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大鲵疾病学研究进展模板.doc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4842245 上传时间:2024-10-14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11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鲵疾病学研究进展模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大鲵疾病学研究进展模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资料内容仅供您学习参考,如有不当或者侵权,请联系改正或者删除。 中国大鲵疾病研究进展 周小愿, 高志, 高宏伟, 韩亚慧, ( 中国水产科学院黄河水产研究所, 陕西西安710086) 摘要: 随着养殖规模的日益扩大, 大鲵疾病逐渐增多, 许多养殖场遭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为此, 许多学者对大鲵疾病进行了大量研究。本文总结了大鲵疾病的病因、 诊断及防治等基础理论和应用方面的研究, 指出了大鲵疾病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 大鲵; 病原; 诊断; 治疗 基金项目: 陕西省科学技术计划项目( NKC-39) 。 作者简介: 周小愿( 1972-) ,男, 陕西礼泉人, 硕士, 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 水产养殖和渔业环境。 Tel: E-mail: AdvancesintheResearchofgiantsalamander’sdiseases ZhouXiao-yuan,Gaozhi,GaoHong-wei,HanYa-hui, (Yellowriverfisheriesinstitute,CAFS,Xi’anShaanxi,710086,China) Abstract:Withtheenlargementofthecultivationscale,thekindsofgiantsalamander’sdiseasesbecamemoreandmore,whichhadresultedinlotsofeconomiclosses.Alargenumberofresearcheswereconductedinlastfewyears.Thestudyofcause,diagonsisandcureofthediseaseswerereviewedinthispaper.Someissuesconcerningthestudyarepointedoutandsomerelativesuggestionsareputforward. Keywords:giantsalamander,diagnosis,curepathology,research,advances. 大鲵( Andriasdavidianus) 属于有尾目( Caudata) 隐鳃鲵科( Cryptobranchidae) 大鲵属( Andrias) , 为国家二类野生保护动物, 已被列入CITES公约附录Ⅰ中。由于大鲵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和科学意义, 为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这一珍稀物种资源, 自1978年报道首例大鲵人工繁育成功以来[【1】, 中国许多有大鲵自然分布的地区都积极开展了大鲵的人工繁育和养殖。 随着大鲵人工养殖的蓬勃展开, 有关大鲵疾病的报道也逐渐增多。上世纪90年代有关大鲵疾病方面的报道主要集中于病害实用防治技术方面【2-6】; 由于当时大鲵疾病的基础理论研究薄弱, 病害的诊断手段和防治措施以参照鱼类为主, 因而针对性不强, 防治效果并不理想。为了给大鲵疾病的科学诊断和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 进入新世纪特别近年来, 科研工作者相继开展了大鲵疾病特别是细菌性疾病的病原学、 病理学、 致病机理等方面的基础研究。本文着重就上述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以期为今后大鲵疾病学研究提供参考, 从而积极推动大鲵养殖产业的持续发展。 