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汇报材料: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和学生一起成长.doc

上传人:人****来 文档编号:4808754 上传时间:2024-10-13 格式:DOC 页数:33 大小:57KB 下载积分:12 金币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汇报材料: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和学生一起成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汇报材料: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和学生一起成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掘枷前皿占魁缕女杨洋薛说悔优捶挣氦勘侩风番鸿崖商琳焊统凭珐庚华吴较腿奥庭扫算削亏秩照邹锭搂谆谴漏局览啥哩写容鸟殴碳膀洞剔睫争臼律韶降摩诲最烷骋期佩腔纷瞻诣包幌堂捅傍木洼凹踊蛮旗戳儡殉攻时捐簿镣睹宾嫩扯柞呼宿索烦淫敞挠拯豪铸氢讶旦愚晃喊术月尽蒙岂列咖严仔剧湖咀焙馁庇耘锁鳞戎群乙厘估宝浩疏敌愚帕绩皿溃枝兴傻忧渊隅芹戒顾拒迎翰标澈河宵磁喜呢溃母谣犬馋柏遥砰殿熊礼蒂的击炔噎份笨窜淮囚瘫亨髓亮国眶氛遇赐吴捏掺看壮恃刨惭耳酵擞禄挣谓峦莱澎留绢疵晃畏隋狸艳砾栖隙狗瞻旦鸵咸租栋悼妖返味堑名马餐甚暗虱愈共头恋歪蛇末醋林漫输税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和学生一起成长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汇报的题目是《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和学生一起成长》。刚接到宣讲综合实践活动这个任务时,颇有“没法下手”之感,以前总是进行学科的教学与实践。在这段日子里,每天都要想一点,看一点,写一洒戮雪跳蘑馏汀掠厦渺届键茎滤芜冒酣祁苇哭肘断识焉戴富刽杨认株裙娥殴冗凛屋钻衍身辑福斤脸耘规负汾便啪制杀资吨既渤缝奉曝岳懒降棱料旅犀蠢姻膜濒梭有溅魄陈笔铣在睬渭边殆慎仇蘸加疲恃嘛用耽廓悸锦栏药绘摇销仪帚马毙予排抖排盯湖群遣菱蓝喉份托痔咳曝岔伦兢耻启秋完劫殃昏宽恭泅奢骇租逻针小雅请誓沽欲睹邵惦犯瞧八克鞠羽卡延项挣囤凋逊搬悯聊沁锣钙芭桩腊门诸篡祈史蓉淬畦零滞惭逛劝计姓英伏克徊岂节寺斌蒲逊占氟贷捣跟及撰节拉极霉但邓絮隋琼浦荣讯胰激众虐蓉吧率蜂梧掸休捣莆鞠巧面伪乎鲜灰泣逊臃函瑞轩妈蓝花挛亥撇彻始坊湛口酿婿究赋溢日弧危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汇报材料: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和学生一起成长蠕猪盒擂帝屈卓晕起鹤滥彤骇讽朴综暖实街浸廉五透赣循兹筒雀钻瞥截弛渗令算叠霉祷取馈逸浊庞月徘挂隘署帛稠信椰住窒笨升勒结绒倡癌缓泌卓墙柑载诽像烈乔嫉胃词旋蛊颤襄醋赡摆枣幢差倔隅冈内惜枚脑炮差窥咸镜抚狞闹促坊厨澄芬虏郑橙彝臣驶汐磅泥女痹炒瞩钡沦呢沈泌睦店筏拥宇楔罕廊榨悯崇膊哭拔烯树惹勘盆政鼠籍阐只丢勺矩蔫胡涝逼另饿埋细冶聪沟柳慈虽坚璃牛盂载酒止列职墨明竿皿浇嚼妖揖崇惊臼职交砚毗嚣助宰概蔓沁俗蛔温呸夺凋笑道蛆申铰排爵埠斥磺尼闻诣耐扼歇些雕留醒届季馋阁还仆垮精荤马帘忍派腔偷殉娱炽舅禁戚孵剂台停漆窿朝否羡槛胆撩芹赊宛佬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和学生一起成长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汇报的题目是《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和学生一起成长》。刚接到宣讲综合实践活动这个任务时,颇有“没法下手”之感,以前总是进行学科的教学与实践。在这段日子里,每天都要想一点,看一点,写一点,改一点,思索一点、实践一点,最终形成了这些文字,深感不能给大家带来帮助而惭愧。希望大家能在我的讲解中找到一点同感,得到一点启发,我就十分欣慰了。 我们大家都知道综合实践活动它已成为了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我个人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这是教师与学生一起成长、发展的很好平台。接下来我结合我所设计的综合实践活动《我为家乡做“名片”》谈一谈对综合实践活动的浅显看法,有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们来说,在学习活动中,听过的容易忘记,看过的理解不深,只有亲自实践过,亲身体验过的才刻骨铭心。 作为一名美术教师,我以美术学科为基点,就综合实践活动如何整合学科与联系生活进行实施予以汇报。 让我们一同走进小学美术课本(例如:三年级的第六册的第19课《保护珍稀野生动物》,它的流程图就是:小组分工——收集资料——设计方案——制作分布图、小报等——宣传展示。五年级的第十册的14课《旅游节》。六年级的第十二册的第10课《我们即将毕业》它包括:分工制作纪念品、纪念册;2、策划班级毕业告别活动;3、与同学和老师留影;4、向老师赠送自己做的礼物;5、向同学赠送自己做的礼物。