,体现在 IA 能响应血糖浓度变化发挥作用/IA 降血糖的效果更久且能避免低血糖的风险。【小问 4 详解】由题干信息可知,GT 是葡萄糖进入

37、细胞的载体蛋白,血糖浓度升高时,GT 数量多有利于降血糖,IA 可以与 GT 或胰岛素受体结合,与 GT 结合会抑制 GT 的功能。糖尿病患者用药后进餐,由于食物的消化吸收,血糖浓度会先升高,葡萄糖与 IA 竞争性结合 GT 增多,故IA 与 GT 结合减少,与胰岛素受体结合增多,导致膜上的 GT 增多,进一步有利于葡萄糖与 GT 结合,最终细胞摄取葡萄糖的速率升高。血糖下降时,葡萄糖与 IA 竞争性结合 GT 减少,IA 与 GT 结合增多,与胰岛素受体结合减少,故膜上的GT 减少,能与葡萄糖结合的 GT 也减少,最终细胞摄取的葡萄糖的速率降低。过程如图所示:【点睛】本题以“智能”胰岛素 I

38、A 为情境,考查了考生对胰岛素的来源及功能的识记能力,从题干获取信息的能力、识图能力及结合题干信息对实验数据的分析能力及表达能力,以及构建概念模型的能力。19.学习以下材料,回答(1)(4)题。光合产物如何进入叶脉中的筛管 高等植物体内的维管束负责物质的长距离运输,其中的韧皮部包括韧皮薄壁细胞、筛管及其伴胞等。筛管是光合产物的运输通道。光合产物以蔗糖的形式从叶肉细胞的细胞质移动到邻近的小叶脉,进入其中的筛管-伴胞复合体(SE-CC),再逐步汇入主叶脉运输到植物体其他部位。蔗糖进入 SE-CC 有甲、乙两种方式。在甲方式中,叶肉细胞中的蔗糖通过不同细胞间的胞间连丝即可进入SE-CC。胞间连丝是相

39、邻细胞间穿过细胞壁的细胞质通道。在乙方式中,蔗糖自叶肉细胞至 SE-CC 的运输(图 1)可以分为 3 个阶段:叶肉细胞中的蔗糖通过胞间连丝运输到韧皮薄壁细胞;韧皮薄壁细胞中的蔗糖由膜上的单向载体 W 顺浓度梯度转运到 SE-CC 附近的细胞外空间(包括细胞壁)中;蔗糖从细胞外空间进入 SE-CC 中,如图 2 所示。SE-CC 的质膜上有“蔗糖-H+共运输载体”(SU 载体),SU 载体与H+泵相伴存在。胞内 H+通过 H+泵运输到细胞外空间,在此形成较高的 H+浓度,SU 载体将 H+和蔗糖同向转运进 SE-CC 中。采用乙方式的植物,筛管中的蔗糖浓度远高于叶肉细胞。研究发现,叶片中 SU

40、 载体含量受昼夜节律、蔗糖浓度等因素的影响,呈动态变化。随着蔗糖浓度的提高,叶片中 SU 载体减少,反之则增加。研究 SU 载体含量的动态变化及调控机制,对于了解光合产物在植物体内的分配规律,进一步提高作物产量具有重要意义。(1)在乙方式中,蔗糖经 W 载体由韧皮薄壁细胞运输到细胞外空间的方式属于_。由 H+泵形成的_有助于将蔗糖从细胞外空间转运进 SE-CC 中。(2)与乙方式比,甲方式中蔗糖运输到 SE-CC 的过程都是通过_这一结构完成的。(3)下列实验结果支持某种植物存在乙运输方式的有_。A.叶片吸收14CO2后,放射性蔗糖很快出现在 SE-CC 附近的细胞外空间中 B.用蔗糖跨膜运输

