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高考之传统文化经典阅读训练含答案.docx

上传人:人****来 文档编号:4823639 上传时间:2024-10-14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71.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之传统文化经典阅读训练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高考之传统文化经典阅读训练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传统文化经典阅读训练 一、《论语》 1.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文后题目。 ①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 ②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论语·公冶长》) ③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季氏》) (1)孔子认为益友有哪些品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孔子认为在与朋友交往中应该怎么做。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正直,诚信,博学。 (2)孔子认为,在与朋友的交往中,要讲信用,实事求是,待人真诚,不夸夸其谈、花言巧语,不阿谀奉承。 参考译文 ①曾子说:“我每天都会几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做事是不是尽心尽力了?与朋友交往时是不是诚实守信?有没有复习老师传授的知识?” ②孔子说:“甜言蜜语,面貌伪善,点头哈腰,左丘明认为这种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心怀怨恨,表面上却跟人交往密切,左丘明认为这种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 ③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结交正直的人、诚信的人、知识广博的人,对自己有益。结交谄媚逢迎的人、表面奉承而背后诽谤人的人、善于花言巧语的人,对自己有害。” 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文后题目。 ①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 ②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 ③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论语·公冶长》) (1)文中最能体现孔子“忠恕”思想的是哪一句话?你认为孔子“忠恕”思想的核心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现代社会中,“忠恕”思想有何积极意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仁慈博爱,推己及人,众生平等。 (2)“忠恕”,意味着交往和沟通要以宽厚善良的心地和包容开放的襟怀接纳对方,尽心竭力,与人为善,而不是凌驾于别人之上,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能实践“忠恕”,我们这个社会离和谐也就不远了。 参考译文 ①子贡问道:“有一个字而可以终身去实践它的吗?”孔子说:“大概是‘恕’吧!自己不想要的,也不要强加给别人。” ②孔子说:“曾参啊!我的主张贯穿着一个基本思想。”曾子说:“是。”孔子出去以后,别的弟子问曾子说:“老师的话是什么意思呢?”曾子说:“老师的主张不过是忠、恕两个字罢了。” ③子贡说:“我不愿意别人把事强加在我身上,我也不愿把事强加在别人身上。”孔子说:“赐啊,这可不是你能做到的。” 3.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文后题目。 孟武伯[注]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为政》 注 孟武伯:鲁国贵族仲孙彘。“武”是他的谥号。 画线句中的“其”字,一般解释为“子女”;而在当代学者徐志刚的《〈论语〉通译》中,则将“其”解释为“父母”,将句子标点为:“父母,唯其疾之忧。” (1)据此,分别解说画线句的不同意思。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联系孔子答话富有针对性的特点,谈谈你对两种解说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使父母只担心子女的疾病。②对父母,要特别担心他们的疾病。 (2)“特别担心父母的疾病”当然是一种孝道,但就针对性而言,不如第一种理解更深:让父母只担心子女的疾病,而不担心子女为人处世方面的问题,此乃大孝,尤其对“尚武”勇猛的孟武伯来说,父母会担心他惹是生非、遭难遇祸,因此孔子才如此回答他。(意思对即可) 4.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文后题目。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 (1)以上两段话共同表达了怎样的为政观?请用一句话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以上文字,谈谈你对这种为政观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为政者应以身作则。 (2)孔子认为,为政者的德是处理政事的关键所在。为政者首先要加强自身的修养,以德为政。为政者只有以身作则,端正自己的行为态度,用自己的品德去领导和号召天下,才会使天下百姓自然循其道而向善,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这种为政观无论对于哪个时代都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参考译文 季康子向孔子问到政务方面的事。孔子回答说:“政的意思就是端正。您自己先做到端正,谁敢不端正呢?” 季康子向孔子问什么是为政之道,说:“如果杀掉不守道义的人,来亲近道德高尚的人,怎么样?”孔子答道:“您治理国政,哪里用得着杀人呢?您向往善道,百姓也就会从善了。君子的道德好比风,小人的道德好比草。草受风吹拂,一定顺风倒伏。” 5.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文后题目。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 “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中庸》) (1)这三段文字体现了孔子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想。 (2)结合上面三段文字谈谈你对这一思想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中庸 (2)中庸之道不是无条件的折中,一味地调和,是要在礼与义的原则下寻求矛盾各方的协调与和谐。中庸的和是指通过做事适度在矛盾中求统一;要求主事者倾听不同意见,根据不同情况采取适宜的方法。是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黄金规则,对建设和谐社会有重要的意义。 6.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文后题目。 甲 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节选自《论语·微子》) 乙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节选自陶渊明《归园田居》) (1)材料甲中,子路所说的“长幼之节”和“君臣之义”分别指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同样身处乱世,子路认为“不仕无义”,陶渊明却将出仕视为“误落尘网中”。你如何理解并评价这两种人生观?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长幼之节”指年长者和年幼者之间依尊卑次序合礼言行。“君臣之义”指有才能的人出仕,辅佐君王治理天下。 (2)子路:以天下为己任,勇于担当。陶渊明:不逢迎世俗,洁身自好。两人的选择,子路更有社会责任感,而陶渊明更听从内心呼唤。都是个人追求,无所谓对错。(评价言之有理即可) 7.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文后题目。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注]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论语》) 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论语》) 注 “商”即“卜商”,指子夏。 (1)分别指出上面两段文字对待学习的不同主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孔子的教学相长思想,谈谈你对“起予者商也”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前者体现了“学思并重”的主张,后者体现了“以行促学”的主张。 (2)子夏因诗(艺术)悟道(事理),从浅近的事例发现深刻的道理,启发了孔子,这正符合孔子的教学相长思想,因此孔子说“起予者商也”。这种将学习与思考、发现等相互结合,使教学相互促进的教育思想值得我们借鉴。 参考译文 子夏问道:“‘美丽的笑脸上泛起一对酒窝,漂亮的眼睛闪闪转动,未染色的丝绸变成了艳丽的衣裳。’这几句诗是什么意思?”孔子说:“先有了白底子,然后才画上画。”子夏说:“那么礼仪是不是后于仁义呢?”孔子说:“启发我的是你卜商啊!从此可以跟你谈论《诗》了。” 孔子说:“我从卫国回到鲁国,然后把乐曲进行了整理订正,使《雅》《颂》各归适当的位置。” 8.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文后题目。 ①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论语·里仁》) ②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论语·子路》) (1)选文①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思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谈谈你对选文②中孔子言论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尊重父母,孝亲无违。 (2)孔子一方面肯定了亲人之间相互维护的行为,因为背弃亲情,将会导致信任缺失,亲情淡化,人格扭曲;但从另一方面来看,这种盲目“为尊者讳,为亲者讳”的做法,会导致互相包庇、欺骗的恶果,不利于健全人格的培养,因而需要结合实际辩证看待。 参考译文 ①孔子说:“侍奉父母应该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如果自己的想法没被接纳,仍然应该尊敬他们,不要违逆他们,为父母而操劳,不怨恨。” ②叶公对孔子说:“我家乡有一个耿直的人,他的父亲偷羊,做儿子的去告发指证自己的父亲。”孔子说:“我家乡的耿直之人与你说的不一样,父亲为儿子隐瞒,儿子为父亲隐瞒。