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钢管混凝土斜交网格结构性能分析.pdf

上传人:ai****e 文档编号:47924 上传时间:2021-06-07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387.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钢管混凝土斜交网格结构性能分析.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钢管混凝土斜交网格结构性能分析.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钢管混凝土斜交网格结构性能分析.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钢管混凝土斜交网格结构性能分析.pdf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钢管混凝土斜交网格结构性能分析.pdf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 3 7卷第 5期 2 0 1 1 年 1 O月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S i e h u a n B u i l d i n g S c i e n c e 61 钢管混凝土斜交网格结构性能分析 胡 晓, 陈 麟 , 张春梅 , 周 云 ( 广州大学, 广东 广州 5 1 0 0 0 6 ) 摘要: 以广州西塔为工程背景, 建立了圆筒钢管混凝土斜交网格结构模型, 分析了斜柱倾角对结构周期、 侧移、 竖向刚度和 内外筒的弯矩和剪力分配的影响, 探讨了核心筒剪力墙厚度对结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 高宽比大于 5的圆筒斜交网格结 构的最优斜交角度介于6 8 。 一 7 8 。 ; 随着斜柱倾角的减小

2、, 结构抗侧刚度下降, 下部楼层刚度突变明显; 随着核心筒墙厚的增 加, 结构 自振周期略有增大, 内外筒的基底剪力与弯矩分配更加合理。 关键词: 斜交网格结构; 斜交角度; 高宽比; 核心筒墙厚 中图分类号: T U 3 5 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81 9 3 3 ( 2 0 1 1 ) 0 5 0 6 1 0 5 Pe r f o r m a nc e a n a l y s i s f o r c o nc r e t e - fil l e d s t e e l t ub u l a r d i a g r i d s t r u c t u r e s HU

3、 Xi a o CHEN L i n, Z HANG Ch u n me i ZHOU Yu n ( G u a n g z h o u U n i v e r s i t y , G u a n g z h o u 5 1 0 0 0 6 , C n a ) Ab s t r a c t : T h e a n a l y s i s m o d e l o f c o n c r e t e fi U e d s t e e l t u b u l a r ( C F S T )d i a g r i d s t r u c t u r e i n t h i s p a p e r i

4、s c o n d u c t e d o n t h e b a s i s o f d e s i g n f o r G u a n g z h o u We s t T o w e r T h e i n f l u e n c e s o f d i a g o n al angle o n s t ruc t ura l p e ri od, d i s p l a c e m e n t , s t i ff n e s s i r r e g u l a r i ty, s h e a r fo r c e a n d mo me n t d i s t rib u t i o

5、 n b e t we e n C F S T t u b e a n d c o n c r e t e c o r e wa l l a r e a n aly z e d T h e e ffe c t s o f t h i c k n e s s o f c o re wall o n s t ruc t u r al p e r f o r m a n c e a r e al s o i n v e s t i g a t e d The a n al y s i s r e s ult s i n d i c a t e t h a t t h e o p t i m al d

6、ia g o n al angl e i s b e t w e e n 6 8 。a n d 7 8 。w h e n t h e s t r u c t u r a l d e p t h - w i d t h r a t i o i s g r e a t e r t h a n 5 De c r e a s i n g d i a g o n al ang l e wo uld i n d u c e t h e s t r u c t u r a l i r r e g u l a rit y a n d r e d u c t i o n of the s t ruc t ura

7、l s t i ffn e s s I n a d d i t i o n, s h e a r force an d mo me n t d i s t ri b u t i o n b e c o me mo r e r a t i o n a l b y i n c r e a s i n g the thi c k n e s s o f c o r e wa l 1 K e y w o r d s : c o n c r e t e - fi l l e d s t e e l t u b e ; d i a g r i d s t ruc t u r a l s y s t e m

