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郑州绿地城九区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详细勘察】
河南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二○一六年三月四日
郑州绿地城九区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详细勘察】
资质等级:综合类甲级
证书编号:B141002510
法定代表人:孔 杰
技术负责人:付进省
审 核:杨文强
校 对:李小辉
项目负责人:马伟召
报告编写:侯 乐
张 彪
河南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二○一六年三月四日
目 录
1 概述 1
1.1拟建工程的交通位置及周围的环境情况 1
1.2拟建工程概况 1
2 勘察目的、任务及依据的技术标准 2
2.1勘察目的、任务 2
2.2勘察依据的技术标准 4
3 勘察工作的布置和完成的勘察工作量 5
3.1勘察工作的布置 5
3.1.1勘探点的平面布置 5
3.1.2勘探孔深度的确定 6
3.1.3各种勘探方法的确定 7
3.1.4各种室内试验工作的确定 8
3.2勘察方法 9
3.2.1现场工作 9
3.2.2室内试验 10
3.3勘察完成的工作量统计 10
4 场地地形、地貌、区域地质构造和气象水文资料 11
4.1场地地形、地貌 11
4.2地质构造及地震地质条件 11
4.2.1区域地质构造及区域稳定 11
4.2.2场地及附近地区的地质构造 11
4.2.3地震地质条件和抗震设防烈度 13
4.3气象及水文资料 14
4.3.1气象资料 14
4.3.2水文资料 14
5 场地地层结构与岩性 15
5.1地层分布、地层结构的总体情况 15
5.2地层特征描述 15
5.3室内试验指标的统计、分析与选用 18
5.3.1各层土的物理性质试验成果统计 18
5.3.2地基土的粘粒含量试验结果统计 21
5.3.3粉、砂土颗分试验结果统计 21
5.3.4剪切试验结果统计 22
5.4原位测试成果的统计、分析和选用 23
5.4.1标准贯入原位试验成果统计 23
5.4.2重型圆锥动力触探(N63.5)试验统计 24
5.4.3土层剪切波速测试成果统计 24
6 场地地下水情况 27
6.1地下水类型及赋存状态 27
6.2地下水位动态 27
6.3地下水水质分析和场地土腐蚀性试验结果 27
7 岩土工程的分析、评价 28
7.1场地稳定性和适宜性评价 28
7.1.1场地对建筑抗震地段的划分 28
7.1.2场地稳定性及建筑适宜性评价 28
7.2场地和地基的地震效应 29
7.2.1建筑场地类别划分 29
7.2.2场地抗震设防烈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和设计特征周期 29
7.2.3饱和砂土、粉土的液化判别 29
7.2.4软土震陷评价 29
7.3黄土地基湿陷性评价 29
7.4地下水作用的评价 30
7.4.1地下水对基础施工的影响评价 30
7.4.2地下水和场地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评价 31
7.4.3季节性冻土评价 31
7.5天然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和压缩模量 32
7.5.1各层土的压缩模量Es0.1-0.2及压缩性评价 32
7.5.2各层土承载力特征值 32
7.5.3地基均匀性评价 32
7.6基础方案分析论证 33
7.6.1桩基工程分析与评价 33
7.6.2成桩可能性及其对环境影响的评价 37
7.6.3基底下填土处理建议 38
7.7基坑工程的分析、评价 39
7.7.1基坑场地条件、土质条件 39
7.7.2基坑支护建议 39
7.7.3基坑降水 40
7.7.4基坑监测 40
7.8设计和使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和建议 41
8 结论与建议 42
附表附图:
1、勘察委托书及岩土工程勘察技术要求 2张
2、勘探点一览表 2张
3、土工试验成果报告表 14张
4、典型高压固结试验e-p曲线 21张
5、典型剪切试验曲线 3张
6、典型三轴剪切试验成果曲线 6张
7、黄土固结试验记录表 6张
8、水质分析报告 2张
9、土腐蚀分析报告 2张
11、建设工程场地剪切波速测试成果表 3张
12、勘探点与建筑物平面位置图 1张