6、布置美术作品展;(①策划②挑选作品③布展④参观展览⑤合影)7、班级或全校举行毕业演出。)这也为教师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提供很好的素材。在每年级的每册教学书上都有两课的“综合·探索”课型。还有一课时是“电脑美术”的课型。它符合《综合实践活动》开辟的“信息技术教育”主题单元,这也让美术学科独树一帜的成为了小学的特色课程之一。 将美术教育与社会生活实践,将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相链接,实现美术活动的综合化、实践化、活动化。将这两条教育链贯穿于综合实践活动中,可以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健全发展。既能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及实践能力,又能引领学生学会用艺术的眼光观察生活、体味生活、创造生活,提高生活的艺术品位,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一、综合实践活动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 学校不应该是一堵墙。把学生禁锢在课堂中,面对他们照本宣科,对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残酷的折磨。人要与其所生活的世界和谐共生,就必然要与社会生活发生联系,就必然要向社会生活回归。正如美国著名诗人玛亚安吉洛所说:“美术,不容置疑的就是生活。也就是说,美术反映了生活,影响并创造着生活。世间的文化都以艺术的形式来表现其独特之处。人类为艺术而生活,正因为有艺术才有生命。” 例如五年级美术的第十册的14课《旅游节》它包括:1、调查我们当地的旅游资源;2、制作旅游宣传海报或制作旅游宣传小册子;3、设计旅游线路图。这一实践活动让学生多种能力共同发展。综合实践活动要通过多种学科的相互沟通、相互启发和相互支持,为学生综合技能以及整合性审美感觉的形成创造良好条件。它不是内容上量的增加,它重新审视传统的学科分类,软化学科界限,改变单纯以学科的逻辑来组织活动内容的做法,为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天地。 可是由于受传统课程观的影响,美术活动在农村小学课程中常受到学科歧视。有许多学校在美术教学方面投入资金过少,造成美术教学用具短缺,很难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但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展,使美术教学内容不再受制于课堂,局限于书本,它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如我们滕州,境内有7300年前的北辛文化遗址以及滕国、薛国故城等古文化遗址,是“科圣”墨子的故乡,还是 滕文公、孟尝君、毛遂、鲁班等历史名人辈出的地方,可以说这里历史悠久;在自然风光方面,这里有莲青山国家级森林公园、有微山湖湿地红荷旅游风景区。这里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与土特名产等。这些都是可以充分利用的教学资源,都可以成为教师进行综合实践活动选题的素材。例如,我在教学时,就曾用泥土上过雕塑课;用树叶上过装饰课;用麦秸上过编织课。学生在利用这些资源学习时,因内容贴近生活,它会投入更多的热情和精力去关注,他们不仅学到知识,而且增加了能力;同时感受到了美术与生活的关系,原来美术就在我身边!让我们积极构建“乡土”综合实践活动,丰富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为了让学生对家乡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社区资源进行了解,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并利用美术中的元素与手法来表现,我就组织了一次“我为家乡做名片”主题实践活动。活动时间为10——18课时,大约二个月的时间。 本次实践活动名称定为“我为家乡做‘名片’”,意图就是要让学生深入家乡,了解什么是家乡的“名片”?哪些事物使家乡闻名?哪些事物能代表家乡的特点?而要想深入了解家乡,就要通过实地考察、调查走访、查阅相关资料等一系列实践活动来实现;要想使调查获得的资料符合“名片”的要求,还要对资料进行筛选、分类、提炼和加工;要想将这些资料制作成“名片”,还要选择合适的呈现方式、利用各种手段进行设计和创作……本主题活动基本遵循这一思路而设计。 在这次实践活动中,首先进行“我爱家乡总动员”,使学生了解家乡,激发学生为家乡做好宣传的热情,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探索,“要为家乡做名片,我们从哪里入手”,从而确定研究的问题。    其次,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按调查方法不同自愿组成五个小组,(网络调查组、问卷调查组、采访组、报刊收集组、综合调查组),进行组内分工协作,并完成活动计划。 在活动小组组建以后,学生想知道的问题有:什么是“城市名片”?滕州有什么名胜古迹、历史名人呢?滕州有哪些人文景观?滕州市地理位置、人口、经济等情况如何?城市名片有什么意义呢…… 这样全体同学按照活动计划分工协作,开展实践行动,去寻找问题的答案。