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论语》全文翻译(二十篇).doc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4756945 上传时间:2024-10-12 格式:DOC 页数:205 大小:464.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语》全文翻译(二十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5页
《论语》全文翻译(二十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5页
《论语》全文翻译(二十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5页
《论语》全文翻译(二十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5页
《论语》全文翻译(二十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论语全文注释、翻译目 录论语-学而1论语为政21论语-八佾38论语里仁56论语公冶长68论语雍也87论语述而107论语泰伯130论语子罕144论语-乡党162论语先进177论语颜渊195论语子路212论语宪问229论语卫灵公252论语季氏270论语阳货280论语微子293论语子张301论语尧曰312论语学而【本篇引语】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学而一篇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其中重点是“吾日三省吾身”;“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礼之用,和为贵”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畴。【原文】1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注释】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说:音,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有朋:一本作“友朋”。旧注说,“同门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乐: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

3、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愠:音,恼怒,怨恨。君子:论语书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此处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评析】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对此章评价极高,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本章这三句话是人们非常熟悉的。历来的解释都是:学了以后,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也高兴吗等等。三句话,一句一个意思,前后句子也没有什么连贯性.但也有人认为这样解释不符合原义,指出这里的“学”不是

4、指学习,而是指学说或主张;“时不能解为时常,而是时代或社会的意思,“习”不是温习,而是使用,引申为采用。而且,这三句话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后相互连贯的.这三句的意思是:自己的学说,要是被社会采用了,那就太高兴了;退一步说,要是没有被社会所采用,可是很多朋友赞同我的学说,纷纷到我这里来讨论问题,我也感到快乐;再退一步说,即使社会不采用,人们也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做,不也就是君子吗?(见齐鲁学刊1986年第6期文)这种解释可以自圆其说,而且也有一定的道理,供读者在理解本章内容时参考。此外,在对“人不知,而不愠”一句的解释中,也有人认为,“人不知”的后面没有宾语,人家不知道什么呢?当时因为孔子有

5、说话的特定环境,他不需要说出知道什么,别人就可以理解了,却给后人留下一个谜.有人说,这一句是接上一句说的,从远方来的朋友向我求教,我告诉他,他还不懂,我却不怨恨。这样,“人不知”就是“人家不知道我所讲述的了。这样的解释似乎有些牵强。总之,本章提出以学习为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这些思想主张在论语书中多处可见,有助于对第一章内容的深入了解。【原文】1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注释】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13岁,一说小33

6、岁。后一说较为可信。在论语书中,记载的孔子学生,一般都称字,只有曾参和有若称“子.因此,许多人认为论语即由曾参和有若所著述.孝弟:孝,奴隶社会时期所认为的子女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弟,读音和意义与“悌(音)相同,即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别提倡的两个基本道德规范.旧注说: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弟。犯上:犯,冒犯、干犯.上,指在上位的人.鲜:音,少的意思。论语书中的“鲜”字,都是如此用法。未之有也:此为“未有之也”的倒装句型。古代汉语的句法有一条规律,否定句的宾语若为代词,一般置于动词之前.务本:务,专心、致力于。本,根本。道:在中国古代思想里,道有多种含义.此处的道,指孔子

7、提倡的仁道,即以仁为核心的整个道德思想体系及其在实际生活的体现。简单讲,就是治国做人的基本原则。为仁之本: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又是伦理道德准则。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为仁的根本。还有一种解释,认为古代的“仁”就是“人”字,为仁之本即做人的根本.【译文】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评析】有若认为,人们如果能够在家中对父母尽孝,对兄长顺服,那么他在外就可以对国家尽忠,忠是以孝弟为前提,孝弟以忠为目的.儒