13、工程地质剖面图 16张
14、钻孔柱状图 1张
1 概述
1.1拟建工程的交通位置及周围的环境情况
拟建郑州绿地城九区项目位于郑州市西南部二七新区启福大道路南。场地东侧为规划双铁路,西侧为规划宝溪路,南侧为规划同德路,北侧为启福大道。拟建场地近似呈矩形,规划用地红线范围东西长约228m,南北宽约114m。场地用地红线各角点坐标依次为:东北角:X=41046.412,Y=63043.722;东南角:X=41005.710,Y=63138.051。西南角:X=40866.606,Y=62925.856;西北角:X=40942.101,Y=62841.073。
拟建场地的交通位置及周围环境详见勘探点与建筑物平面位置图。
1.2拟建工程概况
郑州绿地城九区拟建建筑包括2栋27层(地下2层)、2栋27层(地下3层)、1栋27层(地下1层)高层住宅楼,1栋21层(地下1层)高层公租房,1栋2层(地下1层)商业,1栋1~3层(地下2层)商业、物业用房、社区综合用房(以下简称物业用房)和场地范围内的1~2层外扩地下车库,本报告拟建建筑具体建筑物特征见表1.2所示:
拟建建筑特征一览表 表1.2
子项
名称
层数
地上/地下
±0绝对标高
(m)
基础埋
置深度
(m)
基底平均压力
(kN/m2)
柱网间距或跨度(m)
拟采用地基
基础类型
单柱
荷载
(kN)
结构
形式
1#楼
27F/2F
140.00
-7.20
430
——
钻孔灌注桩
——
剪力墙
2#楼
27F/3F
138.75
-9.85
440
——
钻孔灌注桩
——
剪力墙
3#楼
27/3F
137.60
-9.85
440
——
钻孔灌注桩
——
剪力墙
5#楼
27/1F
138.75
-5.40
420
——
钻孔灌注桩
——
剪力墙
6#楼
27/2F
137.60
-9.80
420
——
钻孔灌注桩
——
剪力墙
7#楼
21/1F
137.60
-5.40
330
——
钻孔灌注桩
——
剪力墙
8#楼(商业)
2F/1F
138.60
-6.15~-9.65
——
5.6×6.0
钻孔灌注桩
1000
框架
9#楼(物业用房)
1~3F/2F
137.45
-9.65
——
6.0×6.0
钻孔灌注桩
3000
框架
外扩车库
0F/1~2F
137.60
-6.15~-9.65
——
8.1×6.6
钻孔灌注桩
5000
框架
依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和《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72-2004)规定,本工程27、21层高层住宅楼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二级;其它建筑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三级;根据区域工程地质资料,拟建工程场地等级为二级(中等复杂场地),地基复杂等级为二级(中等复杂地基),因此本次岩土工程勘察等级对于3层地下室高层住宅楼(2#、3#楼)住宅楼为甲级,其余高层住宅楼、商业、物业用房及地下车库为乙级。
依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 和《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72-2004)规定,本工程拟建高层建筑、商业、物业用房以及地下车库的地基基础设计等级均为乙级。
依据《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规定,拟建建筑抗震设防类别为标准设防类(丙类)。
依据《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2004)3.0.1条规定,拟建27、21层高层住宅楼的建筑物分类为甲类,其余建筑的建筑物分类为丙类。
2 勘察目的、任务及依据的技术标准
2.1勘察目的、任务
受河南绿地新城置业有限公司的委托,河南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承担了本工程表1.2所列建筑详勘阶段的岩土工程勘察任务,为拟建建筑施工图设计、施工提供详细的岩土工程资料,为此,本次勘察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
a) 查明建筑场地勘察深度范围内土层的类型、埋藏深度、分布、工程特性,分析和评价地基的稳定性、均匀性和承载力;