8、; d i a g o n al angl e ; d e p t h - wid th rati o ; m e mb e r c o n n e c t i o n 0 引 言 斜交网格结构体系最突出的特点是其外筒由双 向交叉连续环绕建筑外表面的斜柱构成 , 替代了传 统上的竖直柱加斜 向支撑的形式 , 具有材料利用效 率高、 刚度大、 抗侧性能好的优点 。由于其独特的建 筑效果, 这种结构形式日 趋受到建筑师们的青睐。 高层斜交网格最早建成于 2 O世纪 6 0年代美 国 的 I B M大楼 J , 近年来, 这种结构形式有 了进一步 的发展应用 引, 如英 国伦敦的 S w i s s

9、 R e B u i l d i n g , 美 国纽 约 的 He a r s t H e a d q u a r t e r s , 卡 塔尔 的外交部 大 楼, 韩国首尔的 L o t t e S u p e r T o w e r 等。斜交网格结 构在我国的应用最早 出现于广州西塔。 与其他高层建筑结构体系相比, 钢管混凝土斜 交网格结构体系的相关研究还较少 。M o o n , 4 研究 收稿 日期: 2 0 1 0 - 0 5 - 2 5 作者 简介: 胡晓 ( 1 9 8 5一) , 男 , 广 东河 源人 , 硕士 研究 生 , 研 究方 向 : 工程抗震 。 基金项 目: 广

10、东省基金 团队项 目( 8 3 5 1 0 0 9 1 0 1 0 0 0 0 0 1 ) ; 广东省科技计 划项目( 2 0 o 8 B o 3 0 3 O 3 o 7 5 ) ; 广州市科技计划项 目( 2 0 0 8 J 1 一C 2 5 1 1 ) ; 广州市属高校科技计划项目( 0 8 C 0 4 8 ) ; 广州大学减震控制与结 构安全开放实验室基金项目 Ema i l : z y f-y c h e n 1 6 3 e o m 了斜交角度对结构性能的影响, 提出了基于抗侧刚 度的矩形斜交网格结构设计方法。周健、 汪大绥 5 】 对平面斜交 网格进行 了基本静动力特性分析 , 初步

11、 分析了圆筒斜交 网格 结构的空间受力性 能。韩小 雷、 黄超 引研究了斜交角度、 平面形状与结构位移、 内力的关系, 提出了基于抗侧刚度的矩形斜交网格 结构简化计算方法; 并根据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 法 , 对圆筒斜交网格结构进行 了强震下 的非线性分 析。张崇厚、 赵丰 分析了矩形筒体斜交 网格结构 体系抗侧性能的相关影响因素。 本文以广州西塔为工程背景 , 建立了圆筒钢管 混凝土斜交网格结构模型。分析了不同高宽比下, 斜柱倾角对结构周期 、 侧移、 竖向刚度、 内外筒的弯 矩和剪力分配 的影 响; 探讨 了核心筒剪力墙厚度对 结构性能的影响 , 为圆筒斜交 网格结构体 系的设计 与应用提

12、供参考。 1 计算模型 1 1 模型参数 本文参照广州西塔结构设计 , 建立了规则的 7 8 层圆筒钢管混凝土斜交网格结构 C -T D 1 , 模型层 高 4 n l , 结构总高度 3 1 2 m, 高宽 比为 8 2 , 为 B级超 6 2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第 3 7卷 限高度的超高层建筑。如图 1 所示 , 外筒为直径 3 8 m的巨型斜交 网格筒体 , 每 l 2层设一个“ x形” 的 巨型斜交网格( 以下简称“ x单元 ” ) , 每一圈巨型斜 交网格层由 1 2个 “ x单元” 组成 , 钢管混凝 土柱与 水平面 的夹角 约为 7 8 。 。内筒为钢 筋混凝 土核 心 简 ,

13、平面为一 正六 边形 , 边长 1 0 1 1 。模型 主要构 件 尺寸和材料强度见表 1 。 图 l C F T D 1三维图 Fi g 1 3 D v i e w o f CFTD1 表 l 主 要构 件截 面尺寸与材料强度 Tab l e 1 Di men s i on s a nd m a t e r i a l s of t he ma i n e l e me nt s 外筒环梁 全 楼层 楼板 H 7 0 03 0 0 2 0 2 5 Q 3 4 5 H8 0 03 0 0 2 0 4 O Q 3 4 5 截面高度 7 0 0 m i l l , 跨度 5 IT I C 8 0

