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中药化学
第一章 绪论
理解误区:1.中药都是天然植物或纯天然的
2.中药无毒或毒性很低
学习内容:1.掌握植物各类有效成分结构、理化成分(溶解度、极性、酸碱性、鉴别反应)、
合成
2.掌握有效成分提取分离方法
3.掌握有效成分结构鉴定 理化方法:颜色反应、理化常数、衍生物制备
光谱方法:UV、IR、NMR、MS
第二章 中药化学成分的一般研究方法
(一)分离方法:色谱分离法
1.吸附色谱:利用吸附剂(硅胶、氧化铝、活性炭)对被分离化合物分子的吸附能力的差异
∆极性吸附剂上有机化合物的保留顺序:
氟碳化合物<饱和烃<烯烃<芳烃<有机卤化物<醚<硝基化合物<腈<叔胺<酯醛酮<醇<伯胺<酰胺<羧酸<磺酸
※2.分配色谱:利用被分离成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的分配系数的不同而达到分离
正相色谱&反相色谱
正相色谱:固定相——强极性溶剂(硅胶吸附剂);流动相——弱极性溶剂(氯仿,乙酸乙酯)
分离极性分子&中等极性分子
极性小的先流出
反相色谱:流动相——强极性溶剂(甲醇-水/乙腈-水);固定相——弱极性溶剂(十八烷
基硅烷/C8键合相)
分离非极性分子&中等极性分子
极性大的先流出
官能团极性:糖>酸>酚>水>醇>胺>酰胺>醛>酯>醚>卤代烃>烃
极性官能团越多,极性越大(甲醇>乙醇>氯仿>苯)
3.凝胶色谱:分子筛作用根据凝胶的孔径和被分离化合物分子的大小到达分离
大分子不能进入凝胶内部且分离时先出来
(二)质谱MS
1.电子轰击质谱:相对分子质量较小
2.电喷雾店里质谱:大分子&小分子
3.化学电离质谱
(三)核磁共振谱NMR
低场在左侧,远离TMS峰,数值大
1.化学位移δ=信号峰位置-TMS峰位置/核磁共振仪所用频率*106
2.影响化学位移的因素:
诱导效应:电负性越强,信号峰在低场出现;
共轭效应:p-π共轭(孤对电子与双键)移向高场;π-π共轭(两个双键)移向低场
化学键的各向异性:叁键化学位移移向高场,碳碳、碳氧双键移向低场;苯环移向低场;δCH3<δCH2
溶剂:形成氢键移向低场
浓度、温度
3.峰裂分数:n+1 规律——n为相邻碳原子上的质子数
峰面积:质子的数目
峰的裂分原因:相邻两个氢核之间的自旋偶合(自旋干扰);
多重峰的峰间距:偶合常数J,用来衡量偶合作用的大小。与它们各自所在平面的夹角有关
(四)DEPT谱
不同类型13C呈单峰形式朝上或朝下伸出,易识别。
第三章 糖和苷类化合物
(一)单糖——多羟基醛或酮
五碳醛糖:D-木糖
甲基五碳糖:L-鼠李糖
六碳醛糖:D-葡萄糖,D-半乳糖
六碳酮糖:D-果糖
糖的绝对构型:(D&L)
1. Fischer式:单糖分子编号最大的手性碳原子的构型与甘油醛(羰基在最上面)作比较,-OH向右的为D型,向左的为L型。
2. 哈沃斯式:六碳糖C5(五碳糖C4)上取代基向上的为D型,向下的为L型。
糖的相对构型:(ɑ&β)
1. Fischer式:C1羟基与六碳糖C5(五碳糖C4)上羟基顺式为ɑ构象,反式为β构象。
2. 哈沃斯式:C1羟基与六碳糖C5(五碳糖C4)上取代基反向(异侧)为ɑ构象,同向(同侧)为β构象。
单糖在水溶液中形成半缩醛环状结构,即成吡喃糖和呋喃糖。
具有六元环结构的糖——吡喃糖;具有五元环结构的糖——呋喃糖
环的构象:椅式构象(稳定,能量低)&船式构象
椅式构象中C1在平面下方的为C1式;C1在平面上方的为1C式。
(二)糖苷分类(苷类是糖或糖的衍生物与另一非糖物质通过糖的端基碳原子连接而成的一类化合物)
糖匀体(均由糖组成的物质)
1. 单糖:L-鼠李糖,D-葡萄糖,D-半乳糖
2. 氨基糖:单糖的伯或仲醇基置换成氨基的糖类
3. 糖醇:单糖的醛或酮基还原成羟基后所得的多元醇。
4. 去氧糖:单糖分子的一个或二个羟基为氢原子代替的糖
5. 糖醛酸:单糖分子中伯醇基(C上连2H和1OH)氧化成羧基的化合物
糖杂体(苷元,苷类化合物中的非糖部分 )