1病原 根据大鲵疾病发生的原因, 将之分为两大类: 传染性疾病, 指由病原生物引起的一大 类疾病, 其中由细菌、 真菌等微生物引起的疾病称为传染病, 由寄生虫导致的疾病称为寄生虫病; 非传染性疾病, 包括中毒病、 外科病及营养代谢病等[7]。 1.1传染病 1.1.1细菌性传染疾病 从众多学者所做的病菌分离、 培养、 人工再感染结果分析, 导致大鲵细菌性疾病的主要病原菌有气单胞菌科、 假单胞菌属以及爱德华菌属的细菌。其中, 已分离鉴定的气单胞菌科致病菌有嗜水气单胞菌( Aeromonashydrophila) 、 温和气单胞菌( Aeromonassobria) 以及杀鲑气单胞菌杀鲑亚种( Aeromonassalmonicidasubspsalmonicida) , 假单胞菌属的细菌有荧光假单胞菌( Pseudomonasfluorescens) 和恶臭假单胞菌( Pseudomonasputida) ; 爱德华菌属的细菌则为迟钝爱德华菌( Edwardsiellatarda) 。这些细菌侵染宿主机体的途径与方式各异, 导致大鲵患病后所表现的临床症状也不尽相同[8-10, 18, 20](见表1)。 体表创伤成为几乎所有致病菌感染大鲵使其患病的主要诱因和途径。王高学等[35]和王印等[20]经过致病菌分离培养后进行人工体内注射再感染动物实验, 确定了荧光假单胞菌和杀鲑气单胞菌经过大鲵的体表创伤进行入侵感染。敖弟书等【23】经过用含有不同浓度的迟钝爱德华菌水环境接触大鲵以及胃肠道食入大量病菌感染试验发现: 体表没有创伤的大鲵在接触含致病菌的水环境时均无感染症状; 而食入大量致病菌仅引起轻微感染。因而也确定了体表创伤是迟钝爱德华菌感染大鲵的主要途径。食用变质饵料食物和饮用或生存环境中的水质变差也是造成大鲵感染致病菌的另外两个途径。赵虎等【31】在研究确定一例大鲵感染恶臭假单胞菌致病寻找病原菌来源时证实, 该致病菌来源于食用的腐败变质的饵料食物。比较钟蕾等、 文正常等以及徐景娥等[8-10]报道的感染嗜水气单胞菌后的患病大鲵出现的病症能够发现: 钟蕾等观察到患病大鲵的体表无溃疡、 糜烂等病灶, 而文正常等则发现患病大鲵体表有溃疡、 腐烂特征。这点差异或许和该致病菌的致病机理有关以及患病大鲵个体差异有关。之因此有的患病大鲵感染嗜水气单胞菌后出现体表溃疡、 腐烂, 是因为病鲵的体表有创伤, 而没有溃疡和腐烂出现是因为患病大鲵的体表皮肤健全完好。因此, 能够确定: 嗜水气单胞菌对于大鲵的感染除了体表创伤外, 也可能经过饮水或吃食来进行的。 上述的大多数致病菌的致病机理经过相关研究已较为清楚, 主要包括黏附和侵袭[25-28]、 抗宿主免疫机制、 分泌毒素[29]等。吴中明等[22]从感染迟钝爱德华菌致死的大鲵体内发现肝脾吞噬细胞聚集分布, 很可能是迟钝爱德华菌在抵抗病鲵的免疫机制过程中, 在吞噬细胞中存活、 复制导致大量吞噬细胞死亡的结果。分泌毒素并经过毒素对宿主组织细胞产生损伤是致病菌造成宿主出现各种病症的病理基础。当前研究已知嗜水气单胞菌的主要毒力因子为气溶素( Aer) ,其能够造成宿主产生败血症和肠炎、 腹水等疾病【12, 13】; 温和气单胞菌和嗜水气单胞菌类似, 在宿主体内也能够产生各种溶血素和肠毒素等致病因子; 荧光假单胞菌则可产生内毒素来损伤组织细胞, 从而导致宿主败血病的发生[38]。王高学等[35]在显微观察中发现了荧光假单胞菌对患病大鲵组织细胞损伤和引起败血症的直接证据: 组织细胞出现肿胀、 颗粒变形、 玻璃样变和坏死崩解, 大量红细胞变形、 碎裂溶解, 呈溶血性贫血, 血液中白细胞极少, 无白细胞浸润现象。迟钝爱德华菌 不过, 当前对于有些大鲵致病菌的致病机理甚或生物学特性的研究还不够充分。赵虎等【31】研究确定了恶臭假单胞菌为一例大鲵患病的病原菌, 并对该菌的生理生化特性进行了较为详尽的研究。关于恶臭假单胞菌引发的水产动物疾病的报道是最近 才陆续出现的。如樊海平报道的欧洲鳗Anguillaanguilla烂鳃病【32】、 沈锦玉等报道的大黄鱼Pseudosciaenacrocea肝肾白点病【33】及毛芝娟等报道的黑鲷Sparusmacrocephlus肠炎病等[34]。比较分析能够发现, 上述研究结果之间存在一定差异。如对于该菌的生理生化特征分析中, 赵虎等发现该菌对尿素和精氨酸的反应呈阳性, 而沈锦玉等和毛芝娟等结果则为阴性; 在药物敏感试验中, 赵虎等和沈锦玉等发现该菌对先锋Ⅴ表现出耐药性, 而毛芝娟等的结果则显示为敏感。而且, 当前已知关于假单胞菌属的分类也较为混乱【47】, 至于恶臭假单胞菌的致病机理则更加不清楚。因此, 恶臭假单胞菌对于大鲵的致病机理以及该菌的生物特性方面的研究还需进一步加强。 