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资料内容仅供您学习参考,如有不当或者侵权,请联系改正或者删除。
主要传染病诊断标准
一、 鼠疫诊断标准
(一) 诊断标准
1.流行病学线索
患者发病前10天到过鼠疫动物病流行区或接触过鼠疫疫区内的疫源动物、 动物制品及鼠疫病人, 进入过鼠疫实验室或接触过鼠疫实验用品。
2. 突然发病, 高热, 白细胞剧增, 在未用抗菌药物( 青霉素无效) 情况下, 病情在24h内迅速恶化并具有下列症候群之一者:
2.1急性淋巴结炎, 肿胀, 剧烈疼痛并出现强迫体位。
2.2出现重度毒血症、 休克症候群而无明显淋巴结肿胀。
2.3咳嗽、 胸痛、 喀痰带血或咳血。
2.4重症结膜炎并有严重的上下眼睑水肿。
2.5血性腹泻并有重症腹痛、 高热及休克症候群。
2.6皮肤出现剧痛性红色丘疹, 其后逐渐隆起, 形成血性水泡, 周边呈灰黑色, 基底坚硬。水泡破溃, 创面也呈灰黑色。
2.7剧烈头痛、 昏睡、 颈部强直、 谵语妄动、 脑压高、 脑脊液浑浊。
3.患者的淋巴结穿刺液、 血液、 痰液, 咽部和眼分泌物以及尸体脏器或管状骨骨骺取材标本, 分离到鼠疫菌。
4.患者2次( 间隔10d) 采集血清, 用PHA法检测F1抗体呈现4倍以上增长。
(二) 疑似病例
具备(一)中的1加(一)中2任一项。
(三) 确诊病例
疑似病例加(一)中的3或4。
(四) 隐性感染者
有鼠疫流行病学线索, 没有明显的鼠疫临床表现, 没有接种过鼠疫菌苗, 其血清经PHA检测出现1:40以上F1抗体滴度者。
(五) 追溯诊断病例
在有过鼠疫流行病学线索的人群中, 曾出现过鼠疫临床表现, 没接种过鼠疫菌苗, 其血清经PHA检测出现1: 40以上F1抗体滴度者。
(六) 病型
1.确诊鼠疫病例, 有(一)中的2. 1临床表现者, 为腺型鼠疫。
2.确诊鼠疫病例, 有(一)中的2. 2临床表现者, 为败血型鼠疫。
3.确诊鼠疫病例, 有(一)中的2. 3临床表现者, 为肺型鼠疫。
4.确诊鼠疫病例, 有(一)中的2. 4临床表现者, 为眼型鼠疫。
5.确诊鼠疫病例, 有(一)中的2. 5临床表现者, 为肠型鼠疫。
6.确诊鼠疫病例, 有(一)中的2. 6临床表现者, 为皮肤型鼠疫。
7.确诊鼠疫病例, 有(一)中的2. 7临床表现者, 为脑膜炎型鼠疫。
二、 霍乱诊断标准
(一) 疑似霍乱诊断标准
1.凡有典型临床症状, 如剧烈腹泻, 水样便( 黄水样、 清水样、 米泔样或血水样) , 伴有呕吐, 迅速出现严重脱水, 循环衰竭及肌肉痉挛( 特别是腓肠肌) 的首发病例, 在病原学检查尚未肯定前。
2.霍乱流行期间有明确接触史( 如同餐、 同住或护理者等) 并发生泻吐症状, 而无其它原因可查者。
具有上述项目之一者诊断为疑似霍乱。
(二) 确定诊断
1.凡有腹泻症状, 粪便培养O1群或O139群霍乱弧菌阳性;
2.霍乱流行期间的疫区, 凡有霍乱典型症状, 粪便培养O1群和O139群霍乱弧菌阴性, 但无其它原因可查者;
3.在流行期间的疫区内有腹泻症状, 作双份血清抗体效价测定, 如血清凝集试验呈4倍以上或杀弧菌抗体呈8倍以上增长者;
4.在疫源检查中, 首次粪便培养检出O1群或O139群霍乱弧菌前后各5天内有腹泻症状者。
临床诊断: 具备 (二)中的2。
确诊病例: 具备(二)中的1或3或4。
三、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诊断标准
1、 流行病学史
1.1与发病者有密切接触史, 或属受传染的群体发病者之一, 或有明确传染她人的证据;
1.2发病前2周内曾到过或居住于报告有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人并出现继发感染疫情的区域。
2、 症状与体征
起病急, 以发热为首发症状, 体温一般>38℃, 偶有畏寒; 可伴有头痛、 关节酸痛、 肌肉酸痛、 乏力、 腹泻; 常无上呼吸道卡她症状; 可有咳嗽, 多为干咳、 少痰, 偶有血丝痰; 可有胸闷, 严重者出现呼吸加速, 气促, 或明显呼吸窘迫。肺部体征不明显, 部分病人可闻少许湿罗音, 或有肺实变体征。
注意: 有少数病人不以发热为首发症状, 特别是有近期手术史或有基础疾病的病人。
3、 实验室检查
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一般不升高, 或降低; 常有淋巴细胞计数减少。