14、厚度 1 5 0 m m C 3 5 1 2荷载 结构设计基准期 为 5 O年 , 使用年限为 1 0 0年 , 建筑结构安全等级为一级, 结构重要性系数为 1 1 , 抗震设防烈度 7度 ,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 0 1 0 g , 场 地类别 I I 类, 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 场地特征周 期 0 3 5 S , 结 构 阻 尼 比取 0 0 4 。基 本 风压 为 0 5 k N m ( 5 O年一遇) , 0 6 k N m ( 1 0 0年一遇 ) , 地 面 粗糙度为 C类 , 考虑找平 、 地面做法 、 吊顶 以及楼板 和隔墙等荷载 , 楼屋面附加恒载取 3 5 k N m ,

15、楼屋 面活 载取2 0 k N m 。 计算 所 用 荷 载组 合 见 表2 。 表 2荷载组合 Tabl e 2 Lo a d c ombi na t i o ns 名称 组合方式 名称 组合方式 组合 1 1 2 D+1 4 L 组合 3 1 2 D+ O 6 + 0 2 8 W X+1 3 E Q X 组合 2 1 2 D+ O 9 8 L+I 4 W X 组合 4 1 2 D+ 0 6 L 注 : D为恒载; 为活载 ; W X为 向风荷载; E O X为 向7度多遇地震作 用 。 采用建筑结构有限元 软件 E T A B S对 结构进行风 荷 载和多遇地震作用下的弹性分析, 考虑 P

16、 _效应 。 1 3 模型合理性分析 C F T D 1前两阶振 型分别 以 向和 y向平动 为 主 , 第三振型为扭转 。前 2阶振型周期数值相近 , 向周期为 6 6 7 9 S , Y向周期为 6 6 7 6 S , 表明结构两 方向的抗侧刚度相近。结构扭转周期与第一平动周 期之比为 0 3 3 , 最终振 型参与质量在 9 0 以上 , 均 满足规范相关规定。核心筒剪力墙在荷载组合 4下 的最大轴压比为 0 4 9 , 满足规范的限值规定。钢管 混凝土柱在荷载组合 3下的轴压比介于 0 4 0 5 之 间 。 C F T D 1在 1 0 0年风荷载作 用下 的最大层 间位 移角为 1

17、 5 5 0, 小震作用下为 1 8 0 6, 均满足规范 l 5 0 0的限值规定。在小震作用下 , 斜交网格外筒所 占基底剪力和弯矩分别为 6 3 与 7 8 。由此可见 , 外筒提供了较大的抗侧刚度, 是主要的抗侧力结构。 其次 , 层刚度比满足规范限值规定 , 不存在因刚度突 变而形成的薄弱层 。结构刚重 比为 1 9 , 大 于 1 4 , 满足规范整体稳定性要求。以上分析表明, C F T D 1 满足规范要求, 计算模型是合理的。 2斜柱倾角对结构性能的影响 在 C P I D1的基础上, 保证每层钢管柱用钢量相 近, 钢管径厚 比控制在 3 5 4 0的情况下 , 通过 “ x

18、单 元” 跨越不 同的楼层数来 改变斜 柱倾 角, 形成一 系 列对 比模型 C F T D1 C P F D 6 , 见表 3 。 表 3 对 比模 型信 息 Ta b l e 3 I n f o r ma t i o n o f mo d e l s 模 型 C P r D1 C ID 2 c m3 C F T D 4 C F T D 5 C F T D 6 x单元跨越楼层数 1 2 1 O 8 6 4 2 斜柱倾角 7 8 4 2 。7 6 1 9 。7 2 9 2 。6 7 7 2 。5 8 4 2 。3 9 1 3 。 2 1模态 分析 表4所示为 C F T D1 一C F T D