8、家认为,在家中实行了孝弟,统治者内部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的事情;再把孝弟推广到劳动民众中去,民众也会绝对服从,而不会起来造反,这样就可以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安定。这里所提的孝悌是仁的根本,对于读者理解孔子以仁为核心的哲学、伦理思想非常重要。在春秋时代,周天子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其余庶子则分封为诸侯,诸侯以下也是如此.整个社会从天子、诸侯到大夫这样一种政治结构,其基础是封建的宗法血缘关系,而孝、悌说正反映了当时宗法制社会的道德要求.孝悌与社会的安定有直接关系。孔子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他的全部思想主张都是由此出发的,他从为人孝悌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之事这点上,说明孝悌即为仁的根本这个道理.自春秋战国以后的

9、历代封建统治者和文人,都继承了孔子的孝悌说,主张“以孝治天下”,汉代即是一个显例。他们把道德教化作为实行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把老百姓禁锢在纲常名教、伦理道德的桎梏之中,对民众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产生了极大影响,也对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刻影响.孝悌说是为封建统治和宗法家族制度服务的,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和分析判别,抛弃封建毒素,继承其合理的内容,充分发挥道德在社会安定方面所应有的作用。【原文】13 子曰:巧言令色,鲜仁矣。【注释】巧言令色:朱熹注曰:“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说人。巧和令都是美好的意思。但此处应释为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鲜:少的意思.【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

10、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评析】上一章里提出,孔子和儒家学说的核心是仁,仁的表现之一就是孝与悌。这是从正面阐述什么是仁的问题。这一章,孔子讲仁的反面,即为花言巧语,工于辞令。儒家崇尚质朴,反对花言巧语;主张说话应谨慎小心,说到做到,先做后说,反对说话办事随心所欲,只说不做,停留在口头上。这表明,孔子和儒家注重人的实际行动,特别强调人应当言行一致,力戒空谈浮言,心口不一。这种踏实态度和质朴精神长期影响着中国人,成为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中的精华内容.【原文】14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注释】曾子:曾子姓曾名参(音)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年,鲁国

11、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三省:省(音),检查、察看。三省有几种解释:一是三次检查;二是从三个方面检查;三是多次检查。其实,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信:旧注曰:信者,诚也。以诚实之谓信。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传不习:传,旧注曰:“受之于师谓之传.老师传授给自己的。习,与“学而时习之的“习”字一样,指温习、实习、演习等。【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

12、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评析】儒家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以求塑造成理想人格。而本章所讲的自省,则是自我修养的基本方法.在春秋时代,社会变化十分剧烈,反映在意识领域中,即人们的思想信仰开始发生动摇,传统观念似乎已经在人们的头脑中出现危机。于是,曾参提出了“反省内求”的修养办法,不断检查自己的言行,使自己修善成完美的理想人格.论语书中多次谈到自省的问题,要求孔门弟子自觉地反省自己,进行自我批评,加强个人思想修养和道德修养,改正个人言行举止上的各种错误。这种自省的道德修养方式在今天仍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因为它特别强调进行修养的自觉性.在本章中,曾子还提出了“忠”和“信”的范畴。忠

13、的特点是一个“尽字,办事尽力,死而后已.如后来儒家所说的那样,“尽己之谓忠”.“为人谋而不忠乎,是泛指对一切人,并非专指君主。就是指对包括君主在内的所有人,都尽力帮助。因此,“忠”在先秦是一般的道德范畴,不止用于君臣关系。至于汉代以后逐渐将“忠”字演化为“忠君”,这既与儒家的忠有关联,又有重要的区别。“信”的涵义有二,一是信任、二是信用。其内容是诚实不欺,用来处理上下等级和朋友之间的关系,信特别与言论有关,表示说真话,说话算数.这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基石。【原文】15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注解】道:一本作“导”,作动词用.这里是治理的意思。千乘之国:乘,音,意

