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4 页 共 4 页第二节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典型例题1、影响农业的三大区位因素是A、劳动力、自然条件、气候资源B、热量、光照、水分C、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科学技术D、气候、市场、交通解析:农业与自然条件密切相关,同时,农业生产作为社会经济活动,又要受到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经济规律的制约。因此,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科学技术构成了农业的三大区位因素。它们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农业生产与布局。答案:C2、以下关于世界农业生产地域类型的叙述,正确的有: A、季风气候区都是水田农业B、发达国家的农业均为发达的商品化农牧业C、热带种植园农业主要分布于热带地区的发展中国家D、粗放畜牧业分布于热带和温带的
2、干旱、半干旱地区解析:季风区主要在东亚、南亚、东南亚等地区,我们知道并不都是水田农业,如我国的北方就是旱地农业;日本是发达国家,但它的农产品需要进口,并不是商品化的农业;热带种植园农业主要是热带地区的发展中国家,粗放畜牧业分布于热带草原和温带草原,即热带、温带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因此正确选项为C、D。本题有一定的难度和区分度,它要求对世界农业分布有一个全面了解和掌握。对于题目中有“都”、“均”等字眼的选项只要举出一个否定的特例,就可以判定该选项是错误的。答案:CD基础练习一、选择题1、农作物种类的分布、复种制度和产量关系最密切的自然条件是A、光热 B、水源 C、地形 D、土壤2、限制新疆绿洲农
3、业生产的主要因素是A、气候 B、水源 C、地形 D、土壤3、从土壤条件来分析,农业发达的地区多在A、广泛分布红壤的地区B、广泛分布盐碱土的地区C、肥沃的冲积平原D、黑土分布广泛的温带草原4、我国东南丘陵适宜种植茶树,主要区位因素是A、市场 B、地形 C、土壤 D、水分5、东京鲜花市场上,有荷兰与中国的鲜花,中国的竞争优势有A、运费少 B、质量高C、科技含量高 D、生产资料投入多6、关于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的叙述正确的是A、一般说来,社会经济因素是最稳定的因素B、因为自然因素可以改造,所以任何地区都能发展种植业C、城市周围农业生产的重点主要是粮食、蔬菜、肉、蛋奶以及园艺业D、我国商品性农业生产
4、基地建设与政府政策有关7、目前,农民调整农作物的品种和规模时主要考虑A、气温和降水的变化 B、交通运输条件的变化C、市场需求的变化 D、流动人口的变化8、关于农业分类的提法,正确的是A、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区别是依据农业生产对象B、粗放农业属于畜牧业C、种植业都属于密集农业D、我国当前农业是以商品农业占优势9、农业技术经济因素包括劳动力技术装备生产技术种植制度A、 B、 C、 D、10、不同的农业生产活动对劳动力的要求是不同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经济作物对于劳动力的需求大于粮食作物粮食作物对于劳动力的需求大于经济作物水稻种植的劳动力需求大于小麦种植小麦种植的劳动力需求大于水稻种植A、 B、 C、 D
5、、二、综合题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水稻种植业是一种劳动密集型的农业其生产过程复杂,劳动强度大,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来精耕细作。同时水稻的单位面积产量很高。亚洲的主要水稻种植区是世界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人均耕地少,种植水稻可缓解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和对粮食的需求。另外,水稻种植业还有自己的特点,如要大幅度提高产量,必须加大科技投入。(1)水稻种植业按生产对象分属于 业,按投入状况分属于 农业,亚洲的水稻种植业产品用途分属于 农业,今后提高农业产出的主要手段应是加大 投入。(2)分析我国水稻的分布规律: 。世界上水稻主要分布在亚洲的 。(3)中国历史上,提高粮食产量的主要办法是扩大耕地面积,今天这
6、种方法是否可行?为什么?你认为提高我国粮食产量的主要办法是什么? 。(4)我国 时期的 (人名)在齐民要术一书中,强调农作物必须 ,应当抓紧 进行耕作,这说明他已经认识到了农业生产的 性和 性。12、将下列农业地域类型分别与其相应的农业分类用箭头连起来 13、读影响农业的主要因素图回答问题:(1)将下列选项填入图中适当方框内:土壤地形政策市场交通运输(2)如对A、B因素利用不当,容易产生哪些生态环境问题? 。 (3)C、D、E因素中,最终决定农业生产类型和规模的是 。(4)分析回答形成下列各地农业类型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横断山区的“立体农业” ;东北平原农作物大都是一年一熟 ;我国南方红壤地区种植茶树 。第二节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基础练习1、A2、B3、C4、C5、A6、D7、C8、A9、A10、A11、(1)种植 集约型 自给 科技(2)水稻集中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南广大地区,秦岭淮河以北有零星分布 东亚、东南亚和南亚降水丰富的地区(3)不可行,因为我国可垦耕地面积有限。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主要办法是运用生物技术等,提高单位面积产量。(6)南北朝 贾思勰 因地种植 农时 地域 季节12、粗放农业密集农业自给农业商品农业13、(1)B A C E D(2)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土壤肥力下降(3)E(4)地形、气候(热量)、土壤第4页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