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立场学习心得体会汇篇范文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党对各项工作的绝对领导,而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还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必要保障。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绝对领导,才能最终实现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的民主化与法治化。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绝对领导,就是要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必须牢固树立和自觉践行“四个意识”,始终站在党和国家大局上思考和处理问题,确保方向和立场正确坚定,确保局部
2、与整体协调一致,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不折不扣贯彻落实。依法治国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工程,必须时刻坚持党的绝对领导,才能在实现全面依法治国战略中不走样、不跑偏。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发展壮大,就是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能坚持用辩证发展的眼光看待和解决问题,随着时间的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得到了发展和升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都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和延伸,很好的指导了党的事业和各项工作的发展。经过多年发展,党的指导思想已经成熟,国家各项重大战略部署都需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朝着既定目标稳步推进。法治兴则国兴,法治强则国强。历朝历代成功
3、的法制变革都能让国家走向强大,社会趋于安定,经济得到发展,党和国家领导人深刻认识到法治对国家强大、民族振兴的重大作用,提出了全面依法治国方略。实现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条件,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过程。坚持用党的指导思想指导工作,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绝对领导,扎扎实实推进依法治国进程,才能全面实现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良好局面。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立场学习心得2党的xx届四中全会提
4、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任务。全会提出了关于依法治国的一系列新观点、新举措,绘就了“法治中国”的路线图,这体现了中央对于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方面不可替代作用的深刻认识,必将推进依法治国迈上新征途。“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领导干部带头守法是建设法治中国的关键。“带头”体现的是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更实的作风。各级领导干部是党和国家政策法律的具体执行者,代表着党和国家的形象,其一言一行对一般干部和群众有着巨大的示范效应。因此,领导干部要切实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知法、懂法从而带头守法,树立对法律的敬畏意识,明白什么可以为、什么不可为,时
5、刻保持清醒的“法治头脑”。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依法执政关键是依宪执政。依法行政是政府公信力的生命线,行政权力必须在法治框架下运行,一切行政行为都要接受监督。“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是对法治政府的基本要求。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内容即在于完善这种外部监督机制,如人大的预决算审查制度、质询制度和法院的行政诉讼等制度。可见,政府部门要按照规定的职责权限和工作程序履行职责,执行公务,依法办事,做到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维护法律、法规的尊严。严格执法是法律实施的重中之重。在我国,有80%的法律法规是由行政机关执行的。严格执法是确保国家法律的正确实施的重要保障。执法者在履行
6、职责时,不践踏法律、不徇私枉法,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严格依法办事,严格执行程序,真正通过办好每个案件来体现公平正义,让老百姓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自己身边。同时,还要加强对执法活动的监督,坚决排除对执法活动的非法干预,坚决防止和克服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保护主义,坚决防止和克服执法工作中的利益驱动,坚决惩治腐败现象,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必追究。曾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以公开促公正、以透明保廉洁,增强主动公开、主动接受监督的意识,让暗箱操作没有空间,让司法腐败无法藏身”。可见,让司法机构在阳光下办事,预防和减少腐败,赢得民众对司法公正的信任和支持。司法公开应在建设审判
7、流程公开平台、建设裁判文书公开平台、建设执行信息公开平台等方面下功夫,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维护人民权益,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人民群众是法治中国建设的主体,人民群众满意是衡量法治中国建设的最终标准。建设良好的法治环境法治,不是政府的“独角戏”,要让群众真正参与进来,让法治真正走进群众生活,让群众亲身感受到法治建设带来的实惠。这样不仅能够让群众知法、守法,还能够用法律来监督政府、监督各级公务人员。只有将法律信仰的标识烙在每位国人心中,让它深植于民众的日常生活和心灵深处,那么公民知法、守法,并更积极主动地投入法治社会的建设就不是一句空谈。当遵纪守法成为一
8、种自觉,依法办事成为一种自然,才能源源不断地释放规则的正能量。xx届四中全会奏响了“法治中国”最强音。在新的征程中,法治会越来越被重视,依法治国的理念亦逐步深入人心,只要全面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在全社会范围形成尊重法律、敬畏法律的法治氛围,广大群众就能享受到更幸福、更有尊严的美好生活,才能牢牢铸就“中国梦”的基石。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立场学习心得3“法者,天下之仪也,所以决疑而明是非也,百姓所县命也。”金秋十月,四中全会聚焦“依法治国”,以其鲜明的时代特征,第一次镌刻在党的中央全会的历史坐标上,开启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阶段。这也为“以法治网”,凝聚网络空间的强大正能量提
9、供了新契机,有利于激发全新领域蕴含的新质生产力、文化力和国防力,事关人民当家做主社会制度的正确选择;事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人心向背;事关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的能力和水平。依法治网,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时代命题,要始终坚持方向的正确性。四中全会强调,党的领导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最根本的保证。要始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成适合网络空间繁荣、安全、发展的完备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确保网络空间成为“阿里巴巴的宝盒”,而不变成“潘多拉的魔盒”。依法治网,是实现中国梦的康庄大道,要始终重视人民的认同性。四中全会强