正直就在其中了。” 9.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文后题目。 ①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公曰:“告夫三子!”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论语·宪问》) ②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论语·宪问》) (1)解释曾子这句话的意思,并指出和第①则文字中孔子行为的共通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解释:君子考虑问题,不应该越出职位的范围。共通点:都强调各司其职、恪尽职守。 解析 第②则文字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而第①则文字恰好是说“在其位,谋其政”,当时孔子的地位在“大夫之后”,但他说:“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意思是,我曾经居于大夫行列的末位,职责所在,不得不把这件事告诉你。可见,两者都强调的是恪尽职守。 (2)孔子“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思想与他“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是否矛盾?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孔子提出的“位”指职守,强调各有权限,各守本分。(或“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蕴含的另一层意思是“在其位就要谋其政”,强调各守本分,恪尽职守)“知其不可而为之”则强调“仕”的担当,体现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两者都强调做好分内的事,所以并不矛盾。 解析 “知其不可而为之”,这是做人的大道理。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反映出他孜孜不倦的执着精神和勇于担当的社会责任感。“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是孔子对于学生们今后为官从政的忠告。他要求为官者各负其责,各司其职,脚踏实地,做好本职分内的事情。两者其实都是强调一种社会责任感。 10.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文后题目。 ①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论语·颜渊》) ②“文灭质,博溺心[注],然后民始惑乱,无以反其性情而复其初。”(《庄子·缮性》) 注 溺心:指掩盖了天然的心性或纯朴的本质。 (1)子贡和庄子对于“文”和“质”关系的认识有何差异?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子贡认为“文”和“质”一样重要,庄子认为“文”会损害到“质”。 解析 辨析两段材料表达内容的异同,要注意把握每个语段的意思。第一则材料,主要讲了子贡对“文”“质”的理解,他认为“文犹质也,质犹文也”,即二者是同等重要的。第二则材料,庄子认为浮华的“文”毁坏了“质”。由此可以得出答案。 (2)结合生活实际或成长经历,谈谈你赞同哪种“文质观”并简述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一)我赞同子贡的观点。人有了好的本质,还要注重仪容、举止、礼节等外在的修养。当代人,还是要注重内外兼修,不然纵有满腹才情,也可能会在人际沟通等方面出现问题,很难完全实现人生价值。 (示例二)我赞同庄子的观点。过多外在的追求使人惑乱纠结,反而会妨害内心的纯朴。比如一个学生如果过分注重自己的仪容,就可能会妨害自己的学习或内心的宁静,影响其人生成长。 解析 回答问题时,要先明确观点,然后再阐述理由。比如同意子贡的观点,就要阐明“文”即外在的表现和“质”即内在的品质之间的关系以及对现实生活或自身成长的影响。 参考译文 ①棘子成说:“有德行的人只要具有好的品质就行了,要那些文采(表面的礼仪形式)干什么呢?”子贡说:“真遗憾!夫子您这样谈论有德行的人。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本质就像文采,文采就像本质(,都是同等重要的)。去掉了文采,虎豹的皮和犬羊的皮就差不多了。” ②“文饰浮华毁坏了质朴之风,广博的俗学湮没了纯真的心灵,然后人民才开始迷惑和纷乱,没有什么办法返归本真而回复原始的情状。” 11.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文后题目。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子曰:“乡愿,德之贼也。”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孟子曰:“仲尼不为已甚者。” (1)孟子认为“孔子不做过头的事情”,其依据是什么?请结合上述文字简要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与之比。”(或“君子没有固定的亲疏厚薄,是将义作为与人交往的依据”。) 解析 作答本题,应以材料中孔子的话为切入点进行分析。材料中的第一条和第二条语录中,孔子表达了他为人行事的准则,其强调了“仁”“义”。由这两个准则出发,当然会“不为已甚”。 (2)请对孔子提出的“乡愿,德之贼也”这一观点作阐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孔子虽主张中庸之道,但强调“义之与比”“以礼节之”,反对知和而和。而乡愿做事不讲原则,没有是非观念,有违孔子的中庸之道。