表1大鲵主要传染性疾病病理特征 Table1Pathologiccharacteristicsofthegiantsalamander’smajorinfectiousdiseases 疾病类型 致病菌 病理特征 参考 行为特征 外部特征 解剖特征 文献 细 菌 性 疾 病 嗜水气单胞菌 浮于水面, 行动呆滞, 不摄食或摄食量急剧下降 眼球外凸, 双眼覆盖一层白膜, 体表布满白点; 有或无溃疡、 糜烂 头、 胸、 腹腔等部位有积水; 肝脏肿大, 肝脏或脾脏有出血点; 肠、 胃充血。 温和气单胞菌 活动减弱 皮肤溃烂、 出血 腹部积水, 口腔内出血 杀鲑气单胞菌 食欲减退甚至废绝 体表黏液部分脱落, 体表有绿豆大小的白色小点和白斑, 四肢最多, 白色斑点进一步腐烂成溃疡状直至暴露红色的肌肉, - 腐皮病 迟钝爱德华菌 进食减少、 拒食 体表黏液脱落, 皮肤溃烂,特别以四肢和腹部皮肤为多见皮肤溃烂,特别以四肢和腹部皮肤为多见 产生败血症,在疏松的皮下、 脾脏及肝脏都能见到大量细菌分布, 肝脾充血、 肿胀坏死等明显的炎性表现, 在肝脾吞噬细胞内成聚集分布。 恶臭假单胞菌 皮肤大面积溃烂, 出现大面积白色水霉, 且身体各部位均有发生 肝脏表面有米粒大小的灰白色坏死灶, 脾脏略肿大; 从十二指肠到泄殖腔均有条索状出血。 赤皮病 荧光假单胞菌 全身肿胀, 呈充血发炎的红斑块和化脓性溃疡, 腹水增多,肝脏肿大有出血点, 肠组织糜烂、 溃疡, 各器官出血性坏死。 真菌 水霉属、 绵霉属和丝囊菌属 拒食,急躁不安地全池游动,甚或身体翻转, 最终行动迟钝 头部、 躯干部、 四肢、 尾部可观察到有水霉菌寄生; 早期, 寄生部位只看到边缘不明显的小白点, 随后逐渐见到长出的棉絮状菌丝感染部位肌肉溃烂, 严重者出血。刮除菌丝后, 可见四肢上有许多肉瘤状圆点, 并出血, 1.1.2真菌病 当前已知发现的大鲵真菌病为水霉病(Saprolegniasis)或肤霉病(dermatomyeosis), 致病菌为卵菌纲水霉目水霉科(Saprolegniaceae)的水霉属(Saprolegnia)和绵霉属(Achlya)、 丝囊菌属(Aphanomyce)的一些种类。 大鲵水霉病的发病机理当前已研究较为清楚。致病菌对宿主无严格选择性, 各种水产动物包括大鲵, 从卵到各龄成体等都可感染, 且极易发生大规模传染并迅速蔓延, 造成大量宿主死亡, 危害特别严重[41-42]。安苗等【51】研究发现, 当大鲵体表皮肤因物理化学因素或细菌感染受到损伤时, 致病菌感染皮下肌肉, 成长为具有一定长度, 呈分支多而纤细的灰白色水霉菌茵丝, 其生长发育分无性和有性两种繁殖方式。外茵丝主要靠出芽生殖形成新茵丝, 也可形成孢子在适宜条件下发育为新茵丝; 有性繁殖是在菌丝上分别形成藏卵器和雄器, 受精后由孢子囊内孢子成长为新茵丝。菌丝与伤口的组织细胞缠绕粘附, 使组织发炎、 坏死, 而宿主因负担过重, 游动失常, 食欲减退, 很快瘦弱死亡。该类致病菌在宿主死后不久繁殖特别快, 因此具腐生性, 对大鲵是一种继发性感染[43]。不过, 由于致病菌是腐生性的, 因而未受伤的个体及正常受精卵不受感染[44]。 1.2寄生虫病: 在自然生长状态下, 大鲵体内也会寄生有线虫[53, 54], 可是当前的研究发现, 真正对养殖大鲵带来严重危害的, 大多为饵料生物中携带的”外来物种”线虫。刘昌利[55]研究发现, .鲤嗜子宫线虫( Philometracyprini) 能够感染大鲵, 能引起患病大鲵皮肤充血、 发炎, 受害严重者可导致病鲵的表皮轻度腐烂。该种线虫体长多在10-12cm, 最长达18cm; 虫体细长, 圆筒状, 体呈红色, 虫体表面分布着许多透明的乳突, 虫体内大部分被粗大的子宫所占据。这种线虫对大鲵的大小及性别没有选择性, 一般感染时间为每年的1-2月, 即大鲵冬眠期, 等到3月上旬后大鲵开始外出活动时, 虫体则自然消失, 期中间宿主为剑水蚤。 陈云祥也发现, 毛细线虫能够感染大鲵, 引起病鲵拒食, 行动减少, 并逐渐消瘦。该线虫体呈乳白色, 两端尖细, 体长可达10cm, 一般寄生在大鲵的体表, 如躯干、 四肢、 腹部、 头部等部位, 也可寄生在肠道内。其宿主为大鲵的饵料食物鱼类。 非传染性病导致这类疾病的原因大多是由于饲养管理不善而引起的动物抵抗力下降, 生理机能失调。在日常管理方面, 常由于水质不良引起大鲵产生气泡病、 浮头、 弯体病以及碱中毒等, 养殖水温控制不当可导致大鲵感冒, 而在人工养殖条件水质达不到泉水的标准(大鲵喜阴暗怕强光)、 人工养殖时池塘建设不合理、 放养密度过大时( 如大于8kg/m3) 以及饲喂不当或易腐变质的饲料时均易导致大鲵吐食。这类疾病虽无传染性, 但对大鲵的危害却相当严重, 除了能够直接造成死亡外, 还可能诱导病原体继发性感染, 出现大量死亡现象, 应予以重视。 2.