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文冠果能源林基地项目规划设计--本科毕业论文.doc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4823709 上传时间:2024-10-14 格式:DOC 页数:51 大小:3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冠果能源林基地项目规划设计--本科毕业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文冠果能源林基地项目规划设计--本科毕业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甘肃省文冠果能源林基地建设 项目规划 (2008-2010年) 甘肃省林业调查规划院 项目名称 甘肃省文冠果能源林基地建设项目规划 建设范围 甘肃定西、庆阳、平凉、天水、陇南、白龙江林管局等5市1局 项目性质 新建 建设规模 建设文冠果基地110万亩 法人代表 XXX(省林业厅厅长) 编制单位 甘肃省林业调查规划院 咨询证书 工咨甲1032133001 项 目 编 号 LⅡ07—29 院 长 (正高级工程师) 主管副院长 (正高级工程师) 总 工 (正高级工程师) 室 主 任 (高级工程师) 项目负责 (高级工程师) 编 制 人 员 审稿 (高级工程师) 目 录 1总论 1 1.1项目提要 1 1.2 建设背景 3 1.3规划依据 5 1.4工程概况 6 2基本情况 7 2.1自然地理 7 2.1.1地理位置 7 2.1.2地形地貌 7 2.1.3气候 9 2.1.4主要河流及水利资源 11 2.1.5土壤 12 2.1.6森林资源 13 2.1.7动植物资源 13 2.2社会经济条件 15 3项目建设有利条件分析 16 3.1各级政府部门高度重视,工程建设具有良好的政策支持 16 3.2甘肃土地资源较为充裕,自然条件适宜文冠果种植生长 16 3.3甘肃农林科研院所实力较强,项目建设有技术保障能力 17 4 规划总体思路 18 4.1指导思想 18 4.2基本原则 18 4.3规划期限 18 4.4规划目标 19 4.4.1总体目标 19 4.4.2具体目标 19 5 规划建设方案 21 5.1建设性质 21 5.2建设范围 21 5.2.1 项目区选择 21 5.2.2 建设范围 22 5.3产品市场前景分析 23 5.3.1产品用途 23 5.3.2产品需求预测 23 5.4建设内容 24 5.5建设规模 25 5.6 产品技术方案 27 5.6.1育种和优良品种繁殖 27 5.6.2造林地选择 30 5.6.3整地和施肥 30 5.6.4初植密度 31 5.6.5适时定植 31 5.6.6 果园管理 32 5.8 建设期及进度安排 33 5.8.1建设期限 33 5.8.2进度安排 33 6投资概算与资金筹措 34 6.1投资概算说明 34 6.2概算依据 34 6.3技术经济指标 34 6.4投资概算 35 6.4.1按建设期限投资 35 6.4.2按建设项目投资 35 6.4.3按建设单位投资 36 6.5资金筹措 36 7效益分析与评价 37 7.1生态效益分析与评价 37 7.2社会效益分析与评价 38 7.3经济效益分析与评价 39 8保障措施与建议 41 8.1工程实施的保障措施 41 8.1.1组织保障 41 8.1.2技术保障 42 8.1.3资金保障 43 8.1.4质量保障 43 8.2几点建议 44 附表 附表1 基本情况调查表 附表2 甘肃省文冠果能源林基地建设规划表 附表3 甘肃省文冠果能源林基地建设规划用地情况调查表 附表4 甘肃省文冠果能源林营造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调查表 附表5 甘肃省文冠果能源林营造用工与主要材料价格表 附表6 建设任务年度安排表 附表7 工程投资估算表 附表8 资金筹借与使用计划表 附表9 建设任务年度种苗需求表 附图 甘肃省文冠果能源林基地建设规划图 1总论 1.1项目提要 1.1.1项目名称:甘肃省文冠果能源林基地建设项目 1.1.2主管单位:甘肃省林业厅 1.1.3建设单位:庆阳市林业局、平凉市林业局、定西市林业局、陇南市林业局、天水市林业局、白龙江林业管理局 1.1.4法人代表:XXX(甘肃省林业厅厅长) 1.1.5项目性质:新建 1.1.6项目投资:项目总投资为63056.51万元。其中:基地建设直接费用(包括造林、种苗购置、病虫害防治、抚育管理等)投资56750.86 万元,占总投资的90%;基地建设管理费用(包括项目的组织协调、检查验收、人员培训等)投资2522.26万元,占4%;科技支撑费用(包括技术推广、技术指导、技术咨询等)1891.70万元,占3%;其它费用(中国绿化基金会中国石油项目管理费用)投资1891.70万元,占3%。 1.1.7 资金筹措:项目资金总额为63056.51 万元。其中:申请中石油投资53600万元,占总投资的85%;地方配套6305.65万元,占总投资的10%;群众投工投劳3150.86万元,占总投资的5%。 1.1.8 项目期限:3年,即2008~2010年。 