孔子认为“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而乡愿则是不讲是非的好好先生,有悖于仁,因此孔子称他们是“德之贼”。 解析 作答本题,首先要明白“乡愿”的意义,就是指乡中貌似敦厚,而没有什么是非原则的伪善者。从以上几则论语中,可以看到,孔子有他自己明确的思想主张,有明确主张的人不可能受到所有人的喜爱,孔子认为“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所以绝对不可能做“乡愿”。由此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1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文后题目。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论语》) (1)上述文字中哪一句话最能体现孔子的“仁爱”思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2)依据上述对话,你认为孔子的“仁爱”思想表现出哪些重要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是“一以贯之”的“忠恕”;二是由己及人、博施于民、能近取譬等;三是注重“仁爱”的实践性和实效性,以实际行动造福百姓,推动社会进步。 13.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文后题目。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八佾》) 王者之制:道不过三代,法不二后王[注];道过三代谓之荡,法二后王谓之不雅。衣服有制,宫室有度,人徒有数,丧祭械用皆有等宜,声则凡非雅声者举废,色则凡非旧文者举息,械用则凡非旧器者举毁,夫是之谓复古。是王者之制也。(《荀子·王制》) 注 道不过三代,法不二后王:“三代”指夏商周三代,“后王”指当今君王。奉行的政治原则不超出夏商周三代,实行的法度不背离当代君王的需要。 (1)孔子和荀子在“礼”上的共同主张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有严格的等级,不能僭越,提倡复古。 (2)试评析孔子之“礼”与荀子之“礼”的不同之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孔子的礼尊崇的是周礼,提倡周代的礼制,并希望在当代恢复周代的等级制度;荀子强调的是复古不能过远(政治原则可以学习夏商周的优点,法度不能“二后王”),应根据当代君王的需要制定礼制。荀子的主张较孔子更为进步,适应了战国时期的社会发展。 14.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文后题目。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论语》) 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通“上”)论古之人。颂(通“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上溯与古人交朋友)也。(《孟子·万章》) (1)孔子和孟子的共同观点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知人(多层面了解交往对象)。 (2)简析孔子与孟子上述观点的差异。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孔子认为只要从行为(所以)、经历(所由)、兴趣习惯(所安)等多方面去观察和了解,就能够正确地认识一个人。而孟子则强调要“知人论世”,认为仅以“颂其诗,读其书”来认识是不够的,还需要关注一个人所处的社会(时代)背景。应该说,孔子的观点务实而可行,孟子的观点经典而深刻,都是值得借鉴的。 15.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文后题目。 ①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论语·子罕》) ②夫礼者,自卑而尊人。(《礼记·曲礼上》) ③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 ④圣人缘人情以制礼,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异同,明是非也。(明·张璁《正典礼第一》) (1)请用《〈论语〉选读》教材中一篇课文的标题概括①②两则材料。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克己复礼。 (2)根据上面的材料,简析孔子的观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礼不只是外在的行为规范,它要求有一颗仁爱之心,要带着仁爱之心去执行这些规范。 16.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文后题目。 ①子路问于孔子曰:“鲁大夫练[注]而床,礼邪?”孔子曰:“吾不知也。”子路出,谓子贡曰:“吾以夫子为无所不知,夫子徒有所不知。”子贡曰:“女何问哉?”子路曰:“由问鲁大夫练而床,礼邪?夫子曰:‘吾不知也。’”子贡曰:“吾将为女问之。”子贡问曰:“练而床,礼邪?”孔子曰:“非礼也。”子贡出,谓子路曰:“女谓夫子为有所不知乎?夫子徒无所不知。女问非也。礼,居是邑,不非其大夫。”(《荀子·子道》) ②《春秋》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春秋公羊传·闵公元年》) ③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 注 练:父母死后十一个月举行的祭祀,因祭祀时需披戴白色熟绢而得名。 (1)请引用《论语》中的原句说明材料①中孔子回答子路“吾不知也”的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非礼勿言。 