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中国高校校园标志性建筑的形态演变.pdf

上传人:fir****x8 文档编号:48007 上传时间:2021-06-07 格式:PDF 页数:2 大小:187.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高校校园标志性建筑的形态演变.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中国高校校园标志性建筑的形态演变.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低温建筑技术 2 0 1 2年第 5 期( 总第 1 6 7 期) 中国高校校园标志性建筑的形态演变 孙赫 , 周立军 ( 1 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上海2 0 0 0 4 1 ; 2 哈尔滨工业大学。 哈尔滨1 5 0 0 9 0 ) 【 摘要】 中国自 汉武帝创办太学以来, 高校校园标志性建筑的形态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点。试从 中国高校校园标志性建筑形态演变的角度来做一个系统分析。 【 关键词】 标志性建筑; 形态演变; 文化属性 【 中图分类号l T U 2 4 4 3 【 文献标识码】 B 【 文章编号】 1 0 0 1 6 8 6 4 ( 2 0 1 2 ) 0 5 0 o

2、 2 2 0 2 中国高等学校的发展体系不同于欧洲 , 自汉武帝 元朔五年成立太学 , 逐步形成以中央高等学校国子监 为主体, 各地州府县学为辅的官学体系。自二千多年 前孔子设坛授课 , 至唐宋时期逐步发展成以岳麓书院、 自鹿洞书院等四大书院为代表的私学体系。进入二十 世纪以来 , 中国的高校校园规划设计深受欧美的影响, 1 9 4 9年新中国成立后 , 高校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 阶段。因历史起源、 地理环境、 文化价值取向等不同, 每个高等学校都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文化属性。而标志 性建筑是体现其独特文化属性的重要载体和符号。 1 以辟雍和文庙为标志的古代官学 官学是古代 中央政府设立的太学国

3、子监与各地 州府县学的总称。太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高学府, 亦称成均, 隋代始名国子监, 其雏形是西周时期为教育 贵族子弟而设立的辟雍。至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 术 , 于元朔五年( 公元前 1 2 4年) 正式成立太学传授儒 家经典, 是中国第一所正式的官办高等学校。同时各 地州府县三级政府也陆续设立起各级官办高等学校。 官学的标志性建筑形态不完全相同。太学国子监 以辟雍为标志性建筑, 而各地州府县学则是以文庙为 标志性建筑。文庙亦称孔庙, 是祭祀孔子的纪念性建 筑群。北宋时期庙学并为一处, 形成了庙学并立的定 制 , 即前庙后学或左庙右学, 呈现出祭祀类建筑和学校 建筑相互交织的建筑布局。在

4、中国传统文化中, 左为 上右为下, 因此不论是前庙后学还是左庙右学都凸显 了文庙的主导地位和标志性。文庙作为一种祭祀类纪 念建筑 , 主要体现文化表意功能, 是中国封建文化的象 征符号之一。随着科举制度的不断完善 , 文庙在这种 庙学合一的规划格局中成为地方官学的标志性建筑。 太学国子监标志性建筑是辟雍。自汉代开始就已 经在太学中设有辟雍了, 此时的辟雍已经从功能性建 筑演变成纯粹的祭祀类建筑。西周时期辟雍亦称明堂 是教育贵族子弟的学校, 其建筑型制有五 : 南 为成均, 北为上庠 , 东为东序, 西为瞽宗, 中为辟雍, 统称为辟 雍。东汉 蔡 邕考 证后 认 为 辟雍 之 名 乃 “ 取其

5、四 面周 水, 圜如璧” , 后来其基本模式都是由一条环形水面围 绕中心建筑太室而成, 礼记 作为儒家经典记载 了西 周时期的许多礼仪规章制度, 后世的中国封建社会 为 了体现儒家学说的正统地位, 把辟雍逐步演变成为文 化表意的祭祀类建筑。明清时期 , 皇帝每年都要来此 象征性的讲学 , 是太学和国子监中最重要的标志性建 筑物。 2 以 自然山林为标 志的古代书院 书院名出于唐, 建制始于五代而盛于宋。书院建 筑规划型制反映着它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式。在书院 中, 师生共同居住学习, 教学和研究相结合, 不追求科 举功名, 为此书院一般选址于山林名胜之地, 以避免战 乱和世俗的喧嚣, 潜心于治学

6、。书院主要是由教学讲 堂、 藏书楼、 祭祀祠堂三部分所组成。其中祭祀祠堂的 祭祀对象主要是学派宗师和地方先贤, 一般是三至五 开间, 有些小书院则不设专门的祭祀建筑 , 讲堂前的庭 院兼做祭祀空间。教学讲堂是作为一般性的背景建筑 出现的。藏书楼为了藏书环境和防火的需要, 一般设 立于后部相对独立的地方。我们看到书院这三部分建 筑类型, 无论是规模还是重要性 , 都不具备标志性建筑 所应具有的地域标识性和文化象征性的特征。 宋代徐锴的 陈氏书堂记 是现存最早的书院记。 徐锴提 出 : “ 一重人故 觅师 , 一重地故择 胜” , 对于 书 院 的选址提出了一个重要原则就是要择胜而建。相对于 单体

7、建筑, 书院给人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其所依托的 自 然山林环境与建筑的和谐统一 , 体现了书院建筑与 自 然环境二者合一的设计思想。因此书院建筑是以自然 的山林为标志的, 书院是把建筑与其环境外延为一个 和谐统一的整体作为其标志性。岳麓书院二门上有对 联 日: “ 纳于大麓 , 藏之名 山” , 书院因地制宜依 山就 势, 山因书院而亦秀, 书院因山而更幽, 建筑与 自然 山 林环境和谐共存 , 成为一个统一的标志性空间。 3 近代高校校 园标 志性 建筑演 变 近代中国高等学校是在 1 8 9 4年后维新思想的推 动下出现的, 它的创立主要是通过两个途径, 其标志性 孙赫等: 中国高校校园标志性