b) 查明建筑场地内及其附近有无影响工程稳定性的不良地质作用,查明不良地质作用的类型、成因、分布范围,场地内有深沟和填土堆积区域,查清深沟范围、深度及填土的均匀性、性质、厚度、成分及其对工程的影响,并提出整治方案和建议;
c) 查明埋藏的河道、沟浜、墓穴、防空洞、孤石等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
d) 郑州市的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因此要对场地类别进行划分;查明有无可液化的地层,对地层液化可能性做出评价;要划分对抗震有利、一般、不利或危险的地段;
e)查明地下水的埋藏条件,地下水类型,补给条件,地下水位埋深及其变化幅度,近期最高水位及渗透性;判定地下水和场地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
f)对场地土层的湿陷性进行评价,并判定场地土的湿陷类型、湿陷等级、湿陷性土层的厚度及其分布范围;
g)对天然地基做出评价,提供地基变形计算参数,预测建筑物的变形特征;
h)当天然地基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提供桩基设计所需的参数,选择合理桩基深度,计算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对地基沉降和差异沉降进行验算;对沉(成)桩可能性、桩基施工或地基处理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进行分析评价;
i)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对建筑地基作出岩土工程分析评价,对地基类型、基础型式进行分析论证,提出适合场地工程地质条件,符合上部结构条件的地基基础方案建议;
j)为基坑工程中的边坡稳定性分析、支护结构设计提供所需要的岩土技术参数,提出基坑开挖、降水及支护方案的建议,并评价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k)针对施工和使用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岩土工程问题,对设计、施工和现场监测工作提出应注意的问题和建议。
2.2勘察依据的技术标准
根据拟建建筑物特征,本次详细勘察依据的技术标准为:
a)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
b) 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72-2004)
c) 岩土工程勘察安全规范(GB50585-2010)
d)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
e)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f)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
g)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
h) 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2004)
i) 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12)
j) 复合地基技术规范(GB/T50783-2012)
k) 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
l) 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
m) 建筑工程地质勘探与取样技术规程(JGJ/T87-2012)
n)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编制标准(CECS99:98)
o) 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
p) 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勘察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0年版)
勘察工作布置除遵循以上国家现行的规范、规程外,还依据建设单位提供的《勘察委托书及岩土工程勘察技术要求》和《郑州绿地城九区总平面图》。