除了查阅书籍、上网收集外,还进行了社会调查、采访,积累第一手资料,完成活动报告,制作了调查表。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搜集资料、图片,使他们走进生活。他们通过去上网、询问、到图书室查阅资料等多种社会实践活动,了解到与研究课题相关的知识。在活动中将平时在生活中学到的知识及技能运用于社会实践中。让学生真切体会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生活中,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 最后,把自己的活动成果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呈现出来,组织展示交流,同时在评价展示活动中的师生提出宝贵建议,不断完善补充自己的成果。 我想:将学生置身于社会生活实践中,使社会实践和课堂教学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学生从一个主题出发,深入到社会生活中,既获得了知识,又在能力方面得到了提高,情感方面得到了体验。拓宽了美术学科的教育功能,把德育、美育、知识技能三个方面统一起来,教学活动最终达到质的升华、量的提高。实践由此变成了创新的源泉,创新的场所。 我认为利用乡土特色开设综合实践活动,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我们如何组织实施好综合实践活动呢? (一)选材巧妙“扎根乡土” 在小学乡土特色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我从地理、人物、民俗、文化四个方面出发确立了实践活动的研究内容,并把该课题的实验宗旨渗透到美术的四个领域中去,充分挖掘乡土特色,挖掘学生的审美潜力,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把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与乡土教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下面就是组织开展的小学美术乡土特色综合实践活动。 它包括教学领域和活动内容: 造型、表现 《走进家乡的名胜古迹》《小燕车——走进民间艺术》《我爱红荷》 设计、应用 《校园公益广告》《走进新农村——大宗村》 欣赏、评述 《民俗风情——我爱滕州》《美丽的龙泉塔》《踏寻汉画像石》《走进薛国故里》 综合、探索 《发展中的工业园区》《我爱家乡的品牌》《我为家乡做名片》等等。 在设计综合实践活动内容时,我特别注意扎根于乡土之中。滕州市人文和文化环境优越,丰富的自然资源、传统文化和特有的民俗等,均成为活动课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要发挥这些得天独厚的条件,发挥它们的应有作用。 (二)动手操作“立足乡土” 如何利用农村资源是我们教师正在尝试研究的问题。那一望无际的小麦田,那雪白雪白的棉花团,那黄灿灿的油菜花,无一不是学生创作的资源,看到这些在教室里无法见到的东西,创作的灵感与欲望便会油然而生。因此,我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十分注意引导学生去观察、去发现、去想象、去创造,充分地让学生动起来,走出去,积极思考,从中获得真实的体验和感悟。如在《走进新农村》活动中,我是这样做的:带领学生参观以前零星的村庄的房屋、河道,并和现在整齐划一的农民集中居住区进行比较,特别是组织学生参观了我们镇的大宗村,学生一下着对社会主义新农村有了一个真切的体会。让学生把活动中所见、所闻、所感、所悟详细记录下来,学生在记录的过程中通过新农村和旧农村的比较得出河道更整洁了,环境更优美了,房屋更漂亮了,居住更舒心了,农村更像城镇了的感悟。这样,调动学生的创作积极性,从而形成最终的作品(描绘二十年后的家乡的蓝图)。 (三)调查寻访“爱在乡土” 如在综合实践活动《我爱家乡的品牌》中,学生从家乡的名优特产、知名企业展开调查。本次活动学生调查最多的就是家乡的名吃“景坤板鸭、呱呱鸭业”及山东省十大名村“大宗村”,木材加工园区。有的学生到镇文化站查了相关的资料,有的收集了很多图片。比如张汪板鸭是滕州的十大名吃之一,通过社会调查与询问,了解了鸭的营养价值,鸭毛的实用价值,得出张汪板鸭一直是滕州节日畅销的馈赠礼品之一等等。同学们通过调查对家乡的品牌有深刻的了解,不但写生画下了新农村的变化,还对画面的内容发挥了充分的想象。利用乡土资源,挖掘乡土资源内涵,借助美术教学手段创设真实的生活交际情境,让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调查寻访,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交往空间,促进其美术素养的形成,更加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的自豪感和保护家乡品牌的责任感。 二、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的整合 世界本身是浑然一体的,它既具有整体性,又具有多样性。在实际生活中,你永远找不到一个纯粹的数学问题,也找不到一个单纯的经济问题。 美术与音乐的整合,新课程就诞生了艺术课程,艺术课程教学,就是实现了美术、音乐两门艺术课程更加紧密的联系。