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资料内容仅供您学习参考,如有不当或者侵权,请联系改正或者删除。保山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说明书目录1.规划背景与依据71.1.战略背景71.1.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与新发展观71.1.2.国家西部开发战略与西部开发云南行动计划71.1.3.连接南亚、 东南亚战略与国际大通道建设81.2.规划背景81.2.1.省域城镇体系规划81.2.2.市域城镇体系规划81.2.3.上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101.2.4. 保山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原方案111.3.规划依据122.规划原则与重点132.1.规划原则132.2.规划重点133.城市发展战略143.1.保山城市发展总体战略143.2.经济社会发展构想1
2、43.3.产业发展思路163.4.城区经济社会发展目标173.4.1.发展阶段划分173.4.2.城区经济发展目标预测174.规划期限与范围204.1.规划范围204.2.规划期限205.城市性质与城市规模225.1.城市定位225.1.1.滇西边境地区发展态势对保山城市的影响225.1.2.保山城市发展的主要机遇和挑战225.1.3.保山城市定位225.2.城市性质245.2.1.保山城市的发展优势和特色分析245.2.2.保山城市性质255.3.城市规模255.3.1.现状人口规模255.3.2.人口规模预测265.3.3.用地规模276.城市用地布局结构与形态286.1.城市用地发展方向
3、286.1.1.城市建设用地选择要素286.1.2.适建用地的分布和开发要求306.2.现状城市布局的特点和问题316.2.1.现状城市布局结构特点316.2.2.现状城市布局存在的主要问题326.3.规划理念336.3.1.集约紧凑布局336.3.2.保护山水生态和历史文化脉络336.3.3.促进坝区城乡一体化336.4.空间布局规划346.4.1.坝区城镇空间布局结构346.4.2.城市总体布局结构346.4.3.主城区布局结构356.5.郊区城镇布局366.6.城市空间发展时序366.7.规划用地构成377.居住用地规划397.1.现状概况与存在问题397.2.规划原则397.3.居住用
4、地规划布局397.4.基础教育设施规划布局407.5.旧区改造与更新408.公共服务设施规划428.1.现状概况与存在问题428.2.公共中心规划布局428.3.大型公共建筑区428.4.用地规划布局438.4.1.行政办公用地438.4.2.商业金融用地438.4.3.文化娱乐设施438.4.4.体育设施用地448.4.5.医疗卫生设施用地448.4.6.教育科研设计用地448.4.7.其它公共设施用地449.绿化用地规划459.1.现状概况459.2.规划目标459.3.坝区绿地系统规划469.3.1.生态公园469.3.2.绿化廊道469.4.中心城区绿地系统规划479.4.1.城区公共
5、绿地479.4.2.生产防护绿地489.4.3.居住区绿地489.4.4.道路绿地489.4.5.附属绿地4910.工业仓储用地规划5010.1.工业用地规划5010.1.1.现状概况与存在问题5010.1.2.用地布局5010.1.3.用地调整5010.2.仓储用地规划5110.2.1.现状概况与存在问题5110.2.2.仓储用地布局5111.城市综合交通系统规划5211.1.规划原则5211.2.城市对外交通规划5211.2.1.公路5311.2.2.铁路5311.2.3.航空5311.3.城市道路系统规划5411.3.1.城市道路网规划5411.3.2.城市静态交通设施规划5711.4.
