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细菌各论
第七章 革兰氏阳性球菌
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
属的特性:
1.葡萄球菌广泛分布于空气、饲料、饮水、地面及物体表面。人及畜禽的皮肤、黏膜、肠道、呼吸道及乳腺中也有寄生。
2.致病性葡萄球菌常引起各种化脓性疾患、败血症或脓毒性败血症。当污染食物时能引起食物中毒
3.典型的葡萄球菌为革兰氏阳性,圆形,无芽孢,无鞭毛,有的形成荚膜或黏液层。
4.需氧或兼性厌氧,触酶阳性,氧化酶阴性,无运动力。
5.可在普通培养基、血琼脂等生长,不在麦康凯培养基生长,最适温度34~40℃,最适PH7.0~7.5.
6.致病性菌株多能产生脂溶性黄色或柠檬色素,不着培养基
分类: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腐生葡萄球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一、形态、培养及生化特性:
(1)革兰氏阳性,圆形,无芽孢,无鞭毛,有的形成荚膜或黏液层。在脓汁、乳汁、液体培养基中呈双球或短链排列。
(2)普通培养基:光滑、湿润、隆起的圆形菌落,初呈灰白色,继而呈金黄色、黄色或者柠檬色。致牛乳腺炎的菌和耐药性的菌多为深黄色。
血液琼脂平板:菌落大,致病菌多呈β溶血
注意的是浓汁、乳汁、液体培养的染色片中常见的双球或短链排列的球菌易误认为链球菌
普通肉汤:生长迅速,初混浊、管底有少量沉淀,培养2~3d后可形成很薄的菌环,在管底则形成多量大黏稠沉淀。
二、致病性及毒力因子
引起两类疾病分别为化脓性疾病和毒素性疾病,引起人或动物的中毒性呕吐、肠炎及人的毒素休克综合征等。
化脓性疾病:创伤感染、脓肿、关节炎、败血症和脓毒血症。
毒力因子包括:α毒素(α溶血素)引起牛、羊的坏疽性乳腺炎
肠毒素引起人类食物中毒,刺激呕吐中枢,表现呕吐,并引起腹泻
凝固酶(致病菌的重要毒力因子)
耐热核酸酶(致病菌的重要毒力因子)
三、微生物学诊断:
涂片、染色、镜检:化脓性病取脓汁、渗出液,乳腺炎取乳汁,败血症取学院,中毒症取剩余食物、呕吐物或者粪便。将病料涂片、染色、镜检,如见有大量典型的葡萄球菌可做出初步诊断。
分离培养鉴定:将病料划线接种于5%绵羊或者兔子血液琼脂平板,血液、剩余食品、呕吐物、粪便等病料需增菌肉汤培养后再划线接种血平板,37度培养18~24h,菌落金黄色,周围呈β溶血多为致病菌株。
生化实验凝固酶、耐热核酸酶阳性,分解甘露醇。
动物实验:皮下接种家兔后24H致局部皮肤溃疡坏死。
补充:
败血症:这是在机体的防御功能犬为减弱的情况下,病原菌不断侵入血流,并在血流中大量繁殖,释放毒素,造成机体严重损害,引起全身中毒症状,如人类的不规则高热,有时有皮肤、粘膜出血点,肝、脾肿大等。
毒血症:这是病原菌在局部生长繁殖过程中,细菌不侵入血流,但其产生的毒素进入血流,引起独特的中毒症状,如白喉、破伤风等。
脓毒血症: 化脓性细菌引起败血症时,由于细菌随血流扩散,在全身多个器官(如肝、肺、肾等)引起多发性化脓病灶。如金黄色葡萄球菌严重感染时引起的脓毒血症。
链球菌
一、属的特性:
1、链球菌广泛存在于空气、饲料、饮水、地面及物体表面。人及畜禽的皮肤、粘膜、肠道、呼吸道、泌尿生殖道及乳腺中也有。
2、部分是人和动物的正常菌群,有的可致病,引起化脓、肺炎、乳腺炎、账血症。
3、分类:目前链球菌有30多个种,比较常见的有10余种。可根据抗原构造和溶血特征分类。
抗原:包括属特异、群特异和型特异3中抗原。
II型链球菌为人猪致病菌。
按溶血能力分类:
α溶血链球菌,这类细菌统称为草绿色链球菌致病力不强,多为机会致病菌。
β溶血链球菌,这类细节致病力强,常引起人及动物的各类疾病。
γ溶血链球菌,这类菌一般为非致病菌。
4、形态及染色特性:常排列成链状或者成双、圆形或者卵圆形、G+、有些有荚膜,除个别菌群外无鞭毛。致病性链球菌链较长。
5、形态及培养特性:兼性厌氧,少数为厌氧菌,最适温度为37℃,pH7.4-7.6。