41、抑制剂处理叶片,蔗糖进入 SE-CC 的速率降低 C.将不能通过细胞膜的荧光物质注射到叶肉细胞,SE-CC 中出现荧光 D.与野生型相比,SU 功能缺陷突变体的叶肉细胞中积累更多的蔗糖和淀粉(4)除了具有为生物合成提供原料、为生命活动供能等作用之外,本文还介绍了蔗糖能调节 SU 载体的含量,体现了蔗糖的_功能。【答案】(1).协助扩散/易化扩散 .(跨膜)H+浓度差 (2)胞间连丝 (3)ABD (4)信息传递【解析】【分析】分析题意可知,光合产物进入筛管的方式主要有两种:甲方式是通过胞间连丝的形式进行;乙方式共分为三个阶段,采用乙方式的植物,筛管中的蔗糖浓度远高于叶肉细胞。结合物质跨膜运输的

42、特点分析作答。【小问 1 详解】结合题意分析,在乙方式中,蔗糖经 W 载体由韧皮薄壁细胞运输到细胞外过程中,运输需要载体蛋白,且由题意“韧皮薄壁细胞中的蔗糖由膜上的单向载体 W 顺浓度梯度转运”可知运输方向为顺浓度梯度,故方式为协助扩散/易化扩散;“胞内 HT 通过 H泵运输到细胞外空间,在此形成较高的 H+浓度”,故由 H+泵形成的跨膜 H+浓度差有助于将蔗糖从细胞外空间转运进 SE-CC 中。【小问 2 详解】结合题意可知,乙方式的跨膜运输需要浓度差和载体蛋白等协助,与其相比,甲方式“叶肉细胞中的蔗糖通过不同细胞间的胞间连丝即可进入 SE-CC”,即甲方式中蔗糖运输到 SE-CC 的过程都

43、是通过胞间连丝这一结构完成的。【小问 3 详解】A、叶片吸收14CO2 后,放射性蔗糖很快出现在 SE-CC 附近的细胞外空间中,说明物质是蔗糖自叶肉细胞至 SE-CC 的运输的,符合乙运输方式,A 正确;B、用蔗糖跨膜运输抑制剂处理叶片,蔗糖进入 SE-CC 的速率降低,说明物质运输方式需要载体蛋白协助,符合乙中的过程,B 正确;C、将不能通过细胞膜的荧光物质注射到叶肉细胞,SE-CC 中出现荧光,推测叶肉细胞中的蔗糖可能通过不同细胞间的胞间连丝进入 SE-CC,即可能是甲方式,C 错误;D、与野生型相比,SU 功能缺陷突变体的叶肉细胞中积累更多的蔗糖和淀粉,说明 SU 是将叶肉细胞中的蔗糖

44、转运进 SE-CC 中的重要载体,符合乙方式中的过程,D 正确。故选 ABD。【小问 4 详解】结合题意叶片中 SU 载体含量受昼夜节律、蔗糖浓度等因素的影响,呈动态变化。随着蔗糖浓度的提高,叶片中 SU 载体减少,反之则增加可知,蔗糖能调节 SU 载体的含量,即蔗糖可以调节一些生命活动,体现了蔗糖的信息传递功能。【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要求考生识记常见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和特点,能结合题干信息分析作答。20.玉米是我国重要的农作物,研究种子发育的机理对培育高产优质的玉米新品种具有重要作用。(1)玉米果穗上的每一个籽粒都是受精后发育而来。我国科学家发现了甲品系玉米,其自交后的果穗

45、上出现严重干瘪且无发芽能力的籽粒,这种异常籽粒约占 1/4。籽粒正常和干瘪这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遵循孟德尔的_定律。上述果穗上的正常籽粒均发育为植株,自交后,有些植株果穗上有约 1/4 干瘪籽粒,这些植株所占比例约为_。(2)为阐明籽粒干瘪性状的遗传基础,研究者克隆出候选基因 A/a。将 A 基因导入到甲品系中,获得了转入单个 A 基因的转基因玉米。假定转入的 A 基因已插入 a 基因所在染色体的非同源染色体上,请从下表中选择一种实验方案及对应的预期结果以证实“A 基因突变是导致籽粒干瘪的原因”_。实验方案 预期结果 I转基因玉米野生型玉米 II转基因玉米甲品系 III转基因玉米自交 IV野生型