19、 6的前 6阶振型所对 应的周期 。可 以看出 , 随着斜柱倾角的减小 , 结构的 抗扭 刚度不 断加强 , C F T D 6在第 7振型 才 出现 扭 转。然而 , 随着倾角 的减小 , 结构的抗侧刚度总体呈 现减小的趋势 。这是 因为 , 超高层斜 交网格结构 以 弯曲变形为主 , 而斜交 网格外筒 的侧 向抗弯 刚度主 要来 自于钢管混凝土斜柱轴 向刚度 的竖 向分量, 随 着角度不断减小, 斜柱轴向刚度的竖向分量不断减 小, 从而导致结构的抗侧刚度不足, 周期变大。 从 以上分析可知 , 必然存在一个最优角度 , 使得 结构同时拥有较好的抗侧性能和抗扭转性能。由表 4可 以看到 ,

20、C F T D 3的第一周期是 6个模型中最 小 的, 且在第 5模态才 出现扭转 , 抗扭 能力也较强 , 此 2 0 1 1 N o 5 胡 晓, 等: 钢管混凝土斜交网格结构性能分析 6 3 时, 斜柱倾角约为 7 3 。 。另外 , C F T D 1C F I T D 4的第 一 周期相差不大 , 即斜柱倾角介于 6 8 。7 8 。 时, 圆 筒斜交网格结构具有较好的抗侧性能。 表 4 结构 自振周期 Ta bl e 4 M o da l pe r i o d o f s t r uc t u re s s C F T D 1 C F I D 2 振型描述 C F T D 3 振型

21、描述 6 6 7 9 6 6 7 6 2 1 9 O 1 9 5 8 1 9 5 7 1 O 1 1 6 9 1 3 X向平动 6 9 1 0 Y向平动 2 1 3 7 扭 转 2 0 0 4 X向平动 2 0 0 3 y向平 动 1 0 1 3 X向平动 6 4 2 3 X向平动 6 4 2 0 Y向平动 1 7 3 1 X向平 动 1 7 3 1 Y向平动 1 6 4 8 扭转 0 8 6 9 向平 动 C F F D 4 C FF D 5 振型描述 C F T D 6 振型描述 6 5 4 1 6 5 3 5 1 6 48 1 6 4 7 1 3 4 3 0 79 2 7 9 1 3 X

22、向平动 7 8 9 9 Y向平 动 1 7 6 0 X向平动 1 7 5 9 Y向平 动 1 1 0 0 扭转 0 7 8 5 X向平 动 1 2 5 4 4 X向平动 1 2 5 0 1 Y向平动 2 5 4 1 向平动 2 5 3 4 Y向平动 I 0 6 6 向平动 1 0 6 4 Y向平动 对各模型 的总高度通过增减楼层的方法进行调 整 , 建立高宽 比为 5 1 ( 4 8层 ) , 6 1 ( 5 8层) , 7 2 ( 6 8 层) , 8 2 ( 7 8层 ) , 9 3( 8 8层) 的一系列模 型。图 2 为不同高宽比下模型的第一自振周期变化曲线。由 图2可见, 当结构高宽

23、比为 5 1 时, 除了 C F T D 6的 周期较大外, 其余 5个模型的周期都较接近。随着 高宽 比的增大 , C F T D 5和 C F T D 6的第一周期 的增 幅 明显 比另外 3个模型快 , 其 中 C F TD 6的增 幅最 明 显 , 即在高宽比大于 5的圆筒斜交网格结构中, 斜柱 倾角宜 大于 5 8 。 。当斜 柱倾 角介 于 6 8 。7 8 。 时 , C F ID 1 一 C F T D 4的第一自振周期随高宽比的增大, 其增幅相当。结构 高宽 比介于 59时 , C F T D 3的 第一周期始终保持最小。由此可知 , 当建筑物高宽 比大于 5时 , 斜柱倾角

24、约为 7 3 。 时 , 可 以较好地发挥 圆筒斜交 网格结构的抗侧能力 。 图2 斜柱倾角对结构 自振周期的影响 F i g 2 Effe c t o f d i a g o n a l a n g l e o n 1 s t m o d al p e r i o d 2 2结构侧移分析 图3为在7 度小震作用下 C F T D 1 一 C F q D 6的结 构层间位移角对比。由图3可见 , 各模型的层间位 移角总体上均没有很大幅值的往复振荡, 即圆筒斜 交网格结构的竖向刚度沿高度变化较均匀。但随着 斜柱倾角的减小 , 局部的刚度突变则会越来越明显 , 拐点出现在外筒斜柱的交点处。这种局部