普通培养基生长不良,需添加血液、血清、葡萄糖。在血液琼脂平板上菌落为灰白色、表面光滑、边缘整齐的小菌落。血清肉汤中初呈浑浊,后呈颗粒状沉淀管底,上清透明。
6、抵抗力:抵抗力不强,对热敏感,煮沸可以很快被杀死,常用浓度的各种消毒液均能杀死。对青霉素和磺胺类药物敏感。
7、免疫性:抗M蛋白的抗体具有保护作用。
8、微生物学诊断:
取适当的病料涂片,染色、镜检,见革兰阳性,成对或链状排列的球菌可作出初步判断。
确诊需要血液琼脂平板分离培养,观察菌落的、溶血等特征,并进行生理生化试验和细菌的定群或定型。
二、无乳链球菌、停乳链球菌、乳房链球菌:
1、培养特点:无乳链球菌呈α或β溶血;停乳链球菌和乳房链球菌呈微弱的α溶血。普通培养基生长不良,需添加血液、血清、葡萄糖。在血液琼脂平板上菌落为灰白色、表面光滑、边缘整齐的小菌落。在血清肉汤中生长,乳房链球菌保持均匀浑浊,无乳链球菌和停乳链球菌初呈浑浊,后来在管底呈絮状沉淀,上部清朗。
2、形态及染色特性:无乳链球菌呈长链状、停乳链球菌呈中等长度的链,乳房链球菌的链较短,有时成对排列。均无荚膜,革兰阳性。
3、致病性:引起牛、羊的急性和慢性乳腺炎。乳房链球菌还能引起婴儿账血症、脑膜炎和肺炎。
4、微生物学诊断:
(1)涂片、染色、镜检:
(2)分离培养:用叠氮钠(阻止其他杂菌生长)血平板分离培养,挑取可疑菌落,做生化试验加以鉴定。
3、CAMP试验:血平板上先接种一条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划线,与此线垂直接种乳汁或分离的培养物,原来不溶血或溶血不明显的无乳链球菌,在金黄色色葡萄球菌产物的存在量,呈现明显的β溶血。(借此可以区分无乳链球菌与停乳链球菌、乳房链球菌)
三、化脓链球菌:
引起人的化脓性炎、猩红热、扁桃腺炎等,牛乳腺炎。
四、猪链球菌
1、血清型:按荚膜抗原的差异分为35个血清型,包括1-34和1/2,猪链球菌2型是其中毒力最强、最常见的一种,猪链球菌1型、7型及9型也可使猪发病死亡。
2、致病性:表现败血症、脑膜炎、关节炎、心内膜炎、流产、肺炎和突然死亡。
猪链球菌2型在猪群中通常通过口鼻感染,在扁桃体中增值,还可存在于母猪的子宫或阴道中,携带猪链球菌2型的猪只对其它猪具有传染性。猪链球菌2型可通过伤口感染
人,致人败血症、脑膜炎和心内膜炎,从事养猪、屠宰加工及与猪肉有密切接触的人群是高危人群。
4、微生物学诊断:
(1)取样:
(2)样品的处理:将猪链球菌接种于高葡萄糖肉汤培养基中,37℃培养6h。取培养液1mL,12000r/min离心3min,去掉上清。用200µL灭菌双蒸水充分重悬菌泥,100℃煮沸15min,再12000r/min离心5min,收集上清。上清即可以作为模板进行PCR扩增。
(3)PCR:在1 个PCR管中依次加入10× Buffer 2.5µL,2m mol/L dNTP 5µL,epf-1、epf-2各0.2µL,cps2J-1、cps2J-2、mrp-1、mrp-2各0.3µL,Taq酶0.3µL,模板1µL,补双蒸水至25µL。94℃预变性2min,94℃ 50s,53℃ 40s,72℃ 50s,运行30个循环,最后延伸8min。取5µL PCR产物,于1%琼脂糖凝胶电泳,在紫外灯下观察。
补充:
α溶血:在菌落周围形成不透明的草绿色溶血环,红细胞未溶解,血红蛋白变成草绿色。
β溶血:菌落周围形成完全透明的溶血环,红细胞完全溶解。
γ溶血:菌落周围无溶血现象。
第八章 肠杆菌科
共同特性:G+、非抗酸性、无芽孢的兼性厌氧菌。一般能运动者,均为周鞭毛。
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包括腐生菌、寄生菌和人及动物的病原菌。很多寄于人和动物的肠道内,成为正常菌群的重要成员之一。
在普通培养基上25~37度24h内生长良好,一般都能在麦康凯培养基上生长。
第一节 埃希氏菌属(Escherichia)
本属共有五个种,最重要的是大肠埃希氏菌(E coli)俗称大肠杆菌。
一、形态及染色特征:革兰氏阴性无芽胞直杆菌。大部分有周鞭毛和菌毛。直杆状,两端稍圆。单在或成双排列。某些致病菌株有荚膜或者微荚膜。
二、培养特性:本菌为兼性厌氧菌。最适生长温度为37℃ ,最适pH为7.2-7.4.