14、为辆.这里指古代军队的基层单位.每乘拥有四匹马拉的兵车一辆,车上甲士3人,车下步卒72人,后勤人员25人,共计100人。千乘之国,指拥有1000辆战车的国家,即诸侯国.春秋时代,战争频仍,所以国家的强弱都用车辆的数目来计算.在孔子时代,千乘之国已经不是大国。敬事:敬字一般用于表示个人的态度,尤其是对待所从事的事务要谨慎专一、兢兢业业.爱人:古代“人的含义有广义与狭义的区别。广义的“人”,指一切人群;狭义的“人”,仅指士大夫以上各个阶层的人.此处的“人与“民”相对而言,可见其用法为狭义。使民以时:时指农时。古代百姓以农业为主,这是说要役使百姓按照农时耕作与收获。【译文】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

15、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评析】孔子在本章中所说的话,主要是对国家的执政者而言的,是关于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他讲了三个方面的问题,即要求统治者严肃认真地办理国家各方面事务,恪守信用;节约用度,爱护官吏;役使百姓应注意不误农时等。这是治国安邦的基本点.康有为说,孔子的学说是“爱人”,泛爱一切人。但本章里所说的“爱人”则非此意.他所说的“人”不是百姓,而是官吏,是有地位的人;而“民”才是百姓,是被治者役使的对象。可见,“爱人”不是爱一切人,而只是爱统治集团中的人.“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的思想是合理的,反映

16、了孔子的社会思想。但这与“爱人”与否则无太大干系。从另一个角度说,孔子这里是为统治者治理国家、统治百姓出谋划策。鲁迅曾经指出:“孔夫子曾经计划过出色的治国的方法,但那都是为了治民众者,即权势者设想的方法,为民众本身的,却一点也没有。”(且介亭杂文二集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这是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看待孔子治国方略的。因而颇具尖锐性。【原文】16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注释】弟子:一般有两种意义:一是年纪较小为人弟和为人子的人;二是指学生.这里是用一种意义上的“弟子”。入:古代时父子分别住在不同的居处,学习则在外舍。礼记内则:“由命士以上,父子皆

17、异宫。入是入父宫,指进到父亲住处,或说在家。出:与“入”相对而言,指外出拜师学习。出则弟,是说要用弟道对待师长,也可泛指年长于自己的人。谨:寡言少语称之为谨。:音,同泛,广泛的意思。仁:仁即仁人,有仁德之人。行有余力:指有闲暇时间。文:古代文献。主要有诗、书、礼、乐等文化知识.【译文】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评析】本篇第二章中曾提到孝悌的问题,本章再次提及这个问题。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

18、念和道德行为,如果还有闲暇时间和余力,则用以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知识。这表明,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而对于书本知识的学习,则摆在第二位。孔子办教育,把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放在第一位,而文化学习只是第二位的.事实上,历史上的任何阶级,无论奴隶主阶级、地主阶级,还是资产阶级,教育都是为其政治服务的,尤其重视学生的道德品行和政治表现,把“德排在“识”的前面,这是阶级的需要.他们就是要培养适应本阶级要求的各方面人才。【原文】17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注释】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的学生,

19、比孔子小44岁,生于公元前507年。孔子死后,他在魏国宣传孔子的思想主张。贤贤:第一个“贤”字作动词用,尊重的意思.贤贤即尊重贤者.易:有两种解释;一是改变的意思,此句即为尊重贤者而改变好色之心;二是轻视的意思,即看重贤德而轻视女色。致其身:致,意为“献纳、“尽力”.这是说把生命奉献给君主。【译文】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评析】上一章有“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一句。本章中子夏所说的这段话,实际是对上章的进一步发挥。子夏认为,一个人有

20、没有学问,他的学问的好坏,主要不是看他的文化知识,而是要看他能不能实行“孝”、“忠、“信”等传统伦理道德.只要做到了后面几点,即使他说自己没有学习过,但他已经是有道德修养的人了。所以,将这一章与前一章联系起来阅读分析,就更可以看到孔子教育重在德行的基本特点。【原文】18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注释】君子:这个词一直贯穿于本段始终,因此这里应当有一个断句。重:庄重、自持。学则不固:有两种解释:一是作坚固解,与上句相连,不庄重就没有威严,所学也不坚固;二是作固陋解,喻人见闻少,学了就可以不固陋。主忠信:以忠信为主。无:通毋,“不要”的意思。不如己

