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湖北某石灰石矿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doc

上传人:二*** 文档编号:4764174 上传时间:2024-10-12 格式:DOC 页数:33 大小:1.0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某石灰石矿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湖北省xx市大垭口石灰石矿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xx地震工程研究院二六年三月湖北省xx市大垭口石灰石矿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委托单位:华新xx水泥有限公司编写单位:xx地震工程研究院 项目负责:xx编写人:xx审查人: 院总工程师:院 长:提交单位:xx地震工程研究院提交日期:200xx年3月目录前言1一、任务由来1二、目的任务1三、工作技术要求及工作依据1第一章评估工作概述3一、工程与规划概况与征地范围3二、以往工作程度4三、工作方法及完成的工作量5四、评估范围及级别的确定5第二章地质环境条件6一、气象水文6二、地形地貌6三、地层岩性7四、地质构造与区域地壳稳定性8五、工程地质条件10六

2、、岩溶与水文地质条件11七、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12第三章 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13一、地质灾害类型及发育特征13二、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16第四章 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17一、工程建设诱发加剧地质灾害危险性的预测17二、工程建设本身可能遭受地质灾害的危险性18第五章 地质灾害危险性中和分区评估及防治措施20一、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原则与量化指标的确定20二、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评估23三、建设用地适宜性分区评估26四、防治措施27结论与建议29附图:湖北省xx市大垭口石灰石矿区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图(1:2000)前言一、任务由来鄂西南地区属我国西部地区,由于地处偏远,山

3、高谷深,交通不便,经济比较落后。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区内各类资源得到了广泛的开发,而与之相匹配的交通条件已严重制约了该区的经济发展。为了改变本区的经济落后面貌,提高其经济发展速度,缓解交通压力,为经济建设注入新的活力,有关部门决定兴建宜万线铁路及沪蓉高速公路。随着交通条件的逐渐改善,该区社会经济必将得到较大的发展。为适应经济发展需要,华兴xx水泥有限公司决定兴建开发大垭口石灰石矿区。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94号)第二十一条“进行工程建设应当在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之规定,华新xx水泥有限公司委托xx地震工程研究院承担该项目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4、工作。二、目的任务本项评估工作的主要目的与任务是:1、查明矿山建设区段地质环境条件,主要地质灾害类型及性状特征,对其稳定性及危害程度作出初步预测评价,对工程区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2、对工程建设本身可能遭受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和工程建设可能诱发加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进行预测评估,在此基础上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对建设场地适宜性进行分析评价,提出相应的地质灾害防治对策和建议,为工程建设用地征地提供科学依据。三、工作技术要求及工作依据本项目评估工作主要按照国土资源部国土资发200469号文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工作通知附件1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及相关规定进行。主

5、要工作技术要求及工作依据如下:1、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94号);2、湖北省地质环境管理条例(湖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8号);3、国土资源部关于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工作通知(国土资发200469号);4、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国土资发200469号文附件);5、湖北省国土资源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鄂土资发20061号);6、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实施湖北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3-2015年)的通知(鄂政办发200483号);7、湖北省xx市大垭口矿区石灰石矿勘探报告(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云南总队资源勘察

6、院,2004年4月);8、xx市白果乡大垭口石灰石矿区地质简测报告(湖北省区域地质矿产调查所,2005年5月);9、华新xx1850t/d熟料生产线技改工程大垭口石灰石矿山可行性研究报告(黄石市华新水泥科研设计有限公司,2005年10月);10、本项目委托书及评估合同书。第一章评估工作概述一、工程与规划概况与征地范围拟建的大垭口石灰石矿区位于xx市西南部,距xx市城区约15km,行政区划属白果乡桑树坪村,北东侧与六角亭办事处头道水村相邻,南部与芭蕉乡朱砂溪村相连。矿区有简易公路经罗家坳与xx至利川公路相连直达xx利川城区,交通较为便利(见图1-1)。图1-1评估区交通位置图矿区位于一北北东向展

7、布的山体中上部,采石场高程570-800m,矿区范围拐点坐标见表1-1(据矿山1:2000地形图拐点坐标换算,3度带换算成6度带)。矿区总体呈一南北长1040km,东西宽220-380m的不规则矩形,平面面积306686m2。矿区矿体属制造水泥用石灰石矿,石灰石矿资源在该采矿场及周围广泛分布,资源量丰富,大部分矿体裸露地表,易于露天开采,开采技术条件简单。据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云南总队资源勘察院湖北省xx市大垭口矿区石灰石矿勘探报告,矿山矿石总储量3382万吨,其中111b储量级品1286.9万吨,占总储量38.05;122 b储量级品2095.1万吨,占总储量61.95。根据矿山储量