1、普通培养基:中生长良好。隆起、光滑,整齐,灰白色。
2、肉汤:浑浊,粘性沉淀,管壁有菌环。
3、麦康盖培养基:红色菌落。
4、伊红美兰鉴别培养基:黑色带金属光泽的菌落。
5、SS琼脂:一般不生长或者生长较差,生长者呈红色。
6、血平板:β溶血(致病菌株)。
7、营养琼脂:圆形凸起,光滑,半透明,灰白色菌落
三、生化特性:大肠杆菌能分解多种碳水化合物 产酸产气。大多数菌株可发酵乳糖。
乳糖
蔗糖
H2S
尿素
吲哚
MRV
枸椽酸盐
+
_
_
_
+
+
_
四、抗原及血清型:
1、O抗原:菌体抗原,有173种。是S型菌的一种耐热菌体抗原,121℃不破坏其抗原性,每个菌株只含有一个O抗原,可用单因子抗O血清做凝集以鉴定。(可以特异性决定于脂多糖(LPS)的特异多糖侧链的结构)
2、K抗原:菌体表面的一种热不稳定抗原,位于被膜或荚膜中。有K抗原的菌株不会被抗O血清凝集,称为O不凝集性。分为L、A、B三型,共80种。一个菌落可以还有1~2个不同的O抗原。
3、H抗原:热不稳。是一种不耐热的鞭毛抗原。每一个有动力的菌株仅含有一个H抗原。
抗原结构式 : O:K:H如O8:K23(L):H19即表示该菌具有O抗原8,L型K抗原23,H抗原19
五、致病性:
1、产肠毒素大肠杆菌(ETEC):毒力因子主要是粘附素和肠毒素。引起动物腹泻。引起婴幼儿和旅游者腹泻,出现轻度水泻,也可呈严重的霍乱样症状。腹泻常为自限性,一般2~3天即愈。营养不良者可达数周,也可反复发作。
致病因素包括黏附素和肠毒素两类。黏附素包括菌毛和非菌毛蛋白,具有黏附于宿主的小肠上皮细胞的能力,顾称为黏附素或定居因子,其抗原称为黏附素抗原或定居因子抗原。(ETEC首先依赖黏附素黏附于宿主的小肠上皮细胞,才能避免被肠蠕动和肠液分泌清除,并得以在宿主肠内定居、繁殖和产肠毒素,进而发挥致病作用)
肠毒素:是ETEC在体内或体外生长时产生并分泌的一种蛋白质激素可分为耐热肠毒素ST和不耐热肠毒素LT,两者都可以致病或两者同时致病。
致病机理:细菌通过口腔进入易感宿主的小肠,其菌毛黏附素与小肠上皮细胞的微绒毛和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从而定居在肠内大量繁殖,此时大量产生并释放肠毒素,对其靶细胞产生毒性作用。
有些菌株具有定居因子,常见者为O6:K15:H16、O25:K7:H42。鉴定ETEC主要测定大肠杆菌肠毒素,血清型有一定参考意义。
2、产类志贺毒素大肠杆菌(STEC):主要毒力因子是粘附性菌毛和类志贺毒素(又称类志贺毒素),引起猪水肿和人的出血性肠炎。
3、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是婴儿腹泻的主要病原菌,有高度传染性,严重者可致死;成人少见。细菌侵入肠道后,主要在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上段大量繁殖。切片标本中可见细菌粘附于绒毛,导致刷状缘破坏、绒毛萎缩、上皮细胞排列紊乱和功能受损,造成严重腹泻。EPEC不产生LT或ST。有人报道,EPEC可产生一种由噬菌体编码的肠毒素,因对Vero细胞(绿猴肾传代细胞)有毒性,故称VT毒素。VT毒素的结构、作用与志贺氏毒素相似,具有神经毒素、细胞毒素和肠毒素性。鉴定EPEC可根据临床表现与血清型。
5、败血性大肠杆菌(SEPEC):
6、尿道致病性大肠杆菌:
六、微生物学诊断:
涂片、染色、镜检
分离培养、纯化
生化试验、血清学
七、防治:
1、抗粘附素全价或亚单位苗
2、类毒素苗或LT-B亚单位苗
3、基因工程苗
4、抗血清(仔猪出生后立即口服和肌注ETEC肠毒素抗毒素)
5、抗菌药
第二节 沙门氏菌属(Salmonella)
一、形态及染色特征:革兰氏阴性,无芽胞,周鞭毛。呈直杆状。
二、培养特性:与E.coli相似。只有鸡白痢、鸡伤寒、羊流产和甲型副伤寒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较差。大部分不利用乳糖。培养基中加入硫代硫酸钠、胱氨酸、血清等可提高其生长效率。
三、抗原及变异:
沙门氏菌具有O、H、K和菌毛四种抗原。
1、O抗原:细胞表面的耐热多糖抗原,每个菌株均有。A、B、C、---51个O群。