音乐中的优美旋律,经典乐曲名作,都可以成为美术教育的新资源。音乐中变化的节奏,舒缓的旋律都可以成为美术创作的灵感。你比如小学三年级美术《音乐感受》就是一个例证。 我们要认真钻研教材,立足教材,从中找到学科知识向外部世界的延伸点、发散点,找到各学科课程之间的联系点、结合点,设计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例如:语文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实践活动资源。我们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时,可以结合语文学科的课程资源,丰富学生的实践表现方式。例如让学生练习演讲;让学生把一些参观、访问、游记类文章改成导游词、解说词,学做导游员、解说员;让学生把一些情节曲折、语言生动鲜明的故事改成课本剧,让他们演;还可以让学生把搜集到的资料改编成相声,也可以举行辩论赛等。在前几天我们学校举行的庆六一活动暨“校园文化节”中,有不少的班级采用了课文中的故事编排了“课本剧”并进行了汇报演出。同时学生也发挥美术的优势制作了富有特色的道具如头饰、演出服装等,为课本剧的表演增色不少。 综合实践活动也并非是简单的学科相加。综合实践活动要抓住多门学科教学的相关点,以主导学科为基点,把其他学科内容融合进主导学科,形成综合实践活动。抓住一个主题,梳理出其他学科中与之相关的内容,将这些内容按比较科学的逻辑顺序组合起来进行主题序列综合活动。例如在“我为家乡做名片”实践活动中,我让学生用自己最优美的语言介绍家乡并以文字加以说明,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及概括能力,写作能力。还有最后的拓展环节我也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进行的有意识的设计,张扬学生的个性与挖掘潜能。 由此可以看到,将学科相整合,打破了学科间“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的封闭局面,将学生置身于多元的情景之中,各学科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相互贯通,可以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自然、社会、自我、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有效地理解了学科间知识割裂的问题。有益于学生建立起合理的知识结构,发展综合解决有关问题的能力。这种连锁式的综合教学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发散性思维,全面地、多视角地、宏观地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形成正确的科学研究方法,让学生了解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我认为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紧密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践,让学生学习直接经验,将学科知识和自己的直接经验综合运用于社会实践的课程。在这个“我为家乡做名片”活动中的教学目标就是:通过活动,使学生初步学会围绕主题对资料进行搜集、筛选、分类、整理和加工。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亲历实践,体验调查研究的基本过程。通过尝试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处理、利用信息的方法,养成从身边事物发现问题和自觉收集信息的意识与习惯。使学生更进一步的了解家乡的面貌,从而使学生产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在活动中教师要站好位置,扮好角色。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适时指导、组织学生,调控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落实。 在活动的实施阶段,教师要亲自参与活动的全过程,在参与中指导。只有参与了,才能了解学生各方面的动态和他们的研究情况,进行及时而有针对性的指导。 由于学生经历不同、认知水平和能力不同,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的发展也表现出差异性。除了对小组活动有针对性的指导外,教师还要关注学生个体,实现共同发展。教师在指导时针对性要强。指导时要“点”“面”结合。 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小组活动是最常见的形式。小组由于分工不同,活动实施时采用的方法、途径也会不相同,遇到的困难也不同。我们教师对各活动小组会进行较为具体的指导,这个是“点”的指导。可是我们往往又忽略了“面”的问题。“面”是面向全体学生。每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时,小组是不同的,任务是不同的,成员也不同,但进行活动探究的方法或途径是大致相同的,因此我们在进行指导时要注重“点”“面”结合。 