8、与工作生产需要,设计矿山生产能力为751900t/a,为一中型矿山。查明矿石储量可供开采42年。矿石规划征地范围在采石场范围基础上适当外延,面积约350000m2。表1-1矿区拐点坐标一览表XY1 3345633193465572 3345521193465403 3345127193465144 3344839193464335 3344659193463266 3344763193461167 3344892193460698 3345024193460929 33454031934623610 334570219346268二、以往工作程度评估区前人所做的各类地质工作主要有:湖北省xx水

9、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1983年完成的“鄂西山区山体稳定性和岩崩、滑坡发育规律调查研究”,湖北省xx第二地质大队1993年完成的“1:50万环境地质灾害调查”,湖北省xx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2002年6月完成的“xx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湖北省xx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2003年9月完成的“湖北省拟建铁路宜万线龙磷宫隧道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调查”,中国xx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云南总队资源勘察院2004年4月完成的“湖北省xx市大垭口矿区石灰石矿勘探”,湖北省区域地质矿产调查所2005年5月完成的“xx市白果乡大垭口石灰石矿区地质简测”,黄石市xx华新水泥科研设计有限公司2005年10月完成的“华新x

10、x1850t/d熟料生产线技改工程大垭口石灰石矿山可行性研究”等。上述工作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地质资料,为本次评估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三、工作方法及完成的工作量本次评估工作前期进行了已有资料的收集分析整理,于2006年3月20日至24日开展野外调查工作,调查测绘用图采用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云南总队资源勘察院提交的1:2000地形图,调查工作采取路线调查和重点区段进行追索相结合的方法展开。主要沿断裂破碎带、地形陡变段、地质灾害分布区进行追索;对其它一般区段进行路线穿越调查。野外工作主要采用专项环境地质测绘、实测地质剖面等手段,辅以室内计算机综合分析。共计完成测绘面积728437m2,观测路

11、线长4500m。野外调查及室内资料整理均按国土资发200469号文附件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执行,工作量达到了规定的技术要求,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的编制提供了翔实可靠的基础资料。本项目负责人为张征进,参加野外调查及室内资料整理的有:xxx四、评估范围及级别的确定评估区地处鄂西褶皱山区,地貌类型为浅切的(相对高差300-350m)构造剥蚀中低山区,构造部位处于轴向北东的白果坪背斜南东翼及xx中新生代断陷沉积盆地的西缘,西部邻近xx断裂破碎带。矿区地层岩性为三叠系下统大冶组(T1dy)灰岩夹白云质灰岩、钙质页岩。外围为奥陶系下统寒武系(O1-)白云岩、灰岩、白云质灰岩,白垩系上统正

12、阳组(K2z)组的粉砂岩、泥岩等。建设区段在区域上属于鄂西山区滑坡、崩塌、泥石流极易发区,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为中等;建设项目为年产759100t的中型矿山,属较重要的建设项目。根据国土资源部国土资发200469号文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工作通知附件1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及相关规定,该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级别确定为二级。根据建设工程的特点,评估范围确定为东起大冲沟沟谷,西至大垭口沟槽,为反映工程拟建区与周边环境地质条件,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其对工程建设的影响,评估范围在矿石建设范围基础上向周边适当外延,面积728437m2。第二章地质环境条件一、气象水文评估区地处

13、亚热带鄂西南山区,属季风湿润型山地气候区。受地形高差影响,各地降水量分布不均,年、季、月间的降水量分配悬殊。据xx气象站资料,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442.7mm,月均最大降水量624.1mm(1954年7月),日最大降水量227.5mm(1980年7月17日)。多年平均气温13-15,冬夏温差较大,最高气温,41.2,最低气温零下12.3。工作区及邻近地带水文网均属清江水系,拟建矿区东侧北西向展布的大冲沟是区内地表水主要外排通道。该溪沟沟缘在矿区北东约500m的彭家村一带,其上段为宽100-150m的宽缓槽谷,呈北北东向展布,于矿区北端形成宽1-3m、切深3-5m近东西向展布的“V”型谷,向东流

14、向渐转为S20-30E,沟道也逐渐宽缓,整体呈右陡左缓的不对称“V”型。据访大冲沟谷上段无常流水,自矿区以东沟底见有水流,一般情况下流量为0.01L/s,连续降雨后最大流量可达1m3/s。矿区附近地表水皆顺山势分别向北、东汇入大沟外排。二、地形地貌评估区地处鄂西南褶皱山地,山脉走向,地形地貌严格受区域构造控制,呈北北东北东向展布。矿山拟建区地貌类型属浅切割构造剥蚀中低山,总体地势为北东低,南西高。高程一般480-840m,相对高差300-360m。采矿场场区位于N10E向展布的山脊中上部,南北延伸长约1.5km,山顶较为平缓,延伸长约1.5km。山体东坡较为陡峭,坡度一般25-35,局部地段达