6、公共交通规划5811.4.1.公共交通规划原则5811.4.2.公共交通线路与设施规划5812.市政公用设施规划5912.1.给水工程规划5912.1.1.给水现状5912.1.2.用水量预测5912.1.3.给水水源规划及引水工程5912.1.4.给水设施规划6012.1.5.给水管网规划6112.1.6.节水规划6112.2.排水工程规划6212.2.1.排水现状6212.2.2.排水体制6212.2.3.污水量预测6212.2.4.污水处理设施与管网规划6212.2.5.雨水排放系统规划6312.3.供电工程规划6412.3.1.供电工程现状6412.3.2.供电规划标准与用电负荷641
7、2.3.3.供电设施规划布局6512.3.4.高压走廊规划和高压线路6512.4.通信工程规划6612.4.1.通信工程现状6612.4.2.邮政设施规划布局6612.4.3.电信设施规划布局6612.4.4.广播电视规划布局6712.5.燃气工程规划6712.5.1.燃气工程现状6712.5.2.燃气气源与设施规划6812.5.3.燃气用量计算6812.5.4.燃气输配设施和管网规划6812.6.环境卫生设施规划6912.6.1.环境卫生设施现状6912.6.2.规划目标6912.6.3.生活垃圾、 粪便产生量预测6912.6.4.环卫设施规划7013.环境保护规划7213.1.城市环境保护
8、目标与控制指标7213.2.环境保护控制区划7313.3.环境综合整治规划7313.3.1.大气环境污染防治措施7313.3.2.水环境污染防治措施7413.3.3.固体废弃物治理措施7413.3.4.噪声污染防治措施7413.3.5.生态环境综合保护措施7514.景观旅游规划7614.1.城市景观现状和存在问题7614.1.1.现状概况7614.1.2.存在问题7614.2.景观规划原则和目标7614.2.1.规划原则7614.3.景观规划要点7714.3.1.山体景观7714.3.2.水体景观7714.3.3.城市建筑景观7714.4.城市主要景观标志7814.5.主要视线走廊7914.6
9、.坝区旅游规划7915.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8015.1.保山古城历史沿革8015.2.保护规划原则和思路8015.3.保护要素8115.3.1.节点8115.3.2.轴线8115.3.3.区域8215.4.主要保护措施8215.4.1.城市整体空间结构规划8215.4.2.开发强度控制8215.4.3.历史文化传承8215.5.保护等级与保护范围划定8315.5.1.文物保护单位和文物点的保护8315.5.2.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保护8415.5.3.城市格局的保护8615.6.保护规划实施管理措施8615.6.1.保护规划实施目标与期限8615.6.2.保护规划实施措施8616.防灾规划881
10、6.1.地质灾害防治规划8816.1.1.地质灾害防治目标8816.1.2.地质灾害防治对策8816.2.防洪排涝规划8816.2.1.防洪现状8816.2.2.防洪排涝标准8816.2.3.西山洪水防洪规划8916.2.4.主要防洪措施8916.3.消防规划8916.3.1.消防现状8916.3.2.消防规划9016.4.抗震规划9016.4.1.抗震现状9016.4.2.抗震标准9116.4.3.抗震对策与措施9116.5.人防规划9216.5.1.人防现状9216.5.2.规划指导思想9216.5.3.人防设施规划9216.5.4.综合开发9217.城市规划区空间管制规划9317.1.城
11、市规划区范围9317.2.城市规划区用地区划9317.3.城市规划区空间管制要求9317.4.城市规划区五线规划控制体系9418.坝区城乡社区体系规划9618.1.坝区社区体系9618.2.城乡社区社会设施规划9618.2.1.教育设施9618.2.2.文体卫生设施9618.2.3.生产服务设施9718.3.坝区基础设施配置规划9718.3.1.交通设施9718.3.2.其它基础设施9718.4.郊区农副产品生产基地规划9818.5.社区规划实施的政策建议9819.近期建设规划10019.1.近期建设规划年限与规模10019.2.规划原则10019.3.近期建设用地发展方向10019.4.近期
12、建设主要内容10019.4.1.居住用地10019.4.2.公共设施用地10119.4.3.工业用地10119.4.4.道路系统10119.4.5.主要市政工程系统10120.规划实施措施1031. 规划背景与依据1.1. 战略背景1.1.1.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与新发展观l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根据党的十六大和十七大精神, 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目标的要求, 保山市相应提出要与全国、 全省同步小康的目标, 因此保山必须充分利用区位、 交通和资源等方面的优势, 抓住发展的有利时机, 解放思想、 拓宽思路, 实现跨越式发展, 要根据自身特点, 提出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策略。l 新的发展