解析 回答时要注重分析文段①中孔子的态度,孔子回答子路的问题“鲁大夫练而床,礼邪”时,说“吾不知也”,而回答子贡的问题“练而床,礼邪”时说“非礼也”。同样的一个问题,不同的回答,原因在于二人的问法不同。由此可以看出,孔子的“吾不知也”与②③表达的意思有关,回忆《论语》内容,可以看出,应该回答“非礼勿言”。 (2)结合上面三段文字,对孔子“为尊者讳”的做法进行简要评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孔子编撰《春秋》时“为尊者讳”,是对地位尊贵者的过失采取隐瞒回避的态度。它和“居是邑,不非其大夫”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一样,目的都是维护君主的统治和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等级秩序。当然,“为尊者讳”的做法也有历史局限性,容易强化对居高位者的盲目崇拜,用之不可不慎。 解析 回答问题时要注重分析三段话表达的相同观点,即“为尊者讳”,然后分析这个观点表达了孔子对君王的态度和在当时的作用,最后分析这个观点对现代社会的作用等。比如“为尊者讳”,在现代社会中是有其局限性的,这样一来,就不能够对所谓“尊者”提意见了,就不能让他们很好地改正错误了。 参考译文 ①子路问孔子说:“鲁国的大夫披戴白色熟绢为父母进行祭祀时睡床,合乎礼吗?”孔子说:“我不知道。”子路出来后,对子贡说:“我以为先生没有什么不知道的,先生却偏偏有不知道的。”子贡说:“你问了什么呢?”子路说:“我问:‘鲁国的大夫披戴白色熟绢为父母进行祭祀时睡床,合乎礼吗?’先生说:‘我不知道。’”子贡说:“我将替你去问问这件事。”子贡问孔子说:“披戴白色熟绢为父母进行祭祀时睡床,合乎礼吗?”孔子说:“不合礼。”子贡出来,对子路说:“你说先生有不知道的事吗?先生却偏偏没有什么不知道的。你问得不对啊。根据礼制,住在这个城邑,就不非议管辖这城邑的大夫。” ②(孔子编撰)《春秋》避讳地位高的人、亲人以及贤人。 ③齐景公向孔子问什么是为政之道。孔子答道:“君要像个君,臣要像个臣,父亲要像个父亲,儿子要像个儿子。” 二、其他文化经典 1.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文后题目。 夫凡人之性,见利莫能勿就,见害莫能勿避。其商人通贾,倍道兼行,夜以继日,千里而不远者,利在前也。渔人之入海,海深万仞,就彼逆流,乘危百里,宿夜不出者,利在水也。故利之所在,虽千仞之山,无所不上;深渊之下,无所不入焉。 (刘向《管子·禁藏》) (1)从材料的“夫凡人之性,见利莫能勿就,见害莫能勿避”中可以概括出来的一个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趋利避害 (2)概括并评析材料中传递的主要思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材料认为好利恶害、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人们为了追求利益,可以不惜一切代价。这种利害观迎合了当时社会许多人的想法,有其代表性。但是这种观点过于狭隘,它过分强调了人对“利”的追求,忽视了人也有不求名利无私奉献的一面。 参考译文 凡人之常情,见利没有不追求的,见害没有不想躲避的。商人做买卖,一天赶两天的路,夜以继日,千里迢迢而不以为远,是因为利在前面。渔人下海,海深万仞,在那里逆流冒险,航行百里,昼夜都不出来,是因为利在水中。所以,利之所在,即使千仞的高山,人们也要上;即使深渊之下,人们也愿意进去。 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文后题目。 白圭①曰:“丹之治水也愈于禹。” 孟子曰:“子过矣。禹之治水,水之道也,是故禹以四海为壑②,今吾子以邻国为壑。水逆行,谓之洚水。洚水者,洪水也,仁人之所恶也。吾子过矣。”(《孟子·告子下》) 注 ①白圭:名丹,字圭,战国时水利专家,其治水主要在于筑堤塞穴。②壑:本义为沟壑,这里扩大指受水处。 (1)白圭治水与大禹治水两者有何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白圭治水筑堤塞穴,让水流入邻国;大禹治水顺应水性,让水流入四海。 (2)简要分析材料中所体现出的孟子的有关思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民本思想(或“以人为本”“以百姓利益为本”)。②孟子把老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认为统治者的德行很重要,所以孟子肯定大禹将水导入四海,于人无害且造福人民的做法,而否定白圭将水堵塞之后流向邻国从而嫁祸于人,损人利己的做法。 参考译文 白圭说:“我治理水比大禹还强。” 孟子说:“你错了。大禹治理水患,是顺着水的本性而疏导,所以使水流汪于四海。如今你却使水流到邻近的国家去。水逆流而行叫做洚水。洚水就是洪水,是有德性的人所厌恶的。你错了。” 3.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文后题目。 韩昭侯以申不害为相。申不害者,郑之贱臣也,学黄、老、刑名,以干昭侯。昭侯用为相,内修政教,外应诸侯,十五年,终申子之身,国治兵强。申子尝请仕其从兄,昭侯不许,申子有怨色。昭侯曰:“所为学于子者,欲以治国也。今将听子之谒而废子之术乎,已其行子之术而废子之请乎?子尝教寡人修功劳,视次第;今有所私求,我将奚听乎?”申子乃辟舍请罪。(《资治通鉴》) (1)从申不害在请仕从兄遭拒后的表现可以看出,他是个________________的人。 答案 知错能改 (2)你怎样评价材料中的韩昭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知人善用,②能明法度,③善于说理,④坚持原则。 参考译文 韩昭侯用申不害做国相。申不害本是郑国的卑贱小臣,学了黄、老、刑名的学说,拿它向昭侯讲说求用。昭侯任用他做国相,对内整治政教,对外应付各国,搞了十五年,直到申子去世,韩国是国治兵强的。