由于岩土工程勘察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因此我公司在长期的勘察工作中,注意总结利用本地区成功的建筑经验、科研成果、原形与原位测试资料,制定了本单位的“岩土工程勘察专业统一技术措施”。该“措施”在多年的实践检验中证明,作为执行国家规范、规程在本地区的补充措施是行之有效的,因此我公司的《岩土工程勘察专业统一技术措施》也在本次勘察的具体工作中使用。
3 勘察工作的布置和完成的勘察工作量
3.1勘察工作的布置
根据上述建筑特征,参考附近已有的勘察资料,按照《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72-2004)和《勘察委托书及岩土工程勘察技术要求》的技术要求,本次详勘工作的布置,主要是满足桩基和基坑工程的勘察设计要求,同时亦能满足复合地基和天然地基的勘察设计要求。勘探点布设时先满足高层建筑,再兼顾商业、物业用房和地下车库的轮廓进行布置。
3.1.1勘探点的平面布置
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和《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72-2004)对桩基础勘察的要求,对于中等复杂场地的勘探点间距为15~30m,对于摩擦型桩的勘探点间距为20~35m。按照《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2004)4.2.4条规定,详细勘察中等复杂场地,甲类建筑勘探点间距为20~30m,丙类建筑勘探点间距为40~50m。参考附近已有的勘察资料,本次勘察勘探点的间距综合考虑以上规范的要求,控制在30m之内。高层部分主要按建筑物周边线和角点布置,其它多层建筑勘探点在利用高层建筑物勘探孔基础上,按照建筑物周边线、角点和建筑群范围布置。
根据以上勘探孔平面布置原则,并参考附近已有的勘察资料,综合确定本工程详细勘察勘探孔的间距:
住宅楼部位,按建筑物平面轮廓线及角点双排布置勘探孔,勘探孔间距10.4~26.8m;
商业、物业用房和地下车库部位,在共用住宅楼部位勘探孔的情况下按建筑范围均匀布置勘探孔,勘探孔间距不超过30m。
根据以上布置原则,本工程共布置勘探孔69个,其中钻探孔68个(含3个标贯孔,2个标贯取土孔),探井5个(含4个钻探与探井对比孔),此外,为了确定场地覆盖层厚度及等效剪切波速,勘察时还布置了6个波速测试孔。
勘察期间由于5#楼西北角正处于杂填土与原土交界处,为了准确划分其界限,在62#钻孔附近增加取土孔3个。综上,本次勘察共完成勘探孔72个。
具体勘探点的布置见勘探点与建筑物平面位置图。
3.1.2勘探孔深度的确定
根据建设方提供的《郑州绿地城九区总平面图》、《勘察委托书及岩土工程勘察技术要求》等所提供的建筑物特征,并结合附近类似工程采用的基础类型,可初步确定拟建建筑物需采用桩基础。
根据各建筑物的特征、荷载、基坑深度等预估拟建高层住宅楼采用桩基础时的基桩有效桩长和入土深度,按照《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72-2004)对桩基础勘探深度的有关规定,一般性孔深应进入预计桩端持力层或预计最大桩端入土深度以下不小于3m;为满足桩基础沉降计算需要,控制性孔深应达到桩端平面下附加压力等于上覆土有效自重压力20%的深度以下1-2m。
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和《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72-2004)的规定,本工程若采用桩+筏基础,控制性孔深度应达到桩端平面下地基变形计算深度,取附加压力等于上覆土层有效自重压力20%的深度或按桩端平面以下(1-1.5)b(b为假想实体基础宽度)考虑。一般孔深度应进入预计桩端持力层或预计桩端入土深度以下不小于3m。
根据郑州绿地城九区工程场地勘察结果,该场地上部绝大部分分布有素填土和杂填土,填土深度最深约25.0m。
根据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和建筑物的上部荷载,对于拟建27、21层高层住宅,预估钻孔灌注桩有效桩长为35.0m,预估压缩层厚度为45.0m,则一般孔深度定为65.0m,控制孔深度定为85.0m;地下车库及物业用房、商业按桩基础考虑并满足勘探孔深度不小于2倍基坑深度的要求,地下车库及物业用房、商业的孔深定为50.0m。
具体勘探孔平面布置见勘探点与建筑物平面位置图。
3.1.3各种勘探方法的确定