1.1.9 建设范围:定西市:安定区、通渭县、陇西县、临洮县、渭源县、漳县;庆阳市:西峰区、庆城县、环县、华池县、合水县、宁县、正宁县、镇原县、正宁林业总场、湘乐林业总场、合水林业总场、华池林业总场;平凉市:崆峒区、泾川县、灵台县、崇信县、华亭县、庄浪县、静宁县;天水市:秦州区、麦积区、甘谷县、武山县、秦安县、清水县、张川县;陇南市:西和县、礼县、宕昌县、成县、武都区;白龙江林业管理局:白水江林业局、舟曲林业局、迭部林业局。 1.1.10建设目标:利用2008—2010年共3年时间,建成文冠果生物柴油原料林示范基地110万亩。通过项目建设,使区域生态得到改善,农民收入逐年增加,地方经济不断发展,能源紧缺的局面得到一定的缓解,推动林业生物质能源产业取得实质性进展,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发展“三赢”目标。 1.1.11主要建设内容及规模:完成110万亩能源林基地的整地;完成110万亩能源林基地需求苗木购置、栽植;完成110万亩能源林基地建设期的抚育管理、肥料购置;组织完成项目建设期间的施工监理、及完工后的检查验收评审;组织开展相关管理与技术人员的培训;进行一系列生物质能源林建设的宣传交流;落实相关的科技支撑单位。 1.1.12项目效益:经过初步预测,项目建成后,初果期年产值(销售收入)达16.5亿元。扣除年经营成本5.5亿元(亩均500元计算),年利润总额达11亿元。进入正常营运期年产值(销售收入)达38.5亿元。扣除年经营成本5.5亿元,年利润总额达33亿元。经济效益显著。同时,项目也具有明显的生态和社会效益:对提高项目区森林覆盖率、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及带动与生物质能源相关的产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素质、推动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 1.2 建设背景 生物质能源被世界公认为是最重要的替代能源之一。2006年,美国提出到2025年,用生物质能源替代75%的中东石油进口。欧盟也宣布,到2020年,运输燃料的20%将用燃料乙醇等生物燃料替代。欧洲可再生能源委员会和绿色和平组织发布的研究报告预计,到2050年全球一半的能源需求将通过可再生能源得以满足。目前,全球燃料乙醇的产量已超过3000万吨,生物质供电发热、成型燃料等已经商业化运行。如果严格执行这些措施,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前景十分乐观。节能后,可再生能源将能满足全球一半的能源需求。 我国拥有丰富的生物质能资源,政府及有关部门对生物质能利用也极为重视,己连续在四个国家五年计划中将生物质能源利用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列为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开展了生物质能利用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生物质能源已经成为是我国替代能源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林业生物质能源,具有三大优势:清洁安全,不与粮争地,可永续开发。同时,又可以加速绿化进程、促进农民增收、推动新农村建设,还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是实现能源、环境、林业多赢的战略举措。在国家林业局公布的我国适宜发展生物质能源的树种中,木本植物文冠果被确定为我国北方惟一适宜发展的生物质能源树种。 “十五”时期,我国能源发展成就显著,基本满足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十一五”及更长时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十一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新时期新阶段能源发展既有新的机遇,也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首先,消费需求不断增长,资源约束日益加剧。我国能源资源总量比较丰富,但人均占有量较低,特别是石油、天然气人均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7.7%和7.1%。随着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能源消费将继续保持增长趋势,资源约束矛盾更加突出。其次,结构矛盾比较突出,以煤、石油等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和比较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带来了许多环境和社会问题,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受到严峻挑战。