13、观指导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镇建设。新的发展观的提出, 要求城市在协调发展和特色营造方面作出更多努力。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 统筹区域发展、 统筹经济社会发展、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五个统筹”指导思想。”五个统筹”中, 统筹城乡发展、 区域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 对于保山坝区和坝区内城乡协调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而随着保山坝区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和产业的发展, 城乡在资源利用和生态保护方面的协调显得越发重要; 位于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前沿的保山城市, 也需要处理好对外开放与本地发展之间的关系。在新的发展观的指导下, 研究云南西部边境地区和坝区特殊环境下
14、的城乡协调发展道路是本次保山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的一个重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与新发展观的提出, 对于确定保山城市发展战略、 本次规划的原则和重点, 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1.1.2. 国家西部开发战略与西部开发云南行动计划西部大开发是中国面向新世纪的重大决策, 是中国现代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提出, 给包括云南省在内的西部地区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云南省根据国家开发西部的战略, 提出了相应的行动计划, 包括三大目标、 四大战略和五大开发重点。三大目标是: 建设绿色经济强省、 民族文化大省和中国连接东南亚、 南亚的国际大通道。四大战略是: 可持续发展战略、 科教兴滇战略、 城镇化战
15、略、 走出去的开放战略。五大开发重点是: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 积极推进结构调整; 发展科技教育, 加快人才培养和引进; 加大改革开放力度, 以大开放促进大开发、 大发展。保山城市的发展, 与国家西部开发战略和云南省行动计划密切相关, 特别是在对外开放格局和国际大通道的建设中将起重要作用。这些战略与计划的实施, 是保山城市发展的大前提和基础, 对保山城市的产业选择和确定城市发展战略将产生重要影响。1.1.3. 连接南亚、 东南亚战略与国际大通道建设建设中国连接东南亚、 南亚的战略, 主要经过国际大通道的建设加以体现。保山城市处于两条国际大通道交汇的节点上, 对于国际贸易
16、和流通起到了转接、 传导、 放射的作用, 地位极为重要重要。中国通往南亚、 东南亚陆路通道的建设( 主要包括泛亚铁路西线、 中印公路、 中缅油气管道等基础设施) 均与保山城市的发展和布局有密切联系。正是因为保山城市的这种区位变化, 使得本次城市总体规划必须对城市发展条件作全面细致的分析, 对城市产业布局、 发展方向和空间布局形态作出调整。1.2. 规划背景保山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 以下简称本规划) 涉及的区域规划包括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和保山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两个层次, 这两个层次的区域规划是确定保山城市地位、 性质、 职能、 规模的重要依据。1.2.1. 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云南省域城镇体系规划( 2
17、020) 空间结构呈放射性的轴向发展结构。保山城市位于320国道发展主轴上, 该发展主轴未来将成为中国连接南亚和东南亚的大动脉之一, 保山城市将成为该主轴上的主要交通枢纽之一。云南省域城镇圈层结构共由三个圈层组成。保山城市处于该圈层结构的中圈层, 内连大理, 外连腾冲、 潞西和瑞丽, 是衔接内外圈层城市的重要节点城市。1.2.2.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单独编制并已批准的保山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2020) , 是中心城区总体规划的上位规划, 与中心城区总体规划是相互联系的整体。该规划立足保山市的发展条件, 依据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发展战略和云南省连接南亚、 东南亚的战略行动, 从大区域、 多层次系统地