15、45以上;西坡相对较缓,除在北西段局部地段形成高30-60m的北北东向陡崖外,大部地段坡度小于25。相应西侧山坡植被较为茂密,东侧山坡植被较为稀疏。矿区北西侧为一N20-25E向宽缓槽谷,下部(北东端)与大冲沟沟谷上段槽谷相连。该洼槽两侧山麓有少量民居,中上部主要为旱地,下部有少量水田。矿区前缘大冲沟谷呈近东西向展布,西端与上游北北东西槽谷相接,东段渐变为流向S30E的宽缓沟道,为当地地表水的主要外排通道。矿区南西部以10-15的缓坡与大垭口的山体相连,南侧以15-20的斜坡与芭蕉乡朱砂村山穴洼相连。矿区附近无工矿企业,评估区经济以农业为主,发展有少量林副业,经济较为落后。矿区及其西侧大垭口一

16、带大部为基岩裸露的山体,仅于北东向槽谷与大沟西侧土地相对较为集中,有少量居民居住耕作。三、地层岩性区内出露地层主要有第四系、上第三系、三叠系及奥陶寒武系地层。其层岩性特征由新到老分述如下:(一)第四系(Q)1、残坡积层(Qel-dl):灰黄色粉质粘土、粉砂土夹灰岩碎块石,土石比7:36:4,结构松散,分布于沟槽底部及其两侧缓坡和坡顶溶蚀沟槽、溶坑内,厚一般0.5-3m。2、崩坡积层(Qcol-dl):灰黄色碎块石土,土以灰黄色粉质粘土为主,碎块石以灰岩、白云质灰岩为主,粒径10-50cm不等,大者达1.5m,土石比2:86:4,多分布于陡坡及陡崖下部。坡脚处碎块石含量较高且块径较大,堆积体前缘

17、则土体含量较高且粒径较小,厚5-10m不等,结构较为松散。(二)白垩系上统正阳组(K2z):砖红色粉砂岩、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底部见有灰黄色块状砾岩。厚层块状,具斜层理和交错层理构造,松散胶结,粉砂泥状结构。厚度大于150m,分布于矿区东部。该层与西侧分布的三叠系大冶组呈陡倾斜不整合接触关系。(三)三叠系下统大冶组(T1dy):为矿山主要开采层位。岩性以灰色中厚厚层灰岩为主,夹少量薄层状灰岩、白云质灰岩、钙质页岩等,灰岩具微晶结构,层状块状构造,该层出露厚度大于100m,为矿区石灰石矿主要含矿层位。与西侧奥陶寒武系地层为断层接触。(四)奥陶系下统(O1):灰色白云质灰岩,瘤状灰岩,中下部夹

18、较多的泥质页岩,厚度约300m,分布于矿区西部。(五)寒武系上统(3):灰灰白色白云质灰岩、灰质白云岩,白云岩夹少量泥质页岩,厚度大于100m,主要分布于矿区北西部。四、地质构造与区域地壳稳定性(一)地质构造矿区在大地构造上属上扬子台坪八面山台褶带中的xx台褶束,处于处于轴向北东的白果坝背斜南东翼及xx中新生代断陷沉积盆地的西缘。两者被北北东向倾向南东的xx断裂所分割,断层西侧为奥陶寒武系地层,断层东为三叠系下统大冶组和白垩系红层。区内海相沉积盖层发育完好。侏罗纪末燕山运动第三幕将其前沉积盖层全部隆起褶皱成山,从而奠定了本区地质构造的基本轮廓。之后,在山间盆地中堆积了白垩系内陆湖相红色岩系。早

19、第三纪末燕山运动第二幕使本区北北东向的xx断裂再次复活,成为本区主干断裂(图2-1)。涉及到评估区的构造主要有:图2-1 评估区区构造纲要图比例尺1:1200001、xx断裂(F1):为xx盆地西缘大断裂,省内长达120km。走向N1015E,倾向SE,倾角6580,属张扭性质,造成以寒武系灰岩构成的高山与K2z红层盆地以断层崖相接,控制了xx盆地的形成、发展和后期切割破坏。2、白果坝背斜:轴部地层由2+3地层组成,褶皱出露长50km,轴向N60E。其NW翼产状:N4064E/NW4690,SE翼产状:N2050E/SE2535。该背斜受后期构造运动的作用,轴部受挤压强烈,并发育了一系列小褶曲