苷的分类:
1.按苷原子不同分类:
⑴ 氧苷:红景天苷
⑵ 氮苷:腺苷。
⑶ 硫苷:萝卜苷
⑷ 碳苷:牡荆素
2.按苷元不同分类
黄酮苷、蒽醌、香豆素、强心苷、皂苷等
3.按苷键不同分类
⑴醇苷:通过醇羟基与糖端基羟基脱水成苷。
⑵酚苷:通过酚羟基成苷。
⑶酯苷:苷元以-COOH和糖的端基碳相连接。
(三)糖的化学性质
1.糠醛的形成反应:
单糖在浓酸的作用下,脱去三分子水,生成具有呋喃环结构的糠醛衍生物。多糖先水解成单糖,然后再脱水生成相同的产物。糠醛酸先脱酸,再形成糠醛。
2.糠醛衍生物+芳胺/酚类→(缩合)→显色
芳胺/酚类:苯酚,萘酚,苯胺等
3.Molish反应:样品 + 浓H2SO4 + α-萘酚 → 棕色环
4.纸色谱中,层析显色剂常用邻苯二甲酸-苯胺
(四)苷键的断裂
1.酸催化水解反应:苷键属于缩醛结构,易为稀酸催化水解。水解反应是苷原子先质子化,然后断键生成阳碳离子或半椅型的中间体,在水中溶剂化而成糖。(书P53)
酸水解的规律:
⑴ 苷原子不同,酸水解难易顺序:N > O > S > C (从碱度比较也是上述顺序)
⑵ 呋喃糖苷较吡喃糖苷易水解
⑶ 酮糖较醛糖易水解
⑷ 吡喃糖苷中:
① 吡喃环C5上取代基越大越难水解,水解速度为:五碳糖 > 甲基五碳糖 > 六碳糖
② C5上有-COOH取代时,最难水解
⑸ 氨基取代的糖较-OH糖难水解,-OH糖又较去氧糖难水解
2,3-二去氧糖 > 2-去氧糖 > 3-去氧糖> 羟基糖 > 2-氨基糖
⑹ 构象相同的糖中: a键(竖键)-OH多则易水解
⑺ 芳香属苷较脂肪属苷易水解:酚苷 > 萜苷、甾苷
2.乙酰解反应:
3.碱催化水解和β消除反应
4.酶催化水解反应
5.氧化开裂法(Smith降解法)
(五)糖的鉴定
在糖的1H-NMR中:端基质子↑(H1)——δ5.0 ppm左右;其它质子——δ3.5~4.5 ppm
可通过C1-H与C2-H的偶合常数,来判断苷键的构型(α、β):α构型偶合常数多为3~4Hz,二重峰为钝峰;β构型偶合常数多为6~8Hz,二重峰为尖峰,但一些糖由于结构原因,无法从J值判断构型。
苷化位移:
糖苷化后,端基碳和苷元α-C化学位移值均向低场移动,而邻碳稍向高场移动(偶而也有向低场移动的),对其余碳的影响不大,这种苷化前后的化学变化,称苷化位移。
酯苷、酚苷的苷化位移:
当糖与-OH形成酯苷键或酚苷键时,其苷化位移值较特殊,苷元α-碳向高场位移。
第四章 醌类化合物
对苯醌类在碱性下可被次亚硫酸钠还原为氢醌,醌类通过这种可逆的氧化还原过程,在生物体内起着重要的电子传递媒介作用。
(一) 菲醌类 书P73
邻醌;对醌
中药丹参醌类
(二) 蒽醌类 书P74
依据其还原程度的不同,将其分成以下三类:
1. 蒽醌衍生物:根据-OH在母核上分布的位置不同分2类
(1)大黄素型(-OH在羰基的两侧)
(2)茜草素型(-OH在一侧苯环上)
2. 蒽酚(或蒽酮)衍生物——只存在于新鲜植物中(不稳定)
依其还原程度的不同而分为蒽酚和蒽酮
蒽醌在酸性条件下,还原成蒽酮,蒽酮和蒽酚为互变异构体。
3.二蒽酮类衍生物——番泻叶中致泻成分番泻苷A、B、C、D
二蒽酮长时间储存后变成蒽酮游离基再氧化后成蒽醌类
醌类化学性质
1. 酸性(酚):分子中Ar-OH的数目、位置不同则酸性强弱有差异
应用:在碱性水溶液中成盐溶解,加酸酸化后游离又可以析出。
蒽醌类酸性强弱:含-COOH >2个以上b-OH > 1个b-OH > 2个a-OH > 1个a-OH
2个a-OH同时与1个羰基形成的氢键强度弱于2个a-OH分别与2个羰基形成的氢键强度 指导P35
2. 颜色反应
碱性条件下的显色反应(保恩特莱格反应)
羟基蒽醌类化合物遇碱显红 ~ 紫红色,形成共轭体系 书P79
中药中检查蒽醌类成分:取样品约0.1g,加10%硫酸5ml,置水浴上加热2~10min趁热过滤,滤液冷却后加乙醚2ml振荡,静置后分取醚层溶液,加入5%氢氧化钠溶液1ml振荡,若有蒽醌存在,醚层由黄色褪为无色,水层显红色。
游离羟基蒽醌的提取分离——pH梯度萃取法 书P82