2、H抗原:I相为特异相,为一部分血清型所有。II相为非特异相。常发生双相变异。
3、K抗原:Vi抗原。
沙门氏菌的抗原式:O:H1:H2
四、致病性:
是一种人畜共患病病原,主要引起败血症、胃肠炎及其他组织局部炎症。发生败血症的母畜可表现流产。沙门菌很容易在动物与动物,人与人,动物与人之间传播,没有中间宿主。主要传染途径是消化道。卫生不良,应激以及发生病毒或寄生虫感染,均可诱发易感动物沙门菌病。
引起人的食物中毒。食物中毒者最常见的症状是剧烈的呕吐、腹泻,同时伴有中上腹部疼痛。食物中毒者常会因上吐下泻而出现脱水症状,如口干、眼窝下陷、皮肤弹性消失、肢体冰凉、脉搏细弱、血压降低等、最后可致休克。
五、致病性分型:
根据对宿主适应性和嗜性不同,可将沙门菌分成3群:第一群具有高度适应性和专嗜性,它们只对人或某种动物产生特定的疾病。例如鸡白痢和鸡伤寒仅使鸡和火鸡发病。马流产,牛流产沙门菌分别致使马、牛流产。第二群是在一定程度适应于特定动物的偏嗜新沙门菌,仅个别可在多宿主中致病,多在各自宿主感染。第三群是非适应性或泛嗜性沙门菌具有广泛感染的宿主谱,能引起人和各种动物的沙门菌病,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如鼠伤寒和肠炎沙门菌是其中突出代表。
五、微生物学诊断:
六、防制:
1、疫苗(多限于预防各种家畜特有的沙门菌病,例如猪副伤寒、马流产的灭活疫苗,两次接种即可预防幼畜感染或孕畜流产)
2、净化(如净化鸡群,遇到发病的鸡及时将其处理,减少其他鸡的感染几率)
3、药物(药物有明显的疗效,但是由于耐药性菌株不断出现,在使用之前最好做药敏试验,选择最佳抗菌药。)
第三节 鼠疫耶尔森菌 (Yersinia pestis)
一、形态与染色特性:革兰氏阴性,菌体呈球杆状。氧化酶阴性,触酶阳性,发酵葡萄糖等时产酸但不产气或只产微量的其。固体培养基培养,菌体为卵圆形或短杆状,散在或群集。肉汤中培养,细菌排成短链状(鼠疫耶尔森菌)或丝状(假结核耶尔森菌)。
二、培养特性:兼性厌氧菌。最适生长温度为28-30 ℃ ,最适pH为7.2-7.4。
1、普通琼脂培养基:生长贫瘠。菌落呈半透明、奶油状,光滑湿润。
2、肉汤培养基:液体清亮,液面有菌膜。4-5天后形成钟乳石状下垂生长物。
三、抗原性:18种O抗原。还有V抗原、FI、W和MT抗原。
四、致病性:
鼠疫是由鼠疫杆菌所致的烈性传染病,病死率30%~100%,《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列为甲类传染病。历史上记载过三次鼠疫的世界性大流行,第一次发生在公元6世纪,几乎遍及全世界。第二次发生于14世纪,当时称为“黑死病”,波及整个欧洲、亚洲和非洲北部。第三次发生于1894年,于1900年流传到32个国家。自1940年后,较小范围的流行仍在世界上不断发生。
日本侵略中国期间,曾用鼠疫残害中国人民.
耶尔森菌最显著的特性是具有抵抗巨噬细胞杀伤作用的能力,可在巨噬细胞内存活和繁殖,但不在多形核白细胞内宿主。产生的黏附素可以帮助细菌黏附在宿主的肠道内,引发感染,引起脓肿,在感染的器官内可出现点状坏死。
感染途径
人感染后,死者皮下严重充血、出血,大量血红蛋白转为含铁血红素,致使皮肤变黑紫色,故又称为“黑死病”病。
五、微生物学诊断:
1、病料的采取(败血症病例可恶菌采集血、肝、脾和淋巴结;有腹泻症状的可取其新鲜的粪便,局部感染者可取其感染部位的病灶和分泌物)
2、分离培养:对非污染材料可用血琼脂平板或以牛肉消化液或脑心浸出液的琼脂平板直接划线培养,对污染的材料可用去氧胆酸盐琼脂、麦康凯、ss琼脂等划线分离。也可将病料接种实验动物(豚鼠,小鼠或大鼠),待死后取其肝脏、脾和淋巴结于血平板上分离,如果样品含菌量少,也可以先做增菌培养。
3、鉴定:分离疑似菌落,可做生理生化实验,同时还可以做血清学实验和毒力实验。
第九章 弧菌科(Vibrionaceae)
弧菌属特性:菌体短小,弯曲成弧状或逗号状单鞭毛位于菌体一侧生长于碱性而非酸性培养基上。广泛存在于海水和淡水中,亦可见于动物和人的消化道。有的有致病性,至少有155个血清型,其中O1,O139引致霍乱,是人类的烈性传染病。副溶血弧菌常引致人类的食物中毒。
第一节 副溶血弧菌 (V.parahaemolyticus)