25、的刚度突 变主要出现在楼层的中下部, 沿结构高度的增加而 减弱 。因此 , 为防止出现较多的局部薄弱层 , 斜交柱 不宜 出现过多的交点 , 即“ x单元 ” 不宜跨越过少的 楼层。表 5 为7度小震下各结构顶层位移和最大层 间位移角。由表 5可知 , C F r D 6的最大层间位移 大 于规 范 限值 1 5 0 0 , 其余 均小 于 1 5 0 0 。C F T D l C F T D 4的顶层位移相差在 5 左右 , 其 中, C F F D 2的 结构层问位移角最小。结构的最大层间位移角均 出 现在结构的上部楼层处 , 且在上部楼层沿高度变化 不大。 8 O 6 0 装 o 20

26、0 “ 啉 值 r c: 一c: 一c - , 7 - C - O- C】 - I t - a 0 0 1 0 2 0 3 0 4 0 层间位移角 1 0 r a d 图 3 斜柱倾 角对层间位移 角的影响 F i g 3 Effect of dia g o n a l a n g l e o n s t o r y d r i f t s 表 5 结构位移 Ta bl e 5 Di s p l a c e me nt s of s t r uc t u r e s 42 。 、 l 9。 l 9 2。 1 7 2 。 ) 4 2 。 1 3 。、 参数 C F T D 1 C D 2 C F

27、 T D 3 C F I I M C F r D 5 C F I D 6 顶层位移 m m 2 4 4 2 5 6 2 3 3 2 3 9 3 2 8 8 1 2 最大层间位移角 1 7 8 8 1 6 9 9 1 8 1 6 1 7 9 1 1 6 0 8 1 2 5 7 出现楼层 6 7 6 7 7 3 7 3 7 3 7 2 2 3 结构内力分析 随着斜柱倾角的减小 , 内筒底层剪力墙 的轴压 比呈现增大的趋势, 即 内筒所承担 的竖向荷载随角 度的减小而增加。C F T D 2C F T D 6的轴压 比均超过 了规范 0 5的限值规定 , 为保证内筒具有足够 的延 性 , 应适当增大

28、内筒的墙厚。 图4为在荷载组合 3作用下 , 结构各楼层斜柱 轴力的最大值变化曲线。从图4中可知, 在上部楼 层 , 斜柱所受最大轴力基本不随角度的变化而变化。 在结构的中下部楼层 , 当角度 介于 5 8 。一7 8 。 时 , 斜 柱最大轴力在一小区间内往复变化 , 影响不 大。但 当角度小于 4 0 。 后 , 各层柱最 大轴 力会 随角度 的减 小而呈现较明显的下降。 图 5为在 7度小震作用下 , 结构 的基底剪力和 基底弯矩在内外筒的分配。从图 5中可知, 相比传 ;: ;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第 3 7卷 图4 斜柱倾角对斜柱轴力的影响 Fi g 4 Eff e c t o f d

29、 i a g o n a l a n g l e o n a x i a l f b r c e s 统的框架一核心筒结构体系 , 斜交网格外筒在地震 中所承受的剪力和弯矩总体上要 比内筒 的大 , 说 明 圆筒斜交 网格结构拥有较强 的抗侧性 和抗倾覆性。 当斜柱倾角介于 5 8 。 7 8 。 时 , 外筒承担了大部份 的 基底剪力和弯矩。当角度小于 5 8 。 时, 外筒所承担 的基底剪力和弯矩将随角度的减小而呈现下降的趋 势。随着角度的进一步减小 , 内筒将取 代外筒成为 主要的抗侧力结构 , C F F D 6的斜交网格外筒所 占的 抗侧力 比例远远小 于内筒 , 基本上已经失 去了