20、。评估区位于背斜南东翼。此外,受区域构造影响,矿区内岩体裂隙发育,主要有4组。 N20E/SE33,面较为平直,1条/m; N60E/SE45,面平直具溶蚀薄膜,局部张开1-2mm,1条/m; N10E/SE70-82,面平直多呈闭合状,少量局部段张开1mm,2条/m,在红层中密集呈带状展布; N45E/NE60-70,面较平直具溶蚀灰华,张开1-3mm,1条/m。以、组延伸较长,一般为数米至十余米,、组延伸长多为1-3m,长者可达7m。(二)地震评估区段处于构造较为稳定的弱震区,历史上没有破坏性地震记载,周边活动性孕震断裂主要为黔江-xx建始断裂带、咸丰断裂带,历史上发生的Ms5.0级或VI

21、度以上地震场均距评估区50km以外(图2-2),最大的一次地震为1856年6月10日发生在咸丰大路坡的6.5级地震,震中烈度IX度,波及湖南的保靖、吉首、花堰、龙山4个县。评估区所处的xx市境内仅有二次有感地震记录(公元1403年xx州地震和1959年4月3日xx东乡马田村地震)。自1959年鄂西南地区地震台网建立以来,共记录到Ms1.0级地震43次,其中3.0级以上4次,22.9级29次,2.0级以下10次。震中基本都集中在屯堡建始断裂带和xx断裂带以西地区。屯堡建始断裂自中生代形成以来历经了多次演变,与区域及外围其它北东向活动断裂相比,活动水平较低,地震活动稀少,断层测龄表明,其最新活动延

22、伸至中更新世晚期,全新世活动已很微弱。xx断裂时第四系活动断裂,活动明显于中更新世,以后活动减弱,迄今没有中强地震的文字记载,近代微震活动亦异常稀少。按照区域构造稳定性分级标准,评估区属稳定性好的区域;评估区基本地震烈度为6度,50年超越概率10%的场址基岩峰值加速度为0.05g,地震动反映谱特征周期为0.30s。2-2图2-2 评估区区域断裂及地震震中分布图五、工程地质条件根据评估区出露的地层岩性物理力学性质、不同的岩性组合特征,将区内的岩土体划分为两大岩类,共4个岩组。(一)岩体类据岩石强度、岩体结构可划分为两个工程地质岩组。1、 次坚硬软弱碎屑岩工程地质岩组由白垩系正阳组岩体组成,分布于

23、矿区北部及北东部,岩性为砂岩、含砾砂岩、钙质砂岩、砾岩。由于组成岩石的物质成分各异,胶结物成分较为复杂,物理力学性质差异性较大,其各向异性较明显,物理力学强度整体中等偏低。岩体抗风化能力较弱,表部多分布有厚薄不一的风化层。一般裸露岩体强风化层厚1-3m,弱风化层厚度可达10m左右。在久雨暴雨作用下,陡坡段可产生规模不等的坍滑变形。2、次坚硬坚硬碳酸盐岩工程地质岩组由T1dy,O-碳酸盐岩组成,岩性主要为灰岩、白云质灰岩、瘤状灰岩夹薄层状泥质灰岩页岩。总体岩体的力学强度较高,灰岩抗压强度多在100MPa以上,钙质页岩与薄层状泥质灰岩力学强度较低,为相对软弱夹层。硬碳酸盐岩岩性脆硬,岩溶发育,地表

24、多为弱微风化,见有溶蚀洼地、沟槽、石芽等岩溶形态,陡坡段易产生崩塌变形。(二)土体类1、残坡积粉质粘土、粉砂土夹碎块石工程地质岩组结构松散,土石比8:2-6:4,分布于槽谷底部及两侧缓坡与坡顶溶蚀沟槽内,力学强度低,土体密实度较低,空隙较大,易产生沉陷变形与局部坍滑。2、 崩坡积碎块石土工程地质岩组岩性以成分各异、大小不一的碎块石为主,夹少量粉质粘土,多分布于陡坡及陡崖下部。结构较为松散,厚度变化较大,碎块石含量随不同位置有较大差异,其力学性质具不均一性。陡坡段在暴雨及其它外动力作用下易产生坍滑变形。六、岩溶与水文地质条件(一)岩溶发育特征评估区碳酸盐岩广为分布,岩溶较为发育。主要岩溶形态有溶

25、蚀洼地、溶蚀沟槽、落水洞、石芽等。矿区内见有2处溶蚀洼地,均发育于T1dy灰岩中,平面呈不规则椭圆形,面积分别为2350m2、1360m2,深度均小于5m,洼地底部为灰黄色粉质粘土夹少量灰岩碎石。此外,在矿区西部见一发育于T1dy灰岩中的落水洞,洞口呈圆形,直径1m,可见深度大于10m,洞壁凹凸不平,见有溶蚀灰华附着。该洞主要受两组裂隙控制: N70E/SE50, N60E/SE30。灰岩岩体中裂隙多具溶蚀现象,尤以N60E/SE30裂隙表现明显,溶隙宽一般0.2-0.5m,深2m,延伸长1.5-12m,发育规模不一,裂面多呈上宽下窄楔形,多充有碎石土。地表溶蚀沟槽与石芽多呈北北东至南北向分布