国际市场剧烈波动,安全隐患不断增加最近几年,国际石油价格大幅震荡、不断攀升,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多方面的影响。我国战略石油储备体系建设刚刚起步,应对供应中断能力较弱,维护能源安全任务艰巨。 为了应对我国能源短缺和能源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实现节能减排和缓解生态环境压力,加快我国林业产业发展步伐,推动林业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良性互动,同时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减少和禁止粮食乙醇的生产,中石油集团和国家林业局决定,在生物质能源资源培育、开发等方面进行全面合作,已先期在云南、四川启动林业生物质能源林基地建设。目前,中石油已与云南、四川、山东等七个省签订了合作发展生物质能源的框架协议,以后每年逐步扩大种植规模。这一政策的出台,将极大的推动全国生物质能源基地建设步伐。 甘肃具有丰富多样的自然条件,中部、南部地区的定西、庆阳、平凉市、天水、陇南等5市具有适宜文冠果生长的自然条件和相对充裕的土地资源,适宜发展文冠果基地。经过省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多方争取和努力,甘肃省被纳入能源林基地(主要为文冠果)建设示范省份。发展文冠果基地对保护甘肃脆弱的生态环境、促进全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推进节能减排和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此次规划,根据国家林业局、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生物柴油原料林示范基地建设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生物柴油原料林示范基地建设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生物柴油原料林示范基地造林技术暂行规定》,结合我省实际编制。 1.3规划依据 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中发[2003]9号); ⑵国家林业局《全国能源林建设规划》; ⑶国家林业局《林业发展“十一五”和中长期规划》; ⑷财政部《关于发展生物能源和生物化工财税扶持政策的实施意见》(财建[2006]702号); ⑸国家林业局《林业生物柴油原料林基地“十一五”建设方案》; ⑹国家林业局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关于合作发展林业生物质能源框架协议》; ⑺国家林业局、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生物柴油原料林示范基地建设项目管理办法》; ⑻国家林业局、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生物柴油原料林示范基地建设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⑼国家林业局、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生物柴油原料林示范基地造林技术暂行规定》; ⑽国家林业局《林木种苗工程项目建设标准》(试行); 1.4工程概况 利用定西、庆阳、平凉、天水、陇南等5市及白龙江林区优越的自然环境和充裕的土地资源,在2008年-2010年3年时间内建成文冠果能源林基地110万亩。工程需苗量14630万株。 年度造林计划如下: 2008年建设36.50万亩,占总规模的33.18%; 2009年建设40.60万亩,占总规模的36.91%; 2010年建设32.90万亩,占总规模的29.91%。 基地建设项目主要由3部分构成,即先期的造林工程、中后期的管护工程以及贯彻工程始终的科技支撑工程。造林工程包括整地、栽植、抚育及补植等;管护工程主要是在文冠果挂果后特别是进入盛果期后落实各项管护措施;科技支撑主要内容为聘请果树专家在项目先期咨询、栽植指导、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开展技术指导和相关培训。 2基本情况 2.1自然地理 2.1.1地理位置 甘肃省地理坐标介于东经92°13′-108°46′,北纬32°11'-42°57′之间。东接陕西省,南邻四川省,西连青海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靠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并与蒙古国接壤。地处黄河上游,地域辽阔。