8、建筑的形态演变 建筑的形态演变也有所不同。 ( 1 ) 利用原有 的官学和书 院创 立新式学堂。 1 8 9 5年天津海关道盛宣怀设立“ 天津西学学堂” , 后改 名“ 北洋大学堂” , 为天津大学的前身, 是近代中国第 一 所大学。1 9 0 1 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后, 各地官学 和书院纷纷改为新式学堂。这时期文庙随着其封建文 化象征性的消失 , 失去了其标志性建筑地位, 并逐渐从 新式学堂中剥离出来。随着这些高校校园的继续发 展 , 其原有老建筑成为了校园历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 分 , 成为了校园的标志性建筑。实例如湖南大学是在 岳麓书院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岳麓书院则成为了湖 南大学的标

9、志性建筑。 ( 2 ) 外国传教士及其代言人在中国所创立的教 会学校等。外国传教士在中国设立学校最早是在十九 世 纪 初 , 比较有名 的 教会 大学 有 岭南 大学 , 圣约翰 大 学, 燕京大学等。这些大学主要是由欧美建筑师以及 中国早期留学生如杨廷宝等主持规划设计的, 直接受 到欧美高校校园规划设计思想的影响。有以欧洲高校 校园的封闭四方院式规划布局方式为主, 教堂成为标 志性建筑, 以上海圣约翰大学( 图 1 ) 为主要设计案例。 有以美国的学院派艺术校园规划模式所设计的大学 校园, 这种模式以一个开方式广场为中心, 建筑围绕广 场, 以图书馆或者礼堂位于广场的顶点并成为整个校 园的标

10、志性建筑。如美国建筑师墨菲主持设计的清华 大学校园规划设计。 图 1 圣约翰大学四方院 4 1 9 4 9年后高校校园标志性建筑演变 1 9 4 9年后 , 中国高等教育进入一个大发展时期。 这期间高校校园的发展是通过三种途径进行的, 校 园 的标志性建筑亦有不同的发展轨迹。 ( 1 ) 大学校园是在原有的校园基础上扩建而成 的。实例如湖南大学, 天津大学, 清华大学等。这些学 校历史悠久, 随着校园的不断发展扩大 , 校园中的带有 历史文化属性 的原有建筑逐步发展成为校 园的标志 性建筑。这些浸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的建筑成为 校园中的标志性建筑是历史的必然, 并且这个标志性 建筑成为一个动

11、态系统, 随着校园的发展也在不断地 补充和丰 富。 ( 2 ) 大学校园是在 1 9 4 9年后新建立的。校园 规划主要是以仿效莫斯科大学校园规划模式为主。这 种规划模式强调空间的轴线对称, 校园从大门开始与 教学主楼形成一条主要轴线, 其他建筑围绕轴线和教 学主楼进行布局。教学主楼处于轴线中心位置 , 规模 庞大并为最高建筑 , 从而成为校 园的标志性建筑。但 由于这种规划模式过于强调轴线的对称性而略显呆 板 , 并且 由于教学主楼位于人口轴线之上, 对于人行流 线和其他建筑的布置也有一定的影响。这个时期新成 立的和改建的大学校园及教学主楼形象大同小异 , 其 标志性建筑的文化属性和象征性薄

12、弱 , 仅仅成为校园 一 个比较重要的建筑而已。例如复旦大学教学主楼 , 造型简单无过多装饰, 建筑个性不够鲜明。 ( 3 ) 异地重 建的大学校 园。1 9 4 9年后 由于当时 进行的院系调整和校园发展的需要, 一些大学从原有 的校园搬迁到新址重建或与其他学校合并。如北京大 学与燕京大学合并成立新的北京大学, 并搬迁至燕园。 异地重建的大学校园标志性建筑既有以原有老建筑 为标志性建筑, 也有以新建的教学主楼为标志性建筑。 5结语 通过研究 中国高等校 园在各个时期的标志性建 筑的形态演变, 试图纵向分析和研究标志性建筑在校 园这个特殊空间中的不同形态属性。随着目前高校校 园建设的不断更新发

13、展, 其面临着新时代的挑战, 高校 校园标志性建筑的新形态不断涌现。例如各种新出现 的研究性实验室, 不断变化的现代信息化教学楼, 数字 化互动活动中心等对建筑师提出了挑战, 这些新的建 筑类型由于采用了先进的设计手法和现代材料, 呈现 出独特的文化个性和视觉冲击力 , 必将逐渐融入高校 校园标志性建筑体系, 成为校园新的标志性建筑。 参考文献 1 周逸湖, 宋泽方著 高等学校建筑 规划与环境设计 M 1 9 9 5 2 蔡可勇编著 高等教育简史 M 湖北 : 华中工学院出版社 , 1 9 9 4 3 朱康全 论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新世纪走向 M 南京: 江 苏高等教育出版社。 1 9 9 8 4 挪威 诺伯格 舒尔茨 存在、 空间和建筑 M 尹培桐译 北 京 : 中国建 筑工业 出版社 , 1 9 8 7 5 美 凯文 林奇, 加里 海克 总体设计 M】 黄富厢等译 北 京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1 9 9 9 收稿 日期 2 0 1 20 3 0 7 作者简介】 孙赫( 1 9 7 5一) , 男, 哈尔滨人, 工程师, 从事建 筑设计 。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环境建筑 > 材料/保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