18、分析保山市的发展优势与制约因素, 研究保山市与周边地州的发展关系, 确立科学发展观, 把握机遇, 具有前瞻性地确定保山市城镇发展战略, 建立航空、 铁路、 公路结合的综合交通体系, 充分利用保山市现有的自然、 人文资源条件, 合理进行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布局, 全面推进保山城镇化进程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该规划认为, 保山市在滇西边境地区中, 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 从国际通道联系方面来看, 保山具有较好的通道优势。保山同时面对猴桥、 片马、 南伞、 清水河等四个国家级边境口岸, 距离均在240至280公里范围, 并处于居中位置。保山的腾冲、 龙陵与缅甸毗邻, 国境线长167.78公里, 有猴桥国家
19、一类口岸, 有19条通道与缅甸相通, 其中6条公路可通密支那、 板瓦、 木姐、 南坎、 腊戍、 八莫等缅北重镇。保山市能够经过德宏州的瑞丽市到达缅甸第二中心城市曼德勒。保山市经缅甸能够到达印度的交通较发达城市雷多。历史上曾有中印公路连接保山与雷多。保山猴桥口岸至雷多560公里。另外保山市还有资源、 人文方面的各种优势条件, 有利于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和合理城镇体系的构建。规划确定的保山市域城镇化策略为: 利用南亚通道建设、 国际区域贸易加强、 西部大开发的三大历史机遇, 强化保山市中心城市的功能, 优先发展保山城市、 腾冲城市两个增长极, 放射性梯度带动昌宁县城、 龙陵县城、 施甸县城、 潞江等城
20、市的发展, 有选择地发展重点城镇, 整合一般城镇和集镇布局结构, 加快坝区乡村的整合和城镇化步伐, 统筹兼顾, 城乡协调, 发挥城镇职能, 提高城镇质量, 促进保山市域整体协调发展。规划确定的保山市域城镇的发展战略为: 面向南亚, 坚定不移推行”南亚战略、 保山先行”的发展战略; 建设中国通向南亚、 东南亚的桥头堡; 强化保山、 腾冲的滇西边境地区中心城市地位, 辐射滇西北、 滇西南的临近地区; 发展对外贸易、 加工工业、 生态旅游、 特色农业等四大主导产业; 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在中国通往南亚和东南亚国际贸易通道上, 形成层次结构清晰、 联系紧密、 分工协作的重要城镇群。规划预测的保山市域人
21、口发展情况为: 市域人口约为250万人左右, 2020年约为273万人左右。规划预测的保山市域城镇化水平为: , 市域城镇化水平为30, 2020年, 市域城镇化为50。该规划将市域划分为保山经济区、 腾冲经济区以及潞西龙陵经济区三个部分, 经过三驾马车带动保山市经济的发展。三个经济区是以高黎贡山、 怒江和龙川江组成的”人”字型天然屏障为分界, 考虑行政边界因素, 以中心城市为核心, 以生产、 服务和市场间的联系为纽带形成的综合经济区。保山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2020) 中确定: 保山市域城镇体系依托交通轴线, 结合经济区划分, 形成”二核三片”的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结构。形成以保山城市、 腾冲
22、城市为核心的东西两片城镇群, 以及德宏州潞西城市为核心、 龙陵县城为中心的本市西南片城镇群。以320高速国道和保腾高速公路形成的”Y”型城镇发展主轴, 沟通三片城镇群的联系。以高黎贡山、 怒江和龙川江为骨架的 ”人”型的生态主轴, 是分隔市域城镇体系三个片区的主要界线。规划形成互为依托、 功能互补、 对接缅( 甸) 印( 度) 的滇西边境核心城市群( 保山城市、 腾冲城市和德宏州的潞西城市) , 高黎贡山和怒江为该城市群的绿核。保山机场、 腾冲机场、 芒市机场为该三角核心城市群的对外航空交通枢纽, 大理至瑞丽铁路( 以下简称大瑞铁路) 为核心城市群的陆上交通大动脉, 与320高速国道、 保腾高
23、速公路一起形成中国通向南亚、 东南亚的大通道。按照城镇体系规划, 保山市域规划形成”二主四次” 的中心城市等级结构。”二主”是指在市域内的保山城市和腾冲城市等两个市域中心城市; ”四次”是指昌宁县城、 龙陵县城、 施甸县城和潞江城市等四个片区中心城市。保山城市所在的东片城镇群是保山市域内高黎贡山以东和怒江东北的地区, 包括了隆阳区、 昌宁县和施甸县的行政辖区, 是市域内面积最大的城镇发展片区。东片城镇群以320国道为主发展轴, 保云公路( 保山城市云县县城) 、 保姚公路( 保山城市姚关) 为次发展轴, 总体呈放射状布局, 以保山城市为中心辐射本片区重要城镇。片区中心城市是保山城市, 在保山坝
24、区形成核心城镇群, 片区内有施甸县城、 昌宁县城两个县域中心城市, 以及作为沿怒江河谷的热区中心城镇潞江( 小平田) , 另有老营、 水长、 由旺、 柯街、 芒宽、 卡斯、 蒲缥等重点城镇和西邑、 瓦窑、 太平、 姚关、 万兴、 温泉、 耈街、 丙麻、 勐统、 旧城等一般城镇。规划远期片区总人口约175万人, 其中城镇人口约85万人, 城镇化水平达到50%左右。1.2.3. 上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上一轮保山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由云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于1995年, 距今已接近十年。规划保山城市性质为: 保山地区政治、 经济、 文化、 教育、 科技、 信息中心, 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滇西边贸