具有嗜盐性,存在于海产品中,人类食用污染本菌的与、贝壳等引致食物中毒。
一、形态及染色特性:弧状、杆状或丝状。端鞭毛。革兰氏阴性。
二、培养特性:
1、血琼脂:在绵羊血平板上生长旺盛,但不溶血。
2、TCBS琼脂:菌落绿色。(弧菌的选择培养基)
三、生化特性:
甘露醇
赖氨酸脱羧酶
精氨酸双水解酶
Na+
+
+
--
高盐7.5% NaCl
利用甘露醇产酸,甘露醇盐培养基变为黄色。
四、致病性:
本菌致病菌株绝大部分能裂解人、兔等等红细胞,因此可用溶血反应区分致病菌株和非致病菌株,称为神奈川实验。具有溶血性是因为产生了溶血菌素,名为耐热直接溶血素(TDH)
本菌存在于海产品中,人类食用污染本菌的鱼、贝类等引致食物中毒。主要由溶血素和磷酸脂酶A2引起。中毒者主要表现为水样腹泻、呕吐及发热。
五、微生物学诊断:
病人粪便或可疑食品接种嗜盐菌选择培养基或SS平板,取可疑菌作生化试验和神奈川试验。也可用PCR等技术在基因水平检测毒素。
第十一章 巴氏杆菌科
第一节 巴氏杆菌属
多杀性巴氏杆菌
一、形态及染色特性:
G-球杆菌,来自组织的细菌以美蓝染色为两级浓染。 无鞭毛、无芽胞。新分离的强毒株有荚膜。
二、培养特性:需氧或兼性厌氧。最适温度37度,PH7.2~7.4。
1、普通培养基:生长贫瘠。
2、血清或血液培养基:生长旺盛。淡灰白色、闪光的露珠样小菌落。不溶血。
3、在麦康盖培养基:不生长。
4、肉汤培养基:表面形成菌环,液体清朗,管底有粘稠的沉淀。
三、生化特性:
四、血清型:
本菌以其荚膜抗原和菌体抗原分型。依荚膜抗原可分成6个血清型,用大写字母表示。依菌体抗原可分为16个型,用阿拉伯数字表示。我国家禽分离的多杀性巴氏杆菌以5:A(菌体:荚膜)较多,其次为8:A;猪为5:A,6:B;兔为7:A,5:A。
(抵抗力:抵抗力不强,在无菌蒸馏水和生理盐水中很快死亡。阳光暴晒10min,或在56度加热15min或60度加热10min可被杀死。3%福尔马林、10%石灰乳5min可杀死。)
五、致病性
本菌是多种动物的重要病原,对鸡、鸭、鹅、猪、牛、羊都可致病,急性呈出血症并迅速死亡,如牛出血性败血症,猪肺疫,禽霍乱、兔巴氏杆菌病等。慢性型则呈现萎缩性鼻炎(猪、羊) 、关节炎、及局部化脓性炎症。实验动物小鼠极易感染,鸽对杀禽亚种易感性强。
主要引起败血症。
具有荚膜的菌株有较强的抗性,荚膜成分为透明质酸,有抗吞噬作用。
六、微生物学诊断:
1、取材:心、肝、脾、肺、肾、血液等新鲜病料。
2、涂片、镜检: 用病料涂片或者触片,以碱性美蓝液或瑞氏染色,显微镜镜检。
3、分离培养:三糖铁培养基接种,细菌生长,使底部变黄。
4、生化试验:
5、动物试验:用病料悬浮液或分离培养菌,皮下接种小鼠,家兔或鸽,动物在24~48h内死亡。
七、防治:
1、疫苗(自家苗)
2、血清
3、抗菌药
第二节 里氏杆菌属(Riemerella)
鸭疫里氏杆菌是本属的代表种,原名鸭疫巴氏杆菌。
一、形态及染色特征:G-,菌体呈杆状或椭圆形,个别呈长丝状,多为单个,少数成双或短链,两级浓染。可形成荚膜,无芽胞、无鞭毛。
二、培养特性:需氧或兼性厌氧。初次培养需5-10%CO2。
1、普通培养基:生长贫瘠。
2、巧克力或胰蛋白胨大豆琼脂(TSA):生长旺盛。圆形,表面光滑,奶油状小菌落。
3、在麦康盖培养基:不生长。
4、血清或胰蛋白胨的肉汤:轻微混浊,管底有少量沉淀。
三、生化特性:
巴氏杆菌与里氏杆菌生化特性比较
葡萄糖
蔗糖
果糖
甘露醇
半乳糖
靛基质
巴氏杆菌
+
+
+
+
+
+
里氏杆菌
-
-
-
-
-
-
四、血清型:
共有21个血清型,我国主要为I型。据报道,也有II型。
五、抵抗力:与巴氏杆菌一样,4 ℃保存易死亡。对外界抵抗力不强,对庆大霉素、新霉素、等敏感,易形成耐药性。
六、致病性:主要感染2-3周的雏鸭。引起急性或慢性败血症和浆膜炎。
七、微生物学诊断:
1、涂片、染色、镜检
2、分离、培养、纯化:取发病鸭的脑和心,接种巧克力培养基。
3、生化鉴定
4、血清学鉴定
5、动物试验:豚鼠
八、免疫:
灭活菌苗和弱毒苗
第三节 放线杆菌属(Actinobacillus)(简看)
一、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A. pleuropneumoniae)
(一)染色特征:G-球杆菌,组织涂片两级浓染。有荚膜和鞭毛,具有运动性。
