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坚持依法治国心得体会7篇【篇一】加强党对依法治国的全面领导的深远意义古语有云:“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一语道破了执法者的素质对于法律的实施和适用的重要性。1997年中共十五大第一次提出“依法治国”的口号,到今天为止,我国已经在为实现“依法治国”的道路上努力了20多年,从40年前的法制不健全状态,到目前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建立,各项工作基本上纳入法制轨道。可以说到目前为止,从法律制度上来说,我国的各项法律制度基本完善,但“徒法不足以自行,徒善不足以为政”,法律条文要想真正得到贯彻实施,实现法律最大的社会效果,必须加强执法者的素质和对执法者的管理。2019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
2、记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加强对法治中国建设的统一领导,2019年3月,中共中央组建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的设立,标志着我国为实现“依法治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从上一阶段法律条文的完善和法律体系的建立,到全面统筹,提高执法者素质的新阶段。我想这一举措具有深远意义:第一,这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加强党对全面依法治国集中统一领导的需要。党的统一领导是对依法治国的有力保障,十九大以来,我们对依法治国建立了新的目标,到2035年,要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依法治国委我想这一举措具有深远意义:第一,这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加强党对全面依法治国集中统一领导的需要
3、。党的统一领导是对依法治国的有力保障,十九大以来,我们对依法治国建立了新的目标,到2035年,要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依法治国委员会的设立,更能有力推动我国“依法治国”目标的顺利实现。第二,这是司法改革的关键一招。司法改革以来,我们进行了员额制改革,立案登记制改革,可以说司法改革的大刀阔斧已经将我国的司法部门的发展和司法人员的筛选推入了一个新阶段,在这个新阶段成立依法治国委员会,更好地保证司法改革的顺利完成,及时处理司法改革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第三,这是对人民群众美好生活和法治国家的向往的回应。让人民群众生活在法制阳光下,让人民群众在每个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要求我们必须促
4、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让人民群众真正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中国正在世界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法治中国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党执政70年以来,虽然经历了众多坎坷和磨难,但是我们党越来越深刻认识到,治国理政须臾离不开法治。要实现中国梦,必须依靠法治,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要依靠法治!【篇二】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需要依靠法治,更加需要加强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证明,唯有依靠法治,才能突破利益固化之藩篱,攻克深层复杂之难题,确保改革有序进行,通过良法善政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和全体人民最大福祉。全面推
5、进依法治国对于实现党自身建设的目标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长期执政具有根本意义。唯有依靠法治,以法治作为执政之根本遵循,树立法治思维,掌握法治方式,才能夯实执政基础,巩固执政地位。全面深化改革,同样离不开依法治国。各项改革措施的提出仅仅是第一步,要贯彻落实到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需要依靠法治来配合和保驾;各项重大的改革成果,也需要通过法治来巩固。包括要把一些成功的改革实践转变为国家的长期政策和法律,也包括要依法规范政府的放权、限权和确权,依法界定政府和市场、政府和企业的关系等。因此,改革开放越往深处发力,全面落实依法治国方略就越显的重要和紧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离不
6、开依法治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但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事实没有变。特别是随着三十多年的经济持续高速增长,资源约束和环境脆弱的问题日益突出。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人均资源相对最贫乏的国家,高度超载的中国,决定了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市场经济可以增加经济活力,但不会自动地改善生态环境;可以创造更多财富,但不会自动地促进社会公平。因此,只有通过健全法治,规范市场主体和行为个体的活动,才能保证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篇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伟大复
7、兴的中国梦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无论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依法治国既是重要内容,又是重要保障。”“在统筹推进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我们要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需求的增量部分更多集中在法治领域。人民对美好生活的
8、向往,就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九大,作出了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赋予全面依法治国新的使命。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的30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分两个阶段安排,全面依法治国也在这两个阶段接续深入推进:到2035年,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从这一战略安排可以看出,法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构成要素,法治梦
9、与中国梦紧紧相连,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基本建成,充分保障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标志。法治既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路径。法治和人治问题是人类政治文明史上的一个基本问题,也是各国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综观世界近现代史,凡是顺利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没有一个不是较好地解决了法治和人治问题的,相反,一些国家虽然也一度实现快速发展,但并没有顺利迈进现代化的门槛,而是陷入这样或那样的“陷阱”,出现经济社会发展停滞甚至倒退的局面。后一种情况很大程度上与法治不彰有关。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
10、代化的重要依托,是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科学认识和正确处理发展与法治之间的关系,坚定不移地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更加充分地发挥法治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中的规范和保障作用,使法治成为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强大动能与机制保障。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以法治为引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深刻反映了当代中国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和发展着力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