46、玉米甲品系 正常籽粒:干瘪籽粒1:1 正常籽粒:干瘪籽粒3:1 正常籽粒:干瘪籽粒7:1 正常籽粒:干瘪籽粒15:1 (3)现已确认 A 基因突变是导致籽粒干瘪的原因,序列分析发现 a 基因是 A 基因中插入了一段 DNA(见图 1),使 A 基因功能丧失。甲品系果穗上的正常籽粒发芽后,取其植株叶片,用图 1 中的引物 1、2 进行PCR 扩增,若出现目标扩增条带则可知相应植株的基因型为_。(4)为确定 A 基因在玉米染色体上的位置,借助位置已知的 M/m 基因进行分析。用基因型为 mm 且籽粒正常的纯合子 P 与基因型为 MM 的甲品系杂交得 F1,F1自交得 F2。用 M、m 基因的特异性

47、引物,对 F1植株果穗上干瘪籽粒(F2)胚组织的 DNA 进行 PCR 扩增,扩增结果有 1、2、3 三种类型,如图 2 所示。统计干瘪籽粒(F2)的数量,发现类型 1 最多、类型 2 较少、类型 3 极少。请解释类型 3 数量极少的原因_。【答案】(1).分离 .2/3 (2)III/II (3)Aa (4)基因 Aa 与 Mm 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且距离近),其中 a 和 M 在同一条染色体上;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四分体/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了交换,导致产生同时含有 a 和 m 的重组型配子数量很少;类型 3 干瘪籽粒是由雌雄配子均为 am 的重组型配子受精而成。因此,类型 3 干瘪

48、籽粒数量极少。【解析】【分析】1、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时,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的遗传总是和性别相关联,叫伴性遗传,伴性遗传也遵循分离定律。2、基因突变:(1)DNA 分子中发生碱基的替换、增添或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碱基序列的改变,叫作基因突变。(2)基因突变的特点:普遍性、随机性、不定向性、多害少利性等。【小问 1 详解】分析题干信息:“甲品系玉米,其自交后的果穗上出现严重干瘪且无发芽能力的籽粒,这种异常籽粒约占1/4”,即甲品系籽粒正常,其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且籽粒正

49、常干瘪=31,可知籽粒正常和干瘪这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遵循孟德尔的分离定律。假设籽粒正常和干瘪这一对相对性状由基因 A/a 控制,则甲品系基因型为 Aa。上述果穗上的正常籽粒基因型为 1/3AA 或 2/3Aa,均发育为植株,自交后,有些植株果穗上有约 1/4 干瘪籽粒,这些植株基因型为 Aa,所占比例约为 2/3。【小问 2 详解】分析题意可知,假定 A 基因突变是导致籽粒干瘪的原因,由于转入的单个 A 基因已插入 a 基因所在染色体的非同源染色体上,则甲品系玉米基因型为 Aa,野生型玉米的基因型为 00AA(0 表示没有相关基因),转基因甲品系玉米的基因型为 A0Aa,且导入的 A 基因与细

50、胞内原有的 A/a 基因之间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要证实该假设正确,应可选择方案 III 转基因玉米自交,依据自由组合定律可知,子代为正常籽粒(9A-A-、3A-aa、300A-):干瘪籽粒(100aa)15:1;或选择方案 II 转基因玉米 A0Aa甲品系 00Aa 杂交,子代为正常籽粒(3A0A-、1A0aa、300A-):干瘪籽粒(00aa)7:1。【小问 3 详解】已知 A 基因突变是导致籽粒干瘪的原因,序列分析发现 a 基因是 A 基因中插入了一段 DNA,使 A 基因功能丧失,甲品系果穗上的正常籽粒发芽后,取其植株叶片,用图 1 中的引物 1、2 进行 PCR 扩增,若出现目标扩增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专区 > 高考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