(二)培养特性:兼性厌氧。初次培养需5-10%CO2,最适生长温度为37 ℃ 。
1、普通培养基:生长贫瘠。
2、巧克力:生长旺盛。
3、绵羊鲜血琼脂:β溶血,金色葡萄球菌可增强其溶血。(CAMP试验阳性)
4、麦康盖琼脂:不生长(与巴氏同)。
(三)生化特性:产生脲酶、分解蔗糖。
(四)血清型:14个型,1型的毒力最强,102个细菌可使猪发病,105可致猪死亡。我国为2、3、5、7、8型。
(五)抵抗力:不强(与巴氏相同)。
(六)致病性:猪是本菌的高度专一性的宿主。主要引起猪的胸膜肺炎。小于6月龄的猪最易感。经空气或猪与猪直接接触传染。
(七)微生物学诊断:
1、取材:病猪肺坏死组织、胸水、鼻及气管渗出物。
2、涂片、染色、镜检:病料图片,显微镜检是否有革兰阴性两极浓染的球杆菌。
3、分离、培养、纯化
4、生化鉴定。
5、血清学鉴定。
6、动物试验。
(八)免疫:灭活菌苗免疫母猪。净化。青霉素。
第四节 嗜血杆菌(Haemophilus)(简看)
嗜血杆菌是一群酶系统不完全的革兰氏阴性杆菌,生长需要血液中的生长因子,尤其是X因子和V因子。
一、形态与染色特性:短杆状,杆状或长丝状。无鞭毛、无芽胞。有荚膜,两极浓染。
二、培养特性:需氧或兼性厌氧。最适温度37℃,pH7.6-7.8。初次分离需5-10%CO2,同时需提供X因子和V因子。
在巧克力琼脂上,菌落为圆形、隆起、表面光滑、边缘整齐、灰白色半透明小菌落。
三、致病性:
可致人和动物的多种疾病。毒力因子是荚膜、菌毛、内毒素。
1、流感嗜血杆菌:人的呼吸道感染。
2、副猪嗜血杆菌:引起猪的格氏病,主要表现为心肌炎、腹膜炎、胸膜炎、脑膜炎及关节炎。与猪流感联合引起流感。
3、副禽嗜血杆菌:鸡鼻炎、打喷嚏、面部水肿、产蛋下降。
四、微生物学诊断:
1、取材:脑、血液、分泌物。
2、染色、涂片、镜检:两极浓染
3、分离培养:巧克力琼脂或鲜血琼脂,5~10%CO2。血琼脂平板上生长贫瘠。
4、V因子
第十一章 革兰氏阴性需氧杆菌
第一节 布氏杆菌(Brucella)
是多种动物和人布氏杆菌病毒病原,不仅危害畜牧生成,而且严重损害人类健康。
一、形态及染色特征:球形或短杆状、G-、鉴别染色法染成红色(可与其他细菌区分)。 不形成芽胞和荚膜。
二、培养特性:专性需氧,但初次分离需5%-10%CO2。最适温度37 ℃,pH6.6-7.4
1、普通培养基:生长不良。
2、肝汤琼脂:圆形、光滑、湿润、初无色、后带灰白或灰菌
3、液体培养基:初浑浊久粘稠沉淀。
三、种和生物型:
马尔他布氏杆菌、流产布氏杆菌、猪布氏杆菌、绵羊布氏杆菌、沙林鼠布氏杆菌、犬布氏杆菌6个种,20个血清型。布氏杆菌抗原结构复杂,可分为属内抗原(包括A、M、R抗原等表面抗原)
抵抗力: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强,在污染的土壤和水中可存活1~4个月,皮毛2~4个月。
对湿热抵抗力不强,60度加热30min或70度5min即被杀死。1%~2%福尔马林3h’,0.01%新杰尔灭5min即被杀死。
四、致病性:毒素为内毒素。
五、微生物学诊断:
1、细菌学检查(显微镜检查、分离培养、动物试验)(仅用于流产的动物或特殊情况)(采集流产胎儿的胃内容物、肝、肺、脾及流产胎盘和羊水,病料可以直接涂片染色镜检)
2、血清学检查:用已知抗体可检查病料中是否存在布氏杆菌,或分离培养我是否为布氏杆菌。
变态反应
六、防治:
疫苗
第二节 支气管败血波氏菌
一、形态与染色特性:
细小球杆状,无芽胞,周鞭毛。革兰氏阴性、两极浓染。
二、培养特性:
1、普通琼脂:生长良好。
2、波-让氏琼脂:I相菌落----呈珍珠状或半圆状、乳白色,光滑致蜜,β溶血。多次传代后变异成II相或III相----灰白色,扁平、光滑、质地稀软、不溶血。
3、蛋白胨琼脂:灰白、透明、光滑、边缘整齐、微隆。
4、麦康凯琼脂:菌落微红色,周围有小红圈。
(I相菌,周生菌毛,无鞭毛,毒力强。
III相菌,无荚膜和菌毛,有周鞭毛,毒力弱。)
三、致病性:
1、猪萎缩性鼻炎
2、犬传染性支气管炎
四、微生物学诊断:
1、细菌学检查:
2、动物试验:
3、血清学检查:
第三节 军团菌(Legionella)
一、形态及染色特性:杆状或长丝状,无芽胞和荚膜,端生鞭毛。
二、培养特性:
需氧,2.5%CO2。在C活性炭酵母浸液琼(CYE)中:需培养3-5天,菌落为雕花玻璃状。
在缓冲活性炭酵母浸液琼脂(BCYE)中,针尖大小的菌落,园形、灰色。
三、抗原性:具O抗原和H抗原。依O抗原的不同可分为多个血清型。
四、致病性
人和多种动物均可感染。人表现为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五、诊断
1、取材:肺、胸腔液等。
2、分离培养:CYE和BCYE
3、鉴定:对细菌作免疫荧光染色。
第十二章 革兰氏阴性厌氧和微需氧无芽胞杆菌
第一节 弯曲菌属(Campglobacter)
一、空肠弯曲菌(C.jejuni)
1、形态及染色特征:螺旋状弯曲杆菌,呈弧状或
豆点状,G-。有端鞭毛。接触空气后成球状。
2、培养特性:微需氧。5%O2、10%CO2、85%N2的混合气体。42-43℃。光滑型和粗糙型二种菌落。
3、分型:利用萘啶酮酸敏感试验、马尿酸钠水解试验和快速H2S产生试验,将该菌分为生物I型和II型,前者H2S阴性、后者阳性。
4、致病性:引起牛、猪、犬的腹泻,绵羊流产、禽传染性肝炎。人的急性胃肠炎和食物中毒。
5、微生物学诊断:
6、免疫防治:尚无疫苗。
二、胎儿弯曲菌(C.fetus)
1、形态及染色特征:
螺旋状弯曲杆菌,两端尖细。
2、培养特性:
微需氧。5%O2、10%CO2、85%N2的混合气体。37℃,pH7。血清或血液培养 基。
初次在琼脂培养基中分离,菌落为光滑型、雕花玻璃型、粗糙型或粘液型。
3、生化特性:
4、分型:
5、抵抗力:对氧敏感。
6、致病性:引起绵羊和牛的流产,也可感染人引起流产、早产、败血症。
7、微生物学诊断:
涂片、染色、镜检。
分离培养:用特殊培养基在特殊条件下培养。
生化鉴定。
血清凝集试验(与布氏相似)。
8、免疫:可用菌苗。
第十三章 革兰氏阳性无芽胞杆菌
第一节 单核细胞李氏杆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
一、形态与染色特点:短杆菌,两端钝圆,多单在,有时排列成V型、短链。老龄培养物或粗糙型菌落的菌体为长丝状。G+,无荚膜、无芽胞,20-25℃条件下培养可形成4根周鞭毛,37 ℃至少可产生1根鞭毛。
二、培养特性:需氧或兼性厌氧,生长温度为1-45℃,最适温度为30-37℃。
1、普通培养基:生长良好,光滑型菌落透明、蓝灰色。
2、鲜血培养基:β溶血。
3、普通肉汤:轻度混浊,无菌环、无菌膜。
三、生化特性:
四、抵抗力:耐碱不耐酸。抗干燥能力强,在干粪中能存活2年以上。对氨苄青霉素敏感。
五、血清型:具O抗原和H抗原。13个血清型。特别注意该菌与葡萄球菌、肠球菌、大肠杆菌、链球菌及多数革兰氏阳性菌存在某些抗原交叉,故血清型诊断意义不大。
六、致病性:侵害巨噬细胞,为胞内菌。犊牛和
羔羊表现为败血症和肝坏死。成年牛、羊表现
为神经症状,“转圈病”。孕畜流产。
健康动物带菌从粪便中排出而污染环境。
七、微生物学诊断:
涂片、染色、镜检:
分离、培养、纯化:
生化:
小动物试验:小白鼠
八、免疫与治疗:
第二节 丹毒杆菌(Erysipelothrix)
一、形态与染色特点:
短杆菌,两端钝圆,多单在,有时排列成V型、短链。老龄培养物或粗糙型菌落的菌体为长丝状。G+,无荚膜、无芽胞,无鞭毛。
二、培养特性:需氧或兼性厌氧,生长温度为1-45℃,最适温度为30-37℃。
1、普通培养基:生长不良。
2、鲜血培养基:光滑、透明、露珠样小菌落,α溶血。
3、普通肉汤:轻度混浊,无菌环、无菌膜。
三、生化特性:
丹毒杆菌与李氏杆菌的生化特点
菌名
溶血型
4 ℃生长
运动性
接触酶
七叶苷水解
VP及甲基红试验
李氏杆菌
β
+
+
+
+
+
丹毒杆菌
α
-
-
-
-
-
四、抵抗力:
耐碱不耐酸。抗干燥能力强,在干粪中能存活2年以上。对氨苄青霉素敏感。
五、血清型:
具O抗原和H抗原。13个血清型。特别注意该
菌与葡萄球菌、肠球菌、大肠杆菌、链球菌及多数
革兰氏阳性菌存在某些抗原交叉,故血清型诊断意
义不大。
六、致病性:
可寄生于哺乳动物、禽和鱼类。引起3-12月猪
的丹毒,羔羊关节炎,鸡下痢、鸭败血症和
类丹毒。
七、微生物学诊断:
1、涂片、染色、镜检:
2、分离、培养、纯化:
3、生化:
4、小动物试验:鸽子