25、经济区中心城市之一, 发展以食品工业为主的加工业, 并积极发展旅游业的现代化城市。规划城市人口规模近期( ) 为11万人, 远期人口( ) 为22万人, 远期用地规模22.5平方公里。该规划确定的在大保高速公路以西城市路网骨架多数已得到实施。该总体规划编制时间早, 规划所考虑的区域基本以隆阳区( 当时的保山县级市) 为主, 当时西部大开发的国家战略尚未形成, 建设中国通往南亚、 东南亚大通道的概念尚未提出, 大保高速公路等重要基础设施尚未建成, 因此, 基于当时政策条件、 规划技术条件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在对于城市发展前景的判断、 城市发展空间的选择、 城市建设指导的形式等方面, 逐渐滞后于不断
26、变化的城市发展要求, 因此, 对于该规划的修编势在必行。保山市、 隆阳区的城市规划行政管理部门根据上述情况, 曾经对该规划进行过局部调整完善, 结合城市建设的实际要求编制了一些地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 修建性详细规划, 以及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道路系统规划等专项规划, 解决了一些城市建设的现实问题, 但这些规划缺乏一个统一的、 全面的城市总体规划作为指导, 又产生了很多规划协调、 衔接方面的问题, 专业规划各自为政, 详细规划四面突破, 许多新规划城区用地已经超出了原总体规划所划定的规划远期城市建设用地范围。这种情况客观上反映了进行本次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由于上一轮总体规划距今
27、时间较长, 情况变化大, 本次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力求打破框框, 立足新情况、 新战略, 采用新视野、 新方法进行规划编制工作。本次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从国家和云南省整体发展战略出发, 根据保山城市在新形势下的区位特点, 论证确定新的城市定位与城市性质。结合保山城市的性质、 功能和区域定位, 深入研究保山城市发展的产业支撑体系, 是本次规划有别于上一轮总体规划的另一特点。本次规划修编在规划范围方面, 也大大超过原总体规划, 结合重要交通基础设施布局, 从坝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角度出发, 在整个坝区考虑保山城市合理的布局形态。同时, 本规划力求塑造保山城市特点, 超越”小城”、 ”山城”模式, 一方面致力
28、于发掘保山城市历史文化方面的特色, 另一方面结合山水营造城市形态和景观环境方面的特点。1.2.4. 保山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原方案保山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开始于 4月, 经过基础资料收集整理后, 根据当时的情况制作了规划方案, 经过多次征求意见和专家论证, 于 12月经过省建设厅组织的专家评审。可是, 由于 初大瑞铁路进入深化设计阶段后, 其规划走向发生了重大改变, 即由坝区东侧纵贯坝区, 改为东北西向斜穿坝区, 站场位置也与原方案完全不同, 使得已经经过评审的规划方案无法实施, 因此, 规划编制工作不得不等待铁路走向和站场选址方案基本确定后重新进行, 对于用地空间布局方案进行重大调整。当然, 原
29、方案中涉及的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策略、 城市人口规模、 城市性质、 城市规划区范围等重要内容, 已经得到有关审查专家肯定和地方政府认可, 本次规划修编中基本予以保留和延续, 或根据实际情况仅作微调。原方案规划期限为 -2020年, 其中规划近期为 , 规划中期为 , 规划远期为 2020年, 2020年以后为远景规划。原方案确定的城市规划区为: 以保山坝区盆地周边主要山体的山脚线为界, 包括坝区内平原地区、 丘陵地区( 主要是坝区东南的大堡子、 小堡子地区) 、 水源地( 北庙水库库区、 大小海坝水库库区) 和风景区( 太保山风景区) , 北至北庙水库, 南至辛街镇胡家坡、 范家寨一线, 东
30、、 西两侧各至主要山体山脚( 现有城市用地内的山体部分纳入西侧城市规划区界) 。保山城市规划区面积200平方公里。原方案预测的城市人口规模为规划远期末( 2020年) 35万人, 规划近期末( ) 20万人。规划期末( 2020年) 保山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35平方公里, 规划近期末( ) 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25平方公里。原方案确定的保山城市性质为: 滇西边境地区中心城市和滇西旅游集散中心之一, 中国通往南亚和东南亚大通道上的重要交通枢纽和工业基地, 省级历史文化名城。该方案确定的保山城市拓展策略能够概括为”做大中心, 做强两翼, 多片联动, 协调发展”。保山城市规划期内发展方向为: 带状拓展现