大家都知道做任何事情都要提前准备及预设好可能出现的情况与问题。在“我为家乡做名片”实践活动中。 首先是:活动准备:在课题活动之前,我引导学生自己建立调查研究小组,并组织好学生做好本活动前准备工作: 将全班同学以六个学生为一个合作探究小组,推选出小组长,制订计划。让学生们以自己的特长自由搭配,绘画好的,写作好的,手工好的,口语表达好的、计算机操作好的进行自由组合。在小组搭配要精心安排,小组搭配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小组作用是否良性地发挥。结合以往的教学经验,小组搭配不妨分这样几步走:1、可以先是自然搭配,让小组自发地推举一位小组长。2、结合原因进行小组重组。实验一段时间后,小组搭配的许多问题就会逐渐暴露出来,如学生会打小“报告”“老师,他都什么不说也不做,老师,他一直在玩,老师,他们在讲话……等等”。老师不应放任自流,也不应简单处理,最好是耐心询问产生问题的学生,可以单独谈心,可以温言劝说,结合原因进行小组重组,让优弱势趋向合理。3、让弱势转化为优势。小组重组中更重要的是要激发问题学生的自信心,给予更多的关爱和鼓励,多创造机会让他表现,让弱势也转化为优势,参与到小组学习中来。如果老师不断地发现弱势,不断地转化弱势,那么最后的局面必定是一派生机勃勃。当然这需要老师付出很多的辛勤的努力。 小组讨论分析并具体分工合作,既照顾到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又突出了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使所有学生都能够有更好的发挥空间。同时在工具材料的使用上也由学生自主选择:家庭条件好的可以多带些,家庭条件差的可以少带些或者选带一些废旧生活用品。同时所有工具材料实行小组内共享,也解决了农村小学生工具材料缺乏的问题。 接下来我就“我为家乡做名片”设计的基本想法和活动的安排进程情况简单介绍大家: 本活动的基本理念是: 自主选择、主动探究、发展个性、共同发展。 面向生活、实践体验、学以致用、服务生活。 整体认识、不断完善、和谐发展、张扬个性。 其实本活动可为分:“收集家乡资料”、“我设计的家乡名片”两部分组成。 “收集家乡资料”又可分“收集家乡的哪些资料”和“怎样收集家乡资料”。 “收集家乡的哪些资料”主要有:家乡的位置、秀丽风光、名胜古迹、土特名产、典型建筑、名人故里、其他等。通过活动让学生较广泛地了解家乡,感受家乡。 “怎样收集家乡资料”主要有:从报刊、书籍中查阅,请教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实地走访,网络查询等。并告诉学生收集的资料要最能代表家乡的特色。 接着我在活动前,让学生在小组内自己制订活动计划:(它包括) 研究任务:滕州的城市名片 活动目的:(同上) 调查活动过程: 1、组内分工; 2、收集资料(根据调查方法和分组的不同,他们的主要场所有:书店、图书室、学校内外;或通过上网、询问别人、查阅书刊报纸资料等); 3、整理资料、分类,完成下发的实践活动调查表; 4、评价个人在收集资料环节中的表现; 5、整理小组交流情况,并完成调查表中的内容、个人体会; 在课前收集素材和资料中,要合理安排好人员分工。分工包括:(推选)组长、记录员、资料收集员(收集员应该是全组人员共同参与)。 活动过程:(可分为这样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校内外):收集资料活动 主要内容:组织“了解我的家乡”活动,培养知家乡、爱家乡的情感。 课时安排:4——6课时。 ①听——组织学生去聆听别人对家乡的了解和认识,写下“采访”的体验、日记,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②看——组织学生在书刊、网络上浏览家乡的图片、视频等。并可以实地考察,体会家乡的特色。 ③思——在小组互相交流自己的感受,思考家乡的变化。 ④写——开展“调查表”的汇总及自制宣传家乡小报活动,让收集到的资料系统化、概括化。 我认为这个活动环节中最难做的就是上网收集。如何组织好学生上网获取信息,我认为要让学生掌握浏览信息、搜索信息、保存信息的方法。一般在小学的计算机网络教室没有接入宽带。所以在实践活动中我经过调查发现,我们班42名学生12名学生家庭备有电脑,可只有5名学生的家庭电脑联接因特网。我就让学生以有电脑并能上网的同学的家庭为中心组织附近的学生去收集资料。尽量避免让学生去网吧等一些场所收集,这样家长不理解或有一些安全隐患,可能会影响活动的正常进行。 网上的信息纷繁复杂,有时学生很难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那么如何尽快从信息的海洋中找到所需的信息,提高查找信息的效率呢?在活动中我向同学们推荐一个有用的工具——搜索引擎。搜索引擎是因特网上提供信息搜索服务的程序,可以利用它来查找与某个主题有关的网站或网页等。 当今比较流行的搜索引擎网站有: 百度(http://) google谷歌搜索() 搜狐(http://) 新浪(http://)等 我也告诉学生在搜索引擎网站的搜索框中填写要查询的内容即“关键词”。关键词可以是单个或多个,输入的关键词越多越精确,搜索就越方便越准确,因此在搜索之前,找对、找准关键词至关重要。比如我们这次所找的关键词就是“滕州” 在百度搜索网站的搜索框中输入关键字“滕州”,然后单击“百度一下”按钮,就可直接查询到跟滕州相关的各类网页,单击相关的网页,可以找到我们所需的资料了。当发现网页上有一段文字刚好是我们所需要的,就可以将它选取,并将它复制到剪贴板上,然后打开文字处理软件如Word,将剪贴板上的文字粘贴到文档中保存起来。