a) 钻探:为直观的鉴别地层,查明岩土的性质和分布,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规定,需布置一定数量的钻探孔。可在钻孔内采取土、水试样,并进行标准贯入原位测试和土层剪切波速的测量等工作。
b) 标准贯入原位试验:为综合判定上部粉质粘土的承载力以及局部砂土层的密实度、承载力,作了标准贯入试验,标贯点间距为2.0~3.0m。整个场地共布置标准贯入试验孔5个。
c) 土层剪切波速的测量: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第4.1.2和4.1.3条,对建筑场地类别划分应以土层等效剪切波速和场地覆盖层厚度为准,且对小区中处于同一地质单元内的密集建筑群,每栋高层建筑测试土层剪切波速的钻孔数量不得少于1个。本次勘察共布置6个波速测试孔。
d) 探井: 为了判断场地周边原土的湿陷性,采取Ⅰ级原状土样。本次勘察在拟建场地周边原土区域内共布置探井孔9个。探井采用机械洛阳铲成孔,人工下至井内取土,最大限度地保证土样不受扰动。
f) 重型圆锥动力触探(N63.5): 为了判定填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及均匀性、密实度,本工程在杂填填土中进行了重型圆锥动力触探原位测试。
3.1.4各种室内试验工作的确定
a) 一般性物理力学性质试验:主要测试岩土的液限、塑限、比重、天然含水量和岩土体在常规压力下的变形模量等;试验数量要满足分层数理统计要求,保证岩土参数标准值的可靠性。
b) 剪切试验:为了基坑工程支护设计和边坡稳定计算的需要,采取2倍基坑深度范围内土层的土样做了直剪和不固结不排水(uu)剪切试验。
c) 高压固结试验:为满足地基变形计算要求,测定自重压力至土的自重压力与附加压力之和压力下的Es值,对桩端至压缩层范围的土层取土样做了高压固结试验。
d) 颗分试验:对粉土利用比重计法测定粘粒含量指标,进行地基承载力修正、粉土命名和液化判别;对砂土利用筛分试验测定颗粒组成,确定砂土名称。
e)黄土湿陷性试验:通过探井人工取样和室内浸水压缩试验,测定湿陷系数、自重湿陷系数、湿陷起始压力,以评价黄土的湿陷性。
f)地下水和场地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试验:为评价地下水和场地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需在拟建场地内采集地下水和场地土进行腐蚀性试验。本次勘察,我们在钻孔中分别采集了2组水、土样作土腐蚀性试验。
3.2勘察方法
3.2.1现场工作
a) 勘探点的测放及高程测量:本次勘探点的测放是根据委托方提供的《郑州绿地城九区总平面图》和周边地物等参照物,实地采用GPS将各勘探点测量定位;本次勘察各勘探点的孔口高程测量是以建设单位指定的启福大道上一点M (X=41068.062,Y=62921.498,绝对高程为139.033m)为标高基准点,利用水准仪,采用前后视法实测的各勘探点孔口的绝对高程。
b) 钻探:采用DPP-100型钻机施工,全部采用回转钻进。地下水位以上采用干钻,地下水位以下采用泥浆护壁,并保持孔内水头压力略大于孔周地下水压。严格控制钻进的回次进尺,钻探记录按钻进回次逐项填写,发现变层,分行填写。
c) 土样的采集:取土样的位置、间距,按照每层土的试验项目及数量按单孔设计要求进行采样。原状土样的采取,在上部地下水位以上的土层中采用薄壁取土器重锤少击法取土,对于深部土层,采用多重岩芯管取样。探井采用人工下至井内进行取样。
d) 地下水位观测及水样采集:钻进中遇到地下水时,及时停钻采集水样并量测初见水位,在钻孔成孔8小时后量测地下水静止水位。
e)标准贯入原位试验:标准贯入原位试验孔均采用回转钻进,钻至试验标高以上15cm处,清除孔底残土后再进行试验;采用自动脱钩的自由落锤法进行锤击,贯入器打入土中15cm后,开始记录每打入10cm的锤击数,累计打入30cm的锤击数为标准贯入试验的N值。碰到密实砂层及其它坚硬地层,当锤击数已达到50击,贯入深度小于30cm时,记录50击的实测贯入深度,再换算成相当于30cm的N值。
f)重型圆锥动力触探(N63.5)试验: 探头直径为74mm,探杆直径为42mm,落锤重量为63.5kg,记录贯入10cm的锤击数。
g)土层剪切波速测试:采用单孔检层法,地面重锤激振,用三分量检波器固定在孔壁预定深度处接收,测点垂直间距1.0m。每个测点正反两个方向敲击,接收到极性相反的二组剪切波。
3.2.2室内试验