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地形狭长,东西长1655km,南北最宽处约530km。全省总土地面积42.58万km2[1] 数据引自《二00四年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甘肃省实施方案》 。 2.1.2地形地貌 甘肃省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在构造上主要属鄂尔多斯台地、阿拉善-北山台地、祁连山褶皱系和西秦岭褶皱系。境内地势高亢,高原和山地多,沙漠戈壁分布广,山地和高原约占全省土地面积的70%以上。东南部重峦叠嶂,山高谷深,流水侵蚀作用强烈;东、中部大都为黄土覆盖,形成独特的黄土地形,水土流失严重;河西走廊一带地势平坦,绿洲与沙漠、戈壁参杂分布;北部气候干燥,风力剥蚀作用显著,为内蒙古高原的西端;西南部地势高耸,气候寒冷,有现代冰川分布,为青藏高原的东北边缘。根据地貌形态特征及其构造成因,全省大致可分为陇南山地、黄土高原、甘南高原、河西走廊、北山山地、祁连山地等六大区域。 陇南山地:位于本省南部,包括渭水以南、临潭、迭部一线以东的山区,为秦岭的西延部分。海拔高度550~4900m,重峦叠嶂,山高谷深,地形复杂。区内山脉众多,河谷川坝面积小,河道交错,河流水量充沛。山地大都为土石山区,森林植被分布不均,坡耕地面积广。 黄土高原:位于甘肃中部和东部,陇南山地以北。接近南北走向的陇山(六盘山)山脉将其切割为陇东、陇西黄土高原两部分。陇东黄土高原海拔1200~1800m,黄土堆积厚达100m以上;陇西黄土高原海拔在1200~2500m之间,大部黄土厚度在10m以上,地形破碎,沟壑纵横。陇东和陇西黄土高原区集中了全省耕地的七成,农业生产潜力较大。 甘南高原:属青藏高原东部边缘一部分,地势高耸,平均海拔超过3000m。区内气候高寒阴湿,除与岷山、迭山交接地段外,一般地势平坦,切割轻微,相对高度在500m以内。牧草丰茂,是本省主要的畜牧业基地之一。黄河流经本区,白龙江、洮河和大夏河均发源于本区西倾山,因地势起伏和缓,形成多处河曲,局部有沼泽。 河西走廊:斜卧于祁连山以北,北山以南,东起乌鞘岭,西迄甘新交界,呈自东向西、由南向北倾斜的狭长带状。海拔在1000~1500m之间,局部有不足1000m的盆地。整个走廊地势平坦,地面完整,机耕条件良好,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大,高山冰雪资源和地下水资源为发展农业提供了保证,成为本省主要的商品粮基地。 祁连山地:河西走廊以南,长达1000多km,大部分海拔在3500m以上,终年积雪,是河西走廊的天然固体水库,是本省内陆河的发源地。祁连山蕴藏有丰富的煤、铁、石油和有色金属等矿产资源,并且有多种其它自然资源。受东来暖湿气流的微弱影响,本区气候东部湿润,西部干旱。东部森林植被覆盖较好,西部为辽阔的草原和荒漠草原,为发展畜牧业创造了条件。 北山山地:东西长1000多km,海拔在1000~3600m之间,与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相接,风高沙大,山岩裸露,荒漠连片。山间和山地周围有广阔的平原,但因气候干燥缺水,土质条件差,主要用于放牧。 2.1.3气候 甘肃深居内陆,地形复杂,海洋暖湿气流不易到达,成雨机会较少,大部分地区气候干燥,气候的纬度和垂直地带性都较明显。东部受季风影响,西部受西风气流控制,气候条件复杂。各季的气候特点是:冬季风雪少、寒冷时间长;春夏界线不分明,春季升温快;夏季气温高,降水集中;秋季降温快,初霜来临早。全省年均气温4~14℃,太阳辐射强烈,日照时间长,日温差较大。全省各地年平均降水量在36.6-800mm之间,大致从东南向西北递减,降水多集中在6-8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50-70%。由于深居大陆腹地,多数地区根据各地气候差异,结合热量和水分条件,全省可分为8个气候区[2] 数据引自《甘肃省情》 。 陇南南部河谷亚热带湿润区:包括武都区、文县东南大部及康县东南一小部分河谷地带,是我省唯一的亚热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高于14℃,年降雨量在450~700mm之间,无霜期≧280天,干燥度<1。本区气候湿润,宜种冬麦、水稻等作物,还可以发展多种亚热带经济作物,如柑橘、油桐、茶、漆树及多种药材等。 陇南北部暖温带湿润区:包括渭河、西汉水分水岭以南,陇南市中北部,天水市和舟曲县东南部。年平均气温8~12℃,年降水量在550~734.9mm之间,无霜期220~240天,干燥度<1。本区四季分明,是我省冬麦、油料及蚕桑等多种农作物的主要产地。 温带半湿润区:包括渭河、西汉水分水岭以北,积石峡-马啣山-华家岭-驿马关-荔原堡-线以南的平凉市全部,庆阳、定西、临夏三市(州)南部以及天水市北部。年平均气温6~10℃,年降水量在500~600mm之间,无霜期180~220天,干燥度1~1.5。本区气温较高,降水较多,适宜种植冬麦和夏杂粮,是我省的重要产粮区。 