碱性由弱到强不断萃取
结构鉴定
1. 红外光谱(IR)
VC=O 1675 ~ 1653 cm-1 (羰基的伸缩振动)
V-OH 3600 ~ 3130 cm-1 (羟基的伸缩振动)
V芳环 1600 ~ 1480 cm-1 (苯核的骨架振动)
母核上无取代: 两个>C=O只给出一个吸收峰1675
芳环上引入一个a-OH时,给出两个>C=O吸收峰:
1675 ~ 1647 (游离>C=O)1637 ~ 1608 (缔合>C=O)
1,4-OH或1,5-OH(二羟基)只有一个1645~1608的信号;
1,8-OH(二羟基)有2个吸收峰
2. 核磁共振光谱——位移~偶合常数~氢积分
a.蒽醌的a-H在δ8.07处,b-H在δ7.67处。有取代基时,峰的数目和位置都会改变。
甲基:2.5
羟甲基CH2OH(C上H):4.5,OH为5.0
甲氧基:4.0
a-OH:12 b-OH:小于11
b.13C-NMR谱图:
醌中羰基可以达到180以上,极大(低场)
羟基或OCH3吸电子基团加入时,C-OH上的C位移增大(移向低场),这个C的邻位C位移减小
第五章 苯丙素类化合物
定义:一类含有一个或几个C6(苯)-C3单位的天然成分
香豆素:母核为苯骈α-吡喃酮。环上常有取代基 书P101
香豆素类化合物生物合成途径(桂皮酸途径):
莽草酸→苯丙氨酸→桂皮酸→邻羟桂皮酸苷→伞形花内酯→香豆素类
(一)香豆素的结构类型
1.简单香豆素类:只有苯环上有取代基的香豆素。
绝大多数香豆素在C7位都有含氧官能团,可以认为7-羟香豆素是香豆素类成分的母体。
C6、C8位电负性较高,易于烷基化
2.呋喃香豆素类(线型和角型):香豆素核上的异戊烯基(C6或C8)常与邻位酚羟基(7-羟基)环合成呋喃环,称为呋喃香豆素
线型:补骨脂内酯型 6,7-呋喃骈香豆素型
角型:异补骨脂内酯型 7,8-呋喃骈香豆素型
3.吡喃香豆素类(线型和角型):香豆素C-6或C-8异戊烯基与邻酚羟基环合而成2,2-二甲基-α-吡喃环结构,形成吡喃香豆素
线型: 6,7-吡喃骈香豆素型
角型: 7,8-吡喃骈香豆素型
4.其他香豆素类:指α-吡喃酮环上有取代基的香豆素类。还包括二聚体和三聚体。C3、C4上常有取代基:苯基、羟基、异戊烯基等。(C3位电负性较高,易于烷基化)
(二)香豆素的化学性质
1.性状
1)游离状态:结晶形固体,有一定熔点;大多具有香气;具有升华性质;分子量小的有挥发性(可随水蒸汽蒸出);UV下显蓝色荧光
2)成苷:大多无香味、无挥发性、不能升华。
2.碱水解反应(内酯开环)
香豆素→顺式邻羟基桂皮酸(不易游离存在,可逆反应),长时间加热后成反式邻羟基桂皮酸)安定状态,不可逆)
碱水解反应的易→难 :香豆素一般香豆素>7-甲氧基香豆素>7-羟基香豆素(伞形花内酯)
3.呈色反应
1)异羟肟酸铁反应(识别内酯)——红色
香豆素在碱性条件下开环,与盐酸羟胺缩合生成异羟肟酸,在酸性条件下,再与Fe3+络合显红。
2)Gibb’s 反应&Emerson反应——判断C6是否被取代
条件:有游离酚羟基,且其对位无取代者——呈阳性
Gibb’s 反应显蓝色;Emerson反应显红色
4. 香豆素类的提取:碱溶酸沉法
香豆素类的分离:柱色谱分离一般采用硅胶为吸附剂,洗脱系统为水-甲醇(正相色谱)
(三) 香豆素的波谱学特性
1.紫外光谱——UV下显蓝色荧光。
1)C7位导入-OH——荧光增强
2)-OH醚化后——荧光减弱 eg:有OCH3
3)7-羟基香豆素在C8位导入羟基,荧光消失
4)呋喃香豆素荧光较弱
2.1H-NMR
1)C3,C6,C8的H在较高场;C4,C5,C7的H在较低场 此处是H谱,不是C的电负性
2)C3,C4未取代:C3,6.2d;C4,8.0d,偶合常数较大J34=9.5Hz(香豆素)
C3,C4取代后呈单峰
鉴别:天然香豆素通常C3,C4通常没有取代(dd峰)
3)C7-OR取代:C3d,C6m,C8m移向高场
4)C5,C7二氧代:C6尖峰d,J=2Hz;C8与C4远程偶合钝峰d, J=2Hz