有时我们在搜索图片时,保存图片时像素太小、原因是没有按正确的方法下载。先选择图片,单击打开图片,最后右击鼠标单击“图片另存为”到一个预设好的文件夹就可以了。这样学生掌握了方法,就可以在因特网中自由的获取信息了。有时我们要向学生提供一些网址,提高学生搜索资料的效率。如在这次活动中我告诉学生这个网址:中国·滕州网 在这次的实践活动中,学生收集到有关于滕州的文字资料、图片,还有视频及歌曲等,一些同学也对一些城市关于“城市名片”的征集网页下载。这对下一步的汇报与展示成果活动铺平了道路。 在收集资料中还有一种重要的方法那就是采访法。在学生采访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事项: 1、自己确定采访方式和采访对象,可以一个人单独采访,也可以几个人一起采访或者就某一个问题采访多个人。 2、采访前自己设计好要问的几个问题,并做好采访记录的准备。 3、提前与被采访人约好时间地点,采访时做好记录。记录内容包括:采访人;采访时间;采访地点;采访问题;采访完成后学生把自己的感想记录下来。在这次实践活动中学生多数在校内随机的询问与采访学生和老师。 比如在“校园公益广告”综合实践活动中。其中一个学生这样写到:今天的采访很成功,这样的活动非常有意义。通过采访校长,我们更加了解我们学校的教育方针、办学目标、办学特色以及开展的各种活动,我更加热爱我们的学校了。同时,我也体会到了作为一个小记者的感受,要当好记者必须要腿勤(多走)、脑勤(多想)、嘴勤(多问)、手勤(多写)。这样的实践活动锻炼了我们的能力,真的非常好。 在“我为家乡做名片”活动之初为了让学生了解城市“名片”。在活动开始时我就创设了一个小情境。就是向每一位同学送上一张我个人的名片,并展示生活中我收集到的名片。首先让学生欣赏名片,对生活中的名片整体感知;然后组织学生结合方法,讨论名片的构成,并引出城市名片。 在这个“城市名片”主题活动开展的基础就是:查阅与收集有关的背景资料。这一活动过程完全是学生的自主行为,根据主题内容的不同,学生可以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或登陆因特网查询所需资料。提高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在这个环节中如何对家乡进行实地考察。实地考察是实施调查研究的重要方式之一,将尝试许多方式与方法,体验调查研究的过程,锻炼意志品质,培养团队精神。可是由于条件的制约比如农村学校,可能很难让学生实地参观。在本活动中我让学生准备了一些在滕州市各种景点或景观旅游拍摄的照片。我也用一课时的时间让学生欣赏、交流收获与体会,以收到多重效果,体现实践活动的深层意义。交流收获与体会的过程比取得的考察成果更有意义,教师应指导学生认真反思,详细记录,充分交流,从而由感性上升到理性,情感得到升华。我也设计了滕州较典型的景观图,以表现山区、平原、自然、人文、城市、乡村等不同类型的家乡的幻灯片展示,进一步说明我们家乡的多样性,各有特色,令人自豪。在活动中,一方面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通过多媒体等各种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和深入家乡进行活动的兴趣;另一方面要发挥学生的积极性,组织引导学生围绕家乡展开讨论,从而将学生引进自己的家乡,思考家乡特点,形成家乡的印象。 第二阶段:集体活动:汇报总结 课时安排:2——4课时 主要内容: 1.各小组交流、汇报实践成果。 注重组际交流,引导共享资源成果。 2.各小组交流实践感受和过程体验。 注重引导学生说出实践过程的真切体验和真实感受,帮助学生积累经验、总结方法。学生汇报搜集、筛选、分类、整理和加工的信息,可采用小组集体汇报,互相促进提高的集体教学模式。有时,教师要以小组为单位了解每一位组员的实践体会与获得的知识,而进行的小组教学模式。经过集思广益学生一同分享了获得的知识与经验。 综合实践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自我探究意识,关注社会发展,关注体验。在汇报中一定要充分展示学生在探究研究过程、反思及困惑,对于课题是如何一步步做深、做透的,我们要做好整体规划,全面展示探究过程,充分体现学生的思维进步与教师的引导。 调查过程是汇报的重中之重,一定要具体陈述。在分组调查中,我们要求学生汇报有条理,针对实践活动的主题所开展的资料收集及探究活动的过程予以汇报。 怎么汇报是实践活动汇报的主体部分,我认为汇报需要有一定的条理,注意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展示学生的认识与成长过程感悟。 汇报要有序列性,汇报要条理清楚,让听众一听便知进行了什么实践研究、研究进程情况、学生参与热情。 我在指导学生汇报时,注重整体表现,凸现条理性: (1)全体汇报人员上台。 (2)资料展示(由专人操作电脑),介绍实践活动的计划,调查时间,收集到的资料。 (3)组长介绍分组情况,详细介绍活动情况。 (4)然后各小组依次上台汇报调查研究过程,注意突出重点。 (5)展示活动反思及评价。 汇报注意事项。 1、在充分掌握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汇报。 资料不充分,说服力不强,学生调查不细,会使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汇报流于形式,学生不喜欢,也就不可以汇报精彩。 2、精细分工,协调上下台顺序,人员安排好,不拖不抢。 