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5课杜甫诗三首学习重点1记:背诵这三首诗,积累杜甫的名句。2读: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3写:运用对仗的手法写一个小片段。4练:把握诗歌中直接抒情的表现手法。一、诵记名言警句文本名句1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2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3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4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名句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2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3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前出塞九首(其六)4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5昔闻洞
2、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登岳阳楼6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丹青引赠曹将军霸二、了解文学常识1作者及背景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河南巩县人,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曾漫游各地,寓居长安十年,“安史之乱”时被叛军俘获,逃出后任左拾遗,后弃官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畔,世称浣花草堂。一度任剑南节度参谋、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其作品显示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有杜工部集。代表作有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组诗“三吏”“三别”等。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四月,剑南节度使严武病逝,杜甫在成都失去了依靠。第二年春天,杜
3、甫买舟东下携家眷来到夔州暂居。在夔州居住的两年时间里,杜甫写下了四百多首诗。本课所选的三首律诗,都是写于这个时期。秋兴八首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杜甫流寓夔州时所作的一组七言律诗,作者借秋天的景色感物抒怀,故曰“秋兴”。这一组诗历来被公认为杜甫抒情诗中艺术成就最高的诗。咏怀古迹也是一组七言律诗,和秋兴八首同作于大历元年(766)秋,是杜甫在夔州和自夔州赴江陵途中陆续写成的。夔州和三峡一带本来就有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庾信等人留下的古迹,杜甫借吟咏这些古迹,追思历史人物,同时也抒发了自己一生漂泊、功业无成的感慨。登高一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的重阳节。当时诗人病卧夔州,身体的病
4、痛,生活的艰辛,时局的动荡,兵乱的不断,使得诗人备受摧残。这一年的重阳节,杜甫约他的一个远亲吴郎来饮酒,不想吴郎因事没有来。杜甫感慨万千,独自登高,写下了这首触景伤怀的七言律诗。2文体知识律诗,又称今体诗或格律诗,是一种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诗体。为有别于古体诗而有近体诗之名,形成于唐代。每句五个字的称为“五律”,每句七个字的称为“七律”,每两句为一联,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偶数句押韵,中间两联讲究对仗。三、夯实基础知识1字音识记(先阅读课文,然后借助工具书,完成该题)(1)凋伤(dio)(2)萧森(xio sn)(3)砧(zhn)(4)明妃(fi)(5)朔漠(shu m) (6)青
5、冢(zhn)(7)环珮(pi) (8)鬓(bn)(9)潦倒(lio) (10)渚(zh)2词义理解(1)凋伤:使草木凋落衰败。(2)他日:往日。(3)春风面:形容王昭君的美貌。(4)渚:水中小块陆地。3识记文言实词(1)回(2)独(3)哀四、速读感知课文作者写这三首诗的时间不一样,通过朗读,我们却能感到诗作中流露的情绪大体相同,这是怎样的一种情绪呢?为什么会有这种情绪呢?答: _答案情绪:孤独寂寞、抑郁愤懑、苦闷深沉的愁情。原因:写这三首诗时作者暂时寓居夔州,国势衰微,生活没有依靠,自己又体弱多病。文白对读秋兴八首(其一)咏怀古迹(其三)登高一、词句梳理1古今异义(1)塞上风云接地阴古义:这里