31、状城区, 适时纳入板桥辛街, 结合交通发展东片。该规划方案根据大瑞铁路线路走向和站址位置, 采用”一心三片”的中心组团式城市空间布局结构。”一心”是大保高速公路以西的保山城市的中心城区, 是以现状保山城区为依托发展起来的城区。”三片”包括大保高速公路以东的板桥、 环湖和辛街三个城市分区。三个分区分别位于中心城区的北、 中、 南侧, 是功能综合、 配套齐全的城市分区, 与中心城区构成保山城市。在铁路走线和站址发生重大变化后, 该空间布局规划方案已经失去了主要的支撑和依据, 必须进行调整。1.3. 规划依据本规划是以国家在规划编制方面的有关法律法规、 省域、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和保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
32、发展计划为主要依据进行编制的, l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l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 建设部 第146号令发布) l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 ( 建设部建规( 1995) 333号文发布) l 城市用地分类和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 GBJ137-90) l 云南省城镇体系规划( 2020) l 保山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2020) l 保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2. 规划原则与重点2.1. 规划原则本规划以发展保山城市经济、 提升城市实力、 营造城市特色、 带动坝区和保山市域整体发展为目标, 力求将保山建设成为宜居城市、 山水田园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要达到上述规划目标, 规划必须
33、遵循以下原则: l 科学合理性原则城市规划必须以追求城市和区域发展的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为目标, 规划应具有科学性、 前瞻性, 在科学预测城市发展前景的基础上, 进行各系统的合理组织和各项用地、 设施的合理布局。l 可操作性原则城市规划要付诸实施, 必须具有可操作性。规划为整体合理性所体现的超前性必须是适度的, 应在充分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切实可行的发展安排, 并考虑到一些外部环境因素变化可能对城市发展产生的影响, 注意保持规划的弹性。l 可持续发展原则保山城市的快速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和资源为前提, 在整个保山市域可发展用地都十分紧张的情况下, 规划中必须注意城市发展规模的控制和坝区土地的合理集
34、约利用, 注意必要的生态空间的保护和控制, 保证保山城市及其所在区域的可持续发展。2.2. 规划重点根据保山城市发展环境的变化和城市发展的新特点, 针对原有的规划和建设中暴露出的新问题, 本次城市总体规划的重点是: l 定位根据区域整体发展的要求和保山城市自身的特点, 合理确定保山城市定位和城市职能。l 关系规划要处理好城市交通关系、 城市乡村关系和自然人工环境三大关系, 探索符合保山实际的坝区城市化和城乡整合的途径与模式。l 布局分析研究城市发展方向, 重点分析南亚大通道对城市产业发展和空间布局结构的影响。根据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 确定合理的城市用地空间布局结构。l 特色根据保山城
35、市的自然地形特点和历史人文特色, 致力于保山历史文化名城、 山水田园城市、 宜居城市等城市特色的营造。3. 城市发展战略3.1. 保山城市发展总体战略保山城市应该抓住机遇, 发挥优势, 直面弱势, 迎接挑战, 并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以下几个方面是保山城市基于自身优势确定的发展思路和重点发展方向。l 区位优势滇西边境地区中心城市贸易中心与交通枢纽l 通道优势对外贸易制造业基地l 气候优势宜居城市有保山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空间结构l 历史人文与气候优势扩大城市影响发展旅游发展第三产业保山城市总体发展战略为: l 面向南亚和东南亚, 坚定不移推行”南亚战略、 保山先行”战略; l 强化保山滇西边
36、境地区中心城市地位, 辐射带动区域发展; l 发展工业、 对外贸易、 生态旅游等主导产业; l 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 实现坝区城乡一体化; l 建设中国连接南亚和东南亚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 3.2. 经济社会发展构想保山城市作为保山市、 区两级政府所在地, 与保山其它地区相比, 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高, 是保山的经济、 政治、 文化中心。要在保山市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保山城市应该充分利用国际大通道的交通优势, 加快步伐, 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经过保山城市的发展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保山城市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以科技进步为动力, 加快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 优化产业结构, 尽快形成一批特色鲜明的支
