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电荷学问总结
一、教学目标:
1、学问与技能
〔1〕了解摩擦起电现象,知道自然界中存在两种电荷,并且了解正负电荷是怎样规定的。
〔2〕理解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3〕知道验电器的构造和原理以及如何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4〕了解电荷量的概念及单位。
〔5〕了解原子构造,物体不显电性的缘由。
〔6〕了解自由电子的概念及元电荷。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两种电荷相互作用的试验,培育同学规律推理力气
〔2〕初步生疏试验归纳法再物理学中的重要应用
〔3〕建立原子构造模型,培育同学的抽象思维力气
〔4〕运用验电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培育同学观看试验的力气
3、情感看法与价值观
培育同学事实求是的科学看法,加强唯物主义教育,进一步激发同学的学习爱好
重点、难点: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
二、学问点归纳
1、电荷
〔1〕摩擦起电:摩擦过的物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现象,这就是摩擦起电的现象
〔2〕两种电荷:①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做正电荷②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做负电荷
〔3〕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4〕验电器:①验电器的构造: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②作用:一是检验物体是否带电,二是检验物体带电性质③工作原理:同中电荷相互排斥④使用方法:用带电物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就有一局部电荷转移到验电器的两片金属箔上,这联翩金属箔由于带同种电荷相互排斥而张开。张开的角度越大,表示传给验电器的电荷越多。
2、电荷量
〔1〕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简称电荷,电荷的单位是库仑,简称库,符号是c。
〔2〕元电荷:电子是带有负电最小电荷的粒子,人们吧最小电荷叫元电荷,常用符号e表示,1e=1.610-19c;任何带电体所带电荷都是的正整数倍。
〔3〕自由电子可以移动:金属中有些电子可以自由移动,人们把这些可以自由移动的电子叫做自由电子
原子构造:①原子是有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位于原子的中心,比原子小得多。原子核得半径大约只有原子半径的十万分之一。②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电子在核外绕核运动。③在通常状况下,原子核所带电荷与核外电子全部电子总共带有的负电荷在数量上相等,整个原子呈中性,也就是原子对外不显电性。
3、导体和绝缘体:
〔1〕有的物体擅长导电叫做导体,例如金属、人体、大地、石墨、食盐水等溶液,等等这些都是导体。
〔2〕有的物体不擅长导电叫做绝缘体,例如:橡胶、陶瓷、塑料、油、纯水、纸、枯燥的木棒、玻璃等都是绝缘体。
〔3〕导体和绝缘体没有明显的界限,在条件转变后,绝缘体可以变成导体,导体也可以变成绝缘体。
三、相关学问超强连接
〔1〕摩擦起电的实质:①由于不同物质的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力气不同,当两个物体相互摩擦时,哪个物体的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本事弱,它的一些电子就会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失去电子的物体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由于带有多余的电子而带负电。②摩擦起电实质上并不是制造了电,只是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了另一个物体,使正负电荷分开,电荷的总量并没有转变。相互摩擦的两个物体,必定带上等量的异种电荷,带正电的物体缺少电子,带负电的物体有了等量的多余的电子。③在转移过程中只能转移核外的电子,原子核是稳定的。
〔2〕摩擦起电的条件:①相互摩擦的物体是不同的物质,同种物质的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力气是违反的,不会消逝电子的得失,因此不行能起电。②摩擦起电的两个物体要与外界绝缘,假设用手拿着金属棒去摩擦别的物体,金属棒是不会带电的,这是由于金属、人体、大地都是导电的,摩擦过的金属棒上带的电通过人体传给大地,因此金属棒不带电。③摩擦起电的物体束缚电子的本事由弱到强的次序是:毛皮、玻璃、云母、羊毛、尼龙、丝绸、硬橡胶、金属、松香、硫。上述物质中任何两种物质相互摩擦,排在前面的物质原子核对核外电子束缚本事较弱,经常带正电。排在前面的物质原子核对核外电子束缚本事较强,经常带负电。
〔3〕Ⅰ、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方法:①利用正负电荷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②利用电荷之间相互作用的性质。③用验电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Ⅱ、推断物体到底带正负电的方法:①利用电荷相互作用的规律来推断。②利用验电器来检验。
〔4〕"中性'和"中和'的区分:
中性是指原子对外不显电性即原子核所带电荷与核外电子全部电子总共带有的负电荷在数量上相等,整个原子呈中性。物体呈现中性并不是物体没有电荷,只是物体里的正负电荷数量相等。
中和是指带有等量的异种电荷的物体接触时,电荷发生转移,最终两个物体都呈现中性的一种现象。
第 6 页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