6、指夔州的山。今义:指长城以北的地区。(2)画图省识春风面古义:图画。今义:画图形(多指图样或地图)。(3)万里悲秋常作客古义:远离故乡。今义:一万里的距离。(4)百年多病独登台古义:这里借指晚年。今义:很多年或很长时期,指人的一生或终身。(5)艰难苦恨繁霜鬓古义:极其遗憾。今义:痛苦愤恨。2词类活用玉露凋伤枫树林:使动用法,使草木凋落衰败3说出下列句式类型(1)一去紫台连朔漠:省略句(2)环珮空归月夜魂:状语后置句4翻译句子(1)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译文: _(2)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译文: _(3)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译文: _(4)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
7、病独登台。译文: _答案(1)巫峡江中的波浪汹涌,接连天际。在萧瑟的景色中,边塞大地上都弥漫着阴森的战争风云。(2)千载流传着她作的胡音琵琶曲,曲中倾诉的分明是满腔悲愤。(3)无边无际的落叶萧萧飘坠,没有尽头的长江奔腾而来。(4)飘泊万里客居异乡更添悲秋情绪,晚年百病缠身而今又独自登临高台。二、重点突破5秋兴八首(其一)以描绘秋景为外在的行文线索,以抒发悲愁之情作为连通各联的内在联络,请有感情地朗读诗作并体会分析这种特点。我来答题 _我来规范 _答案(1)首联以秋风起兴,以枫叶凋零、秋气萧森,寄寓老大伤悲、凄苦落寞的情怀。(2)颔联紧承首联“巫山巫峡气萧森”语意,进而描绘巫峡景象和阴森气氛:骇
8、浪滔天,似暗寓了时局的动荡不安和心潮的翻卷不息;阴云压地,又象征着国家命运的光景暗淡和作者心情的阴沉郁闷。(3)颈联以“丛菊两开”“孤舟一系”的图景,现出思乡之情的深沉浓烈和欲归不得的无奈与凄伤。(4)尾联,秋风里一片捣衣声里蕴含游子无家可归的惆怅凄凉之情,紧承上文之“故园心”,又暗扣题目,绾结全诗。6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诗歌只写了王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情怀的抒发,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我来答题 _我来规范 _答案杜甫在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时寄托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是“悲昭君以自悲也”。(1)他当时正“漂泊西南天地间”,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2)他寓居在昭君的故乡
9、,正好借昭君当年思念故土、夜月魂归的形象,寄托自己想念故乡的心情,王昭君的千载之怨中含着他自己的深沉怨恨。7登高写了飘零的秋景,这个“秋”仅指自然之秋吗?我来答题 _我来规范 _答案“秋”不仅是季节,也是心境;不仅是自身遭遇,也是国家前途。(1)季节之秋秋风正劲,长天高远,猿猴哀鸣,飞鸟盘旋,天地间阔大苍茫、凄凉清冷的景象,皆传达出秋之凄冷。(2)生命之秋落叶是衰老的象征,“萧萧下”隐含着诗人心情的下坠,他感叹自己的生命也到了晚秋,面对滚滚长江,永恒的自然更令人感叹时光飞逝,生命短暂。(3)国运之秋战乱虽已平定,但盛唐景象不再,国事颓败,触动了诗人忧时伤世之感。此诗明写季节之秋,其中也渗透着生
10、命之秋与国运之秋,三者交汇浑融,诗意也由此深沉博大。8“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一联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我来答题 _我来规范 _答案(1)落叶飘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萧而下;奔流不尽的长江,汹涌澎湃,滚滚奔腾而来,秋意萧杀空旷辽阔,一句仰视,一句俯视,有疏宕之气。“无边”放大了落叶的阵势,“萧萧下”又加快了飘落的速度。“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2)它的境界非常壮阔,气势磅礴,对人们的触动不限于岁暮的感伤,同时让人想到生命的消逝与有限,宇宙的无穷与永恒。透过沉郁悲凉的精工对句,
11、显示着诗人出神入化的笔力。三、疑点探究9明代评论家胡震亨认为,“群山万壑赴荆门”这么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出生的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我来答题 _我来规范 _答案不同意。(1)常言说地灵人杰,正是因为有了如此雄奇的山水,钟灵毓秀,才孕育出昭君这样美貌的、不平凡的女子。(2)在作者的心目中,生长在这里的昭君决不只是一个明眸皓齿、秀发冰肌的弱女子,而是一位具有大山般坚强性格的奇伟女性。(3)诗人就是要借高大山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要把她写得惊天动地。因此用阳刚的伟岸作底色是适合、协调的。四、美点赏析赏析诗歌中对仗的技巧10