温带半干旱气候区:包括白银市、兰州市大部及庆阳、定西、临夏三市(州)北部。年平均气温6~9℃,年降雨量在200~500mm之间,无霜期160~180天,干燥度1.5~4。本区降水量由南向北迅速减少,且降水变率大,干旱是本区农作物的主要威胁。本区农作物以春麦和秋杂粮为主,经济作物有胡麻、棉花、瓜果等。 河西北部温带干旱区:包括武威、张掖、酒泉、金昌四市的北部,年平均气温5~8℃,年降雨量在50~200mm之间,无霜期140~160天,干燥度4~15之间。本区绿洲遍布,是我省主要的产粮基地。 河西西部暖温带干旱区: 仅限于河西走廊西部疏勒河下游谷地,包括安西、敦煌两县(市)中部,年平均气温8~10℃,年降雨量不足50mm,无霜期160~170天,干燥度在15之上,热量和光照条件优越。本区除适宜发展粮食作物外,可大力发展棉花种植。 河西南部高寒半干旱区:包括河西走廊以南的省境所有的高山地和山间盆地,即包括武威、张掖、酒泉、金昌四市的南部,年平均气温<4℃,年降雨量在100~500mm之间,无霜期<140天,干燥度1~4之间。本区地势高寒,热量不足,无霜期短,大部山坡植被良好,是本省主要的天然牧区之一,同时本区高山有着丰富的冰川积雪,是河西地区主要的水源地。 高寒湿润区:包括省境西南部太子山-白石山-莲花山-线以南,岷、迭二山东段腊子口、大峪沟以西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全部。平均海拔在3000m以上。年平均气温1~6℃,年降雨量在500~800mm之间,无霜期<140天,干燥度<1。本区东部地形起伏较大,气候的垂直地带性明显,由河谷到高山,农、林、牧均有发展,西南部高原为我省主要牧区之一。 2.1.4主要河流及水利资源 全省较大的河流有450条,分属3大流域、11个水系[3] 数据引自《甘肃省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第五次复查技术操作细则》。 ,其中年径流量超过1亿m3的有78条。黄河、长江、内陆河3个流域,流域面积分别为14.8万km2、3.8万km2、26.8万km2,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32.6%、8.4%、59.0%。全省多年平均自产水资源总量为307亿m3,只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1.1%;全省自产地表水资源约299亿m3,相当于全国年均自产地表水径流量的22.5%,而且呈现出逐年减少的趋势。 黄河流域有洮河、湟河、黄河干流(包括大夏河、庄浪河、祖厉河及其它直接入黄河干流的小支流)、渭河、泾河、北洛河等6个水系。该流域面积广,水利条件优越,水能资源丰富。但该流域大部为黄土高原区,林业发展缓慢,植被条件较差,降水季节分配不均 匀,多为暴雨形式,利用率低,水土流失严重,河流含沙量很大,变差系数较大。 长江流域有嘉陵江水系,包括白龙江、白水江、西汉水、犀牛江等,主要分布于省境东南部,水源充足,年内变化稳定,变差系数不太大,冬季不封冻,河道坡度大,且多峡谷,有丰富的水能资源。该流域植被条件较好,降水丰富,含沙量较小。 内陆河流域有石羊河、黑河、疏勒河、苏干湖4个水系,有15条河流,大部发源于祁连山,北流和西流注入内陆湖泊或消失于沙漠戈壁之中。普遍具有流程短,上游水量大,水流湍急,下游河谷浅,水量小,河床多变、变差系数小等特点。 全省有大中型水库16座,总库容75.98亿m3。其中分布于年降水量在400 mm以下地区的有14座,其中库容0.5亿m3以上的水库4座;分布于400mm以上地区的有2座,其中库容3亿m3以上的水库1座。 2.1.5土壤 全省共有40多种土壤类型。主要土壤类型有黑垆土、黄褐土、灰钙土、黄绵土、棕漠土、棕壤、褐土、草甸土、寒漠土、灌耕土等。受生物、气候、地形、植被的共同影响,省境内土壤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规律明显。 土壤水平分布纬度地带性明显,因季风影响而发生偏斜。地带性土壤可概括为:森林土壤(黄棕壤、黄褐土、棕壤、褐土)-草原土壤(黑垆土、栗钙土、灰钙土)-荒漠土壤(灰漠土、灰棕漠土、棕漠土)三个系列。 因山地所处生物气候条件、海拔高度、坡向的不同,垂直分布主要表现为:阴坡湿润,水分条件好,带谱较完整;阳坡水分条件差,带谱趋向简单。如祁连山东段阴坡土壤垂直地带谱从基带的灰棕漠土,依次往上为山地棕钙土-山地栗钙土-山地灰褐土-亚高山草甸土(黑毡土)-高山草甸土(草毡土)-高山寒漠土。西秦岭东段阴坡土壤垂直带谱由山麓到山顶依次为山地黄褐土-山地黄棕壤-山地棕壤-亚高山草甸土。而阳坡则为塿土-山地褐土-山地棕壤-亚高山草甸土。 2.1.6森林资源 林地总面积14718.15万亩,其中有林地3487.50万亩,占林地总面积的23.69%;疏林地257.40万亩,占1.75 %;灌木林地5277.75万亩,占35.86 %;未成林地1014.60万亩,占6.89%;苗圃地12.90万亩,占0.09%;其它林地面积4668.00万亩,占31.72%。 全省活立木蓄积3.171亿m3。