诊断 大鲵患病, 特别是细菌性疾病, 所表现出的许多病症较为相似; 而且, 在大鲵感染某种病菌患病后, 极易诱发其它致病菌的合并感染和继发感染。因此, 准确研究确定致病菌才能为后续大鲵疾病的治疗奠定坚实的基础。再则, 许多细菌性疾病的发病较急, 致死率很高[31]; 还有某些细菌的耐药性较强, 如迟钝爱德华菌[30], 若没能在发病初期及时找出病因, 施用有效药物加以治疗, 往往到发病后期病症严重时难以治愈, 死亡率较高[22]。 就当前大鲵人工养殖疾病( 特别是传染病) 的诊断情况来看, 主要还是依赖于传统的病原鉴定方法, 即一般都要经过致病菌的分离、 培养、 鉴定以及动物感染试验等过程。这种方法费时长、 工作量大, 给确诊带来困难。可是, 便捷、 先进的诊断技术当前鲜有介绍, 已公开报道的仅见文正常等[9]将传统的病原菌鉴定技术和16SrRNA检测技术相结合, 从而使病原菌的鉴定结果更加准确。因此, 当前亟需建立起快捷、 准确的大鲵疾病快速诊断方法和手段, 例如免疫组织化学法、 分子生物学技术等疾病诊断方法和技术。 病理学观察是一种重要的病害临床诊断手段, 能够为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参考。当前, 已有多名研究者对大鲵患病后的组织器官以及细胞的生理生化特性的改变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观察研究。钟蕾等在一例疑似感染嗜水气单胞菌致死的大鲵的组织病理学观察中发现: 患病大鲵体内血细胞形态、 数量及比例异常, 血清中总蛋白、 免疫球蛋白、 肌酐、 血清铁、 尿酸、 酯蛋白等指标值均明显低于正常值, 谷丙转氨酶明显升高; 内脏器官中的肺、 胃、 肠、 肝、 胰等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病变, 主要表现为: 细胞肿大、 变性、 坏死, 多数组织淋巴细胞增多等。并研究确定, 正是由于患细菌性败血症大鲵的血液、 消化和呼吸器官均出现严重病变, 功能遭到破坏, 才最终导致其发病死亡。黄小丽等也进行了类似的观察研究, 并证实大鲵在感染细菌后出现体表溃烂的同时, 肺、 肾、 脾、 胃肠等重要功能性内脏器官也有相应的病理改变, 死因同样可能是多个内脏器官组织实质细胞的大量变性、 坏死导致其功能的丧失。 3.预防 大鲵的健康养殖, 关键在于正确而有效的预防, 否则养殖场将疾病众生。一般, 动物发病是由于病原、 机体与环境三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即只有在病原存在且机体失去抵抗能力时动物才会发病。因此, 预防工作应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3.1提供良好的水生生态环境 大鲵对于生活环境要求较为苛刻。首先, 养殖场地的建设必须符合大鲵的生态习性和防病要求, 应选择水源充分, 排注水方便, 环境雅净, 最好是选择在山高林密、 常年有泉水的林区建造养鱿场; 其次, 通风设备完善, 室内保持恒温, 因水温决定着大鱿的个体生长速度, 从而影响大鱿的养殖产量和质量, 夏季水温保持在18-22℃【45】。再则, 大鲵对水质的要求较为严格, 要经常保持池水的清洁净无污染, 相关的理化因子应达到相关要求。同时, 最好在养殖池边安装管, 形成常流水, 以利于水质的调节。最后, 大鲵养殖的放养密度要适当。一般情况下, 人工养殖大鲵的密度比自然种群密度要大得多, 合理放养既可充分利用水体, 实行集约化精养, 又能避免大鲵因密度大而诱发吐食以及相互撕咬引发疾病。 3.2增强机体抵抗力 加强饲养管理, 定时投喂新鲜、 营养全面和适口适量的饲料, 如用鱼类投喂时, 要将鱼头、 鱼大刺、 鳍条等去掉后, 切成较小的鱼块, 做到让大鲵摄食时适口; 另外, 适当添加相关抗生素及其它添加剂, 以增强大鲵免疫抵抗力。如每月适量增加投喂Vc或多维, 以及适量的防治性中草药, 均可维持大鲵体内营养平衡, 增强自身的免疫力。同时, 免疫防病得到高度重视, 相关疫苗的研制与应用不但能够避免大鲵患病后喂药困难以及出现抗药性, 还能节约养殖成本。当前, 已有试验表明, 利用大鲵致病菌株制成的灭活疫苗平均保护率可达83.33%[9]。今后, 大鲵疾病疫苗的研制和应用方面的工作还需进一步加强。 3.3控制和消灭病原体 从外地购入大鲵苗种时要严格检疫, 入池前要严格消毒, 并定期消毒养殖场, 必要时投喂药饵, 以控制和消灭病原体。常见的消毒药物有高锰酸钾、 碘、 季胺盐以及二氧化氯等。 4治疗 由于基础研究薄弱、 病因不明、 疾病的监测和诊断方法不够完善、 药物的研制与防治方法滞后, 导致对同一种疾病至今无标准的治疗模式, 基本上都是急用在先, 研究在后。