26、,与区域构造线近于一致。区内岩溶发育具有一定的特点,中厚层厚层灰岩溶蚀裂隙发育程度较薄层灰岩稍高,且较纯的灰岩溶蚀现象比白云质灰岩、瘤状灰岩更为普遍。相对地势平缓区段,由于地表迳流缓慢,水流溶解岩石时间较长,岩溶更为发育;地形高陡段地表水迳流快,溶解力相对较弱,岩溶发育也相应较差。(二)水文地质特征矿区山体总体呈近南北向展布,延伸长1.5km,呈南西高北东低趋势。东坡陡峭,西坡相对平缓。区内地下水主要为赋存于碳酸盐岩中的岩溶裂隙水,一般埋深较大,总体由南西向北东运移,由北东侧大冲沟谷一带出露排泄。受构造岩性等因素制约影响,区内地下水分布极不均匀,岩溶裂隙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的入渗补给,补给范围较

27、大,迳流条件较好。区内xx断裂破碎带和大冶组灰岩与白垩系正阳组砂岩不整合接触带为地下水相对富集区段。矿区北东侧临近大沟的灰岩陡坎处于雨后多见有水流渗出,但一般流量甚微,且雨后数日即干枯。仅于矿区北西侧低洼处见一下降泉出露,泉流量0.01L/s,常年不干,雨季达0.05L/s。水流自田坎底部溢出,主要用于农田灌溉。据区域水文地质资料,评估区地下水化学类型主要为重碳酸钙镁型水。区内地表水迳流排泄条件较好,主要顺山势向两侧沟谷洼槽中迳流汇聚于大沟后外排。七、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评估区属构造剥蚀中低山区,人烟稀少,仅于矿区东西两侧山麓平缓地带有少量居民。人类工程活动主要为建房修路、农田垦植与林

28、业种植。一般修路建房开挖坡脚与填方工程量不大,未见有明显的人工开挖高陡边坡。总体而言人类工程活动较为微弱,对地质环境影响较为轻微。随着矿山建设的发展,人类工程活动逐渐加剧,将加大对原有地质环境的破坏。应在今后建设中注意对地质环境的保护,尽量避免人类工程活动诱发地质灾害。第三章 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一、地质灾害类型及发育特征评估区属鄂西南构造剥蚀中低山区,山体走向为近南北向,延伸长约1.5km,呈南西高,北东低趋势。其东坡较为陡峭,西坡相对平缓。区内最高点标高826.00m,最低点474.70m,相对高差351.3m。矿区主要为碳酸盐岩坚硬岩体,总体呈一单斜构造,受区域构造影响,岩层产状变化较

29、大。矿区西部岩层产状N80WN30E/NE(SE)20-40;中部N10-50E/ SE15-30;东部产状较陡,为N30-60E/ SE30-50。矿区东侧大沟一带白垩系正阳组(K2z)红层产状为N70E至近东西向,倾向南东或南,倾角30-33。区内地层总体呈北东向展布,倾向南东。其西侧为斜交逆向坡,东侧为斜交顺向坡,除西侧临近xx断裂地段岩体较破碎外,整体完整性较好,山体稳定性良好。仅于北东侧高陡坡段及北西侧临近xx断裂带的陡崖下部见有两处崩塌堆积体,另在北侧及东侧局部陡坡段见有零星坍滑,现将其性状特征分述如下:1、I号崩塌该崩塌体位于矿区北西部岩脚一带,后壁为由T1dy灰岩组成高30-6

30、0m北东东向展布陡壁,岩层产状N25-55E/ SE30-42,属斜交逆向坡。崩塌堆积体位于陡崖坡脚处,主崩方向N30-40W,堆积体后缘高程690m,前缘600m,平面呈北东向不规则长条形沿陡壁坡脚地带展布,其西侧邻近一浅切洼沟。堆积体纵长约230m,平均宽约70m,厚度变化较大,近坡脚洼槽处厚度较大,向西北临沟地带厚度较小,均厚8,总体积12.88104m3,为一中型崩塌体(见图3-1)。堆积体表部坡度15-25,北西侧呈10-15缓坡与洼沟相接,后缘直抵北北东向陡壁壁脚。崩塌堆积体物质以块径0.5-1.5m灰岩块石为主,间夹有少量碎石土及岩屑,结构较为松散,其下部部分已被改造成零星农田。

