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读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有感.doc

上传人:快乐****生活 文档编号:4767385 上传时间:2024-10-12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读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有感.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读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有感.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读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有感 读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有感(一)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先生站住社会学的角度对中国农村社会格局及其特征的阐述和解读;乡土中国,则是千百年来沉淀在华夏儿女血液里的一份浓浓的乡土情。 有朋友曾不止一次地感慨:只要脚踩在泥土上,他就是踏实的,就有种想开怀大笑的快乐和轻松。我又何尝不是呢!泥土,实乃根之所在。脚踩在泥土上,就是人回归了本位,找到了根。有根的我们,不会焦虑,不会浮躁,当然也不会有飘忽不定的虚无,我们享受着泥土给予根的滋养,当然是踏实和快乐的。 乡土中国,虽有其“土”,却是不加雕琢的自然美;虽有其“愚”,却贵在不加掩饰的质朴。乡土中国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她以其丰富的自然资源、优美的田园风光、包容的博大胸襟以及厚重的人文积淀,滋养着亿万国人的精神和灵魂。所以,失意时,回归乡土,古往今来,就是人们的最佳选择。即使飞黄腾达,也要回归乡土,祭祖寻根。毋庸置疑,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都有一份不能割舍的乡土情。 和费孝通先生一起走进《乡土中国》这部社会学著作,就可以更深层次地理解中国的乡土社会的基本格局、特征以及传统社会的一些风俗人情等,也更能从根本上理解沉淀于中国人血液中的乡土情怀。 一.读“差序格局”,看乡土情味 在《乡土中国》一书中,费孝通先生用形象的比喻解读了什么是中国乡土社会最主要的特点——差序格局。 他将西方社会的“团体格局”比喻成一捆捆扎清楚的柴,将中国社会格局比喻成波纹和涟漪,让我们这样初步接触社会学的人也可以清楚地明白中国社会格局就是建立在这样的人伦关系上的,而西方社会的格局是建立在具体的制度上的。 当然不是说中国传统社会没有制度。有的,那些制度是像《白鹿原》里的相约(这里的“乡约”应该就是潘光旦先生所说的“仑”——共同表示的是条理、类别、秩序的一番意思)一样存在的,是世世代代约定俗成的,是在这个社会里的人自觉应当遵守的社会行为规范,而这种约定俗成在封建社会很长一段时间里是社会存在的基本保障。 先生在书中一再强调,中国社会格局就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这个扔出去的“石头”就是这个社会的中心,也就是这个社会中的“己”。而推出去的“波纹”和“己”之间既有从属的关系,又有亲疏远近。这种关系,稳定中又有很强的伸缩性。一表三千里,可见波纹推出去的范围之广。可是,当稳定的社会因素真的被打断后,这个范围就又变得很小。差序格局的存在,是因为他们的生产和生活还不需要一个经常的和广泛的团体,完全可以自食其力。 当今社会,如果一味地以“己”作为中心的话,是很难立足的。而且我觉得这种差序格局更适合封建社会的存在,在当今中国社会,一直在建立健全法制,以自然村或组为最小单位进行管理,我觉得这应该是向“团体格局”的发展。 相比较“团体格局”而言,我们的差序格局最大的阻碍时代发展的问题,就是差序格局中的道德和法律,都是因为其总是根据对象和“自己”的关系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缩的。