21、:一般解释为不如自己。另一种解释说,“不如己者,不类乎己,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也。把“如”解释为“类似”。后一种解释更为符合孔子的原意。过:过错、过失。惮:音,害怕、畏惧。【译文】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可以使人不闭塞;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评析】本章中,孔子提出了君子应当具有的品德,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庄重威严、认真学习、慎重交友、过而能改等项.作为具有理想人格的君子,从外表上应当给人以庄重大方、威严深沉的形象,使人感到稳重可靠,可以付之重托。他重视学习,不自我封闭,善于结交朋友,而且有错必改。以上所提四条原则是相当重要的。作为具有

22、高尚人格的君子,过则勿惮改就是对待错误和过失的正确态度,可以说,这一思想闪烁着真理光辉,反映出孔子理想中的完美品德,对于研究和理解孔子思想有重要意义。【原文】19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注释】慎终:人死为终。这里指父母的去世。旧注曰:慎终者丧尽其哀。追远:远指祖先。旧注曰:追远者祭尽其敬。【译文】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自然会导致老百姓日趋忠厚老实了。”【评析】孔子并不相信鬼神的存在,他说“敬鬼神而远之”,就证明了这一点.尽管他没有提出过人死之后有所谓灵魂的存在这种主张,但他却非常重视丧祭之礼.在孔子的观念中,祭祀已经被异化,不单是祭祀亡灵,而是把祭祀之礼

23、看作一个人孝道的继续和表现,通过祭祀之礼,可以寄托和培养个人对父母和先祖尽孝的情感。因此,本章仍是继续深化“孝”这一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的内容.儒家重视孝的道德,是因为孝是忠的基础,一个不能对父母尽孝的人,他是不可能为国尽忠的。所以忠是孝的延伸和外化.关于忠、孝的道德观念,在论语书中时常出现,表明儒家十分重视忠孝等伦理道德观念,希望把人们塑造成有教养的忠孝两全的君子.这是与春秋时代宗法制度相互适应的.只要做到忠与孝,那么,社会与家庭就可以得到安定。【原文】110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24、【注释】子禽:姓陈名亢,字子禽。郑玄所注论语说他是孔子的学生,但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未载此人,故一说子禽非孔子学生。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卫国人,比孔子小31岁,是孔子的学生,生于公元前520年。子贡善辩,孔子认为他可以做大国的宰相。据史记记载,子贡在卫国做了商人,家有财产千金,成了有名的商业家。夫子:这是古代的一种敬称,凡是做过大夫的人都可以取得这一称谓。孔子曾担任过鲁国的司寇,所以他的学生们称他为“夫子”。后来,因此而沿袭以称呼老师.论语书中所说的“夫子”,都是孔子的学生对他的称呼。邦:指当时割据的诸侯国家。抑:表示选择的文言连词,有“还是”的意思。温、良、恭、俭、让:就字面理解即为:温顺

25、、善良、恭敬、俭朴、谦让。这是孔子的弟子对他的赞誉。其诸:语气词,有“大概”“或者”的意思。【译文】子禽问子贡说:“老师到了一个国家,总是预闻这个国家的政事。(这种资格)是他自己求得呢,还是人家国君主动给他的呢?子贡说:“老师温良恭俭让,所以才得到这样的资格,(这种资格也可以说是求得的),但他求的方法,或许与别人的求法不同吧?”【评析】本章通过子禽与子贡两人的对话,把孔子的为人处世品格勾划出来.孔子之所以受到各国统治者的礼遇和器重,就在于孔子具备有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的道德品格。例如,这五种道德品质中的“让”,在人格的塑造过程中,就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让”是在功名利权上先人后己,在职