其中:森林蓄积1.936亿m3,占活立木总蓄积的89.20%;其它蓄积0.234亿m3,占活立木总蓄积的10.80% [4] 数据引自甘肃省第六次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新闻发布会 。 全省森林覆盖率13.42%。其中只含有林地和国家特别规定的灌木林地的森林覆盖率为10.47%,其它灌木林地和四旁树森林覆盖率为2.95%。 2.1.7动植物资源 ⑴植物资源 甘肃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多样,具有森林、灌丛、草原、荒漠、草甸、垫状植物、高山岩屑坡稀疏植被以及沼泽、水生植被等多种植被类型,植物资源特别丰富。据不完全统计,甘肃省约有维管束植物4350种[5] 数据引自《甘肃省综合自然区划》(伍光何 江存远等主编) ,其中蕨类植物34科、78属、292种,裸子植物7科、20属、50种,被子植物159科、958属、4000种左右。 属国家重点保护的植物共计55种[6] 数据引自《甘肃植被》 ,其中属Ⅰ级重点保护的有2种,属Ⅱ级重点保护的有17种,属Ⅲ级重点保护的有36种。此外,还有一些属甘肃省的珍稀植物,如太白冷杉、铁坚杉、红杉紫果云杉等。 草场资源:全省草场类型主要有灌丛草原草场、草原草场、荒 漠草场、高寒草场、沼泽草场等几个类型。草场植物的种类约有2056种,分属154科691属,其中禾本科有77属245种,莎草科有9 属71种,豆科有24属102种,菊科有77属309种,藜科有19属47种,蓼科有7属33种,蔷薇科有28属99种。 野生植物资源主要有:油料植物有100多种,纤维和造纸原料植物约百种,淀粉及酿造类植物有20多种,野生化工原料及栓皮类有20多种,野生果类100多种,野生药材951种,特种食用植物10多种。 ⑵动物资源 全省境内有野生陆生脊椎动物5纲30目99科359属822种[6](含亚种),占全国陆生野生动物种类的30.08%,其中两栖类2目9科12属32种,爬行类3目17科34属63种,鸟类17目54科220属572种和亚种,哺乳类8目27科98属163种和12亚种。属国家重点保护的陆生野生脊椎动物105种,其中Ⅰ级保护动物30种(哺乳类17种,鸟类13种),Ⅱ级保护动物75种(哺乳类24种,鸟类49种,两栖类2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中,大熊猫、金丝猴、扭角羚、绿尾红雉、野骆驼、雪豹等是我国特有或濒危的野生动物。 主要养殖的畜种禽种很多,还有许多地方性品种如山丹马、凉州驴、安西牛、沙山羊、静宁鸡等。鱼类资源有102种[7] 数据引自《甘肃省国土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研究》 ,主要有鲤、鲫、雅罗鱼、花斑裸鲤、赤眼鳟等。 2.2社会经济条件 甘肃省辖14个市(州)、86个市县(市、区)1528个乡(镇),全省总人口2634.7万人,人口密度62人/km2。全省城乡从业人口1520.46万人,其中第一产业890.61万人,第二产业284.63万人,第三产业345.22万人。2005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为1928.1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00亿元,增长5.8%;第二产业增加值836.55亿元,增长12.9%;第三产业增加值791.59亿元,增长12.8%。全省大口径财政收入实现254.56亿元,同比增长18.1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23.38亿元,增长18.4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74.53亿元,增长15.7%。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32.8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086.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980元。 3项目建设有利条件分析 3.1各级政府部门高度重视,工程建设具有良好的政策支持 甘肃属北方生态环境脆弱省份,经济发展落后,发展文冠果基地,可以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盈的目标,各级政府思想统一,步调一致,充分认识到发展文冠果能源林基地对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在争取项目的过程中,徐守盛省长多次作出重要批示,非常关注项目进展情况,省经委和省林业厅等职能部门会同各市认真作好项目前期工作,并数次组织建设单位向中石油集团和国家林业局汇报。项目建设利国利民,各级政府积极配合项目的规划与调研,项目实施具有良好的政策支持。 3.2甘肃土地资源较为充裕,自然条件适宜文冠果种植生长 此次项目建设单位的筛选,在注重土地资源的同时,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环境能否适宜文冠果的生长。