10、调,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以爱民、利民、益民、安民为基本前提。因此,制定既合乎民意,又合乎规律的网络法规,良法善治,增强网络立法的科学性、针对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就可以基于法制的力量,确保网络空间成为人民群众最大的福祉,而不是少数人绑架民意兴风作浪的乐园。依法治网,是中华大地上的生动实践,要始终突出技术的领先性。四中全会强调,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要始终正确认识到,在技术驱动的网络空间,无论是法律实施还是司法公正,都离不开技术支撑。因此,要以技术领先为支撑,善用网络思维、网络资源、
11、网络力量,提高执政能力和水平,让网络空间成为依法治国的典范,而不是国际资本掠夺资源的盛宴。“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四中全会公报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必须坚持立法先行,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抓住提高立法质量这个关键。在全新的网络空间,立法先行尤为迫切,需要加紧厘清主要问题、核心矛盾和重大关系,尽快拟定、编纂、颁布、实施、修订网络法治体系,让“依法治网”具体化、路径化,保障网络空间的繁荣和稳定,让中华民族崛起插上网络的翅膀。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立场学习心得4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之一。习近平
12、总书记指出,一个现代化国家必然是法治国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立场。民主立法是“以人民为中心”在立法现代化中的具体体现。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特征更加明显。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向前推进的过程中,巨大的变革和各种复杂利益的调整,对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提出了更高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依法治国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是人民,必须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坚持人民立场,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紧紧围绕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切身利益问题,加强涉及民
13、生福祉、共同富裕、权益保护等重点领域立法。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立法工作的新要求新期待,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紧紧依靠人民,完善民主立法体制机制。健全立法征求意见机制、建立基层立法联系点制度,积极拓展公众有序参与立法途径,全面充分吸纳民意、反映民意、汇集民智,扎实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确保每一项立法都符合宪法精神、反映人民意愿、得到人民拥护。执法为民是“以人民为中心”在执法现代化中的具体体现。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极具中国特色,艰巨性和复杂性也前所未有,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上没有现成经验可以遵循。要在法治的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应对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的各种
14、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群众对执法乱作为、不作为以及司法不公的意见比较集中,这要成为我们厉行法治的聚焦点和发力点。要坚持严格规范文明公正执法。及时回应社会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大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执法力度,做到民有所求我有所为,实现人民群众与政府之间的有效互动。要坚持政务公开。积极探索和完善行政执法监督员制度,推动人民群众深度参与执法过程、监督执法行为。通过公开促落实、促规范、促服务,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要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事关本行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决策,通过决策信息公开与过程公开、决策说理与信息反馈制度等,加大公众参与力度,认真听取和反映利益相关
15、群体的意见建议,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司法为民是“以人民为中心”在司法现代化中的具体体现。现代化进程中,由于利益关系格局的调整,必然会出现多元化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失衡、碰撞甚至是冲突的现象。公正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要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司法越公开,就越有权威和公信力。要继续加大人民法院裁判文书网、中国庭审直播公开等的公开力度,向人民群众展示司法审判的公正性,增进人民群众对司法过程的监督和参与,保障和促进司法公正。要加强
16、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以保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为核心,不断完善公益诉讼制度,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食品药品安全、国有财产保护等损害公共利益行为。聚焦民生热点问题,积极回应人民关切,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全民守法是“以人民为中心”推进法治现代化的必然结果。法治理念、法治制度、法治实践等的现代转变,是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引导全体人民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人民群众对法治的真心拥护和真诚信仰是构筑法治社会的基础。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建设覆盖城乡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让人民群众对法治可知可感可触,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氛围。要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保障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广泛持续深入参与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提升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使法治方式成为人民群众的普遍价值追求和行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