11、,必须发挥改革的推动作用、法治的保障作用。”“要深入分析新发展理念对法治建设提出的新要求,深入分析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在法治领域遇到的突出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我们要按照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要求,正确认识和把握法治建设的基本方向、根本任务和工作着力点,创设催生创新发展的法治基础,建构推动协调发展的法治机制,健全保障绿色发展的法治体制,塑造推动开放发展的法治格局,彰显实现共享发展的法治价值,充分发挥法治对国家发展的基础性、保障性作用,为中国梦的实现保驾护航。【篇四】党中央作出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的重大决策,是加强党对法治中国建设统一领导的一项重
12、大举措,对于更好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意义十分重大。关于党的领导和法治的关系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党和法的关系是一个根本问题,处理得好,则法治兴、党兴、国家兴;处理得不好,则法治衰、党衰、国家衰。在我国,法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愿的统一体现,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法律,党领导人民执行宪法法律,党自身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党和法、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是高度统一的。坚持在党的领导下依法治国、厉行法治,同时坚持党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国家和社会生活法治化才能有序推进。要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件大事办好,最关键的是要坚持党的领导,这样才能有坚强
13、有力的政治保证。万山磅礴必有主峰,龙衮九章但挚一领。回顾历史可以看到,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在坚持党的领导的同时,重视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相继颁布了婚姻法、“五四宪法”等一批重要法律法规,为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和新生政权的巩固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始终坚持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同时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把依法执政确定为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保证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这艘航船顺利前行。我们之所以能创造发展的奇迹,之所以有今天这样的良好局面,其中很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正确地处理党的领导和法治的关系,为事
14、业发展提供了重要保证。历史充分证明,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发展的“定海神针”,必须始终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地位不动摇。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民主法治建设迈出重大步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日益完善。但全面依法治国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涉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国防军队建设、党的建设等各领域,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必须从整体上强化统筹协调、总体设计,从而有效克服全面依法治国进程中的诸多问题和挑战。面对法治建设中的各种复杂环境,迫切需要从党中央层面加强统筹协调。只有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作用,才
15、能加快我国民主法治建设进程,实现全面依法治国的目标。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作为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大潮中的“重头戏”,其产生的目的正是进一步加强党对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环节的集中统一领导,统筹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下一步,加强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还要健全党领导全面依法治国的制度和工作机制,继续推进党的领导制度化、法治化,把党的领导贯彻到全面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从严治党提供长期稳定的法治保障。“法者,治之端也。”新时代,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依法治国既是重要内容,又是重要保障。我们坚信,在
16、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总书记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指引下,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将不断开创新局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奋斗目标一定能够实现!【篇五】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党对各项工作的绝对领导,而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还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必要保障。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绝对领导,才能最终实现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的民主化与法治化。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绝对领导,就是要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始终在思想上、
17、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必须牢固树立和自觉践行“四个意识”,始终站在党和国家大局上思考和处理问题,确保方向和立场正确坚定,确保局部与整体协调一致,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不折不扣贯彻落实。依法治国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工程,必须时刻坚持党的绝对领导,才能在实现全面依法治国战略中不走样、不跑偏。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发展壮大,就是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能坚持用辩证发展的眼光看待和解决问题,随着时间的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得到了发展和升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都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和延伸,很好的指导了党的事业和各项工作的发