本工程岩土性质的室内试验工程和试验方法全部按照《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第11章的规定进行;具体操作和所使用试验仪器均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的要求。并且我公司土工试验室的所有仪器、仪表每年都通过计量检测单位的检定认证,这里对试验方法和技术要求不再叙述。
3.3勘察完成的工作量统计
本次勘察野外工作采用4台DPP-100型钻机和1台机械洛阳铲,于2015年12月25日进场,于2016年1月5日完成外业工作。2016年1月12日完成室内土工试验。本次勘察完成工作量如下表3.3所示:
完成勘察工作量一览表 表3.3
项 目
完成数量
项 目
完成数量
钻 孔
4300m/72孔
常规物理性试验
250组
探井
75m/4孔
颗粒分析试验
24组
取原状样
989件
湿陷性试验
72组
取扰动样
159件
常压固结试验
45组
标贯试验
159次
高压固结试验
41组
波速测试
220m/6孔
直剪试验
18组
取水试样
2组(孔)
三轴剪切试验
18组
取土腐蚀性试验土样
2组(孔)
水质分析
2组
勘探孔定位测高
72个
土腐蚀性试验
2组
4 场地地形、地貌、区域地质构造和气象水文资料
4.1场地地形、地貌
拟建工程场地西南角为原土区域,其余地段大部分为填土堆积区域(经调查原为深沟,现已用素填、杂填回填并形成土堆,土堆最高约高出现地面约7.0m)。勘探孔孔口绝对标高范围值介于136.14m~146.48m之间,最大高差约10.34m,地形起伏较大。各勘探点标高见附表“勘探点一览表”及勘探点与建筑物平面位置图。
场地地貌单元为黄河冲积二级阶地。
4.2地质构造及地震地质条件
4.2.1区域地质构造及区域稳定
拟建工程场址位于郑州市西部,大地构造位置属华北断块区南部,豫皖断块的开封凹陷的西边缘,区域地质构造较复杂,对场址有影响的北北东向区域活动断裂构造带主要有三条:即太行山前断裂带、聊城—兰考断裂带和汾渭断陷盆地构造带,强地震大部分发生在这三个构造带上,北西向的区域活动断裂主要有两条:即新乡—商丘断裂带和封门口—五指岭断裂带,这两条断裂带发生过中等强度地震。它们对本区发生不同强度地震起严格的控制作用,总的来说,本区北纬35以北主要受北北东向断裂构造控制,而35以南(场区位于35以南)主要受近东西向的秦岭纬向构造所支配。
4.2.2场地及附近地区的地质构造
4.2.2.1场地及其附近地区的断层及其活动性
拟建场地附近的断裂构造主要有两组:即北西—北北西向和近东西向,各断层的位置、构造形态及活动性分述于后:
a) 北西—北北西向断层
①鸦陈断层位置、形态及活动性
北起郑州北黄河老公路桥,自邙山东侧通过,向南东延伸,经省体育馆东侧穿过市区与上街断层、须水断层相交,走向西北—东南向,倾向北东,倾角60~75,垂直断距由南向北增大,由200m增至400m,错断了中更新统地层,依据人工地震资料、卫星影象图、地质地貌、上更新统与全新统地质界限的分隔和天然地震等资料的分析,表明自新近纪以来没有活动的表现。
②古荥断层
古荥断层北起黄河北岸,向南东方向延伸与上街断层交汇,断层总长30km。断层走向330,倾向北东,倾角70,为一正断层,地貌上没有显示。断层西盘上升,东盘下降,断距400m左右。古荥断层错断了新生界地层等厚线,新生界地层厚度在地层东盘突然增厚,而它没有错断新近纪以来地层等厚线。表明新近纪以来没有活动,把该断层最新活动时代确定为前第四纪断层。
b) 东西向断层
①须水断层
该断层西起南新庄,向东经二十里铺、须水,向东延至圃田,全长40余公里。走向近东西,倾向北,倾角60~70,为正断层。据地震勘探资料,该断层切割了了上第三系以下的地层,影响到早更新世地层,属早更新世活动断层,近期已趋于稳定。
②上街断层
上街断层为一隐伏断层,由人工地震剖面得到,该断层断距约200m。该断层西起上街,经郑州市区,向东延伸入中牟县境内,止于白沙附近,全长约120km,被北西向断层切割成数段。其走向近东西,倾向西北,倾角约70。综合钻探及浅层人工地震资料认为,该断层切割的最新地层为中更新统中下部,没有影响到中更新统的中上部,说明该断层产生在晚第三纪之前,晚第三纪地层沉积连续产状平缓,没有被错断的迹象。
4.2.2.2场地内的基岩埋深
场地地面下上第三系与下第三系地层界线约在1100~1200m,中生代地层顶面约在地面下2000m左右。
4.2.3地震地质条件和抗震设防烈度
4.2.3.1断裂构造背景
根据对本区的断裂构造调查和重磁资料分析表明,近场区不存在深断裂构造,最深的断裂只能进入结晶基底,新生代以来活动微弱,不具备发生6.5级以上强震的地质构造条件。
4.2.3.2历史地震
郑州市及其邻区历史上曾发生过M>4级地震8次,从1970~1987年该区共发生M>2级地震83次,其中2~2.9级70次,3~3.9级11次,4~4.9级2次。