而这,和我们建设的法制社会是相悖的。当前,法制社会的建设步伐在加大,可是在某些方面,还会收到某些“关系”的影响和制约。无论在哪里,有了熟人就是好办事(当然,很多时候是不违反基本原则的),这似乎是一个很平常的现象。可真是这种平常的现象,却在挑战着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公平和公正,平常也就变得隐晦了。 我们可以清楚地感受到,现今社会,村子里的家族模式虽然还存在,但是却正在慢慢地瓦解。一是有了健全的法制,族规对族里的成员已经没有了约束力。二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人口涌向城市,空村现象严重,这种宗族社会必然面临着瓦解。再者,时代的发展也在慢慢地改变这这种格局。最后,这种格局的传承并不顺当。现在,村里的很多同辈或者是后辈我们竟然都会不认识,而他们(包括一些成年人)对叔叔伯伯、婶婶姑姑等这样的称呼都完全搞不清楚。农村社会里的这种观念家族的观念和意识随着老一辈的去世必将越来越淡。 也许有人要说,这样的改变会毁了我们的传统文化。其实,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自然界的规律,也适合人类社会。 二.品中国诗文,悟乡土情怀 说“乡土中国”,不得不提中国文学里的乡土情怀。 我们可以发现,诗人词人,当他们发达之时,他们是会走向城市、走向政治的,这叫“入世”。如李白,他就想通过皇帝对自己诗文的赏识而走仕途,可他的仕途并不顺利,而后辞官继续飘荡流浪。李白之所以没有“出世”,重返田园、归隐山林,是因为他不仅有做官的梦想,他还有成仙的梦想,有侠客的梦想。所以,当李白走出衙门后,他可以去游山玩水,求仙仿道,喝酒交友。他乃“诗仙“,本就不属于人间吧。 而有一些人,则会在看透了人世间的人情世故,或厌倦了人间的奔波辛苦之后,则会选择“出世”。古之文人,当他在官场或人生中失意时,就会归回田园寻找慰藉。陶渊明对官场及社会黑暗布满,再加上母亲去世守丧,他毅然决然地“走”,归隐南山陲,于是便有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然。王维看空名利,摆脱烦恼(尽管处于盛唐事情,但越是这繁盛,人越容易空虚),归隐辋川,于是便有了组诗《辋川集》,有了“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清幽,有了“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超然。再如路遥《人生》里的高加林,为了能在县城工作和生活,不惜放弃自己的爱人。而当他在城里失意无立足之地的时候,就又会回到生养他们的土地上,来寻求根的滋养。高加林最后回村了,他趴在黄土地上,深深地捧一抔黄土,深深地亲吻着生他养他的土地,此时此刻,他才真正地成长了,真正地踏实了,因为他找到了自己的根。是的,土地,才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根之所在,是我们每一个华夏儿女的精神源泉。 中国文学里面描绘的最美的大同社会,莫过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了。“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这种乌托邦式的世外桃源,千百年来,令多少人陶醉其间。而这种能给人带来平静的、带来内心深处真正满足的社会和生活,依然——很乡土。 三.观农村生活,悟乡土情缘 费老先生在本书《血缘与地缘》一章中提到:“‘生于斯,长于斯’把人和地的因缘固定了。”走进乡村人的生活,这种感受更为真切。 老牛,60来岁,是野鸡胡村的村民。他总是骑着一辆破旧的摩托,车上总是驮着笼或蛇皮袋子在村子里的自由市场上兜售。游人多的时候,他也会和老伴儿在黄巢堡公园门口卖野货:蕨菜、荠菜、蒲公英、小蒜、槐花儿、山核桃,柿子、红薯、萝卜……只要是山上有的,他都能采来变成钱。他还带着手艺,能将山里随处可见的大小树根,做成各种形状的根雕,在山货市场上颇受欢迎。 买山货和根雕的收入已经成为了老牛非常重要的经济来源。在他的眼里,洪庆山上到处是宝,只要你愿意,总能有所收获,而老牛自己,就是那个最勤劳的掘宝人。