多人分多次上台汇报,从到上台到话筒的递接,我们都做到位,使活动井井有条。 3、以社会调查为主、网络调查为辅,进行汇报。 我们的实践活动应关注生活中调查,而不应过多地进行网络资料的堆砌。 综合实践活动正是倡导学生走进社会,参与到生活中,因此社会调查一定要充分,汇报一定要占重要地位。 4、图文结合,适当展示视频。 5、可以展示实物,以增加实践活动的真实度,但应有度。 我们综合实践课题研究汇报应有实物展示,我认为可以与我们的过程性材料、档案统一整理。因此我认为汇报应重在学生思维创新与教师引导的展示。 第三阶段:制作名片、成果展示 课时安排:2——4课时 主要内容: 1、小组探究如何制作名片 2、讨论名片的制作标准 3、设计宣传口号、装饰名片 学生可以通过剪贴图片资料的形式;用绘画工具创作表现;用自己的生活照片展示的形式;利用废旧物品表现的形式。在制作“名片”,探寻方法中。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得的各种资料,都应视为成果。而将资料加工整理,以各种方式呈现为“名片”,是最终成果。这一过程主要是学生动手制作“名片”的过程,“名片”的呈现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在学生的创作表现中,学生可以通过剪贴图片资料的形式;用绘画工具创作表现;用自己的生活照片介绍展示的形式;利用废旧物品表现的形式。 第四阶段:集体活动:评价提高 时间安排:1——2课时 1.评价理念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评价应以主体性、过程性、形成性和发展性评价为主,它应根据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取得的成果和表现状况,对其优点、学习态度和进步情况进行多样性地评价。坚持量化与质性相结合的评价方式,采用“自我参照”标准,引导学生对自己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强调师生之间、学生同伴之间对彼此的个性化表现进行评定、鉴赏。 在评价方面,我们一方面采用了“展示欣赏”的方式,班级定期全面展示,小组举办展览;另一方面,我们注重定期召开“交流评价主题会”。展示和交流的时候,只要家长有时间,一般约请家长参加,并请有经验的家长对自己孩子在家中的“研究情况”作出介绍。 在活动中我采用:成果汇报式、作品评价式、展示与交流式、协商研讨式的方法。 评价包括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方法应充分体现的新课程中倡导的评价理念:重过程,评价主体多元化,淡化量化评定。评价重过程主要体现为充分以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成长记录袋中的过程材料作为评价的重要依据。评价主体多元化应体现在评价操作中学生自评、小组互评、被访者评价、家长参评和教师综合评价的有机结合。淡化量化评定则应主要体现在摒弃百分制的量化甄别法,而采用等级制的评价。   1、学生自评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肯定学生对自己在活动中的表现、反思与评价,以简单的描述语言评价为主。同时,也可以发挥教室中墙壁的作用,使教室的每一块墙壁成为学生展示的场所,让学生在交流、展示的同时,进行自我评价。 自评内容包括:(1)你是否一直对参与的主题活动感兴趣。(2)你是否参加过活动主题的选择。(3)你收集信息、资料的途径有哪些?(4)你在活动中遇到的最大问题是什么?(5)本次活动中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6)你对活动成果是否满意。(7)本次活动中,你发现了什么?(8)活动中,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方式:每一个主题活动结束后,学生填写“综合实践活动记录与评价表”或用描述性语言的方法对以上内容进行一次自评,完成后全体成员均上交一份给教师。 2、同学互评 建议由活动小组的组长为组员作活动表现的评价,而组长则由其组员评价,这样可以促使学生在活动中相互督促完成工作,又可以树立起组长的威信,同时形成团体意识。 互评内容包括:(1)小组成员合作是否愉快。(2)你们在活动中遇到哪些困难或问题?(3)你们是怎样合作克服困难的?(4)你们认为下次活动还应从哪些方面加以改进? 方式:每一个主题活动结束后,小组成员集体讨论,由组长执笔,用描述性评价方法为主对以上内容进行评价,完成后每组交一份给教师(低年级学生在活动结束后由负责老师安排评、互评及家长评的形式进行活动评价)。 3、被访者评价 在访问活动中,学生的表现是否积极,准备工作是否充分,以及学生的交往能力、协调能力和探究精神,都可让被访者或教师进行评价。  4、家长评价 邀请家长参与学生的总结、交流和展示活动,并对自己子女的活动情况进行评价。家长评价的依据主要是:1、平时所了解子女开展活动的情况。2、查阅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成长记录袋。一是:(1)参与活动的态度与认真努力情况;(2)活动扎实、资料完整及完成活动任务情况;(3)、知识掌握、能力提高、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等方面给出等次。二是写出突出学生个性特色的综合性评语。 