26、责义务上先己后人。让用之于外交如国事访问,也是合乎客观需要的一个重要条件。孔子就是因具有这种品格,所以每到一个国家,都受到各国国君的礼遇。孔子认为,好胜,争取名声;夸功,争取名利;争不到便怨恨别人,以及在名利上贪心不足,都不符合让的原则。据此可知,让这一基本原则形成社会风尚的可贵之处是:就人情而言,长谦让名利地位之风,人们就多学别人所长而鉴人所短。前者可以导人于团结、亲睦、向善;后者则诱人嫉贤妒能.二者的社会效果截然相反。【原文】111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注释】其:他的,指儿子,不是指父亲。行:音,指行为举止等.三年:对于古人所说的数字不必过于机

27、械地理解,只是说要经过一个较 长的时间而已,不一定仅指三年的时间。道:有时候是一般意义上的名词,无论好坏、善恶都可以叫做道。但更多时候是积极意义的名词,表示善的、好的东西。这里表示“合理内容的意思。【译文】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因为他无权独立行动),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评析】这一章仍然谈的是有关“孝”的问题,把“孝字具体化了。鲁迅曾经说过:“只要思想未遭锢蔽的人,谁也喜欢子女比自己更强,更健康,更聪明高尚,更幸福;就是超越了自己,超越了过去.超越便须改变,所以子孙对于祖先的事,应该改变,三年

28、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当然是曲说,是退婴的病根。”(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在本章中孔子说一个人当父亲死后,三年内都不能改变他父亲所制定的那一套规矩,这就是尽孝了。其实,这样的孝,片面强调了儿子对父亲的依从.宋儒所作的注说,如不能无改于父之道,所行虽善亦不得为孝。这样,无改于父之道则成了最大的善,否则便是不善。这样的判定原则,正如鲁迅所说的,是歪曲的。历史在发展,社会在前进,人们的思想观念,言行举止都不能总停留在过去的水平上,“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后代超过前代,这是历史的必然。【原文】112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注

29、释】礼:在春秋时代,“礼”泛指奴隶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孔子的“礼”,既指“周礼”,礼节、仪式,也指人们的道德规范。和:调和、和谐、协调。先王之道:指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斯:这、此等意。这里指礼,也指和。【译文】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评析】和是儒家所特别倡导的伦理、政治和社会原则。礼记中庸写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杨遇夫论语疏证写道:“事之中节者皆谓之和,不独喜怒哀乐之发

30、一事也。和今言适合,言恰当,言恰到好处。”孔门认为,礼的推行和应用要以和谐为贵.但是,凡事都要讲和谐,或者为和谐而和谐,不受礼文的约束也是行不通的。这是说,既要遵守礼所规定的等级差别,相互之间又不要出现不和。孔子在本章提出的这个观点是有意义的.在奴隶社会,各等级之间的区分和对立是很严肃的,其界限丝毫不容紊乱。上一等级的人,以自己的礼仪节文显示其威风;下一等级的人,则怀着畏惧的心情唯命是从.但到春秋时代,这种社会关系开始破裂,臣弑君、子弑父的现象已属常见。对此,由子提出“和为贵”说,其目的是为缓和不同等级之间的对立,使之不致于破裂,以安定当时的社会秩序.但从理论上看待这个问题,我们又感到,孔子既

31、强调礼的运用以和为贵,又指出不能为和而和,要以礼节制之,可见孔子提倡的和并不是无原则的调和,这是有其合理性的。【原文】113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注解】近:接近、符合的意思。义:义是儒家的伦理范畴.是指思想和行为符合一定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礼”。复:实践的意思。朱熹集注云:复,践言也.远:音,动词,使动用法,使之远离的意思,此外亦可以译为避免。因:依靠、凭藉.一说因应写作姻,但从上下文看似有不妥之处。宗:主、可靠,一般解释为“尊敬”似有不妥之处。【译文】有子说:“讲信用要符合于义,(符合于义的)话才能实行;恭敬要符合于礼,这样才能远离耻