场地附近历史地震及现今小震很少,仅发生过两次4级以上地震,即1928年郑州市北郊4级地震、1814年郑州市西南贾峪5级地震。其它两次为1974年郑州市北郊邙山2.6级地震,1984年郑州市郑庵1.3级地震,因此,近场区内的地震活动强度和频度都很低。豫北地区及其附近多震区的强震有1870年磁县7.5 级地震和1937年荷泽7级地震,这些地区近年4~5级地震时有发生。另外,禹州、登封交界地带1992年又发生了ML4.7级地震。因此,就地震活动而言,近场区存在发生6级地震的背景。
4.2.3.3抗震设防烈度和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郑州市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
4.3气象及水文资料
4.3.1气象资料
郑州市地处北温带,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干湿明显,春季干旱多风沙,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凉爽,冬季干冷多风,雨雪稀少。郑州市的干燥度指数k值小于1.5,属湿润区。
a) 气温:年平均气温14.30oC,极端最高气温43 oC,极端最低气温-17.9 oC,年最高气温多出现在7月和8月。
b) 降雨:年平均降雨量640mm,24小时降雨量多年平均值90mm,百年一遇24小时降雨量245mm,每年7、8、9三个月的降雨量是全年降雨量的55%。
c) 冻土深度:年平均地面结冰时间约为60天,标准冻深小于60cm,地面以下100mm冻结平均为55天。
d) 风向及风速:冬季盛行西偏北,夏季盛行南偏东,春、秋季则交替出现;根据郑州市气象史了解,郑州市年平均风速约3.2m/s,2004年以前历史纪录最大风速为24m/s。2004年6月24日最大风速刷新了历史纪录,瞬时最大风速达到了26m/s,风力为10级。
4.3.2水文资料
郑州市的地表水属淮河流域、沙颖河水系,流经该市的天然河流主要有北临的黄河、贾鲁河及须水河,其它河流离场地都较远,因此仅对须水河及贾鲁河的水文情况叙述于后:
须水河:发源于荥阳市贾峪乡岵山,流经须水镇后至汇合口,全长28.6km。与索河汇流后为索须河,索须河属季节性河流,流经中原区、惠济区入贾鲁河,全长23.14km,是郑州市区西北部主要的泄洪排涝河道。
贾鲁河:发源于新密市白寨的圣水峪和二七区的冰泉、暖泉、九娘庙泉,东北流经侯寨、市区西部西流湖,至北郊老鸦陈折向东流,经柳林、姚桥,再经中牟的白沙,绕县城东南至胡辛庄流入尉氏县,后至周口市入沙河,再入淮河,全长255.8 km,境内长137 km,流经面积2750平方公里,属淮河水系。贾鲁河市区段常年有水,水位在地面下3.0m左右,主要水源是上游补给。
5 场地地层结构与岩性
5.1地层分布、地层结构的总体情况
勘探深度85m范围内共揭露两套地层:
第四系上更新统(Q3)地层:其成因为冲积相,岩性由浅黄色~褐红色的粉土、粉质粘土组成,底板埋深约45.3m。场地上部经人工取土后回填有约21.7m厚的回填土。
第四系中更新统(Q2)地层:其成因为冲洪积相,岩性由红褐~棕红色粉质粘土组成,85.0m深度内未穿透。
5.2地层特征描述
拟建工程场地分布有杂填土,填土埋深为0.8-25.3m,填土平均埋深约为21.7m。
据了解拟建场地填土堆积区域原为一深沟,大致呈东西走向,深沟最深处约20m(相对于附近现地面),沟底标高约为118.0m。后期经人工回填、南水北调工程开挖土方倾倒、拆迁工地等陆续往沟里倾倒建筑垃圾将其填平(近10年内)。杂填土包括建筑垃圾、生活垃圾(少量)及素土。该杂填土为运土车倾倒于此堆填形成,因此,分布极不均匀,呈多种土混合状态,局部地段土体居多,局部地段建筑垃圾居多,局部地段生活垃圾居多。杂填土含大量砖块、混凝土块、水泥块等建筑垃圾及生活垃圾,局部建筑垃圾集中,局部生活垃圾居多,局部素土居多。
根据钻探、标准贯入试验结果,结合室内土工试验资料,对地基土按岩性及力学特征分层后,从上到下分层描述如下:
第1-1层:杂填土(Q4-3ml),杂色,稍湿,松散,以建筑垃圾为主,建筑垃圾约占50%-95%,充填土主要为粉土,含砖瓦块、石子、混凝土块(少量混凝土块含钢筋)等建筑垃圾及少量生活垃圾,局部大块建筑垃圾集中,性质不均匀。
第1-2层:素填土(Q4-3ml),黄褐色,稍湿,松散,以粉土为主,土体约占60%-95%,偶见砖瓦块、石子、混凝土块等建筑垃圾及塑料袋、碎布、腐殖质等生活垃圾。
第2层:粉土(Q3al),褐黄色,稍湿,中密,干强度低,无光泽反应,韧性低,摇振反应中等。含少量小粒径姜石,浅灰色斑,偶见蜗牛壳碎片。