当前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治疗的方法和药物的选用方面。 常规的治疗方法主要有口服、 口灌、 注射、 遍洒、 浸浴、 涂抹等, 这些方法在治疗效果方面各有优缺点, 应结合病情采用多种方法综合治疗。用于治疗大鲵疾病的药物一般有卤素、 染料、 磺胺、 呋喃、 抗生素、 消毒剂、 中草药等, 但对这些药物的选用依据基本上是套用鱼类的使用标准, 效果不甚理想。为提高治愈效果, 当前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有效药物的筛选、 用药剂量与次数以及新药物的开发研制等方面。王玉等曾进行了21种抗菌药物对大鲵温和气单胞菌进行药敏试验, 结果表明庆大霉素、 复方新诺明、 丁胺卡那霉素、 氨曲南、 头孢替坦、 头孢曲松和头孢哇琳等对该菌高度敏感; 李川等[46]对于不同中草药对大鲵水霉病致病菌的抑制作用以及有效药物浓度的筛选, 发现0.4g/L的大黄对大鲵水霉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5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 当今零星的和不完整的疾病知识与技术已经不能满足大鲵养殖业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与鱼病相比, 基础研究显得非常薄弱, 今后应加强应用基础理论, 特别是学科交汇点方面的研究, 如免疫与营养、 药理与生理、 抗病育种等; 病原的分离方法与技术落后, 当前大鲵病原的分离方法、 培养基选择、 人工再感染等在一定程度上还受鱼类病原学研究方法的束缚, 许多疾病尚未找到真正病因, 今后应拓宽新技术的应用, 如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病原致病基因与抗原基因的确定, 病原亚单位的分离和提取等, 以探寻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 基本生理参数缺乏, 导致疾病诊断无据可依, 而且要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确诊, 既费时又费力, 故建立简单有效的诊断方法, 开发专门性的疾病诊断试剂盒和专家诊断系统, 研制具针对性的疫苗及药物, 是大鲵动物疾病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养殖场为追求暂时的经济效益, 滥用化学药物或盲目加大药物的使用剂量, 使许多致病菌产生抗药性, 治疗困难。故积极探索生物防治的新技术, 是大鲵动物疾病研究的一个新领域。 参考文献: [1]阳爱生,刘国钧.大鲵人工繁殖的初步研究[J].淡水渔业,1979,(2):1-5. [2]金立成.娃娃鱼红梅斑病一例[J].科学养鱼,1991,(2):45. [3]孙丽君.大鲵皮肤水霉病诊疗一例[J].中国兽医科技,1992,(7):22. [4]汪锇铭.大鲵烂尾病防治技术[J].湖南农业,1999,(12):21. [5]周涛.大鲵烂尾病防治技术[J].中国水产,1999,(8):28. [6]贺路,刘鉴毅.大鲵的病害及其防治[J].水利渔业,1999,19(1):29-30. [7]王桂芹,张东鸣,吴莉芳.大鲵非寄生性疾病及其防治[J].淡水渔业, ,31(1):41-42. [35]王高学.大鲵赤皮病病原分离鉴定及防治试验[J].西北农业大学学报,1999,27(4):17-18. [20]王印,林跃华.大鲵腐皮病病原的分离鉴定与药敏试验[J].黑龙江畜牧兽医, ,(7):89-90. [23]敖弟书,吴中明,王玉,等.迟钝爱德华菌感染大鲵的研究[J].四川动物, ,29(3):411-414. [31]赵虎,张鹏,陈玖华,等.大鲵恶臭假单胞菌的分离及鉴定[J].河南水产, ,(4):40-41. [7]Martinez-MurciaA.J.,BenllochS.,CollinsM.D.,etal.PhylogeneticinterrelationshipsofmembersofthegeneraAeromonasandPelsiomonasasdeterminedby16SribosomalDNAsequencing:lackofcongruencewithresultsofDNA-DNAhybidizations[J].Int.J.Syst.Bacteriol,1992,42(3):412-421. [8]钟蕾,刘大志,肖调义,等.