5)C7-OR&C6: C5,7.2s; C8,6.8s 远程偶合
C7-OR&C8:C5,7.2d; C6,6.8d;J5,J6=9Hz
3.NOE效应
对分子中空间相距较近的两核之一进行照射,使之达到跃迁饱和状态,此时记录另一核的核磁共振峰,可发现较无此照射时,谱峰强度增强。
照射某个氢核,与其空间相近的氢核产生的NOE效应有时不是特别明显,或者相邻的氢核与其它氢信号有重叠现象,则可测试NOE差光谱。
NOE差光谱:计算机进行两谱相减,一样的峰型相减为0,不一样的会出现负谱,观察现象来判断两种结构中的哪一种。
4.13C-NMR
当-OR取代时,连接的碳+30ppm;邻位碳-13ppm;对位碳-8ppm
第六章 黄酮类化合物
(一)定义
基本母核为2-苯基色原酮类化合物。 书P133
<两个苯环A&B通过三个碳原子相互联结而成,C6-C3-C6>
(二)结构分类
1.C环是否饱和
不饱和:黄酮类; 饱和:二氢黄酮类
2.C3有无羟基取代
C环不饱和:黄酮醇; C环饱和:二氢黄酮醇
3.B环连接位置
C2连接:黄酮; C3连接:异黄酮 C2,C3指3个碳原子的位置
4.中间三碳是否成环
开环:查耳酮; 成环:六元环如芦丁;五元环如橙酮
5.有无酮基
无:儿茶素,花色素;
常见取代基:OH,OCH3,CH3,异戊烯基
取代位置:OH,OCH3等含氧基团:A环:5,7位&B环:3’,4’位
非含氧基团:A环:6,8位&B环:2’,3’位
(三)存在方式
很多以苷存在:O-苷和C-苷
糖的种类:单糖:D-葡萄糖,D-半乳糖,D-木糖,L-鼠李糖;双糖:槐糖,龙胆二糖,芸香糖;三糖:龙胆三糖,槐三糖
(四)生物活性
1.预防高血压,动脉硬化:橙皮苷,芦丁
2.扩张冠状动脉:槲皮素,葛根素
3.抑制血小板聚集及血栓形成
4.抗肝脏毒作用:(+)-儿茶素,水飞蓟素
5.雌性激素样作用:大豆素,染料木素,金雀花异黄素,己烯雌酚
6.抗病毒作用:桑色素
(五)性质和颜色反应
1.性状:多为结晶,少数为无定形粉末
颜色:交叉共轭系统
黄酮(醇)及其苷类呈灰黄-黄色
查耳酮:黄-橙色
二氢黄酮(醇):无色
异黄酮:微黄色
花色素及花色苷:红色(pH<7),紫色(pH8.5),
蓝色(pH>8.5)
2.溶解度
1)游离苷元:难溶于水,易溶于甲醇,乙醇,乙酸乙酯,乙醚等有机溶剂
2)苷:溶于水、乙醇、甲醇中,难溶于苯、氯仿
3)水溶度:苷元<苷,糖链越长,水溶度越大
水溶性递减:黄酮(醇), 查耳酮>二氢黄酮(醇)>花色素
平面型分子>非平面型分子>离子
3.酸碱性
酸性:分子中具酚羟基,具酸性,可溶于碱性水溶液、吡啶、甲酰胺及二甲基甲酰胺
酸性强弱取决于羟基的数目和位置:7, 4 ’-OH > 7-或4’-OH > 一般OH > 5-OH
碱性:γ吡喃酮环上的1-氧原子,因有未共用的电子对,故表现微弱的碱性。可与强酸成不稳定的盐。<原理书P145>
4.显色反应
1)还原反应
HCl-Mg反应:黄酮(醇)、二氢黄酮(醇)及苷 显橙红-紫红
查耳酮、橙酮、儿茶素类(黄烷醇类)、异黄酮 除一些例外,一般不显色
四氢硼钠(钾)反应(NaBH4):二氢黄酮类专属反应,生成红色~紫色;其他黄酮不显色,可用于区别。
2)络合反应
锆盐:2%二氯氧化锆 (ZrOCl2) 生成黄色;
络合物稳定性:3-OH,4-C=O > 5-OH,4-C=O
锆-枸橼酸反应:鉴别黄酮中3-OH或5-OH
样品+ ZrOCl2→黄色(3或5-OH黄酮)→再+枸橼酸→黄色褪色(只有5-OH);黄色不褪(有3-OH)
铝盐:生成黄色+荧光
氯化锶(SrCl2):氨性甲醇溶液,具有邻二酚羟基黄酮类反应生成绿色~棕色~黑色沉淀
3)硼酸显色反应——鉴别5-OH黄酮
在硼酸存在下,生成亮黄色。加草酸,显黄色并有绿荧光。加枸橼酸,只显黄色。
5. Wessely-Moser重排
黄酮类C6或C8可以同时被糖苷取代,若C6和C8的两个取代基不同时,C6和C8的取代基可以互换,形成和原先物质的混合物。
(六)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和分离