4、 胸部X线检查
肺部有不同程度的片状、 斑片状浸润性阴影或呈网状改变, 部分病人进展迅速, 呈大片状阴影; 常为多叶或双侧改变, 阴影吸收消散较慢; 肺部阴影与症状体征可不一致。若检查结果阴性, 1-2天后应予复查。
5、 抗菌药物治疗无明显效果。
疑似诊断标准: 符合上述1.1+2+3条或1.2+2+4条或2+3+4条。
临床诊断标准: 符合上述1.1+2+4条及以上, 或1.2+2+4+5条, 或1.2+2+3+4条。
医学观察诊断标准: 符合上述1.2+2+3条。
四、 艾滋病诊断标准
1.急性HIV感染
1.1 流行病学史
1.1.1 同性恋或异性恋者有多个性伴侣史, 或配偶或性伴侣抗HIV抗体阳性。
1.1.2 静脉吸毒史。
1.1.3 用过进口Ⅶ因子等血液制品。
1.1.4 与HIV/AIDS患者有密切接触史。
1.1.5 有过梅毒、 淋病、 非淋菌性尿道炎等性病史。
1.1.6 出国史。
1.1.7 抗HIV(+)者所生的子女。
1.1.8 输入未经抗HIV检测的血液。
1.2 临床表现
1.2.1 有发热, 乏力, 咽痛, 全身不适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1.2.2 个别有头痛、 皮疹、 脑膜脑炎或急性多发性神经炎。
1.2.3 颈、 腋及枕部有肿大淋巴结类似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1.2.4 肝脾肿大。
1.3 实验室检查
1.3.1 周围血WBC及淋巴细胞总数起病后下降, 以后淋巴细胞总数上升可见异型淋巴细胞。
1.3.2 CD4/CD8比值大于1。
1.3.3 抗HIV抗体由阴性转阳性者, 一般经2~3个月才阳转。最长可达6个月, 在感染窗口期抗体阴性。
1.3.4 少数病人初期血清P(下标始)24(下标终)抗原阳性。
2.症状HIV感染
2.1 流行病学史
同急性HIV感染。
2.2 临床表现
常无任何症状及体征。
2.3 实验室检查
2.3.1 抗HIV抗体阳性, 经确诊试验证实者[见附录A(标准的附录)中A2]。
2.3.2 CD4淋巴细胞总数正常, CD4/CD8大于1。
2.3.3 血清P24抗原阴性。
3.AIDS
3.1 流行病学史
同急性HIV感染。
3.2 临床表现
3.2.1 原因不明的免疫功能低下。
3.2.2 持续不规则低热多于1个月。
3.2.3 持续原因不明的全身淋巴结肿大(淋巴结直径大于1cm)。
3.2.4 慢性腹泻多于4~5次/日, 3个月内体重下降大于10%。
3.2.5 合并有口腔念珠菌感染、 卡氏肺囊虫肺炎、 巨细胞病毒(CMV)感染、 弓形体病、 隐球菌脑膜炎, 进展迅速的活动性肺结核、 皮肤粘膜的Kaposi肉瘤、 淋巴瘤等。
3.2.6 中青年患者出现痴呆症。
3.3 实验室检查
3.3.1 抗HIV抗体阳性经确诊试验证实者。
3.3.2 P 24抗原阳性(有条件单位可查)。
3.3.3 CD4淋巴细胞总数小于200/mm3或200~500/mm(上标始)3(上标终)。
3.3.4 CD4/CD8小于1。
3.3.5 周围血WBC, Hb下降。
3.3.6 β2微球蛋白水平增高。
3.3.7 可找到上述各种合并感染的病原学或肿瘤的病理依据。
4.病例分类
4.1 确诊病例
4.1.1 HIV感染者需具备抗HIV抗体阳性, 急性HIV感染系高危人群在追踪过程中抗HIV阳转。
4.1.2 AIDS病例: 具备有3.3.1, 3.3.2中任何一项和3.3.3中3.3.3.1、 3.3.3.3、 3.3.3.7。
五、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诊断标准
根据流行病学史、 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 排除其它疾病后, 能够作出人禽流感的诊断。
1、 医学观察病例有流行病学史, 1周内出现临床表现者。与人禽流感患者有密切接触史, 在1周内出现临床表现者。
2、 疑似病例有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 患者呼吸道分泌物标本采用甲型流感病毒和H亚型单克隆抗体抗原检测阳性者。