八、免疫与治疗
1、疫苗:我国应用猪丹毒GC42或C4T(10)弱毒菌苗。
2、抗血清
3、抗菌素
第十四章 革兰氏阳性芽胞杆菌
第一节 芽胞杆菌属(Bacillus)
一、炭疽芽胞杆菌(B.anthracis)
1、形态及染色特征:G+链杆菌(组织中为短链,纯培养为长链),有芽胞和荚膜。
2、培养特性:需氧或厌氧。30-37℃,pH7.2-7.6。
A、普通琼脂:强毒长成粗糙型菌落。
B、血清或血液培养基、5%CO2可形成粘液型菌落。
C、肉汤:上清透明,有白色絮状沉淀。
D、明胶:成倒立的雪松状,时间稍长呈漏斗状。
E、含青霉素的肉汤中:0.5U/mL呈“串珠反应”, 1.0U/mL生长受到抑制。
3、生化特性:
4、分型:有荚膜抗原、菌体抗原、保护性抗原及芽胞抗原四种成分。
5、抵抗力:60℃30-60min,常用消毒剂、常用浓度可杀死繁殖体,但芽胞的抵抗力很强。
6、致病性:引起绵羊和牛的败血症。人感染后发生肠炭疽、肺炭疽和皮肤炭疽。
7、微生物学诊断:
(1)细菌学检查:
涂片、染色、镜检。
分离培养生化鉴定
动物试验
(2)血清学:用已知抗体检测未知抗原
A、Ascolis氏沉淀反应
B、串珠荧光试验
8、免疫防治:
菌苗、血清和抗菌素。
炭疽杆菌与其它需氧芽胞杆菌的鉴别
鉴别项目
炭疽芽胞杆菌
蜡状芽胞杆菌
菌落
粗糙、边缘不整齐
蜡样光泽、波纹状
荚膜形成
+
-
肉汤生长
絮状沉淀、上层清、无菌膜
均匀混浊、颗粒沉淀、有菌膜
溶血反应
不溶解或微溶
Β溶血
动力
-
+
串珠试验
+
-
青酶霉素抑制
+
-
Γ噬菌体裂解
+
-
碳酸氢钠琼脂
M型菌落
R型
对豚鼠致病力
+
-
Ascolis 反应
强阳性
阴性或阳性
第二节 梭菌属 (Clostridium)
一、产气荚膜梭菌(魏氏梭菌)(Cl.perfringens)
1、形态及染色特性:菌体直杆状,两端钝园,单在或成双。革兰氏阳性。无鞭毛。芽胞位于菌体中央,使菌体膨胀成梭状。多数有荚膜。
2、培养特性:厌氧生长,A、D、E型最适温度为45 ℃,B 和C型37 ℃-45 ℃,世代时间是8min。
A、普通琼脂:可生长。
B、绵羊血琼脂平板:菌落边缘整齐、灰色至灰黄色、表面光滑半透明、园屋顶状。有时呈叶状或丝状边缘。溶血,双溶血环,内环由θ毒素引起的完全溶血,外环由α毒素引起的不完全溶血。
3、生化特性:发酵牛乳培养基,“暴烈发酵”。
4、抵抗力:
5、抗原性:根据致死性毒素,可分为A、B、C、D、E五个型。
6、致病性:
A型引起人气性坏疽和食物中毒。
B型引起羔羊痢疾和其他动物的肠毒血症。
C型引起羊猝疽。
D、E型引起动物的肠毒血症。
回肠内容物上清 + 抗毒素
静脉接种小鼠或兔子
结果
8、免疫防治:三联菌苗或五联菌苗。
二、肉毒梭菌(Cl.botulinum)
1、形态及染色特性:菌体直杆状,两端钝园,单在或成双。革兰氏阳性。周鞭毛。芽胞位于菌体近端,使菌体膨胀成球拍状。
2、培养特性:专性厌氧生长。生长温度为30-37℃,但产毒素的温度为25-30℃。
A、普通琼脂:可生长。
B、绵羊血琼脂平板:菌落为园形扇状、裂叶状或根状边缘。扁平或隆起,透明或半透明,灰色至灰白色。β溶血。
3、生化特性:变化较大,同一型不同菌株间不同。
4、抗原性:根据毒素的不同,可分为A、B、C、D、E、F、G7个型。
5、致病性:
A、B、E、F引起人食物中毒。
A、B引起马、牛、水貂中毒。
C引起禽、马、牛等中毒。
6、微生物学诊断:
主要作毒素检查: 材料+1/10 10%胰酶37℃ 60min 腹腔接种小鼠,若有毒素,24H内发病
小鼠主要表现为坚毛、四肢瘫痪、呼吸困难、呼吸呈风箱式,腰部凹陷,宛如蜂腰,最终死于呼吸麻痹。
毒素中和试验:
三、气肿疽梭菌(Cl.chauvoei)
1、形态及染色特性:菌体直杆状,两端钝园,单在或成双,在豚鼠腹腔渗出液中呈短链。革兰氏阳性。周鞭毛。芽胞位于菌体中央,使菌体膨胀成梭状或汤匙状。
2、培养特性:专性厌氧生长。生长温度为37℃,pH为7.2-7.4。
A、普通琼脂:生长不良。
B、葡萄糖血琼脂:菌落园形,中央隆起纽扣状。β溶血。
3、生化特性:
4、抵抗力:
5、抗原性:共同的O抗原
6、致病性:6个月-2岁的牛最易感。
7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