1.提取与粗分
苷元:用氯仿、乙醚、乙酸乙酯等回流提取
苷及极性大的苷元:用丙酮、乙酸乙酯、乙醇、甲醇、醇-水加热提取
碱提取酸沉淀法
原理:酚羟基与碱(石灰乳或石灰水,调至PH8~9)成盐,溶于水;加酸(PH=5)析出
优点:可使含酚羟基化合物成盐溶解,另一方面可使含COOH杂质形成不溶的沉淀
注意:碱性不宜过强,以免破坏黄酮母核;酸化时,酸性不宜过强,以免形成盐而溶解
2.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
1)柱色谱法
a.硅胶色谱:按极性大小分离,主要分离极性小和中等极性的化合物
b.聚酰胺色谱:
原理:氢键吸附 <吸附能力越强则在色谱柱上越难被洗脱>
黄酮化合物洗脱规律:(先→后)
(1)苷元相同,三糖苷>双糖苷>单糖苷>苷元(单黄酮)
(2)母核上羟基增加,洗脱速度减慢
(3)羟基数目相同,有缔合羟基(分子内氢键)>无缔合羟基(分子内氢键减弱吸附能力)
(4)不同类型:异黄酮>二氢黄酮>查耳酮>黄酮>黄酮醇 (芳香核、共轭双键多者吸附力强)
溶剂的影响
洗脱能力:水<甲醇<丙酮<氢氧化钠水溶液<甲酰胺<二甲基酰胺<尿素水溶液
常用洗脱系统:甲醇-水;乙醇-水;氯仿-甲醇
2)梯度pH萃取法
分离酸性强弱不同的黄酮苷元
酸性: 7,4 ’-OH > 7-或4’-OH > 一般OH > 5-OH
溶于 NaHCO3 Na2CO3 不同浓度的NaOH
(七)黄酮类化合物的检识与结构鉴定
1.色谱法的应用:硅胶TLC&聚酰胺TLC&双向纸色谱法
2.黄酮类化合物的1H-NMR
1)A环质子
①5,7-二羟基黄酮类
a.化学位移:δ5.7-6.9
b.H-6及H-8均为二重峰(J=2.5 Hz)
c.H-6比H-8位于较高磁场区
d.7-OH成苷H-6及H-8向低磁场位移(苷化位移)
②7-羟基黄酮类
a.H-5受4位羰基去屏蔽及H-6邻偶出现在δ8.0左右(J=8.0 Hz
b.H-6因H-5邻偶及H-8间偶作为双二重峰出现(J=8.0, 2.5 Hz)
c.H-8因H-6间偶作为二重峰出现(J=2.5 Hz)
2)B环质子
①4’-氧取代黄酮
a.出现在δ6.5-7.9范围,大体比A环质子处于低磁场区
b.H-2’, 6’及H-3’, 5’分别为二重峰(J=8.5 Hz)
c.H-3’, 5’比H-2’, 6’处于较高磁场
② 3’, 4’-二取代黄酮
a.H-5’作为二重峰出现在δ6.7-7.1处(J=8.5 Hz)
b.H-2’作为二重峰出现在δ7.2处(J=2.5 Hz)
c.H-6’作为双二重峰出现在δ7.9处(J=2.5, 8.5 Hz)
3)C环质子
① 二氢黄酮
a.H-2作为双二重峰出现在δ5.2处(Jtrans=11 Hz, Jcis=5 Hz)
b.两个H-3作为双二重峰出现在δ2.8处(J偕偶=17 Hz)
②二氢黄酮醇
a.H-2及H-3构成反式双直立系统作为二重峰出现(J=11 Hz)
b.H-2位于δ4.9处,H-3位于δ4.3处
③黄酮类&黄酮醇类
a.黄酮类H3常以尖锐单峰出现在δ6.3处
b.黄酮醇类3位有含O取代基,故H谱上无C环质子。
苷化位移
糖苷化后,端基碳和苷元α-C化学位移值均向低场移动,而邻碳稍向高场移动(偶而也有向低场移动的),对其余碳的影响不大,这种苷化前后的化学变化,称苷化位移。
酚苷(苷元分子中的酚羟基与糖脱水形成的苷)的苷化位移: 当糖与-OH形成酚苷键时,其苷化位移值较特殊,苷元α-碳向高场位移。
3.13C-NMR
1)黄酮类C2和C3差很多,160&110
2)黄酮醇类C2和C3近似,130&140
3)二氢黄酮类C2和C3 差很多,70&40
4)二氢黄酮醇类C2和C3近似,70&80
5)多数5,7-二羟基黄酮中C6&C8出现在90~100左右,C6化学位移大于C8
!!在H谱上H6的化学位移小于H8
4. 黄酮类化合物的EI-MS 书P171
途径一(RDA裂解):2个产物102&120 <大多数黄酮>