3、 确诊病例有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 从患者呼吸道分泌物标本中分离出特定病毒或采用RT-P(3)R法检测到禽流感H亚型病毒基因, 且发病初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抗禽流感病毒抗体滴度有4倍或以上升高者。
六、 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
( 一) 甲型病毒性肝炎
根据流行病学、 临床症状、 体征、 实验室检查等手段综合分析动态观察进行诊断。
1.急性型肝炎
1.1流行病学: 发病前45天有吃不洁食物史或饮不洁生水或与甲肝急性病人接触史。
1.2症状: 近一周出现无其它原因的发热、 乏力、 纳差、 恶心、 呕吐等消化道症状。
1.3体征: 肝脏肿大, 伴有触痛或叩痛。
1.4肝功能检查:
1.4.1 谷丙转氨酶( ALT) 明显异常。
1.4.2 血清胆红素>17μmol/L, 尿胆红素阳性, 巩膜、 皮肤黄染。
1.5 HAV标记物检查: 血清抗HAVIgM阳性, 或抗HAVIgG 4倍升高。
疑似病例: 有上述 1.2 + 1.1.1 的表现。
确诊病例: 疑似病例 +1.5 为急性无黄疸型肝炎。
疑似病例 +1.4.2 + 1.5为急性黄疸染型肝炎。
2.淤胆型肝炎
2.1起病类似急性黄疸型肝炎, 但自觉症状常较轻。
2.2肝功能检查血清胆红素明显升高, 以直接胆红素为主, 同时伴碱性磷酸酶, r-谷氨酰转肽酶, 胆固醇明显增高, ALT中度增高。
2.3梗阻型黄疸持续三周以上, 并能排除其它原因所致的肝内、 外梗阻型黄疸。
疑似病例: 有上述2.1 + 2.2 + 2.3 的表现。
确诊病例: 疑似病例 +1.5。
3.急性重型肝炎
3.1急性起病, 严重消化道症状, 起病后10天内迅速出现神经精神症状( 用smith分类法出现II度以上肝性脑病) 而排除其它原因引起者。
3.2体征: 肝脏迅速缩小。
3.3肝功能异常: 数日内血清胆红素大于171μmol/L, 或每日升高, 值大于17.1μmol/L, 凝血酶原活动度小于40%。
3.4病理: 广泛的肝坏死, 坏死处肝细胞消失, 遗留网织支架, 肝窦充血, 由中性、 单核淋巴细胞及大量吞噬细胞浸润, 部分残存的网状结构可见小胆管淤胆。
疑似病例: 有上述3.1 + 3.2+3.3的表现。
确诊病例: 疑似病例 + 1.5 或3.2 +3.4) 。
4.亚急性重肝
4.1以急性肝炎起病, 临床上有极度乏力, 严重食欲不振, 黄疸迅速加深, 出现腹水即出血倾向, 肝脏进行性缩小, 8周以内出现意识障碍( 以smith 分类法出现II度以上的肝性脑病) 。
4.2肝功能明显异常, 胆、 酶分离, 白蛋白/球蛋白的比例倒置, 胆固醇降低, 凝血酶原活动度小于40%。
4.3病理: 新旧不等的大片坏死, 或桥型坏死, 网织支架塌陷, 有明显汇管区集中现象, 可见大量增生的胆管和淤胆以及纤维增生, 残存的肝细胞增生成团, 成缘小叶结构。
疑似病例: 有上述4.1 +4.2的表现。
确诊病例: 疑似病例 +1.5或4.3+1.5。
( 二) 乙型病毒性肝炎
乙型肝炎的临床表现形式多样, 诊断的依据除病人症状, 体征外, 须根据流行病学, 实验室检查和/或肝活检等手段进行综合分析, 动态观察诊断。
1.急性型肝炎
1.1流行病学资料: 半年内接受过血及血制品或曾有其它医源性感染, 生活中的密切接触, 特别是性接触。
1.2症状: 近期出现的无其它原因可解释的持续一周以上的明显乏力和消化道症状。
1.3体征:
1.3.1 肝肿大, 伴有触痛或叩痛。
1.3.2 皮肤, 巩膜黄染。
1.4肝功能检查:
1.4.1谷丙转氨酶( ALT) 明显增高。
1.4.2血清胆红素( Bil) 大于17.1μmol/L( 大于1mg/dL) 和/或尿胆红素阳性并排除其它疾病所致的黄疸。
1.5 HBV标记物检查: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HBsAg) 阳性, 抗HBc-IgM高滴度( 1:1000稀释仍阳性) , 两项阳性或仅后者阳性。
疑似病例: 1.2+ 1.3 + 1.4;
确诊病例: 疑似病例 + 1.1.5。
2.慢性迁延型肝炎( 简称慢迁肝)
2.1 急性乙肝病程超过半年尚未痊愈者: 如无急性乙肝史, 乙肝病程超过半年未痊愈者; 病情较轻不足以诊断慢性活动性肝炎者
2.2 肝功能检查ALT持续或间歇异常
2.3 HBV标记物检查: 符合慢性乙肝的病原学指标, 抗HBc IgM滴度低于1:32或阴性, 血清HBsAg或HBV-DNA任何一项阳性, 病程持续半年以上。