申子曾经为他的叔伯哥哥求官,昭侯不答应,申子一脸不高兴。昭侯说:“我向你学习的目的,是打算用来治理国家的。现在是听从你的请求而废弃你的学说呢,还是实行你的学说而废弃你的请求呢?你曾经教导我修治功劳记录,必须审视大小次第录用;而今你在法外另有私求,那我将听哪个话呢?”申子就离开了殿堂请罪。 4.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文后题目。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选自《孟子·尽心上》) (1)孔子被称为“圣人”,孟子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________”思想,被后人称为“________”。 (2)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孟子的三乐,每一点不超过10个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仁政 亚圣 (2)①父母兄弟的天伦之乐,②德行完满之乐(或“无愧于心之乐”“内心坦荡之乐”),③教育英才之乐。 5.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文后题目。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圣人也者,本仁义,当是非,齐言行,不失豪厘,无他道焉,已乎行之矣。(选自《荀子·儒效》)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选自《中庸》) (1)概括材料二“有弗学……行之弗笃弗措也”句的主要观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则材料的“知行观”有何异同?请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求学精进不已、坚持不懈。 (2)同:两则材料都认为学习须“知行合一”,所学知识必须付诸实践。 异:《荀子》将实践视为学习的终极目标,强调实践对于学习来说具有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庸》将“行”(实践)视作学习的重要环节,与“学”“问”“思”“辨”并列,但并未明确突出“行”在学习中的根本作用、终极地位。两者相比,前者对“行”的重视程度胜过后者。 解析 (1)这段文字主要讲的是如何求学,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主要写要广泛学习、详细询问、慎重思考、清晰分辨、专注实行等;第二层,讲要如何做到前面所说的。由此可以看出,作者认为求学就要精进、要坚持。 (2)“知行”的意思是“认识和实行”,第一则材料中,“行”是学习的终极目标,圣人正是通过“行”达到完美的境界的。第二则材料中,“行”与学、问、思、辨并列,这些是获得“知”的方法。由此,即可得出答案。 参考译文 (对待学问道理,)没有听说不如听说过,听说过不如眼见为实,眼见为实不如明晓事理,明晓事理不如亲自实践。学习的功夫到实践这一层次也就停止了……圣人以仁义为本,明辨是非,言行一致,判断没有毫厘之差,这并没有其他的窍门,就在于他能把学到的东西付诸行动罢了。 广泛地学习,仔细地询问,谨慎地思考,清晰地分辨,专注地实行。不学则已,既然要学,不学到通达晓畅绝不能终止;不去求教则已,既然求教,不到彻底明白绝不能终止;不去思考则已,既然思考了,不想出一番道理绝不能终止;不去辨别则已,既然辨别了,不到分辨明白绝不能终止;不去做则已,既然做了,不确实做到圆满绝不能终止。 6.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文后题目。 马骇舆,则君子不安舆;庶人骇政,则君子不安位。马骇舆,则莫若静之;庶人骇政,则莫若惠之:选贤良,举笃敬,兴孝弟,收孤寡,补贫穷。如是,则庶人安政矣。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此之谓也。(选自《荀子·王制》) (1)熟语“________________”源自这段文字。 答案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答“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或“载舟覆舟”也可) (2)从这段材料中概括荀子的政治观并作简要评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荀子以舟与水的关系比喻君与民的相互依存道理,虽然是为统治阶级巩固统治着想,但他看到人民的巨大力量,并提出安民主张,体现出可贵的民本思想,在当时具有较大的进步意义。 7.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文后题目。 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选自《孟子·告子上》) 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古者圣王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饬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教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令之人,化师法、积文学、道礼义者为君子,纵性情,安恣睢而为礼义者为小人。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选自《荀子·性恶》) (1)请概述孟子、荀子对人性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专区 > 高考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