31、目前整体处于稳定状态,仅在中上部高程650-670m的陡坡段见有零星小规模坍滑痕迹。近期未见有其它重大变形迹象。根据崩塌堆积体物质成分与结构特征分析,该堆积体系多期次崩塌所形成的老变形体,其崩塌后缘主要受xx断裂影响带控制。xx大断裂在矿区北西侧大致沿北东向陡壁壁脚延伸,陡崖边缘地带岩体破碎,完整性差。受卸荷和水流溶蚀作用影响,裂隙逐渐扩展成裂缝将岩体撕裂形成危岩,在坡体自重与其它不利因素综合影响下,产生崩塌破坏。目前崩塌壁边缘岩体受裂隙切割完整性差,外侧约1104m3岩体稳定性较差,存在再次崩塌的可能。据当地村民张能高、张能云介绍,2004年雨季大雨后,南端陡壁发生方量10余立方米的坍塌,块

32、石顺坡滚落堆积于坡脚前缘洼沟中,未造成危害。图3-1 I号崩塌堆积体剖面图2、II号崩塌该崩塌体位于矿区东侧大冲沟谷南西侧岸坡地带,由T1dy灰岩构成的斜交顺向岸坡地势较陡,坡角一般25-35,局部地段达45以上,坡体呈上陡下缓折线状。崩塌堆积体平面呈扇形展布,斜长75-80m,宽150,均厚10m,体积12104m3。堆积体前缘已逼近大冲沟道,高程500-520m,后缘高程590m,主滑方向N60E(见图3-2)。表部坡角15-25,组成物质以灰岩块石为主,间夹少量碎石土。灰岩块石大小混杂,以块径0.4-1.5m居多,大者达2.5m,近后缘壁处块径较大,且碎块石含量较高,向前缘地形渐趋平缓,

33、块石含量较低,块径较小,相应土质含量增加。中上部多见有高1-3m灌木生长,植被良好,表明该堆积体形成年代较为久远,且近期处于稳定状态。中下部缓坡地带已零星改造成农田,局部临沟陡坡段见有小规模的水流冲刷诱发的零星坍滑痕迹,体积一般数立方米至十余立方米。崩塌后缘壁为一坡度45-52近南北向陡坡,大部危石已崩塌破坏殆尽,仅于陡坡上部分布有少量危石(约200 m3),在不利因素影响下可能产生崩塌。据崩塌体性状特征及地质环境条件分析,该区段陡坡下部为T1dy灰岩与K2z砂岩接触带,受风化及水流冲蚀成凹入鹰咀状,其上部岩体受多组裂隙切割完整性较差,在长期的水流入渗溶蚀作用下导致裂隙逐渐贯通形成崩塌后缘裂缝

34、,最终在坡体自身重力及各类不利因素综合作用下产生崩塌变形破坏。目前崩塌堆积体处于整体稳定状态,后缘仅存有少量危石,无产生大规模变形破坏迹象,且坡体下部无居民居住,潜在危害较小。3、小型坍滑为近期发生的小型坍滑体,主要分布于矿区前缘邻近大冲沟谷的陡坡段,其特征是时代新,规模小,结构松散,且多发生于汛期雨季。主要为第四系崩坡积物坍滑及T1dy灰岩坍塌。矿区北侧大冲沟谷呈近东西向深切,其南侧坡体下部多被冲刷成凹槽状,其上部坡体表部分布有零星崩坡积碎块石土,岩体受构造及卸荷作用影响较为破碎,稳定性较差。在雨季大气降水入渗及沟道水流冲刷诱发下,沟道沿线产生多处崩塌,但规模较小,一般数方至十余方,运动距离

35、短,多堆积于沟道后被水流冲刷带走。由于量小,且附近无居民,未产生危害和不良影响。图3-2 II号崩塌堆积体剖面图二、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评估区属鄂西南构造剥蚀中低山区,岩性坚硬的碳酸盐岩广为分布,除矿区西部临近xx断裂带附近及北东侧局部地段地形高陡之外,大部区段山体地势较为平缓,植被良好,坡体稳定性较好。整体地质灾害不甚发育。区内地质灾害以中小型崩塌为主,主要分布于矿区西部岩脚、北东部临近大冲的陡坡段。构造裂隙切割、岸坡卸荷作用、水流冲刷入渗溶蚀是变形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目前,号、II号崩塌体大部变形堆积于陡壁(坡)下方,且长期处于整体稳定状态,后缘仅残留少量危石,现状条件下产生大规模崩塌的