2.4 肝脏病理组织检查可出现三类情况: 慢性小叶性肝炎主要是肝小叶内的炎症和肝细胞的变性及坏死; 慢性间隔性肝炎主要是汇管区有纤维细胞向小叶内伸展形成间隔; 慢性门脉性肝炎门脉区有少量炎性细胞浸润, 致使门脉区增大。
疑似病例: 2.1 + 2.2 +2.3。
确诊病例: 疑似病例 +2.4或2.3 + 2.4。
3.慢性活动性肝炎( 简称慢活肝) 有明显的肝炎症状。
3.1体征: 可有肝病面容, 肝掌, 蜘蛛痔, 脾肿大或黄疸( 排除其它原因)
3.2肝功能检查: ALT重复和/或持续升高, 血浆蛋白降低, A/G蛋白比例失常, r-球蛋白升高和/或胆红素长期或重复异常。
3.3 HBV标记物检测: 同2.3。
3.4肝脏病理组织学特征: 临床上慢活肝轻型与慢迁肝很难区别, 确诊须借助病理组织学特征与临床表现相结合加以鉴别。慢活肝的病理改变以碎屑状坏死为主要特征, 小叶内点状或灶状坏死, 甚至灶性融合性坏死以及变性和炎症反应。并依据坏死程度分为轻型, 中型和重型慢活肝。
疑似病例: 3.1+3.2+ 3.3+ 3.4。
确诊病例: 疑似病例 +3.5或3.4 +3.5。
4.重型肝炎
4.1 急性重肝
4.1.1既往无乙肝病史, 以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 并在起病后10天内迅速出现精神神经症状( II度以上的肝性脑病) , 黄疸迅速加深, 严重的消化道症状。
4.1.2体征: 肝浊音界迅速缩小等。
4.1.3肝功能异常: 特别是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40%。
4.1.4HBV检测: 符合急性乙肝的病原学指标, 但HBsAg可阴性而早期出现抗HBs阳性和抗HBe阳性。
4.1.5肝病理组织特点: 有条件者可做肝活检, 急性水肿性重型肝炎表现为严重的弥漫性肝细胞肿胀, 胞膜明显, 胞浆淡染或近似透明, 细胞相互挤压呈多边形, 小叶结构紊乱, 小叶中有少数大小不等的坏死灶, 肿胀的肝细胞间有明显的毛细胆管淤胆, 急性坏死性重型肝炎表现有广泛的肝细胞坏死, 坏死处肝细胞消失, 遗留网织支架,肝窦充血, 有中性、 单核淋巴细胞及大量吞噬细胞浸润, 部分残留的网状结构中可见小胆管淤胆。
疑似病例: 4.1.1+ 4.1.2 + 4.1.3。
确诊病例: 疑似病例 + 4.1.4或4.1.3 +4.1.4。
4.2 亚急性重型肝炎
4.2.1 以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 病程在10天以上8周以内, 出现意识障碍( II度以上的肝性脑病) , 同时黄疸迅速升高, 并有出血倾向。
4.2.2 实验室检测: 肝功能全面损害, 血清胆红素大于171μmol/L或每天上升大于17.1μmol/L, 胆固醇降低, 凝血酶原活动度小于40%。
4.2.3 HBV标记物检查: 符合急性乙肝的病原学指标。
4.2.4肝脏病理组织学特点: 可见新旧不等的大片坏死和桥型坏死, 网织支架塌陷, 有明显汇管区集中现象, 可见大量增生的胆管和淤胆残存的肝细胞增生呈团, 呈假小叶样结构。
疑似病例: 4.2.1+ 4.2.2。
确诊病例: 疑似病例 +4.2.3或4.2.3+ 4.2.4
3)慢性重型肝炎, 在慢活肝或乙肝后肝硬化基础上发生, 临床表现和肝功能变化基本上同亚急性重型肝炎
5.淤胆型肝炎
5.1 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 黄疸持续2~4个月或更长
5.2 临床表现为肝内梗阻型黄疸, 并能除外其它原因所致的肝内外梗阻型黄疸
5.3 实验室检查: 血清胆红素升高以直接胆红素为主, 碱性磷酸酶, r-GT, 胆固醇明显升高
5.4 HBV标记物检查: 符合急性乙肝的病原学指标
5.5 肝脏病理组织学特点: 必要时可做肝脏活检, 其表现与急性黄疸型肝炎相似, 并有毛细胆管内胆栓形成, 该细胞内胆色素滞留, 肝细胞内出现小点状颗粒, 汇管区有小胆管扩张及中性白细胞浸润等。
疑似病例: 5.1+ 5.2+5.3。
确诊病例: 疑似病例 + 5.4或疑似病例 + 5.4 +5.5。
( 三) 丙型病毒性肝炎
1.急性丙型肝炎:
1.1有血制品及血液使用接触史, 不洁注射史。
1.2症状体征有明显乏力, 食欲不振, 肝脏肿大, 叩击痛。
1.3血清转氨酶异常, 胆红素异常。