在最终确定的定西、庆阳、平凉、天水、陇南等5市以及白龙江林管局,都具有发展文冠果的优越条件。以白龙江林管局为例,其经营总面积1556.8万亩,有着丰富的土地资源,林区光热条件优越,土壤条件和气侯条件适宜文冠果的栽培生长。林区有文冠果的野生分布区和栽植区,在海拔较低的河谷地带分布有少量的野生文冠果资源,当地有多年栽植文冠果的历史,且品质好产量高。其它5市也具备相近的自然条件,土地资源有保障,且栽植地集中连片,不与粮食争地,不影响国家粮食安全。 3.3甘肃农林科研院所实力较强,项目建设有技术保障能力 甘肃具有较多的农林科研院所,如甘肃农业大学、甘肃农业科学院、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甘肃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等,有林业技术推广总站、省林业调查规划院等众多的培训基地,果树方面的专家数量也相当可观,为项目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同时,结合项目需要,各项目申请单位均确定了科技支撑单位,借助当地林业科研院所及技术推广单位,通过聘请相关专家指导、开展培训,签订技术服务协议等形式,加强项目技术方案的制定、技术问题的科学解决,使技术保障措施落到实处,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4 规划总体思路 4.1指导思想 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新时期林业建设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为契机,全面落实中央和我省加快林业发展的两个《决定》精神,优化林业产业结构及资源配置,依托文冠果基地,实施科技创新和规模经营,实现农民增收大地增绿,大力推进林油一体化建设步伐,满足区域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生物质能源的需求,促进经济、生态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生态保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4.2基本原则 ⑴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讲求实效的原则; ⑵坚持先规划后建设、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相对集中的原则; ⑶坚持标准化、科学化、规范化、规模化工程建设原则; ⑷坚持依靠广大群众,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原则; ⑸坚持合理利用资金、坚持节俭、实效的原则; ⑹坚持强化科技投入、提高科技生产力比重、加快基地建设速度、提高造林质量的原则。 4.3规划期限 项目建设期为3年,即2008—2010年。 4.4规划目标 4.4.1总体目标 利用2008—2010年3年时间,建成文冠果生物柴油原料林示范基地110万亩。通过项目建设,使区域生态得到改善,农民收入逐年增加,地方经济不断发展,能源紧缺的局面得到一定的缓解,推动林业生物质能源产业取得实质性进展,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发展“三赢”目标。 4.4.2具体目标 ⑴基地造林规模 此次规划,涉及庆阳、陇南、平凉、天水、定西5市及白龙江林业管理局,建设文冠果基地总计110万亩,其中2008年建设36.50万亩,2009年建设40.60万亩,2010年建设32.90万亩(详见附表6:建设任务年度安排表)。 ⑵造林指标 造林成活率方面,当年成活率普遍达到90%以上,个别地区如庆阳市达到95%以上,造林后第二年造林面积核实率达到100%,造林合格率90%以上,3年后造林保存率在85%以上。 ⑶产量 通过合理的整地造林及抚育措施,实现文冠果栽植3年后开花挂果,8年进入盛果期。旱坡地无灌溉条件园子5年生亩产种子204kg/亩,进入盛果期后,产量更高。国内资料显示,“10年生单株产种子5kg左右;30年生单株产种子20~35kg,结实期一直延续100余年。” ⑷经营管护 土地面积集中连片,权属清晰,可有利于经营管护,在此基础上,经营管护要落实到县、乡、到实施单位,实现管护责任落实到具体人员的目标。 ⑸科技支撑 科技支撑覆盖立项、造林、管护、病虫害防治、果品的采摘等方面,科技扶持措施落实到位,实现一对一对口扶持目标,发挥市级科技单位在项目中的技术指导作用。 5 规划建设方案 5.1建设性质 本项目在我省属于首次建设,项目性质为新建。 5.2建设范围 5.2.1 项目区选择 文冠果适合在我国大面积的荒山、荒地、沙化土地等不良条件下生长的诸多优势。