32、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评析】孔子的弟子有子在本章所讲的这段话,表明他们对“信”和“恭”是十分看重的。“信”和“恭都要以周礼为标准,不符合于礼的话绝不能讲,讲了就不是“信”的态度;不符合于礼的事绝不能做,做了就不是“恭”的态度.这是讲的为人处世的基本态度.【原文】114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注释】就:靠近、看齐。有道:指有道德的人。正:匡正、端正.【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评析】本章重点提到对于君子的道德

33、要求。孔子认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不应当过多地讲究自己的饮食与居处,他在工作方面应当勤劳敏捷,谨慎小心,而且能经常检讨自己,请有道德的人对自己的言行加以匡正。作为君子应该克制追求物质享受的欲望,把注意力放在塑造自己道德品质方面,这是值得借鉴的。【原文】115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注释】谄:音,意为巴结、奉承。何如:论语书中的“何如,都可以译为“怎么样”。贫而乐:一本作“贫而乐道”。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此二句见诗经卫风淇澳。有两种解释:一说切

34、磋琢磨分别指对骨、象牙、玉、石四种不同材料的加工,否则不能成器;一说加工象牙和骨,切了还要磋,加工玉石,琢了还要磨,有精益求精之意.赐:子贡名,孔子对学生都称其名。告诸往而知来者:诸,同之;往,过去的事情;来,未来的事情。【译文】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子贡说:“诗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举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谈论诗了。【评析】孔子希望他的弟子以及所有的人们,都能够达到贫而乐道、

35、富而好礼这样的理想境界,因而在平时对弟子的教育中,就把这样的思想讲授给学生。贫而乐道,富而好礼,社会上无论贫或富都能做到各安其位,便可以保持社会的安定了。孔子对子贡比较满意,在这段对话中可以看出,子贡能独立思考、举一反三,因而得到孔子的赞扬。这是孔子教育思想中的一个显著特点。【原文】116 子曰:“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注释】患:忧虑、怕.人:指有教养、有知识的人,而非民。【译文】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评析】这段话是孔子对自己学生所传授的为人处世之道。有的解释者说,这是孔子安贫乐道、不求名位的思想。这种解释可能不妥。这不符合孔子一贯的主张.在孔子的观念

36、中,“学而优则仕,是一种积极入世的态度.这里的潜台词是:在了解别人的过程中,也使别人了解自己。论语-为政【本篇引语】 为政篇包括24章。本篇主要内容涉及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孔子本人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以及对孝、悌等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述。 【原文】 21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注释】 为政以德:以,用的意思。此句是说统治者应以道德进行统治,即“德治”. 北辰:北极星. 所:处所,位置。 共:同拱,环绕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周君)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

37、,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评析】 这段话代表了孔子的“为政以德”的思想,意思是说,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治,群臣百姓就会自动围绕着你转。这是强调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这是孔子学说中较有价值的部分,表明儒家治国的基本原则是德治,而非严刑峻法。 【原文】 22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注释】 诗三百:诗,指诗经一书,此书实有305篇,三百只是举其整数. 蔽:概括的意思。 思无邪:此为诗经鲁颂上的一句,此处的“思作思想解。无邪,一解为“纯正”,一解为“直”,后者较妥. 【译文】 孔子说:“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 【评

38、析】 孔子时代,可供学生阅读的书还不很多,诗经经过孔子的整理加工以后,被用作教材。孔子对诗经有深入研究,所以他用“思无邪”来概括它。论语中解释诗经的话,都是按照“思无邪”这个原则而提出的。 【原文】 23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注释】 道:有两种解释:一为“引导”;二为“治理”。前者较为妥贴。 齐:整齐、约束。 免:避免、躲避。 耻:羞耻之心。 格:有两种解释:一为“至;二为“正。 【译文】 孔子说:“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