1.4血清抗丙型肝炎病毒抗体( 抗HCV) 阳性, 病毒RNA阳性。
2.慢性丙型肝炎:
2.1有输血, 使用血液制品历史, HCV感染者密切接触史。
2.2长期饮食不振, 肝脾肿大, 叩击痛。
2.3血清转氨酶升高或重复波动达半年以上。
2.4排除乙肝感染, 血清中HCV RNA阳性, HCV抗体阳性。
3.重型丙型肝炎:
3.1以急性黄疸肝炎起病, 高度乏力, 明显食欲减退, 恶心呕吐, 皮肤巩膜明显黄染。重度腹胀或腹水。
3.2胆红素迅速上升, 日升高值大于17.1μmol/L或170μmol/L。
3.3凝血时间延长, 凝血酶原活动度小于40%。
3.4意识障碍。
3.5起病10天以上出现上述表现者为亚急性重型肝炎, 有半年以上慢性感染者为慢性重症丙型肝炎。
( 四) 戊型病毒性肝炎
戊型肝炎应根据流行病学资料, 症状, 体征和实验检查综合诊断。确诊则以血清学和病原学检查的结果为准。
1.急性戊型肝炎的诊断: ( 黄疸型/无黄疸型)
1.1病人接触史或高发区居留史: 发病前2-6周内接触过肝炎病人或饮用过被污染的水、 外出用餐、 到过戊肝高发区和流行区。
1.2持续一周以上乏力, 食欲减退或其它消化道症状, 肝肿大, 伴叩击痛。
1.3血清转氨酶明显升。
1.4血清病原学检验排除急性甲、 乙、 丙、 庚型肝炎。
1.5皮肤巩膜黄染, 血清胆红素大于17.1μmol/L,尿胆红素阳性并排除其它疾病所致的黄疸。
1.6血清学检验抗HEV-IgM阳性, 抗HEV-IgG由阴转阳或抗体滴度由低转高4倍以上。
疑似病例: 1.2+1.3+1.6。
确诊病例: 临床诊断+1.6。有1.4者为黄疸型急性戊型肝炎。
2.急性重型戊型肝炎:
2.1符合急性黄疸型戊型肝炎的诊断标准。
2.2起病10天内出现精神, 神经症状(指肝性脑病)。
2.3黄疸迅速加深, 血清胆红素大于171μmol/L。
2.4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40%。
疑似病例: 2.1+2.3。
确诊病例: 疑似病例+2.2+2.4。
3. 亚急重型性戊型肝炎:
3.1符合急性黄疸型肝炎的诊断标准。
3.2起病后10天以上出现以下情况者。
3.2.1高度乏力和明显食欲不振, 恶心, 呕吐, 皮肤巩膜黄染, 重度腹胀或腹水。
3.2.2血清胆红素上升>171μmol/L.或每日升高值大于17.1μmol/L。
3.2.3血清凝血酶原时间显著延长, 凝血酶原活度低于40%。
3.2.4意识障碍。
疑似病例: 3.2+3.2.1和3.2.2。
确诊病例: 疑似病例+3.2+3.2.3。
七、 脊髓灰质炎诊断标准
1.疑似病例
病因不明的任何急性弛缓性麻痹(AFP),包括15岁以下临床初步诊断为格林-巴利综合征的病例
2.脊髓灰质炎临床符合病例和脊髓灰质炎疫苗野病毒确诊病例
2.1病史
与确诊脊髓灰质炎病人有接触史, 经过2-35d(一般为7-14d)的潜伏期; 或接触史不明显,有如下临床症状者。
2.2 临床症状
2.2.1 早期可有发热、 烦躁不安、 多汗、 恶心、 项背强直及腓肠肌触痛等症状。热退后出现不对称性弛缓性麻痹。神经系统检查发现肢体( 或/和腹肌) 不对称性( 单侧或双侧) 弛缓性麻痹, 身体或肢体肌张力减弱, 深部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但无明显感觉障碍。
2.2.2 麻痹后60d仍残留弛缓性麻痹, 且未发现其它病因( 后期可呈现肌萎缩)
2.2.3 疑似病人死亡, 不能提供否定脊髓灰质炎诊断依据者。
2.2.4 疑似病人60d后失访。
2.3 实验室检查
2.3.1 发病后从粪便、 咽部、 脑脊液、 脑或脊髓组织中分离到病毒, 并鉴定为脊髓灰质炎野毒株者。
2.3.2 发病后6周内未服过脊髓灰质炎活疫苗,发病后1个月内从脑脊液或血液中查到抗脊髓灰质炎IgM抗体。
2.3.3 发病后未再服用脊髓灰质炎疫苗或未接触疫苗病毒, 而恢复期病人血清中和抗体或特异性IgG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升高者或脑脊液中特异IgG抗体明显升高, 血液与脑脊液IgG抗体滴度比例失常或倒置(正常值在血脑屏障无损伤时, 血:脑脊液为200-400:1)。
脊髓灰质炎临床符合病例: 疑似病例加1加2.1; 或疑似病例加2.2; 或疑似病例加2.3; 或疑似病例加2.4; 或疑似病例加3.2; 或疑似病例加3.3。