景气的山货市场不断地刺激着他的潜能,挖掘着他的创造力。 如果你常去黄巢堡森林公园,你会发现,公园门口的台阶上总会坐着一个老太太,80岁左右的样子,满头银发,瘦小却不羸弱。她跟前的竹笼里是她的宝贝:一小袋地软,一小袋核桃,一包荠菜,几把野蒜,半笼槐花、再半笼柿子……她的山货远不及老牛他们的丰富,更赶不上老牛他们的量,但她确实公园门口最忠诚的守候者。她笼里的山货会随着节令的变化而变化,永远不变的是她的坐姿和微笑。 老太太的家人都已经搬到公路边去了,唯独她一人舍不得她的大山,独 读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有感(二) 自住在山上的老房子里,算是最后的守候。 老太太的守候,是十分廉价的。因为她在门口坐一整天,有可能会卖不到一分钱。有时好一些,她碰到人买她稍微值钱点儿的核桃、地软,她可能会卖上个几十元。经常,只要一天能卖二十来块钱,老太太就心满意足了。总有一种感觉,老太太总守候在公园门口,她不仅守候着她的百宝箱,她也在守候着一份精神的满足,一份属于她的快乐。她坐在公园门口,可以和一起卖山货的村民聊天,可以向来来往往挑着山货的老乡打听村子里的家长里短,也可以天天见着来公寓休闲的游人……生活,不就是如此恬静而又自然吗?这,也许才是老太太坚守的真正意义。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春夏秋冬,四季轮回,山上人家总是享受着大山给予他们的恩赐。他们朴实勤劳,将大山的恩赐在市场上转化为酬劳,从而改变着自己的生活。一天天,一年年,周而复始,洪庆山依旧青翠,人们的日子却一天天殷实。 山上人家,生活就是这样;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也从来就是这样;乡土中国,在我们的心中,也从来就是这样——一份静静的守候,一份执著的守候,一份割舍不掉的乡土情缘。 四.感今日时风,续乡土情结 《增广贤文》云: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每个华夏儿女的心目中,都有一份乡土情。我们中国社会,本就是典型的乡土社会,农业人口居多,每一个人,向上追溯两三代,都是乡里人。乡土,是我们养精蓄锐、休养生息地的不二选择。 城市不断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满足的同时,压力也随之而来,人们渴望精神的满足和充盈,渴望紧张工作之余的放松和休闲,渴望田园生活的开阔与闲适。于是,很多人开始在周末、在节假日携家人赴乡村,感受乡村的质朴和清闲。乡村游便因此热了起来。平日里无人问津的黄河湿地也能成为周末游的热点,乡村的油泼辣子、燃面、锅盔、野菜等也能让人垂涎三尺。一些古镇的重建、古村落的复兴、古集市的开张等就是这一文化背景下的产物。袁家村、茯茶镇、白鹿仓等古镇都是其典型的代表。 就连闲置已久的涝池,随着美丽乡村建设,也重现昔日风采,孩子们又可以从大人们的讲述中去享受那个美丽的传说——我是从哪里来的?你是天黑的时候,用笊篱从涝池里捞上来的。 美丽乡村建设的步伐在加大、加快,体验式的乡村旅游异军突起,返璞归真旅游异军突起,东南西北各尽其能、各领风骚。这些,无不展示着我们国人对乡土的眷恋,无不体现着我们国人浓厚的乡土情。这是一份沉淀在骨子里、融合于血液里的乡土情。这份乡土的情怀,无疑是人们渴望生活回归本真的愿望的体现,无疑是最美丽的乡土情结! 通读费老先生的《乡土中国》,萦绕在心头的是一份亲切。我是土生土长的白鹿原的孩子。我爱在六月金灿灿的麦田里撒欢,爱到割过的麦地里去捡麦穗、掐野菜,爱在村子中间的涝池里捉蝌蚪,爱在秋风扫落叶后的早晨去核桃树下捡核桃……我,爱乡间的一切!尽管那里还不够完美,不够方便,尽管那里有时候还有些愚,可是,我就爱那里的自由和自在!踩上那片土地,我便是快乐的,发自内心的快乐! 乡土中国,乡土情!我们每个华夏儿女心中都有着割舍不断的乡土情——她,散发着泥土的芬芳,涤荡着花草的清香。身处其中,那,是一份执著的坚守;漂泊在外,那,便是魂牵梦萦的浓浓的乡愁。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心得体会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