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桃花源记写作手法 桃花源记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陶渊明晚年的作品。文章运用多种写作手法,为我们描绘出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王国世外桃源。巧设悬念,引人入胜 【剪辑一】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文章开头寥寥数语,就把读者带入一处人间仙境。一个“忘”字,说明渔人恍恍惚惚,不知自己身在何处;一个“忽”字,说明桃花源仿佛从天外飞来,令人心生疑惑。接下来,文章描写了桃林之大、之美、之静谧,令人陶醉,这不是仙境,又是什么?更令人称奇的是,渔人从桃花源出来时尽管“处
2、处志之”,可当他再去寻找时,却“不复得路”,桃花源连一点儿印迹也没有了,当真是可遇而不可求。寓实于虚,亦真亦幻 【剪辑二】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汉末以来,各方势力连年混战,百姓辗转于战火之中,苦不堪言,于是一些人便纷纷躲入“绝境”中去谋生。作者早年从官场退归田园,可天灾人祸却彻底粉碎了他悠然地躬耕于田园的美好愿望。田园不是他的容身之所,究竟到哪里去寻找一处乐土呢?只有到“世外桃源”中寻觅了。作者把对合理社会制度的向往写得越真切,就越能反映出他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失望,这种寓实于虚的写法,给人亦真亦幻的美感。笔法细腻,感情真挚 【剪辑三】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作者通过细腻的笔法,将祥和宁静的田园、幸福快乐的人们、淳朴好客的民风,一一展现在读者面前。这种物阜民丰的社会,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的最大梦想。因为陶渊明在归隐田园后,了解劳动人民的所思所想,于是心中便涌动着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关怀与同情,所以才能用细腻的笔法虚构出一处绝美的人间乐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