12、“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两句对仗很工整,是怎样对仗的呢?有何效果?我来答题 _我来规范 _答案(1)“一去”与“独留”,“一”与“独”同义互文,将昭君生前的寥落、死后的孤寂,写得入木三分。可见,昭君是多么孤独!(2)“紫台”对“青冢”,一个富丽繁华,一个荒凉冷落,对比多么悬殊!(3)“连”对“向”,“连”字写出塞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笔下有神。(4)“朔漠”对“黄昏”,“朔漠”即北方的沙漠,“黄昏”一般指时间,在这里更主要指空间,即和无边的沙漠连在一起的,笼罩四野的黄昏的天幕。天幕是那样的大,仿佛能够吞食一切、消化一切,但是独有一个墓草常青的青冢,它吞食不下,消化不了,为什么?青
13、冢有恨啊!一年年、一天天,向人们展示着千古的悲哀!这两句既对仗又对比反衬,上句写昭君生前的不幸与孤苦,下句写她死后的孤寂与冷落,一句话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内涵相当丰富。五、随堂写练11请自己确定中心写一个小片段,要求运用对仗的手法,200字左右。妙笔生花 _答案(示例)我们回来到了毛主席的老家湖南韶山,我们含泪伫立橘子洲头,漫步湘江两岸,回清水塘,登岳麓山,徘徊板仓小径,依恋韶山故园,万千思绪随山移水转。正是杜鹃花开遍三湘的季节,乡亲们怀着深厚的友谊,连同韶山的泥土,送给我们一颗盛开的红杜鹃。我们爱韶山的杜鹃像烈火,“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从故乡山村最早的夜校灯光,到秋收起义的烈火,都是革命
14、先辈们亲手点燃。肩膀常常会想,要怎样一副铁肩才扛得起一个朝代由盛转衰的剧变产生的心理落差?才扛得起夹缝中的芸芸众生的声声叹息?才扛得起中国诗歌在社会剧变中的大课题?所以,不敢想象杜甫是怎样用他并不健壮的躯体承载着一切。驾一叶平平仄仄搭起的小舟,穿梭于暗流涌动的江水中,我能想象杜甫逆流而上的艰难。他走在唐朝的下坡路上,注定要弓着腰,低着头,一点一滴地细数着黎民百姓的苦难,然后蘸着浓于墨的悲哀,含泪写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他的使命决定了他不可能过得轻松。“穷则独善其身”,多少人用这句话安慰自己,摇摇头,屈服于黑暗的社会现实,从此只为个人和家庭的前景奔走。可是,杜甫的心是与千千万万劳苦大众连
15、在一起的,所以不管多艰难,他都要用自己的肩膀撑出一片天地,容纳他们的叹息。于是有了破旧茅屋中的那声呐喊: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也有了那句又恨又悲的诗: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而咸阳桥上“直上干云霄”的哭声也从此被后人深深铭记。他是真正的人民“代言人”,以自己的肩膀扛起一段属于百姓的“诗史”。翻开杜甫的人生,不由得让人想起这句话:“文章憎命达。”他仕进无门,困顿十年,方得小职,安史之乱中又流亡颠沛,为人所俘,直至最后,贫病交加而死。当他幼年在自己的枣树上爬上爬下,把笑声洒满整个庭院的时候,一定没有想到命运之神已给他安排下这样一条坎坷异常的人生之路。幼时身体羸
16、弱的他也一定没有想到自己将用这一副肩膀扛起自己人生的不幸和整个时代的悲哀。而杜甫竟然扛住了。尽管生活已是“朝叩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可他从没把自己的目光拘囿于个人的得失与悲喜,就在他即将撒手人寰,在他为自己举行告别仪式的时候,还在关心着“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他总是放眼大众,深入到人们的心中,体察最底层人民的苦难。然后聚焦,酝酿,提炼,挥洒。杜甫是大儒,可他分明又是高于传统的儒家。儒家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杜甫却不管穷达,都要兼善天下。儒家提倡“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杜甫却是不管在不在位,都要谋其政。那些为时代而泣,为百姓而歌的叙事诗中少见直接的抒愤与
17、哀喊,他总是从局外人客观平静的视角冷眼旁观,从一种不动声色的叙述中迸发出更为沉重和浓郁的愤懑。这样的诗不知使后代的多少人怒火胸中烧,泪水眼中噙。西川的一句诗也许是杜甫最好的写照:在一个晦暗的时代,你是唯一的灵魂。都说“男人铁肩担道义”,那么杜甫就是古往今来真正的大男人。一副肩膀,看似柔弱,却撑起了中国历史上一座文学与道义的高峰,让人远远观望,赞叹不止。一、基础积累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萧森(xio)暮砧(zhn)塞上(si)秋兴八首(xn)B妃嫔(fi)朔漠(s)青冢(zhn) 群山万壑(h)C单于(chn)潦倒(lio)凋伤(dio)省识(xn)D霜鬓(bn)渚清(