大鲵细菌性败血症病原分离及生物学特性研究[J].生物学杂志, ,27(4):11-14. [9]文正常,余波,徐景娥,等.患病大鲵中嗜水气单孢菌的分离鉴定及其防治[J].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29(l):82-86. [10]徐景峨,余波,文正常,等.大鲵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茵的分离鉴定与药敏试验[J].畜牧与兽医, ,42( 3) : 56-58. [22]吴中明,王欢,敖弟书,等.大鲵的迟钝爱德华菌感染[J].遵义医学院学报, ,30(4):464-466. [12]张翠娟,于宙亮,赵宝华,等.嗜水气单胞菌研究进展[J].中国兽药杂志, ,42(7):46-50. [13]BuckleyJT,HowardSP.ThecytolyticenterotoxinofAeromonashydrophilaisaerolysin[J]Infect.Immun,1999,67(1):466-467. [38]唐由凯, 吴文斋.12株荧光假单胞菌感染的试验研究[J].中华传染病杂志, 1989, 7( 3) : 165~166. [32]樊海平.恶臭假单胞菌引起的欧洲鳗鲡烂鳃病[J].水产学报, ,25(2): 147-150. [33]沈锦玉,余旭平,潘晓艺,等.网箱养殖大黄鱼假单胞菌病病原的分离与鉴定[J].海洋水产研究, ,29(1):1-6. [34]毛芝娟,王美珍,陈吉刚,等.黑鲷肠炎病原恶臭假单胞菌的分离和鉴定[J].渔业科学进展, ,31(3):23-28. [47]郭亚辉,郭坚华,李斌.根据16SrRNA序列对假单胞菌属分类学的研究进展[J].微生物学杂志, ,24(2):38-41. [41]KanitC,KishioH.Freshwaterfungiisolatedfromeggsofthecommoncarp(Cyprinuscarpio)inThailand[J].Mycoscience, (45): 42-48. [42]陈云祥.大鲵水霉、 肠炎、 烂尾”三病”综合防治技术[J].中国水产, (6):54-55. [44]杨明生.彭泽鲫鱼鱼卵对水霉的易感染性研究[J].淡水渔业, ,31(6):58-59. [30]AokiT,SakaguchiT,KitaoT.Multipledrug-resistantplasmidsfromEdwardsiellatardaineelcultureponds[J].BulletinoftheJapaneseSocietyofScientificFisheries,1987,53(10):1821-1825. [45]谭永安,刘鉴毅,陈溢安,等.中国大鲵子二代的健康养殖及其病害防治[J].水利渔业, ,25(1):21-22. [18]王玉,敖弟书,吴中明.大鲵感染温和气单胞菌的实验研究[J].遵义医学院学报, ,31(1):6-10. [46]李川,何登菊,牟洪民,等.大鲵水霉病中草药治疗试验[J].河北渔业, ,1:33-57. [51]安苗,张龙,姚俊杰,等.大鲵水霉病病原的形态学观察[J].贵州农业科学, ,37(10):146-148. 【53】钟蕾,肖调义,刘晓燕,等.大鲵细菌性败血症的组织病理学观察[J].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32(3):84-88. 【52】黄小丽,汪开毓,陈德芳,等.大鲵体表溃烂病的病理组织学观察[J].中国兽医科学, , 40(02):185-188. [53]何承德,刘世修,马小琴.寄生在中国大鲵的卷尾属线虫三新种(锥尾目:异尾科)[J].四川动物, 1992,11(3):1-4. [54]张同富,杨明琅.四川大鲵寄生吸虫一新属新种( 吸虫纲: 复殖目) [J].动物分类学报,1997, 22(2):125-129. 窗体顶端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窗体底端 [11]GrizzleJM,KirynY.1993.Histropathologyofgill,liver,pancreaseandserumenzymelevelsofchannelcatfishinfectedwithAeromonashydrophilacomplex[J].Aqu.Ani.Heal.,5(1):36~50. [15]崔树玉,孙启华,李易学,等.嗜水气单胞菌的表型特征与毒素原性研究[J].