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施工方案技术交底
编号:XDTY—FAJD—
工程名称
信达天御S1-18地块施工总承包工程
单位名称
中建三局第一建设有限责任公司
交底对象
项目管理人员
交底内容
临时用电施工方案
交底内容
1. 临电接驳点概括
根据现场情况,本工程有1个施工用电接驳点,位于项目西北方向宏村路与龙图路的交口,现已安装1台400KVA临时箱式变压器。
2. 用电设备概括
根据本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要求,本工程选用主要施工设备如下:
序号
机械设备种类
型号规格
额定功率(KW)
新旧程度
数量
用于施工部位
备注
1
塔吊
TC7020
86 KW
2016
1
高层
2
塔吊
TC6013
56 KW
2016
1
低层
3
双笼施工电梯
SC200/200
66KW
2016
1
高层
中速
4
1#物料提升机
SS100/100
22KW
2016
低层
5
2#物料提升机
SS100/100
22KW
2016
低层
6
3#物料提升机
SS100/100
22KW
2016
低层
7
混凝土振动棒
HZ6X-50
1.5
2017
18
土建结构
9
混凝土抹光机
B436
/
2017
3
土建结构
汽油
10
钢筋切断机
GQ-40
4
2016
6
土建结构
11
钢筋弯曲机
GW40B
3
2016
6
土建结构
12
钢筋调直机
GT6/12
12.6
2016
3
土建结构
13
钢筋对焊机
UNI-100
100
2016
3
土建结构
14
直螺纹成型机
GHB40
4
2016
6
土建结构
15
交流电焊机
BX3-500-1
24
2017
6
土建结构
16
电渣压力焊机
MH-36
40
2017
6
土建结构
17
砂轮切割机
JG-400
3
2017
6
土建结构
18
木工平刨机
MB503A
3.2
2017
6
土建结构
19
木工圆盘锯
MJ134
3
2017
6
土建结构
20
空压机
0.3m3
7.5
2017
6
土建结构
21
高压水泵
IS100-65-250
12.5
2017
6
施工场地
22
潜水泵
WQX-10-0.75
0.75
2017
6
施工场地
23
手持电钻
1.5
2017
9
土建结构
24
手持电锯
1.5
2017
9
土建结构
3. 临建布置概括
根据本工程施工场外办公区用电总平面布置及要求,由总配电箱引出1条主干线至办公区,办公区布置1个二级箱,办公区二级箱分至办公区食堂、职工生活区,用电设备均单独设置开关箱。临建电路布设详见下图:
4. 临时用电施工方案选型
本工程施工现场设置专用变压器供电,采用的为专用变压时TN-S接零保护系统,电气设备的金属外壳必须与保护零线连接。保护零线由工作地线、配电室(总配电箱)电源侧零线或总漏电保护器电源侧零线处引出:
施工现场用电采用三相五线制,TN—S接零保护系统系统。
(其他选型:当施工现场与外电线路共用同一供电系统时,电气设备的接地、接零保护应与原系统保持一致。不得一部分设备做保护接零,另外一部分设备做保护接地。采用TN系统做保护接零时,工作线(N线)必须通过总漏电保护器,保护零线(PE线)必须由电源进线零线重复接地处或总漏电保护器电话侧零线处,引出局部TN-S接零保护系统。
根据施工现场的需要和供电的可靠性,按照区域供电的原则,以树干式和放射式相结合的供电方式进行设计。
三级配电系统结构示意图
在进行回路划分的时候对负荷分配应根据现场机械设备和场地的平面布置图采用比较平衡而集中的方式进行。
本工程施工现场装有1台400KVA变压器配有总配电房,二级配电箱按照实际情况设计,单机开关箱严格遵循“一机一闸一漏电”原则设计。
5. 临时用电规划
序号
类别
项目
用电规划
备注
1
施工用电
照明用电
楼梯间、地下室的照明以及行灯的电源电压不大于36V,楼梯间采用LED防水低压灯带进行照明。
2
施工现场照明采用LED塔吊灯,配置时控开关。
3
施工用电
施工现场用电采用三相五线制,TN—S接零保护系统系统。
4
机械设备用电
每台用电设备均有各自专用的开关箱,实行“一机一闸”制。
5
用电计量
1、配电房设置总电表,两家劳务施工用电从对应配电房接出。
2、用电量较大分包如钢结构,单独设置专用二级配电箱,并设置单独电表。其他分包设带电表开关箱。
6
办公用电
办公区用电
1、办公区配置专用电箱。
2、办公区照明采用节能灯照明。
8
应急用电
断电应急
我司经理部常年配备有两台功率为250KW的发电机,当接到政府通知停电超过1天以上,我司将在两个小时内将发电机运至工地现场,两个小时安装并投入使用,保证现场办公和主要设备(塔吊、电梯等)的用电需要。
9
用电节能
临电节能用电
1、施工现场照明及地下室楼梯照明采用节能LED灯具。
2、生活区限制大功率电器,采用低压供电系统。
交底人
交底时间
接受交底人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