第3层:粉土(Q3al),褐黄色~黄褐色,稍湿,中密,干强度低,无光泽反应,韧性低,摇振反应中等。含铁锈斑及小粒径姜石。
第4层:粉质粘土(Q3al),褐黄色~黄褐色,坚硬,干强度中等,无摇振反应,韧性中等,稍有光泽。含铁锈斑、少量姜石。
第5层:粉土(Q3al),黄褐色,稍湿,中密~密实,干强度低,无光泽反应,韧性低,摇振反应中等。含铁锈斑及小粒径姜石。
第6层:粉土夹粉质粘土(Q3al),粉土,黄褐色,稍湿,中密~密实,干强度低,无光泽反应,韧性低,摇振反应中等,偶见蜗牛碎片,含铁锰质斑,局部含少量小粒径姜石;粉质粘土,黄褐色,可塑,干强度中等,无摇振反应,韧性中等,稍有光泽,含铁锰质斑。
第7层:粉质粘土(Q3al),黄褐色,可塑~硬塑,干强度中等,无摇振反应,韧性中等,稍有光泽。含粒径0.3-0.8cm姜石。局部含粉粒较多,变相为粉土。
第8层:粉质粘土(Q3al),黄褐色~红褐色,可塑~硬塑,干强度中等,无摇振反应,韧性中等,稍有光泽。含粒径0.3-1.2cm姜石,局部姜石富集,局部地段夹有钙质胶结薄层, 芯样不连续,取芯率低,钻进比较困难。
第9层:粉质粘土(Q2al+pl),红褐色,硬塑,干强度中等,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泽,韧性中等。含铁、锰质氧化物、钙质条纹、姜石较多。局部地段夹有钙质胶结薄层, 局部芯样连续,呈短柱状,柱长约5~15cm,钻进比较困难。
第10层:粉质粘土(Q2al+pl),红褐色~棕红色,硬塑,干强度高,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泽,韧性中等;含铁质氧化物,含姜石较多。局部地段夹有钙质胶结薄层, 芯样不连续,取芯率低,呈短柱状,钻进比较困难。
第11层:粉质粘土(Q2al+pl),棕红色,硬塑,干强度高,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泽,韧性中等;含铁质氧化物,含姜石较多。局部地段夹有钙质胶结薄层, 芯样不连续,取芯率低,呈短柱状,钻进比较困难。勘探点深度范围内未穿透该层。
场地内各地层厚度、埋深及层底标高情况详见下表5.2。
场地各地层厚度埋深及层底标高统计表 表5.2
层
号
厚度最小值(m)
厚度最大值(m)
厚度平均值(m)
层底标高最小值(m)
层底标高最大值(m)
层底标高平均值(m)
埋深最小值(m)
埋深最大值(m)
埋深平均值(m)
个数
1-1
0.80
19.00
9.96
119.95
141.21
126.84
0.80
25.30
16.95
59
1-2
0.60
17.60
9.21
118.10
140.98
127.92
0.60
24.80
15.63
63
2
3.60
7.40
5.40
131.14
134.47
133.09
4.40
10.30
6.49
14
3
2.60
7.60
4.19
126.54
130.84
129.18
7.50
18.00
11.21
16
4
1.20
5.00
2.49
124.64
128.04
126.68
8.70
21.00
13.71
16
5
1.40
5.60
3.87
120.99
123.97
122.77
13.30
22.40
17.94
27
6
1.10
5.60
2.92
117.00
121.67
119.33
16.00
28.00
24.04
64
7
4.20
8.20
6.85
111.13
116.75
112.47
23.80
34.80
30.80
68
8
8.80
12.00
10.26
100.34
105.15
102.20
33.40
45.30
41.07
68
9
8.80
15.30
12.43
87.54
92.75
89.51
47.20
57.40
53.68
36
10
11.10
15.50
12.84
74.02
79.35
76.64
62.00
69.50
66.46
20
11
85m勘探深度范围内未揭穿该层,最大揭露厚度23.0m
注: 统计厚度时主层厚度中不含亚层厚度。统计厚度时每孔最后一层不参与统计。
5.3室内试验指标的统计、分析与选用
5.3.1各层土的物理性质试验成果统计
岩土物理性质指标的统计,是按划分土层分别进行,在统计中舍弃了个别薄夹层的指标和异常值;对于两种性质土的互层或夹层,对主层或控制岩土性质起主导性质的土层进行统计;各类指标的统计成果中,我们按规范要求分别列出了参数的平均值、标准差、变异系数、数据分布范围、数据的数量和统计修正系数。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