脊髓灰质炎野病毒确诊病例, 疑似病例加3.2.3.1。
八、 麻疹诊断标准
( 一) 疑似病例 发热、 出疹( 全身性斑丘疹) 并伴有咳嗽、 卡她性鼻炎或结膜炎症状之一的病例, 或任何经过训练的卫生人员诊断为麻疹的病例均为疑似麻疹病例。
( 二) 确诊病例 疑似麻疹病例有完整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 实验室证实为麻疹病毒感染的为确诊病例。有下例之一为实验室证实。
1、 IgM抗体捕捉ELISA法 麻疹疑似病人血中麻疹IgM阳性
2、 间接ELISA或血凝抑制法 病人恢复期血清比急性期有4倍或4倍以上升高( 含由阴转阳) ; 4倍或4倍以上降低。
3、 从疑似麻疹病例的标本中用B95细胞分离到麻疹野病毒。
( 三) 临床诊断病例 符合以下条件的麻疹疑似病例为临床诊断病例:
1、 未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无实验室诊断结果的临床报告病例。
2、 完成调查前失访或死亡的病例。
3、 流行病学调查表明与实验室确诊麻疹病例有明显流行病学联系的疑似病例。
4、 实验室证实为麻疹暴发, 同一暴发中其它未经实验实证实的疑似病例。
( 四) 排除病例 有完整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 并采取了合格的血清标本, 并经合格实验室检测结果阴性的病例; 或经实验室证实为其它发热出疹性疾病。
( 五) SSPE的诊断 脑脊液和血清中有高滴度的麻疹IgG抗体, 血/脑IgG抗体比值<160, 并排除血脑屏障破坏。
九、 流行性出血热诊断标准
依据患者的流行病学史, 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的综合判断进行诊断, 确诊须有血清学或病原学检查结果。
(一)流行病学史
发病在EHF疫区及流行季节, 或病前两月内有疫区旅居史, 或病前两月内有与鼠类或其排泄物(尿、 粪)/分泌物(唾液)直接或间接接触史。
(二)临床表现
1.早期症状和体征: 起病急, 发冷, 发热(38℃以上); 全身酸痛, 乏力, 呈衰竭状; 头痛, 眼眶痛, 腰痛(三痛); 面、 颈、 上胸部充血潮红(三红), 呈酒醉貌; 眼睑浮肿, 结膜充血水肿, 有点状或片状出血; 上腭粘膜呈网状充血, 点状出血; 腋下皮肤有线状或簇状排列的出血点; 束臂试验阳性。
2.病程经过: 典型病例有发热期、 低血压期、 少尿期、 多尿期和恢复期五期经过。前三期可有重叠。
(三)实验室检查
1.血检查: 早期白细胞数低或正常, 3~4病日后明显增多, 杆状核细胞增多, 出现较多的异型淋巴细胞; 血小板明显减少;
2.尿检查: 尿蛋白阳性, 并迅速加重, 伴显微血尿、 管型尿;
3.血清特异性IgM抗体阳性;
4.恢复期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比急性期有4倍以上增高(注: 有人主张IgG抗体滴度达1: 320, 结合临床表现及流行病学史, 亦可确诊本病);
5.从病人血液白细胞或尿沉渣细胞检查到汉滩病毒(或EHF)抗原或病毒RNA。
(四)病例分类
1.疑似病例: 具备(一)及(二)1;
2.临床诊断病例: 疑似病例加(二)2, (三)1, (三)2;
3.确诊病例: 疑似病例或临床诊断病例加(三)3, (三)4, (三)5中的任一项。
十、 狂犬病诊断标准
( 一) 流行病学史
有被犬、 猫或其它宿主动物舔、 咬、 抓伤史。
( 二) 临床症状
1.愈合的咬伤伤口或周围感觉异常、 麻木发痒、 剌痛或蚁走感。出现兴奋、 烦躁、 恐惧, 对外界刺激如风、 水、 光、 声等异常敏感。
2.”恐水”症状, 伴交感神经兴奋性亢进( 流涎、 多汗、 心律快、 血压增高) , 继而肌肉瘫痪或颅神经瘫痪( 失音、 失语、 心律不齐)
( 三) 实验室检查
1.免疫荧光抗体法检测抗原: 发病第一周内取唾液、 鼻咽洗液、 角膜印片、 皮肤切片, 用荧光抗体染色, 狂犬病病毒抗原阳性。
2.存活一周以上者做血清中和试验或补体结合试验检测抗体、 效价上升, 曾接种过疫苗者其中和抗体效价需超过1: 5000。
3.死后脑组织标本分离病毒阳性或印片荧光抗体染色阳性或脑组织内检到内基氏小体。
( 四) 病例分类
1.临床诊断病例: 具备(一)加(二)1或(二)2
2.确诊病例:具备(四)1加(三)的任一条.