途径二:3个产物105特征 <大多数黄酮醇>
第7章 萜类化合物
(一)定义
凡由异戊二烯聚合衍生的化合物,其分子式符合 (C5H8)n通式的。
(二)结构分类
1.单萜
卓酚酮类:是一类变形的单萜,其碳架不符合异戊二烯定则。
1)具有芳香化合物的性质,显酸性,酸性介于酚类和羧酸之间,即酚<卓酚酮<羧酸。
2)能与多种金属离子形成络合物结晶体,并显示不同颜色,可用于鉴别。如:铜络合物→为绿色结晶,铁络合物→为赤红色结晶。
2.环烯醚萜:中药玄参、地黄等制过后变黑,就是由于这类成分起的作用
3.倍半萜
环状倍半萜如青蒿素
薁类衍生物:由五元环与七元环骈合而成的芳环骨架,如愈创木薁
挥发油分馏时,高沸点馏分可见到蓝色、紫色或绿色的现象——示有薁类存在。
预试挥发油中薁类成分:
①Sabety反应:挥发油/CHCl3 + 5%溴/CHCl3 → 蓝紫色或绿色
②Ehrlich试剂:(对-二甲胺基苯甲醛浓硫酸)挥发油 + 试剂 → 紫色或红色
4.二萜
环状二萜 紫杉醇,也称红豆杉醇,治疗卵巢癌、乳腺癌和肺癌
银杏内酯,属双环二萜类:作为拮抗血小板活化因子,用于治疗因血小板活化因子引起的种种休克状障碍
穿心莲内酯,属双环二萜类化合物。具有抗菌,消炎作用。水溶性不好,为增强穿心莲内酯水溶性,将其制备成衍生物:
(三)萜类成分的分离
1.色谱法 分离橙花醇或牻牛儿醇时不用硅胶吸附剂,用AgNO3硅胶薄层层析
利用AgNO3能与>C=C<形成络合物,来进行分离
主要用于1). 碳原子数相等而其中双键数不等的化合物
2). 用于分离顺反异构体
实验方法:
2.5% AgNO3水溶液调糊制板。柱:20% AgNO3装柱
吸附规律:(吸附力大小)
1)双键 > 叁键
2)双键多 > 双键少
3)末端双键 > 顺式 > 反式
4)环外双键 > 环内双键
第八章 三萜类化合物
(一)概述
1.定义:三萜是由6个异戊二烯单位、30个碳原子组成。
三萜皂苷是由三萜皂苷元和糖、糖醛酸等组成。
由于该类化合物多数可溶于水,水溶液振摇后产生似肥皂水溶液样泡沫,故此称为皂苷。结构中多具羧基,所以又称之为酸性皂苷
2.分布:三萜皂苷在豆科、五加科、伞形科、毛茛科、石竹科、葫芦科、鼠李科等植物分布较多。
如:人参、三七、甘草、柴胡、黄芪、远志
3.生理活性:具溶血、抗癌、抗炎、抗菌、抗生育等活性。
齐墩果酸——临床用于治疗肝炎
人参皂苷B2、柴胡皂苷A——降低高血脂
甘草次酸——抗病毒作用
4.生物合成
焦磷酸金合欢酯(倍半萜)经过尾-尾缩合形成鲨烯,鲨烯在经过不同方式环合形成三萜化合物
(二)分类
多数三萜为四环三萜和五环三萜,也有少数为链状、单环、双环和三环三萜
1.四环三萜
达玛烷型:C8和C10有β-构型的角甲基,13位有β-H,17位的侧链有β-构型,C20(手性碳)构型为R或者S 书P232
羊毛酯烷型:C20为R构型,侧链的构型分别为10β、13β、14α、17β 书P230
2.五环三萜
齐墩果烷型:又称β-香树脂烷型,五环无侧链,8个角甲基程8个单峰,无裂分,H积分为3;A/B环、B/C环、C/D环均是反式,D/E环均是顺式 书P235
乌苏烷型:α-香树脂烷型,多为乌苏酸衍生物。8个角甲基,C29和C30上的甲基形成H积分为3的二重峰(有裂分) 书P236
齐墩果烷型和乌苏烷型的H谱区分:E环上的取代基有无甲基的裂分,有则为乌苏烷型,没有则为齐墩果烷型。
羽扇豆烷型:E环为五元碳环,19位有异丙基为α-构型 书P237
羽扇豆烷型与齐墩果烷型不同点:C21与C19连成五元环E环,D/E环为反式。
(三)理化性质
1.一般性质
味:苦而微辣,粉末能引起喷嚏,有的皂苷内服能用于祛痰止咳。
2.颜色反应
由于三萜化合物结构中常有:-OH、>=<等,因此,在无水条件下,与强酸(硫酸、磷酸、高氯酸)、中等强酸(三氯乙酸)、Lewis酸(氯化锌、三氯化铝、三氯化锑)作用,会产生颜色变化或荧光
※全饱和的、C-3无羟基或羰基的化合物呈阴性反应。
1)醋酐-浓硫酸反应(L-B反应):黄→红→紫→蓝→褪色