18、展。经过多年发展,党的指导思想已经成熟,国家各项重大战略部署都需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朝着既定目标稳步推进。法治兴则国兴,法治强则国强。历朝历代成功的法制变革都能让国家走向强大,社会趋于安定,经济得到发展,党和国家领导人深刻认识到法治对国家强大、民族振兴的重大作用,提出了全面依法治国方略。实现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条件,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过程。坚持用党的指导思想指导工作,
19、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绝对领导,扎扎实实推进依法治国进程,才能全面实现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良好局面。【篇六】回顾漫漫历史长河,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立木建信”,强调“法必明、令必行”,使秦国迅速跻身强国之列,最终促成了秦始皇统一六国。汉高祖刘邦同关中百姓“约法三章”,为其一统天下发挥了重要作用。汉武帝时形成的汉律60篇,两汉沿用近400年。唐太宗以奉法为治国之重,一部贞观律成就了“贞观之治”;在贞观律基础上修订而成的唐律疏议,为大唐盛世奠定了法律基石法治兴则国兴,法治强则国强。党中央组建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是我们党历史上第一次设立这样的机构,目的是加强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集中统
20、一领导,统筹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工作。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需要依靠法治,更加需要加强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法必明,令必行。党员干部是党的制度政策的执行者和落实者,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过程中,着力建设一支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社会主义法治工作队伍,发展壮大法律服务队伍,加强法学教育和法治人才培养,是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目标的根本途径。治国理政离不开法治。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提出一系列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明确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发展道路、工作布局、重点任务。我们推进法治政府建
21、设,大幅减少行政审批事项,非行政许可审批彻底终结,建立政府权力清单、负面清单、责任清单,规范行政权力,推动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这与系列的改革与举措都表明了治国理政是离不开法治的。一件件一样样示例都表明,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是强国固本建设中国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根本要求【篇七】习近平总书记在文章加强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中指出,将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核心要义概括为“十个坚持”。其中,“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可以从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等方面来理解。努力形成完
22、备的法律规范体系。良法是善治的前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首要的是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目前,我国有法律250多部、行政法规700多部、地方性法规9000多部、行政规章11000多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但还需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要求进一步完善。今后,我们要紧紧围绕提高立法质量和立法效率,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坚持立改废释并举,增强法律法规的及时性、系统性、针对性、有效性,提高法律法规的可执行性、可操作性。加强重点领域立法,及时反映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回应人民群众关切期待。努力形成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法律的生命力和权威
23、在于实施,而法律的有效实施,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点和难点。目前,我国在法律实施过程中还存在许多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执法体制权责脱节现象仍然存在,执法司法不规范现象较为突出,群众对执法司法不公和腐败问题反映强烈。今后,我们要加快完善执法、司法、守法等方面的体制机制,坚持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各级政府必须在法治轨道上开展工作,创新执法体制,完善执法程序,推进综合执法,严格执法责任,建立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依法行政体制,加快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努力形成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没有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为什么党内这么多高级干部走上犯罪的道路?
24、根本原因在于理想信念动摇了。铲除不良作风和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根本上要靠法规制度。今后,我们要以规范和约束公权力为重点,构建党统一指挥、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把党内监督同国家机关监督、民主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贯通起来,增强监督合力,强化监督责任,提高监督实效,做到有权必有责、有责要担当、失责必追究。努力形成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没有一系列的保障条件,法治就难以实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立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至关重要。我们要切实加强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提高依法执政能力和水平,为全面依法治国提供有力的政治和组织保障。加强法治队伍建设,为全面依法治国提供有力的队
25、伍保障和坚实的物质经费保障。改革和完善不符合法治规律、不利于依法治国的体制机制,为全面依法治国提供完备的制度保障。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完善守法诚信褒奖机制和违法失信行为惩戒机制,使尊法守法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努力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治国必先治党。党内法规既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依据,也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有力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制定和修订了140多部中央党内法规,出台了一批标志性、关键性、基础性的法规制度,有规可依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下一步的重点是执规必严,使党内法规真正落地。今后,我们要坚持依法治国与制度治党、依规治党统筹推进、一体建设,注重党内法规同国家法律的衔接和协调,构建以党章为根本,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以准则、条例等中央党内法规为主干,由各领域各层级党内法规制度组成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切实提高党内法规执行能力和水平。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