十一、 流行性乙型脑炎诊断标准
根据流行病学资料、 临床症状和体征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的综合分析进行诊断, 但确诊则需要依靠抗体检查或病原分离。
(一)流行病学: 在乙脑流行区居住, 在蚊虫叮咬季节发病或发病前25天内在蚊虫叮咬季节到过乙脑流行区。
(二)临床症状和体征
1.急性起病, 发热头痛、 喷射性呕吐、 嗜睡, 伴有脑膜刺激症状。
2.急性起病, 发烧2-3天后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 如昏迷、 惊厥、 抽搐、 肢体痉挛性麻痹等中枢神经系统, 或发展至中枢性呼吸循环衰竭。
( 三) 实验室检查
1.脑脊液: 压力增高, 呈非化脓性炎症改变( 外观清亮, 蛋白轻度增高, 糖与氯化物正常, 白细胞增高, 多在50-500×106/L, 早期多核细胞为主, 后期单核细胞为主。
2.一个月内未接种过乙脑疫苗者, 血或脑脊液中抗乙脑IgM抗体阳性。
3.恢复期血清中抗乙脑IgG抗体或中和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以上升高者, 或急性期抗乙脑IgG抗体阴性, 恢复期阳性者。
4.乙脑病毒分离: 从脑脊液、 或脑组织、 或血清分离乙脑病毒阳性。
( 四) 病例分类:
1.疑似病例: 具备( 一) 加( 二) 1或( 二) 2
2.临床诊断病例: 疑似病例加( 三) 1
3.确诊病例: 疑似病例或临床诊断病例加( 三) 2或( 三) 3或( 三) 4
十二、 登革热诊断标准
1.流行病学资料 此是临床诊断不可或缺的依据。凡在流行地区、 流行季节或15天内去过或来自流行区, 和/或发病前5~9天曾有被蚊虫叮咬史。
2.临床表现
2.1 突然起病, 畏寒、 发热( 24~36小时内达39~40℃, 少数患者表现为双峰热) 。伴疲乏、 恶心、 呕吐等症状。
2.2 伴有较剧烈的头痛、 眼眶通、 肌肉、 关节和骨骼痛。
2.3 伴面、 颈、 胸部潮红, 结膜充血。
2.4 表浅淋巴结肿大。
2.5 皮疹: 于病程5~7日出现多样性皮疹( 麻疹样、 猩红热样皮疹) 、 皮下出血点等。皮疹分布于四肢躯干或头面部, 多有痒感, 不脱屑。持续3~5日。
2.6 少数患者可表现为脑炎样脑病症状和体征。
2.7 有出血倾向(束臂试验阳性), 一般在病程5~8日牙龈出血、 鼻衄、 消化道出血、 皮下出血、 咯血、 血尿、 阴道或胸腹部出血。
2.8 多器官大量出血。
2.9 肝肿大。
2.10 伴有休克。
3.实验室检查
3.1末梢血检查: 血小板数减少( 低于100×109 /L) 。白细胞总数减少而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分类计数相对增多。
3.2血红细胞容积增加20%以上。
3.3单份血清特异性IgG抗体阳性。
3.4血清特异性IgM抗体阳性。
3.5恢复期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比急性期有4倍及以上增长。
3.6从急性期病人血清、 血浆、 血细胞层或尸解脏器分离到DV或检测到DV抗原。
4.病例分类
4.1疑似病例: 具备1及2.1、 2.2、 2.3~2.7之一以上者。
4.2临床诊断病例: 疑似病例加3.1( 登革热流行已确定) 或再加3.3( 散发病例或流行尚未确定) 。
4.3确诊病例:
登革热: 临床诊断病例加3.4、 3.5、 3.6中的任一项。
登革出血热: 登革热确诊病例加2.8、 2.9、 3.2。
登革休克综合征: 登革出血热加2.10。
十三、 炭疽诊断标准
1.1流行病学
病人生活在已证实存在炭疽的地区内, 或在发病前14日内到达过该类地区; 从事与毛皮等畜产品密切接触的职业; 接触过可疑的病、 死动物或其残骸, 食用过可疑的病、 死动物肉类或其制品; 在可能被炭疽芽孢杆菌污染的地区从事耕耘或挖掘等操作, 均应作为流行病学线索。
1.2临床表现
1.2.1体表感染型( 皮肤) 炭疽: 在面、 颈、 手或前臂等暴露部位的皮肤出现红斑、 丘疹、 水疱, 周围组织肿胀及浸润, 继而中央坏死形成溃疡性黑色焦痂, 焦痂周围皮肤发红, 肿胀, 疼痛不显著。引流该部位的淋巴结肿大且常化脓, 伴有发热、 头痛、 关节痛等。少数严重病例, 局部呈大片水肿和坏死。
1.2.2经口感染型( 肠) 炭疽: 急性起病, 发热, 腹胀, 剧烈疼痛, 腹泻, 一般为血样便或血水样便。可有恶心、 呕吐, 呕吐物中含血丝及胆汁。可累及消化道以外系统。
1.2.3吸入感染型( 肺) 炭疽: 高热, 呼吸困难, 可有胸痛及咳嗽, 咯粘液血痰。肺部体征常只有散在的细湿罗音。X射线的主要表现为纵膈影增宽。常见胸腔积液。