18、zh)环珮(pi)孤舟一系(x)答案C解析A项“兴”读xn。B项“朔”读shu。D项“渚”读zh。2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B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C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D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答案D解析佩珮。3对下列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孤舟一系故园心系:牵挂B一去紫台连朔漠 去:离开C画图省识春风面 省:曾经D渚清沙白鸟飞回 回:回旋答案A解析“系”诗中指系舟上岸。4下列联句没有使用对仗的一项是()A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B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C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19、。D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答案C解析C项前后句对应的字词在词性和字音平仄上不符合对仗的要求。5下面是杜甫一首名为“宿江边阁”的小诗,中间两联语序已乱,排序正确的一项是()暝色延山径,高斋次水门。_,_。_,_。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孤月浪中翻鹳鹤追飞静豺狼得食喧薄云岩际宿A BC D答案B解析这是一首律诗,中间两联要对仗,最后一字要押韵,还要注意整首诗的起承转合问题。综合起来看,B项最恰当。二、一法一练直接抒情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赠汪伦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6在这首诗中,作者是采用什么方式来抒发感情的?抒发了怎样的感情?答:
20、 _答案诗的前半部分是叙事,先写要离去者,继写送行者,展示了一幅离别的画面;诗的后半部分直接抒情,桃花潭水是那样的深,更触动了离人的情怀,难忘汪伦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联系起来。表达了朋友间真挚纯洁的深情。三、类文阅读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78题。岁暮杜甫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注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7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
21、分析。答: _答案边境发生战事,时局艰危,朝廷中无人为国分忧;岁末暮年,漂泊异乡,政治上被冷落,孤独寂寞;诗人崇高的责任感、强烈的爱国感情与其艰难的处境、报国愿望的难以实现形成巨大反差。解析解答此题时要注意知人论世。根据注释得知安史之乱(755763)虽已结束,但山河又遭吐蕃袭扰,而作者又是“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杜甫,诗文主旨由此可知。首句写作者年终之时还在远地客居,可见其思乡之情,而此时边境还在用兵打仗,忧国忧民的情感跃然纸上,相比之下,自己的飘零憔悴又算得了什么呢?战事紧急,局势艰危,朝中无人请缨,救民于水火;作者一腔匡时济世之志、报效家国之心,可怜无处施展,怎能不惊呢!8这首诗使用
22、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答: _答案(1)借代,如“烟尘”代边境战事。与后文“鼓角”相应,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2)用典,如“请缨”,典出汉书终军传;在诗句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解析颔联“烟尘”代指边境战事,已经延及雪岭,军中鼓角声声撼动江城,可见局势危急,且对仗工整。颈联“天地”极言范围之广,程度之深。作者不写将士流血,不写百姓流血,而是天地在流血,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愤慨、忧戚。“请缨”运用了汉书终军传中“终军请缨”的典故,丰富了诗文的内涵。作者有一腔报国热情,哪里会贪生怕死呢?反问句式加强了作者报效朝廷、建功立业的
23、感情表达。四、语言运用9根据语意,在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李白是仙,杜甫是圣。李白与杜甫一生都在燃烧,李白是天上的陨石,杜甫是人间的火种。李白诗如横笛,清丽悠扬;杜甫诗似直箫,深沉悲怆。读李白可以化解俗气、卑怯气、穷酸气;_、_、_。答案(示例)读杜甫可以增强爱心同情心责任心10将杜甫的登高改写成200字左右的写景抒情散文,要求写出杜甫登高时的复杂心情。答: _答案登高又逢秋天,我漂泊在异乡已经多年。在这秋风飒飒、天空高远的朗朗秋日,我独自在长江之上登到高处,猿猴的长啸悲啼随着秋风在峡谷中回荡,令人感到长江之秋的悲壮和肃杀。俯瞰江中洲渚,沙白水清;仰望江上蓝天,飞鸟盘旋。肃杀之中又有如此生动、美丽的画面,让我一时忘记飘零之苦。遥望远山和长江,秋叶萧萧而落,无边无际,江水滚滚而来,无休无止。这落叶和江水不禁让我感慨韶光易逝、岁月无情。一想到自己鬓染繁霜,老病多愁,空怀报国之志,更是百感交集。国难当头,穷困潦倒,我常常借酒消愁,而今连酒都因老病而暂时停饮。人生苦短,可有谁知道我登高望远的复杂心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