36、可能性较小,近期变形将以小型零星危石崩落及局部坍滑为主。由于变形体附近多无居民居住,且无重要建筑设施,危害性小。矿区北侧的小型坍滑规模小,且多发生于临沟陡坡段,崩塌物质多被水流冲刷带走,未造成危害及不良影响。总体而言,现状条件下地质灾害危险性小。第四章 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一、工程建设诱发加剧地质灾害危险性的预测评估区地质灾害以中小型崩塌为主,未发现近期大规模地质灾害活动迹象和历史记载。随着工程建设的实施,各类人类工程活动加剧,将对原有地质环境产生破坏和不良影响,可能诱发新的地质灾害,并加剧已有地质灾害的活动,现结合工程建设特点,对其诱发加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分析如下:(一)工程建设诱发地质灾

37、害的可能性工程建设主要为人工爆破开采石灰石料,由于场区西部临近xx断裂破碎带,地形较为高陡,岩体破碎,且岩溶较为发育,表部见有零星碎石土体及受裂隙溶蚀切割风化的块石,采石爆破震动易引起零星块石及土石体坍滑崩落。场区北东侧地形较为高陡,且属斜交顺向坡结构,若施工不当,大范围、长距离开挖形成高陡临空面,存在诱发较大规模崩塌的可能,对矿山建设及周围居民农田造成不良影响。岩溶发育地段在爆破震动与人为加载作用下,还可能诱发局部岩溶塌陷,危及矿山建设的正常运营。由于矿区开采范围较大,矿山开采对矿区原始山体形态有较大的改变,矿山开采后,其西侧及南侧边界将会形成高度50-200m的高陡边坡,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38、,从而影响两侧山体的稳定性状,易诱发崩滑变形破坏。建议开山采石前采取一定的防范措施,清除已有的稳定性较差的块石及碎石土体,具体施工时严格按照规程规范及设计作业,在岩溶发育区段采石要先探后采,采取相应措施,以避免诱发岩溶塌陷。爆破取石应尽量避免形成与岩层走向平行的长距离高陡边坡,开采时采沿逆向坡逐层阶梯开采,同时对稳定性较差的地段进行护坡。开采过程中预留安全平台,形成的人工边坡应控制在安全坡角以内。尽可能将工程建设对地质环境的影响程度降低到最低限度,避免发生地质灾害,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二)工程建设加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评估区仅有两处中型崩塌体及零星小型坍滑,目前堆积体整体处于稳定状态,仅于后

39、缘壁存在少量危石,现状条件下产生大规模变形破坏的可能性较小。矿区建设施工中爆破震动将对崩塌堆积体稳定性造成不良影响,后缘壁上的危石易产生崩塌破坏。采石的废弃渣料集中堆载也将改变堆积体的稳定状态,加剧堆积体的变形发展。在大范围人为加载及强降雨水流冲刷等不利因素综合作用下,存在产生较大规模变形破坏的可能性。此外,废弃渣石料的任意堆放还可能造成水土流失,使原有生态环境遭受破坏,因此,应选择低洼平整场地对渣石废弃物进行合理堆放,并采取有效措施防治水土流失,以减少对环境的不良影响。二、工程建设本身可能遭受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大垭口矿山建设是一次较大规模的工程建设活动,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评估区环境地质条件。工

40、程建设过程中可能诱发的地质灾害不仅对原有环境造成破坏,危及周边地段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而且可能给施工人员或机械设备造成危害,给将来矿山建成后的正常运行埋下隐患。该工程建设本身可能遭受地质灾害的危险性主要源于人工爆破开挖边坡诱发的崩塌、顺层坍滑,爆破震动、集中堆载诱发的岩溶塌陷等。此外,矿区西侧崩塌堆积体一旦大规模产生变形破坏也将危及下部矿区厂房与拟建厂区公路的安全。已有地质灾害和潜在地质灾害对工程建设的危害、危险性的评估可简化对地质灾害体、潜在致灾体稳定程度及其对工程建设的影响程度的评估。1、危险性评估分级标准的确定危险性评估级别确定主要考虑灾害体(或潜在致灾体)的稳定程度,灾害损失,及其对工程

41、建设本身的影响程度等诸多因素,考虑到评估区的具体情况,其灾害损失作以下判定:灾害损失小:局部发生变形破坏,导致各类建筑物和场地设施受损轻微,经简易修复即可恢复。灾害损失中等:变形破坏对一般建(构)筑物和场地设施造成较大损失,修复后方可正常使用。灾害损失大:变形破坏规模较大,对建(构)筑物和场地设施造成严重损失,导致人员伤亡,需进行专门修复方可恢复使用。坡体稳定性判别标准见表41,其它各类地质灾害稳定性判别标准参照中国地质调查局编制的地质灾害调查技术要求有关规定执行。综合地质灾害体稳定性状,灾害经济损失及其对工程建设的影响制定危险性评估级别判别标准见表42。表4-1 斜坡稳定性判定表稳定性判定条