1.2.4脑膜炎型炭疽: 可继发于1.2.1~1.2.3各型, 也可能直接发生。剧烈头痛, 呕吐, 项强, 继而出现谵妄、 昏迷、 呼吸衰竭, 脑脊液多为血性。
1.2.5炭疽败血症: 可继发于2.1~2.3各型, 也可能直接发生。严重的全身中毒症状, 高热、 寒战, 感染性休克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DIC) 表现, 皮肤出现出血点或大片淤斑, 腔道中出现活动性出血, 迅速出现呼吸与循环衰竭。在循环血液中可检出大量炭疽芽孢杆菌。
1.3实验室检查结果
1.3.1皮肤损害的分泌物, 痰、 呕吐物、 排泄物, 或血液、 脑脊液等标本中, 显微镜检查发现炭疽芽孢杆菌。
1.3.2细菌分离培养获炭疽芽孢杆菌( 详见附录A) 。
1.3.3血清抗炭疽特异性抗体滴度出现4倍或4倍以上升高。
2.诊断
2.1疑似诊断
具有1.2.1典型皮肤损害, 或具有1.1流行病学线索, 并具有1.2.2~1.2.5的临床表现之一者。
2.2临床诊断
具有1.3.1的镜检结果及1.2.1~1.2.5的临床表现之一者。
2.3确定诊断
获得1.3.2或1.3.3任何一项实验结果。
十四、 细菌性痢疾、 阿米巴痢疾诊断标准
细菌性痢疾
1. 诊断原则
须依据流行病学史, 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进行综合诊断。确诊则依赖于病原学的检查。
2.诊断标准
2.1流行病学史: 病人有不洁饮食或与菌痢病人接触史。
2.2症状体征
2.2.1急性非典型菌痢: 症状轻, 可仅有腹泻、 稀便。
2.2.2急性典型菌痢: 急性起病、 腹泻( 排除其它原因) 、 腹痛、 里急后重、 可伴发热、 脓血便或粘液便、 左下腹部压痛。
2.2.3急性中毒型菌痢: 发病急、 高热、 呈严重毒血症症状, 小儿发病初期可无明显腹痛腹泻症状, 常需经灌肠或肛拭做粪检, 才发现是菌痢。根据主要临床表现有以下类型:
休克型( 周围循环衰竭型) : 有感染性休克症状, 如面色苍白、 四肢厥冷、 脉细速、 血压下降、 皮肤发花、 发绀等。
脑型( 呼吸衰竭型) : 有脑水肿表现, 如烦躁不安、 惊厥、 嗜睡或昏迷、 瞳孔改变, 甚至出现脑疝、 呼吸衰竭。
混合型: 同时出现脑型、 休克型的征候, 是最凶险的一型。
2.2.4慢性菌痢: 急性菌痢者病程超过2个月以上为慢性菌痢。
2.3实验室检查
2.3.1粪便常规检查, 白细胞或脓细胞≥15/HPF( 400倍) , 可见红细胞。
2.3.2病原学检查, 粪便培养志贺菌属阳性为确诊依据。
2.4病例分类
2.4.1疑似病例, 腹泻, 有脓血便、 或粘液便、 或水样便、 或稀便, 伴有里急后重症状, 难以确定其它原因腹泻者。
2.4.2临床诊断病例, , 具有2.1、 2.2和2.3.1任何一项, 并除外其它原因引起之腹泻。
2.4.3确诊病例, 具备2.3.2和2.4.2任何一项。
阿米巴性痢疾诊断标准
1.诊断原则
根据临床症状和体征, 实验室检查综合分析进行诊断。
2.诊断标准
2.1症状体征
2.1.1急性阿米巴痢疾(普通型): 起病稍缓、 腹痛、 腹泻、 大便量中等, 带血和粘液, 色暗红如果酱样、 有腥臭味, 右下腹部可有压痛。
2.1.2暴发型阿米巴痢疾: 起病急, 中毒症状明显、 高热、 腹痛、 腹泻, 大便每日数十次, 甚至失禁, 大便为水样或血水样便, 奇臭, 可有脱水、 电解质紊乱、 休克。
2.1.3慢性阿米巴痢疾: 常为急性型的持续, 病程超过数月, 症状持续存在或重复发作。
2.1.4无症状排包囊型(亦称原虫携带状态): 无症状, 大便检查可见溶组织阿米巴包囊。
2.2实验室检查
粪便检查: 急 性及暴发型粪便涂片检查可见大量红细胞、 少量白细胞和溶组织阿米巴滋养体。慢性型可查到滋养体和包囊, 排包囊者可查到阿米巴包囊。
2.3病例分类
2.3.1疑似病例: 起病稍缓, 腹泻, 大便暗红色, 带血或粘液便, 或稀糊状便, 有腥臭, 难以确定其它原因的腹泻者。
2.3.2临床诊断病例: 具备2.1中任何一条和2.2。
2.3.3确诊病例: 具备2.1中任何一条和2.2。
十五、 结核病诊断标准
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支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引起的慢性传染性疾病, 可累及全身各个器官, 其中尤以肺结核最为多见。痰中排菌的肺结核病人属传染性肺结核, 是造成社会结核病传播和流行的传染源, 为首要控制对象。
1、 两次痰标本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