通过文献研究和野外调查,发现文冠果常在海拔800~2000米的黄土高原、丘陵、山地、悬崖石隙处生长,对土壤要求不严,在黄土丘陵、冲积平原、固定沙地和石质山区都能生长,耐瘠薄;文冠果抗病虫害能力强,病虫害少;文冠果喜光,但也能耐半阴环境;文冠果深根性,主根发达,抗干旱,在年降水量约150毫米的宁夏有散生树木,在低湿地生长不良;文冠果耐寒性强,能耐-30℃至-40℃低温,在最低气温-41.4℃下也可安全越冬。 此外,文冠果繁殖较容易,可以通过播种(种子发芽率大于80%)、根插、枝插等方式进行繁殖,为其规模化种植提供可行性。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通过对文冠果分布区的16个省、直辖市、自治区进行资源调查,根据文冠果在我国各地分布的集中程度与现有资源数量,甘肃是文冠果的天然分布区。由于长期过度开垦采伐,文冠果原始林已不复存在,经过天然更新后,自然恢复形成次生林,呈小片林分布,树龄一般在10年以下。 通过对省域内自然条件、土地资源、科技支撑实力等方面的综合考察和认真筛选,最终确定文冠果能源林基地建设范围为5市加1省直单位,即定西市、庆阳市、平凉市、天水市、陇南市以及白龙江林业管理局(详见附表1:甘肃省文冠果种植县(区)基本情况调查表及附表3:甘肃省文冠果基地建设规划用地情况调查表)。根据《甘肃省林业发展“十一五”和中长期规划》确定的生态治理总体布局,天水市、定西市属中部增加林草覆盖、实行综合治理为主的地区;平凉市、庆阳市属遏制水土流失、发展林果产业为主地区;陇南市属强化森林保育、改善生态环境为主的地区。因此,本项目的建设地点选择及总体布局,契合了规划要求,建设范围科学、合理。 5.2.2 建设范围 在基地建设范围从市一级单位层面确定后,充分考虑各县、乡交通、劳动力、电力、水利等社会经济条件,根据文冠果的生物学特性及项目区的立地条件,按照集中连片的原则,进一步将建设地点落实到山头地块。建设范围具体到县(区)情况如下: 定西市:安定区、通渭县、陇西县、临洮县、渭源县、漳县; 庆阳市:西峰区、庆城县、环县、华池县、合水县、宁县、正宁县、镇原县、正宁林业总场、湘乐林业总场、合水林业总场、华池林业总场; 平凉市:崆峒区、泾川县、灵台县、崇信县、华亭县、庄浪县、静宁县; 天水市:秦州区、麦积区、甘谷县、武山县、秦安县、清水县、张川县; 陇南市:西和县、礼县、宕昌县、成县、武都区; 白龙江林业管理局:白水江林业局、舟曲林业局、迭部林业局。 5.3产品市场前景分析 5.3.1产品用途 文冠果是我国北方的重要油料树种,进入盛果期后单株产量可达2kg以上,每公顷产量最高可达到9000kg,每公顷能生产生物柴油2250kg或更多。研究结果证明,文冠果种仁含油量达66.9%,优良品种的种仁中含油量达73%,超过一般的油料植物。其油脂成分:硬脂酸、油酸38.9%,亚油酸42.82%,山萮酸7.2%,花生酸6.9%,亚麻酸及甘碳烯酸各为0.3%。 文冠果种仁含人体所需的各种氨基酸达19种,每100克种仁含人体所需的各种氨基酸23.03克,可供食用和医药。文冠果油所含亚油酸可作为高级润滑油、增塑剂、油漆、肥皂原料。也是重要的生物质能源和其它工业原料。据初步分析,由文冠果油制备的生物柴油相关烃脂类成分含量较高,内含18C的烃类占93.4%,而且无硫、无氮等污染因子,符合理想生物柴油指标。 5.3.2产品需求预测 目前世界各国纷纷根据本国国情选择合适的油脂原料生产生物柴油。欧洲各国,尤其是德国,大规模种植油菜,采用菜籽油生产生物柴油,并建立了相应的产品标准。美国主要利用高产转基因大豆,发展以大豆油为原料的生物柴油产业。东南亚国家主要种植油棕,棕榈油已成为当地发展生物柴油的重要原料。 我国发展林业生物质能源潜力巨大,前景十分广阔,最终使林业生物质能源达到从原料培育、加工生产到销售的“林油一体化”格局。据国家林业局测算,我国现有可作为林业生物质能源利用的原料约3亿吨,折合标准煤约2亿吨。我国木本油料树种总面积超过400万公顷,种子含油量在40%以上的植物154种,果实产量在400万吨以上。目前我国尚有宜林荒山荒地5400多万公顷,还有近1亿公顷盐碱地、沙地以及矿山、油田复垦地等不适宜农耕的边际性土地,大都适宜培育特定的能源林。 我国是植物油脂资源短缺国家,现有油料作物年产油脂在1000万吨左右,不能满足国内食用油消费市场需求。近几年油脂进口量逐年递增,2004年超过700万吨,成为全球最大食用油进口国。我国目前进行小规模生物柴油生产的企业,基本上依赖资源非常有限的餐饮业废油—“地沟油”,尚缺少稳定、可靠的油脂原料供应基地和渠道。而目前我国人工栽培的文冠果面积很小,远不能满足生产的需要,急需尽快实现规模化、产业化,形成新的产业链,发展潜力非常大。 “十一五”期间,文冠果的高效栽培技术研究已被列入国家科技支撑项目中。同时,甘肃是一个拥有大量荒山、沙化土地的省份。这意味着甘肃文冠果资源量的增加有着巨大的潜力,文冠果作为生物柴油的原料也有着光明的前景。 5.4建设内容 本项目建设内容包括:完成110万亩能源林基地的整地;完成110万亩能源林基地需求苗木购置、栽植;完成110万亩能源林基地建设期的抚育管理、肥料购置;完成8475亩的良种繁育基地配套建设;组织完成项目建设期间的施工监理、及完工后的检查验收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毕业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