微生物学通报,1997,24(4):227-230. [16]SPeterHoward.NucleotideSequenceoftheGenefortheHole-FormingToxinAeromonashydrophila[J].J.Bact.,1987,169(6):2869-2871. [17]M.R.Ferguson,Hyperproduction.PurificationandMechanismofActingofthecytolyticenterotoxinProducedbyAeromonashydrophila.[J]Infect.Immun,1997,65(10):4299-4308. [19]蔡完其,孙佩芳.罗非鱼温和气单胞菌病的病原研究和药敏试验[J].中国水产科学, ,9(3):223-246. [21]黄颖颖,陈春娜.中国大鲵腐皮病一例[J].水产科技情报, ,36(3):156. [24]RaoPS,YamadaY,TanYP,etal.UseofproteomicstoidentifynovelvirulencedeterminantsthatarerequiredforEdwardsiellatardapathogenesis[J].Mol.Microbiol, ,53(2):573-586. [25]KimJ,MarshallDL,InfluenceofcatfishskinmucusontrisodiumphosphateinactivationofattachedSalmonellatyphimurium,Edwardsiellatarda,andListeriamonocytogenes[J]J.FoodProtection, ,65(7):1146-1l511. [26]OhMJ,KimSK,KitamuraSI,eta1.ChangeofpathogenicityinOliveflounderParalichthysolixJacettsbyco-infectionofVibrioharveyi,Edwardsiellatardaandmarinebirnavirus[J].Aquaculture, ,9(3):156-160. [27]SupratoH,Nakai.PurificationofalethaltoxinofEdwardsiellatarda[J].FishPathol.,1996,31(4):203-207. [28]ChenJD,HuangSL.HemolysinfromEdwardsiellatardastrainET16isolatedfromAngtuillajaponicaidentifiedasahole-formingtoxin[J].Fis.Sci.,1996,62(4): 538-542. [29]葛艳,陈怀青,陆承平.迟缓爱德华氏菌胞外产物的细胞毒性和动物致病性[J].中国兽医学报, ,20(11):34-37. [36]黄琪琰.水产动物疾病学[M].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3.黄琪琰.中国水产动物疾病学研究进展[J].水产学报, 1996, 20( 1) : 51~57. [37]邓显文,谢芝勋,刘加波,等.罗非鱼荧光假单胞菌的分离鉴定[J].广西农业科学, ,41(6):612-615. [39]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常见及常见真菌[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3:210-276. [40]戴芳澜.真菌的形态和分类(第一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39-44. [43]KhulheRD,Bisht,GS,ChandraJ.AnecologicalstudyonwaermoldsofsomeriversofKumaunHimalaya[J].J.IndBotSoc,1995(74): 6l-64. [45] 仅从迟钝爱德华菌作为鱼类病原菌的角度, 提 出如下研究重点以供讨论: ①迟钝爱德华菌的致病 力研究, 包括对爱德华菌致病机理和已发现毒素的 深入研究, 明确及揭示新的毒素因子, 及其致病作用 等; ②对迟钝爱德华菌免疫血清型的研究, 明确其抗 原种类、 与致病相关性及规范血清学检验方法; ③研 究建立简便、 快速、 敏感、 准确的迟钝爱德华菌鉴定 及相应感染症的诊断方法, 以利于及时防治; ④研究 迟钝爱德华菌的耐药性, 以利于准确用药达到有效 治疗; ⑤研究能够抑制迟钝爱德华菌的疫苗、 微生态 制剂, 将其运用到实际中, 以达到经过免疫接种和饲 喂制剂预防迟钝爱德华菌感染之目的。