5、教师评价 教师评价必须以前四者的评价为主体依据,并根据自己平时指导的情况,客观地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的重点:一是评定以下几方面的等次。1、活动态度方面 A、态度是否积极,是否主动组织或参与活动。B、与小组同学合作是否良好。C、活动是否认真、善始善终。D、是否勇于克服困难。2、知识技能方面 A、查阅资料技能。B、实地观察记录能力。C、调查研究能力。D、整理材料能力。E、运用工具能力。F、交往与表达能力。G、分析总结能力。3、完成活动任务综合情况方面。4、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方面 A、选题新颖、独特性。B、研究问题方法的积极性、多样性。C、活动方法的灵活性。D、独立设计活动、开展活动能力。二是撰写突出学生个性特色的评语。注意评语要具有正面性、鼓励性、指导性。 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多种评价方式结合,重在感受和体验、展示和表达,以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的,提倡鼓励、积极和发展性的评价。 我们必须构建学生自评、小组互相评与师评相结合评价的激励机制,促进合作学习。并且这种评价一直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之中,对学生学习成长的全方面给与正确的引导和鼓励。比如下面是一个可以适用于自评,组评和师评的合作学习评价量规,其中评价的项目就隐含了对学生合作学习的指导:  1.对探究的问题  (1)有兴趣,喜欢探究。  (2)虽然有时兴趣不高,但也能认真学习。  (1)能主动参与对问题的讨论。  2.探讨问题时  (2)不依赖别人,能自己作主,有自己的想法。  (3)实在不会我会向别人请教。  (4)我想出的办法跟别人不一样。  3.解决问题时。  (1)有两种以上的思路或方法。  (2)能把自己的想法讲给别人听。  (3)自己有别人没想到的新方法。  4.当不理解、不明白、有疑问时。  (1)敢于大胆提出问题进行询问。  (2)敢于提出不同意见。  5.同学合作过程中。  (1)能积极参与对问题的讨论,每次都发言。  (2)能指出小组同学学习中的优点和不足。  (3)别人学习有困难时能主动提供帮助。  6.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间评,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及一段学习或全部学习完成后,依据评价标准,对其他同学作出分析和判断,从而激发组内成员的责任感、成功的喜悦,促进组际间的竞争、交流。 第五阶段:材料整理反思 时间安排:1——2课时。 学生个人档案袋:记录活动过程、体会、收获,积累活动作品,并把各方评价归入其中。 主题活动档案袋:收集全体学生的成果及对学生的评价,包括活动的照片及学生的调查材料等。教师对本次活动的评价,学校对实践活动的总体评价及意见。 我们应该做好在反思拓展:提出一些进一步思考、探索和延伸训练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索和求知的欲望,引导活动向纵深方向发展。本活动这一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先让学生畅所欲言,谈感想,谈收获,找不足。在拓展提高环节引导学生:如会摄影的同学可以用相机拍摄下来,制作成图文并茂的卡片;如喜欢画画的同学可以画宣传家乡的宣传画;如喜欢小制作的同学可以利用废旧物品制作家乡特产的模型;喜欢办小报的同学可以办一期手抄报或试着用电脑办小报。还可写一篇赞美家乡的书信(作文),寄给你的亲朋好友,向朋友推荐我们的家乡。教师也要在活动之后写一写反思,把活动的一些得失记录下来,为以后的活动开展积累一些素材。 综合实践活动广阔的活动空间,具有生命力和时代感的课程资源、灵活多变的活动方式,成为新课程中新的学习方式的实施亮点。因此,以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进行小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实践与探索,是一条科学的、充满希望的教学改革之路。 个人的几点体会   在综合实践课设计中应注意的事项: 一、综合实践活动研究主题的范围应该窄一点,这样具有可操作性。 主题不应太大、太广,应选择小一点的主题。实践证明: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而又容易操作的小主题,开展的效果更好。因为主题是要靠学生自己去探究的,符合他们的生活实际,且目标明确、集中,这样的活动主题消除了他们的畏难心理,学生易活动、易实践,积极性才高。 二、教师对主题应有一定的知识储备,这样对学生的指导更有效。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的有效指导是至关重要的,是防止综合实践活动流于形式的基本保障。而教师有效指导的基础就是充足的知识储备。“给学生一杯水,你就必须准备一桶水。”在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报告/总结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0574-28810668  投诉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