2)五氯化锑反应:20%五氯化锑的氯仿溶液或三氯化锑饱和的氯仿溶液均不含,干燥后在60~70℃加热,显蓝色、灰蓝色、灰紫色
3.表面活性
皂苷水溶液经强烈振摇能产生持久性的泡沫,且不因加热而消失。因此,可作为清洁剂、乳化剂应用
4.溶血作用
皂苷又称皂毒类,是指其有溶血作用。不能静脉注射给药,皂苷水溶液肌肉注射易引起组织坏死,口服无溶血作用
并非所有的皂苷都产生溶血现象,如:人参皂苷(人参二醇为苷元)
确定是否是皂苷引起的溶血:① 可进一步提纯再检查;②运用胆甾醇沉淀法。沉淀后的滤液无溶血现象,而沉淀分解后有溶血现象,表示确系皂苷引起的溶血现象
(四)提取分离
分配色谱常用硅胶作支持,常用系统:氯仿-甲醇-水;乙酸乙酯-乙醇-水
(五)核磁共振
1.1H-NMR
在1H-NMR谱的高场出现多个甲基单峰是三萜类化合物的最大特征
一般-CH3质子信号—— 1.0
烯氢质子一般为—— 5.0
环内双键质子—— >5 ppm
环外烯氢—— <5 ppm
CH2-OH中C上质子——3.5
2.13C-NMR
一般C的位移值 < 60 ppm (连氧碳除外)
苷元和糖上与O相连的C多在60~90范围内
烯 碳—— 109 ~ 160 (>C=C<)
羰基碳—— 170 ~ 220 (>C=O)
角甲基—— 8.9 ~ 33.7
⑴双键位置及结构母核的确定
根据碳谱中苷元的烯碳的个数和化学位移值不同,可推测一些三萜的双键位置。
以下三类化合物的烯碳位移情况
齐墩果酸型C12信号的δ值约123.0,C13信号的δ值约144.0
乌苏酸型C12信号的δ值一般大于124.0,C13信号的δ值月140.0
羽扇豆烯型C29信号的δ值约109,C20信号的δ值约150
⑵ 苷化位置的确定(齐墩果酸型)
a.C3上OH连糖:C3 +8~10,糖端基C向低场移动,约在102;C2和C4移向高场
b.C28的COOH连糖(酯苷,用碱水解):羧基上的羰基碳位移向高场-2;糖的端基碳移向高场在95~96之间;C17移向低场,C16,C22移向高场
第九章 甾体类化合物
甾体类:具有环戊烷骈多氢菲的甾体母核
(一)强心苷类化合物
强心苷:存在于植物中具有强心作用的甾体糖苷类化合物。治疗心力衰竭
1.强心苷的生物效应:
临床药物:西地兰、地高辛(口服或静脉注射)。
药理作用:正性肌力作用(加强心肌收缩力)。
毒性:室性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恶心、呕吐、视力模糊。
安全范围很小,治疗量与中毒量相差不大,用量掌握不当极易引起中毒乃至死亡。
2.强心苷的化学结构及分类
强心苷是由强心苷元与糖缩合的一类苷,苷元是由甾体母核及其C17位不饱和内酯环侧链组成
两种苷元
(1)甲型强心苷元:C17侧链是五元不饱和内酯环。
母核为强心甾。 ∆αβγ内酯(∆20(22)五元内酯)
⑵乙型强心苷元:C17侧链为六元不饱和内酯环。
母核称为海葱甾或蟾酥甾。 ∆αβ.γδδ内酯(∆20.22六元内酯)
无论甲型、乙型,侧链构型对活性有很大影响,内酯环为β构型时有活性,为α构型时活性明显减弱。若αβ不饱和键转化为饱和键,活性大为减弱,毒性也减弱;若内酯环开裂,活性降低或消失
糖的种类、连接方式
强心苷元C3上OH与糖结合形成苷。
糖的种类:2, 6-二去氧糖、2, 6-二去氧糖甲醚、6-去氧糖、6-去氧糖甲醚,多为D-葡萄糖
糖的连接方式:A1型(Ⅰ型):苷元—(2, 6-二去氧糖)X-(葡萄糖)Y
A2型(Ⅱ型):苷元—(6-去氧糖)X-(葡萄糖)Y
B 型(Ⅲ型):苷元—(葡萄糖)X
毒性强弱
甲型强心苷:三糖苷<二糖苷<单糖苷>苷元葡萄糖苷>甲氧基糖苷>6-去氧糖苷>2,6-二去
乙型强心苷>甲型强心苷
3.理化性质
内酯碱解开环:遇酸环合复原
*当用醇性苛性碱(KOH/EtOH)溶液处理时,内酯环异构化,遇酸不能复原。
苷键的水解:强心苷中苷键由于糖的结构不同,水解难易有区别,水解产物也有差异。
水解方法主要有酸催化水解、酶催化水解。
酸催化水解:
(1)温和酸水解
采用稀酸,在含醇短时间加热回流