37、柱产业。充分利用中国通往南亚和东南亚大通道的区位优势, 进一步深化改革、 扩大开放, 促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根本性的转变。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 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 促进生产要素在各级城镇的积聚, 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坚持可持续发展与区域协调, 促进城乡融合, 使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持续、 快速、 健康发展。l 努力提高企业素质, 形成产业支撑当前保山城市的企业普遍素质较低, 规模小, 缺乏龙头企业, 因而没有形成强有力的产业支撑。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 企业是城市经济活动的基础, 在城市经济增长过程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与作用。保山城市的经济能不能够快速的发展, 关键取决于有没有一
38、批高素质的企业, 能不能为保山城市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没有一定数量的高素质的企业, 保山城市”工业立市”只能是纸上谈兵。保山城市现有的企业从各方面来看都不能满足支撑带动保山城市产业发展的重任, 因此, 需要结合城市用地空间布局和结构调整, 对城市及其周边现有的企业进行梳理和整合, 淘汰一些规模小、 效益差、 污染重的企业, 搬迁、 重组、 改造并举。同时大力招商引资, 引进一批优质、 高效、 清洁的企业, 优化保山城市的产业结构。在企业的空间布置上, 更加应该注意同类企业之间在地理上的空间积聚, 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簇群, 有利于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创新, 有利于延长产业链, 提高产品附加值
39、, 也有利于污染综合治理和环境保护。l 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当前保山城市的工业企业主要是资源消耗型的企业, 产品等级较低( 如现在存在较多的砖瓦厂) , 环境影响严重。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推进保山城市的工业化, 必须坚持在环境容量的限度以内走高效率、 耗费少的集约化道路, 实现可持续发展, 不能走先污染、 后治理的老路子。同时不但要在立法上限制消耗高、 对资源环境造成破坏的小工业, 而且要把小工业纳入城市文明的轨道, 利用城市相对完善的法制来规范工业化进程。l 推进城市化进程、 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今后保山城市要巩固提升在区域中的中心地位, 必须大力提高城市化水平, 在提高城镇化水平的前提下促进二三产
40、业向城镇积聚, 完善城镇配套服务设施, 增强城镇的辐射服务功能。逐步建立科学合理的城镇体系, 发挥保山城市在保山地区以及滇西边境地区的中心城市作用, 促进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经过工业化和城市化, 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到生产率增长快和市场空间大的工业和服务业中, 从根本上解决众多人口争夺有限农业资源和市场的矛盾, 实现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l 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科学的发展观不但要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更要求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避免在社会发展上先欠帐、 后还债。工业化进程与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应相对同步, 在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 经过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第三产业适度超前发展来降低失业率, 经