30、斜交 网格外筒结构应有的抗侧优势。 8 o 7O 6 0 末 5 0 虹 旬4 0 3 0 2 0 CF TD 1 CF TD2 CF TD3 CF1 1 ) 4 CF TD5 CFTD6 模型 图 5 基底剪力与弯矩的分配 Fi g 5 Di s t r i b ut i o n o f s he a r f o r c e and b e ndi n g mome nt 图 6为 1 0 0年一遇 的风荷载作用下结构的层剪 力分布 。由图 6可知 , 随着斜柱倾角的减小 , 内外筒 的层剪力曲线相互靠近, 即外筒抗侧能力有所下降, 内筒承担了相应的水平侧力。由 c F r D 1到 C F

31、 T D 6 , 外筒和 内筒所受的层剪力沿结构高度变化较 大, 内 外筒在斜柱相交的节点处均存在剪力突变的现象 , 在节点层处 , 斜柱所受轴力的水平分力使得外筒承 担剪力突变, 为保持总剪力的平衡 , 进而导致混凝土 内筒的剪力向相反的趋势 突变 。由此可见 , 为避免 过多的剪力突变, 应该减少斜交 网格的交点数 目, 即 在保证足够抗侧刚度的同时, “ 单元” 跨越 的楼层 数不宜太少。同时, 在网格交点处 , 应加强节点局部 的抗剪措施 , 避免节点先于构件而出现破坏。其次 , 随着角度的减小 , 内筒所受剪力方向在下部楼层与 外筒所受剪力方 向相反, 并随角度的进一步减小 向 中部

32、楼层发展。 装 4 薹O 装薰60 3 混凝土核心筒墙厚对 结构 性能的 影响 通过对原有 C I D 1墙厚进行修改形成对 比模 型 C F T D 1 1 ( 将 C F T D 1各段墙厚增加 1 0 0 mm) 和模 型 C F r D1 - z ( 将 C F I D 1各段墙厚增 加 2 0 0 mm) , 以 分析混凝土核心筒剪力墙厚度对结构性能的影响。 随着墙厚的增加 , 结构基本周期 由 6 6 8 S 增加 至 6 7 3 s 。由此可见 , 核心筒的刚度 在整个结构 中 的抗侧刚度所 占份额较小 , 以致在 内筒 刚度增加的 同时, 结构总质量也随之增大 , 导致 自振周

33、期略有增 长 。 7度小震作用下 , 结构的最大层 间位移角在 上 部楼层处 由 1 7 8 8减小至 1 8 2 4, 而在结构 中下 部 楼层 , 曲线基本是重合 , 如 图 7所示 。综上可知 , 内 部核心筒作为第二道抗侧力结构 , 仅是靠改变 内筒 图 7 核心筒墙厚对层 间位移角 的影 响 F i g 7 Effect o f t h i c k n e s s o f c o r e wa l l o n s t o r y d r i f t s 胡 晓, 等: 钢管混凝土斜交网格结构性能分析 6 5 墙厚来改善结构的抗侧性能, 效果并不明显。 外筒在地震 中所 占的基底剪力和

34、基底倾覆弯矩 随着墙厚的增加均逐渐地缩小 , 内筒则相应地承受 了更多的力 , 如图 8所示。因此 , 为了使 内筒不至于 在外筒破坏后短时间 内破坏 , 从 而更好地发挥其第 二道抗震防线的作用, 可以通过调整内筒的墙厚, 使 地震作用在内外筒的分配更加合理, 同时又不致使 结构总体刚度出现过大的突变。 图 8 核心筒墙厚对剪力和弯矩分 配的影 响 Fi g 8 Effe c t o f t h i c k n e s s o f c o r e wa l l o n d t Hb u fi o n o f s h e a r f o r c e a n d m o me n t 4 结论