42、件差坡面地质灾害发育,斜坡后缘有变形迹象,坡足或坡基存在软弱层。岩体结构面发育,主结构面延伸长,倾向与坡向一致,倾角小于坡角。岩体破碎,呈破裂状结构,土体松散,呈散体结构,土体软塑状或结构松散。中等斜坡地质灾害中等发育,见零星坍滑变形。岩体结构面较发育,主结构面延伸不长,倾向与坡向斜交,或倾向与坡向一致且倾角与坡角一致或相近,岩体较破碎,破裂状结构,土体呈可塑状或结构稍密。好斜坡地质灾害不发育。岩体结构面不发育,主结构面与坡向相近或主结构面与坡向一致,且倾角大于坡角,岩体较完整,块状结构,或层状结构,无危险结构面,土体呈硬塑状或结构中密密实。表4 2 危险性评估性别判定表危险性级别判别要素危险

43、性大灾害体稳定性差,对工程与居民点有直接影响,灾害损失大危险性中等灾害体稳定性较差,对工程与居民点有间接影响,灾害损失中等危险性小灾害体稳定性好或较差(中等),对工程与居民点间接影响或不影响,灾害损失小2、工程建设本身遭受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评估根据评估区环境地质条件、地质灾害发育特征以及工程建设特点综合分析,评估区西部临近xx断裂带的岩脚一带高陡坡段地形较为陡峻,岩体破碎,岩溶较为发育。陡壁上部岩体破碎,完整性差,工程建设人工爆破可能诱发崩塌及岩溶塌陷,工程建设遭受地质灾害的危险性中等。矿区北东部地形较陡且属斜交顺向坡,斜坡中部为T1dy灰岩与K2z红色砂岩接触带,具上硬下软的坡体结构,坡脚下部

44、临近大冲沟谷,环境地质条件较差,人类工程活动易诱发顺层坍滑、崩落变形破坏,工程建设遭受地质灾害的危险性中等。评估区其它大部分区段地势较为平缓,地貌类型简单,岩体类型单一,无重大地质灾害隐患,工程建设遭受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小。第五章 地质灾害危险性中和分区评估及防治措施一、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原则与量化指标的确定1、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原则依据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和预测评估结果,充分考虑评估区的地质环境条件的差异和潜在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分布、危险程度,确定判别区段危险性的量化指标,根据“区内相似、区际相异”的原则,采用定性、半定量分析法,进行评估区地质灾害危险性等级分区(段)。2、地质灾害危

45、险性综合评估量化指标的确定(1) 定性分析环境地质条件定性分析首先是对收集资料进行归类复核,然后再进行现场调查,最终依据资料复核与现场调查情况进行环境地质条件定性分析分区,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价、预测评价与综合评价。资料复核的重点是前人成果资料中论述的地质隐患及危害程度,现场调查的重点的城区及周遍区域是否存在不稳定的地质灾害体,是否危害建筑工程及其辅助设施,建筑场地和建筑物岩土体的完好状况或变形破坏迹象及严重程度,结合地理、地质环境及工程建设特点,分析其变形破坏的成因和性质,并预测判断可能形成的地质灾害种类、危及范围及危害程度。最终综合环境地质条件、人类活动强度、地质灾害特征及治理情况,对

46、评估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进行定性分区、分段评价。(2) 定量评价1) 评价方法定量分析评价是在地质环境条件定性分析评价的基础上进行的,本次定量评价采用多因素相互比较、专家打分的综合指数评判法,其具体步骤是: 根据评估区地质环境特征确定影响各区(段)地质灾害的若干个影响因子,并确定各因子在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的作用,以权重值表示; 在各因子中再划分其特征级别,用特征指数表示; 对各区域的特征值进行加权计算; 根据定性分析的半定量特征值确定各个分区的危险性等级; 确定评估区各级地质灾害危险区的宏观控制面积和比例。2) 因子的选择与权重的确定 地形坡度: 地层岩性; 地质构造; 坡体结构; 地下水影响; 人类工程活动强度; 地质灾害。上述7种评价因子是根据收集、整理的资料和知识确定的,在全面分析和相互比较的基础上,采用专家打分所确定的各评价因子的权重如表5-1。表5-1 评价因子权重分配表评价因子地形坡度(A)地层岩性(B)地质构造(C)坡体结构(D)地下水影响(E)人类工程活动强度(F)地质灾害(G)权重0.150.10.10.120.130.150.253) 各评判因子级别划分特征指数的确定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分为3级,即地质灾害危险性大、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地质灾害危险性小,相应的各评判因子特征也作3级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报告/总结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