水解对象——2-去氧糖 、2-去氧糖苷
不适用于——2-羟基糖
(2)强酸水解
延长水解时间;同时加压
反应特点——引起苷元(羟基)脱水;可得到定量葡萄糖
(3)盐酸丙酮法水解
HCl、丙酮溶液
反应物条件:糖分子中有C2-OH和C3-OH
可得到原苷元和糖的衍生物
显色反应:
强心苷颜色反应是由苷元甾核、不饱和内酯环、2-去氧糖三部分产生。
⑴ 作用于甾体母核的反应
与三萜皂苷元反应类似,如L-B反应、三氯醋酸反应、三氯化锑(或五氯化锑)反应等。
⑵ 作用于不饱和内酯环的反应(活性次甲基显色反应)
适用对象——主要用于甲型强心苷
反应原理——不饱和五元内酯环,在碱性溶液中双键转位能形成活性次甲基
Legal 反应 试剂:硝酰铁氰化钠 深红或兰 lmax470nm
Kedde 反应 3, 5-二硝基苯甲酸 深红或红
Legal 反应& Kedde 反应鉴别甲型/乙型强心苷,显阳性的为甲型,显隐性的为乙型
⑶ 作用于2-去氧糖的反应
① K-K反应:
具有游离的2-去氧糖、能水解出2-去氧糖的强心苷<苷元-葡萄糖-2-去氧糖 可以水解得到2-去氧糖;但苷元-2-去氧糖-葡萄糖这样的结构只能将苷元水解,得到的是2-去氧糖-葡萄糖>
② 对二甲氨基苯甲醛反应:(作为显色剂)
样品点于滤纸上,喷试剂,90℃加热30秒,显灰红色斑点
③ 呫吨氢醇反应
样品 + 试剂 → 水浴加热3分钟 → 红色
4.波谱特征
红外光谱——由不饱和内酯环产生两个吸收峰
特征:在1800~1700 cm-1皆产生两个羰基吸收峰
△αβ-γ内酯(甲型) ——两个羰基峰
△αβ,γδ-δ内酯(乙型)两个峰位向低波数移40cm-1
其中,低波数为正常峰;高波数为非正常峰
应用:
①根据IR可区别甲型和乙型强心苷
②依非正常峰因溶剂的极性增强而吸收强度减弱甚至消失的现象,可指示不饱和内酯环的存在。
(二)甾体皂苷
1.概述
甾体皂苷是一类由螺甾烷类化合物衍生的寡糖苷。
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均有分布
生理活性:合成甾体避孕药和激素类药物。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抗肿瘤、降血糖和免疫调节等作用。
2.分类
甾体皂苷的皂苷元基本骨架属螺甾烷的衍生物。 书P291<记命名>
①27个碳 ②B/C、C/D环反式 ③C17侧链为β构型 ④C22是E与F环共享的碳以缩酮的形式相联
依螺甾烷结构中C25的构型和环的环合状态,将其分为四种类型:
1)螺甾烷醇类
2)异螺甾烷醇类
1&2为差向异构体
螺甾烷醇C25位上甲基位于F环平面上的竖键时为β定向,绝对构型为S型,又L型或neo型
异螺甾烷醇C25位上甲基位于F环平面下的横键时α定向,绝对构型为R型,又称D型或iso型
3)呋甾烷醇类:由F环裂环而衍生的皂苷
F环裂解的双糖链皂苷产生的显色反应:A试剂黄色(+)E试剂红色(+)
F环闭环的单糖链皂苷和螺旋甾烷衍生皂苷元产生的显色反应:A试剂黄色(+)E试剂不显色(-)
4)变形螺甾烷醇类
F环为五元四氢呋喃环。天然产物中尚不多见
第十章 生物碱
(一)概述
1.定义:天然产的一类含氮的有机化合物
生物碱多数具有碱性,能和酸结合生成盐;大部分为杂环化合物且氮原子在杂环内;多数具有较强的生理活性
2.存在形式:
游离碱、成盐、苷类、酯类、N-氧化物
(二)理化性质
碱性:pKa=pH-lg游离碱浓度/成盐碱浓度
pKa越大,碱性越大
生物碱中pKa值:胍基>季铵碱>N-烷杂环>脂肪胺>芳香胺≈N-芳杂环>酰胺≈吡咯
杂化方式:sp3>sp2>sp
电子效应:供电基团使碱性增强,吸电基团、共轭效应碱性减弱
季铵>仲胺>伯胺>叔胺>芳胺>酰胺
吸电子基团:含氧基团,芳环,双键
供电子基团:烷基
分子内氢键:可使碱性增强
沉淀反应:
碘化铋钾试剂<鉴别生物碱>:橘红~黄色沉淀
16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