35、本文分析了斜柱倾角以及核心筒剪力墙厚度对 钢管混凝土斜交网格结构性能的影响。通过以上分 析, 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1 ) 高宽比大于5 1 , 斜柱倾角介于 6 8 。 7 8 。 时, 结构有较大的抗侧刚度和较强的抗扭转能力, 此时 斜柱的受力随角度的变化并不敏感。当角度小于 5 8 。 时, 结构抗侧 刚度随角度 的减小而迅速降低 , 下 部楼层的刚度突变明显 , 容易出现薄弱层。 2 ) 结构的竖向刚度变化较均匀。刚度突变主 要出现在中下部楼层斜柱交点处。为防止 出现较多 的局部薄弱层 , 斜交柱不宜 出现过多 的交点, 即“ x 单元” 不宜跨越过少楼层。 3 ) 风荷载作用下 , 结

36、构 内外筒层剪力在斜交柱 的交点处均存在剪力突变 , 在结构中下部较为明显。 为避免节点先于构件破坏, 应在斜柱交点处应加强 局部的抗剪措施 。 4 ) 内筒墙厚对结构抗侧性能影响较小, 结构主 要依靠外筒抵抗水平荷载。随着墙厚的增加, 内筒 在地震 中所 占的基底剪力和弯矩有所增加 , 可通过 调整内筒的墙厚, 使地震作用在内外筒的分配更加 合理, 使内筒成为第二道抗震防线。 参 考 文 献: 1 M o o n K S , C o n n o r J J , F e m a n d e z J E D i a g r i d s t r u c t u r a l s y s t e m

37、s f o r t a l l b u i l d i n g s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a n d me t h o do l o g y for p r e l i mi n a r y d e s i g n J S t r u c t u r a l D e s i gn o f T a l l a n d S p e c i a l B u i l d i n g s , 2 0 0 7 , 1 6 ( 2 ) : 2 0 5 - 2 3 0 傅学怡, 吴兵, 等 卡塔尔某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 J 深圳 大学学报 : 理工版 , 2 0 0 7

38、, 2 4 ( 1 ) : 1 - 8 C h a r l e s B e s j a k, B o n g h w m a Ki m, l e t a m B i s w a s 5 5 5 m T a ll L o t t e S u p e r T o w e r , S e o u l , K o rea C P r o c e e d i n g s o f t h e 2 0 0 9 S t r u c t u r e s Co n g r e s s 2 0 0 9 Ky u n g S u n Mo o n P r a c ti c a l De s i g n Gu i d

39、e l i n e s for S t e e l Di a g r i d S t r u c t u re s C P r o c e e d i n gs o f t h e A E I 2 0 0 8 c o n f e r c II c e 2 0 0 8 周健, 汪大绥 高层斜交网格结构体系的性能研究 J 建筑 结构 , 2 0 0 7 , 3 7 ( 5 ) : 8 7 - 9 1 韩小雷, 唐剑秋 , 等 钢管混凝土巨型斜交网格简体结构非线 性分析 J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2 0 0 9 , 2 9 ( 4 ) : 7 7 - 8 4 黄超, 韩小雷 , 季静, 等 斜交网格

40、结构体系的参数分析及 简化计算方法研究 J 建筑结构学报, 2 0 1 0 , 3 1 ( 1 ) : 7 0 - 7 7 张崇厚 , 赵丰 高层斜交网筒结构体系抗侧性 能相关影响 因 素分析 J 土木工程学报 。 2 0 0 9 , 4 2( 1 1 ) : 4 l 46 广州珠江新城西塔初步设计说明结构篇 R 广州: A R U P &华 南理工建筑设计研究院, 2 0 0 6 本 刊 启 事 为适应信息化时代的需求, 四川建筑科 学研究 杂志已加入 C N K I 、 万方、 维普等 期刊数据库。凡被本刊正式录用的稿件 , 本刊 皆认为已取得相关的著作权使用许 可, 以及作者允许本刊编辑部向第三方授权使用作品 内容的许可。其著作权使用报酬( 即 印刷版、 光盘版、 网络版使用方式的报酬) 已纳入本刊应付给作者的稿酬之 中。作者如 有异议, 敬请另投它刊。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编辑部 1 J 1 J 1i 1j 竺J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环境建筑 > 基础工程/设备基础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浙B2-2024(办理中)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