39、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就守规矩了.” 【评析】 在本章中,孔子举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治国方针。孔子认为,刑罚只能使人避免犯罪,不能使人懂得犯罪可耻的道理,而道德教化比刑罚要高明得多,既能使百姓守规蹈矩,又能使百姓有知耻之心。这反映了道德在治理国家时有不同于法制的特点。但也应指出:孔子的“为政以德”思想,重视道德是应该的,但却忽视了刑政、法制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 【原文】 24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注释】 有:同“又。 立:站得住的意思。 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耳顺:

40、对此有多种解释.一般而言,指对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见也能正确对待。 从心所欲不逾矩:从,遵从的意思;逾,越过;矩,规矩。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评析】 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作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

41、的境界.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原文】 25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 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注释】 孟懿子:鲁国的大夫,三家之一,姓仲孙,名何忌,“懿”是谥号。其父临终前要他向孔子学礼。 无违:不要违背。 樊迟:姓樊名须,字子迟。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46岁。他

42、曾和冉求一起帮助季康子进行革新. 御:驾驭马车。 孟孙:指孟懿子。 【译文】 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就是不要违背礼。”后来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说不要违背礼。”樊迟说:“不要违背礼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按礼埋葬他们、祭祀他们。” 【评析】 孔子极其重视孝,要求人们对自己的父母尽孝道,无论他们在世或去世,都应如此.但这里着重讲的是,尽孝时不应违背礼的规定,否则就不是真正的孝。可见,孝不是空泛的、随意的,必须受礼的规定,依礼而行就是孝。 【原文】 26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注释】 孟武

43、伯:孟懿子的儿子,名彘。武是他的谥号。 父母唯其疾之忧:其,代词,指父母。疾,病。 【译文】 孟武伯向孔子请教孝道。孔子说:“对父母,要特别为他们的疾病担忧。(这样做就可以算是尽孝了。) 【评析】 本章是孔子对孟懿子之子问孝的答案。对于这里孔子所说的父母唯其疾之忧,历来有三种解释:1.父母爱自己的子女,无所不至,唯恐其有疾病,子女能够体会到父母的这种心情,在日常生活中格外谨慎小心,这就是孝.2.做子女的,只需父母在自己有病时担忧,但在其他方面就不必担忧了,表明父母的亲子之情。3.子女只要为父母的病疾而担忧,其他方面不必过多地担忧。本文采用第三种说法。 【原文】 27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

44、,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注释】 子游:姓言名偃,字子游,吴人,比孔子小45岁。 养:音。 【译文】 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如今所谓的孝,只是说能够赡养父母便足够了.然而,就是犬马都能够得到饲养。如果不存心孝敬父母,那么赡养父母与饲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 【评析】 本篇还是谈论孝的问题。对于“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一句,历来也有几种不同的解释。一是说狗守门、马拉车驮物,也能侍奉人;二是说犬马也能得到人的饲养。本文采用后一种说法,困为此说比较妥贴。 【原文】 28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注释】 色难:色,脸色。

45、难,不容易的意思。 服劳:服,从事、担负。服劳即服侍。 先生:先生指长者或父母;前面说的弟子,指晚辈、儿女等。 馔:音,意为饮食、吃喝。 【译文】 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当子女的要尽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仅仅是有了事情,儿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吃,难道能认为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 【评析】 本篇的第5、6、7、8章,都是孔子谈论有关孝的问题。孔子所提倡的孝,体现在各个方面和各个层次,反映了宗法制度的需要,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一个共同的思想,就是不仅要从形式上按周礼的原则侍奉父母,而且要从内心深处真正地孝敬父母. 【原文】 29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注释】 回:姓颜名回,字子渊,生于公元前521年,比孔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百度文库年卡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