41、过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来保证低收入者、 失业者和丧失劳动能力人群的基本生活, 经过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和完善分配政策来缩小个人收入分配差距。工业化与公共教育、 公共卫生保健、 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也应基本同步, 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l 利用中国通往东南亚和南亚大通道, 努力提升城市地位保山城市处于滇中城市群与滇西边境地区的交接地带, 在滇中与滇西边境地区的联系中发挥着”二传手”的作用。自古以来保山就有到达南亚的”南方丝绸之路”。如今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 保山与南亚、 东南亚的贸易必将蓬勃发展。保山城市作为保山市域的中心城市, 中国通往南亚、 东南亚陆路大通道的必经节点, 地理位
42、置极其优越。保山城市能够充分发挥这一优势, 大力发展对外贸易、 仓储物流等产业, 优化产业结构, 提高保山城市在信息控制、 管理方面的能力, 提升城市在滇西边境地区的地位。l 坚持区域协调发展。保山城市北靠大理, 周边为保山市的四个县。保山城市的发展应该走区域协调发展的路子。大理的经济实力较强, 保山城市应该积极接受大理的辐射, 同时与大理在产业发展走错位发展的道路, 努力提高自身的实力。在与周边四个县的关系上, 保山城市应该坚持保山全市一盘棋的路子, 坚持有所为, 有所不为, 保山坝区不能什么产业都要, 什么产业都放, 否则会影响和制约城市功能的提升。保山城市应该集中精力发展与交通优势密切结
43、合的、 环境污染小的、 产品附加值高的产业。只有走区域协调发展的道路, 保山城市才能更加健康地发展, 避免地区之间的恶性竞争。3.3. 产业发展思路l 第二产业发展思路保山城市的第二产业应以市场为导向, 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 以优化企业组织结构为手段, 依靠科技进步, 改造优化传统行业, 巩固提高支柱产业, 引导开发与支持培育新兴行业, 形成具有保山城市特色的工业经济产业群。保山城市应以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为突破口, 以提高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为核心, 应用高新技术改造食品、 建材、 机械等传统产业, 重点发展特色农副产品加工业、 制造业。保山农业资源丰富, 第二产业的发展首先应该依托其资源优势
44、, 大力发展农特产品的深加工, 将保山城市建设成为云南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之一。保山城市地理位置优越, 与缅甸等南亚、 东南亚国家贸易潜力巨大, 保山城市应积极利用与南亚国家贸易互补的优势, 大力发展制造业, 将制造业培育成保山城市的一项支柱产业。另外, 保山城市还应着力将房地产业培养成后续的支柱产业, 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主要是开拓发展装潢、 新兴建筑建材业。在保山城市发展第二产业的过程中, 还应该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 根据保山全市产业发展的总体布局, 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 避免一些有大量污染的企业在保山城市和周边地区布局, 如水泥、 化工、 冶炼等门类的工业企业应逐步迁离保山坝区,
45、安置到水长、 蒲缥等工业园区。l 第三产业发展思路保山城市当前的第三产业比较发达。今后第三产业的发展应该在保持发展势头的同时, 积极调优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重点发展物流产业, 并以此为依托进行各类消费品市场、 生产资料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的整合发展, 逐步建立起适应保山城市经济发展的统一、 开放、 竞争、 有序的市场体系。加快金融、 保险、 信息咨询等产业的发展, 扩大金融网点, 拓展融资渠道, 提高资金流通效益, 健全社会保障机制, 提高社会保障服务功效。加强信息咨询网络建设, 促进科技、 金融市场信息的传播, 发挥信息在经济、 社会建设中的作用。加快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 将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先导产业加快发展, 精心包装, 着力打造”保山坝区历史文化游”、 ”高黎贡山潞江坝生态游”等品牌, 依托气候和交通优势, 以历史文化旅游项目为重点, 建设好一批休闲度假、 康体疗养、 观光购物旅游精品, 加强景点网络建设, 提高旅游消费水平, 扩大旅游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份额。另外, 利用南亚和东南亚大通道的区位优势, 大力发展仓储、 物流产业以及边境贸易、 两头在外的加工贸易和易货贸易。考虑到今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民群众消费需求的升级, 今后保山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还应该着力培养与人民群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