随着各相关 学科间的不断渗透, 加之有效借鉴迟钝爱德华菌在 人类感染方面已有的研究资料, 对现有病原细菌相 应检测技术方法可供参照, 又有一些新的理论出现, 大鲵细菌性疾病快速检测方法及检测试剂盒的研制当前已发现的嗜水气单胞菌的毒力因子有气溶素( Aer) [14]、 胞外蛋白酶( extracellularprotease) 、 转铁蛋白、 S层蛋白及Ⅳ型菌毛等[15]。在宿主体内, 嗜水气单胞菌产生的气溶素(Aer)经过胞外蛋白酶的活化而具有生物活性[16], 而其主要的生物学活性就是能够溶解红细胞[17], 从而使宿主机体出现败血症; 同时, Aer毒素结合到肠上皮细胞后能激活细胞膜上的腺苷酸环化酶, 导致细胞内ATP转化为cAMP。而细胞内cAMP浓度明显升高后, 导致肠上皮细胞分泌功能亢进, 结果肠液大量分泌, 最终出现严重腹泻。不洁不洁嗜水气单胞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杆菌, 广泛存在于自然水体中, 致病范围十分广泛, 可引起鱼类、 两栖类、 爬行类和包括人在内的哺乳动物发病[12]。它能够经口经过饮水、 皮肤创伤等途径感染动物机体, 并在体内经过不同途径由其产生的主要毒力因子-气溶素( Aer) 对机体的不同器官进行破坏, 导致败血症和肠炎、 腹泻等肠道疾病。王玉等[18]分离大鲵感染的病原菌并进行菌株鉴定和药敏实验, 确定致病菌为温和气单胞菌( Aeromonassobria) 。患病大鲵的主要病症为皮肤溃烂、 出血, 并在口腔内也有出血, 有腹水, 活动减弱, 甚至出现死亡, 进一步的病理学特征当前还未见报道。温和气单胞菌产生的大鲵病害和大多数鱼类一样有季节性, 4-6月份、 9-11月份是发病高峰期。 王印等[20]从患病大鲵体内分离到病原菌, 根据细菌的形态特征、 培养特性和生化特性等试验结果确定该分离病原菌为杀鲑气单胞菌杀鲑亚种(Aeromonassalmonicidasubspsalmonicida)。为了进一步和嗜水气单胞菌区分, 又在实验室鉴定发现, 唯有杀鲑气单胞菌杀鲑亚种在胰蛋白大豆培养基(TSA)中有褐色色素的生成, 从而与嗜水气单胞菌相区别。感染杀蛙气单胞菌的大鲵发病症状主要表现为: 患病大鲵体表黏液部分脱落, 体表有绿豆大小的白色小点和白斑, 特别在四肢分布最多; 随着病情的发展, 白色斑点进一步腐烂成溃疡状直至暴露红色的肌肉, 患病大鲵食欲减退甚至废绝。对于解剖病理学特征, 王印等并没有阐述, 只是在对感染杀蛙气单胞菌的受试鼠中发现肝脏有出血变化。 杀鲑气单胞菌可寄生于蛙类、 鱼类、 两栖类及哺乳类(含人类)身上, 偶然发生淡水的伤口感染, 而尤以以鱼类较多, 常见的为MSA(MotileAeromonasSepticmia), 鱼类致病的程度轻度为深度皮肤溃疡, 重则突发死亡。在临床上可观查到鱼鳍出血或坏死, 而坏死部份颜色可由红至灰色, 并产生溃疡, 而且会出现眼球突出症及腹水、 内脏有瘀点、 肠和肛门会肿涨, 皮肤会变色。这些症状也和上述患病大鲵的症状相吻合。 在大鲵感染嗜水气单胞菌的检测和防治方面, 文正常等[9]将传统的病原菌鉴定技术和16SrRNA检测技术相结合, 使病原菌的鉴定结果更加准确; 同时, 经试验表明用致病菌株制成的灭活疫苗平均保护率达83.33%。 防治措施, 根据相关药敏实验结果显示, 温和气单胞菌对左旋氧氟沙星、 氨曲南、 头孢她啶、 头孢吡肟、 亚胺培南、 头孢曲松等抗生素敏感[19], 因此, 一旦发生病情并经过科学鉴定确定为温和气单胞菌感染, 应尽早可选用相应的经济、 敏感的抗生素进对患病大鲵进行行隔离治疗。 防治措施方面药敏试验发现: 杀蛙气单胞菌对以下药物高度敏感, 新霉素、 氧哌嗪青霉素、 头孢呋肟、 丁胺卡那霉素、 羧苄青霉素、 氟哌酸、 美满霉素、 苯唑青霉素、 红霉素、 丙氟哌酸等。 防治措施, 吴中明等[22]利用抗生素进行治疗当前看还是较为有效, 对部分感染后出现症状的大鲵, 用环丙沙星进行处理, 即250mg/L环丙沙星浸泡2h, 早晚各一次, 连续处理5-7d。经此处理后大部分感染大鲵感染症状消失, 活动、 进食正常, 症状消失后连续观察1月无异常表现。不过对于少部分感染症状较重者, 尽管用敏感抗生素处理, 从第7d开始仍有死亡。这和迟缓爱德华菌的抗药性有关, 根据Aoki等[30]的研究结果, 发现分离到的168株迟钝爱德华菌有136株都具有抗药性, 而且是多重抗药性。 一旦发生该病时, 可选用对高度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如链霉素、 氯霉素、 氟哌酸、 庆大霉素等。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